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驻训常见伤病预防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夏季野外驻训“九防”文/邵兴龙 图/俄立谦1夏季气候炎热,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多,加之部队训练紧,任务重,特别是在野外驻训初期以及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进行超强度训练时,参训官兵往往会出现中暑。
其症状:初期可有全身疲乏、四肢无力、头昏、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口渴、大汗等,继而可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恶心、呕吐、血压稍下降、脉搏增快等,严重的可有昏厥、神志模糊、抽搐等。
对中暑应加强预防: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教育;二是开展耐热锻炼,提高耐热能力;三是合理补充水盐,保持身体水盐的相对平衡;四是适当改善伙食,调整饮食结构,保证摄入充分的热量和营养素,保证吃饱睡好;五是合理安排训练、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在高温环境下暴露的时间;六是医务人员要加强卫生监督,发现官兵出现中暑症状后,要及时给予处理,防止病情加重;七是对身体虚弱、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的官兵预防性应用十滴水、补液盐、仁丹、藿香正气水等药物;八是在训练间隙可解开腰带,敞开衣服,在树荫下休息,有条件的可用湿冷毛巾敷在头、颈部,用凉水洗脸、擦澡,利用可能的条件充分地降温。
防中暑2细菌性痢疾是部队夏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也是卫生防病工作的重点。
部队在野外驻训期间,因进食不洁净的水或食物,可以出现细菌性痢疾,造成小范围的爆发或流行。
其症状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
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关键: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使官兵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二是加强对饮用水的管理,不用未经消毒检测的水;三是教育官兵不到地方购买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及食品;四是清理好环境卫生,及时灭蝇、灭鼠、杀虫;五是构筑部队专用厕所,避免军民混用,及时清理;六是医务人员要掌握驻训地的疫情,预防性口服依链菌株活疫苗,能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
防细菌性痢疾3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后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食物中毒有共同的致病食物,发病范围具有局限性,潜伏期短,不具有传染性,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其主要症状多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四肢无力等急性胃肠道症状。
野外驻训的冻伤防护和知识冬天来临,寒冷的天气让人们的户外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对于野外驻训的人员来说,冻伤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冻伤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人体组织受到冷冻而引起的损伤。
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冻伤的困扰,野外驻训的人员需要了解一些冻伤防护和知识。
要防止冻伤的发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身体的温暖。
在野外驻训期间,人们可以选择穿着多层次的衣物,如内衣、毛衣、外套等。
多层次的衣物可以形成空气层,起到保温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专业的冬季衣物,如防寒衣、保暖裤等,增加身体的保暖效果。
保护头部和四肢也是防止冻伤的重要措施。
头部是人体散热最快的部位,所以要戴上帽子、围巾等保护头部。
手和脚是最容易受到冻伤的部位,所以要穿上厚实的手套和袜子,以保持手脚的温暖。
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热贴或暖宝宝等保暖产品,增加局部的温度。
