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论文写作第六讲秦汉史研究热点与资料索引
- 格式:ppt
- 大小:205.50 KB
- 文档页数:32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
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
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
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 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
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先秦秦汉时期的研究研究目标本报告旨在深入研究先秦秦汉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探讨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通过分析相关的历史文献、考古资料以及学术研究,揭示该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以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阅读先秦秦汉时期的古代文献,如《史记》、《汉书》、《论衡》等,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考古研究:通过分析先秦秦汉时期的考古遗址、墓葬、器物等,了解当时的生活形态、产业结构和社会制度等,为历史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3.学术研究:通过参考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近代以来的学术著作和研究论文,探讨先秦秦汉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等,了解不同学者的观点和争议。
发现1.政治发展:先秦时期诸侯之间的争斗和战争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和动荡,秦朝的崛起和统一结束了分封时代,汉朝的建立为中国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
2.经济变革:大农经济在秦汉时期达到巅峰,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给商业和手工业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3.社会结构: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是封建制度,分为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阶层,而汉朝通过推行九品中正制,使社会有了一定的流动性和阶层调整的机会。
4.思想演变:先秦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他们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先秦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进程和文化传统的形成。
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的方向。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政治的稳定和统一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的流动性和阶层调整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思想的交流和融合对文化的繁荣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先秦秦汉时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封建制度的限制、经济的不平衡和社会的不公等。
中国秦汉时期的历史纪实文献中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极具变革性质的时期。
而这个时期的历史纪实文献,则是我们了解并研究这个时期的重要素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各项改革措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而汉武帝则继续推行改革,使东汉时期进入了繁荣与鼎盛的阶段。
以下将从不同方面描述秦汉时期的历史纪实文献。
对于秦汉时期的历史纪实文献,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史记》。
《史记》是我们了解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
它由史官司马迁所著,分为纪传体、编年体和世家体等不同形式,共计一百三十篇。
在《史记》中,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等重大事件都有详尽的记载,为后人了解秦始皇及其战争、治理政策等提供重要的线索。
此外,在秦朝末年,经过暴乱与战乱,兴起了一股割据势力,而这些割据势力也有详细记载在《战国策》中。
《战国策》是流传至今的用以记载战国时代诸侯国政权及其它割据势力历史的文献集,对于了解这个时期的战争、政治斗争等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纪实文献通过讲述当时战国诸侯的兴衰,揭示了割据势力的产生与发展,为了解秦朝灭亡及之后的秦汉过渡提供了重要信息。
而在汉朝,由于汉武帝的统治,使得国家进入了一个繁荣与鼎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也有详细的记录在《汉书》中。
《汉书》是东汉时期司马迁的继任者班固所著的一部历史文献,主要记录了从西汉到东汉建立的历史情况。
其中包括了诸多史书以及学术论著的述评,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丰富的资料。
除了以上这些重要的史书之外,还有一些碑刻、石刻以及演出剧本等文物也是我们了解秦汉时期的重要来源。
如著名的《刘备传》碑和《吴起碑》等,这些碑上记载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我们了解那个时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还有众多的汉代石刻,如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碑》等,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交流、政治活动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历史纪实文献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政治、战争、文化等方方面面。
秦汉时期主要的文献资料一、基本史籍《史记》《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
