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50.33 KB
- 文档页数:6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能够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的关爱,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包含了作者对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回忆。
通过阅读,了解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及其性格特点。
2. 人物分析: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如阿长、藤野先生等,理解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
3. 艺术特色:欣赏《朝花夕拾》中的优美文字,了解其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讽刺手法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通过阅读《朝花夕拾》,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欣赏《朝花夕拾》中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讽刺手法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了解文本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思考。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分享学习心得。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欣赏鲁迅先生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完成课后习题,了解文本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欣赏鲁迅先生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后进生策略1. 关注后进生: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编号:__________ 朝花夕拾教案设计一等奖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朝花夕拾教案设计一等奖目录一、教学内容1.1 作品背景介绍1.2 主要内容概述1.3 作品主题分析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3.2 教学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4.2 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自主学习5.3 课堂讲解5.4 小组讨论5.5 实践环节5.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6.1 板书提纲6.2 板书重点6.3 板书难点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2 作业要求7.3 作业评价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方法改进8.3 学生反馈分析九、拓展及延伸9.1 相关作品推荐9.2 课堂话题讨论9.3 实践活动建议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作品背景介绍1.1.1 《朝花夕拾》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1.1.2 作品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1.2 主要内容概述1.2.1 作品的基本情节1.2.2 作品的主要人物1.3 作品主题分析1.3.1 对童年的怀念1.3.2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1.1 了解作品的背景及主题2.1.2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2.1 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3.1 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2.3.2 理解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3.1.1 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1.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3.2 教学重点3.2.1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3.2.2 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4.1.1 PPT课件4.1.2 相关文学作品资料4.2 学具准备4.2.1 笔记本4.2.2 阅读作品《朝花夕拾》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1.1 利用PPT课件展示作品封面和作者照片5.1.2 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和主题5.2 自主学习5.2.1 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了解基本情节5.2.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作品的感受5.3 课堂讲解5.3.1 讲解作品中的重点情节和人物关系5.3.2 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5.4 小组讨论5.4.1 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难点问题5.4.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5.5 实践环节5.5.1 学生选取作品中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5.5.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交流阅读体验5.6 课堂小结5.6.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六、板书设计6.1 板书提纲6.1.1 作品背景与主题6.1.2 主要情节与人物关系6.2 板书重点6.2.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6.2.2 作者的情感表达与价值观6.3 板书难点6.3.1 作品中的修辞手法6.3.2 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1.1 复述作品的基本情节7.1.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7.2 作业要求7.2.2 格式:作文纸7.3 作业评价7.3.1 评价内容:情节复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7.3.2 评价方式:教师批改,给出评价和建议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1.1 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程度8.1.2 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感悟和价值观的认同8.2 教学方法改进8.2.1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8.2.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8.3 学生反馈分析8.3.1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8.3.2 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建议和意见九、拓展及延伸9.1 相关作品推荐9.1.1 《呐喊》9.1.2 《彷徨》9.2 课堂话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1 作品背景介绍1.1.1 《朝花夕拾》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在介绍鲁迅时,要强调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朝花夕拾》在鲁迅创作生涯中的意义。
初中语文《朝花夕拾》优秀教案例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语文教材《朝花夕拾》单元,具体章节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通过对儿时乐园的描绘,展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文章主题、了解鲁迅童年生活背景、掌握文中修辞手法及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2. 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
3. 学习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情感;掌握文中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结构,了解鲁迅童年生活背景;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童年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a. 分析文章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b. 讲解文章背景,介绍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
