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氧燃烧技术在碳捕集方面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541.02 KB
- 文档页数:5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程、技术装备与技术服务方案一、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首要任务。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解决方案,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方案旨在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出发,全面探讨CCUS工程、技术装备与技术服务方案,以期为相关企业和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二、工作原理1.碳捕集: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如燃烧后捕集、燃烧前捕集和富氧燃烧等,从工业过程、能源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源头捕获二氧化碳。
2.碳利用:将捕获的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或燃料,如甲醇、甲烷、甲酸等。
3.碳封存:将捕获的二氧化碳通过地质封存、海洋封存或大气封存等方式进行长期储存,以减少其释放到大气中的可能性。
三、实施计划步骤1.需求分析:对目标行业或企业进行需求分析,确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具体需求。
2.技术选择:根据需求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和装备。
3.项目设计:制定详细的工程设计方案,包括设备选型、工艺流程等。
4.项目实施:按照设计方案进行项目实施,包括设备采购、安装调试等。
5.项目运行与维护:对项目进行日常运行和维护,确保项目稳定运行。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钢铁、电力、化工等高碳排放行业,以及交通运输、建筑等其他领域。
通过推广CCUS技术,可有效降低这些行业的碳排放量,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转型。
五、创新要点1.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碳捕集技术,提高捕集效率;利用新型碳利用技术,实现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探索新的碳封存方法,确保长期储存的安全性。
2.模式创新:构建CCUS产业链,实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协同发展;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CCUS项目,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3.政策创新: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CCUS技术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企业主动参与CCUS项目。
六、预期效果与收益通过本方案的实施,预计可实现以下效果:1.降低碳排放量:通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可有效降低相关行业的碳排放量。
应城富氧燃烧机组施工组织总设计前言项目简介35MWth富氧燃烧碳捕获关键技术、装备研发示范工程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该项目最大特色是应用富氧燃烧和碳捕获技术。
富氧燃烧是指用比通常空气(含氧20.1%)含氧浓度高的富氧空气进行燃烧,富氧燃烧技术采用技术成熟的深冷分离法,利用液化后各组分沸点差异来精馏分离得到富氧,富氧燃烧能提高火焰温度,加快燃烧,降低火焰燃点,减少排气量,增加热量利用率,能极大的提高锅炉燃烧效率。
碳捕获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Storage,简称CCS)是指将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
CCS 技术包括二氧化碳捕集、运输以及封存三个环节,它可以使单位发电碳排放减少85%-90%。
从锅炉中排出的废气要被输入一个废气冷却装置,与此同时,清除其中的微粒以及进行除硫,之后,干净的废气即将进入捕碳阶段:在一个巨大的容器中,溶剂即将“清洗”干净的废气,并把二氧化碳置换出来。
接下来,二氧化碳和溶剂的混合物在一个独立的罐中加热,产生出一股纯粹的二氧化碳以及重新释放了溶剂,此溶剂又随之被回收到上述的清洗环节。
它采用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氨与二氧化碳反应后,形成碳酸氢铵或碳铵。
在接下来的两步中,纯粹的二氧化碳将被压缩至不到其平时所占空间的1%。
最后,压缩的二氧化碳已经彻底准备好了被送到最终储存的地理场所地下、海底等。
本项目针对我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需求,开展基于富氧燃烧技术的燃煤锅炉大规模碳捕获技术开发和先导性工程示范,突破专用燃烧器开发、富氧燃烧锅炉设计及运行优化、专用低成本空分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本项目利用久大应城制盐有限责任公司废弃的65t锅炉厂房,建造一台全新的35t锅炉系统。
施工内容为:锅炉本体、风烟系统、电除尘、双碱脱硫、制粉系统、工艺管道、热控及部分电气等施工;土建部分含原厂房拆除、地基处理、垫层、地梁、承台基础及相应的沟、槽等;本施工项目还包括防腐工程、接地及电缆桥架等。
能源行业碳捕集利用技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能源行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减排任务尤为艰巨。
碳捕集利用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减排手段,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在能源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碳捕集利用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将能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和收集,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和转化,将其变为有用的产品或进行妥善的封存,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碳捕集技术。
目前,常见的碳捕集方法主要包括燃烧后捕集、燃烧前捕集和富氧燃烧捕集。
燃烧后捕集技术是在燃烧过程完成后,从烟道气中分离二氧化碳。