司马迁(约前145 或前135—?),本卷丁编别有传。
《史记》全书五十二万言,上起传说中的五帝,下迄汉武帝末年。
记述了三千余年的历史。
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
《史记》的史料来源十分广泛,既有取自先秦文献和政府档案,也有作者司马迁自己游历的所见所闻。
书中有些汉代人物的事迹,甚至是司马迁亲身交往所了解的。
司马迁在此基础上,考信择善,当书则书,秉正不阿,疑则存疑,或缺略不论。
刘向、扬雄等汉代知名学者都服其有良史之才,以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通史,《史记》的内容非常丰富。
举凡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典章制度和重大事件,以及天文地理、风俗民情、民族关系,乃至东亚、东南亚、中亚诸邻国的社会情状,都在书中得到了反映。
其所记载的历史人物,上自帝王将相,下及游侠、商贾、医卜、俳优等等,大都栩栩如生,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的图景。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有亡缺也有续补。
最先提出《史记》有缺的是东汉卫宏。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谓《史记》“十篇缺,有录无书”。
三国时张晏胪举亡缺十篇的篇目,即《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按:当即《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等篇。
他还指出《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是元、成间博士褚少孙补作。
后人对张晏的说法有不同意见。
一般认为,十篇并非全佚,褚少孙所补也并非四篇,凡今本中标“褚先生曰”者皆是,其所补虽缺乏史识及文采。
其他续补者尚有刘向、刘歆、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所补内容,已无从稽考。
最早为《史记》作注的,是东汉人延笃,撰《史记音义》一卷,早亡。
《中国断代史系列:秦汉史》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中国断代史系列 (2)1.2 研读本书的目的与意义 (3)二、秦汉史概述 (5)2.1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社会背景 (5)2.2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 (7)三、秦汉的政治制度 (8)3.1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9)3.2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10)四、秦汉的经济状况 (11)4.1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11)4.2 货币制度与财政政策 (13)五、秦汉的社会结构 (13)5.1 民族融合与阶层分化 (15)5.2 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活 (16)六、秦汉的文化成就 (17)6.1 文学创作与思想传承 (19)6.2 科技创新与艺术成就 (20)七、秦汉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21)7.1 重要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分析 (23)7.2 著名历史人物的评述与解读 (25)八、结语 (26)8.1 对秦汉史的总结与评价 (27)8.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28)一、内容简述《中国断代史系列:秦汉史》是一本关于秦朝和汉朝历史的著作,通过对这两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详细阐述,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秦朝的历史,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及建立长城等重要事件。
第二部分则重点讲述了汉朝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包括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汉武帝时期国家疆域的扩张、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儒家学说的发展等方面。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对比秦朝和汉朝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中国断代史系列:秦汉史》是一部内容丰富、观点独到的历史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1 《中国断代史系列《中国断代史系列》是一套全面揭示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其中包括了多个历史时期的研究,旨在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视角。
秦汉史研究前沿问题会议手册
一、会议主题
秦汉史研究前沿问题
二、会议背景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推动秦汉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研究水平,本次会议将聚焦于秦汉史研究的前沿问题,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和交流。
三、会议议程
1.秦汉政治制度研究
2.秦汉经济与社会发展
3.秦汉文化与思想
4.秦汉民族与疆域
5.秦汉科技与交通
6.秦汉法律与刑名
7.秦汉边疆与民族
8.秦汉简牍的整理与研究
9.秦汉文献与出土资料研究
四、参会人员
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献学家等专家学者,以及热衷于秦汉史研究的青年学者和学生。
五、会议时间与地点
时间:2024年1月16日
地点:会议中心
六、注意事项
1.请务必在会议开始前15分钟到达会场,以便签到和安排座位。
2.请携带有效证件参加会议,以便核实身份。
3.会议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或者关闭,以免影响其他与会人员。
4.请遵守会场纪律,不要在会场内吸烟、喧哗等。
5.请积极参与讨论,与其他与会人员交流心得和研究成果。
秦汉史研究一、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行了广泛而艰苦的探讨﹐从经济史﹑社会通史﹑思想史﹑民族史等方面构成了一个体系﹐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民族史研究作出了贡献。
﹑《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中国历史讲稿》等四、吕思勉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思勉读史札记》等。
