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选择论视域下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分析——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32.31 KB
- 文档页数:4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作者:宋汝佳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7期【摘要】功能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是翻译目的和译文功能。
《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是我国政府对外宣传的一种外交渠道,也是外国媒体和人民了解中国的一种权威资料来源。
本文根据功能翻译理论,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的翻译方法,以期为政治文本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政府工作报告翻译方法每年一度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其英译也有关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
功能翻译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翻译目的或译文功能。
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对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政治文本翻译提供参考。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理论包括莱斯的文本类型论、曼特瑞的翻译行动论、弗米尔的目的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是翻译目的论,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所包含的交际意图、目的或功能是译者决策的根源所在。
莱斯认为文本类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
弗米尔的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他认为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曼特瑞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把翻译视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的复杂行为。
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理论,区分了文献翻译和工具翻译这两种翻译类型,发展了目的论。
二、《政府工作报告》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主要的目的是传递信息,文本偏重于内容,按照莱斯划分的三个文本类型属于“信息性”文本。
译者在翻译信息性文本时应该注意保持译文和原文在语义上的对等,在译文中尽量传递与原文相同的概念与信息。
翻译时应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党的对外宣传政策为宗旨,要衡量用词的政治含义和影响。
黄友义提出外宣翻译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他还指出三贴近要注意两点:一时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熟知外国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
《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策略研究——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作者:武佩虹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11期【摘要】文章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译版为例,浅析《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策略。
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三原则为指导,了解中英语言习惯差异,从而找出《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策略,主要通过意译法和直译加注法这两种策略来讲解,从而进一步帮助外国人民更真实清楚地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目的论;翻译策略【作者简介】武佩虹(1988.02-),女,汉族,山西文水人,硕士研究生,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等。
一、引言近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想要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等方面,而《政府工作报告》就是其中一个途径,因此常常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版本,本文就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时的一些策略、技巧。
众所周知,中英文语言特点是大相径庭的,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就是巨大的文化差异,中文用语比较简练工整,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常常用到一些三字词、四字词,或者是一些俗语、谚语或者成语,这就加大了英译的难度,难点之一就是如何将中文简练的词汇和句子根据语境适当地翻译成对应的译入语,让目的语读者更为容易地接受,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二、翻译目的论三原则20 世纪 70 年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发展历经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赖斯就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在第二阶段,费米尔提出目的论,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在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 23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析政论文特点及翻译策略——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西华大学/陈娜 唐利平 范胜君【摘要】《政府工作报告》是政论文的典型文本,其英译直接关乎我国的国际形象,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输出的效果。
本文将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来分析政论文的特点及具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政论文 翻译策略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形式多样,范围广阔,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
凡是对时政问题进行议论说理的文章,都可以属于政论文的范畴。
一、政论文的特点政论文讲求确切,严谨,富有鼓动性;词语多具宏观性;繁使用政治术语;句型单一、连接成分少、句与句之间无明确的逻辑关系。
而英语则在句式衔接上多“形合”,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短语、分句或从句将句子衔接起来,注重显性衔接,把句子形式和结构完整放在突出位置,并且尽量避免重复。
二、具体翻译策略中文政治文献翻译要高度忠实,但为了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中国政论文的英译本总体词汇特征应接近于本族语中同体裁的文本特征,被目的语者接受。
1.笼统词汇具体化。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不少词意模糊的“宏观性”词汇和词组高频出现,用以表明某事物的特征或状态等,但英语词汇比较严谨、具体,因此翻译时,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和文体风格选择用词,说到实处。
如: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We will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ing global” strategy.“走出去”战略实质就是走向全球,翻译成going global符合其实质相。
