《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24
2022初中语文:【散文阅读】重点笔记知识点+例题解析散文的特点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散文分类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
例如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
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
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
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
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
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
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
欣赏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章语言阅读及考查的要求是:“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在平时的文本教学中,语言的品味赏析是学习训练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在平时的测试和中考中,语言品味赏析题也必考的内容,也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题型之一。
语言赏析题是指对阅读文段的语言进行赏析、品味的试题。
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往往脑子一片空白,无从下手,关键是没有掌握品味赏析的方法。
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语言品味赏析。
一、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赏析文学作品中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可以从词语的角度来分析,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
(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叠词则增添语言的音韵美。
特别要注意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
)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了,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
例1: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赏析:本句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儿童捕鸟时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例2:魏巍《我的老师》:“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我们的意思。
”赏析:这句话“狡猾”一词,原意是形容人很不老实,文中是“调皮,机灵”的意思,(贬义褒用),表现了一个孩子对老师的机敏观察和自以为把握了老师心理状态的得意心理。
答题格式:……词表现了(揭示了、突出了)……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二、从修辞角度赏析基本格式:修辞手法+内容+效果(表意效果和语言效果)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反复句、夸张句、设问句等,体味其作用。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慷慨激昂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忆事三、鉴赏课文(一)赏析词的上片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水、船、鹰、鱼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散步》教学设计15篇《散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并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欣赏本文的音韵美、景色美、亲情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描绘意境,深情导入多少个日落,多少个清晨,我们和家人一起散步在公园的小路,散步在乡间的田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散步》。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主旨把握——品味语言通过“三读”课文,逐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美和语言美。
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用一句话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提示:(出示幻灯片)(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具体的事?学生自由回答,边答边板书。
(请简要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100字左右。
)师明确:“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师: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
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
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
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
“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
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板书)的决定。
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板书)的美德。
同时母亲的选择是——走小路。
这又体现了我国另一种传统美德,是——爱幼。
)(尊老与爱幼最好由学生总结出。
)2.二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亲情美。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一首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
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
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
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160;湘江霜天图峥嵘岁月图#160;中流击水图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1、写壮景,抒豪情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
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远眺:万山红遍#160;#160;#160;层林尽染#160;#160;(静)近观:漫江碧透#160;#160;#160;百舸争流#160;#160;(静、动)仰视:鹰击长空#160;#160;(动)俯瞰:鱼翔浅底#160;#160;(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托尔斯泰教案(热门1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托尔斯泰教案(热门15篇)通过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2 回延安1.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背景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2.赏析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体会“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的特色,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2课预习卡第1课时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祖国幅员辽阔,上节课我们在江南“看社戏”,感受水乡的自然美、故事美、人情美,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陕北延安听一段真情表白。
让我们随诗人贺敬之一起“回延安”,去重温那段激情岁月!(板书文题)二、披文入情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思考:《回延安》写了什么内容?(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
要求:①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②了解诗歌的内容;试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教材P14“思考探究”一)。
③可运用圈点批注法归纳内容;给读懂的内容、精彩的语段、存在的疑惑等写批注。
教师巡视指导;巡视间不难发现学生能较快找出全诗围绕“回”延安展开。
(2)全班交流。
①交流易错字词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词句。
②交流批注内容,讨论、明确诗歌大意。
要求:语言表达力求精准。
师:本诗围绕“回延安”写了哪些内容?预设第一部分:写重返延安、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激动和喜悦。
第一层写回延安时的心情;第二层写延安亲人欢迎场面热烈,诗人竟然喜悦、激动得说不出话。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
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写变化之大,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的难忘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
③提炼关键词,概括出各节诗的主要内容。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解读单元导语原文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单元导语解读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意义、价值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共四篇课文,一篇小说,一首现代诗,两篇散文。
《社戏》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叙述,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回延安》是一首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现代诗,诗歌通过“我”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表达了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安塞腰鼓》主要叙写了安塞腰鼓宏大的场面和其给人带来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灯笼》一文叙写了一些关于灯笼的记忆,表达了灯笼在不同时代对于个人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从单元主题来看,七年级更强调感受与体验,而八年级更侧重于理解与思考。
本单元以“民俗”为主题,每一篇文章都带着浓郁的烟火气息。