这种方法相对成熟,适用于大多数现有的火力发电厂。
常用的分离技术有化学吸收法,比如使用胺类溶剂来吸收二氧化碳。
但这一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溶剂的再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增加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成本。
燃烧前捕集则是在燃料燃烧之前,将其转化为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然后分离出二氧化碳。
这种方法通常应用于以煤气化为基础的能源系统,但技术复杂,成本较高。
富氧燃烧捕集技术是通过使用高纯度的氧气代替空气进行燃烧,从而得到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气流,便于后续的捕集。
不过,这需要配套的制氧设备,也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碳利用技术。
碳利用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比较有前景的包括地质利用、化工利用和生物利用。
地质利用是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增强煤层气回收或者进行永久封存。
例如,将二氧化碳注入油田,可以降低原油的黏度,使其更容易被开采出来,同时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封存。
化工利用则是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化学品和材料。
比如,通过催化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甲酸等化学品,或者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
生物利用主要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质。
例如,通过大规模种植能源作物,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生物燃料或生物基材料。
能源行业碳捕集利用技术的发展,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带来了不少机遇。
燃煤电厂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现状及其应用前景展望刘洋【摘要】现阶段及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仍将以化石燃料作为主要能源,其中燃煤电厂是CO2的一个主要集中排放源.《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制定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我国政府也作出了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的承诺.降低燃煤电厂CO2排放已被视为中国完成CO2减排目标的关键领域.因此研究燃煤电厂CO2的捕获与储存技术及其应用前景,探讨CO2的资源化技术方向,对控制CO2的减排、保护大气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能源环境保护》【年(卷),期】2017(031)003【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燃煤电厂;碳捕获与封存;资源化【作者】刘洋【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北京102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012016年4月22日中国在联合国正式签署了《巴黎气候变化协定》,2016年9月3日批准了该协定。
《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旨在控制主要由碳排放而导致的气温升高,设立了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以内的长期目标,并为将气温升幅控制在1.5℃ 以内而努力,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了框架性安排。
按照协定中国明确了CO2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努力尽早达峰等一系列行动目标,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0%到65%并将行动目标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议程。
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下降18%,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大幅增加森林碳汇,以兑现在《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中所做的承诺。
燃煤电厂是CO2的一个主要集中排放源,目前全球燃煤产生的CO2是90亿吨/年,占CO2排放总量的30%左右,大约占全球人类活动排放CO2的24%,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40%,因此降低燃煤电厂碳排放已被视为中国完成碳减排目标的关键领域。
钢铁行业如何实现碳捕集利用和储存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当务之急。
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
碳捕集利用和储存(CCUS)技术被认为是实现钢铁行业深度减排的关键途径之一。
钢铁生产过程中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如炼焦、烧结、高炉炼铁等工序;二是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碳排放,如高炉炼铁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要实现钢铁行业的碳捕集利用和储存,需要从多个环节入手。
首先,在能源替代方面,加大对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是一个重要方向。
例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传统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从而减少碳排放。
同时,积极推进氢能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也是一个有前景的选择。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在炼铁、炼钢等环节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但目前氢能的制取、储存和运输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