五、林剑鸣自70年代初致力於秦汉史研究,著有《秦史稿》、《秦汉史》、《简牍概述》、《秦国发展史》、《秦汉社会文明》、《汉武帝》、《法与中国社会》、《中国古代史》第一卷(主编)等六、林甘泉中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古代经济史学家和秦汉史学家。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
从事秦汉史、土地制度史、经济史、史学理论的研究。
曾参加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撰写工作,是第二、三册主要执笔人。
著有《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论稿》、《林甘泉文集》,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郭沫若与中国史学》、《中国历史大辞典·秦汉史》、《中国大百科七、安作璋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名历史学家。
1951年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毕业。
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从事中国古代史、秦汉史、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秦汉史大家。
主要著作有:《汉史初探》、《两汉与西域关系史》、《班固评传》、《秦汉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秦汉官制史稿》(合著)、《秦汉官吏法研究》(合著)、《学史集》、《秦始皇帝大传》(合著)、《刘邦评传》(合著,后增订为《汉高帝大传》)、《汉武帝大传》(合著)、《汉光武帝大传》(合著)等,其中6部由中华书局出版。
八、周天游硕士学位。
1982年3月毕业后,留校任教,博士生导师,先后任历史系古籍整理教研室主任、历史系副主任、教授、西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和西北大学图书馆馆长等职,原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
检索课作业一请使用知网数据库搜索有关秦汉史方面的综述文献!检索课题:秦汉史。
检索工具:知网数据库。
检索途径:主题检索。
检索步骤:1.分析课题,明确检索要求。
2.选择检索方法和检索工具。
首先了解秦汉史的概念,中国知网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并且准确,可以选择;3. 熟悉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用主题检索的方式,主题秦汉史,检索并记录结果。
检索结果:检索结果616条。
(如下图)检索小结:此次检索采用主题检索,利用关键词检索,检索内容全面,丰富,可供使用者选择,但内容不精确,繁琐。
二请用知网检索光明日报2010年发表的国际经济方面的学术文章。
检索课题:光明日报2010年发表的国际经济方面的学术文章。
检索工具:知网数据库。
检索途径:主题检索。
检索步骤:1.分析课题,明确检索要求。
本课题属于经济学方面的范畴,使用近年出版的综合性及经济学专业的中文参考工具书查找。
2.选择检索方法和检索工具。
依据课题要求选择中国知网检索。
3. 熟悉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用主题检索的方式,主题国际经济,发表时间2010年,文献来源,光明日报,检索并记录结果。
检索结果:检索结果6条。
(如下图)检索小结:此次检索采用主题检索,利用关键词检索,时间限制,和来源限制,检索内容全面,丰富,内容精确,可供使用者选择。
三请用读秀全面搜集有关南阳独玉的各种资料。
检索课题:南阳独玉or 独玉检索工具:读秀数据库检索途径:主题检索。
检索步骤:1.分析课题,明确检索要求。
本课题属于记录方面的范畴,使用近年出版的综合性及记录类的中文参考工具书查找。
2.选择检索方法和检索工具。
依据课题要求选择读秀检索。
3. 熟悉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用主题检索的方式,主题南阳独玉,检索并记录结果。
检索结果:检索结果27条。
(如下图)检索小结:此次检索采用主题检索,利用关键词检索,检索内容全面,丰富,内容精确,可供使用者选择。
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整理专业:中国古代史姓名:范黧学号:M070494一、基本史料(一)“前四史”和《资治通鉴》研究秦汉历史,最基本的史料包括《二十四史》中涉及到秦汉时期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资治通鉴》。
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
司马迁所著部分篇章散佚,后由元、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凡注“褚先生曰”,即为褚少孙所补之处。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至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后跨越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成书后,有多家学者为其作注,现存的主要有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世纪正义》。
起初三家注各自独立,到北宋时被合为一编,即今天的“《史记》三家注”。
今天研究《史记》,主要采用的是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校勘本,包含了《史记》正文和三家所注,由顾颉刚先生等分段标点,中华书局编辑部整理加工。
研究《史记》可以参考的工具书有:《史记注释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47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再版。
《史记索引》,黄福銮编,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远东学术研究所1963年出版。
《史记人名索引》,钟华编,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
2、《汉书》东汉班固撰,其中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所续。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
全书共一百卷,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汉书》相对《史记》创造了新的体例,改《本纪》为《纪》,改《列传》为《传》,并且将《世家》并入《传》中,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为张骞设立专传,还增补了很多史料,特别是诏书、奏疏等。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第6节秦汉的文化和科技一、文化要点提示: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选择性必修三P8)。
