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可以和诸葛亮并称的名相吕端 赞“大事不糊涂”
- 格式:docx
- 大小:11.63 KB
- 文档页数:8
大事不糊涂的历史典故导语:大事不糊涂,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在有关政治的是非问题上能坚持原则,态度鲜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事不糊涂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拼音】dà shì bù hú tú【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谏议大夫吕端办事公正,是非分明。
他为人谦虚谨慎,宋太宗十分信任他,他的名声位于寇准之下。
宋太宗不满当时的宰相吕蒙正,想让吕端取代,征询大臣的意见。
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
宋太宗说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典故】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宋史·吕端传》【释义】指在有关政治的是非问题上能坚持原则,态度鲜明。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头脑清醒【近义词】难得糊涂【反义词】糊里糊涂【示例】他一向都是大事不糊涂的。
大事不糊涂的历史典故功名富贵是世人孜孜以求的东西,也是最容易斤斤计较的,吕端却表现了一种淡然的态度。
也正是由于他对这些人们通常关注的官位高低、金钱多少等问题的漠然,才留下了“糊涂”的说法。
公元995年,吕端被宋太宗提升为宰相。
对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吕端并不觉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调动全体臣僚的积极性,为此不惜自己放权和让位。
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名臣寇准,办事干练,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刚烈。
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中会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气来,朝政会受到影响,于是就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让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得到了太宗的批准,也平和了寇准的情绪。
后来,太宗又下诏说: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我。
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
过了一段时间,吕端又主动把相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参知政事。
这种主动让权,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涂”的举动。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从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位子上换下来,去当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虽然是平调,但实际权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吕端在中间使坏。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病榻上的毛泽东在一次召见元帅叶剑英时,口述了一句诗相赠:“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一来评价叶剑英在大事大非面前的果断,二来道出自己百年之后对国事的隐忧,希望叶帅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不想此言一出,却让一位宋朝人名扬天下。
这个人,便是北宋太宗雍熙年间的宰相、曾任蔡州知州的吕端。
吕端,字易直(公元935~1000年),幽州安次(今北京西)人,祖父吕兖,曾为晋朝沧州判官,父亲吕琦,后晋时官至兵部侍郎。
吕端20多岁以父荫补官,历任国子主薄、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等职。
公元960年一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后,吕端历任成都知府、蔡州知州、枢密直学士,后官至宰相。
毛泽东评价吕端大事不糊涂,缘于公元995年即太宗至道元年的一件事。
当时,太宗赵光义欲立吕端为相,此时当朝宰相为吕蒙正。
宋太宗和吕商量,吕蒙正说,吕端为人糊涂,不能为相。
宋太宗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决意让吕端为相,并在一次皇宫宴会上作《钓鱼诗》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石番溪须问钓鱼人。
”以表明自己决意让吕端为相的想法。
