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丸反应2例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服用附子过程中中毒反应的回顾性总结【关键词】附子中毒反应现代临床认为服用附子过程中出现:口舌四肢麻木,呕吐腹泻,一过性昏厥,昏迷是附子的中毒反应。
但笔者在近几年临床中发现,附子的“中毒现象”,除了与附子的质量,剂量大小,煎煮方法,药物搭配等因素有关外[1];还是疾病在转归过程中,为了排泄体内淤积的代谢产物,也即疾病彻底痊愈的一个必须过程。
笔者称之为“排垃圾”现象。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1.1 招募病例 2006年12月以来门诊连续病例。
总处方数 13812张,附子剂量从6~220g不等。
每张方最少1剂,最多10剂,见表1。
病人总数2875例;由于每一病人有多次复诊,总例次数 5425。
男 1296 例,女1579 例;年龄最小 2个月,最大 83岁。
表1 附子剂量分布1.1.2 病种选择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门诊,各类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1.1.3 病源选择与病人交流,理解医生治病用药的思路,了解“中毒”反应是疾病痊愈的必然过程,从而理解并接受服用附子的过程会出现“排垃圾”现象,排除病人由于恐惧心理导致的生命意外。
1.1.4 排除标准由病人自行选择是否接受这一治疗方法。
1.2 观察指标临床指标:口舌四肢麻木,呕吐腹泻,一过性昏厥,昏迷,心脏麻痹。
实验室指标: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各类激素水平,心电图,B 超,X线胸片等。
1.3 用药方法及干预措施 (1)停用既往服用所有中西药,对长期服用激素、成瘾类药物者则逐渐减量至停止。
(2)领悟中医火神派真谛,使用姜、附、桂等辛温扶阳药物组方[2]。
将附子的剂量分为6~10g、12~15g、30g、45~60g、75~90g、100g以上,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用药后情况逐渐加量。
不同的剂量在同一患者身上观察。
不同患者的开始剂量根据病情、年龄、性别、体重而定。
所有组方均加生姜,附子30g以上需先煎2h,另加生姜50g以上。
(3)排垃圾反应发生时,原则上不干预,任其自行消失。
附子理中丸(汤)现代研究进展李群【摘要】附子理中丸(汤)临床常用方剂,本文从质量研究、临床研究、毒副作用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汇总,为附子理中丸(汤)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2(031)001【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附子理中丸(汤);质量研究;临床研究;毒副作用【作者】李群【作者单位】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附子理中丸出自《阎氏小儿方论》,是由《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加附子而成,成分有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炙)5味中药,具有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之功,多用于脾胃虚寒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症.方中以附子(制)、干姜2味辛温药温运中阳、驱散中寒;党参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调和诸药,兼补脾和中.附子理中丸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中成药之一,疗效确切,历版药典也均有收载.近年的研究表明,附子理中丸(汤)除了主治脾胃虚寒所致的泄泻之外,同时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特发性水肿、顽咳、眩晕、腰痛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从质量研究、临床研究、毒副作用等方面综述如下.1 质量研究刘岚等[1]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含有乌头属药材的成药中乌头类生物碱宋果灵、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HPLC方法,可为含有乌头属药材的成药药品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标准.任培培等[2]建立了附子理中丸中甘草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可用于附子理中丸中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朱瑞龙等[3]采用HPLC法测定附子理中丸中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可作为双酯性乌头碱的含量测定方法.任培培等[4]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附子理中丸融合指纹图谱进行研究,确立31个共有峰,同时建立了附子理中丸的统一化色谱指纹图谱,所建立的多波长融合指纹图谱可用于附子理中丸的质量控制.