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1.丙氨酸-葡萄糖循环肌肉中的氨基酸将氨基转给丙酮酸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经过联合脱氨基作用再脱氨基,放出的氨用于合成尿素;生成的丙酮酸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后再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肌肉重新分解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再接受氨基生成丙氨酸。
丙氨酸和葡萄糖反复地在肌肉和肝之间进行氨的转运,股将这一循环过程称为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2.光合磷酸化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是植物叶绿体的类囊体膜或光合细菌的载色体在光下催化腺二磷(ADP)与磷酸(Pi)形成腺三磷(ATP)的反应。
3.底物水平磷酸化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 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4.酶的共价修饰调节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侧链基团在另一酶的催化下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共价结合或解离,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调节酶的活性的方式成为酶的共价修饰调节5.酮体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
肝脏具有较强的合成酮体的酶系,但却缺乏利用酮体的酶系。
酮体是脂肪分解的产物,而不是高血糖的产物。
进食糖类物质也不会导致酮体增多。
6.P/O比值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克原子氧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或ATP摩尔数),即生成ATP的克分子数7.脂肪酸的β-氧化脂酰CoA在线粒体基质中进入β氧化要经过四步反应,即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个少两个碳的新的脂酰CoA。
8.暗反应暗反应是激发分子的热力学的缓和过程,是电荷的分离、电子的传递、磷酸化或短命的中间体形成等多种基本过程。
9.光反应光反应又称为光系统电子传递反应(photosythenic electron-transfer reaction)。
在反应过程中,来自于太阳的光能使绿色生物的叶绿素产生高能电子从而将光能转变成电能。
10.转氨基作用指的是一种α-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一种α-酮酸上的过程。
DIC(一)名词解释(1~11)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2.DIC的触发因素(triggering factor)3.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继发性纤溶)4.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general Shwartzman reaction,GSR)5.华-佛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6.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7.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8.显性(overt)DIC9.可控型显性DIC10.非控型显性DIC11.非显性(non-overt)DIC(二)选择题(1~39)1.在磷脂表面的FXa-FVa-Ca2+复合物的作用是:A.激活前激肽释放酶(KK) D.激活FXIB.激活凝血酶原 E.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C.激活FVIII2.血小板在凝血系统的“瀑布”链中具有下列哪种主要作用:A.释放Ca2+ D.释放FⅦB.激活组织因子 E.提供vWFC.提供PL3.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降解后生成:A.FPA和FPB D.FgDPB.sFM E.FbDPC.PAF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中心环节是:A.广泛微血栓形成 D.凝血酶生成增加C.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E.凝血功能紊乱B.MODS5.在下列疾病中,哪一项是引起DIC最常见的疾病:A.恶性肿瘤 D.大手术创伤B.产科意外 E.感染性疾病C.代谢性疾病6.引起凝血酶生成增加导致DIC的主要机制是:A.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D.FⅫ被激活B.AT-Ⅲ活性下降 E.TFPI减少C.FⅪ被大量激活7.下列哪项不是DIC发生的直接原因:A.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入血 D.血管内皮细胞受损B.血细胞的大量破坏 E.促凝物质进入血液C.血液淤血8.组织损伤后释放出的TF,通过下列何种途径启动凝血系统:A.激活FⅩ D.激活FⅫB.激活FⅧ E.激活FⅤC.形成FⅦa-TF复合物9.