其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是降低碳排放的关键。
通过优化生产工艺、采用先进的节能设备和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从而降低碳排放。
例如,采用高效的余热回收技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用于发电、供暖等;改进高炉炼铁工艺,提高炉料的透气性和还原效率,降低燃料消耗;采用先进的轧钢技术,减少轧制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在碳捕集环节,目前主要有三种技术路线:燃烧后捕集、燃烧前捕集和富氧燃烧捕集。
燃烧后捕集是在燃烧过程完成后,从烟道气中捕集二氧化碳。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现有的钢铁厂,但捕集成本相对较高。
燃烧前捕集则是在燃料燃烧前将其转化为富含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合成气,然后将二氧化碳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的效率较高,但需要对现有工艺进行较大的改造。
富氧燃烧捕集是通过使用高浓度的氧气进行燃烧,从而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便于捕集。
然而,富氧燃烧技术需要解决氧气制取和供应的问题。
对于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储存是实现 CCUS技术价值的关键。
在利用方面,二氧化碳可以用于化工生产、食品饮料行业、强化石油开采等领域。
富氧燃烧碳捕集关键技术富氧燃烧碳捕集(Oxy-fuel Combustion Carbon Capture,OFCCC)是一种用于减少二氧化碳(CO2)排放的技术,它结合了富氧燃烧和碳捕集两种关键技术。
以下是这两个关键技术的简要说明:1. 富氧燃烧技术:富氧燃烧是一种改进的燃烧技术,其中使用富含氧气的气氛代替空气作为燃烧过程的氧源。
在传统的空气燃烧中,氮占空气的大部分体积,导致产生大量氮氧化物和CO2,使二氧化碳捕集变得更为困难。
而在富氧燃烧中,氮的含量显著降低,几乎所有气体都是氧和燃料的混合物,使得产生的烟气主要包含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2. 碳捕集技术:碳捕集是指从工业排放源中捕获和提取二氧化碳,防止其进入大气并造成温室效应。
常见的碳捕集技术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吸附、膜分离等。
在富氧燃烧碳捕集中,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后燃烧过程中的气体分离和净化,将CO2从其他气体中分离出来。
这通常涉及使用各种吸附剂或溶剂,以吸附或吸收CO2。
富氧燃烧碳捕集关键技术的挑战和发展:能源效率: 富氧燃烧可能会降低能源系统的效率,因为提供纯氧通常需要额外的能量。
因此,技术的发展需要克服这一挑战,以确保能源系统的整体效益。
设备成本: 富氧燃烧和碳捕集设备的建设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
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可以帮助降低这些成本,使其更具吸引力。
二氧化碳的后处理: 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进行储存或利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开发高效、安全和经济的二氧化碳后处理技术是富氧燃烧碳捕集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系统集成: 将富氧燃烧和碳捕集集成到现有能源系统中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
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各个方面,确保其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在减缓气候变化和实现清洁能源转型方面具有潜在的重要性,然而,要实现其广泛应用,仍需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
燃煤电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路线选择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源之一,燃煤电厂的碳排放控制和减排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燃煤电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作为一种有效降低碳排放的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燃煤电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不同路线,分析其技术特点、经济性、环境影响等方面,以期为我国燃煤电厂碳减排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本文首先介绍了燃煤电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环节,包括碳捕集技术、碳运输技术、碳利用技术和碳封存技术。
本文详细分析了各种碳捕集技术路线的优缺点,如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膜分离法等,并对比了各种技术的适用范围、成熟度和经济性。
本文还探讨了碳捕集后二氧化碳的利用途径,如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化工合成、生物固定等,并分析了各种利用途径的经济性和环境影响。
在分析碳捕集、利用技术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碳封存技术路线的选择,包括地质封存、海洋封存和矿物碳化封存等。
本文分析了各种封存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环境影响,并探讨了碳封存项目的风险管理。
本文结合我国燃煤电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燃煤电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路线选择建议,以期为我国燃煤电厂碳减排提供参考。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我国燃煤电厂低碳发展、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燃煤电厂碳排放现状及影响燃煤电厂作为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产生的二氧化碳(CO2)排放也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据统计,全球约40的CO2排放来自燃煤电厂。
