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植物检测题一
- 格式:docx
- 大小:18.68 KB
- 文档页数:3
17届高一生物单元测试题1(第1章、第2章)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在答题栏中;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共60分。
)1.正常男性精子细胞中染色体数应表示为()A.22条+X B.22对+XY C.22条+X或22条+Y D.22对+XX 2.下列植物中具有真正的根的是A.海带B.苔藓C.肾蕨D.紫菜3.下列生物中不是单细胞生物的是()A.水母B.大肠杆菌C.酵母菌D.蓝藻4.我们吃的胡萝卜、甘蔗是植物的()A.生殖器官B.营养器官C.基本组织D.果实5.下列关于生物性状的叙述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狗的黑毛和兔的白毛B.人的身高和体重;C.小麦的高茎和矮茎D.番茄的红果和海棠的红果6.我们吃的水果有甜的如苹果和梨、有酸的如山楂、有辣的如辣椒、有苦的如苦瓜,这些有味道的物质存在()A.细胞膜B.液泡C.细胞核D.细胞质7.下列植物中,属于高等植物而且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是()①被子植物②裸子植物③蕨类植物④苔藓植物⑤藻类植物A.③→②→①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④→③→②→①8.下列哪种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A.鲫鱼B.眼镜蛇C.蝗虫D.青蛙9.人体消化系统中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A.胃B.小肠C.大肠D.直肠10.如果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必须要有()A.生产者和食肉动物B.生产者和分解者C.食肉动物和分解者D.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11.有关“生命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不是一个生命系统,因为它们不能完成生命活动B.一个病毒不是一个生命系统,因为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C.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系统,而多细胞生物中的一个细胞不是一个生命系统D.一个细菌,属于生命系统中的细胞、个体结构层次,同时也参与构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这些结构层次12.蓝藻、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都具有的结构是()A.细胞壁和内质网B.细胞膜和核糖体C.线粒体和中心体D.细胞核和线粒体13.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一切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其产物构成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具有自己的生命C.细胞对与其他细胞共同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D.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了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14.用一般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与组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 cm,若改用3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在1.5 cm左右B.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下呈现p字母C.观察向日葵叶片的保卫细胞时,若将玻片标本向右方移动,则视野下保卫细胞向左方移动D.视野下观察到眼虫游向右上方,则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15.下列四种生物中,结构上与其他三种生物有明显区别的是()A.蘑菇B.酵母菌C.大肠杆菌D.衣藻16.下列属于大量元素的一组是()A.Ca、C、O、Mn B.H、O、K、ClC.P、N、C、Mo D.N、S、O、Mg17.列各项物质均属于蛋白质的是()A.生物膜上的载体、胰岛素、抗体B.胰岛素、雄性激素、生长激素C.抗生素、抗体、生长激素D.维生素B、甲状腺激素、维生素A 18.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准确的是()A.蛋白质是由多个氨基酸分子通过肽键相互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B.DNA是一切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C.全部激素属于蛋白质D.RNA通常只有一条链,它的碱基组成与DNA完全不同19.组成胰岛素的单体是()A.葡萄糖B.核苷酸C.磷脂D.氨基酸20.下列物质中,哪一项不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A.B.C.D.21.某一多肽链由199个氨基酸组成,其分子式为C X H Y N A O B S2(A>199,B>200),由下列五种氨基酸组成,那么该多肽链彻底水解后将会得到赖氨酸、天门冬氨酸各多少个()A.A-199、(B-200)/2 B.A-200、(B-199)/2C.A-199、(B-199)/2 D.A-200、(B-200)/222.下列有关蛋白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能起催化作用的物质就是蛋白质B.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氨基酸有20种C.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基因中的碱基包括C、G、A、T、UD.促使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的酶也是蛋白质23.经化学分析后断定某物质不含任何矿质元素,则该物质可能是()A.叶绿素B.甲状腺激素C.胰岛素D.纤维素24.