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Ⅸ通过下列哪个因子与胶原结合:A.TM D.vWFB.FⅫ E.TFC.TXA210.DIC患者最初的临床症状是:A.出血 D.贫血B.休克 E.以上都不对C.MOF11.严重创伤引起DIC的直接原因是:A.交感神经兴奋, 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高 D.组织因子大量入血B.大量RBC和血小板受损 E.活化凝血因子的清除功能受损C.继发于创伤性休克12.典型DIC的血液凝固性障碍过程常表现为:A.持续高凝状态 D.原发性低凝状态B.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E.以上都不对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13.DIC晚期发生明显出血时,其主要的原因是:A.凝血系统被激活 D.血管的严重损伤B.补体系统被激活 E.纤溶系统激活,并远大于凝血活性C.激肽系统被激活14.继发性纤溶增强的主要实验室检测指标是:A.血浆中PA活性增高 D.血浆中出现大量的FDPs和D-二聚体B.血浆中纤溶酶活性增高 E.以上都不对C.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15.当异型输血造成急性溶血时,导致DIC的主要机制:A.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TF D.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TP和TF B.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T-Ⅲ E.以上都对C.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DP和红细胞素16.DIC患者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的现象可见于:A.代偿型DIC D.慢性DICB.失代偿型DIC E.以上都不是C.急性DIC早期17.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 其主要原因是: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E.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多C.微循环血流淤滞18.DIC时引起休克的主要机制:A.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 D.出血可影响血容量B.凝血系统、激肽系统和补体系统激活 E.以上都不对C.心肌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影响了心肌收缩力,引起心功能降低。
名词解释克拉克值:指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常用单位有%,ppm,ppb,ppt)。
地球化学体系:根据研究需要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特定的物质区域)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T、P等),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连续。
元素丰度:将元素在宇宙体或者较大的地球化学体系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
大陆地壳:地表向下到莫霍面,厚度变化在5-80km,分为上部由沉积岩和花岗岩组成的硅铝层,下部由相当于玄武岩、辉长岩或麻粒岩等组成的硅镁层两部分组成。
类质同象: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或分子)所占据而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格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离子正负电荷的平衡保持不变或相近的现象。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当体系与环境处于不平衡条件时,元素将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伴随着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位移,以达到与新环境条件的平衡,该过程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共同离子效应: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的多相平衡将发生移动,原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将降低。
水-岩化学作用:由于地壳上部与水圈直接接触,两者之间发生的化学作用统称为水-岩化学作用。
水-岩化学作用是地表条件下范围广泛和极为活跃化学作用,对地表系统元素的组成、演化及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水-岩化学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上部,可一直延伸到上地幔。
盐效应:当溶液中存在易溶盐类时,溶液的盐度对元素的溶解度有影响。
溶液中易溶电解质的浓度增大,导致其它化合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
共同离子效应:当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与该化合物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原难容化合物的溶解度将会降低,称为—。