在我国,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燃煤电厂的碳排放量占据了全国碳排放总量的近一半。
这一现状不仅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危机,也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
燃煤电厂排放的CO2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碳捕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当务之急。
而碳捕集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应对策略,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碳捕集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二氧化碳从工业生产、能源利用等过程中分离出来,然后进行储存或利用,以减少其向大气中的排放。
这一技术的发展对于缓解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碳捕集技术主要包括燃烧后捕集、燃烧前捕集和富氧燃烧捕集等几种方式。
燃烧后捕集是在燃烧过程完成后,从烟道气中分离二氧化碳。
这种方法适用于现有的大多数发电厂和工业设施,但面临着成本较高、能耗较大等挑战。
例如,化学吸收法是燃烧后捕集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让烟道气与化学吸收剂接触,吸收剂选择性地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通过加热等方式将二氧化碳释放出来。
然而,吸收剂的再生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燃烧前捕集则是在燃料燃烧之前,将其转化为氢气和二氧化碳,然后分离二氧化碳。
这种方法通常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技术相结合,具有较高的捕集效率,但技术复杂度和成本也相对较高。
富氧燃烧捕集是通过使用纯氧或富氧空气进行燃烧,从而产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尾气,便于后续的捕集。
不过,这需要对燃烧系统进行大规模改造,并且氧气的制备也需要消耗不少能源。
尽管碳捕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它的潜力和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从能源领域来看,碳捕集技术可以应用于传统的火力发电厂。
通过对现有电厂进行改造,安装碳捕集设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碳排放。
这对于那些在短期内无法完全被可再生能源替代的火力发电来说,是一种可行的过渡方案。
在工业生产中,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都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
采用碳捕集技术,可以降低这些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促进其向绿色低碳转型。
例如,钢铁行业中的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合适的捕集技术,可以将其回收利用。
除了减少排放,捕集到的二氧化碳还可以有多种用途。
一方面,二氧化碳可以被注入地下,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EOR)。
燃煤电厂碳捕集技术及节能优化研究进展摘要:对燃煤电厂进行二氧化碳捕集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
论述了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包括燃烧前捕集、燃烧中捕集和燃烧后捕集,其中基于化学吸收的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从系统工艺参数的优化、吸收剂和工艺流程的改进以及新能源耦合等方面,总结了破捕集节能优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对开发低能耗的碳捕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CO2排放总量为33143×106t,其中我国CO2排放量为9481×106t,占全球总量的28%。
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在2020年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我国,燃煤电厂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约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0%[1],对此类CO2进行捕集和封存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技术手段。
因此,研究燃煤电厂CO2捕集技术,并降低其能耗和成本,对于早日实现“3060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燃煤电厂CO2捕集技术燃煤电厂CO2捕集技术大致可分为燃烧前捕集、燃烧中捕集和燃烧后捕集,其中燃烧后捕集又包括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膜分离法和低温分离法等[2]。
燃烧前CO2捕集技术,一般应用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电厂,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即煤经过气化装置生成由CO和H2组成的合成气,随后CO在变换装置中与蒸汽反应生成CO2和H2,再通过物理或化学的分离工艺将CO2分离,进一步压缩储存,富氢燃料进入口燃气轮机。
燃烧前捕集一般会降低电厂发电效率约7~10个百分点。
燃烧前CO2捕集技术在我国已有工程应用,坐落于天津的华能IGCC电厂碳捕集装置是我国首套燃烧前CO2捕集装置,该装置年捕集CO2能力10万t,CO2捕集率达90%以上。
什么是碳捕集和储存技术有何应用前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当务之急。
碳捕集和储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 CCS)作为一项具有潜力的应对策略,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那么,究竟什么是碳捕集和储存技术呢?简单来说,碳捕集和储存技术是指将工业和能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分离、收集起来,并将其运输到一个合适的地点进行长期封存,以阻止其进入大气。
