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2018-2019)
- 格式:ppt
- 大小:415.50 KB
- 文档页数:19
中国政治形势论文: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台湾问题一词及其相关概念,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政治形势相关论文: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全文如下:1 两岸陆地曾为一体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大陆的一部分。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海中的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
这从台湾海峡海底的地形可以得到证明。
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像一条河谷,有向南和向北两大河系, 这是当它还是陆地时,被河水冲击,侵蚀而形成的,最深处不过100米,大多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现代科学还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而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
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2 台湾的先住民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已传到台湾。
70年代,台湾考古学家在台南县左镇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经过鉴定,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同属于3万年以前的古人类。
以后又陆续发掘出土了石器、骨器和陶器,这些东西的形状的制作方法,都与大陆各地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的器物特别相似。
其中高雄县凤鼻头一带出土的彩陶和黑陶,经过鉴定,确认它们是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传过去的,和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沿海地区和华南地区的“几何形印纹陶”从制作方法到用料都是一样的。
1980年7月,台湾考古学家在台东县卑南乡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大批石棺、石器陶片及玉器,经鉴定这是二三千年前古代台湾人的遗物,和我国南方各省古代的越濮族人留下的遗物一样。
台湾问题总结1. 台湾两次分裂和两次回归的史实2. 台湾问题的由来(1)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打败蒋家王朝,蒋介石兵败退到台湾。
(2)美派第七舰队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 对台政策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同港澳问题比较:允许拥有自己的军队)政治答案较为详细:中国政府对台的原则立场态度方针: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不分割的一部分,两岸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是基本方针,坚持“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但我们不承诺放弃武力,决不允许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祖国的统一。
4.近代史上侵略过台湾的国家(1)1840~1842年,英国入侵台湾。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边疆危机中,美国入侵台湾(琅王乔)。
(3) 日本明治维新后侵略过台湾,从中勒索50万两白银的赔款。
(4)1883~1885年,中法战争中,法国侵略台湾。
(5)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5.目前实现祖国对然万地区的和平统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 (1)大陆经济发展迅猛,海峡两岸经济差距缩小。
(2)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渐繁荣,了解加深。
(3)两岸人民热爱和平,要求统一。
台湾人民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统一是大势所趋。
(4)一国两制提供了祖国统一的最佳道路和政策。
港澳回归一丰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5)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我国建交,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并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也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不利因素:(1)台独势力顽固的阻挠和破坏。
(2)国际的反华势力继续推行以华治华战略,企图推行分裂,阻挠中国统一。
6.台湾问题的实质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7.谈谈对《反分裂国家法》和祖国统一的认识。
(1)《反分裂国家反》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
(2)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
2019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关于台湾问题热点话题一直都是考点,下面中考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关于台湾问题内容,帮助大家复习。
2019二轮专题复习关于台湾问题(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③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解放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③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④有“一国两制”等正确的方针、政策。
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3)历史上两次被割占及回归: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5)解放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018-2019学年翔安一中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一会考精选题1、阅读下列图示,然后回答问题:请回答:(1)图一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它创立于什么朝代?什么事件标志着君主专制政体(或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2)图二政治制度的实施是在哪个朝代?它具体称为什么制度?三省各有哪些职能?这种政体与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的政体有什么本质区别?这两种政体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图三与图一、图二这两幅图示的区别在哪里?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4)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有何本质区别?英国国王和中国皇帝在权力和地位上有何不同?(5)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消极影响?(6)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个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制度?图四 军机处内景 中央 皇帝 三 公 九 卿 郡 县 地方 图一(7)通过以上内容及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指出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
2、阅读下列图片:图一 图二 《马关条约》的签订请回答:(1)图一至图三条约签订的背景各是什么?(2)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在《马关条约》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或反映资本输出)的是什么?(3)图一至图三各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4)据图四说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是在什么事变爆发之后?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南京条约》的签订图二 《马关条约》的签订 图三 《辛丑条约》的签订 图四 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材料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材料二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材料三: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1995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请回答:(1)材料一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出现上述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什么?“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是什么?这一构想在哪两个地区已经成功践行?(2)从材料二《乡愁》这首诗中,你可以感受到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与愿望?(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基本方针是什么?(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台湾问题的认识。