总分配系数(D i):为了解微量元素在岩石与熔体间的分配行为,需计算微量元素在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岩石和熔体间的总分配系数。
2、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 。
3、代谢源(metabolic source ): 是指能够制造并输出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如绿色植物的功能叶,种子萌发期间的胚乳或子叶,春季萌发时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的块根、块茎、种子等。
4、代谢库:接纳消耗或贮藏有机物质的组织或部位。
又称代谢池 。
5、光合性能:是指植物光合系统的生产性能或生产能力。
光合生产性能与作物产量的关系是:光合产量的多少取决于光合面积、光合性能与光合时间三项因素。
农作物经济产量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经济产量=[(光合面积 X 光合能力 X 光合时间)— 消耗] X 经济系数6、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 ):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或放出O2的量。
常用单位12--••h m mol μ,12--••s m mol μ 7、光和生产率(photosynthetic produce rate ):又称净同化率(NAR ),是指植物在较长时间(一昼夜或一周)内,单位叶面积产生的干物质质量。
常用单位12--••d m g8、氧化磷酸化:生物化学过程,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 与无机磷合成ATP 的偶联反应。
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9、质子泵:能逆浓度梯度转运氢离子通过膜的膜整合糖蛋白。
质子泵的驱动依赖于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质子泵在泵出氢离子时造成膜两侧的pH 梯度和电位梯度。
10、水分临界期:作物对水分最敏感时期,即水分过多或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
11、呼吸跃变(climacteric ):当果实成熟到一定时期,其呼吸速率突然增高,最后又突然下降的现象。
12、种子活力:即种子的健壮度,是种子发芽和出苗率、幼苗生长的潜势、植株抗逆能力和生产潜力的总和,是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
13、种子生活力(viability ):是指种子的发芽潜在能力和种胚所具有的生命力,通常是指一批种子中具有生命力(即活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单基因遗传名词解释(一)单基因遗传名词解释1. 单基因遗传•定义:单基因遗传也称为单基因性状遗传,是指某一特定性状由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方式。
•示例:人类的血型是一种典型的单基因遗传性状。
血型分为A、B、AB和O型,其遗传规律是由A和B两个等位基因控制的,而O型则是由两个O基因决定的。
2. 显性遗传•定义:显性遗传是指在杂合状态下,显性基因表现出来的遗传性状。
•示例:人类的指纹类型是显性遗传性状。
如果一个父母中有一人的指纹是弯曲型,另一人是直线型,则子代往往会表现出弯曲型指纹,显性基因会压制返显性基因表现。
3. 隐性遗传•定义:隐性遗传是指在杂合状态下,隐性基因不表现出来但会遗传给子代的遗传性状。
•示例:人类的皮肤色素沉淀能力是隐性遗传性状。
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拥有高色素沉淀能力,另一人拥有较低色素沉淀能力,子代可能会表现出低色素沉淀能力。
4. 纯合子•定义:纯合子是指基因型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个体。
•示例:在纯合子状态下,某一性状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
纯合子相对于杂合子容易表现出某一特定性状。
5. 杂合子•定义:杂合子是指基因型两个等位基因不同的个体。
•示例:在杂合子状态下,某一性状的基因型可能是Aa。
杂合子往往会表现出两个等位基因的综合性状。
6. 基因突变•定义: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突发性改变或者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异。
•示例:人类患有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色盲和囊病等,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
以上是关于单基因遗传相关名词的解释和示例。
单基因遗传研究对于理解许多遗传性状的传播和变异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生物研究和遗传治疗的发展。
名词解释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
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
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最初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
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代。