野外驻训期间还要注意保持身体的血液循环。
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身体的血液循环会受到影响,容易造成冻伤。
因此,应该经常活动身体,做一些适当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还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以免造成身体局部的冷凝。
野外驻训的人员还要注意饮食和水分的摄入。
寒冷的天气会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所以要补充足够的热量和营养。
可以多吃一些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如肉类、坚果等。
同时,要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保持身体的湿润。
虽然在寒冷的环境下人们不容易感到口渴,但是水分的摄入对于防止冻伤仍然非常重要。
野外驻训的人员还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冻伤情况。
如果出现冻伤,不要用热水直接烫洗患处,而是要用温水轻轻清洗,然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
同时,不要用生冷的物体直接接触冻伤部位,以免加重损伤。
如果冻伤情况较为严重,应尽快就医。
通过了解冻伤防护和知识,野外驻训的人员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受到冻伤的困扰。
在寒冷的天气里,保持身体的温暖、保护头部和四肢、促进血液循环、合理饮食和及时处理冻伤情况,都是预防冻伤的重要措施。
冬季野营拉练常见伤病的防护
张永秀;郭丽霞
【期刊名称】《解放军健康》
【年(卷),期】2017(0)6
【摘要】部队冬季野营拉练分为摩托化开进、野外宿营、徒步行军等阶段,官兵
负荷重,训练强度大,体能消耗多,加之气候寒冷,如果不注意做好卫勤保障工作,极易发生感冒、冻伤、摔伤、扭伤等疾病。
现就冬季野营拉练常见伤病的防护谈几点建议:起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脚底汗湿,表皮软化,足掌长时间着力和摩擦,促使局部组织液渗出而形成。
具体表现为磨、挤、硌、捻4点,可概括为4句话:
袜破有折磨出泡,鞋子过小挤出泡,鞋里进砂硌出泡,走路歪扭捻出泡。
【总页数】1页(P10)
【作者】张永秀;郭丽霞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冬季野营拉练,远离伤病袭扰
2.冬季野营拉练常见伤病的防护
3.冬季野营拉练伤病处理与预防
4.某部冬季野营拉练期间伤病发生情况分析
5.某汽车部队冬季野营
拉练期间伤病情况调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LA HEALTH解放军健康 2018 · 4PLA HEALTH20188飞虫袭眼 眼中进入飞虫,千万不可用手揉。
有的飞虫带有有毒尾蝥,有的飞虫具有截断草叶能力的大门牙,有的飞虫非常细小,能够进入眼中的泪管,有的飞虫身上粘满了细菌,还有的飞虫携带花粉能引起人的皮肤过敏……这些飞虫一旦飞入人的眼中,在眼周敏感神经应激反应作用下,眼睛会立即关闭上。
如果用手揉搓,极易引发蛰伤、发炎,甚至水肿和视网膜损伤。
有的飞虫在无氧状态下剧烈活动,能够刺伤人的眼角膜,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正确的做法是立即用手撑开眼帘,让飞虫接触空气,自动飞走。
对于已经死亡的粘在眼内皮上的飞虫,可以用清水进行冲洗;如果飞虫的尾蝥刺入眼睑、无法冲掉时,应撑开眼皮,让军医用消毒后的镊子轻轻拔下来,再滴上无刺激性的眼药水。
如果眼中进入灰尘等其它异物,均不能用手揉搓,最好的办法是打哈欠,通过打哈欠收缩泪囊,使眼中充满泪水,从而保护眼睑不受刺激,并用泪水将异物冲出眼眶。
虫子蛰伤 潜伏丛林,官兵往往会受到毛毛虫、蚂蚁、班蝥、蚂蟥、蜜蜂、马蜂等虫子袭扰蛰伤。
有的虫子毒性很大,可造成永久性伤疤,比如班蝥;有的虫子的毒液具有麻痹神经的作用,可令人窒息,比如非洲蚂蚁、亚洲野外驻训防『意外』胡宝玉 邢智广又到盛夏时,野外驻训忙。
为提高官兵在恶劣环境下的作战能力,各部队深入丛林、山野等陌生领域,组织研练多个实战化课题。
然而,在野外训练中,各种意外时有发生,有的影响官兵身体健康,有的甚至影响训练任务。
为此,我们特邀河南省许昌军分区副主任医师邢智广为大家支招,防止野外驻训中的“意外”伤害。
◎ 编者按 ◎《《 军训天地PLA HEALTH20189大黄蜂等;有的虫子产生的剧痛,令人难以忍受,但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比如槐树毛毛虫;还有的虫子看似可爱,而一旦被它咬伤,后果也比较严重,比如七星瓢虫等。
当然,大多数虫子对人类不具有攻击性,或者不具有杀伤能力,只有在无意间碰触时它们才会释放毒素。
如何预防野营拉练中的伤病第一篇:如何预防野营拉练中的伤病如何预防野营拉练中的伤病1、如何做好冬季行军的卫生保障冬季行军容易发生冻伤、感冒、摔伤及扭伤等。