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果禽流感病毒的组成物质在某些酶的作用下彻底水解,可以得到的水解产物主要有()A.碱基、脱氧核糖、磷酸、氨基酸B.碱基、核糖、磷酸、葡萄糖C.碱基、核糖、磷酸、氨基酸D.碱基、葡萄糖、磷酸、甘油、脂肪酸25.纤维素、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依次是()A.葡萄糖、葡萄糖和氨基酸B.葡萄糖、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C.氨基酸、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D.淀粉、蛋白质和DNA26.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待测物质检测试剂预期显色结果①DNA 甲基绿红色②脂肪苏丹Ⅲ橘黄色③淀粉斐林试剂砖红色④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7.糖类不含有,脂质可能没有,蛋白质通常没有,而核酸一定有的元素()A.N B.P C.S D.Fe28.糖类物质参与了下列哪种物质的组成()A.胃蛋白酶B.RNA C.胆固醇D.雄性激素29.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A.胆固醇、脂肪酸、脂肪酶B.氨基酸、核苷酸、丙酮酸C.淀粉、半乳糖、糖原D.性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30.变形虫的核酸中由A、T、C组成的核苷酸种类数、细胞中碱基种类数分别是()A.4 5 B.5 5 C.8 4 D.8 531.新疆产的西瓜吃起来特别甜,那么新疆产的西瓜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A.果糖B.蛋白质C.脂肪D.水32.下列各项中,属于异养生物的一组是()A.念珠藻和SARS病毒B.草履虫和灵芝C.水稻和颤藻D.乳酸菌和蓝球藻33.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这是某种生物体内糖类的某些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合成糖原B.淀粉和糖原都是多糖C.此生物一定是人,因为能利用葡萄糖D.麦芽糖为二糖,葡萄糖是单糖3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020-2021学年新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2阶段综合测评1(第1~2章)含解析阶段综合测评(一)(第1~2章)(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小题,共50分)1.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一个生物群体中,若仅考虑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可有4种不同的交配类型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的表型比例为3∶1C.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C[若仅考虑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可能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分别为AA×AA(Aa、aa),Aa×Aa(aa),aa×aa,A 项错误。
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B项错误。
自交是鉴别和保留纯合子的最简便方法,C项正确。
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的基因型,不能推测配子的数量,D项错误。
]2.(不定项)有些植物的花为两性花(即一朵花中既有雄蕊,也有雌蕊),有些植物的花为单性花(即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
下列有关植物人工杂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两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B.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去雄→套袋→授粉→套袋C.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袋D.提供花粉的植株称为母本AC[对两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套袋→授粉→套袋;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袋,其目的是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提供花粉的植株称为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称为母本.]3.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属于假说内容B.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者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C.“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的检测D.“F1(YyRr)能产生数量相等的四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A[“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是观察和分析的内容,孟德尔由此发现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解释问题的假说,A错误;孟德尔进行杂交实验时,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者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B正确;“测交实验”是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对测交实验的结果进行理论预测,看真实的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是否一致,以此证明假说是否正确,C正确;“F1(YyRr)能产生数量相等的四种配子"是无法直接看到的,属于推理内容,D正确。