1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3期总第830期No.23,2020Total of 8300 引言全球关注的2020年美国大选已尘埃落定,虽然拜登胜出,但特朗普执政的四年对中美关系造成了严重破坏,美国朝野上下高度一致的反华共识说明中美关系的实质和走向已彻底改变,指望拜登政府让中美关系完全回到从前并不现实,更何况落败的特朗普依然拥有强大的民意支持,四年以后很可能还会卷土重来。
中国需要在中美关系冲突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方面补短板,做好与美国反华势力打一场持久战的困难准备。
本文从管控分歧的措施出发,分析中美关系近年来已有的各种管控措施产生的实际成效与存在的不足,探寻建立中美关系冲突风险防控机制的可行性和具体举措。
1 中美关系冲突风险防控机制的缺失和不足中美建交四十多年来,双边元首交流机制在维护中美关系大局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特朗普执政的四年对华采取单边极限打压政策,导致中美之间很多交流机制被迫中断。
诚如本人在前期研究成果《中美关系冲突风险防控现状分析》一文中所言:中美双边关系当前的管控举措偏政治经贸和外交,在双边军事和媒体及立法等层面的交流偏弱,尤其军事领域是突出的短板。
这反映了当前中美关系发展并不平衡的客观事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美各个领域摩擦的加剧。
鉴于中美在台海和南海的摩擦日趋白热化,如何加强中美双方的军事交流机制更是迫在眉睫。
其次,双方交流机制既存在法律约束性严重不足,又存在美国单边霸凌主义。
有一些条约美国国会并没有通过,只是中国立法机构单方面通过,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对中国有约束力,对美国没有约束力,象征意义更加大于实际意义。
以中美军事交流状况为例,目前中美之间没有任何互相有约束性的军事双边条约,但美国国会反华势力频频提出对台军售议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因而中美在军事层面的彼此信任度是中美关系所有的领域中最低的,中美未来发生军事冲突的危险系数相对来说也是最高的,这一方面反映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国防发展的高度戒备、疑虑和防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美正常的军事交流受到美国国内反华政客的严重干扰。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 《走进新时代》这首歌中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A. 五四运动B. 中共成立C. 开国大典D. 改革开放2. 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用身躯堵枪眼,为部队开辟通路”的特级英雄黄继光的英勇事迹发生在()A. 北伐战争时期B. 抗日战争时期C. 解放战争时期D. 抗美援朝时期3. 1952年底,我国彻底摧毁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是基于下列哪一事件的开展()A. 土地改革运动B. 农业合作化运动C. 人民公社化运动D. 三大改造4. 毛泽东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落后状况,做了描述:“……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这一落后局面的改变开始于()A. “一五计划”时期B. “大跃进”时期C. “文革”时期D.社会主义建设时期5.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之一。
请对以下推论进行判断()A. 史实错误,结论正确B. 史实正确,结论错误C. 史实和结论都正确D. 史实和结论都错误6.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
下列人物与荣誉称号搭配不正确的是()A. 铁人--王进喜B. 两弹元勋--邓稼先C. 党的好干部--雷锋D.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7.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逐渐推开尘封已久的大门,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革命征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开启这一“征程”的标志是()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B.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D. 中共十四大的召开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体土地可以长期包给农民使用,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期末试卷适用班级:技师一年级(16级)出卷老师:王水全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1.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A.创新 B.改革 C.革命 D.发展2.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A.共产党的一党制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制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的两党制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它是由()决定的。
A.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B.所有制结构C.分配制度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多党合作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这个判断()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6.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这是因为()A.特别行政区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域B.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C.特别行政区享有内地一般地方行政区域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D.两种制度地位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7.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A.领土争端B.民族矛盾C.宗教纷争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8.我国的国体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人民民主专政C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 )A .人民当家作主B .无产阶级专政C .民主集中制D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0.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 )A.思想道德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C.教育科学文化D.社会主义荣辱观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 )A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D .社会主义荣辱观12.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是 (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理论联系实际13.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是 ( )A .实事求是B .理论联系实际C.一切从实际出发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14.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 ( )A .发展生产力B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C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D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15.人与自然相处时的首要态度是()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战胜自然16.中共十九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设( )A.四个现代化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小康社会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7.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是 ( )- 1 -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B.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C.股份制企业职工按股分红收入 D.职工工资18.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是(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C.发扬党内民主D.坚持从严治党19.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_____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2020年绵阳市公需科目考试答案1一、判断题(每题2分)1.“两岸问题”既是政治问题,也是法律问题。