任培培等[5]建立了附子理中丸HPLC数字化指纹图谱,以5-羟甲基糠醛峰为参照物峰,确定31个共有峰,获得了判别附子理中丸质量的重要数字信息,以双定性双定量相似度法评价附子理中丸批间质量稳定,精密度和重现性较好,适用于附子理中丸的质量控制.乌兰娜日等[6]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了附子理中丸中总乌头碱的含量,在水相pH 6.1±0.1,酸性染料为溴甲酚绿,有机溶剂为氯仿的条件下,能够准确测定乌头总碱的含量,可作为附子理中丸质量控制的方法之一.2 临床研究附子理中丸古代临床主要用于霍乱吐泻、腹泻、腹痛、寒证、外寒直中脾胃证、寒药伤中证、寒凝血滞型痛经、头痛、痰证、带下、咳嗽、眩晕、臌证等证属脾肾虚寒者,现代临床应用涉及消化系统(胃炎、肠炎、无致病菌生长性腹泻、慢性迁延性腹泻)、循环系统(室性早搏)、呼吸系统(咳嗽)以及顽固性口疮、红斑狼疮、痛经、眩晕、呃逆、特发性水肿等.2.1 肠炎、腹泻李桂芝等[7]运用中成药人参健脾丸配合附子理中丸治疗无致病菌生长性腹泻患者30例,每日2~3次,每次1丸(9g),半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1~3个月,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王有芝[8]应用附子理中丸敷脐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150例,年龄在4个月~2岁之间,先采用按揉足三里,提长强穴及分阴阳各100次,而后用75%酒精常规消毒神阙穴后,将附子理中丸做成半粒花生米大小药丸纳于其内,外用长1.5cm,宽0.5cm的胶布固定,2d换药1次,治疗期间停止其他任何治疗.经1~2次敷脐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00%.刘洪元[9]采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43例,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14d为1个疗程,43例病例中痊愈33例,占76.74% ;无效3例,占6.98%.沈伟生等[10]采用附子理中丸防治含伊力替康方案化疗相关性腹泻30例,表明附子理中丸对FOLFIRI化疗方案无论腹泻副作用还是血液毒性均有一定控制作用.刘绪文等[11]附子理中丸配合针刺治疗慢性结肠炎89例,用附子理中丸每次8~12丸,每日2~3次,配合针刺,经2周治疗,治愈53例,占59.6% ;好转32例,占36.0% ;无效4例,占4.4% ;有效率为95.6%.唐伟等[12]采用熨脐配以附子理中丸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120例取得良好疗效,其中生理性腹泻65例,小儿肠炎者55例,取食盐若干炒热装入布囊中,布包后敷于脐部,每日一次,每次1h,同时配以附子理中丸,1~3个月1/6丸,4~6个月1/4丸,7~10个月1/3丸,1岁以上1/2丸,加适量红糖调服,每服2次,治疗时间一般3~6d,结果治愈好转率96.7%.2.2 口腔溃疡刘东义[13]运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附子理中汤加减,每日1剂,水煎,日服2~4次.治疗期间忌服辛辣食物.治愈20例,好转1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周静宇等[14]采用附子理中汤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15例,经治疗10~30剂,痊愈10例、显效3例、有效2例.胡克晋[15]采用附子理中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胆石症和荨麻疹各一例,均取得很好疗效.潘建科等[16]采用附子理中汤治疗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伴腹痛腹泻1例,疗效满意.2.3 胃炎赵珩等[17]采用附子理中丸内服结合穴位针灸,对75例慢性胃炎进行临床观察,其中属慢性浅表胃炎32例,属肥厚性胃炎15例,萎缩性胃炎1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6例.附子理中丸每次6g,温开水送下.每日早晚各1次,饭后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6个疗程.结果痊愈35例,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2.4 咳嗽、眩晕、呃逆苏热尔图[18]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胃虚寒所导致的咳嗽和眩晕各1例,效果良好.靳中秀等[19]用复方甘草片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寒性呃逆25例,取复方甘草片3片,咬碎后含服,并嘱患者缓慢咽下,如30min后仍呃逆不止者,可重复上法1次,呃逆止后,加服附子理中丸8丸,每日3次,以巩固疗效.结果显示经含服复方甘草片,1次呃逆停止者19例,2次停止者6例,仅2例在呃逆停止后,因进食寒凉食物再次复发,含服复方甘草片仍然有效.2.5 特发性水肿马光明[20]用附子理中丸治疗特发性水肿60例,并设西药对照组,治疗组用附子理中丸每次8粒,3次·d-1,对照组用维生素C片,每次0.1g,3次·d-1,安体舒通片每次40mg,3次·d-1.