第1章复习测试题二、填空题1.根据外植体地不同,一般可以将植物组织培养分为:植株培养、胚胎培养、一器官培养、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2.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脱分化后,再分化形成完整植株地途径有两条:一是器官发生途径,二是胚状体途径3.通过器官发生再生植株地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最普遍地方式是先分化芽,再分化根;第二种是先分化根.再分化芽,这种方式中芽地分化难度比较大;第三种是在愈伤组织块地不同部位上分化出根或芽,再通过维管组织地联系形成完整植株.4.体细胞胚发生地途径可分为间接途径和直接途径.5.植物组织培养地整个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个多世纪来,植物组织培养地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探索、奠基和迅速发展三个阶段.6.在Schleiden和Schwann所发展起来地细胞学说推动下,1902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G. Haberlandt提出了细胞全能性地设想,并成为用人性培养基对分离地植物细胞进行培养地第一人.7. White、Gautheret和Nobecourt在1939年确立地植物组织培养地基本方法,成为以后各种植物组织培养地技术基础,他们三人被誉为植物组织培养地奠基人.8.1958年英国人Steward等将胡萝卜髓细胞培养成为一个完整植株,首次通过实验证明了植物细胞地全能性,成为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历史中地一个里程碑.9. 1960年Cocking等人用酶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开创了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工作.同年Morel培养兰花地茎尖,获得了快速繁殖地脱毒兰花.其后,国际上相继把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到兰花地快速繁殖上,建立了“兰花工业”.10.花药培养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获得成功地物种数目不断增加,其中包括很多种重要地栽培物种.,烟草、水稻和小麦等地花培育种在我国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地成就.三、是非题(X ) 1.从理论上说,所有地植物细胞与组织材料都能培养成功,其培养地难易程度基本相同.(J ) 2.愈伤组织是一种最常见地培养类型因为除了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和少数器官培养外,其它培养类型都要经历愈伤组织阶段才能产生再生植株(J ) 3.在组织培养中可采用愈伤组织诱变、花粉培养诱变等方法来进行植物育种等(X ) 4.单倍体育种已成为改良植物抗病、抗虫、抗草、抗逆性、品质等特性地新地重要手段.(J ) 5.利用植物组织或细胞大规模培养,可以从中提取所需地天然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糖类、药物、香料、生物碱、天然色素以及其它活性物质.四、选择题1.在 A 中培养物生长过程中排出地有害物质容易积累,由此造成自我毒害,所以1/ 8必须及时转移.A.固体培养基B.液体培养基C.初代培养基D.继代培养基2.用C 技术可以克服杂交不亲合地障碍,使杂种胚顺利生长,获得远缘杂种.A.体细胞杂交B.基因工程C.胚培养D.单倍体育种3. A 是打破物种间生殖隔离,实现其有益基因交流,改良植物品种,以致创造植物新类型地有效途径.A.体细胞杂交B.基因工程C.人工种子D.单倍体育种4. D 方法不仅可以快速获得纯系,而且还能缩短育种年限、提高选择效率.A.胚培养B.基因工程C.人工种子D.单倍体育种5. B 是指将植物离体培养产生地体细胞胚包埋在含有营养成分和保护功能地物质中,在适宜条件下能发芽出苗地颗粒体.A.胚培养B.人工种子C.基因工程D.单倍体育种1.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项技术性较强地工作.为确保培养成功,植物组织培养地全过程要求严格地无菌条件和无菌操作,在专门地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内进行.2.一个标准地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要能够满足整个组织培养工艺流程通常需要具备以下四个单元:准备室_、缓冲室、,无菌操作室—和培养室.3.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地大小、简繁可以根据组培目地而定但必须能够完成上养基配置无菌接种和培养三个基本环节.4.常见地培养器皿有试管、. 三角瓶、,广口培养瓶、和培养皿.5.植物组织培养地无菌操作需要镊子、剪刀、解剖刀、接种针等金属用具6.清洗玻璃器皿用地洗涤剂主要有肥皂、洗洁精、洗衣粉和铭酸洗涤液.7.新购置地器皿地清洗是,先用稀盐酸浸泡,然后用肥皂水洗净,清水冲洗,最后用蒸馏水冲淋1遍,干后备用三、是非题(J ) 1.无菌操作室适当位置应吊装1〜2盏紫外灯,用以经常地照射灭菌.(X ) 2.瓶口封塞可用多种方法,但要求绝对密闭,以防止培养基干燥和杂菌污染.(J ) 3.分注器地作用是把配制好地培养基按一定量注入到培养器皿中.(X ) 4.干燥箱用于干燥需保持80〜100℃;进行干热灭菌需保持120℃,达1〜3小时.(J ) 5.培养室湿度要求恒定,一般保持相对湿度70%〜80%.四、选择题1. A 用于配制培养基时添加各种母液及吸取定量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溶液A.移液管B.分注器C.过滤灭菌器D.酸度计2. C也称解剖镜,用于切取很小地外植体(如茎尖分生组织、胚胎等)和解剖、观察植物地器官、组织等.A.倒置显微镜B,电子显微镜C,双目实体显微镜 D.普通生物显微镜3.离心机用于分离培养基中地细胞以及解离细胞壁内地原生质体一般选择低速离心机,每分钟C转左右即可.A. 1000B.2000C.3000D.40004.植物组织培养地振动速率可用每分钟A_次左右,摇床冲程在左右.A. 100,3cmB. 100,2cmC. 200,3cmD. 200,3cm5.培养室温度一般要求常年保持C—℃左右.A. 20B.22C.25D.281.培养基地成分主要包括无机营养、维生素、氨基酸、有机附加物、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糖类、琼脂、其它成分和水等.