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中国通史复习—编年体
- 格式:ppt
- 大小:429.50 KB
- 文档页数:55
编年体史书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编年体史书简介和目的三个方面内容。
在概述中,我们将对编年体史书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说明,以引起读者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在编年体史书简介中,我们将详细解释什么是编年体史书,其特点和作用等方面内容。
最后,在目的部分,我们将明确本文旨在对编年体史书进行深入的解析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研究工具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编年体史书是一种以时间为主线,按照年代顺序编排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书籍。
其定义可以理解为一部记录历史事件、人物活动等内容的历史文献体裁。
编年体史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社会,发展至今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种体裁的特点在于着重记录和整理历史资料,以时间为主线展现历史轨迹,具有较强的时序性和系统性。
在学术上,编年体史书被广泛运用于历史研究中,有助于研究者综合考察某一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及其相互关系。
编年体史书主要用途是提供一个系统化、全面性地了解历史事件发展脉络的工具。
通过编年体史书,读者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某一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事迹,还能够对整个历史进程有一个整体把握。
这种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便于比较、分析及总结相关内容。
总之,编年体史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在传承和发扬人类文明与智慧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编年体史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编年体史书在历史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时间线索表现方式: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主线,将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帮助读者清晰地理解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轨迹。
这种时间线索的表现方式有助于人们系统地了解历史,并帮助学者对历史进行整体性研究。
2. 推动历史研究进程:编年体史书为历史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依据,使得学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不同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通过对编年体史书中所记载事件的分析和比较,研究者可以发现规律性和趋势性,在推动历史研究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湖北省仙桃中学历史组熊红荣一、几种常见的史书体例:记载一段历史,要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同一段历史可以根据侧重点不同写成不同的体裁。
按编排的线索,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长短的情况,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也有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历史的,称国别体。
以时间为主线的可以写成编年体;以地域为主要对象的可以写成国别体或地方志;以人物为主要对象的可以写成纪传体;以事件为主要对象的可以写成纪事本末体。
当前以记事本末体最为常见,市面上当代所著史书多是此体。
1.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由北宋司马光主编,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历时1300多年的历史。
2.纪传体: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其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中国史书体裁知识点概括一、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
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二、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代表作主要有《国语》、《战国策》以及《三国志》。
其中,《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
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三、纪传体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四、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记述了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第二单元编年体(附纲目体)第一节概述(2学时)一、编年体的概念类别1.编年体的概念。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所以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其记事方法,即一年之下,标出春、夏、秋、冬,再加月份和日期,然后记出史实。
以全部《春秋》来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止鲁哀公十四年。
凡二百四十二年。
按时间顺序,分年记事:经鲁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先后十二代。
又以一年来看,更为了然在目。
以“隐公元年”为例:元年,春,王正月。
(元月前,冠一“王”字,表示按“周历”的意思。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xuān)来归惠公、仲子之赗(fâng)。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这里的“元年”代表一年,年后的“春”、“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二月”是一年中的月份,月下的事件,就是当月发生的事情。
这样按时间顺序来记载历史,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2.编年体的类别。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由周代史官于公元前841年前后创体(《春秋》),《左传》完善其体例,荀悦《汉纪》创断代编年体,司马光成通史编年体。
其它的编年体史书,还有纲目体、起居注、日历、实录、东华录等。
先秦编年体史书流传至今的,有《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
断代编年史,是写一个封建王朝兴亡的历史著作,如东汉荀悦《汉纪》、明谈迁《国榷》等。
编年体通史著名的有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清毕沅(yuán)《续资治通鉴》等。
纲目体以编年为序,简记大事为纲,补充注说史事为目。
有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等。
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第一章先秦时期考点一:夏、商、西周的政治与经济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制度: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武装、官职、监狱、刑法区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桀暴虐无道,商汤起兵打败夏桀。
商建立: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为都城。
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奴隶制:实行残酷的“人殉”和“人祭”。
衰亡:暴君商纣残酷统治,社会矛盾尖锐,武王伐纣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打败商纣,商亡。
周朝建立,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制度:经济上井田制:①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规定: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贡赋。
③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