结果治愈5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90%,总有效率为9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2.6 早搏马永泽等[21]应用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频发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患者46例,结果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96%.2.7 治疗痛经、带下、痹症、寒疮孔令多[22]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寒凝血滞型痛经98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48岁.方法:经按摩后,再给予附子理中丸1丸,每日3次内服,严重者首次加倍,元胡止痛片4~6片,每日3次.一般连服1周为1个疗程,到下次月经来临前3天再服1周,依次类推,治疗效果:痊愈43例,占43.88% ;显效48例,占48.98% ;无效7例,占7.14% ,总有效率92.86%.常晓波等[23]用附子理中丸治疗寒湿带下症及寒湿型泄泻症3例,取得良好效果.陈少东[24]采用附子理中丸治疗痹症、腰腿疼和骨折后期肿胀不消患者各1例,满意效果;陈迎五[25]用附子理中丸治疗秋末至春季易发作的寒冷型多形红斑25例,每次服10粒,1日3次.疮面有继发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1个月为一个疗程.结果一个疗程内,治愈16例,好转9例,治愈率64%.第二疗程结束时治愈22例,好转3例,总治愈率88%,未见无效病例.王维澎[26]用附子理中丸分别治疗头痛、早搏和口疮各1例,均治愈;王彩华[27]采用附子理中丸治疗痹症、头痛和皮痹各1例,取得满意疗效.3 毒副作用王建凯等[28]报道服用附子理中丸后导致中毒2例,两患者均出现口唇舌麻木、恶心呕吐、心悸不安、视物模糊等症状.张向力等[29]报道患者每日两次,每次1丸,服用至12丸时中毒致心律失常1例.齐敏[30]报道服附子理中丸致中毒1例报告,患者服附子理中丸2丸,1h后出现手足麻木、恶心呕吐等症状.杨星辉[31]报道服附子理中丸致面部浮肿2例,两患者均为老年女性,服用附子理中丸时出现,停用即消失,为血管性神经性水肿.附子理中丸中毒现象主要是由附子中所含的乌头碱引起.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消化、循环系统症状,症状表现为口唇、舌、四肢麻木、恶心、呕吐、心悸不安、视物模糊、语言不清,甚而引起中毒性心律失常.乌头碱在消化道很易被吸收,其不良反应主要是兴奋交感神经,及对各种神经末梢先兴奋而后麻痹.对中枢神经亦先兴奋后抑制,继而发生各种麻痹作用.中毒剂量因人的体质和耐受性而有所不同. 此外,敷脐疗法是常用的安全有效、几乎无任何副作用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运用敷脐法可使药物经肚脐直接向血液渗透,参与脐部血液循环,刺激胃肠道,促进已紊乱的肠功能恢复正常.中医学认为所有内服可治病的药物,外敷于某些相应穴位或部位都可收到与内服同样的疗效.鉴于附子理中丸临床应用多年,疗效可靠,但内服有一定副作用的特点,完全可以进行剂型改革,使其起到安全有效的作用.参考文献:[1]刘岚,范智超,张志琪.HPLC同时测定成药中4种乌头类生物碱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10,30(2):236-239.[2]任培培,孙国祥,智雪枝.RP-HPLC法测定附子理中丸中甘草酸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8,25(5):779-781.[3]朱瑞龙,景明,柴国林,等.HPLC测定附子理中丸中双酯型乌头碱含量[J].中成药,1996,18(10):13-14.[4]任培培,孙国祥,孙丽娜.附子理中丸多波长融合HPLC指纹图谱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9,29(3):411-415.[5]任培培,孙国祥,智雪枝.附子理中丸数字化指纹图谱研究[J].中南药学,2008,6(3):345-349.[6]乌兰娜日,王玉华,王伟,等.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附子理中丸中总乌头生物碱的含量[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6,13(4):30-31,68.[7]李桂芝,范玫,郭菊.30例无致病菌生长性腹泻患者中成药治疗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4,7(2):136.[8]王有芝.敷脐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150例[J].外治杂志,2007,16(1):29.[9]刘洪元.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治疗慢性肠炎的体会[J].中医药学报,2008,36(1):62-63.[10]沈伟生,邓立春,袁明,等.附子理中丸防治含伊力替康方案化疗相关性腹泻30例[J].陕西中医,2009,30(9):1153-1154.[11]刘绪文,杨道建.附子理中丸配合针刺治疗慢性结肠炎89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9):7.[12]唐伟,张尊善,陈现民.熨脐配以附子理中丸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120例临床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1996,5(6):43.