正确错误2.《反分裂国家法》中提出在任何情况下,中国大陆不可用“非和平手段”处理台湾问题。
正确错误3.必须强化对各领域、各部门、各地方对外工作的统筹协调,不能九龙治水。
正确错误4.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就是只与大国搞好外交关系的外交理念。
正确错误5.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有别于历史上的殖民列强,欧洲的列强和西方霸权大国外交政策。
正确错误6.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是文化自信。
正确错误7.要讲依法治国,就不能讲以德治国。
正确错误8.任何一个制度背后都是有价值的。
正确错误9.做好保密工作只是很普通的工作,不属于维护国家安全的工作。
正确错误10.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不要互相干扰。
正确错误11.行政监督是确保行政执行不偏离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
正确错误12.《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提到,与世界营商环境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营商环境建设已经完善。
正确错误13.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人民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
正确错误14.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三个阶段的划分,也不是三个环节的割裂。
正确错误15.十九届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强调,坚持靶向治疗、精确惩治,加大金融领域反腐力度;深化标本兼治,夯实治本基础。
正确错误16.产生腐败的原因是多样的,这就决定了防范应对和治理措施的复杂性、综合性。
正确错误17.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是从总体上、全局上来就国家制度建设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问题做出一个总的部署。
正确错误18.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那些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在科技攻关方面,举国体制没有必要。
正确错误19.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讲得非常清楚,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要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苏格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本不该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
然而,在冷战的背景下,中国领土台湾被美国当做其国际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来摆布,台湾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冷战结束后,台湾分离主义势力试图扩大所谓“国际生存空间”,而美国右翼势力又将台湾视为其牵制中国发展的一张牌。
美国对华政策围绕台湾问题的摇摆,引起中美关系屡次跌宕起伏。
1992年,美国政府决定售台150架F-16战斗机;1994年,又宣布所谓“对台政策调整”,就是其中两例。
1995年,李登辉访美,大肆从事分裂活动,中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开展了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
1997年~1998年,中美首脑高层互访达成重要共识:(1)双方决定致力于发展“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2)美国重申了在台湾问题上的“三不”承诺,即: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须具主权国家资格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此后,美国政要担心“台独”可能会危害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一度热衷酝酿“三部曲”式的对两岸政策调整方案:(1)“台湾不独立”;(2)“大陆不动武”;(3)美国设法促成两岸“中期协议”。
但美国政策调整的实质是:促“谈”不求“统”;谋“和”不逼“合”,其目的只是维持现状、防止冲突,而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台湾问题。
这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有着原则的分歧。
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之后,不仅严重地阻碍了两岸统一事业的发展,也给中美关系带来极大的麻烦。
美国官方表态,称其对海峡两岸政策有“三个支柱”:(1)一个中国原则;(2)非武力解决问题;(3)挽救两岸对话。
美方表示,克林顿政府奉行的一个中国政策和“三不”的承诺没有改变;美国对两岸局势“严重关切”,担心两岸关系“擦枪走火”;美国呼吁海峡两岸尽快恢复交流与对话,及早缓解紧张局势。
但美国政策具有其内在的矛盾与两面性:美国政府一方面表示对李登辉将两岸关系界定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而感到“意外和不解”,但另一方面又决定售台价值5.5亿美元的预警飞机和其他装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学习当前国际形势心得体会篇一:国际形势培训心得体会《当前国际形势与热点问题透视》培训心得体会这次的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问题透视课程习了《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当今世界形势十大关系分析》这两讲,通过这两节课老师的讲述,我对当今国内国际形势又有了新的认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下面我想谈一些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讲是《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着重总结了我国“十五”计划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对“十一五”规划做了分析和展望。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在过去五年,我国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经济方面,无论是贸易额,还是生产总值,我国取得的成就都异常喜人,空口无凭,看看教材上的数据支撑就足以使人信服。
在科技方面,我国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技实力节节攀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我国的“神舟”号系列飞船,从201X年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到201X年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再到201X年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表明了我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以及“神舟”背后无数的工作人员都成了我们心中的英雄。
新的“十一五”规划不再是“计划”,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现在正在全方面去除计划经济的残留,全面与市场经济接轨。
展望“十一五”,综观国内外发展环境,形势一片大好。
在第一讲里,老师还讲了教材上没有的问题,主要有国民幸福度的问题。
最近联合国已经把国民幸福度确定为衡量国家的一项重要指标,甚至可以与GDP齐名。
在我国,各大城市的媒体纷纷就国民幸福度展开调查,结果得出我国各地人民普遍幸福感较高,尤其农民比城市人更觉得幸福。
其实我感觉这也和我国“十五”以来在各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关,国家富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安居乐业了,自然幸福感就高了。
2019年中考六大历史热点预测热点一祖国统一问题【热点点击】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下面为讲话原文。
同志们,同胞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
值此新年之际,我代表祖国大陆人民,向广大台湾同胞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祝福!海峡两岸分隔已届70年。
台湾问题的产生和演变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陷入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悲惨境地,台湾更是被外族侵占长达半个世纪。
为战胜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实现国家统一,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
台湾同胞在这场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随之光复,重回祖国怀抱。
