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化疗多药耐药研究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53
下调RPL23对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ADR药物敏感性的影响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多种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限制胃癌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寻找降低胃癌化疗耐药性的有效手段具有极高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降低一个关键蛋白RPL23(Ribosomal Protein L23)的表达,能有效提高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ADR(Adriamycin resistant SGC7901)对多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RPL23是构成核糖体的重要成分之一,参与了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翻译。
同时,RPL23还作为一种锚定因子,在蛋白翻译过程中参与mRNA(messenger RNA)的选择和降解。
研究表明,RPL23还能调控一系列其他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对细胞增殖和对药物的敏感性具有重要影响。
针对RPL23在胃癌耐药性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利用si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技术,成功地下调了SGC7901-ADR细胞内RPL23的表达。
研究结果表明,下调RPL23能降低SGC7901-ADR对多种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包括阿霉素、顺铂、多柔比星和氟尿嘧啶等。
此外,下调RPL23还能降低SGC7901-ADR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加了其凋亡率。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下调RPL23能影响多个信号通路。
例如,下调RPL23能显著提高细胞色素P450 2J2(CYP2J2)和Bax (Bcl-2-associated X protein)的表达,同时抑制P-glycoprotein (P-gp)和Bcl-2的表达。
CYP2J2作为一种代谢酶,负责将药物代谢成更易被细胞吸收的形式;Bax作为凋亡诱导因子,能够促使SGC7901-ADR细胞发生凋亡。
而P-gp和Bcl-2则是常见的多药耐药基因,它们的下调则可以有效提高胃癌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总之,RPL23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对胃癌耐药性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双药联合化疗对耐药性胃癌细胞的协同干预研究作者:李科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27期摘;要:目的:探索盐酸阿霉素(DOX)和多西他赛(DOC)对于耐药性胃癌细胞的協同干预效果。
方法:通过MTT法检测DOX和DOC在人胃癌细胞SGC-7901及其多药耐药株SGC-7901 ADR的IC50值,根据IC50值设置不同的双药配比,并利用CompuSyn软件计算协同指数,以判断双药是否具有协同效果。
结果:耐药性胃癌细胞SGC-7901 ADR 对DOX和DOC均有较强的耐药性,相比之下,SGC-7901细胞对两种药物的敏感性较强。
双药联合使用可大大提高抑制效果。
半数抑制效果下,双药联合中的DOX剂量减少为单药干预的1/10以下,DOC剂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而DOX和DOC比例为1∶8、1∶12和1∶16时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协同效果。
结论 DOX和DOC联合干预可有效抑制耐药性胃癌细胞的增殖。
可为进一步开发耐药性胃癌治疗的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耐药性胃癌;联合化疗;盐酸阿霉素;多西他赛1 研究背景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死亡率高居前列。
化疗是早期胃癌和手术后联合治疗的首选。
但其对正常细胞也有损伤,毒副作用大。
另外,随着化疗的进行,胃癌会产生多药耐药性。
耐药性的出现直接导致效果降低,造成治疗失败及肿瘤复发。
因此,寻求更为有效的化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联合化疗通过发挥药物协同作用来提高疗效,减少耐药的发生;减少剂量从而降低毒副作用。
临床上对于联合化疗的使用效果在多年前已得到了研究证实,临床上联合化疗已经逐渐替代单药化疗。
本研究通过将两种经典抗肿瘤药物——盐酸阿霉素和多西他赛进行组合,用于干预多药耐药性胃癌细胞SGC-7901 ADR,探索更为有效的用药配比。
2 研究方法2.1 材料DOX、DOC、MTT均购自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DMEM高糖培养基购自hyclone公司。
综述肿瘤的多药耐药及其逆转剂研究进展安徽省肿瘤医院桂留中化疗仍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然而肿瘤细胞的耐药常使化疗最终失败。
根据肿瘤细胞的耐药特点,耐药可分为原药耐药(Primary drug resistance,PDR)和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PDR只对诱导药物产生耐药而对其他药物不产生交叉耐药性,如抗代谢药类;MDR 则是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产生抗药性的同时,对其他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肿瘤药产生交叉耐药性。
MDR的表现十分复杂,既可有原发性(天然性)耐药,也可有诱导性(获得性)耐药;还有典型性和非典型性耐药之分。
由于MDR给化疗带来了困难,近年人们对其产生的机制以及试图寻找逆转剂做了大量的工作。
本文简介MDR产生的机制并着重介绍近年逆转剂的研究进展。
1.MDR产生的机制1.1膜糖蛋白介导的机制1.1.1 P-gp与MDR 1976年Ling等首先在抗秋水仙碱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株上发现了一种能调节细胞膜通透性的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因其相对分子量为170kd,又称P-170。
[1]。
P-gp主要分布在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中,在人类正常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肾上腺、肺脏、胃肠、胰腺等组织中表达较高,而在骨髓中表达较低。
P-gp属于ATP结合盒家族的转运因子,其生理功能为在ATP供能下将细胞内的毒性产物泵出细胞,对组织细胞起保护作用。
P-gp由mdr1基因编码产生。
人类mdr1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长臂2区一带一亚带(7q21.1)。
1986年,Gros将编码P-gp的mdr1cDNA直接转染敏感细胞后,转染细胞表现出完全的MDR表型,从而提供了P-gp能够导致多药耐药的有力证据。
现已证明,许多肿瘤原发性或获得性耐药均与P-gp过量表达有关。
P-gp随mdr1基因扩增而增加。
P-gp有多个药物结合位点,因而具有多种药物泵出功能,不过其底物多为天然性抗癌药如长春碱类、蒽环类、紫杉醇类和鬼臼毒素类等。