秦朝思想推崇法家学说(选择性必修三P3)、焚书坑儒(中外历史纲要上P17)汉朝思想黄老无为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中外历史纲要上P20)儒家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由此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选择性必修三P3)宗教佛教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法并在洛阳修建白马寺请西域高僧传教(中外历史纲要上P42)道教东汉末年,本土宗教道教兴起(中外历史纲要上P42)史学《史记》作者西汉司马迁(中外历史纲要上P23)内容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P23)体裁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中外历史纲要上P23)地位文字精炼,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中外历史纲要上P23)《汉书》作者东汉班固(中外历史纲要上P23)体裁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中外历史纲要上P23)文学①两汉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中外历史纲要上P23)②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中外历史纲要上P23)③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中外历史纲要上P23)艺术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中外历史纲要上P43)【错误曝光台】错误:焚书坑儒使先秦以来的所有文化书籍毁于一旦。
正解:焚书坑儒主要销毁的是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和诸子百家著作等,其他如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等没有销毁。
二、科技汉朝医学《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学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外历史纲要上P23)(选择性必修二P84)《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中外历史纲要上P2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博采众方,提出辩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选择性必修二P84),被后世誉为“医圣”(中外历史纲要上P24)外科手术麻沸散五禽戏华佗“麻沸散”是从植物中提取、适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中外历史纲要上P24)“五禽戏”是健身方法(选择性必修二P84)数学《周髀算经》/记载了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中外历史纲要上P24)《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外历史纲要上P23)造纸术造纸术改进蔡伦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外历史纲要上P23)地理学候风地动仪张衡测定地震方位(中外历史纲要上P24)天文学《灵宪》张衡天文学专著(中外历史纲要上P24)农学《氾胜之书》氾胜之 (中外历史纲要上P24) 《四民月令》崔寔(中外历史纲要上P24)【图现历史】五禽戏【错误曝光台】1.错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主题二传承与交流——先秦至秦汉文化发展与传播学者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价值史料一孟子认为先王因为有善心,所以才实行仁政,仁政之所以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因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
因此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
孟子希望国君能“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广泛地招揽人才,达到“王天下”的目的。
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
——摘编自李秋华《孟子仁政思想初探》史料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
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1)根据史料一,概述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影响。
[提示] 内涵:“王道”政治立足于人心,合乎人性;“王道”政治要施仁政、以民为本,顺民心、合民意;“王道”政治要选贤任能;“王道”政治要关注民生;主张以教化来实现“王道”政治。
积极影响:丰富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以民为本,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2)根据史料二信息,分析儒家“入世精神”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提示] 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
学者观点——汉代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史料(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
改革开放以来的秦汉史研究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学术环境的改变,秦汉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前的秦汉史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秦汉史研究(上)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秦汉史研究(下)三个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的秦汉史研究。
在改革开放前,秦汉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秦汉史研究被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政治色彩。
例如,对于秦始皇的评价,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暴君”为主,这种评价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学术界往往将其简单地归为“英明领袖”,而忽略了他在位期间所采取的一些错误政策。