又如:我们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
Rather than adopting strong stimulus policies that would have an economy-wide impact, we continued to move forward with structural reform.报告中并未直译”大水漫灌”,而是着重于它对于经济的影响译为an economy-wide impact2.词义抽象化。
- 242-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目的论指导下政府文件中的无主句翻译策略研究——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北京理工大学/胡金璐【摘要】汉语是意合的语言,因此语句结构特征不明显,常常出现一些非主谓句。
无主句便是其中的一种。
而英语是形合的语言,因此无主句在英译时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从而使译出语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
在政府文件中,无主句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其翻译策略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
目的论作为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部分,强调翻译行为应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结合翻译的目的和文本接受者的特点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框架,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无主句翻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中无主句翻译采用的策略,旨在为口译和笔译人员对无主句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建议,从而提高其翻译质量和翻译效率。
【关键词】无主句 政府文件 目的论 翻译策略一、无主句的翻译策略无主句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之一。
国内对无主句翻译的研究主要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在中国知网(CNKI)中搜索关键词“无主句翻译”可得到4027条结果,时间从1978年到2016年不等,大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中对无主句翻译的研究主要是策略研究,张书健(2010)就“绝对无主句”和“相对无主句”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了探究,同时指出对于无主句的翻译策略不能一概而论。
全继刚(2010)指出无主句的翻译主要有七种策略:被动态、祈使句、倒装语序、“there be”存在句、“it”做主语、补充主语以及分裂句。
此外,许多国内学者还以特定的文本为研究对象对无主句翻译进行研究,如刘殿爵《论语》译本中无主句的翻译方法、《港口经营管理规定》中无主句的英译实践报告、《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中无主句的翻译实践报告等。
对政府文件中无主句的翻译研究较少,尤其是在目的论指导下的研究。
占雅文(2016)和胡大为(2016)在其研究中均对政府文件中常见的五种无主句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
2017.03语言应用研究一、引言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中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自1954年起,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各国获知中国政府工作和大政方针等最权威的信息来源。
报告发布之后会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以方便母语非汉语者正确、深入地了解本届政府传达的信息,其中以英译本最为重要。
《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治文本在原文和译文中都体现出独特的语言特点。
《政府工作报告》译文必须保证具有和原文一致的文体特征,以确保译文在内容和精神上高度忠实于原文,词的选择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此前有学者针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过研究,如楼志新(2005)分析了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李红霞(2010)从目的论角度出发研究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策略;陈建生和崔亚妮(2010)运用语料库文体学探讨了2004年至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句子特征,但结论基本建立在数据基础上;武光军和赵文婧(2013)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阅读接受度,但其问卷数量(15张)和调查人群(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学校师生)使结论缺乏代表性。
目前针对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研究较少,陆仲飞和王大伟(2016)针对英译本词汇的探索完全依赖定性研究,基于语料库进行的研究依然缺失,而语料库研究借助对大量真实语料的分析往往能得到直觉上难以发现的普遍性规律。
本文以语料库为基础,以美国2016年国情咨文为参照,针对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进行词汇研究,分析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法,以降低译本的阅读难度,使其更符合英语母语人士的阅读习惯。
二、研究方法本文涉及定量和定性研究,前者依赖于自建语料库,主要利用Laurence Anthony开发的免费语料库软件Antconc、北外开发的BFSU Readability Analyzer 1.1、兰卡斯特大学的词性标注器(POS tagger)CLAWS7。
自建单语语料库分为三步,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分别下载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http:///2016-03/18/content_23944369.htm)和2016年国情咨文(http:///world/2016-01/14/c_128627997_3.htm),保存为word文档。
第37卷第1期2017年2月黄冈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Vol.37 No.1Fcb.2017探析汉语“无主句”汉译英技巧—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李洁(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摘要:汉语“无主句”是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而且应用广泛。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给 英译汉语“无主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正确理解汉语无主句及其所处的语境是正确翻译的前提。
翻译汉语“无主句”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本文拟结合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探析 汉语“无主句”的翻译方法,并总结出可采用英语被动结构、“T h c e b c”结构、补充主语、将动词转换成名词、在 少数情况下,可以灵活使用地道的英语表达的方法来应对汉语“无主句”的英译,以求对往后的翻译教学与实践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汉语“无主句”英译汉技巧;政府工作报告》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8078(2017)01-0080-03收稿日期:2016-04-05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 7.01.1 9作者简介:李洁(1988—),女,湖北黄冈人,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
基金项目:黄冈师范学院校级项目,项目编号:201659。
《政府工作报告》是特色鲜明的政论文体。
