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情感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9.34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情感分析

一、课前热身

1.(201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

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答案】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鉴赏材料选自我国清代著名词曲家万树的《望江怨·送别》。

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望江怨•送别》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缠绵婉恻,韵味十足。

分析题目:《望江怨·送别》顾名思义为一首送别词。以“送别”为主体的诗词,多为缠绵不舍之情。

分析词句:抓关键意象。词中“春江”“残照”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断送扁舟过”可见行人已远行;“愁云”“恨”可看出词人送别时的愁情别恨,最后一句“怪人催去早”,

可以看出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怪者,埋怨、责备也。

概括词义:(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眼前春水渺茫,一望绵远,不见端际。词人目送行舟,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此时,愁如云积,小舟渐行渐远,最后船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这时刚好有人“催去早”,词人心中生恨,反倒责怪起催促者来,更感慨若非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与友人相叙一番吧。

解答问题:

第一问: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这道题考的是分析概括场景。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分三步走:先总体概括,再进行细节分析,最后点明场景与氛围。

总体概括: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

细节分析:前方江水渺茫,(词人)看着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点明氛围:“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愁云惨淡”、“悲凉寂寥”。

形成答案: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第二问: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这道题考的是结合语句,分析全文内容,概括思想情感。审读题干,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词”,梳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分析词人为何“怪”?“怪”什么?“怪”的情感怎么一步步展开。

答案:词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不舍之情;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愁云”再次渲染出此人的离愁;看这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

二、方法点拨

(一)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喜)

《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愁)

《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怜)

(二)看作者。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三)看序注。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思想情感。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四)看诗眼。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五)品意象。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只有领悟

“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例题精讲

【考点分析】高考对分析评价思想感情的考查角度是:概括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结合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分析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例题讲解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暮春【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变题】变式设问,触类旁通

1.结合××句子,分析诗(词)人的思想感情。

2.××句诗(词)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作者为什么要写××物?作者借此物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5.这首诗(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做简要分析。

【例题讲解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