由于防寒服装的增加,负荷量随之加大,行军时产热出汗,休息时遇冷服装便会冻结。
严寒条件下行军,走起来易冻脸,停下来易冻脚,掉队迷路易冻僵,冰坡险路易摔伤。
预防的方法是:行军前加强防冻教育,检查御寒装备,抓好防冻组织和急救治疗措施。
行军中队形要密集,顺风行军要扎好袖口、裤脚口,休息时应选避风向阳处,增加小休息次数,缩短小休息时间,防止久坐受凉。
休息时不宜结衣脱帽,适当活动手脚,用手搓耳、面及易冻部位。
宿营时热水烫脚,更换潮湿的鞋袜并及时烤干。
冬季行军能量消耗增加,除保证每日3餐热食外,有可能时适当增加脂肪的供给量,增加富含VB2和VC的食物。
2、冻伤的预防冻伤主要是由于寒冷刺激引起,特别是当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时,极易形成冻伤,冻伤的部位多是手、足、耳廓等。
当空气中的湿度较大,即使温度不太低也有可能发生冻伤,有些在野外驻训的官兵,往往没什么感觉就冻伤了,就是这个原因。
冻伤的发生还与人的体制、营养等有关。
对冻伤现象来说,重点是做好预防,在寒冷的环境中活动时一定要做好自我保护工作,穿着一定要暖和。
多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户外锻炼,这有助于提高肌体的耐寒能力;养成用冷水洗漱的习惯,不要因为冬季寒冷而忽视了冷水的作用;注意自己的膳食结构,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保证合理的营养供给。
另外,在行军时要注意经常性地揉搓自己的手、脸及耳廓等易冻部位,行军前要简单的做一下肢体活动,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行军结束后要及时更换自己的湿衣服。
虽然这样,有时我们一定要学会一些简单的处理方法。
对于冻伤较轻者,如手、脚、耳等局部较轻的伤冻发生时,立即进入暖和的屋子里,注意对冻伤部位进行保暖,用40度左右的温水热敷冻伤部位,并反复的揉搓(力度不可过大),以加速血液的循环。
一、预案概述为保障野外驻训期间官兵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确保训练任务的顺利完成,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野外驻训期间的各项活动,包括行军、宿营、训练、后勤保障等。
二、组织机构1. 成立野外驻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指导、监督野外驻训安全工作。
2. 设立安全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协调、监督野外驻训安全工作。
三、安全防范措施1. 防食物中毒(1)生熟食物分开放,烹调食物须彻底。
(2)厨房卫生保持好,腐烂变质不可食。
(3)勤洗双手好习惯,饮食健康保安全。
2. 防疲劳驾驶(1)一停二看三通过,复杂路段要减速。
(2)疲劳驾驶隐患多,带车提醒不可少。
(3)酒驾醉驾碰不得,文明出行展形象。
3. 防对外乱交往(1)外卖下单使不得,位置共享存隐患。
(2)对外交往有界限,群众纪律常维护。
4. 防漏电(1)高压电线要远离,线路检查要仔细。
(2)危险电器不能用,时常维护防漏电。
5. 防训练伤(1)科学组训不盲干,热身活动要充分。
(2)训练场地勤检查,放松拉伸不可少。
(3)讲解示范促正规,危险课目严保护。
6. 防泄密(1)小小手机讲政治,部队秘密谈不得。
(2)谨言慎行要防范,时刻绷紧安全弦。
7. 防人员失控(1)请示报告不能少,部队营区不能离。
(2)集体活动要参加,官兵同乐增情谊。
8. 防传染病(1)集体生活讲卫生,消毒防护勤坚持。
(2)日常巡诊查病情,送医送药暖兵心。
四、应急处置1. 发生食物中毒、疲劳驾驶等事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救治,并及时上报上级。
2. 发生训练伤、传染病等突发事件时,立即组织救治,同时做好疫情监控和预防工作。
3. 发生人员失控、泄密等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处理,确保部队安全和稳定。
五、宣传教育1. 加强野外驻训安全教育,提高官兵安全防范意识。
2. 定期开展野外驻训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官兵应急处置能力。
3. 利用宣传栏、广播、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野外驻训安全知识。
六、总结与评估1. 野外驻训结束后,对安全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查找不足,及时改进。
【精品】野外驻训常见伤病预防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
兵哥哥的野外驻训场情况复杂
白天要完成大量的训练任务
晚上还要同蚊虫、蜘蛛等虫类作斗争
不仅是比拼作战能力的大擂台
更是考验身体素质的试炼炉
兵法云:“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官兵身体健康是部队战斗力的基石。
前期,有许多战友在后台留言称自己在野外驻训,希望能够更新一期关于驻训中常见伤病的预防常识内容。
