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水资源可供水量计算与需水量预测.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82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汇总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对于评价和管理水资源的有效性,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公式来进行量化分析。
本文将对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常用的公式进行汇总,并解释其具体含义和应用,旨在为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一、水资源量评价公式1. 水资源可利用量公式水资源可利用量 = 自然水量 - 净水损失 - 环境流量其中,自然水量指的是水源地总供水量,净水损失是指在输送和利用过程中的水量损失,环境流量是根据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而设定的固定水量。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公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 = 净水可利用量 / 水资源需求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反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其数值越高,表示水资源利用越有效。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公式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 水资源利用量 / 水资源可利用量该公式用于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数值越大表示开发利用越充分。
二、水资源质量评价公式1. 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公式水质综合评价指数= w1 × I1 + w2 × I2 + ... + wn × In 其中,w为权重,I为单项指标,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
该公式将多个水质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得出一个综合评价指数,用于衡量水质的优劣程度。
2. 水质污染指数公式水质污染指数= ∑(Ci × Pi)其中,Ci为每种污染物的浓度,Pi为该污染物的污染因子。
三、水资源管理公式1. 水资源需求量预测公式水资源需求量 = 人口× 人均用水量该公式用于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资源需求量,通过人口和人均用水量两个因素来计算。
2. 水资源发布量公式水资源发布量 = 水源地总供水量 - 自用用水量水资源发布量用于评价供水系统的可靠性和供水水平,为供水管理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的运用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
通过对水资源量、水资源质量和水资源需求等方面的公式计算,可以全面了解水资源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利用》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0102024二、课程名称:水资源利用(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三、学分、学时:1.5学分; 24学时。
四、教学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五、开课单位:水资源环境学院六、先修课程:工程水文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资源经济学七、课程性质、作用、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主要讲解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水资源开发、评价、管理、供需分析和优化配置等方面工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八、教学内容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水资源概念与分类第二节水资源内涵与类型第三节水资源的自然属性第四节水资源的社会属性第五节水资源管理第二章水资源综合评价第一节地表水资源评价第二节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三节特种水资源评价第四节水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第五节水资源评价信息系统第六节案例分析第三章水资源需求预测第一节需水概念及分类第二节生活需水第三节工业需水第四节农业需水第五节生态需水第六节综合需水分析与计算第七节案例分析第四章水资源供需分析及合理配置第一节供需分析概念及类型第二节单项工程可供水量计算方法第三节水利系统可供水量计算方法第四节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方法第五节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第六节案例分析第五章水资源系统规划第一节灌溉系统规划第二节供水系统规划第三节水能利用规划第四节航运规划与运用第五节水资源综合规划第六节案例分析第六章水资源系统运行管理第一节灌溉系统运行第二节供水系统运行第三节水能系统运行第四节航运系统运行第五节水资源系统综合运行第六节案例分析第七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在水资源领域的意义第二节水资源系统承载能力分析与计算第三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第四节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第五节案例分析基本要求:(1)了解水资源内涵、特点与分类。
(2)熟练掌握地表、土壤、地下水资源水量、水质评价内容、指标、模型与方法;(3)了解特种水资源的评价内容与方法。
水量计算简介水量计算常用于测量、预测和规划水资源的使用和管理。
通过对水量进行计算,人们可以了解水的供应情况、水的分配方案以及水的利用效率。
本文将介绍水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以下是常见的水量计算公式:1.水量 = 流量 × 时间:这是最基本的水量计算公式,其中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给定单位面积的水量。
常用的流量单位包括立方米每秒(m3/s)和升每秒(L/s)。
2.水量 = 初始深度 - 结束深度:这个公式适用于通过测量水体的深度来计算水量的情况。
初始深度是指测量前水体的深度,结束深度是指测量后水体的深度。
常用的深度单位包括米(m)、厘米(cm)和英尺(ft)。
3.水量 = 面积 × 深度:这个公式适用于通过测量水体表面的面积和深度来计算水量的情况。
面积是指水体表面覆盖的单位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包括平方米(m2)和平方英尺(ft2)。
具体应用水量计算可以应用于多种领域,下面将介绍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1.降雨水量计算:通过测量降雨的深度和面积,可以计算降雨的水量。
这对于农业灌溉、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和水库蓄水有着重要的意义。
2.水资源评估:通过计算河流流量和湖泊水位的变化,可以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和水文周期的特征。
这对于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至关重要。
3.水污染监测:通过计算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流速,可以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污染物的输运情况。
这对于水质监测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4.农田灌溉:通过测量农田的面积和灌溉水量,可以合理安排灌溉计划,提高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常见工具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水量计算工具和设备:1.流量计:用于测量流经给定位置的水量。
常见的流量计包括涡轮流量计、电磁流量计和超声波流量计。
2.水位计:用于测量水体的深度或水位。
常见的水位计包括浮子式水位计和压力式水位计。
3.面积测量工具:用于测量水体表面的面积。
常见的面积测量工具包括测距仪、激光测距仪和卫星遥感数据。
水资源管理的水量测算与模拟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维持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水量测算与模拟技术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关键工具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就水量测算与模拟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水量测算的原理和方法1.1 流量测量原理水量测算的首要任务是准确测量水流的流量。