几天之后,吕蒙正便不得不交出相位,让位于吕端。
吕端在任上果然为官持重,识大体,并屡屡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主张,常常让宋太宗“犹恨任用之晚”。
不过,吕蒙正说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也的确事出有因。
而吕端能够任蔡州知州,多多少少还得益于他的“小事糊涂”。
雍熙元年,宋太宗的二儿子魏王赵廷美有位府亲找到当时在魏王手下为官的吕端,希望他能利用关系帮助他们私贩些竹木以获取利益。
吕端原本就与魏王不错,又是魏王的属下,碍于面子就答应了,给这些私自贩卖竹木的人开了一次绿灯。
按当时的大宋律,私贩竹木为严重违法行为。
此事不久东窗事发,遂牵扯到了吕端。
吕端被贬到商州司马参军,继又移至汝州,复为太常丞、判寺事,不久,又让他出任蔡州知州。
这样一来,便与驻马店结下不解之缘。
为什么毛主席说叶剑英元帅“吕端大事不糊涂”?文 | 希锐发布 | 陶然纪(ID:taoranji2022)新中国成立后,一次中央工作会议正在进行。
会议上,当聊到旧戏中某位人物断臂“为国家尽忠心,昼夜奔忙”的话题时,毛主席忽然站起身,对一位参会的同志说:“剑英,我送你一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说罢,又接着补充道:“吕端大事不糊涂,剑英足以当之!”是的,你没看错,毛主席当众点名表扬的这位同志,就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元帅。
毛主席送给叶帅的这句话,出自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本意是用诸葛亮和吕端两人的为人行事之风来自我勉励。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句挺好理解,就是在说叶帅为人沉稳持重,做事考虑周到。
那如何理解“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话呢?这句话中的“吕端”又是谁?通过查找资料,可以发现,这句话的原型出自《宋史·吕端传》,原文如下:“太宗欲相端。
或曰:'端为人糊涂。
’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决意相之。
”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宋太宗想要让吕端当宰相,但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没有资格和能力当宰相。
对于自己的决定,宋太宗并没有犹豫,并说,吕端这个人,小事上糊涂,大事上却一点都不糊涂。
这里的“糊涂”,可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傻或笨、痴或呆,而是代表了一种处理事务的智慧态度。
说吕端“小事糊涂”,是说他不刻意计较个人得失,也不太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恶意攻击、闲言碎语。
相反,行得端,走得正;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稳得住。
正如吕端自己所说:“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说吕端“大事不糊涂”,是因为在关系到国家存亡、人民安危这类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大事面前,他从来不会含含糊糊,莫衷一是。
相反,吕端是非分明,秉公办事,深得宋太宗的赏识。
吕端一生历经三代帝王,为官几十年,几乎没有受到过什么大的冲击,想必跟他这种“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特质不无关系。
毛主席称赞叶剑英元帅“吕端大事不糊涂”,是因为每当面临重要时刻,叶帅和吕端一样,都能坚守原则,并果断决策,化解危机,做出巨大贡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北宋名相吕端大事不糊涂北宋边境争端轻松解除
导语:吕端是北宋名相,当初宋太宗要任用他为相,有大臣劝宋太宗说:“吕端这人糊涂,恐怕不堪为相。
”宋太宗却回答得很经典:“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是北宋名相,当初宋太宗要任用他为相,有大臣劝宋太宗说:“吕端这人糊涂,恐怕不堪为相。
”宋太宗却回答得很经典:“吕端大事不糊涂。
”
据《宋史》记载,西夏的首领李继迁一直在北宋边境骚扰,让北宋王朝很头痛。
有一次,宋朝边防军居然抓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对李继迁咬牙切齿,所以打算处死他的母亲。
有一天,他召来寇准,秘密商量处置李继迁母亲的事情。
商量完机密大事,寇准走出来时与吕端撞个正着。
吕端一眼就看出寇准心中有机密,便问他:“你和皇上是不是商量什么机密事宜,皇上不让你告诉我?”寇准遮遮掩掩地说:“没有啊。
”吕端说:“你别瞒我了,如果是边境小事,我没必要得知,如果是重大事项,我作为宰相,是有知情权的。
”寇准也意识到事情不一般,就告诉了吕端,并说:“我和皇上商量好了,打算将李继迁的母亲在北门外处斩。
”
吕端听了,立即去找宋太宗,要阻止这个计划:“皇上,你要处死李继迁母亲的决定极其不理智,千万不可实行。
”宋太宗说:“李继迁给我们造成这么大的麻烦,给他点颜色瞧瞧也好啊。
”吕端说:“史上做大事的人,常常置父母的安危而不顾,像刘邦的老爸被项羽逮住,要烹了熬汤,刘邦在乎过吗?所以,如果我们大宋杀了李继迁的母亲,根本不起任何作用,他还是一样来骚扰我们。
”宋太宗听了犹豫起来,问吕端该怎么办。