[13]刘东义.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8):544.[14]周静宇,庄志坚.附子理中汤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体会[J].河北医学,2008,14(12):1499-1500.[15]胡克晋.附子理中汤临证新用三则举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12(8):60-61.[16]潘建科,张北平.附子理中汤治疗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伴腹痛腹泻1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4):33.[17]赵珩,张建功.附子理中丸合针灸治疗慢性胃炎7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666-5667.[18]苏热尔图.附子理中丸临床新用两则[J].内蒙古中医药,1999,20(3):24-25.[19]靳中秀,史玉称.复方甘草片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寒性呃逆25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工业),2005,7(10):52.[20]马光明.附子理中丸治疗特发性水肿[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3):104.[21]马永泽,冯俊俐,刘小渭.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早搏的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379-380.[22]孔令多.综合疗法治疗寒凝血滞型痛经98例[J].广西中医药,2001,24(4):45.[23]常晓波,闫泽君,尹新燕.附子理中丸治疗寒湿带下症及寒湿型泄泻症3例[J].中国医师杂志,2004,6(S1):217.[24]陈少冬.附子理中丸新用[J].新中医,1995,27(10):58.[25]陈迎五.附子理中丸治疗寒冷型多形红斑25例[J].光明中医,2007,22(2):62-63.[26]王维澎.附子理中丸治验3则[J].新中医,2001,33(2)63-64. [27]王彩华.附子理中汤临证应用举隅[J].新中医,2000,32(5):52. [28]王建凯,刘国良.附子理中丸致中毒反应2例报道[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7(1):43.[29]张向力,张丽萍,王晓霞.附子理中丸中毒致心律失常1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6,3(4):37.[30]齐敏.服附子理中丸致中毒1例报道[J].内蒙古中医药,1994,15(S1):117.[31]杨星辉.服附子理中丸致面部浮肿2例[J].黑龙江中医药,1999,35(4):39.。
1附子理中丸详解及应用案例附子理中丸详解及应用案例附子理中丸,附子为君药。
附子历来被称为“百药之长”、“回阳第一要药”,从附子的生长周期来看,冬至时栽种,夏至时收获,附子已秉足天地一岁之全阳之气,心为纯阳之剂,大辛,大热之品。
大补阳气,还能散寒。
治疗阳虚、阳脱必需之药。
理中丸,理脾胃,调理脾胃的意思,由于脾胃虚寒,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为气机升降之中枢,调理中枢使中枢正常运转。
【处方来源】汉张仲景《伤寒论》理中丸加附子。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或棕黑色的水蜜丸或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微甜而辛辣。
【药物组成】附子(制)100g 党参200g 白术(炒)150g 干姜100g 甘草100g【方解】本方共由5味药组成。
用于脾胃虚寒证。
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方中附子、干姜大辛大热,温中散寒共为主药;党参甘温入脾,补气健脾为辅药,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
全方合用,可使寒气去,阳气复,中气得补,共奏温中健脾之功。
【主治】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脾胃虚寒证、胃神经官能症,呕吐、腹泻、急性胃肠炎、肠炎、结肠炎、肠痈。
吐血、便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肌衄(过敏性紫癜),风心病、肺心病、窦性心动过缓等。
也有一定的疗效。
【方解】制附子大补阳气,散寒,附子大辛,大热,好的附子片用舌舔一下,舌会有麻的感觉。
有的老中医讲,服药后口唇有麻木感,就说明附子的用量已经足了,可以暂停服药了。
再服有中毒的的可能。
党参,在伤寒论中都是用人参,现已改为党参,党参健脾益气,有益于中焦气机的升降。
干姜,是生姜干燥所得,因为其色白,又称为白姜,与生姜相比,干姜的温热之性比生姜要厉害,但仍具有降胃气、止呕吐的作用。
干姜与附子同用,温阳散寒之力大增,“附子无姜不热”,就是说,但用附子其温热之药力大减。
甘草这里应为炙甘草,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兼具调和作用。
