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讲《弟子规》第十七讲
- 格式:docx
- 大小:24.25 KB
- 文档页数:5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17集蔡礼旭老師主讲《弟子规》与佛法修学蔡礼旭老師(第十七集)2005/3/9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118-1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进入《弟子规》第三个单元「谨」这个部分,要谨言慎行。
一生要有所成就,一定要处处谨慎,家庭要能够美满,也是如此。
我们看到第一句经文,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淨手。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早上要起得早,晚上可以晚点睡的话,每天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可以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很多家长说,那孩子的睡眠会不会不够?在古代,这个「朝起早,夜眠迟」是讲到孝子,他都很早就起来打扫家裡,就像《朱子治家格言》提到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非常勤奋。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傍晚的时候都是孩子去检查门窗,有没有该关的都有关好;而到了晚上,子女会先侍奉父母先睡觉,然后他才去睡觉,这是「夜眠迟」。
所以,古代人为什麽十几岁工作能力就特别好,甚至于还能够当县长?就在于从小就有很多的历练,很多的锻鍊,再加上都是读圣贤的经典。
「老易至,惜此时」,这句话也警示我们生命非常短暂,我们自从出生以后,只有一件事情是勇猛精进,诸位同修,哪件事?走向死亡。
人生难免一死,在这短暂的时光当中,应该让生命有价值,发光发热。
所以,古代圣哲人对于珍惜时间有非常多的教诲,其中在明代一个画家叫文嘉,他就提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我这一生假如每天都等著有明天,「万事成蹉跎」,那可能一事无成。
唐朝的颜真卿也写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髮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我们常常也看到很多上了年纪,四十几岁的人都会说到,假如人生让我重来一次,我就不会怎麽样怎麽样。
但是人生能不能重来一次?不可能,所以悔之晚矣!后悔,后悔,都是后面才来悔。
但是这一生只要有机缘闻到圣贤教诲、闻到佛法,我们要珍惜这个机缘,不管我们现在年纪多大都没关系。
《弟子规》的奥秘——第十七讲“节约力”
本讲经句“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
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中国梦要实现靠什么呢?要靠能量。
那能量无非一方面靠创造,一方面就是节约。
外在的端严会折射我们心灵的端严,对万物的敬可以训练、养成我们心灵的恭敬,而心灵的恭敬本身它是能量携带体,它是能量载体,所以恭敬带来能量。
如果说上面这一句讲的是我们对能量的一种姿态,要节约、要对
等,那么下面这一句讲的是我们不能养成挑剔的习惯,我们要用一种平常心对待生活条件。
从饮食这种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状态训练孩子的平常心、平等心。
敬请收看由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老师主讲的《弟子规》的奥秘——第十七讲“节约力”。
《弟子规》的奥秘——第十七讲“节约力”
请大家跟随郭文斌老师,一同走进《弟子规》,一同践行《弟子规》,一同解读《弟子规》,用《弟子规》来指导我们的人生,获得吉祥如意!
郭文斌
现任宁夏作协主席、银川市文联主席、《黄河文学》主编;为中
国作协全委,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宁夏党委政府授予“塞上英才”称号。
曾任央视八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年俗》、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文字统筹;提出安详生活观、安全阅读观、底线出版观、祝福性文学观,受邀到央视等单位和北大、清华等高校及多省市演讲,受到欢迎。
弟子规17|尊老好家风今天讲两句:“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小时候,长辈对我们小孩子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小孩子要懂得敬老爱幼”。
长辈对这种情况要求特别高一些,特别是有亲戚过来探亲的时候。