碳捕集技术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燃烧前捕集,这种方法适用于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发电站。
在燃烧前,先将煤炭等燃料转化为合成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然后通过化学反应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并进行分离和捕集。
第二种是燃烧后捕集,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它是在燃料燃烧后,从烟道气中分离出二氧化碳。
常用的方法包括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等。
化学吸收法通常使用胺类溶剂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通过加热等方式将二氧化碳释放出来,实现溶剂的再生和循环利用。
物理吸附法则是利用具有高比表面积的吸附剂,如活性炭、沸石等,来吸附二氧化碳。
第三种是富氧燃烧捕集,通过使用高纯度的氧气来代替空气进行燃烧,从而产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尾气,便于后续的捕集和处理。
完成二氧化碳的捕集后,接下来就是储存环节。
二氧化碳的储存方式主要有地质储存、海洋储存和矿物碳化储存等。
地质储存是将二氧化碳注入到地下的地质构造中,如枯竭的油气田、深部盐水层等。
这些地质构造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可以长期储存二氧化碳。
海洋储存则是将二氧化碳直接注入到海洋中,但这种方法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潜在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
矿物碳化储存是利用二氧化碳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稳定的碳酸盐矿物,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长期储存。
那么,碳捕集和储存技术有着怎样广阔的应用前景呢?首先,对于电力行业来说,传统的火力发电站在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通过采用碳捕集和储存技术,可以显著减少这些发电站的碳排放,使其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继续发挥一定的作用,同时为向清洁能源的过渡争取时间。
碳捕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研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当务之急。
而在众多应对策略中,碳捕集技术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碳捕集技术旨在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排放源或大气中捕获并加以储存或利用,以减少其在大气中的浓度。
本文将深入探讨碳捕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碳捕集技术的分类多种多样。
燃烧后捕集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
它是在燃烧过程完成后,从烟道气中分离二氧化碳。
这种技术相对成熟,但成本较高。
燃烧前捕集则是在燃料燃烧前将其转化为氢气和二氧化碳,然后分离二氧化碳。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效率,但系统复杂,改造难度大。
富氧燃烧捕集技术通过使用高浓度的氧气进行燃烧,产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便于捕集。
在创新方面,新型吸附剂的研发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传统的吸附剂存在吸附容量有限、选择性不高等问题。
科研人员正在努力开发具有更高性能的吸附剂,如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和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s)。
这些新型材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可调的孔隙结构,能够显著提高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和选择性。
膜分离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膜材料在分离效率和稳定性方面存在不足。
新型的高分子膜和无机膜正在研发中,它们具有更高的渗透性和选择性,能够更有效地分离二氧化碳。
同时,结合多种分离机制的复合膜也成为研究热点,有望实现更高效的碳捕集。
除了技术本身的创新,工艺流程的优化也是关键。
通过改进系统设计、降低能耗和提高设备利用率,可以大大提高碳捕集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例如,采用热集成技术,合理利用系统中的热量,减少能源消耗;优化工艺流程中的压力和温度条件,提高二氧化碳的分离效率。
在应用领域,碳捕集技术在电力行业有着广阔的前景。
火力发电厂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之一,通过安装碳捕集装置,可以显著减少其碳排放。
同时,在工业领域,如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碳捕集技术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减排目标,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
此外,碳捕集与封存(CCS)和碳捕集与利用(CCU)是两种主要的应用模式。
电站锅炉富氧燃烧和碳捕集的关系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此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电站锅炉富氧燃烧与碳捕集的关系。
富氧燃烧技术在碳捕集方面的应用Oxyfuel combustion for CO2 capture technology全球气候变暖已经越来越严重,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犯”。
面对日益紧迫的环境问题,CCS技术不仅能将二氧化碳封存于地下或海底.而且还能实现二氧化碳“变废为宝”,被看作是最具发展前景的解决方案之一。
CCS技术是指将二氧化碳从相关排放燃烧源捕获并分离出来,输送到油气田、海洋等地点进行长期(几千年)封存,从而阻止或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轻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这是一项新兴的、具有大规模减排潜力的技术,有望实现化石能源的二氧化碳近零排放。
该技术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并安全地储存于特定的地质结构中。