总的说来,附子理中丸具有温阳散寒,健脾益气,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
附片引起不良反应2例标签:附片;不良反应;原因附片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中药饮片,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植物来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临床上使用的加工品有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和炮附片。
笔者所在医院主要应用的是白附片,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较少出现不良反应,但在2012年11月和12月分别出现了1例不良反应。
1 病例介绍患者1,女,54岁。
处方诊断栏填写的是寒湿痹症,处方组成:附片50 g,白术20 g,桂枝15 g,秦艽20 g,木瓜20 g,茯苓30 g,防已20 g,当归20 g,牛膝20 g,干姜18 g,川芎20 g。
患者在医院煎药室煎药,服药200 ml后出现了口腔、上肢发麻,流涎不断,嘴唇张合困难,临床对症处理,症状缓解后,按原医嘱服用剂量减半,未出现不良反应。
患者2,女,40岁。
因腰膝冷痛、遇寒加重,夜尿较多,10天前开了5副中药服用后,症状有所缓解,医生在原处方的药物品种保持不变,减少了附片的用量,由原处方的40 g减少到30 g,其他物品剂量未变。
患者回家煎服后电话告诉医生,服药后有舌头、双手发麻,双手无力,嗜睡的不适症状,医生嘱患者暂停服药,立即到医院进行对症处理,一天后症状消失。
2 讨论由于在2个月内发生了两例服用中药汤剂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且与附片的使用有关,药剂科迅速查找原因。
首先是处方调配和处方发药,在上述2例患者的中药饮片调配和处方发药都准确无误,处方发药人员向患者介绍清楚了中药饮片的煎服方法。
其次中药的煎煮、服用方法和剂量,第一位患者的中药是在院内煎药室煎煮的,煎药室工作人员是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煎药,附片先煎煮了60 min,每袋包装200 ml,第二位患者的煎服方法是按照处方发药人员的介绍进行的。
特别是第二位患者在首诊时附片的剂量较此次大,但未出现不良反应,此次减少用量后却发生了不良反应,在笔者所在医院内找不到原因的情况下,向附片的炮制加工企业求助,很快得到了回复,生产企业在炮制加工附片过程中不是进行蒸或煮的湿热处理,而是将切好的饮片直接放入烘箱烘烤至规定的时间而成。
有毒副作用的中药和中成药一、龙胆泻肝丸中毒事件的启示中国青年报 2012年06月13日11 版正式报道,台湾一起因长期服用中药龙胆泻肝丸中毒者本人是一名中医师而致尿毒症的患者,历经10年诉讼拉锯战终于打赢了官司,台湾士林地方法院判定科达公司所生产的龙胆泄肝丸其中含有马兜铃酸须赔偿王韵凯1200万元新台币,其中包括医疗费用,劳动能力减损,精神抚慰金以及惩罚性赔偿金,台湾科达制药不仅名誉受损,其须赔付的金额还要按照自请求之日起每年5%的利息计算;而对王韵凯而言,这场诉讼已经让他“身心俱疲”;事实上,早在1982年,比利时就发现这种来自马兜铃科植物的木通会导致肾病变;许多比利时妇女为了减肥服用中草药配方含木通的减肥药剂,后来纷纷得了肾衰竭;2000年,美国禁止进口、制造和销售含有马兜铃酸的一切中草药;在中国大陆,新闻也开始披露同样的现象;让这名台湾律师印象最深的是,北京一位出身中医世家的老中医长期服用同仁堂生产的龙胆泻肝丸后也得了尿毒症;这位老中医说,与他同样行医的爷爷和父亲都有服用龙胆泻肝丸的习惯,最后均死于尿毒症;“就连中医师都这样,到底有多少人受害而不自知”这位律师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龙胆泻肝汤是历史悠久的中药老方子,本来没有毒性,埋下隐患的是其中一味药材“木通”;在药材市场上,木通主要分为川木通和关木通,虽然两者都叫“木通”,但前者不含任何毒性,后者却属马兜铃科植物,富含马兜铃酸;法庭最后倾向荣总医院研究项目的实验结果,认定台湾科达制药公司所生产的龙胆泻肝丸中确含马兜铃酸;有关人士还专门介绍了台湾的药害救济法,这部法律旨在为那些被药品的不良反应所伤害,但不能确定事故责任人的受害人提供及时救济,救济金来自台湾卫生署设立的药害救济基金;“你不必通过诉讼,也就是说不管谁是谁非,只要证明受害者的问题是药物引起的,就有赔偿;”但从长远来说,更重要的是政府和药厂“从源头上对药品安全进行把关”,因为一旦发生了药物伤害事件,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药商和受害人陷入双输局面;据新华社报道,在中国大陆,共有200多家药厂曾经生产过龙胆泻肝丸,致病人数约10万人;二、哪些中药有副作用一般人都认为,西药具有毒副作用,和中成药没有什么毒副作用,因此可以放心服用;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有些和中成药也有毒副作用,服用时必须谨慎;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草药在五千种以上,较为常用的也有五百种左右;其中大多数无毒或毒性不大,但也有一些毒性明显,甚至有剧毒;尤其是下列中成药,因其中有些含有一定的有毒成分或易致过敏物质,患者切勿盲目服用;1、牛黄解毒丸:通常用于治疗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病;需要注意的是,孕妇禁服此类中成药;牛黄解毒丸片含高含量雄黄,能导致慢性砷中毒;含大黄,有肾毒性、肝毒性;含有雄黄硫化砷、朱砂硫化汞的中药绝对不要吃,吃了当时不觉得