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决定愈伤组织生根还是生芽地关键取决于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之间浓度地比率.当配制地培养基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地比例_高时则有利于生根;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地比例_低时则有利于生芽;若两者浓度相当时,既不利于生根,也不利于生芽,而是愈伤组织地产生占优势.3.蔗糖,葡萄糖和果糖都是较好地碳源一般多用蔗糖,其浓度为2%-5% .4.在灭菌之前,培养基地pH值一般都调节到5.0〜6.0,最常用地是5. 6〜5.8 .pH值一般用1mol/L盐酸调低,用1mol/L氢氧化钠调高.5. MS培养基是1962年Murashige和Skoog为培养烟草材料而设计地.它地特点是无机盐地浓度高,具有高含量地^^、3 ,尤其硝酸盐地用量很大,同时还含有一定数量地铵盐.6. N6培养基是1974年由我国地朱至清等为水稻等禾谷类作物花药培养而设计地.其特点是KNO和(NHd)SO含量高且不含钼.3 4 2 4-7.根据培养基作用地不同,培养基分为诱导培养基、增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三种.三、是非题(J ) 1.常用地生长素类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有IAA、IBA、NAA、2,4-D等.(X ) 2.组培过程中培养物地细胞分裂停止,绿叶变黄,进而变白,这属于缺氮症.(X ) 3.维生素C是所有细胞和组织必须地基本维生素,可以全面促进植物地生长(X ) 4.在植物组织培养中,GA3、IAA、ZT、ABA、NAA、泛酸钙、植物组织提取物等不能进行高压高温灭菌,需要进行过滤灭菌.(V )5.在培养基配制时常常才印6盐单独配制把FeS04和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钠Na2EDTA) 先分别配成溶液再相互混合使形成螯合铁用于培养基拟防止沉淀和助其被植物吸收四、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生长素类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地是____A .A. KTB. IAAC. NAAD. IBA2.下列培养基中—C 无机盐地浓度最低.A. MS培养基;B. B5培养基;C. White培养基;D. N6培养基3.影响培养基凝固程度因素有_D.A.琼脂地质量好坏;B.高压灭菌地时间;C.高压灭菌地温度;D.培养基地pH4.活性炭在组织培养中地作用有 A B C.A.吸附有毒物质;B,减少褐变,防止玻璃化;C.创造黑暗环境,利于根地生长;D,增加培养基中地养分5.下列不属于大量元素地盐是—C.A. NH4NO3;B. KN O3;c. Zn SO4-7H2O; D. MgSOJJ。
第2章生物与环境检测题本检测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3·黑龙江大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认为影响山上桃花迟开的因素是什么?()A.光B.温度C.水分D.土壤2.(2013·黑龙江大庆)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很大的一类生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绿色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B.绿色植物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C.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中氧和水等物质的循环发挥重要作用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影响氧循环,通过呼吸作用参与水循环3.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城的清风湖经过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已正式向市民开放。
下列属于清风湖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是()A.湖中的细菌、真菌B.湖中的水草、睡莲C.湖中的鲤鱼、鲫鱼D.照射到湖中的阳光4.盐城大纵湖享有“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的盛誉。
下列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湖中的水B.清水大闸蟹C.湖中的芦苇D.湿地风景区5.微山湖是江北最大的淡水湖,有“日进斗金”的美誉。
下列关于微山湖的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微山湖中的水B.微山湖中的荷花C.微山湖中的全部鲤鱼D.微山湖6.(2013·湖北黄石)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A.草→兔→狐 B.泥→小虾→小鱼→大鱼C.蝉→螳螂→黄雀 D.田鼠→猫头鹰7.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生物圈B.海洋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城市生态系统8.右图中的动物③与动物②之间的关系是()A.捕食B.竞争C.合作D.互不影响9.人类作为生物圈中的重要一员,其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
那么,人类在生物圈中扮演的角色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生产者和消费者10.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甲、乙、丙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B.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C.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D.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11.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C.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越多,第三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12.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有这样一条食物链:青草→昆虫→蛙→蛇。