目前,处于研究阶段、工业试验或工业化应用的封存场所主要有深度含盐水层、枯竭或开采到后期的油气田、不可采的贫瘠煤层和海洋。
目前全球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在300x108t以上,其中约有40%来自发电厂,23%来自运输行业.22%来自水泥厂、钢厂和炼油厂。
碳捕集技术最早应用于炼油、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高、压力大,捕集成本并不高。
而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则恰好相反,捕集能耗和成本较高.现阶段的碳捕集技术尚无法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主流的碳捕集工艺按操作时间可分为3类——燃烧前捕集、富氧燃烧捕集(燃烧中捕集)和燃烧后捕集。
三者各有优势,却又各有技术难题尚待解决,日前呈并行发展之势。
燃烧前捕集实现起来最为复杂,而燃烧后只能捕集到排出二氧化碳的10%,既不经济,也不节能。
最有发展前景的是燃烧中捕集。
燃烧前捕集技术以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技术为基础,先将煤炭气化成清洁气体能源,从而把二氧化碳在燃烧前就分离开来,不进入燃烧过程。
而且二氧化碳的浓度和压力会因此提高,分离起来较为方便,是目前运行成本最低廉的捕集技术,其前景为学术界所看好。
问题在于.传统电厂无法应用这项技术,而是需要重新建造专门的IGCC电站,其建造成本是现有传统发电厂的2倍以上。
当前常用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可分成三大类:燃烧后捕集技术、富氧燃烧技术和燃烧前捕集技术。
燃烧后捕集技术就是从燃烧生成的烟气中分离二氧化碳,主要包括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膜分离以及低温分馏等技术。
燃烧后捕集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因为它不影响上游燃烧工艺过程,并且不受烟气中CO2浓度影响,适合所有的燃烧过程。
富氧燃烧技术是用高纯度的氧代替空气作为主要的氧化剂燃烧化石燃料的技术。
它在保留原来的发电站结构的基础上,把深冷空气分离过程与传统燃烧过程结合起来,使烟气中的CO2浓度可达到80%或更高,再经过提纯过程可以达到95%以上,从而满足大规模管道输送以及封存的需要。
燃烧前捕集技术主要是指燃料燃烧前,将碳从燃料中分离出去,参与燃烧的燃料主要是H2,从而使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不产生CO2。
该技术的主要优点是CO2浓度较高,捕集系统小、能耗低,主要缺点是系统较为复杂,其应用的典型案例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IGCC)。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者建议我国中长期碳捕集技术路线图如下:2015—2020年对于燃烧后捕集技术:重点发展醇胺法捕集技术,开展工业示范和规模化技术推广,进行热钾碱法捕集技术研发。
对于富氧燃烧技术:重点开展低能耗、低成本氧气提纯技术,降低大型空分工艺能耗,研发高温耐热材料及燃烧锅炉设备,减少空气污染。
对于燃烧前捕集技术:加大高温煤气净化技术研发、低能耗高效率燃气轮机的研发、高效气化炉研制及低能耗制氧空分系统和蒸汽循环系统探究,开展IGCC 项目中试示范。
2020—2030年对于燃烧后捕集技术:实现醇胺法捕集技术商业化推广,进行热钾碱法捕集技术示范。
对于富氧燃烧技术:积极开展大型富氧燃烧捕集技术示范,进一步评价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对于燃烧前捕集技术:通过新技术研发和耦合新能源工艺流程的优化,形成低成本、低能耗、高性能燃烧前捕集技术,并进行工业示范。
2030—2050年对于燃烧后捕集技术:形成低成本燃烧后捕集技术体系并商业化应用。
第14卷第6期2023年12月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Vol.14,No.6Dec. 2023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进展谢斌a , 卢大贵a , 吴彩斌*a ,b(江西理工大学,a.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b. 江西省矿冶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西 赣州 341000)摘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 )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之利器,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CCUS 全流程及其技术进行总结,重点介绍了燃烧前捕集、富氧燃烧捕集和燃烧后捕集3种类型,其中燃烧后捕集在技术上最为成熟;CO 2运输方式主要有管道运输、罐车运输以及船舶运输,其中管道运输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阐述了国内外现阶段CCUS 示范项目发展现状,同时总结了制约目前CCUS 发展的经济、技术及政策等因素。
未来应重点突破的技术壁垒,研发新型高效、低耗碳捕集技术,加快发展多能互补耦合利用模式,以促进CCUS 项目落地发展,保障我国碳排放战略的实施和实现。
关键词:“双碳”目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技术壁垒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technologyXIE Bin a , LU Dagui a , WU Caibin *a,b(a.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b. Jiangxi Key Laboratory of Mining and Metallaury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 ,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Ganzhou 341000, Jiangxi , China )Abstract: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 as a key technology to address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a powerful tool to achieve the goal of “dual carbon ” and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worldwid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whole CCUS process and its technology and focused on three types of capture including pre-combustion capture, oxy-fuel combustion capture, and