资政新篇: 是1859年洪仁玕颁布的社会改革方案,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政治上:依法治国;文化:学习西方文化;外交:独立自主。
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是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没有提到人民关心的土地的问题,而当时的历史条件也不可能实现这个方案。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思想解放运动。
始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但是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全盘否定或肯定中方、西方文化。
名词解释:1、木僵:一种以缄默、随意运动明显减低或丧失,以及精神活动缺乏反应为特征的状态;可有意识紊乱(主要依病因而定)。
木僵可见于器质性脑病、分裂症(特别是紧张型)、抑郁症、癔症性精神病和急性应激反应。
1、强迫: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
患有此病的患者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
患者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
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却无法摆脱。
2、虚构:意识清晰背景下出现对既往4事件或个人经历的错误叙述。
自己对叙述内容只保持松散记忆并需提示(有时可以是自发而持久的),且有夸张倾向。
虚构一般见于有器质性基础的遗忘综合征,如Korsakov综合征。
也可由医源性诱发,但不应与分裂症所涉及的记忆性幻觉或幻想性谎言相混淆。
3、错构:错构(paramnesia)错构症是指患者在回忆往事时,常混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节,张冠李戴,如把过去可能在生活过程中确曾经历过、然而在他所指的那段时间里却从未发生过的事情,错误地当作该时发生的真实事件来诉说,并且不自觉地固执地加以歪曲和渲染。
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智力落后、脑器质性精神病和外伤性痴呆等患者常有这种记忆障碍。
4、自知力: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
5、思维破裂: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表现为患者的言语或书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句子,但各句含意互不相关,变成语句堆积,整段内容令人不能理解。
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成了语词杂拌。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6、思维迟缓: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
患者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一.多孔动物门1.两囊幼虫:动物极一端为具有鞭毛向外的小分裂球,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分裂球(动物极小细胞向囊胚内生出鞭毛,植物极大细胞中间形成一开口,接着动物极小细胞从植物极大细胞开口处翻出,小细胞上的鞭毛翻到囊胚表面)2.芽球:是由海绵动物无性生殖,中胶层生成,由若干个原细胞(变形细胞)聚成堆,外包几丁质膜或骨针。
是海绵动物在条件恶劣下产生。
3.领细胞:具有一透明的细胞质突起形成的领,领的中央有一鞭毛,将水中的食物与蛋白质送入细胞内的营细胞中。
二.假体腔动物门1.假体腔:它是指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内胚层之间的空腔,是囊胚腔剩余部分。
2.孤雌生殖:成熟的雌体产的卵不经受精,就能发育成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3.周期性孤雌生殖: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进行的生殖方式。
4.完全消化系统:口—食道—中肠—直肠—肛门三.软体动物门1.外套膜:软体动物特有的结构。
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皮肤褶皱向外延伸而成的膜状外套,常覆盖在内脏团的背部或侧面,或包裹整个内脏团和鳃。
由内外表皮和结缔组织以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2.贝壳:一般包被于躯体外,有的位于体内,有的缺。
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特点。
形态有瓣状、管状、覆瓦状、螺旋状等千姿百态。
随着动物生长而增大加厚。
3.能流进细胞间隙的循环方式。
4.血窦;代表初生体腔的微血管和部分动脉、静脉的腔扩大,且无血管壁包围,成为器官组织之间的空腔,称为血窦四、环节动物门1.身体分节:是身体前后分为许多相似而又重复排列的部分,称为体节。
2.同律分节:动物体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体节构成(外形分节,内部器官如神经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也按节分布)3.异律分节:躯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同。