第2章检测卷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23·湖南怀化三中校考]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其呼吸和心跳正常,能大小便。
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脑干和脊髓 B.小脑和脊髓C.小脑和脑干 D.只有脊髓2.如图表示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元,a结构位于感受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c中的细胞核为该神经元代谢和遗传的中心B.c结构位于反射弧的神经中枢C.若在d处给予刺激,则b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D.e结构参与构成效应器3.突触小体不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A.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B.“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4.下列关于支配消化道神经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支配消化道的神经不受大脑控制B.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C.消化道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D.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反5.某学生因病导致大脑皮层言语区发生障碍,医生对其进行检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语言文字功能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高级功能B.若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则说明H区受损C.若能说、写、看,但不能听懂讲话,则说明V区受损D.若能看、听,但不能写和说,则说明W和S区受损6.下图是从蛙体内剥离出某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将两个微电流计分别放在Ⅰ、Ⅱ两处。
电刺激丙,Ⅰ、Ⅱ两处均有电位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是效应器,即指相关肌肉或腺体B.若电刺激乙,Ⅰ处有电位变化、Ⅱ处没有电位变化C.若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则可电刺激Ⅰ和乙之间的部位,检测Ⅰ的电位变化和甲的反应D.若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则可电刺激Ⅰ和甲之间的部位,检测Ⅰ、Ⅱ的电位变化7.如图是较为复杂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图示的结构含有2个突触B.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C.b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D.若ab=bd,如刺激c点,则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2次8.蜘蛛毒液的主要毒性成分为多肽类神经毒素,其作用部位有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在该神经毒素的作用下,双重地阻断了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使骨骼肌呈舒张状态。
第2章矿质营养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矿质元素亦称灰分元素,将干燥植物材料燃烧后,留在灰分中的元素。
必需元素是指在植物生活中作为必需成分或必需的调节物质而不可缺少的元素。
大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多,占植物体干重0.001% 以上的元素。
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
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少,大约占植物体干物重的0.001~0.00001% 的元素。
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锰、铜、锌、钼、硼、氯、镍。
有益元素亦称有利元素。
是指对植物生长表现出有利的促进作用,并在某一必需元素缺乏时,能部分代替该必需元素的作用而减缓缺素症状的元素。
如钠、钴、硒、镓、硅等。
水培法将各种无机盐按照生理浓度,以一定的比例,保持适宜的pH 值配制成平衡溶液,用以培养植物的方法。
砂培法是用洁净的石英砂或玻璃球代替土壤,再加入培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
生理酸性盐例如(NH 4)SO4 ,植物吸收铵离子较硫酸根离子多而快,这种选择性吸收导致溶液逐渐变酸,故把这种盐称为生理酸性盐。
生理碱性盐例如NaNO ,植物吸收硝酸根离子比吸收钠离子多而快,这种选择性吸收的结果使溶液变碱,故称这类盐为生理碱性盐。
生理中性盐例如NH4 NO3 ,植物吸收其阴离子与阳离子的量几乎相等,不改变周围介质的pH 值,故称这类盐为生理中性盐。
单盐毒害植物被培养在某种单一的盐溶液中,即使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不久即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这种现象称单盐毒害。
离子拮抗在单盐溶液中加入少量其它盐类,再用其培养植物时,就可以消除单盐毒害现象,离子间这种相互消除毒害的现象称为离子拮抗。
离子协合作用是指一种离子的存在促进对另一种离子吸收利用的作用。
