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循环肿瘤细胞的动态变化及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637.32 KB
- 文档页数:5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研究进展1.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简介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新辅助化疗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之前对乳腺癌患者进行的系统性化疗,旨在缩小肿瘤体积、降低病理分期、评估治疗效果以及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新辅助化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药物的作用,使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受到抑制,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和减少复发风险。
随着乳腺癌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辅助化疗的药物选择和治疗策略也在不断优化。
常用的新辅助化疗药物包括蒽环类、紫杉醇类、多柔比星类、环磷酰胺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如阻断DNA合成、干扰微管功能、诱导细胞凋亡等,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针对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耐药性是指肿瘤细胞在接受化疗药物作用后,出现对药物的抵抗现象,导致化疗疗效降低甚至失效。
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的产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异常、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变异等。
研究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的机制和靶点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寻找新的耐药靶点,如开发针对耐药性肿瘤的新药物;二是研究耐药性肿瘤的基因表达谱,以便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三是探索联合用药策略,以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和降低耐药性的发生率;四是研究免疫治疗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性中的作用,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1.1 定义和作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研究进展主要关注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针对新辅助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进行研究。
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切除肿瘤之前,使用药物对肿瘤进行治疗,以缩小肿瘤体积、减轻手术难度、提高手术切除率以及评估患者预后等目的。
耐药性是指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抗药性,即化疗药物无法有效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能力。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的研究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循环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复发和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郭远薇;胡政;罗伟濠;贺荣章;李佳;段丽丽;刘小军;罗迪贤【摘要】乳腺癌是女性癌症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早期诊断以及更精准的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测,可为患者制定及时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循证依据.本文就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循环肿瘤DNA(ciculating tumor,ctDNA)、外泌体(Exosomes)、ctDNA甲基化以及循环肿瘤血小板(tumor-educated platelets,TEPs)等循环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复发监测和病情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中国癌症防治杂志》【年(卷),期】2019(011)002【总页数】5页(P178-182)【关键词】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外泌体;循环肿瘤DNA;外沁体;循环肿瘤血小板;肿瘤标志物【作者】郭远薇;胡政;罗伟濠;贺荣章;李佳;段丽丽;刘小军;罗迪贤【作者单位】423000郴州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病理医学中心;南华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423000郴州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病理医学中心;南华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423000郴州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病理医学中心;南华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423000郴州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病理医学中心;南华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423000郴州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病理医学中心;南华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423000郴州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病理医学中心;南华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423000郴州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病理医学中心;南华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423000郴州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病理医学中心;南华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乳腺癌是来源于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也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效果的评估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中采用超声造影技术的临床价值。
方法:开展研究年限跨度区间为2019年12月-2021年2月,选定研究样本为此时间跨度内就诊64例乳腺癌患者,全部患者均行新辅助化疗或者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治疗前后均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具体检查结果。
结果:新辅助治疗前,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病灶最大直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超声造影检测病灶最大直径小于常规超声(P<0.05);对比新辅助治疗前后超声造影检查病灶内部对比剂增强强度及灌注区域,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中采用超声造影技术效果显著,可全面推广。
关键词:超声造影技术;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是临床治疗乳腺癌的全新干预方案,新辅助化疗及新辅助内分泌治疗,通过药敏试验确定应用方案,可有效预防无效化疗方案长时间应用,并可促进肿瘤退缩,减少放疗及手术范围[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期间需评估治疗前后肿瘤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判断肿瘤对化疗药物的反应,进而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临床评估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效果的常规方案为病理检查,该方案评估结果需在术后获取[2]。
超声造影属无创检查模式,通过微循环灌注显像模式可评估新辅助治疗前后肿瘤变化情况。