4.真体腔:体壁体腔膜和脏壁体腔膜之间的大空隙五、节肢动物门1. 几丁质外骨骼:包被节肢动物身体的角质膜,坚硬厚实而发达几丁质:是一种含氮的多糖类化合物2. 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节肢动物昆虫、马陆、蜈蚣等的呼吸器官。
离心生长:树木生命周期中生长与衰亡的变化规律类型之一。
树木自播种发芽或经营养繁殖成活后,以根颈为中心,根和茎均以离心的方式进行生长。
即根具向地性,在土中逐年发生并形成各级骨干根和侧生根,向纵深发展;地上芽按背地性发枝,向上生长并形成各级骨干枝和侧生枝,向空中发展。
这种由根颈向两端不断扩大其空间的生长,叫“离心生长”。
离心秃裸:根系在离心生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干根上早年形成的须根,由基部向根端方向出现衰亡,这种现象称为“自疏”。
向心更新:当离心生长到达某一年龄阶段时则生长势衰弱,具潜伏芽地树种,常于主枝弯曲高位处,萌生直立旺盛的徒长枝开始进行树冠的更新称“向心更新”向心枯亡:随着向心更新徒长枝的扩展,加速主枝和中心干的先端出现枯梢,全树由许多徒长枝形成新的树冠,逐渐代替原来衰亡的树冠,这种由外向内,由下而上直至根颈的枯亡现象称向心枯亡。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花芽分化: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过程。
生态因子: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
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
各个生态因子不仅本身起作用,而且相互发生作用,既受周围其它因子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其它因子。
主导因子:是指生物体赖以生存的诸种生态因子中一二个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起关键性作用的因子。
植物生态型分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生物生态型。
生态因子分类: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生物因子。
植物抗性:抗旱性、抗涝性、抗冷性、抗热性、抗盐性、抗冻性、抗污染性、抗病性植物根系分布特点:果树实生根系在土壤中分为2~3层,上层根群角(主根与侧根的夹角)较大,分枝性强,易受地表环境条件和肥水等的影响;下层根群角较小,分枝性弱,受地表环境和肥水条件的影响较小。
依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与生长方式,可分为水平根和垂直根。
与地面近于平行生长的根系称为水平根,与地面近于垂直生长的根系为垂直根。
1.球根花卉——多年生花卉中地下器官变态肥大的一类。
2.二年生花卉——在两个生长季内完成生活史的花卉。
3.温室——是以有透光能力的材料作为全部或部分围护结构材料建成的一种特殊建筑,能
够提供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7.春化作用:低温对植物成花的促进作用,称为春化作用。
(p99)
8.光周期现象:植物某个发育现象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光周期,称为光周期现象。
(p100)
11.生态因子:对花卉生存、生长发育产生作用的环境因子。
12.宿根花卉:多年生花卉中地下根系正常的一类。
14.岩生花卉:外形低矮,常成垫状;生长缓慢;耐旱耐贫瘠,抗性强,适于岩石园栽种的花卉。
15.组织培养:植物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一部分,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到一定培养基上,在培养容器内进行培养,从而得到新植株的繁殖方法称为组织培养,又成为微体培养。
16.扦插繁殖:利用植物营养器官(茎、叶、根)的再生能力或分生机能,将其从母体上切取,在适宜条件下,促使其发生不定芽和不定根,成为新植株的繁殖方法。
17.嫁接:将植物体的一部分(接穗)嫁接到另外一个植物体(砧木)上,其组织相互愈合后,培养成独立个体的繁殖方法。
6.园林水生花卉:指生长于水体中,沼泽地,湿地上,观赏价值较高的花卉,包括一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
18.挺水花卉:根生长于泥土中,叶挺出水面上,包括沼生到1.5米水深的植物。
19.浮水花卉:根生长于泥土中,叶片漂浮于水面上,包括水深1.5米——3米的植物。
漂浮花卉:根生长于水中,植株体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
20.室内花卉:从众多的花卉中选择出来的,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比较耐荫而喜温暖,对栽培基质水分变化不过分敏感,适宜在室内环境中较长时间摆放的一类花卉。
21.生长:指植物体积和重量不可逆的增加,多用来指营养生长,指种子萌发及根、茎、叶营养器官的出现和生长。
22.多浆植物:多浆植物,又叫多肉植物,多数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干旱地区或森林中;植物的茎、叶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是呈现肥厚而多浆的变态状植物。
23.保护地:花卉栽培设施和设备所创造的环境,称为保护地
26.花境在带状的种植床上,通过不同花卉自然式的斑块混交,表现植物的自然美以及不同种类植株组合形成的群落美,是一种半自然式的花卉种植形式。
27.花坛:在一定几何形状的栽植床栽植草本花卉为主的植物,组成华丽的色彩或复杂精美的纹样和图案的装饰性绿地,叫做花坛。
29.花卉种子的寿命种子发芽率降低到原发芽率的50%时的时间段即判定为种子的寿命。
30.光照长度一天中日出到日落的时数。