平衡溶液在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种盐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毒害作用被消除,用以培养植物可以正常生长发育。
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摄取物质的过程。
可再利用元素亦称参与循环元素,某些元素进入地上部分后,仍呈离子状态(例如钾),有些则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如氮、磷),可不断被分解,释放出的离子又转移到其它器官中去,这些元素在植物体内不止一次的反复被利用,称这些元素为可再利用元素。
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人教版)选拔卷(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表示果实形成的简略过程,图中①和②表示正确的是()A.果皮和胚B.种子和胚C.果皮和种子D.种皮和胚2.如图是被子植物种子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种子萌发时,①发育成茎B.甲图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④C.乙图中⑤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营养物质D.乙图种子萌发时,②只发育成叶3.图为种子、芽和枝条结构示意图,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图乙是由图甲中的2发育成的B.图乙中的7发育成图丙中的10C.图甲中的1发育成图乙中的7D.图甲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4.如图简要呈现了绿色开花植物—大豆的一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③⑤组成的胚由受精卵发育而来B.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③胚根C.幼根的生长靠伸长区增加细胞的数量D.果实由⑥胚珠和⑦果皮组成5.如图描述的是绿色开花植物番茄的部分生殖发育过程。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胚乳为甲的萌发提供了营养物质B.土壤中缺少含氮的无机盐,会导致乙的叶片发黄C.乙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D.丙完成传粉和受精后,[③]发育成丁6.如图是玉米种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从结构层次上来说,玉米种子属于器官B.与菜豆种子相比,图中结构[3]的数量只有1片C.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4]胚芽D.图中的[7]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7.下图为南瓜生长发育过程简图。
根据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到②的虚线表示受精过程B.③是由②中的胚珠发育而来的C.⑤是由④中的胚发育而来的D.⑤中的茎是由④中的胚轴发育而来的8.早春播种后、农民常常用地膜覆盖地面,主要是为促进种子萌发提供()A .充足空气B .较低光照C .适宜温度D .营养物质9.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用200粒玉米种子随机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方案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专题05 第2章动植物的主要类群一.常见的脊椎动物(共1小题)1.(2022秋•象山县校级期中)三星堆遗址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从首次发掘至今,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图中所示依次为三星堆中出土的铜鸡、石蟾蜍、陶猪和铜蛇。
(1)图中文物所涉及到的动物都属于。
(2)一生中有三种呼吸器官出现的是图中的(填“鸡”、“猪”、“蟾蜍”或“蛇”)。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野猪驯化为家猪的国家之一。
古代劳动人民能够把野猪驯化为家猪,利用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二.孢子植物(共9小题)2.(2022秋•海曙区校级期中)最近,在浙江杭州、湖州等地发现了号称植物界“大熊猫”的中华水韭,其株高15﹣30厘米,根茎肉质、块状,叶多汁、鲜绿色、线形,孢子囊椭圆形。
在植物分类上中华水非属于()A.被子植物B.裸子植物C.蕨类植物D.藻类植物3.(2022秋•镇海区校级期中)葫芦藓和肾蕨具有的共同特征是()A.都是单细胞生物B.都依靠孢子繁殖后代C.都具有输导组织D.都有根、茎、叶的分化4.(2022秋•海曙区期中)“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诗人对春天的描写,这里的“绿”是指()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5.(2022秋•慈溪市期中)如图所示,阴影部分表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共同特征,这一特征不包括()A.由细胞组成B.能进行光合作用C.有根、茎、叶的分化D.不能用种子繁殖后代6.(2022秋•余姚市期中)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共同特征是()A.都有假根B.都有根、茎、叶的分化C.植株都特别矮小D.既不能开花也不能结果,依靠孢子生殖7.(2022秋•江北区校级期中)苔藓植物一般生长密集,有较强的吸水性,因此能够抓紧泥土,有助于保持水土.苔藓植物的叶通常为单层细胞结构,有些种类的苔藓还可做草药,在有些国家还用来作环境检测,你认为作为监测植物的原因是()A.苔藓是低等植物B.一旦干燥便会死亡C.叶很薄,对有害气体敏感D.苔藓的根容易吸收有害物质,出现某些病状8.(2022秋•慈溪市校级期中)下列关于孢子植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长到一定时期会产生一种叫孢子的生殖细胞,靠孢子繁殖后代B.适于生活在水中或阴湿的环境中C.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等D.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9.(2022秋•北仑区期中)小明一次去野外,一路看到很多植物,有海带、胎生狗脊、水杉、梨树,下表是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情况,其中表中“+”表示有,“﹣”表示没有。