应广大战友诉求,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通过几组漫画了解一下野外驻训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蚊虫叮咬
蚊虫具有数量大、分布广、繁殖快等特点,要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消灭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须重视防蚊工作。
在野外,可以根据情况,分别选用艾、青蒿、野菊花、苦楝的树叶或根皮,晒成半干,点燃发烟
驱蚊。
若是被蚊虫叮咬也不用紧张,迅速拿出清凉油涂抹于叮咬处或者用香皂清洗叮咬处,几分钟后即可止痒。
二、毒虫咬伤
毒虫咬伤可分很多种类,比如蜜蜂、蜈蚣、蝎子、蜘蛛,被咬伤后首先要进行局部清创,其次要用流动的水,比如自来水或矿泉水冲洗伤口,再次要挤压伤口,挤出毒血,最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及时使用外用药物,进一步处理伤口。
三、夏季腹泻
夏季腹泻,一般每日大便3次以上,引起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很多情况是由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导致的。
炎炎夏日,各种瓜果蔬菜、凉拌荤素、冰镇饮品等食物的混吃,会对脆弱的消化道粘膜造成伤害,同时刺激到神经系统,产生腹痛感。
因此,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官兵保健]中暑天气闷热,尤其是驻守南方的官兵,在野外训练时,由于长时间处于温度高、湿度大的环境中,易出现中暑的情况。
中暑症状有轻重之别,轻者出现全身疲乏、面色苍白、恶心头痛等现象,体温会升高到38℃左右。
重者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手足抽搐,甚至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等症状,体温往往会上升到40℃以上,如果发展成最严重的热射病,则会有生命危险。
因此,野外驻训必须注意预防中暑,尤其要做到4点。
1.防止暴晒。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要抓住早晨或傍晚的凉爽时段,每两小时要让官兵到阴凉地带稍作歇息。
2.及时补充水分。
每天喝1.5~2升以上的水。
3.保证睡眠。
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消除疲劳,提高抗热的能力。
4.备好防暑药品。
外训要携带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降温药品,可预防性服用或在出现轻微症状时服用。
晒伤野外训练条件一般都十分恶劣,官兵长时间在无遮挡的阳光下训练,极易发生晒伤。
医学上称日光引起的皮肤病,较常见的就是日晒伤和多外训官兵谨防“四伤”形日光疹。
轻者在日晒部位出现水肿性红斑,有的会发生水疱、大疱,疱破后导致糜烂、渗液,有瘙痒及灼热痛感,约2天左右逐渐消退。
重者可出现畏寒、发热、头痛、恶心、乏力等症状。
所以,外训时要科学防治晒伤。
首先应循序渐进地适应高温天气,提高皮肤对日光的耐受性。
同时,在气温太高的情况下也可适当采取一些遮阳措施,如穿戴迷彩服进行训练。
其次是在阳光易晒到的皮肤部位涂抹防晒药物。
雷击面对雷雨天气的频繁出现,雷击灾害也呈上升趋势。
每年的5~10月是雷电灾害的高发季节,防雷专家提醒,夏季在地势较高处及旷野区域活动时,要特别注意防范雷击灾害。
目前部队驻训点一般选择在山区和开阔地域,这些地方是雷击的重灾区。
专家提醒外训官兵:当发生雷雨时,应远离电源、树木、电杆及水面,寻找低洼地带双脚并拢采取蹲坐姿势,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
在空旷场地也不要将金属骨架物品扛在肩上。
雷雨天气时不宜使用、接触电器设备,不要太靠近高大建筑物外墙,回避湖泊、池塘等有水的地方以及孤立的茅草棚、茅屋、凉亭等易受雷击的建筑,最大限度地避免雷击灾害。
野外驻训卫生防病知识
野外驻训往往具有环境复杂、持续时间长、参训人员多、气候变化快、卫生防疫人员少、保障任务难度大等特点,参训官兵除承担繁重的训练任务外,还要接受来自野外条件的考验,体能消耗和心理负荷都较大。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确保广大参训官兵的身体健康,对于顺利完成野外训练任务、提升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兵法云:“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官兵的身体健康是部队战斗力的基石。
根据驻训大队的统一安排,今天与大家一起学习一下野外驻训常见伤病的预防常识。
一、筑牢饮食安全防火墙
俗话说:“病从口入。
”做好野外驻训条件下的饮食卫生工作,不仅关乎官兵的健康,更与部队的战斗力紧密相连。