其后不久,由于中国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海峡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特殊状态。
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
我们团结台湾同胞,推动台海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70年来,我们顺应两岸同胞共同愿望,推动打破两岸隔绝状态,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启两岸同胞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局面,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相互往来日益密切,彼此心灵日益契合。
台湾同胞为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作出重大贡献,也分享了大陆发展机遇。
——70年来,我们秉持求同存异精神,推动两岸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开启两岸协商谈判,推进两岸政党党际交流,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
——70年来,我们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时代变化,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和“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进而形成了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基本方略,回答了新时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台湾同胞共同致力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和平统一的时代命题。
中国四代领导⼈对台湾问题的战略思考2019-09-10⼀、的战略思考是国际主义者,但⾸先是爱国主义者。
他认为,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必先实现国家的完全统⼀。
在台湾问题上,他既有坚定的原则性,⼜有⾼度的灵活性。
战略上台湾必须收回,政策和⽅式上则⼜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时进⾏调整。
建国初期重点是准备武⼒解放。
强调⾰命必须彻底,其著名诗句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渡江战役结束、南京解放以后,就开始考虑解放台湾问题。
1950年即进⾏了军事部署,例如:(1)成⽴前线指挥部,由粟裕将军担任总指挥,并制定具体的解放台湾计划;(2)培训台湾⼲部,把参加过“⼆·⼆⼋”事件退到内地的台籍⼲部和部队中的台籍⼠兵集中起来,参加“台湾训练团”学习;(3)征集了⼀批准备渡海的民船民⼯进⾏训练,还选拔和调集了⼀批年轻和有经验的后勤⼲部准备⽀援前线。
1950年6⽉25⽇,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说“台湾地位未定”,并命令美国海军第7舰队进驻台湾海峡,空军第13航空队进驻台湾岛。
美国政府公然派兵侵占我国领⼟台湾,使我解放台湾⼯作受到⼲扰和阻挠。
50年代中期开始考虑和平解放。
当时内外形势有两⼤变化:⼀是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1953年7⽉,朝鲜停战达成协议;1954年4⽉⾄7⽉,⽇内⽡会议签订越南停战协定。
⼆是海峡两岸形势亦有所缓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益发展,新中国政权愈加巩固,国际社会地位不断提⾼,美国的对华侵略、封锁和遏制政策⾛向失败,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和紧张关系随⽽趋于缓和。
正是在上述形势变化的条件下,、开始考虑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
1955年4⽉,总理在万隆会议上阐明⼤陆对台政策时指出:“中国⼈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即战争⽅式和和平⽅式,中国⼈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和平⽅式解放台湾。
”1956年1⽉,主席在最⾼国务会议上提出“准备进⾏第三次国共合作”,随后不久⼜提出“和为贵”、 “爱国⼀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
近代以来的中美、中日关系及台湾问题一、近代以来的中美关系:历史与现状: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1)鸦片战争前,美国与英国商人非法输入鸦片到中国。
(2)、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美国迫使中国签定了《望厦条约》。
(3)、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当“调停人”伙同英法侵略中国。
(4)、参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5)、19世纪末,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6)、20世纪20年代,美国提出签定《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到帝国主义共管的局面。
(7)、1927后,逐步操控蒋介石政权,并帮助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8)、解放战争后期,美国干涉统一台湾,致使台海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2、新中国建立后-----20世纪70年代:遏制”政策。
345如:与日韩联合军演、开航空母舰到西太平洋地区;对台出售武器,强势介入亚太事务,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妄图称霸全球。
在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伊拉克战争后,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理施罗德、俄罗斯总统普京公开发表讲话,反对美国单边行动。
二、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一)历史及现状:1、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1945:(1)1894---1895 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2)日本参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3)1931---1945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2中国。
34。
情景再现2:2005年10月17日,当中国人民都沉浸在欢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的喜庆气氛中的时候,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于当日上午再次参拜了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这是小泉2001年4月就任首相以来第5次参拜靖国神社。
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指出对这种肆意伤害受害国人民感情和尊严、严重损害中日关系的错误行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表示强烈愤慨,并向日方提出强烈抗议。
(1)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占领钓鱼岛、插手台湾问题、右翼势力沉渣泛起、军国主义复活,严重伤害了中国及亚太各国人民的感情。
小泉在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新课标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台湾问题附参考答案
关于台湾问题
1、为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①三国时,台湾称夷洲,230年,吴国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台湾称琉球,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
③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④1683年,清军入台湾,1684年,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在台湾设行省。
⑤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台湾给日本。
⑥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⑦1949年,蒋介石战败后,逃到台湾。
2、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有什么变化?新时
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由谁提出?
①党和政府不同时期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是:新中国成立后:一定要解放台湾。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不久,邓小平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
针;
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②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是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3、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需坚持什么原则?
一个中国原则。
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