1.园林花卉:是指适用于园林和环境绿化、美化的观赏植物,包括一些野生种和栽培种及品
种。
广义园林花卉,又称园林植物,包括观花乔灌木、其他观赏乔灌木、观赏竹和观赏针叶树等木本及其他草本植物。
狭义的园林花卉仅指草本花卉。
3. 一年生花卉: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全部生活史的花卉
4. 花卉学:是研究花卉的形态、结构、分类、起源分布、生理、繁殖、应用以及一切栽培理论与栽培技术的学科。
7.分走茎:叶丛抽生出来的节间较长的茎,节上着生叶,花和不定根,也能产生幼小植株。
5.球根花卉:多年生花卉中地下器官变态肥大的一类。
7,一年生花卉: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全部生活史的花卉。
8,宿根花卉:多年生花卉中地下根系正常的一类花卉,个体寿命超过两年,可以多次开花结实。
10、有性繁殖:有性繁殖也称种子繁殖,是用花卉种子进行繁殖的过程。
6.休眠和莲座化:某些植物的生活史中,存在着生长暂时停止和不进行节间伸长两种状态。
9.分根蘖:将根际或地下茎发生的萌蘖切下栽植,使其形成独立的植株。
10.花发生:顶端分生组织不再产生叶芽,而是向成花方向发展,出现花原基,成为花芽。
4 监测植物:对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作为监测使用。
在低浓度有害气体下,往往人们还门有感觉时,它们已表现出受害症状。
5 无性繁殖:也称营养繁殖,是用花卉营养体的一部分(根,茎,叶,芽)为材料,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而获得新植株的繁殖方法。
通常包括分生、扦插、嫁接、压条等方法。
3. 光形态建成:由低能量光所调节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1、花卉的定义
“花卉”的广义概念,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包括木本和草本。
“花卉”的狭义概念,仅指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
6、花期调控: 采用人为措施,控制花卉开花时间的技术,称为花期调控。
5.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广义的讲包括花卉生长所处环境中的所有要素,它们并不都对花卉产生作用,其中对花卉生存、生长发育产生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严格讲是环境因子中的生态因子和花卉的遗传因子决定着花卉的生长发育过程。
2。
生活史:
植物一生中要经历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这两个阶段前后相继,有规律的循环过程称为生活史。
1.露地花卉
指在当地自然条件下不加保护设施能完成全部生长发育过程的花卉。
2.花坛花卉
狭义是指用于花坛的材料,广义是指用于室外园林美化的草花。
3.必要元素
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16种元素。
4.长日照花卉
日照长度在14~16h促进成花或开花,短日照条件下不开花或延迟开花。
5.短日照花卉
日照长度在8~12h促进成花或开花,长日照条件下不开花或延迟开花。
6.中性花卉
成花或开花过程不受日照长短的影响,只要在一定的温度和营养条件下,即可开花。
7.劣变
植物种子到生理成熟期,其活力也达到最高水平,以后随时间的推移,内部发生不断的变化,活力逐渐下降,直到死亡,这个过程的综合效应叫种子“劣变”。
8.嫌光性种子
在光照下不能萌发或萌发受到光的抑制的种子。
9.合蕊柱:
雄蕊与花柱(包括柱头)完全愈合而成一柱状体,称合蕊柱。
10.萼囊:
有些种类的蕊柱基部延伸成足,侧萼片与唇瓣围绕合蕊柱足而生,形成囊状物,称萼囊。
11.蕊喙:
在柱头与雄蕊之间有一个舌状器官,称蕊喙。
12.兰花
广义上是兰科(Orchidaceae)花卉的总称。
13.中国兰(又称国兰,地生兰)
是指兰科兰属(Cymbidium)的少数地生兰,如春兰,蕙兰,墨兰,寒兰等。
14.地生兰
生长在地上,花序通常直立或斜上生长。
15.附生兰
生长在树干或石缝中,花序弯曲或下垂。
16.腐生兰
无绿叶,终年寄生在腐烂的植物体上生活。
17.洋兰:
民众对国兰以外兰花的总称
18.飞肩
兰花中间萼片称主萼片,两侧萼片向上跷起
19.块茎
由茎的侧枝变态成的短粗的肉质地下茎。
呈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贮藏组织特别发达,内贮丰富的营养物质。
3.自然科属分类:按进化途径和亲缘关系为依据的植物分类系统。
5. 植物的有效积温:植物在某个阶段或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
8.光周期现象:植物某个发育现象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光周期,称为光周期现象。
3 压条法:就是将接近地面的枝条,在其基部堆土或将其下部压入土中;较高的枝条则采用高压法,即以湿润土壤或青苔包围枝条被切伤部分,给予生根的环境条件,待生根后剪离,重新栽植成独立新株。
拟球茎:石斛兰属中,茎细长,节处膨大的地方称为拟球茎。
1.孢子叶:生有孢子囊的叶或叶状结构。
是与生殖有直接关系且能产生孢子的叶子的总称,为营养叶的对应词。
2. 孢子体:产生孢子进行无性生殖的世代称为孢子体世代(sporophytic generation),这个世代的生物体称为孢子体。
3. 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
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
大都为草本,少为木本。
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
世代交替明显,无性世代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