流量测量的原理主要包括流速测量、断面测量和水位测量。
其中,流速测量常采用流速测验仪器,断面测量通过固定横截面进行测量,水位测量可利用水位计等设备进行测量。
1.2 水量计算方法水量测算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1)流速-断面积法:通过测量流速和横截面积来计算水量;(2)渗流法:根据土壤的渗透性和含水量来计算水量;(3)蒸散发法:通过气象条件和植被状况来计算水量。
二、水量测算与模拟的应用2.1 水资源管理水量测算与模拟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水流和水资源的测算,可以了解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变动趋势,为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水量模拟技术还能够预测不同管理措施对水资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2.2 水灾预测与防控水量测算与模拟技术对于水灾的预测与防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模拟分析水流的流向和流速,结合水位、雨量等指标,可以准确预测水灾可能发生的位置和范围,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2.3 生态保护与恢复水资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显著,水量测算与模拟技术可以帮助评估水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恢复措施。
通过模拟研究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方式,可以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水量测算与模拟的挑战与展望水量测算与模拟技术虽然在水资源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测算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水量测算仪器和设备的研发和改进。
1 总则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15号),为规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以下简称水资源论证)工作,指导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和审查1.0.3 水资源论证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
2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规定。
3 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4 符合流域或区域的综合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
5 遵守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或协议。
1.0.4 本标准主要引用以下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 11615—89)《企业水平衡与测试通则》(GB /T 12452—90)《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 /T 13727—92)《地下水质量标准》(GB /T 14848—93)《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027—2001)《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 50335—2002)《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 104—95)《水文调查规范》(SL 196—97)《水资源评价导则》(SL/T 238—1999)《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 278—2002)1.0.5水资源论证除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水资源论证内容、等级、范围与程序2.1水资源论证内容与等级水资源论证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分析。
2 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3 建设项取水水源论证。
4 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
2.1.2 水资源论证工作等级由分类等级的最高级别确定,分类等级由地表取水、地下取水、取水和退水影响分类指标的最高级别确定。
水资源论证分类分级指标见表2.1.2。
表2.1.2 (续)2.2水资源论证范围与程序水资源论证范围应按照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内容分别确定。
第七章水资源可供水量计算与需水量预测在面临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和供需矛盾的背景下,准确计算水资源的可供水量和预测需水量变得尤为重要。
这一章节将介绍水资源可供水量计算和需水量预测的方法和技术。
一、水资源可供水量计算水资源可供水量计算是指根据水文气象数据和水资源管理的相关要素,计算出一些时期内水资源的可供水量。
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蒸散发计算法:根据当地的气象数据和蒸发模型,计算出水体表面的蒸散发量和降水量,再减去入渗和径流等损失,得到可供水量。
2.水库调度模型:通过建立水库调度模型,根据水库的蓄水容量、来水量和出水量等信息,计算出水库的可供水量。
3.水资源利用强度法: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人口需求等因素,结合水资源的供应情况,计算出水资源的利用强度,从而得到可供水量。
4.土地利用变化法: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需求量,结合水资源的供应情况,计算出可供水量。
以上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可供水量。
需水量预测是指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人口增长情况和水资源利用强度等因素,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水需求量。
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统计模型法:通过收集历史数据,建立需水量与人口、经济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从而预测未来的水需求量。
2.时间序列分析法: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和趋势,从而预测未来的水需求量。
3.灰色模型法: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灰色模型建模,分析数据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从而预测未来的水需求量。
4.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通过将地理信息与水资源数据进行整合,预测未来的水需求量。
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和需求特点,预测未来需水量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
需水量的预测对于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科学的需水量预测,可以提前采取措施,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供应。
综上所述,水资源可供水量的计算和需水量的预测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供需平衡的重要工作。
《水资源计算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ZH103404课程名称: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总学时数:72一、说明1、《水资源计算与管理》课程性质水资源计算与管理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是在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测量学等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开设,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水资源计算与管理》课程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具备从事水资源开发、管理、供需分析和优化配置等方面工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对使用方法的应用,每章应有简单的案例分析,课程结束最好能安排不少于一周的课程设计。