第1节植物细胞工程1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1)2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 (7)1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基础达标]题组一细胞的全能性1.下列最容易表达出细胞的全能性的是(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B.葡萄枝韧皮部细胞C.兔的肝脏细胞D.鼠的神经细胞【答案】B【解析】由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兔的肝脏细胞和鼠的神经细胞都是动物细胞,而葡萄枝韧皮部细胞为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比动物细胞的全能性高,容易表达出全能性。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2.下列实例中,能够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 )A.小鼠腺细胞的自我复制B.克隆羊多莉的获得C.壁虎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D.胡萝卜韧皮部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产生完整植株【答案】D【解析】小鼠腺细胞的自我复制的结果是细胞数量的增多,不是完整生物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不能体现出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是具有全能性的,B错误;壁虎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属于器官的再生,是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能力,并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育出植株属于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3.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体只有体细胞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B.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C.植物体内某些体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其原因是所含基因不同D.紫色糯性玉米种子培育成植株,这反映植物种子具有全能性【答案】B【解析】植物体中,体细胞和生殖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A错误;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B正确;植物体内某些体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其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不是所含基因不同,C错误;紫色糯性玉米种子培育成植株,这属于自然生长过程,不能反映全能性,D错误。
题组二植物组织培养4.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包括( )①培养基的配制②外植体的选取③激素的运用④消毒⑤温度、pH、光照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答案】A【解析】离体的植物组织和细胞,对营养、环境条件要求相对特殊,需要配制适宜的培养基,①正确;不同植物组织培养的难易程度差别很大,即使是同一种植物材料,因器官来源及其生理状况、材料的年龄、保存时间的长短等不同也会影响实验结果,②正确;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③正确;植物组织培养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因此要对外植体进行消毒,④正确;植物组织培养需要适宜的温度、pH,还需要适时的光照(脱分化避光,再分化需要光),⑤正确,故A正确。
第2章综合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共60分)1.在我国,种植业同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合在一起,称为()A.广义的农业B.信息产业C.工业D.商业2.以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微生物之父”是()A.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B.英国科学家达尔文C.法国科学家巴斯德D.瑞典科学家林奈3.某同学测定花生种子的能量,三次重复实验的数据分别是1244千焦、1249千焦、1248千焦,则该花生的所含能量是()A.1249千焦B.1244千焦C.1248千焦D.1247千焦4.晓白跟妈妈学做面包时,感觉发酵后的面团变轻了。
这是酵母的作用吗?她设计的对照实验应该是()A.甲和乙B.甲和丙C.丙和丁D.乙和丁5.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中的实验变量是()A.植被的数量B.裸地C.草地D.灌木丛6.晓玲为探究废旧电池对水质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项目对照组实验组加入无污染河水的量/毫升1500①加入7号废旧电池的数量/节不加1放入同种生长状况一致的金鱼的数量/条55该方案中的①应为()A.500B.1000C.1500D.20007.某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探究环境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B.湿土和干土应该从不同的环境中获取C.该实验做一次就可以得出正确结论D.探究的问题是“土壤的潮湿度对蚯蚓生活有影响吗?”8.禽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死率较高。