大部分小孩子都喜欢家里来客人,道理很简单,这意味着有好吃的。
但我们家里的情况比较特殊,亲戚来的时候,孩子们可以放肆一下,但到吃饭的时候,就一定要躲得远远的。
大人的意思是怕孩子吃饭争先恐后,让亲戚不好意思下筷子。
当然也说明当年要吃上一顿肉不容易,也有亲戚来了没有肉吃的情况,但一般也至少煎两个鸡蛋或者割两块豆腐,但都是先等亲戚吃完饭之后,我们小孩子才能够参加吃饭。
这种招待客人的方式在今天看来,着实有点奇怪,但实际上这是那个时代我们物质条件不太宽松的家庭处理问题的方式。
记得有一次,有个亲戚一家三口过来我们家,我们杀了一只鸭子招待他们。
按照惯例到了快吃饭的时候,父母眼神暗示,我们几个小孩子都跑出去玩。
心里觉得他们差不多吃完的时候,我们才回家。
远远地看到他们吃完饭了,我们才凑过去,但却发现所有的肉都被吃完了!我一下子就哭了!那么大、那么肥的一个鸭子,怎么都吃完了呢?原来,母亲把鸭子切开两半,一半招待亲戚,一半给他们带回去了。
最后,父母给我们兄弟姐妹每人煎了一个鸡蛋,混着一些鸭子煮的汤,总算吃饱了肚子。
平时要是杀只鸡,尤其是过节的时候,弄点好吃的,按照农村的惯例,首先是敬土地神和祖宗,然后请爷爷奶奶吃饭。
如果爷爷奶奶不过来吃饭,那就要先给他们留出一块最好的鸡胸肉。
“长者先,幼者后”讲的是规矩,当然也是家风。
一个能够懂得尊敬老人的家庭,一定是值得尊重的家庭,也一定是一个不断兴旺的家庭。
曾国藩曾经说:“看一个家庭是走向兴旺还是衰落,主要看这个家庭的孩子早上几点起床。
”这个话放在今天,依然有生活上的根据。
道理很简单,表面上是讲这个家庭能否保持勤奋向上的态度,实际上是讲这个家庭能否保持敬老的作风。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七集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七集)【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2、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知道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会场布置】1、用幻灯片打出标题。
2、将教室座位布置成矩形,让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有利于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学形式】学生主持,由具体案例铺开,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言,相互交流感想和学习体会。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个别发言,教师总结。
【教学流程】一、案例引出:主持人宣读案例:事情发生在某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正是星期日,三位初中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嬉戏,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了下来。
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淌。
后来,乙被市医院急救车救走。
二、学生讨论:(用幻灯片打出问题1:甲失手打伤乙,算不算违法?)学生:我认为甲是不小心把乙碰下去的,不是故意的,所以不能算是违法。
学生:不对,如果说甲不违法的话,那乙的受伤岂不是没有人负责了吗?学生:我也认为不应该因为不是故意的,就不违法,那这样的话,打伤了人,只要说不是故意的,不都可以逃脱法律了吗?学生:我觉得虽说甲不是故意推乙下去的,但他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对乙的严重伤害,所以他是违法行为。
学生:我想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法律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而言,伤害了他人的合法的人身权利,并且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程度,就会构成违法,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
老师:有没有构成一定的社会危害程度是确定是否违法犯罪的重要依据。
比如两人开玩笑,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没什么伤害,不是违法,但如果其中一人不注意打到另一人的眼睛上,把眼睛打坏了,达到伤残的程度,那他就是违法了,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所以案例中的甲造成了乙从楼上摔下严重受伤,显然违法了。
主持人:乙经医院的全力抢救,虽然脱离了危险,但仍被医疗鉴定部门确定为重伤,我再请问同学们:(用幻灯片打出问题2:甲违反了什么法?)学生:他犯了伤害罪。
弟子规第17集观后感我呀,最近看了《弟子规》第 17 集,那可真是感触颇多。