异常,但砷、汞等重金属会在体内积蓄,排不出去,到一定程度就导致慢性重金属中毒;砷在化学上是类金属,但对人体的毒性与重金属相似,毒物学把它归为重金属;砷进入体内后主要在毛发、指甲、骨、肝和肾等器官沉积,难以排出体外,积蓄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乏力、消化不良、消瘦、肝区不适等症状,可导致肝硬化、周围神经病、皮肤癌等;2、黑锡丹、铅丹:对这些含铅的中成药,如果应用有误,不仅有可能危及身体健康,甚至会中毒;例如癫痫患者服用铅丹剂量过大时,会出现肌肉抖动、头晕目眩、步态不稳以及吐泻、血尿或便秘等症状;3、三仙丸、安宫丸、朱砂安神丸、参茸卫生丸:这类药物都含有朱砂硫化汞,久服可导致汞中毒;如脑外伤患者长期服用安宫丸,会出现腰痛、少尿、血尿、蛋白尿,甚至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又如神经衰弱、高血压患者持续服用朱砂安神丸、参茸卫生丸,容易引起口腔炎、恶心呕吐、蛋白尿、赤痢等慢性汞中毒;4、六神丸:为消肿解毒药,常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症;除孕妇禁用外,体质虚弱者也应慎用;例如一位患者因患疖肿与咽喉干痛而服六神丸后,竟产生皮肤奇痒、烦躁不宁、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嗜睡昏迷,以及胸闷不适、喘气困难、心率缓慢、心律不齐等症状,经过及时治疗才转危为安;这主要是因为该药含有蟾酥等有毒成分,因此患者切勿乱用;5、容易引起中毒的中药:砒霜砷、水银汞、斑蟊、红娘、生滕黄等属剧毒药品;生白附子、生草乌、生天南星、生甘遂、生硫黄、生半夏以及马钱子、狼毒、朱砂、蟾酥、巴豆、罂粟壳、白降丹等也有大毒;有些不常用的草药,毒性也强烈,如雪上一支蒿、天仙子、闹羊花、毛莨、断肠草等;对这些药物不能随便服用,确需使用,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否则会引起中毒反应,如唇舌发麻,恶心呕吐,心慌,面色苍白,皮肤冰冷,胸闷烦躁,呼吸缓慢,严重者昏迷不醒;苍耳子全株有毒,但果实比全草毒性大,嫩叶比老叶毒性大;北五加皮又名香加皮属萝藦科,含强心甙而有毒;史料记载有毒蜂蜜多产于农历七月;其原因是此时多数植物花期已过,而有毒植物却竞相开花,蜜蜂饥不择食,采集有毒植物的花蜜酿造所致;对此,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曾告诫云:“七月勿食生蜜,令人暴下;发霍乱;”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雷公藤可引起白血球降低,月经紊乱等;有中等毒性的驱蛔虫中药苦椅子;6、过量服用会引起中毒的中药:有些中药虽然毒性不大,但使用剂量过大,也会产生严重副作用,如少量木通有通乳作用,但剂量超过30g,会引起;白果是常用的止咳平喘药物,但如果一次服用20粒以上,就会发生氢氰酸中毒;甘草药性平和,善调百药,但若无故过量服用,可致腹胀食欲减退,水肿,甚至引起;临床有报道服用31 g生石膏而致死者,查其原因为石膏中含砷量过高所致;如生半夏有毒,能戟人咽喉导致失音;但通过115~121℃加热或白矾水浸泡,可消除毒性;蜈蚣有毒,但经开水烫和干燥后,毒性蛋白几乎全部灭活,毒性大大降低;当然;有些中药也会因炮制不当而毒性增加;如雄黄有毒,用火煅后则生成砒霜,使毒性剧增,所以我们应当严;曾经有位“专家”用附子治疗风湿病,因用药量增加一倍,结果病人呜呼矣哉;黄药子用量过大,可导致肝脏损害和黄疽;杏仁用量过大会引起氢氰酸中毒,引起呼吸抑制;7、孕妇用药需注意有些中药有致畸和堕胎作用:据历代医家经验已发现的有100多种药物对胎儿有损害作用,一般分为禁用和慎用两大类;禁用的药物大多数是毒性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如三棱、莪术、麝香、水蛭、巴豆、牵牛、大戟、斑蟊、商陆、雄黄、虻虫、水银、轻粉、芜花等;慎用的药物有破血、活血通络、行气、祛瘀及辛热药物,如桃仁、红花、枳实、附子、大黄、天南星、肉桂;所以孕妇用药需慎之又慎,绝不能盲目乱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才能保证母子安全;用“斑蝥泡酒”堕胎就不可取,斑蝥是有毒的,容易引起肝肾功能的衰竭,有几例病例就是因此死亡;8、欧美禁止进口的中成药:附子“即着名有毒中草药乌头的子根,含毒性强烈的乌头碱,能对心脏造成损伤,能被用来杀人,死亡症状和心脏病发作类似;美国、英国等国都禁售含附子的中药,例如附子理中丸”美国禁含汞、铅、朱砂、马兜铃酸、龙脑、黄连、蜈蚣、麻仁等成分中药,禁售以下常用中药:安宫牛黄丸、牛黄解毒丸、复方丹参片、猴枣散、保婴丹、黄连素片、人参再造丸、六神丸、大活络丸、小活络丹、利肝片、龙胆泄肝汤、安神补脑丸、附子理中丸、牛黄清心丸、定心丸、龟龄集、救心丹等等黄连被禁用的原因是发现小檗碱黄连素孕妇服用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症,儿童服用可引起急性溶血、严重黄疸;小柴胡冲剂的主要成分是柴胡和黄岑,二者都有肝毒性;日本在90年代有很多人因为吃小柴胡汤导致间质性肝炎,有的因此死亡;此后日本仍有因为服用小柴胡汤而导致肺水肿的报道;逍遥丸含柴胡,柴胡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柴胡皂苷d对人的肝细胞有较强的毒性;柴胡还具有肾毒性,能对肾脏造成损害;也有实验表明,柴胡煎剂、柴胡皂苷对动物胸腺有抑制作用,能降低机体免疫功能;“罗布麻降压片中的夏枯草、钩藤、泽泻都有肾毒性;降血压建议还是用西药,有多种便宜便宜到一天几分钱、有效、副作用小的西药可选择,没有必要去尝试中药;夏枯草是肝毒性,能损害肝脏,还可能是免疫抑制剂,长期或大量服用