c. 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对一段描述进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朝花夕拾》——怀念童年,批判封建教育制度2. 鲁迅童年生活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童年”为题,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写一篇作文。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掌握修辞手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及其文学成就。
《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3)能够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内容;(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尊重和热爱;(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现在生活;(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1)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2)鲁迅先生创作《朝花夕拾》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2. 作品情节梳理:(1)回顾《朝花夕拾》的主要情节;(2)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3)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2)对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完成对《朝花夕拾》的阅读,感知作品内容;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单元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
3. 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024年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名著《朝花夕拾》,具体章节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详细内容包括:1. 阅读文本,理解鲁迅先生笔下的童年生活;2. 分析鲁迅先生对自然、亲情、师恩的描绘;3. 探讨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本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表达;2. 教学重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自然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童年时期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理解文本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笔下的童年生活。
3. 例题讲解:挑选文本中的精彩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分析鲁迅先生对自然、亲情、师恩的描绘。
a. 描述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b. 鲁迅先生对老师的感情如何?a.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表达了哪些人生哲理?b. 这些人生哲理对你有什么启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文本内容,绘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思维导图;b. 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a. 思维导图:以文本内容为主线,展现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b. 作文: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表达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朝花夕拾》其他篇目,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表达;2. 例题讲解:分析鲁迅先生对自然、亲情、师恩的描绘;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4. 作业设计:思维导图和作文的布置。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朝花夕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经历,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感受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
4、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社会和人性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篇章,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习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体会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2、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文化内涵,如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等。
(2)引导学生将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等知识,为学生的阅读打下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重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3、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如精读、略读、做读书笔记等,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品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鲁迅的照片和名言,引出《朝花夕拾》这部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介绍鲁迅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思想主张,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渊源。
2、简要介绍《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使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认识。
(三)阅读方法指导1、向学生介绍精读、略读、跳读等阅读方法,并举例说明如何在阅读中运用这些方法。
2、指导学生如何做读书笔记,如摘抄优美语句、写心得体会、绘制思维导图等。
(四)作品内容解读1、选取《朝花夕拾》中的重要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进行详细解读。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通用5篇)朝花夕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共鸣、知人论世、探究疑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逐层深入阅读名著,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理解作品思想。
2、指导学生并引领学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敢于质疑、学会简单赏析评价文学作品。
教学策略本课设计为读后交流课,因此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结合作品特点进行读书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导语:罗大佑的《童年》虽然是一首老歌,却经久不衰,我们津津乐道地不仅是歌曲轻快的节奏,更是贴近我们童年生活的歌词,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学生时代。
播放歌曲《童年》,并出示歌词,学生谈从歌词中联想到的自己的经历。
一首歌之所以受到听众的喜爱,在于我们能够在歌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一部文学名著能够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往往也是因为书中有我们曾经或现在、拥有或渴望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朝花夕拾》,去书中寻找我们的童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共鸣。
二、了解内容,寻找共鸣1、教师出示《朝花夕拾》篇目目录,引导学生回顾作品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朝花夕拾》,提问:《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其中哪个故事让你印象最深,你从中读出了鲁迅怎样的童年?(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阅读的内容,并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适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2、你有没有和作者相似的经历或故事?讲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去寻找自己与作品的相同或相似点,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
