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育部编写】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人教(部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10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
这篇文章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是一篇以激昂的语气、宏大的气势和豪迈的情怀表达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和寄望的文章。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语文学习机会。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1. 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描述人物、事物、景物的文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爱国、励志等方面的文章,对于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过一些关于描写人物、事物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对于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有一定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紧密相连,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核心素养目标1. 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少年中国说(节选)》,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情感,感受文章的气势,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学生能够学习到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学会如何运用修辞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和寄望,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学生能够学习到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学会如何运用修辞手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5.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6.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自主阅读、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教案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p 。
《少年中国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章,作者是梁启超,本文是节选片段。
课文用激情磅礴的语言,热情的赞美了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途的热切希望,非常富有感染力。
〔二〕教学目的。
1. 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 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重点〕2. 正确理解作者炽烈的感情,领会文章表现手法的特点。
〔难点〕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的,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 朗读法本课课文用语以四字韵文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感受作者语言上的特点,同时也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2. 背景点拔教学法本课只从字面意思理解课文是不够的,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准备了同步教学多媒体课件。
包括作者简介,课文生字和课文讲解内容,重点补充了课文写作背景,配有适量插图,图文结合,防止枯燥说教形式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包括自己预习本课生字,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查找作者简介,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课内学习包括详细学习本课要求会认字的字音,掌握会写的字,理解课文内容,准确领会课文主旨。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1. 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 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考虑为什么。
3. 搜集作者简介,查找课文相关背景资料。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1. 展示《少年中国说》朗读录音,让学生谈谈听过之后的感受。
《少年中国说〔节选〕》精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概。
集体朗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
4.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猛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富强富强而乐观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概。
集体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猛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富强富强而乐观进取的精神。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是少年人,少年与国家是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深刻地了解一下。
2.助读资料:(1)走进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仆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首领之一,中国近代维派、法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饮冰室合集》。
(2)写作背景:梁启超生活在清末民初。
面对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和国家的落后、虚弱,他追随康有为,乐观投入一系列变法维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精彩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
“百日维”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乐观,情感颜色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概。
集体朗读课文。
(重点)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留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所作的演讲,这篇演讲中国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
本节课节选了演讲中的精彩部分,通过对少年中国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复兴的期望和信念。
课文语言激情洋溢,富有感染力,对学生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能够进行理解和分析。
但部分学生对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可能还难以完全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奋斗精神。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气和情感。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和记忆。
接着,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和解释。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反思(2课时18页)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所作的演讲,它表达了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强调少年的重要性。
本课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第12课,节选了原文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梁启超的思想,感受他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并理解少年的责任。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激情,适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他们可能对梁启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引入相关背景知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不熟悉,需要通过注释和翻译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难点:理解梁启超的思想,感受他对少年中国的期望,以及如何将这种期望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词汇。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进行思考和笔记。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相关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梁启超的思想。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打印课文,准备给每个学生。
2.相关背景资料:关于梁启超和当时时代背景的资料。
3.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和背景资料。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介绍梁启超和《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可以使用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梁启超和他的演讲。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同时提供一些注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3课13.少年中国说【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
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瓜分。
在国内,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全文逻辑严密,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学情分析】本课是一篇文言文,生僻字较多,大量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且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久远,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难度较大。
但是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所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资料大致理解文意大致可以做到。
课文中出现的象征手法,以及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少年中国说》的原文合作探究,反复朗读理解,体会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理解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目标】1.认识“泻、惶、履”等6个生字,会写“疆”等7个生字。
2.体会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能连贯而有气势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联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和同学分享。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意思,体会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能连贯而有气势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 背景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能熟读成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教案说课稿课题:《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材: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习正确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课文中的少年思想和中国梦等概念。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追求。
(2)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课文中的少年思想和中国梦等概念。
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2)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教学准备:PPT、教学材料、录音机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已学词语和句子。
2. 利用图片和简单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听课(10分钟)1. 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并理解课文。
Step 3:课文理解(15分钟)1. 分组小组讨论,学生互相解答课文中的问题,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进行辅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少年思想和中国梦等概念。
Step 4:背诵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背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速。
2. 教师分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Step 5:学以致用(15分钟)1. 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对少年思想和中国梦的理解,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 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理解课文和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性。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和重难点。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思想和主旨。
2.能够运用全文阅读和快速阅读的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3.能够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概括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4.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思想和主旨。
2.运用全文阅读和快速阅读的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3.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概括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三、教学难点1.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概括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2.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教学法;3.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1.阅读课文《少年中国说》。
2.阅读课文后,让学生总结课文的大意,确定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分析出作者的观点和意图,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4.开展讨论,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5.对学生进行知识自测,确认学生的掌握情况。
6.提供相关资料和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本节课教学的分析和总结,我们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方面的教学:1.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活动机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更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增加学生的交互性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体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学是双向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备课素材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这篇文章运用象征的写法,介绍了少年同中国的关系,表达了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文章语言简练,含义丰富,韵律优美,值得一读。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年间举人,中国近代、、、史学家、文学家。
()领袖之一,中国近代、代表人物。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干将:(gān jiāng)是古代传说的一把剑,十大名剑之一。
干将、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
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指清二十一年(1895年),与梁启超集结603名联名上书朝廷、反对在中败于日本的签订丧权辱国的《》的事件。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课后作业
这条大河yí xiè qiān lǐ( ),气势非常宏伟。
二、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首先强调了少年的________,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要靠少年的强大,紧接着,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奇花、干将发硎等做比,告诉我们中国少年前途无量,少年中国前途无量。
四、重点段落品析。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2.第一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
中心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为当代少年,你觉得你有什么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一泻千里
二、1.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
2.宝剑从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
三、责任红日河出伏流潜龙乳虎鹰隼
四、1.A 2.总分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3.作者列举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中国也像少年一样前途无量。
五、示例:作为当代少年,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非常重大。
祖国富强要靠我们,祖国强大要靠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也要靠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