这一集里讲到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就像那个“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我就想起我自己家里的事儿,我爸有时候脾气急,做事情可能会有点冲动。
有一回,他因为一点小事跟邻居起了争执,我当时就想劝他,可又怕他生气。
这时候就想到《弟子规》里说的,得和颜悦色地劝。
我就拉着我爸的手,笑着跟他说:“爸,咱别气啦,邻居嘛,抬头不见低头见,可能他也不是故意的,咱好好说。
”我爸当时虽然还是有点气,但态度明显缓和了不少。
我就觉得这《弟子规》里的话可真有用啊。
还有里面提到的“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我就跟我朋友聊起这个,我朋友瞪大了眼睛说:“这要是劝了不听,还一直劝,甚至哭着求,还挨打都无怨,这也太难了吧?”我就跟他解释说:“这不是说真要让你挨打,而是说要有这种耐心和诚心。
就像我之前劝我表弟好好学习,他一开始根本不听,我就找各种机会,用不同的方式跟他说,后来他慢慢就听进去了。
这就是要坚持,不能一次劝不动就放弃。
”这一集里还讲了一些关于礼仪方面的内容,比如说在长辈面前的坐姿、站姿。
我就想到我去我爷爷奶奶家的时候,以前总是大大咧咧的,看到这一集后,我就特别注意。
我会规规矩矩地坐着,跟爷爷奶奶说话的时候也会更恭敬。
我奶奶还奇怪地问我:“你这孩子,最近咋这么有礼貌了?”我就笑着说:“奶奶,我看了《弟子规》,学到了好多东西呢。
”不过呢,我也觉得有些地方得灵活看待。
就像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有些传统的礼仪可能不能完全照搬。
但《弟子规》里的那些核心的道德观念,那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它就像一盏明灯,在我们为人处世的时候给我们指引方向。
我看这一集的时候,一会儿点头称赞,觉得说得太对了,一会儿又会思考,怎么能更好地把这些道理运用到现代生活中。
这《弟子规》第 17 集啊,真的是让我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之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以后我还得继续好好琢磨琢磨,让自己变得更好。
《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
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而成为《弟子规》。
其内容取自《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弟子规》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文体方式编纂而成。
然后再以《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部分来加以演述。
列举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和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精讲《弟子规》第十七讲(2012-08-14 14:15:30)转载▼标签:分类:东魁著作杂谈咱们接着往下看“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我们讲话时要口齿清晰,咬字清楚,要慢慢讲,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这样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急躁个性。
我们现在的人大多都比较浮躁,因此在讲话时也容易急躁,搞得对方甚至听不清楚。
我们要想改变这种急躁的脾气,首先要从说话改起。
我常说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就能控制自己的未来。
我常碰到很多朋友就是因为说话而惹来麻烦。
据说有两个中国人在国外旅游,两个人说话的声音又大又急,外国人看见就报警了,说有两个中国人在吵架。
等警察来抓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
你看,这就是说话太急给自己带来的麻烦。
因此我们讲话时要口齿清晰,尤其是在公共场所跟别人交谈时更要注意,而且我们要尽量用普通话,不要夹杂方言,以免别人听不懂带来麻烦。
我还碰到一个例子很有意思。
因为四川人经常说话把“鞋子”叫做“孩子”,我就碰到一个老人家,一只鞋子掉到河里了,不停地喊他的孩子,他的孩子。
这时路过一个小伙子,以为有小孩掉下去了,二话没说就跳进河里去救人了,可捞来捞去就只找到了鞋子却没有孩子。
因为我们的方言导致别人产生很多误会,给别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尤其我们在大城市,一定要放下乡音口头语。
我们一定要说普通话,说得清清楚楚,这样对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广交善友有很大帮助。