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王老吉也含该成分;”复方甘草片能镇咳,是因为含有阿片粉,阿片也就是着名的毒品鸦片,能够成瘾;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有和激素醛固酮相似的作用,因此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甘草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甘草还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蜜炼川贝枇杷膏含款冬花,含有具有肝脏毒性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动物实验表明款冬花能致肝癌,被欧洲禁用;藿香正气水如果用的是较便宜的藿香,主要成分为爱草脑,是一种致癌物,可诱发肝癌;另外,藿香正气水中的厚朴有肾毒性,被欧洲禁用;生半夏也有肾毒性,而且有非常明显的生殖毒性;这些中药已知或怀疑含有马兜铃酸,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损伤,最终导致肾衰竭,含有这些成分的中药绝不要吃: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汉中防己、细辛、追风藤、寻骨风、淮通、朱砂莲、三筒管、杜衡、管南香、南木香、藤香、背蛇生、假大薯、蝴蝶暗消、逼血雷、白金果榄、金耳环、乌金草猴枣散含马兜铃科植物细辛,有马兜铃酸,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损伤,千万别用;猴枣散中的全蝎毒性也很强;其主要成分猴子枣就是猴子体内的结石;实验表明马兜铃酸小剂量间断吃几周就能引起肾脏不可逆损伤,所以是一点都不能吃;王氏保赤丸含朱砂,还含有大黄和巴豆,都是毒性很强的成分,千万不要给小孩吃;保济丸含天花粉,也是已知有肾毒性的中药;另外,香港出的保济丸被新加坡查出添加了西药成分酚酞和已被禁用的西布曲明;六味地黄丸含有泽泻,实验表明泽泻具有肝毒性、肾毒性,能对肝、肾造成损伤;含有中药材黄药子的中成药,有明显的肝毒性,过量或长期应用,可导致肝脏损害;含有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的中成药因含马兜铃酸,具有明显的肾毒性,使用不当会导致肾损害;含蟾酥的中成药,使用不当会导致心脏损害和;含马钱子的中成药,使用过量会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外用的中成药一般避免内服;三、正确合理使用中药中药的使用以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合理配伍,辩证用药乃是中医的根本;众多医家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创造了无数的中药合理配伍的传统、经典名方以及数不清的经验秘方,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我们的前辈也总结出了许多中药配伍不当而使毒性增加的例子;如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有些无毒的中药因合用而产生毒性;另外,给药的途径、用药次数、用药时间、施药的面积等,都与药物毒性的产生有关,应予重视;而人体和环境因素对中药的毒性产生也有重要影响;体质强的人对药物的耐受力强,体质弱的人,使用中药容易造成药物的毒性伤害;当然,个体差异的因素也有很大影响;有报道,某单位因误食天仙子造成八人中毒,中毒的最大剂量为30 g,最小量15 g,相差1倍;可见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有机体,这不断变化的机体生理或病理环境,直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过程,当然也影响药物毒性的大小与有无;此外,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都会影响中药的使用;还须指出的是:近年来,随着农药的使用增加和工业化的日益发展,有机磷与铅、铬、砷等有害金属的污染,可能会导致原本无毒的中药具有一定毒性;现代科学检验表明,目前中药砷污染十分突出,若长期服用被污染的中药,必然会导致积蓄性中毒,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一化有毒为无毒用毒药攻病毒,是中医临床的常用方法,但用量则是问题的关键;对有大毒之中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控制用量,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且要中病即止;不能盲目久服;而有些中药本身并无毒性,如大黄、肉桂、麻黄等,但若超大剂量使用或配伍失当,也可对人体造成一定伤害;所以使用上一定要按照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合理使用;二严把质量关为保证高效安全用药,最大限度的减轻中药对人体的毒害,必须从源头抓起,严把中药材饮片及成药的质量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市场;甚至从中药的栽培、采集、加工、炮制等各个环节,都应该遵守质量规范及操作标准;各种制剂的中成药均应按照药典严格检测,合格的药品必须按医嘱正确使用;三辩证用药辩证、合理用药,是减毒的必要保证;中医之精髓在于辩证论治;中药是否对人体有毒害,在于其合理使用;每一位医者必须对药物的性效、有毒无毒或毒性的大小以及对用药方法等诸多方面有所了解