)【设计意图】用讲故事的方式回顾作品内容,并初步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寻找共鸣,换位思考三、知人论世,探究疑问1、教师引导:《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出版于1928年,当时鲁迅先生已经47岁,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不仅仅是怀念自己的过去,因此,很多同学在阅读作品时,有很多疑问,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尝试着解决疑问。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学习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书籍。
3、熟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了解鲁迅,掌握全书内容,提高理解水平。
2、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高尔基说:“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古往今来,有很多读书的至理名言。
你知道吗?师生交流读书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二、合作交流(一)教师介绍《新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名著。
冰心《繁星》《春水》施耐庵《水浒传》鲁迅《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吴承恩《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童年》罗曼罗兰《名人传》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二)介绍叶圣陶谈读书。
1、靠自己的力量阅读2、阅读要讲究方法(三)读书要讲究一定方法,老师介绍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就是我们所说的“随便看看,随便翻翻”。
即自主的、没有很强目的性的大略阅读。
对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对该书的的部分内容有选择地阅读。
如作者、前言、内容提要、目录和大小标题等。
2、《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是本什么集?共多少篇?1926年间。
回忆性散文集。
共10篇。
3、这十篇分别包含:《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藤野先生》小结:浏览之后,要做进一步阅读,介绍第二种读书方法。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阅读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朝花夕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朝花夕拾》的精选篇章,具体包括《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章节。
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些篇章中的精彩描写、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以及鲁迅先生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分析文本中的精彩语句和人物形象。
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生活,思考人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和作品内涵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鲁迅先生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
2. 讲解:分析《朝花夕拾》的篇章内容,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及主题思想。
3. 例题讲解:挑选经典语句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如何鉴赏文本。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文本分析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2. 精选篇章及主要内容3. 人物形象及语言特色4. 作品主题及启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狗·猫·鼠》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鲁迅先生所表达的人性思考。
(2)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选择一句你喜欢的语句,阐述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结合《社戏》,谈谈你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在《狗·猫·鼠》中,鲁迅先生通过描绘猫的虚伪、阴险、凶残等形象,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同时,通过对狗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善良品质的向往。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课教学设计导言:《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以其真实、细腻的描写风格,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而著名。
本文将针对整本书的阅读进行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朝花夕拾》的阅读,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和艺术价值;3. 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思考社会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合理辩证。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朝花夕拾》是一部由鲁迅先生写的散文集,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社会现象、人物描写、自传等多个方面。
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华盖集上集序》、《战士的母亲》等。
2. 教学方法(1)独立阅读: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并对每篇散文进行基本的理解和总结。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篇散文的精华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
(3)针对性讲解:根据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师讲解,解答学生的问题,并推动学生深入思考。
(4)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形成小组报告并展示。
三、教学步骤1. 分发散文集《朝花夕拾》给学生,鼓励他们在预习阶段自主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2.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篇散文的精华内容,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3.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激励,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见解。
4. 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和拓展。
5. 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散文,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形成小组报告并展示。
6. 学生进行教师评价和同学评价,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教学评价1.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学生的书面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考察学生对散文的基本理解能力和识别作者意图的能力。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同学们,这两天我们重读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读这本书吗预设1:喜欢。
2:不喜欢。
3:开始不喜欢,读着读着觉得喜欢。
可能的理由:因为有些地方读不懂,枯燥。
不像小说那样有曲折引人的情节。
因为这本回忆录当中写到很多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事,富有童真童趣,他还和我们一样不喜欢读书,读《朝花夕拾》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读来很亲切。
因为书中写了很多人,有些地方读来让人感动有些地方又很好笑。