因此,改革开放前的秦汉史研究存在一些片面性和简单化的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学术环境的改变,秦汉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考古发现为秦汉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证据。
例如,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的发掘,为研究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洛阳出土的文物也为研究东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些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秦汉史研究的素材,也提高了研究的精度和深度。
文献整理也为秦汉史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加大了对古代典籍的整理力度,出版了大量校注、今译等形式的文献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注重对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如《居延汉简》等,这些资料为研究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思想史研究也成为了秦汉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过去,秦汉史研究多注重政治、制度等方面,而忽略了思想方面的研究。
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等方面。
例如,对于秦朝法家思想的研究、对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研究等,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秦汉时期思想文化的认识,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和评价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书评#秦汉史研究的新得与心得)))5秦汉史论集(外三篇)6述评ù刘汉东秦汉史研究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部分,这基于当时的历史重要性。
长期以来,研究秦汉史的专家学者可谓多矣,且硕果累累。
也正因为如此,后来学者反而有些彷徨,不得不面对四大问题。
一是有关秦汉的各种材料,包括成文的和物化的各类信息载体,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数量显得不足,经过了千百年的研究者的反复爬梳,增加了材料运用的难度。
二是有关秦汉史的各种问题,从小到大,几乎都有研究成果,特别是重大问题,或有定论,或者认可,或者沉寂,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要有新的构思,才能有所突破。
三是历史为前人各种社会活动所遗留的痕迹,与总体文化相关,如何把握历史文化的关系,涉及到理论体系和一系列的观点问题,要有全盘和慎重的思考。
四是成果的发表和学术书籍出版难,不少颇有见地的成果因而不能及时面向社会和学术界,甚至常年湮没不闻。
在这种情况下,张荣芳教授的5秦汉史论集(外三篇)6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版,以下简称5论集6,文中观点,一般标页码,不注明论文题目)与各界读者见面,将有助于推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开拓和深入。
5论集6收入论文15篇,从内容上加以归类,笔者肤浅之识,意可分为四组。
第一组为社会与阶级研究,包括秦末大起义性质和西周/民0、/氓0身分两篇;第二组为经济状况,主要是田制和对外交通与贸易;第三组研究文化,涉及面较广,跨度较大,上及先秦,下至现代;第四组着眼于岭南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对南越国、岭南青铜铸造、地区文化等进行了探讨,资料发掘工作做得较细,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
关于社会和阶级研究,5论集6主要侧重于秦末农民大起义。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政体建立之后所爆发的第一次全国性大起义,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有关研究论著因之纷至迭出,数量很多。
但评论的角度有所不同,观点也就有所区别,甚至于结论迥然相异。
5论集6从大起义参加者社会身分入手,对其性质具体分析。
近年来秦汉史研究动向概览宋尚文秦汉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门重要课题。
其重要之点在于:它既承上且又启下,这个时期中国历史在制度与文化上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并对后世有着极重大的影响。
所以,秦汉史的研究在这方面便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仅据个人所见,述其研究动向的几点可资注意的地方。
1.考古资料的发现,推动了秦汉史的研究。
静安先生早就提出了“两重证据法”,史学界也颇注意文献与考古的结合。
七八十年代的考古似乎更垂青秦汉史研究者。
杨家湾汉兵马俑、秦始皇帝陵兵马俑、睡虎地秦简、放马滩秦简、尹湾汉墓简牍、汉景帝阳陵、秦始皇帝陵、徐州狮子山汉墓及徐州兵马俑、西安西郊相家巷的秦汉封泥、广州西汉南越王御苑遗址等的发掘清理和资料的公布,大大地丰富了秦汉史的研究内容。
它们对秦汉史的研究价值,不只是资料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视野的开拓和思路的启迪。
学者们在此基础上,各擅其长,均有丰硕成果。
2.秦汉制度研究,这不是新课题,但是,近年来,主要是近一二年来,在这方面又有了新的开拓,取得新的进展。
1997年、1998年,台湾学者廖伯源先生向学术界贡献了《历史与制度——汉代政治制度试释》、《简牍与制度——尹湾汉墓简牍官文书考证》,还有其他一些著作和论文,对汉代皇宫的宿卫警备、监军制度、将军制度、爵邑制度、乡里制度等,做了进一步更细的探索。
3.地域史更展现出其优势。
地域史的研究,在国外行之久矣,在我国史学界受到重视且提到议程上来时间并不是很长。
虽然说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地域史历来是史学的重要一支。
在这方面,1996'年由周天游先生主编的《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一书,虽不是秦汉地域史的论集,但其中也有相关的论文,如《汉代三辅研究》等。
1996年、1999年在广州、昆明召开的两届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年会,则明确地将秦汉时段的广州、昆明作为讨论的重要议题。
导向所至,学术界对这两处地方的历史做了认真的探索,取得了不小成果。
而在此期间,张荣芳先生的《南越国史》问世,则体现了地域史研究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