因为我们人与人之间交往靠的就是言语。
那我们在说话时就要杜绝里头有可能给我们招来横祸的言词,能做到这个就不得了。
现在很多人很可怜,因为他们做任何事情都在外求而并非内求。
就像我近期碰到了很多演艺界的演员,见他们以后我就讲:我们的言语是打开我们人生之门的首把钥匙,因为我们人生道路会有很多坎坷,可是我们要是懂得说话,更谦虚有礼貌,即使再刁难你的人都会放过你。
我就做过这个实验,过去有位长辈说话老刺痛我,我就张口叔叔长闭口叔叔短,见一次叫一次,叫久了他就不说我了。
他一想他是长辈,哪能老刺痛一个小孩啊。
所以我想想,这个方法是最有效的。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言语上面切忌不可有高傲之气,一定要谦虚。
就像我最近跟这些演员提建议:修口,让我们说出来的话人人爱听,人人喜欢听,甚至到了几天不听就难受的地步,你就有智慧了。
尤其你们演艺界的,让别人天天想你,你就成功了。
你们有没有名气?说心里话没名气,你们靠的是电视,是媒体宣传。
世上最有名气的人、最有能耐的人、享誉盛名几千年的人都是古圣先贤,他们不需要电视去宣传,他们在人们心中永远不会变质,这才是终生的名人。
他们这种含金量高的原因就在于他讲的话语,不论年代久远,不论任何民族国度都能接受,这个是大智慧。
我们再看底下这个故事。
公元前265年,秦军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国用长安君当做人质方肯出兵,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太后说什么也不答应,大臣们再三劝说,太后也不听。
这时左师触詟去见太后,太后气呼呼地接见了他,他先从太后的身体和饮食说起,使太后的气渐渐消了,接着又请求给自己的小儿子安排职务,说明了父母爱护子女要为他做长远打算,不要只顾眼前,最后他才劝太后疼爱长安君,就要让他为国家建功立业,不然的话一旦太后去世,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他的这番委婉曲折的话说服了太后,使太后终于答应让长安君去当人质,齐国这才出兵,解了赵国之围。
你看,这个故事又讲到,我们讲话只是出于真诚还不行,还要说得比较有艺术,婉转地去告诉对方。
我就碰到一个朋友去哪个公司哪个公司倒闭,别人用他一段就跟他说:我们公司倒闭了,发不起工资,你走吧。
可他出来以后一看人家公司照常开。
最后问我这是什么原因?我说:口臭所致,你是不是天天跑去要求涨工资啊。
他说是。
那就行了,哪个老板都不愿意用你啊,因为只看钱不看活。
你看“活字”三点水,一个舌头的舌啊。
水是生命之源,舌头是开启百丈之门的钥匙,做活的员工,做活做活,老板活了你也活了,你看我们古人创造的字多有智慧。
可我们现在在干什么?都把活做死了,死了死了,同归于尽啊。
我们明不明白,我们不好的言语会让我们处处受挫。
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说话要说活,做事要做活,这样你就活了。
我们人与人交往,说话为第一,所以希望我们大家在这个上面还是要下功夫。
要是人人都爱听你说话,那你发财了,因为人脉大于财脉,这个了不得。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已,莫闲管”。
遇到他人来说是非,听听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断,不要受影响,不要介入是非,事不关己,不必多管。
我们现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和弊端就是“彼说长,此说短”,骂人骂得多,夸人夸得少。
就像有天来了一个朋友,跟我说他听见别人说我不好,指名道姓说我。
我说:全中国有多少和我同名同姓的啊,你怎么就知道别人说的就是我呢?本来我觉得那人还挺好的,你过来对我说这些就是搬弄是非嘛。
他就问我:那人家要是在你面前说你不好,你会怎么办?我说:我还要感谢他呀。
因为他说我不好,是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他觉得我这个人修养和德行还不错,他来考验我,看我会不会发怒。
你说我要再发怒,那不是中他的计嘛,所以我要感谢他。
另外,他为什么说我,是因为他不了解我,牙齿舌头还有咬破的时候,何况是两个人,就是被他说说也不打紧。
我又问他和那个人什么关系,他说关系很好。
我说:你看,关系很好,你还背过他来跟我说他不好,我一看你就没有君子之义,备有小人之心啊。
你来把这些话传给我,那你就是传是非之人了。
他说:人家真说你了,我不是骗你的。
我就想了想说:他为什么要真说我啊,目的是什么?如果他心里很烦,他没地方撒气,在我身上撒气,你看我也做善事了,他把气也撒了,身体好了,我还听不见,你看,这不是好事吗,哪有气可生,哪有是非可听?我没看见过,我也没听见过。
要不有很多人说我,说你是好好先生,见谁都说好。
我说是啊,我看人优点你看人缺点,我看人优点取众人之长,我才长于众人,所以我讲话听课人多,你是取众人之短,所以你才短于众人,天天传是非,就这么简单。
太简单的问题你想不明白,把自己的身心世界变成垃圾桶你还美滋滋的,你装了垃圾是小事情,回家拉着你爸讲,拉着你妈讲,还在家里宣传,让别人也受污染,这就是我所谓的刚才给大家讲口臭之源,你当口臭是说他嘴脏,不是。