吕端想了个法子,说:“不如将李继迁的母亲安置在延州,好好照顾生活常识分享。
糊涂宰相吕端简介吕端是怎么死的?吕端是谁?吕端(935---1000),字易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出生在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上进,终成大器。
其祖父吕兖曾在沧州节度使刘守文下做判官。
其父吕琦做过后晋的兵部侍郎。
吕端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禁卫官),后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等职。
毛泽东在评价叶剑英时,曾引用他的典故,云:“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生平介绍:在距今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宋太宗、真宗皇帝当朝的年代里,为臣两代的吕端,从一名州县地方官吏,逐步升至枢密直学士、参知政事和宰相。
吕端这个人仪表俊秀,处事宽厚忠恕,善交朋友,讲义气,轻钱财,好布施。
吕端处事理政才华出众,逐渐为宋太宗所喜爱和重用。
早在吕蒙正为相之时,太宗就有重用吕端的想法。
在太宗与别人商量,打算任用吕端为相对,有人反对重用吕端,其理由是吕端这个人“糊涂”。
太宗根据自己多年体察,立即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其实这个时候已坚定了任用吕端为相的决心。
当心,太宗还作过一首钓鱼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欲铒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部钓鱼人。
”这诗中的意思是说,对于任用吕端当宰相的事,已无可争议,宰相这个职位非吕端莫属。
过后数日,太宗就让吕蒙正改任参知政事,让吕端当了宰相。
吕端任宰相后,办事持重稳当,公道而廉洁,深得朝中朝外各方面的好评。
使太宗听到的奏章多是褒奖之辞,对吕端的印象当然就更好了。
吕端当宰相那一年是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是由参知政事的官位上改任宰相的,可当时吕端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
太宗曾后悔自己对吕端重用太晚了。
即使这样,太宗也曾有过顾虑,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对寇准的使用,恐有吕端官居相位以后在寇准之上,使寇准心中不平,就采取了一个临时过渡的办法,作为权宜之计。
太宗让时任参知政事的寇准与宰相吕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也就是说,让吕端和寇准隔日轮流执掌相府大计,他俩平起平坐,太宗则从旁加以观察。
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典故
聪明的吕端,大事不糊涂,是古代英雄的象征!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典故,叫“吕端大事不糊涂”,讲的是黄帝时期,吕端曾犯了一件大错,本来可以招致褫夺官位的处罚,可是因为
他诚实无计,和当时皇帝有过真挚的友谊,最终挽回了大错。
这个典故源于中国古代史实。
吕端是商朝时的一位有名的将领,一次,他的军队向一座城市发动进攻,他本来就仰仗勇士,结果失败了。
主
要是在准备发起攻击前,吕端发现城里情况不对劲,可是他仍然攻击,结果失去了战旗,失败了。
他当即担负责任,把虚假的情况报告给王室,说出真实情况,而且还
坦然面对罪名。
因此,虽然他犯了错误,当时的皇帝古宗因为他的坦
率和诚实而发觉其所有伟大的品德,于是最终废除了所有的处罚量刑。
“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典故教给我们的是,只要坚守诚实,即使是错误
的事情,也可以由此发现伟大的品德,改变命运。
因此,我们应当习
惯于担负责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勇敢地承认自身的错误,学会用诚实赢得尊重。
吕端小事也不糊涂作者:严加军来源:《共产党员·上》2015年第10期明代思想家李贽留下了一副名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是一副名联,也是很好的格言。
吕端为官称相40年,经历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
他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英明果敢,匡正祛邪,得到了后人赞颂,留下“吕端大事不糊涂”的美名。
但很少有人知道,吕端还是一个为官清廉的典范。
他当宰相时,看到一些大臣置田产,思安逸,不理国事,就多次劝谏皇帝要在大臣中力戒奢靡之风,以正朝纲。
他不仅为官清廉,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而且从来不置产业,就是应得的那份俸禄也常常拿出一些,周济照顾别人,以至于他去世后,两个儿子竟因生活困难,没钱结婚,只好把房产抵押给别人。
真宗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很受感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五百万钱帮他们把房产赎了回来,另外又賞了不少金银和丝绸,替吕家还清了旧账。