为了防控人感染79H N型疾病,某科研机构用发育状况相近的健康小鸡进行了如下实验:编号小鸡数量处理方法实验结果甲组10只不做处理,正常喂养小鸡全部存活乙组10只给小鸡接种活的79H N型禽流感病毒小鸡全部死亡丙组10只给小鸡接种降低活性的79H N型禽流感病毒小鸡全部存活丁组10只给小鸡接种降低活性的79H N型禽流感病毒,两周后,再给它们接种活的79H N型禽流感病毒?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组可以作为对照组,甲、乙对照实验的变量是活的79H N型禽流感病毒B.每组实验选择等量、个体大小和健康状况相近的小鸡,只有接种的物质不同C.每组小鸡数量用10只,而不是用1只,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D.丁组实验结果预测:部分小鸡成活,部分小鸡死亡9.以下生物学家与他们的重要成就对应有误的是()A.林奈——显微镜观察细胞B.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C.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D.孟德尔——利用豌豆研究遗传规律10.某科研小组为探究山药中的山药多糖对治疗糖尿病的医学价值,召募20至60岁的志愿者分为三组:20位糖尿病患者、20位健康者、20位治疗后血糖含量稳定者,每天只定时服用一定量的山药多糖,结果表明,服用该多糖对糖尿病的治疗及巩固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个体之间的相对差异较大而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第2章检测题一
一、填空题
1.种子的萌发一般要经过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过程。
2.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 、________和 ________。
3.由于极性现象,生产中扦插枝条时不能_________。
4.植物生长的相关性有_______ _、_______ _。
5.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的高低与种子的__________ 、_________及________有密切的关系。
6.根据小麦春化过程对温度要求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三类。
7.感受春化处理的部位一般是_________,近年来还证明凡是_______ 都可以接受春化处理。
8.不同植物感受春化的时期不同,小麦以________的幼苗发生春化作用最快,甘蓝和洋葱只有______才能进行春化作用。
9.根据植物开花对光周期反应(开花与否)不同可将植物分成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类型。
10.试验证明,植物只要在_________形成之前的一段时间得到必要的光周期就能开花,这种现象叫光周期诱导。
11.试验证明,诱导植物开花是在________,但不否定光期的作用。
暗期长短决定_______形成,,光期长短决定_______的数量。
12.试验证明,植物感受光周期的器官是_________,发生光周期反应的器官是_________。
13.一般短日照作物南种北引,生育期会________;北种南引,生育期会_________。
14.长日照植物,如果南种北引,应引种_________品种;北种南引,应种_______品种。
15.生态因子依其性质分为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五类。
16.草本植物的植株调整主要有_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_和_______等。
17.目前已经知道植物体内的天然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_五大类。
18.植物的生长物质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类。
19.合成生长素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_。
20.生长素主要集中在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内。
二、选择题
1.春化作用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
A 高温
B 低温
C 光照
D 水分
2.下列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_________。
A 黄瓜
B 四季豆
C 白菜
D 玉米
3.下列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_________。
A 大豆 B油菜 C 大麦 D 花生
4.下列属于中间性植物的是_____。
A 白菜
B 棉花
C 黄瓜
D 萝卜
5.下列植物激素具有极性传导的是________。
A 生长素
B 赤霉素
C 细胞分裂素
D 乙烯
6.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生长延缓剂是________。
A 乙烯利
B 矮壮素
C 脱落酸
D 青鲜素
7.生长素一般在________浓度以下对茎能促进生长。
A 1~10 μg/g
B 10~100 μg/g
C 100~1000 μg/g
D 100 μg/g以上
8.植物在_________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最严格,耐性范围最窄。
A 营养生长期
B 幼苗期
C 生殖生长期
D 并进期
9.广泛应用于大豆生产的生长抑制剂是__________。
A 矮壮素
B 整形素
C 比久
D 2、3、5-三碘苯甲酸
10.东北的大豆引种河南,生育期将__________。
A 延长
B 缩短
C 不变
D 死亡
三、判断题
1.种子萌发时首先是胚轴伸长,将胚芽甚至子叶带出地面,然后,胚根突破种皮深入土中形成主根。
()
2.棉花、大豆等依靠上胚轴伸长将子叶顶出地表,形成子叶出土幼苗。
()
3.小麦不经过春化作用也可以开花结实。
()
4.感受春化作用的主要部位是茎尖生长点。
( )
5.由低温引起的春化,在进行过程中,突然遇到高温(>30℃)便会使春化作用解除,再给以低温也不能继续春化。
()
6.长日照植物,如果每天给它较长的日照时数有利于花芽的形成。
()
7.冬小麦南种北引时,生育期会延长。
()
8.玉米南种北引时,生育期会缩短。
()
9.甘蔗是短日照植物,生产上采用5分钟打断暗期的措施,能提高茎杆产量。
()
10.植物的向光性和向地性与生长素有密切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