野外驻训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夏季细菌生长繁殖和传播迅速,是各类消化道疾病的多发期,部队在野外驻训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中,特别要注意四个环节。
第一,要对当地水源进行检测和消毒。
除深井水和泉水可以直接饮用外,其余水源如河水、湖水、溪水等均需进行过滤、沉淀、消毒并烧开后才能饮用。
第二,要注意食品采购中的卫生要求,采购员要认真查看食品的新鲜程度。
食品采购车要专用,并时刻保持车内清洁,运输冷冻食品应当有必要的冷藏、冷冻设备。
第三,野外驻训受食品存放设备局限,所以采购量不宜过多,最好实行“日购制”,熟食品、半成品、食品原料应当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第四,炊事人员在制作食物时要特别注意“净、透、分、消、密、期”6个字。
“净”是指原料要洗干净;“透”是指蒸熟煮透;“分”是指生熟分开,尤其是案板、刀具、器皿等直接接触食物的用具;“消”是指做好烹饪用具的消毒;“密”是指食物要密闭存放;“期”是指要严防食品过期。
同时,还要避免在简易住处集中做大量食品和集体供餐,避免购买和食用摊贩销售的未包装的熟肉和冷荤菜。
参训战友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部队开展野外生存训练时,一定要提前安排可食性动植物识别课目训练。
一旦发现有人食物中毒,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向领导和军医报告。
二、打好卫生防疫主动仗
古今中外,被疫病击垮的军队不胜枚举。
部队野外驻训多为夏秋两季,正是各种疾病尤其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要做到4个到位:
健康教育要到位。
各驻训部队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计划,采取编印下发卫生防疫手册等多种形式,给驻训官兵讲解野外驻训的卫生常识。
卫生调查要到位。
卫生部门要提前派出防疫分队深入驻训地域,对沿途和驻训地进行卫生调查,及时做出卫生情况判断,制订好保障方案。
药品准备要到位。
一般野外驻训应备有:感冒、腹泻、消炎用药,漂白粉、清凉油、伤湿膏、各种癣药水,以及外伤用药等。
常用防疫器材有野战检查箱、喷雾器等。
技术指导要到位。
军医要严格落实早、中、晚巡诊制度,及时指导部队开展针对性防病工作,并指导部队合理安排训练课目、训练进度和训练强度。
疫情处理要到位。
驻训期间,一旦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首先应将其隔离,而后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及时采取包括报告、治疗、观察、后送和对部队进行预防、控制等一系列的防疫措施。
野外驻训所在地大都远离城市,自然条件较差,且驻训持续时间长,有的还需要频繁变换驻训地点,因此,在做好医疗卫生相关准备的同时,应着力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出现重伤、重病情况,先要立足现场自救互救,情况紧急时,应及时启动后送机制,包括启用野战医疗方舱、直升机紧急转送等,确保官兵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三、科学组训减少训练伤
野外驻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就是训练伤问题。
相比之下,野外驻训由于环境条件艰苦,训练强度较大,训练中更容易受伤,而受伤之后更不便于治疗康复,因此,也更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准备充分,莫忘热身。
事实证明,科学的预防措施,能大大减少训练伤的发生。
部队开训前,各级卫生防疫人员应为官兵讲授训练伤预防的基本知识,加强官兵自我保护意识。
组织训练时,要做到“三前”:把注意事项讲在前,把准备工作做在前,把预防措施想在前。
组训人员要带领和督促战友进行热身运动,充分活动全身肌肉、关节。
要准确把握参训人员的思想动态和伤病情况,防止带着伤病进行训练。
科学施训,防止蛮干。
要循序渐进地安排训练进度,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渐进方式和原则组织训练。
要因人因时安排训练强度,根据参训者的个体素质,合理进行训练编组,正确把握训练强度,训练中不能搞疲劳战术,防止发生脱臼、拉伤和疲劳性骨折。
对一些难度较大、容易受伤的训练课目,负责安全的人员要伴随保护;组织越野、实弹射击等训练时,应进行跟踪和定点保障;组织泅渡训练和海训时,应划定活动区域,标明深浅水区,避免在急流、漩涡、暗礁和水情不明区域训练,严防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蚊蛇侵袭,不容小视