3、《水资源计算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水资源评价与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具备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水利工程的规划、管理、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是:(1)了解我国水资源基本状况、基本概念;(2)掌握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水资源总量的计算与评价的基本方法;(3)掌握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计算方法;(4)了解水体污染及水质评价的内容;(5)了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方法;(6)学会科学用水,提高效益,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水资源量的计算(降水量的分析计算、地表水资源量的分析计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等);2)水资源质量评价;3)可供水量计算与需水量预测。
难点:1)水资源量的计算;2)需水量计算与预测和可供水量计算。
5、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创新,本课程形成了“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交流提高”的教学方法体系。
课堂教学课题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为了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更加深刻、更加形象,课堂教学总结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是一种用来预测农田水资源供需情况的数学模型。
通过分析农田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因素,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部门做出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农田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公式:一、农田供水量计算公式:农田供水量 = 降雨量 + 灌溉水量1. 降雨量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地表或地下收到的降水量,可以通过气象站的观测数据获取。
降雨量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灌溉水量灌溉水量是指农田进行灌溉所需要的水量。
灌溉水量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土壤水分特性以及灌溉设施的效率等因素进行估算。
二、农田需水量计算公式:农田需水量 = 作物蒸散发量 + 土壤蓄水量变化1. 作物蒸散发量作物蒸散发量是指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叶片蒸腾的水分量。
作物蒸散发量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期、气候条件以及作物系数进行估算。
2. 土壤蓄水量变化土壤蓄水量变化是指土壤中储存的水分量的变化情况。
土壤蓄水量变化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降雨量和蒸散发量等因素进行估算。
三、农田供需水平衡计算公式:农田供需水平衡 = 农田供水量 - 农田需水量通过计算农田供需水平衡,可以评估农田水资源的供应是否充足。
当农田供需水平衡为正值时,表示农田供水量大于农田需水量,农田水资源供应充足;当农田供需水平衡为负值时,表示农田供水量小于农田需水量,农田水资源供应不足。
四、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的应用: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可以应用于农业管理、水资源规划和农田灌溉等领域。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以建立更精确的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为农民和农业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总结: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公式,该模型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部门了解农田水资源的供需情况,合理利用和管理农田水资源。
当然,实际的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可能会更加复杂,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和数据。
因此,在使用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前言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计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在总结以往水资源调查评价和供需平衡预测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编制《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SL429-2008)《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共7章30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标准的编制目的、适用范围、分区原则、水平年设定、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现状调查与评价、成果合理性分析、引用标准等作了规定;——对基础资料的收集及对资料的要求,成果资料的收集与堆资料的要求作了规定;——对经济社会资料收集整理、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供水量调查统计、用水量调查统计、用水耗损量分析估算、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源调查分析、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等内容及要求作了规定;——对需水预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生活需水量预测、生产需水量预测、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河道外需水量汇总等内容及要求作了规定;——对供水预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地表水供水、地下水供水和其他水源开发利用、供水方案等内容及要求作了规定;——对供需分析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计算途径与方法、基准年供需分析、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跨流域调水水资源供需分析以及城市水资源供需分析等内容及要求作了规定。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本标准参编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国良高安泽祝瑞祥王建生姚建文钟华平耿雷华徐澎波陈桂芳彭祥秦海鹏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李原园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目次1总则 (1)2术语 (3)3基本资料 (5)3.1一般规定 (5)3.2基础资料 (5)3.3成果资料 (7)4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8)4.1基本原则与要求 (8)4.2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 (8)4.3供水量调查统计 (9)4.4用水量调查统计 (10)4.5用水耗损量分析估算 (10)4.6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 (11)4.7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 (11)5需水预测 (13)5.1基本原则与要求 (13)5.2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13)5.3基准年需水量分析 (14)5.4节水分析 (14)5.5生活需水量预测 (15)5.6河道外生产需水量预测 (15)5.7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及河道外需水量汇总 (17)5.8河道内需水量 (17)6供水预测 (19)6.1基本原则与要求 (19)6.2基准年可供水量分析 (20)6.3地表水供水预测 (21)6.4地下水供水预测 (22)6.5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23)6.6供水方案拟定 (24)7水资源供需分析 (26)7.1基本原则与要求 (26)7.2分析计算途径与方法 (27)7.3基准年供需分析 (27)7.4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28)7.5跨流域(区域)调水供需分析 (29)7.6城市水资源供需分析 (30)1总则1.0.1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师水资源规划与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