可以说“民俗”就是人间烟火,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民俗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甚至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承载我们民族文化的驳船逆水行舟,所以需要我们引领学生热爱民俗、传承文化。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七八九年级的单元教学内容,就会发现是由语文的基础技能向思维系统化层级递进的。
整体来看,七年级以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为主,从八年级开始以文体阅读为主,阅读方法开始转向专业,阅读策略指向文体学习,更强调自主学习和深入分析。
二、本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及指向的核心素养(一)本单元内在逻辑结构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教材依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2、教具准备:电脑、PPT课件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唤起体验(出示明月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
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出示李白、王建、张九龄等人的关于明月的诗句)(请学生齐读)引发问题:见到明月就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那么中秋的明月又会添置什么样的情愫呢?引导学生探讨交流——“月圆人团圆”引发问题:如果在中秋团圆时节,你和亲人不能相聚,你会如何呢?引导学生理解“离人”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2、明确学习目标与作者情况(出示相关课件)。
二、朗读体会1、听读感知: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词文内容。
2、朗读体会:“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要求:字正腔圆地读。
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有板有眼地读。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有情有味地读。
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3、谈谈感受:自由读后,引导学生从苏轼的角度谈谈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教师给予评价。
丙辰年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
他端起酒杯,遥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并默写古诗,积累诗句,感受古体诗特点以及韵律美。
2.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升鉴赏诗歌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重点难点】1.诵读并默写古诗,积累诗句,感受古体诗特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学习过程】1.古典诗歌分类中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两大类。
唐代以前不合近体格律的诗,均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仿古而作的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也被称为古体诗。
唐代以后的律诗、绝句、词、曲等。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九首,为古体诗。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出的代表当时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它不是一时一地所做,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
被世人视为是继《诗经》《楚辞》后,又一文学高峰。
内容多为游子的羁旅情怀、彷徨失意和思妇的离愁别绪、精神苦闷,既有乐府民歌的朴素自然,又有文人骚客的雅致用典,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更被刘勰誉为是“五言之冠冕”。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年轻时曾被当时的名士许劲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曾随袁绍伐董卓,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承相,后为魏王。
他多才多艺,精通书法、音乐围棋。
戎马空傻之余,创作了很多的优秀诗篇。
诗多描写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于悲凉中多有跌宏宕慷慨之气。
刘桢(?―217),字公干,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曹丕曾称赞他“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仅存十五首。
03、雨的四季——群文阅读品味语言的表现力虽然“雨的四季”和“四季的雨"描写的都是雨,但是“四季的雨”单纯强调一个“雨”字,显得呆板生硬;而“雨的四季”则充满了灵动色彩,赋予了“雨”生命,充满情趣。
【考点解读】1.关注叠字(词)——它们能增强文章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例:《春》中“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使用叠词,既形象刻画出风与草的特点,又富有朗读节奏。
2.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等——它们精辟准确,能将事物表现得形象、具体,为语言增色。
例:《雨的四季》中“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挂”和“牵动”都是形象感很强的动词,化静为动。
3.长短句、整散句、反问句等——长句庄重,短句活泼;整句结构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散句句式长短不齐,灵活自然,富有变化。
交错使用长短句、整散句,能增强文章的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反问句,能加强语势,起强调作用。
4.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化此为彼,形象生动。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
对比: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反语: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5.常见的语言风格——自然淡雅、苍劲雄健、绚丽浓艳、清婉隽永、形象含蓄等。
例:《雨的四季》,用诗一般的语言引领读者体会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语言优美生动。
6.分析情感的角度——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
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请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句式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文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3.请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特色。
【技法点拨】答题模式:模板1: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句式,生动形象/细致入微地写出了××……的特点,传达出人物……的感受,表达了……的感情。
模板2:指出加点词的词性或运用的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目标:能对文章的语言表现力,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们的一模试卷中,考查语言的表现力这个知识点出现了五次,在二模试卷中出现了三次,包括去年的中考记叙文阅读《评语》也考到了,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个知识点。
二、教学过程例1:2015年上海市中考卷《评语》:原文: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
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
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
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
“还没看,不知道。
”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
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
“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你的呢?”他们问。
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
“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
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
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
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
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⑪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
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⑫一学期过去了。
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
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沁园春长沙教案1.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一、毛泽东及其诗词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
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二、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
事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 róng)寥廓(liáo 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四、朗读训练五、阅读训练1、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3、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4、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5、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6、全诗的"诗眼"是什么?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六、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彩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层林尽染"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鹰击长空"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鱼翔浅底"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