……如果有学生说,不好看,枯燥,请其他同学来帮助他,给他一些建议,提起对他这本书的阅读兴趣。
预设1:如果你觉得枯燥,你可以选择一些内容好懂的篇目先看,也是写人写事的,比如《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等。
2:读散文和读小说的心态应该不一样,你不能将目光只放在曲折动人的情节上,要看到散文中的理智和情感,这对我们的成长会有很有帮助。
3:你静下心来看,会看到鲁迅先生的幽默,让你忍俊不禁,也会看到辛辣的讽刺,入木三分。
4: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还写了很多民间风俗,还有鬼怪,很有意思。
小结:看来,同学们读得相当仔细,也很有收获,完全可以做半个老师了。
从几位同学的建议中可见,认真看的同学基本上对全书的内容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对鲁迅先生在书中流露出来的一些感情也有了比较深刻的感受,甚至已经触及到了散文阅读的核心,非常值得表扬。
《朝花夕拾》小引中这样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
”可见这十篇都是回忆性的文章。
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可以理解为记忆中的细节或许与事实有出入,但更多的是在写作的时候增加了中年鲁迅的主观色彩:既在回忆中有品味,也有自己现实的认识和评判。
换言之,你既要看到回忆中那些人、事、物,也要看到作者对这些态度和情感。
接下来,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看这十篇题名。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所得,大致地给这些内容梳理出一个线索来吗目标:发现前七篇都是他童少年在故乡绍兴的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琐记》过渡到南京求学的经历,《藤野先生》写在日本求学的经历,以及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范爱农》则是日本回国到绍兴教书的侧记。
(这个过程也许很容易,也许很难到达我所以想的。
如果容易自然就过去,如果学生不能发现,则引导:想想书中内容,鲁迅先生是杂乱无章地回忆吗这些篇章虽各自独立,但是是不是顺序可以任意编排呢梳理就是找出一些篇章的共同点,进行归纳。
)发现:阅读整本《朝花夕拾》与单篇咀嚼是不一样的。
阅读整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更为广阔的视野,对作家作品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所以在自主阅读时,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三个主题研究。
还记得吗出示专题名称。
同学们最困难的大概是,该如何下手呢怎么样才算是研究呢先请个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来请选择第一个主题的同学,谈一谈。
预设1:把写有关童年的内容找出来,然后进行评价研究。
追问:那你找出了哪些有关童年的内容呢(学生可能会只说篇目名称,一说就是全篇,比如童年生活即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么引导:研究研究,便是要深入,如果我们做研究是还是拿全篇拿全书,那么能不能做到深入细致呢所以你得在初读的基础上,发现,童年生活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预设1:童年的游戏预设2:童年的学习生活预设3:童年的趣味、烦恼、悲伤……例:出示学生研究成果(施可沁)回忆小时候所爱好的小动物——“隐鼠”。
《狗·猫·鼠》和《阿长与<山海经>》中对此曾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
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扫以至侯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
我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
“隐鼠”的失踪,使鲁迅曾经感到十分的失落。
当他后来得知“隐鼠”是被长妈妈踏死的,还怨恨了长妈妈很长时间。
可见儿时的鲁迅,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他有着纯真朴实的天性,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去。
请学生也来这样说一说。
(2-3人进行口头展示)解读准备:鲁迅小时候爱读杂书,爱看带有图画的书。
比如他很喜欢《山海经》,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很喜欢乡间弄神扮鬼的“迎神赛会”、“五猖会”,不论是迎神赛会还是戏台上的活无常都描述得仿佛在我们眼前。
鲁迅小时候,对家人要他读书很不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有一段有趣的描绘: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去看五猖会前,父亲却叫他背书,让他很扫兴,原本期待雀跃的心情像是被浇了一瓢冷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从鲁迅先生在绍兴的学习生活中的,我看出了他对旧式教育的批判,认为那样的教育压制了儿童的天性。
小结:我们发现在《朝花夕拾》中,用儿童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的地方很多,要研究鲁迅的童年生活这个小专题,可以试着将童年的趣事、烦恼事都摘取出来,放在一起看,你自然就会有自己的结论。
这样做,我们就跟着先生去他的回忆中去品味了一番。
如果再难一点,就要去探索先生对现实的认识和评判。
我们哪个专题有这个意思——鲁迅的尖锐与宽容老师先请研究专题三的同学来谈一谈对“尖锐”和“宽容”的理解。
预设1:尖锐就是一针见血地批判,宽容就是宽容预设2:尖锐是在写人写事的时候那种批判的态度,宽容就是对不太完美的人和事的包容。
追问:(如果有学生提出对人对事的态度,要着重表扬他的有的放矢。
)这是一个比较难的专题研究,但其实同学们已经找到了通往桃花源的那个洞口。
尖锐和宽容都是从对待人和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我们为何不从鲁迅笔下的人物入手来分析比如说,我们熟知的阿长。
在《猫狗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中都有对长妈妈的描写,前两篇里写到长妈妈的内容很好找,比如《猫狗鼠》是(请学生找出来):“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
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
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为交代仇猫而写,叙述的语气没有太多的情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请学生找出来):“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是个怎么样的故事预设:愚昧的故事、荒唐的故事、不合理的故事、神话故事、有趣的故事等等那鲁迅先生写这个故事是为了讽刺长妈妈的愚昧吗这个故事丰富了我童年还是压制我的童年《阿长与山海经》通篇都在写长妈妈,我们不妨将作者对长妈妈的态度的语句都找出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实话)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空前的敬意、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用在这里,你怎么看阅读之时,你产生了对长妈妈的厌恶之情吗)插入同学研究的困惑。
(楼安琦)这是童年鲁迅最真实的感受和看法,是鲁迅式的幽默,为的是为下文写对长妈妈真正的敬意的蓄势。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正是这样一个有些封建、愚昧、平凡又有些啰嗦的底层妇女,做了别人不肯做不能做的事,关心着这颗童心,满足了鲁迅的童心。
所以在结尾的地方: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前文的讨厌,更能体现结末的怀念!(要在分析中引导,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的叙写不是对她尖锐的批判,而恰恰是对长妈妈温厚的宽容,深情的回忆。
)在书里类似的手法还有,只是反其道而行之,看上去像是在写这个人的好,实则批判了这个人物。
你们说有谁——《琐记》中的衍太太请同学来说说衍太太。
衍太大对待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常常教唆他们做坏事:冰冻天叫孩子们吃水缸结的冰、让孩子去看那些淫秽的图画书、鼓动孩子做有害的“打旋子”的游戏、甚至教孩子偷盗家中的钱财……。
天真烂漫而幼稚无知的孩子当时还把她当好人。
当衍太太教他去“拿”母亲的钱或首饰来换钱用:“这些话我听去似乎根异样。
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
”说衍太太好,是童稚之心。
鲁迅并没有刻意地去评价,但是我们读了之后,对衍太太自然心生憎恶。
再比如,我还很熟悉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对老师的回忆。
有私塾里的寿镜吾先生,有日本的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自不必说,对他赞美与怀念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体现得很充分。
那么对待寿镜吾先生呢同学们已经有发现,鲁迅对旧式教育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呀不那么认同的。
学生研究作业举例(俞佳慧)但我们来看看他怎么写寿镜吾先生。
你读了之后对这位老先生产生了什么看法对旧式的教育鲁迅是尖锐地批判的,但是在对寿镜吾先生的描写中,我们却看不出这个老先生的可恶,说明鲁迅的笔法是宽厚的。
这样一比较,其实鲁迅的尖锐与宽容也就体现出来了,对于回忆中的人和事,常用小鲁迅儿童的视角进行描述,却透露出大鲁迅的爱与憎。
这些秘密就在我们不断的探究中奔跳出来。
当我们用分析的眼光去看待一本书的时候,会尝到很多发现的快乐!布置作业,完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