政 论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用词精确、规范,含有大 量的长句,句法非常工整,政治色彩较强。
每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还有一个鲜明的语言特色,那就 是使用了大量的无主句,即没有主语的句子。
由于无主句现象是汉语中常见的一个现象,加之英汉两种语言及思维差异,给汉译英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要想恰当翻译汉语无主句,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正确理解汉语无主句。
这里以2016年 《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探讨汉语“无主句”汉译英技巧。
- 223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浅析汉语无主句的英译策略——以2016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占雅文一、引言原文选自浙江省政府网2016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三部分,该网站只提供了201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的英文版,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错译漏译的现象。
之所以要选择这个材料,是因为该网站暂时没有提供2016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的英文版,作为MTI 专业的学生可以自己参考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平行文本)翻译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
本文研究了2016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无主句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二、地方政府报告中文体风格的翻译政府工作报告属于一种实用文书,具有汇报、陈述的功能。
政府工作报告语言比较朴实,贴近百姓生活,兼具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特征: 遣词造句严谨周密,具有明显的书面语体特征;又是特定场合的领导讲话,具有一定的口语特征。
在翻译时,既要注意其书面语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也要考虑到其口头传播的特征。
措词不宜过于学术化,句子结构要相对简略一些,不要过于复杂冗长,并且应根据视角、语气和风格的不同,而作相应调整。
主体部分的风格。
从内容来看主体部分可再分为两部分: 一是对成绩和问题的回顾总结,二 是对本年度工 作的部署。
主体部分主要起到一种陈述功能,但陈述之中,视点从下级对上级的请示转换为上级对下级的指示与指导。
主体部分很多句子呈现出无人称、少主语的特征,这在汉语实用文体中俯拾皆是。
这些省略的成分不仅不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还可收到简洁凝练的表达效果。
而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其上下文的衔接方式和汉语不同,因此,报告翻译成英语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句子的主语并补充相应的人称代词,或者使用人称指代模糊的被动语态。
可以说,明确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确定合适的主语,添加汉语中隐去的指代成分是这部分成功翻译的关键。
三、无主句的五种常见翻译策略根据前述理论,译者不宜强行让译入语去匹配源语的主述位结构。
微观互文视阈下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研究
刘海艳;李淑华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7(000)009
【摘要】互文性理论是一种文本对话理论,囊括了影响生成文本的诸多因素.政府工作报告是国家总结过去和展望未来的方式,也是国家对外宣传的材料,因此需要高度准确的翻译.而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再者政府工作报告特色鲜明,运用了许多成语、典故、中国特色词汇等.因此该文拟根据国内学者提出的微观互文性理论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进行研究,结合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实例,探析译者在处理其中的互文符号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总页数】3页(P92-93,100)
【作者】刘海艳;李淑华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103;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1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文化学派视阈下的政论文英译研究--以《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 [J], 邓景春;高瑞阔
2.互文性视角下的外宣英译研究
——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J], 司炳月;李悦莹
3.互文性视角下的外宣英译研究——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J], 司炳月;李悦莹
4.微观互文视阈下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研究 [J], 刘海艳;李淑华
5.生态翻译学视阈下《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研究 [J], 陈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功能对等视角下《2016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作者:林舒敏来源:《卷宗》2019年第09期摘要:《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公布的官方文件,涵盖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是世界及国人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其翻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基于奈达的功能等理论探讨《2016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重点分析词汇对等、文体对等、句法对等和文化上的对等,并以政府报告中的翻译举例说明。
旨在研究发现其译文读者阅读原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的反应大致相同。
关键词:功能对等;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译文读者反应1 政府工作报告简介1.1 文体特征从文体方面来看,《政府工作报告》属于政论文体,但同时具有书面、口语、等特征。
撰写过程严谨复杂,涉及多个部门。
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包括工作回顾、工作任务、政府自身建设及其他外交和国际形势等,涵盖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状况及发展方向。
具有权威性、正式性、全面性、科学性、以及政治严肃性、敏感性的特点1.2 语言特征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用词方面,词的重复使用频繁,如报告中“加强”、“提高”等;用一连串的修饰语前置于名词;报告中使用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词汇,如“工匠精神”等。
第二,在句子方面,长句较多,具有明显的“一逗到底”特征,逻辑关系一般隐含在句子中,这与英语的表达习惯截然不同,英文中多用连词等将逻辑关系表达出来;多用并列短句或并列谓语,简洁有力。
英语中通常使用连接词,出现大量各式各样的从句,多用非谓语动词等表达,句式丰富;句子多采用无主句形式来表达,原文读者只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就可明白意思,然而,英语需有主语才符合语法结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竹生认为在翻译政治文章时,尤其是关于政策方针上的,必须注意词句的翻译(竹生,1985)。
2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2.1 奈达简介上文分析了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体、语言特征,现介绍奈达及其提出的功能对等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