本研究总结分析我院患者各项基线临床资料,研究并评估超声造影应用的相关问题。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开展研究年限跨度区间为2019年12月-2021年2月,选定研究样本为此时间跨度内就诊64例乳腺癌患者,全部患者均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并行新辅助化疗或者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且同意参与本研究。
总结并分析64例患者基础性临床资料,年龄区间值为38-62岁,平均(50.19±2.54)岁,Ⅱ期30例、Ⅲ期34例。
1.2方法全部患者均行新辅助治疗前后均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常规超声检查期间医师将患者体位调整为仰卧,双上肢适度外展,双手放置于头部,充分暴露双乳。
〖综述·讲座〗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齐晓伟, 姜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疾病中心,重庆400038Advance in th e clinical utility of circulatin g breast-tumor cellQi X iao-wei,J iang J unBreast Disease Center,Southwest Hospital,T 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8,P.R.China【摘要】 目的:总结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CTC)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以乳腺肿瘤、CT C、微转移为关键词,检索1999-01-2008-11PubMed、Ovid、Science Direct、Springer、CNK I和维普数据库的相关文献。
纳入标准:关于CTC或微转移与乳腺癌预后或辅助治疗疗效关系的文献。
共纳入分析43篇文献。
结果:初次治疗前转移性乳腺癌患者CTC≥5个/7.5mL或Ⅰ~Ⅲ期乳腺癌患者CTC阳性均可提示预后不良;第1个周期化疗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CTC增加到或仍维持在≥5个/7.5mL提示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辅助治疗期间Ⅰ~Ⅲ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T C的变化情况与疗效密切相关;原发肿瘤细胞HER-2阴性而CT C HER-2为阳性的患者仍可获益于Herceptin 治疗。
结论:检测乳腺癌CT C有助于准确的判断预后,并为及时评判和监测辅助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有利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6(5):394-398[ABSTRACT] OBJEC TIVE:T 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sig nificance o f circula ting breast-tumor ce ll.METHODS:K ey w ord:breast neo-pla sm,cir cula ting tumo r cell(C TC),microme ta stasis.Retrieval sy stem:P ubM ed,O vid,Science Direct,Spring er,CNK I,Weipu D ata.T he time limit:1999-01-2008-11.T he enrolled cr iteria: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CT C or micrometastasis and prog no sis o r responsive ness to adjuvant the rapy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O ver all,43lite rature wa s cited.RESULTS:T he eleva tion of CT C (≥5/7.5m L)fo r me ta sta tic breast cancer pa tients a nd presence o f C TC fo rⅠ~Ⅲpatie nts were asso ciated with poo r outcome.CT C inc reasing to or remaining at the elevated level after the fir st cycle o f chemo thera py for the metastatic setting sug gested the curr ent treat-ment wa s ineffectiv e o r unsa tisfactory.Change s of CT C during the adjuva nt the rapy for the non-metastatic set ting pr ovided useful info r-mation abo ut the efficacy o f treatment.Her ceptin was beneficial to patients w ho se HER-2was neg ativ e in prima ry tumo r cell but posi-tive in CT C.C ONC LUSION:Detection o f CT C play s a vital ro le in the management of breast cancer,used fo r estimation a nd pr ediction o f prog nosis,mo 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 f respo nsiv eness to thera-py as w ell as st ratifica tion of patients to adjuvant therapy.C h in J Cancer P rev Treat,2009,16(5):394-398【关键词】 乳腺肿瘤;循环肿瘤细胞;微转移;预后;辅助治疗;综述文献[KEYWORDS] breast neoplasm;circulating tumo r cell;microme ta stasis;prog no sis;adjuvant therapy;review liter ature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269(2009)05-0394-05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肿瘤细胞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詹友庆;李威;徐立;孙晓卫;梁小曼;周中梅【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02(029)010【摘要】目的:探索新辅助化疗对人体乳腺癌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选取同期经病理确诊可手术的女性乳腺癌100例,分成新辅助化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进行配对研究.新辅助化疗组术前接受CMF或CAF方案化疗2个疗程,对照组术前不接受任何抗肿瘤治疗.手术标本常规病理检查,同时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化LSAB法,分别检测乳腺癌组织中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AI)和肿瘤组织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新辅助化疗组CR 4例(8.0%),PR 28例(56.0%),SD 18例(36.0%),无恶化病例,总有效率为64.0%.新辅助化疗组AI(7.5%±2.9%),PCNA表达的阳性率(33.7%±6.8%);对照组AI(4.8%±2.1%),PCNA表达的阳性率(51.5%±10.2%).AI与PCNA表达的阳性率均呈负相关,与化疗的疗效呈正相关.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总有效率(CR+PR)为64.0%:在人体乳腺癌组织中,新辅助化疗的作用机制除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外,还有可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发挥抗肿瘤作用.【总页数】3页(P698-700)【作者】詹友庆;李威;徐立;孙晓卫;梁小曼;周中梅【作者单位】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腹科,广州市,510060;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腹科,广州市,510060;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腹科,广州市,510060;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腹科,广州市,510060;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腹科,广州市,510060;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腹科,广州市,51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R730.53【相关文献】1.新辅助化疗对含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中TOPOⅡa及PS2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 周恬;杨海松2.