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研究进展王庆涛德州学院医药与护理学院,山东德州 253023关键词:肿瘤多药耐药性逆转剂摘要: 肿瘤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物产生抗药性的同时,对于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多种化疗药物表现出的交叉抵抗现象,是肿瘤难治疗、易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多药耐药机制便成为当前肿瘤化疗的研究热点。
前言:肿瘤耐药是当今肿瘤治疗的一大难题,据美国癌症协会估计,90%以上肿瘤患者死于不同程度的耐药。
因此,寻找MDR有效逆转剂或有效逆转一直是肿瘤研究的热点领域,而且近年涌现的新技术亦推动了逆转方法的改进。
本文就目前逆转MDR的相关策略作一综述。
1多药耐药的产生机制形成MDR的机制很复杂,肿瘤的发生是由于某些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或凋亡相关基因的改变导致细胞增殖和死亡异常的结果,其发生是多步骤、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过程,在不同阶段相继或同时有不同基因的改变[1]。
自从1976年Juliano与Ling发现 MDR现象以来,国内外对MDR进行了广泛、深入实验与临床研究,目前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①细胞膜P-糖蛋白(permeability glycoprotein,Pgp)的过度表达,又称经典MDR;②谷酰甘酞S-转移酶(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GST)的活性增强;③ DNA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Tope)的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④ DNA损伤修复能力的异常;⑤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的增强;⑥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resistance related-protein,MRP)的表达增加;⑦细胞凋亡(Programmed cell-death,PCD)相关基因对MDR基因表达的调节等[2]。
由于MDR形成是一个诸多因子参与的复杂生物过程,可以是某一耐药基因表达,也可以是多种耐药基因同时表达的多种耐药表型[3],对某一特定肿瘤的MDR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沉默ARK5基因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细胞SGC7901/DDP耐药性的研究目的:在细胞水平研究ARK5与胃癌多药耐药的关系,明确沉默ARK5基因能否有效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细胞SGC7901/DDP的耐药性。
方法:1.设计针对ARK5基因的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序列及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序列,并已完成对LV-ARK5-RNAi重组慢病毒载体和阴性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2.用带荧光(GFP)的阴性重组慢病毒载体感染SGC7901/DDP细胞,通过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来挑选出最优的感染条件;3.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ARK5在SGC7901细胞和顺铂(DDP)诱导的SGC7901/DDP细胞中的蛋白表达量,并验证构建的慢病毒对ARK5靶点的干扰效率;4.用顺铂(DDP)、5-氟尿嘧啶(5-Fu)、多西他赛(DR)、阿霉素(ADR)四种结构和机制各异的抗肿瘤药物分别处理SGC7901、SGC7901/DDP、ARK5慢病毒感染组细胞SGC7901/DDP-shARK5、阴性病毒感染组SGC7901/DDPNC,经CCK8、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仪的检测其变化,观察沉默ARK5基因对SGC7901/DDP细胞药物抗性的影响。
5.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算SGC7901细胞、SGC7901/DDP细胞、SGC7901/DDP-shARK5细胞和SGC7901/DDP-NC细胞对阿霉素的蓄积与滁留,来观察沉默ARK5靶点对SGC7901/DDP细胞的药物主动泵出能力的影响。
结果:1.病毒感染的预实验结果:LV-ARK5-RNAi重组慢病毒转染的最优条件为,复感染指数MOI为20,感染体系为含有10%FBS的1640低糖培养基+HiTransG A,感染时间为72 h;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胃癌SGC7901/DDP细胞内ARK5蛋白的水平远高于亲本细胞SGC7901;LV-ARK5-RNAi重组慢病毒载体能有效降低SGC7901/DDP细胞内ARK5蛋白的表达量;而予以阴性重组慢病毒转染SGC7901/DDP细胞,其ARK5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
胃癌患者化疗的耐药机制研究近年来,胃癌在全球范围内成为高发疾病之一,化疗被广泛应用于胃癌的治疗过程中。
然而,一部分患者却出现了耐药情况,导致化疗疗效下降甚至无效。
因此,研究胃癌患者化疗的耐药机制势在必行,以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和提高疗效。
一、耐药机制一:细胞内修复机制的改变1. DNA修复系统DNA损伤是化疗药物起效的重要前提,然而,细胞内DNA修复系统的异常活性可能导致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抵抗性提高。
近期研究发现,胃癌中DNA修复基因的突变与化疗耐药密切相关,如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等,这些修复基因的突变会导致DNA损伤的识别和修复不足,进而降低了化疗药物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2. 线粒体功能异常线粒体是细胞内的重要器官,与能量代谢紧密相关。
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异常与化疗耐药有关。
在胃癌患者中,线粒体的膜电位、ATP产量以及呼吸链等功能异常,这种异常使得细胞无法正常进行能量供应和呼吸,进而导致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
二、耐药机制二:细胞外环境的改变1. 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周围的细胞、基质和各类细胞外因子组成的复杂环境。
在胃癌患者的化疗过程中,肿瘤微环境的改变对耐药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肿瘤内部的缺氧状态会促使肿瘤细胞产生更多的耐药蛋白,保护细胞免受化疗药物的损害。
此外,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也可以通过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增强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
2. 药物转运通路的变化药物转运通路是指药物从体内进入细胞,或者从细胞排出体外的过程。
在胃癌化疗过程中,药物转运通路的变化可能导致化疗药物的耐药性。
例如,在多药耐药蛋白P-gp的调控下,肿瘤细胞可以主动排出化疗药物,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有效浓度,从而减轻了药物的杀伤作用。
三、耐药机制三:肿瘤基因的改变1. 肿瘤抗凋亡基因的过度表达肿瘤细胞的抗凋亡基因是大量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基因在胃癌患者的化疗耐药机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