政治上分封制:①内容: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②诸侯国:重要的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③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灭亡: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的残酷剥削。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和畜牧业:农作物:品种多,“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耕作技术:集体耕作;农具主要是木、石和骨器,少量使用青铜工具;已懂施肥。
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家畜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手工业:1、青铜器:①主要手工部门,称为“青铜时代”,商周繁盛②夏朝尚少③商朝贵族化④西周生活化2、玉器: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安阳妇好墓最为典型。
3、纺织业: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4、陶瓷业: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古代文化常识」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能分得清楚吗?历史,是跟语文联系最紧密的学科。
以全国卷和新高考卷为例,每一年文言文阅读板块都有一道题专门考查古代的一些概念,而这些概念来自方方面面,有历法、官职、礼俗、地理、教育、衣食住行等。
而高考文言文的选材,最常见就是史书篇目,尤以人物传记为主。
今天小编老师就来带大家搞清楚史书体例中的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一、纪传体与“二十四史”纪传体是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特点是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史实,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十四史”即官方正史,都依照《史记》,以纪传体编纂。
纪传体史书包含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载记和史论等部分,其中:1.本纪:记述帝王或者实际统治者的事迹,如《史记》的《项羽本纪》;2.世家:主要记载诸侯、贵族的历史,如《史记》的《赵世家》、《楚世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历代正史中,只有《史记》存在“世家”体系,且历史功绩较大,历代祭祀不绝之人,司马迁也将其纳入“世家”中,如《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3.列传: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要注意的是,凡侯王而能世袭的,《史记》原列入“世家”,后代的纪传体史书则取消“世家”一类,统称为“列传”。
少数列传则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如《明史》的《外国·日本列传》。
4.书志: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如《史记》的《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
5.史表:采用表格的形式记载各个历史时期重要历史事实,对于那些在历史事件中起过作用而没有立传的人物,也可于表中载之。
一般是年表,详则有月表,略则有世表(世表只记世次,不记年代)。
6.载记:记载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割据政权的事迹。
汉·班固作史时最早列此目,后《晋书》、《四库全书》等沿用之。
7.史论: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实和人物的文字。
【二十四史】列举如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1.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特点是按年、月、日编排史实,记述历史。
下列属于这种体裁的史学著作是A.《史记》B.《离骚》C.《资治通鉴》D.《红楼梦》[参考答案] C【解析】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2.司马迁和司马光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们生活的朝代分别是A.西汉、唐朝 B.西汉、北宋 C.秦朝、元朝 D.唐朝、北宋[参考答案]B【解析】司马光是北宋人,司马迁是西汉人。
3.《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此书内容包括①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②战国七雄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④宋金南北对峙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资治通鉴》的内容,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4.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
下列选项与宋元时期史实不符合的是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司马光主持编写《史记》C.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D.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参考答案] B【解析】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故B错误5. 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璀璨。
下列著作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A.《伤寒杂病论》与《天工开物》B.《史记》与《资治通鉴》C.《九章算术》与《本草纲目》D.《水经注》与《金刚经》[参考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事物的分类能力。
同一类的是B都是史学著作。
6.下列关于科技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最早的定向工具出现在战国时期②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③《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④元曲是杂剧与散曲的合称,是宋代文学创作的主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参考答案] A【解析】元曲是杂剧与散曲的合称,是元代文学创作的主流。
故④错误【易错点提示】司马光和司马迁的区别。
司马光,北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
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第二单元编年体(附纲目体)一.典籍概述1.编年体的体例编年体是按时间顺序记叙历史的一种文学体裁形式。
纲目体是改编编年体产生的一个分支。
2.编年体的长处、价值和缺点长处:1)编年体宜于考察一时之大势2)编年体宜于长编3)编年体宜于录存史料价值:1)学习和研究古代历史最直接、最简便的实用价值2)在历史编纂学上仍将有借鉴价值。
缺点:1)对于时间线索不清的史事,无处可系,势必漏掉许多重要史料。
2)分年记事,不便把人物、事件叙述得完整集中。
也不便把不同性质、类别的史料区分开来,只能由典志体行其职能了。
二.史籍举要1.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所修订。
此书以鲁国纪元,记载十二公(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二百四十二年史实,所记内容为春秋时期的整体历史。
《春秋》记事,文字简略,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开创了编年史的体例,也就是按照年、时、日、月的顺序来记叙当时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实为纬。
《春秋》体例一出,后世编年体史书相继效法。
虽然《春秋》简略,不完备,但它真实地记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大事,为后世了解、研究春秋时代的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2.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编纂体例是《春秋》的继承和发展,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相比《春秋》取材广泛,叙事完整,还创立了史论。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3.春秋公羊传编年体史籍,儒家经典之一。
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
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