post-combustion capture. Among them, the last one is the most mature technology. CO 2 transport methods mainly include pipeline transport, tanker transport and ship transport, among which the first one is the focus of future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CCUS demonstration projects at home and abroad was explained, and the economic, technical and policy factors that restrict its development were summarized. In the future, the focus should be on breaking through technical barriers, developing new high-efficiency and low-energy carbon capture technologies, and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energy complementary coupling utilization model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CUS projects, thereby realizing China's carbon emission strategy.Keywords: “dual carbon ” target ; CCUS ; demonstration project ; technical barriers收稿日期:2022-09-25;修回日期:2022-11-30通信作者:吴彩斌(1972— ),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碎磨理论与矿物加工过程控制方面的研究。
燃煤电厂烟气碳捕集技术探讨摘要: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将于2017年正式启动,对于氮肥企业,烟气碳捕集技术成为碳减排关注重点。
本文介绍了碳捕集技术在燃煤电厂烟气的应用。
分别对碳捕集装置进行了试验研究。
随着可再生能源与余热开发利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碳捕集成本降低的同时系统能效得到提高;综合利用和匹配太阳能制冷、热、电、光和化学转化辅助碳捕集技术,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潜力更大;可再生能源与余热及多能耦合辅助碳捕集,需重点研究工艺匹配、能量梯级优化利用,且综合评价与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关键词:燃煤电厂;烟气碳;捕集技术引言我国正面临巨大的CO2减排压力。
燃煤电厂是主要的CO2集中排放源,从燃煤电厂排放的烟气中捕获CO2是缓解CO2排放危机最有效的手段。
燃烧后化学吸收法工艺较成熟,易实现商业化,适合于现有电厂的改造,被认为是近期内减少CO2排放最可行的措施。
1CO2捕集系统从烟道来的烟气经风机增压后进入水洗塔下部,与从塔顶喷淋的凉水接触降温。
降温后的烟气从水洗塔顶部引出并进入吸收塔下部,在吸收塔内与从吸收塔顶部进入的吸收剂溶液逆流接触,气体中的CO2被吸收剂溶液吸收。
未被吸收的气体进入回收塔底部,在回收塔内用洗涤水喷淋洗涤,回收其中夹带的吸收剂后,由回收塔顶引出后放空。
吸收CO2后的富液从吸收塔塔底由富液泵抽出,加压后进入贫富液换热器,在换热器中被从再生塔底出来的贫液加热后经再生塔上部喷头喷淋入塔。
在再生塔内,富液被上升的蒸汽气提,解析出CO2。
解析出的CO2随同大量的水蒸汽及少量吸收剂由再生塔塔顶引出。
解析出的再生气进入再生气冷却器冷却后去再生气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
分离出水分后的CO2气体去CO2液化系统。
再生塔底部设置1台再沸器,采用低压蒸汽对塔底溶液间接加热,为吸收剂再生提供热源。
由再生塔底部引出的贫液经贫富液换热器换热后,由贫液泵升压,经贫液冷却器进一步降温后送入吸收塔上部重新吸收CO2。
2燃煤电厂烟气碳捕集优化2.2深度净化塔运行优化深度净化塔承担着降烟温和捕集烟气中强酸性气体的作用。
富氧燃烧技术在碳捕集方面的应用Oxyfuel combustion for CO2 capture technology全球气候变暖已经越来越严重,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犯”。
面对日益紧迫的环境问题,CCS技术不仅能将二氧化碳封存于地下或海底.而且还能实现二氧化碳“变废为宝”,被看作是最具发展前景的解决方案之一。
CCS技术是指将二氧化碳从相关排放燃烧源捕获并分离出来,输送到油气田、海洋等地点进行长期(几千年)封存,从而阻止或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轻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这是一项新兴的、具有大规模减排潜力的技术,有望实现化石能源的二氧化碳近零排放。
该技术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并安全地储存于特定的地质结构中。
目前,处于研究阶段、工业试验或工业化应用的封存场所主要有深度含盐水层、枯竭或开采到后期的油气田、不可采的贫瘠煤层和海洋。
目前全球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在300x108t以上,其中约有40%来自发电厂,23%来自运输行业.22%来自水泥厂、钢厂和炼油厂。
碳捕集技术最早应用于炼油、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高、压力大,捕集成本并不高。
而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则恰好相反,捕集能耗和成本较高.现阶段的碳捕集技术尚无法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主流的碳捕集工艺按操作时间可分为3类——燃烧前捕集、富氧燃烧捕集(燃烧中捕集)和燃烧后捕集。
三者各有优势,却又各有技术难题尚待解决,日前呈并行发展之势。
燃烧前捕集实现起来最为复杂,而燃烧后只能捕集到排出二氧化碳的10%,既不经济,也不节能。
最有发展前景的是燃烧中捕集。
燃烧前捕集技术以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技术为基础,先将煤炭气化成清洁气体能源,从而把二氧化碳在燃烧前就分离开来,不进入燃烧过程。
而且二氧化碳的浓度和压力会因此提高,分离起来较为方便,是目前运行成本最低廉的捕集技术,其前景为学术界所看好。
问题在于.传统电厂无法应用这项技术,而是需要重新建造专门的IGCC电站,其建造成本是现有传统发电厂的2倍以上。
燃烧后捕集可以直接应用于传统电厂,这一技术路线对传统电厂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投入相对较少。
这项技术分支较多.可以分为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膜分离法、化学链分离法等等。