以宰相之尊,而让后人贫困至此,在常人的眼里,吕端又是多么“糊涂”。
吕端真糊涂吗?其实不然。
吕端这种对个人利益、对自身名利淡然处之的“糊涂”,是一种可贵的“糊涂”,是值得后人称道的“糊涂”,是值得后人学习的“糊涂”。
从古到今,官员能否处理好国家大事与家庭小事,是检验官品高下的标尺。
官员操办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都不是简单的小事,它反映出不同的权力观。
是从简操办,还是大操大办,持不同权力观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但凡把权力视为肩挑天下责任的人,都会以清简为务,克勤克俭,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去照顾子孙。
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教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到唐代的诗人罗隐留下“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再到清朝的林则徐给子孙“留钱做什么”,他们节俭的行为、纯朴的家风,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称颂。
在家庭小事上不糊涂,做到“家财不为子孙谋”,是我们共产党人一贯的品格和作风,更是一种境界与追求。
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处理个人家庭问题上向来是谨慎行事,对子女严格要求,不仅在操办婚丧嫁娶等私事上带头移风易俗,力求简而又简,而且不给后代留下金钱与权位,而是留下精神、志向和美德。
生活上“糊涂”的吕端在这件大事上太精明可别小看不拘小节的人2021/07/01 13:26吕端是宋朝的一个宰相,宋太宗说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吕端小事怎么糊涂了呢?这里有个笑话,说有一次吕端穿了一双新靴子去上朝,同事见了问他这双靴子多少钱。
吕端说:“九百。
”他同事马上跳了起来:“我这双靴子怎么要一千八呢?”他觉得一定是自己的仆人虚报了价格,贪了钱。
可第二天,吕端却对同事翘起另一只脚说:“昨天说的九百,是那只靴子的价格,另外一只靴子也是九百。
”原来搞了半天,他连自己的靴子价格也没搞清楚。
这个笑话,被欧阳修记载了《归田录》里,可见吕端在一些生活小事上经常稀里糊涂的。
所以当宋太宗晚年想让吕端做宰相时,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说吕端这个人平时稀里糊涂的,怎么可以做宰相呢?宋太宗当即反驳:“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就这样,硬是通过了吕端的宰相任命。
这一年,吕端已经六十一岁了。
宋太宗果然有识人之明,吕端后来的表现不愧是“大事不糊涂”。
在宋太宗的接班人问题上,吕端没有辜负宋太宗的托付,将一场针对太子赵恒,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的宫廷政变不动声色地消灭于无形之中。
事情是这样的,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本来是最有希望被立为皇太子的,但赵元佐在政治上却和宋太宗不是一路的,他比较同情被父亲迫害致死的叔叔赵廷美。
赵廷美死后元佐受到刺激得了疯病(这个精神疾病可能有家族遗传,以后的赵家皇帝多次出现有精神疾患的)。
有一次,宋太宗在重阳日举行宫内宴会,赵元佐病刚好,不在邀请之列。
赵元佐得知后大怒,认为父亲抛弃了他,于是在晚上喝醉酒后纵火烧宫。
宋太宗只好宣布元佐是神经病,从而改立赵恒为太子。
事情本来也就这么定了,但到了宋太宗病危的时候,宦官王继恩却伙同李皇后想要废掉太子赵恒,令立赵元佐来当皇帝。
对于李皇后来说,赵元佐和赵恒都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她显然更喜欢元佐。
宦官王继恩可不是一般的人物。
宋太祖死后,皇后原本是让王继恩去召太祖的儿子赵德芳进宫继位的,但这个王继恩居然自作主张,转头去把赵光义给召来了。
吕端为啥小事犯糊涂作者:刘永加来源:《领导文萃》 2019年第10期现实生活中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真糊涂,懵懵处世,与生俱来;一种是装糊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而在古代官场信奉“难得糊涂”哲学的也无非是两种人:一种是一些有能力的官吏,在无法施展政治抱负时,往往会采取这种处事态度来应对;另一种是能力很差的庸官,乐得整日糊里糊涂,以此明哲保身。
宋代有一位高官名字叫吕端,他的“糊涂”境界却非同一般,毛泽东曾夸他“吕端大事不糊涂”,其实这句话是有来历的,据《宋史·吕端传》载,宋太宗曾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该糊涂时要糊涂吕端果真是小事犯糊涂吗?不妨看看吕端做过的那些小事:至道元年(995年),宋太宗将吕端提升为宰相。
他没有沉浸在高升的喜悦中,而他的三板斧竟然是放权和让位。
当时名臣寇准担任参政知事,即副宰相。
寇准是个办事干练、很有才能的人,但是他性子有些刚烈。
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中会不平衡,怕影响工作,他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
后来,太宗看寇准处理政事不如吕端精干,又下诏: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太宗。