夏季野外驻训,天气酷热、日辐射强、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这一季节正是蚊蛇等“毒虫”出没频繁时候,如山林地区的毒蛇、蚂蟥、蜘蛛、蜈蚣,有的地方甚至还有野兽出现,如不加以注意,将会对官兵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蚊虫叮人可以传播4种疾病: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丝虫病,因此野外驻训防止蚊虫叮咬非常重要。
官兵们野外活动时应尽量穿着长袖衣裤,部队宿营地有条件应安装纱门、纱窗,营区周边应进行有效的杀虫、灭鼠等卫生整治工作,对野外露宿的人员,提倡
使用驱蚊剂和蚊帐。
野外作业前吃一些大蒜或在裸露的皮肤和衣服上涂上风油精、花露水、清凉油等,也能起到驱避蚊虫的作用。
若被毒蚊虫叮咬,应及时给伤口上药,也可用肥皂水和盐水反复清洗,或将废茶叶捣烂,敷在伤口处。
野外驻训环境下,潮湿的草丛、河滩及灌木丛里,经常有蛇出没。
野外行军特别是夜间行军时,应当扎紧裤脚,最好用一根棍子探路,边走边敲打,使蛇惊吓而逃。
遭遇毒蛇,应沉着冷静,缓缓绕行,若被蛇追逐时,应向上坡跑,或忽左忽右的转弯跑,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
如被毒蛇咬伤,要立即开展急救,就便取材扎住伤口上端(近心端),然后以生理盐水或清水清洗伤口,以消毒刀片将伤口切开成十字形,将毒血尽力挤出。
伤口处理完后,应口服蛇药片,或将蛇药片用清水溶成糊状涂在创口四周。
出现明显中毒症状的要立即后送医疗机构救治。
五、夏季伤病,应对有方
防中暑。
中暑是夏季常见病,是野外驻训官兵经常遇到的主要疾病之一。
轻症中暑的,应赶快将病人送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喝点凉茶或冷盐水。
重度中暑的要立即急救。
预防中暑,一是防止暴晒;二是及时补充水分;
三是保证睡眠;四是备好防暑药品。
十滴水、仁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一定要常备野训场,以防应急之用。
防晒伤。
官兵长时间在无遮挡的阳光下训练,极易发生晒伤,并引发日光性皮炎。
防治晒伤,首先应循序渐进地适应高温天气,提高皮肤对日光的耐受性;其次是在阳光易晒到的皮肤部位提前涂抹防晒霜,并适当采取一些遮阳措施,如穿戴迷彩服进行训练等;晒伤严重者应在军医指导下用药治疗,切记不宜挑破水泡,以免造成感染。
防夏季感冒。
夏季感冒主要是因机体抵抗力下降,以及天气忽冷忽热,机体不能适应急剧的气温变化所致。
如纳凉过度、过食冷饮、酷热大汗状态下冲凉等。
夏季感冒分暑热和湿热两种。
湿热一般有明显的“寒象”,如呕吐、腹泻等肠胃不适症状,可服用具有化湿解表作用的药物;暑热常伴有咳嗽、浓痰、发低烧等明显的“热象”症状,可服用利于清热解暑的药物,高热患者还应进行物理降温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解热镇痛药。
防雷击。
进入夏季,天气变幻无常,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汛期,同时也进入了台风、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和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多发季节,部队在野外驻训时,应严防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目前部队驻训点一
般选择在山区和开阔地域,应特别注意防范雷击灾害。
当发生雷雨时,应远离树木、电杆及水面;不要将枪支等金属骨架物品扛在肩上;也不宜使用、接触各类电器设备;从事雷达、有线、无线专业的官兵应停止作业,撤离到安全地带。
六、快乐驻训,从“心”开始
驻训期间艰苦的条件和严格的管理,容易给官兵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进而出现焦躁心理。
医务人员应及时帮助战士应对一些常见心理现象,掌握相关心理知识,学会调整心理状态的基本方式方法,从而消除焦虑、担忧、恐惧等心理问题。
个人也要学会自我调节,科学减压。
比如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喊出来,等等。
面对激烈的信息化战场环境,不少官兵产生“本领恐慌”,随之产生消极心理。
增强自信心,关键是要教育官兵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同时要引导官兵理智看待挫折,帮助官兵客观地分析受挫的原因,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以镇定、沉着的心理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在做好心理调适的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好文化活动,丰富野外驻训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
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展一些富有“野”味的游戏项目,
如沙滩排球、拓展训练游戏等,均可有效调节驻训官兵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