什么叫口臭,臭气熏天,因为我们把身心当成垃圾桶了。
错在这里。
我们明不明白,哪有是非,没有是非。
我们每个人要做到不听是非,不闻是非,不传是非,那你自然而然耳根清净。
我们要用智慧去处理说是非的人,我们要用智慧杜绝是非传进耳朵,我们更要制止是非传到别处。
另外我想了想:他说那个恶的秦东魁,不见得是我,因为我觉得我自认为还很善良,我要认为是我,那就证明我是恶的,确实如此。
要不有朋友说:有人骂我骗人该怎么办?我说:那你骗没骗?你骗了他骂你活该,而且给你教训,你感谢他还来不及;要是你没骗人,你也要感谢他,提醒你不要骗人。
人之初,性本善,善在真真切切,确确实实,真诚对人,实在对事,做事不要虚假,做人要真诚,这是原则问题。
要不你看我虽说每周在这儿只讲一堂课,但这一堂课的内容我们大家消化一年没问题,让你落实两年没问题,不要认为很短,如此简单的事情,你要是落实了,我祝贺你,你一定发大财。
我们现在的人很可怜,不光是垃圾桶,还是广告牌。
一个朋友见我就问:秦老师您看我穿这衣服怎么样?我说就是一块布嘛。
他说你没看见是一个牌子。
我说你给人家宣传呢?这厂家一个月给你发多少钱。
自己花了钱,人家把你钱挣了,你还傻乎乎满街给人宣传,你不是傻瓜?我们天天管的都是与我们没有关系的事情。
我就碰一个朋友跟我讲,说他朋友中了五百万元人民币的大奖,他就在家里给人家谋划,二十万买个车子,二十万干个什么,再花二十万干什么。
我说你这朋友是不是给你发了策划费,他说没有。
我说那你朋友是不是请你吃饭了,他说也没有。
我说:你看,吃自己家的饭,操别人家的心,你太可怜了。
在我们家里,我们家要是一议论别人的事情,我就说了,把我们家的饭全吐出来,去他家吃饭。
因为你吃我们家的饭,你不操我们家的心,你操别人家的心这个不行。
我们即使遇到真的有人诽谤,我们也不能总想着要回击,而是要想到我不能给我们父母脸上抹黑。
因为他一骂我,我一还口,他就捎带把我父母也骂了,我父母为我没受益反而受累,这个不应该。
第二我们要是打起架来了,父母会担心,觉得自己孩子整天在外面打架斗殴,让他们不省心,我们这个孝道就有亏了,所以我也不该骂他,也该忍耐。
第三,为了给国家社会不添乱,我也不能恨他,不能打他。
因为如果他一冲动拿刀或者拿什么把我一捅,我死了是小事情,父母会难过,他要是坐监了,他父母也伤心。
你看,本身一个小小事情,我非要闹得这么大,没必要。
所以这么相信这个气也生不起来,架也打不起来。
这不代表我懦弱,而是我在为他着想,也是为我家里着想,也是为社会国家着想。
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面,要用智慧化解一切是非。
是非止于智者,是非来到智慧的人面前就没用了。
挑拨离间等等各种是非你不听就没有。
我们管不了别人说是非,但我们可以管住自己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想是非,不传是非。
《弟子规》里头的一句一言,皆是无量含义,不可轻视。
不光是教会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还教会我们要做大企业家、大慈善家,还教会我们做清官做廉政官员。
内容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治理国家世界。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轻视这一本具备两千多年智慧的结晶。
当然,除去闲话和是非之外,我们看到别人的错误不指出来也是不对的。
因为每一个人的眼睛离太阳月亮不算最远,而离自己的眉毛却是最远,因为我们永远看不到自己的眉毛。
所以我们做人处事一定要善恶分明,因为“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看到对方错了,你不劝他向善,那你的德行也有缺失。
但重要的是,你劝任何人之前你自己先要做到,不然你不要劝别人。
现在凡是说我不好的人,我对他们都感恩戴德,因为他们是提醒我的老师,所以大家以后不要再夸我了,要多给我提建议、提过失,这样才有助于我在人生道路上少犯点错误少害点人。
不过,如果我们要指出领导的错误,不能大喊大叫,应该在只有你们两个人的时候,真诚地指出领导的错误,并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才是善相劝。
所以我们说话做事要发自真心,要利益他人。
我就发现我周围这些朋友现在特别好,晚上五点多,我说我要回家了,儿子在家等我。
他们都没人拦我,还鼓励我让我赶快回家。
过去可不行,天天晚上非要请我吃饭。
现在他们知道了,原来妻子、孩子、父母最重要,不能在外面太晚了。
大家看我每天晚出早归,很多人也开始效仿我。
昨天我还碰到一个大姐说她老公天天说感激我,说遇到我以后他知道该怎么做人了,该怎么当丈夫了。
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选择利益大家的。
你看我这一选择早点回家陪孩子,我周围很多朋友就知道做父亲要有一个父亲的样子了,也开始早回家了。
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一言一行,一个决定,都要起到正面的影响,我们要起示范作用,要自己去落实,不要去要求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