其中,化学吸收法被认为市场前景最好,受厂商重视程度也最高,但设备运行的能耗和成本较高。
事实上,由于传统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低、压力小,无论采用哪种捕集技术,能耗和成本都难以降低。
如果说燃烧前捕集技术的建设成本高、运行成本低,那么燃烧后捕集技术则是建设成本低、运行成本高。
富氧燃烧捕集技术试图综合前两种技术的优点,做到既可以在传统电厂中应用,排出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和压力也较高。
由于该技术主要着力在燃烧过程中,也被看作是燃烧中捕集技术。
与传统电厂直接用空气助燃的燃烧技术不同.富氧燃烧是用纯度非常高的氧气助燃.同时在锅炉内加压,使排出的二氧化碳在浓度和压力上与IGCC差不多,再用燃烧后捕集技术进行捕集,从而降低前期投入和捕集成本。
但看似完美无缺的解决方案,却有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制氧成本太高。
这也使得富氧燃烧捕集技术在经济性上并没有太大优势。
富氧燃烧系统是用纯氧或富氧代替空气作为化石燃料燃烧的介质。
燃烧产物主要是CO2和水蒸气,另外还有多余的氧气以保证燃烧完全,以及燃料中所有组成成分的氧化产物、燃料或泄漏进入系统的空气中的惰性成分等。
经过冷却水蒸汽冷凝后,烟气中CO2含量在80%~98%之间。
这样高浓度的CO2经过压缩、干燥和进一步的净化可进入管道进行存储。
CO2在高密度超临界下通过管道运输,其中的惰性气体含量需要降低至较低值以避免增加CO2的临界压力而可能造成管道中的两相流,其中的酸性气体成分也需要去除。
此外CO2需要经过干燥以防止在管道中出现水凝结和腐蚀,并允许使用常规的炭钢材料。
在富氧燃烧系统中,由于CO2浓度较高,因此捕获分离的成本较低,但是供给的富氧成本较高。
目前氧气的生产主要通过空气分离方法,包括使用聚合膜、变压吸附和低温蒸馏。
(PS:从“富氧膜”制富氧的基本原理可知,在膜两侧一般要有几千万帕斯卡的压差,否则,产氧量太低。
而这些压能是很难回收的,除非能制造出性能更优异的富氧膜。
变压吸附法的吸、脱附周期可以短至1分钟。
所以,前者必然是限于吸附分离少量的杂质成份。
若要制取氧气,则只能使用后者薄膜分离法的单级分离系数只有2左右,所以只适于制造30%左右的富氧。
若要高浓度富氧,则必须多级串联,则其能耗也势必更大,将无实用价值。
PSA则不然,它可以制取高浓度富氧,浓度甚至可达99%。
)相比于其他CCS技术,富氧燃烧独有的优点:富氧燃烧传热效果增强,提高热量利用率。
由于富氧空气的助燃,其中惰性气体成分减少,炉内气体CO2和H2O的含量增高,导致气体辐射率升高,增加了燃烧反应的反应物浓度和活化分子的有效碰撞次数,因此导致传热效果增强,提高理论燃烧温度,烟气的辐射能力增强,即相同的受热面积,传热量增多。
如果将碳粒的燃烧反应当作一级反应,而且认为反应在碳粒外表面进行,即不考虑内部表面的反应,则可用参加化学反应的氧的消耗速度W1来表示燃烧的化学反应速度,即W1=KC f kg/m2·s另一方面,燃烧反应速度也可以用氧向碳粒表面的扩散速度表示,即W2=β(C0-C f)式中Cf—碳粒表面上氧的浓度, kg/m2;C0—周围介质中氧的浓度, kg/m2;K—化学反应速度常数;β—扩散速度常数。
当燃烧过程稳定时,氧气扩散到碳粒表面的扩散速度和碳粒表面上氧气的消耗速度,即化学反应速度是相等的,即W1=W2=W此时碳粒表面上氧的供应和消耗达到了平衡,因而碳粒表面上的氧浓度Cf是稳定不变的。
由上式得:C0=W/K+W/β=1/K+1/β令Kn=1/(1/K+1/β),Kn称为折算反应速度常数,则式变为:W=K n C0从此式可以看出碳粒的燃烧速率与氧浓度的关系。
富氧燃烧经过烟气再循环后,烟气体积减少80%左右,炉内气体流量减少,使得燃料在炉内有更长的停留时间,燃烧的更加充分。
同时火焰温度随着氧气浓度的提高而提高,温度的提高也有助于燃烧反应完全,降低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达到节能的效果。
富氧燃烧的关键问题:3. 1富氧燃烧的燃烧器开发锅炉设计最关键技术之一是煤粉燃烧器的设计,合理、优化地设计煤粉燃烧器,以保证锅炉安全、经济、可靠运行。
要达到合理、优化地设计煤粉燃烧器必须准确地掌握煤粉气流着火特性。
燃烧器对电站锅炉的燃烧、污染物排放、热效率以及负荷是至关重要的,全尺寸实验对燃烧器研发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这是获取实验数据的重要手段,以用来开发和验证不同建模工具;另一方面需获得全尺寸燃烧器的运行经验(例如:开/停机、火焰稳定性、效率、传热、积灰和结焦等)。
3. 2需要锅炉全尺寸运行经验目前已有大量的实验室运行经验,例如英国E. ON,RWE,Doosan Babcock公司正在进行的中等规模的试验;欧洲IVD, IFRF, Chalmers和世界其他地区(如美国能源部)使得大型工业规模的试验将成为可能。
还有Vattenfall黑泵30MWt的测试设备和Doosan Babcock 40MWtOxyCoal清洁燃烧器的燃烧试验设备示范项目正在实施中。
但要获取丰富的全尺寸运行经验,达到更好的设计和性能并进行商业化运行,仍需要进一步的研发。
3. 3烟气再循环量的确定质量平衡计算作为坚实的基础锅炉运行主要的控制是烟气中的氧含量,磨煤机的要求决定了一次再循环烟气的特性。
最佳再循环烟气量的关键影响因素,燃烧器和锅炉设计漏风和来自煤种助燃气体的水分含量、助燃气体(氧化剂)温度等方面。
目前试验阶段已取得的最佳烟气循环结果如表1所示。
3. 4制氧的挑战对于大规模的使用氧气,氧气的来源及制造成本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工业制造氧气的方法大致分为深冷法,变压吸附法(PSA)和膜法富氧技术。
在文中讨论氧气的价格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氧气的价格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设备利用率,初投资,折旧,耗能和地理位置等。
目前,低温空气分离是一项比较可行的大规模制氧技术,而且是比较成熟的技术,相比较能够节约25%的能量消耗,但对于商业化运行,能耗仍然较大,供应商正在进行内部研发,希望把能耗从目前的200 kWh/t 降低到2012年的160 kWh/t。
3. 5N2和CO2处理单元的挑战富氧燃烧技术过程中产物N2和CO2处理单元对工业气体公司可能成为一项非常有竞争力的业务,但目前面临的挑战是:———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对于电厂CO2的质量要求。
———富氧燃烧、燃烧前和燃烧后捕集都需要CO2压缩技术,需要空分设备供应商和运营商拥有了丰富的大规模气体压缩经验。
———储存的地点问题,可将压缩富氧燃烧产生的CO2储存于石油和天然气井中、深层的盐湖岩层中或者储存于不可开采的煤层中,所以CO2运输的基础设施是实现CO2捕捉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
CO2封存的安全问题也是很关键的,需要更详细进行地区分析以确认和评价该地区实际的储存适宜性,并对CO2封存地进行有效的监控,最终达到零泄漏的目标。
目前已有的CO2压缩、管道运输及存储经验的国家如下:———美国从Beulah、Dakota气化厂捕获的CO2经压缩,运输320公里,然后注入到地下1. 5公里的已枯竭的Weyburn油气田。
———欧洲的CO2SINK项目将CO2压缩并注入德国Ketzin盐水层。
———澳大利亚从天然气中分离的CO2被压缩并注入到地下2. 25公里的已枯竭的盆地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