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
过了一段时间,吕端又主动把相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了副宰相,有让吃让穿的竟然还有让官的,大家自然认为吕端“糊涂”了。
由于大家经常说吕端“糊涂”,在他刚刚担任副宰相的时候,一个小官听多了这些“糊涂”的传闻,认为他就真糊涂,对他就有些不服气,不屑一顾地在大庭观众之下说,这个人竟也当了副宰相了?吕端的随行人员听了很刺耳,要问那个人的姓名,看看他是干什么的。
吕端制止说,不要问,你问了他就得说,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对这种公然侮辱我的人也会终生不能忘,刻意地去报复对我来说我做不到,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撞到我手里,想做到公正对待也一定会很难,这就会折磨我。
所以,我还是不知道的好。
临大事而不糊涂作者:晏建怀来源:《前线》2013年第06期夜读《宋史·吕端传》,见宰相吕端临大事而不糊涂,很以为是。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
父名吕琦,曾任兵部侍郎。
父死后,朝廷抚恤,给吕端安排一个侍卫职务。
吕端从此走上仕途,直至当上宰相。
宋朝人崇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吕端非进士出身,一个没有“文凭”之大老粗,却成为宋太宗、宋真宗两朝宰相,这在宋朝,除了开国功臣赵普之外,绝无仅有。
然其成功经验何在耶?宋太祖兄弟五人,两个早亡,剩下赵光义和赵廷美两个弟弟。
宋太祖去世后,赵光义坐上皇位,是为太宗。
赵廷美与太宗之关系陡然微妙起来。
按“金匮之盟”,赵廷美是下任接班人,可太宗不想让其接班,欲传位于子,便对赵廷美颇有猜忌。
公元979年,宋太宗亲征太原,攻打北汉,拟让赵廷美留守京城,赵廷美一时糊涂,居然想接受,殊不知这只是太宗在试探他,看看他有没有异心。
当时,赵廷美为齐王,任开封府尹,吕端在其手下当判官。
吕端赶紧劝齐王:“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
今主留务,非所宜也。
”建议齐王推辞留守之任,主动请求从征,实际上在奉劝他明白处境,好自为之。
赵廷美依计行事,请求出征,宋太宗果然同意,且十分高兴。
吕端此建议,既符合宋太宗真实想法,又让齐王免遭猜忌,足见其行大事之明智。
吕端因行事明智得宋太宗倚重,由一个名不见经传之庶僚小官,逐步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宰相赵普曾说:“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再往后,宋太宗想把宰相重担交给吕端,但有人指责吕端喜怒不形于色、为人糊涂,予以反对。
宋太宗却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公元995年,宋太宗终任吕端为宰相。
吕端任宰相后,果然不负厚望,总能妥善处理一些大事。
西夏曾是宋朝藩国,李继迁任西夏王不久,反叛宋朝,骚扰边境,宋夏战火连绵。
一次战斗中,李继迁之母被捉。
宋太宗与负责军机之枢密副使寇准商量,决定对李母就地正法,以雪西夏反叛之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可以和诸葛亮并称的名相吕端赞“大事不糊涂”
导语:吕端不是进士出身,但他最后却成为宋太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
吕端是恩荫入仕的,其父吕琦,曾任
吕端不是进士出身,但他最后却成为宋太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
吕端是恩荫入仕的,其父吕琦,曾任后晋兵部侍郎。
父亲死后,朝廷抚恤老领导家属,给吕端安排了一个名为“千牛备身”的侍卫职务,吕端从此步入仕途。
五代乱局中,他曾历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史馆等职。
宋朝建立后,吕端历任太常丞、浚仪知县、洪州知州、成都知府、参知政事等职,最后当上宰相。
宋朝是文人的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大夫历来瞧不起考不上进士而靠祖上的荫德入仕者。
所以,吕端作为一个没有“文凭”的大老粗,坐稳交椅本已不易,而步步高升成为宰相,领导满朝状元、进士出身的文人士大夫,则难上加难。
据统计,北宋168年,前后共任用宰相71人,其中进士出身64人,非进士出身仅7人。
吕端以非进士出身而历任两朝宰相,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宋太祖兄弟5人,两个早亡,剩下赵光义和赵廷美两个弟弟。
宋太祖去世后,赵光义坐上皇位,成为宋太宗,这时,弟弟赵廷美与这位皇兄的关系就陡然微妙起来。
原来,昭宪杜太后临终前,曾把儿子们叫到跟前交代遗言,确定了一个皇位继承的顺序: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接任,赵光义死后赵廷美接任,再由赵廷美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
在儿子们都起誓保证后,杜太后把遗言藏之于金柜,安排谨密可靠的宫人守护,这就是正史、野史上均有记载的“金匮之盟”。
按照“金匮之盟”,赵廷美是下任皇位继承人。
然而,精明的赵光义似乎不太愿意看到弟弟接自己的班,他想传位于子,所以,他对弟弟开始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