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患者各周期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影响 [J], 张科;逯瑞娟;李醒亚3.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雌激素、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J], 金雪瑛;田欣4.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J], 杨波;刘斌;蒲永东;刘卫平;王颐;吕刚;吴有军5.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组织中HER-2、Ki-67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J], 王西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分子分型和免疫组化表达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李鸿恩;李悦龙;吕培锋;曾益辉;李成威;张丽【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24(32)8【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前后分子分型和免疫组化(IHC)表达改变的情况,探讨新辅助治疗后IHC结果发生改变可能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3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接受NAC的共151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
新辅助所有患者均进行4~6周期的新辅助放化疗且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根治术。
根据Miller-Payne分级为评估标准,分为pCR与非病理完全缓解(non-pCR)两个亚组。
观察分析NAC后non-pCR组患者IHC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细胞增殖抗原(Ki-67)及分子分型出现改变的现象,采用χ^(2)检验分析新辅助化疗前后non-pCR组IHC指标及分子分型的差异性;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IHC表达及分子分型在NAT后发生变化的情况。
分析新辅助化疗患者pCR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临床病理特征主要包括年龄、累及乳腺、病理类型、免疫组化标记物及分子分型的相关性。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检验pCR相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151例乳腺癌患者,Luminal A型6例,Luminal B型81例,Her-2过表达29例,三阴性35例。
经NAC后,pCR患者占40.4%(61/151),non-pCR患者占59.6%(90/151)。
90例non-pCR患者。
病理学结果相对于治疗前,新辅助化疗后ER(阳性表达无变化,χ^(2)=0.000,P=1.000)、PR(阳性表达减少9例,χ^(2)=2.730,P=0.098)和Her-2(阳性表达减少3例,χ^(2)=0.284,P=0.5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高表达治疗后54例(60.0%)较治疗前83例(92.2%)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5.697,P<0.001)。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评估系统新辅助治疗是乳腺癌整体治疗的重要部分,目的在于对某些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全身治疗,使肿瘤体积缩小、分期降低,从而使不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获得手术治疗的机会,或是让原本不适合保乳手术的患者获得保乳机会。
新辅助治疗包括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以新辅助化疗应用最为广泛。
新辅助化疗于术前进行,可直接观察化疗后肿瘤的变化。
对新辅助化疗后乳腺标本的病理评估非常重要,可借此判断疗效,并预测患者的预后1.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 pCR)的定义:在各文献和临床试验中,有关pCR的定义并不统一,主要差异在于是否评估淋巴结以及是否允许存在导管原位癌成分。
本文建议在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时,兼顾原发灶和淋巴结。
由于多项研究显示仅存在导管原位癌的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预后较好,本建议将乳腺原发灶无浸润性癌且区域淋巴结阴性定义为pCR。
镜下瘤床内癌细胞由增生的纤维组织取代,癌细胞消失,较多炎细胞浸润,并见泡沫状细胞。
2. 新辅助治疗后部分缓解判断癌细胞的数量和是否有化疗改变要与化疗前改变相比较而定。
部分缓解是指在瘤床内见到残存癌,临床触诊肿块较化疗前体积缩小。
与化疗前比较,癌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呈单个、条索状或巢状细胞团广泛散在于纤维间之内。
有些残存的癌细胞呈合体状细胞形态。
变性核固缩的癌细胞,行CK、P120、E-cad免疫组化染色仍阳性,ER阴性。
3. 新辅助治疗后未缓解包括稳定和进展两种情况,稳定是指瘤细胞表现为胞质嗜酸性增强且出现胞质内空泡,细胞核增大,出现空泡状染色质。
在一些病例,残留癌细胞形态学类似组织细胞,行免疫组化CK(瘤细胞阳性)和CD68(组织细胞阳性)易于鉴别。
可见多核细胞,总体上癌细胞数量无明显减少。
进展是指癌细胞对化疗不但没有疗效作用,相反癌细胞生长活跃,异型性更重,且出现较多核分裂。
4.化疗疗效的病理评估系统:虽然评估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学反应的标准各不相同,但大部分研究发现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反应的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中晚期乳腺癌疗效评价及转移监测中的应用【摘要】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中晚期乳腺癌疗效评价及转移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详细介绍了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乳腺癌中晚期疗效评价、乳腺癌转移监测、临床研究案例和技术优势分析。
结论部分探讨了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疗效评价和转移监测中的价值,以及未来发展展望。
该研究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乳腺癌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带来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中晚期乳腺癌、疗效评价、转移监测、临床研究、技术优势、价值、应用前景、发展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疗效评价和转移监测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传统的检测方法对于乳腺癌的评估存在局限性,如组织活检的创伤性和局部性,影像学检查的准确性等问题。
寻求一种替代性的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检测手段之一,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样本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可以为乳腺癌的疗效评价和转移监测提供重要的信息。
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再发生性高、重复性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旨在探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中晚期乳腺癌疗效评价及转移监测中的应用,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和总结,探讨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潜在价值和前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中晚期乳腺癌疗效评价及转移监测中的应用。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估其在疗效评价和转移监测中的应用潜力;2. 探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与传统生物标志物检测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比较二者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价值;3. 分析临床研究案例,总结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在乳腺癌疗效评价和转移监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4. 探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应用前景,为乳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