,同时还必须准确地辨析用药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种族以及皮肤等各方面的情况作为用药的依据,才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中药对人体的毒害;如:素体脾胃虚寒者,慎用苦寒之剂,以防伤脾胃;素患脾热胃火盛者,慎用辛热之品,以免生热助火:正虚滑脱不禁而邪未尽或又感新邪者,不宜单用收涩之品,以防闭门留寇;气虚阴亏者,不宜单用或大量用辛热之品,以防再伤气阴,等等;大毒莫过砒霜,随着近代对于砒霜用药的改革,用砒霜注射液来治疗原发性的肝癌、,效果很好,而且不引起砷,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有毒的药物如果运用得当,照样可以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另外比如人参是延年益寿的药品,但是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研究发现服用人参每天如果超过30克,连续服用2个月,将会出现头晕、血压升高、烦躁、,人们把出现这些不良反应称为滥用人参综合征;这就告诉我们,人参是一种大补的良药,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药物使用一定要得法,当然不当食用人参导致的不良反应一般在停药后可以自行消失;四防止过敏过敏也是中药毒性的一种反应;传统观念中,有认为中药安全而无过敏的错误倾向,故而中药的过敏也常常被忽视;这里有必要提出,中药的过敏时有发生,如果临床上病人出现与疾病无关联的症状时,应予重视,详加甄别,及时防治;应特别强调指出:近几年中药注射剂发生过敏的情况屡屡出现,导致过敏死亡的病例时有发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为什么⼀个简单腹泻,服⽤了附⼦理中丸后,会绵延⼗年不愈?(转)为什么⼀个简单腹泻,服⽤了附⼦理中丸后,会绵延⼗年不愈?这个患者腹泻已经⼗多年了,最开始腹泻⼀天3次左右,⼤便呈泡沫状,于是就⽤附⼦理中丸控制,服⽤后上症稍缓解,停药后⼜复发,患者遂间断⽤附⼦理中丸控制腹泻,可渐渐地效果就不好了。
3年前,开始在西医消化内科接受正式治疗,服⽤复发⾕氨酰胺和双歧杆菌等,治疗后上症稍缓解,后⼜因饮酒⽽复发。
⼜⽤中成药控制,附⼦理中丸,补脾益肠丸,参苓⽩术散,四神丸,⾁蔻四神丸等等,但是依然停药⼜加重。
附⼦遂遍访中医名医,具体⽤药不详,⼤概换了五个医师,依然服停药后加重。
1+年前⼜开始去西医消化内科接受治疗,服⽤匹维溴铵、复⽅⾕胺酰胺,抗⽣素(具体⽤药不详),⼜接着服⽤双歧杆菌,曲美布汀,枯草菌,治疗前期上症好转,之后症状复⼜反弹。
⼜做肠镜,发现⼤肠有多发息⾁(⼭⽥I型息⾁),遂作镜下息⾁APC术,共切除26枚,同时还确诊为“结肠炎”,⽤甲硝唑和地塞⽶松灌肠,治疗前期上症好转,之后症状复⼜反弹。
为什么⼀个简单的腹泻,也许腹泻⼏天就好了,为什么会绵延⼗年不愈呢?⽽且腹泻却越来越重,病越来越多呢?腹泻是⼀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分增加,每⽇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物或脓⾎、黏液。
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
如果处理得当,急性腹泻往往随着感染性因素或者⾮感染性因素从体内排出,⽽渐渐好转,此时若⼈为⼲预,闭门留寇,强⾏⽌泻,让感染性因素或者⾮感染性因素长久地滞留在体内,就有可能转变为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有时我都可以感受到张从正先⽣⼼中的郁愤,先⽣当年撰写《儒门事亲》,批判滥⽤补益之药,滥⽤补阳之法,结果被千夫所指,但是关于⽤药,我从实践中深深地感受到,先⽣的原则是对的。
张从正先⽣⽣处宋⾦时期,那时就有崇尚“附⼦”之风,奉“姜、乌、附”为圣丸(见《儒门事亲》)。
原创神奇的中成药,附子理中丸的8大妙用!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中成药,是治脾胃虚寒的附子理中丸。
这个药太多人需要了,因为当下脾胃虚寒的人很多。
什么样的人容易脾胃虚寒?吃太多寒凉的东西、容易脾胃虚寒;误用寒凉药物,攻补太过,也容易脾胃虚寒;久病耗伤阳气,也容易脾胃虚寒。
脾胃气虚时间长了会导致阳虚,进而出现虚寒的表现。
肾阳不足也能导致脾胃虚寒,所以我们看肾阳虚的人总爱腹泻,便溏。
喝温水喝太多也容易脾胃阳虚,随身带着一个大水杯,喝完了还要不停“续杯”的人,你去观察,不少人就有脾胃虚寒的表现。
因为脾喜燥,这里水太多了,阴太多了就要消耗阳,所以脾阳不足是很常见的。
脾胃虚寒时间长的人容易早衰,容易影响生殖功能,容易让人变胖。
附子理中丸这个温中散寒的药,就是来温暖脾胃虚寒日久的人。
附子理中丸的原方出自局方,其实就是在仲景理中丸的基础上,加了一味附子,温中散寒的力量更强。
它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炮附子五味药组成。
其中人参大补元气,补全身的气,偏向补脾气,我们上面说,阳虚一定气虚,补气是基本的。
现在的中成药,把人参替换为党参,党参也是补气健脾的。
炮附子、干姜都是大辛大热的药,温中散寒共为主药。
白术健脾燥湿,帮助营造脾喜欢的环境,让脾胃快点恢复正常工作。
甘草调和诸药,还能干嘛呢,缓急止痛。
吃附子理中丸的人,不会是那种红红的舌头,舌头是淡胖的,边上有齿痕,舌苔是白润的,润就是表面总是有清的口水。
脉沉迟无力。
附子理中丸主治脾胃虚寒,这个说法比较笼统,那么具体什么时候能用到它?脾胃虚寒的人,第1个表现是容易腹泻,特别是吃了寒凉的东西,受凉以后。
脾胃虚,脾运化水湿的能力就不足,导致这个地方水湿停滞。
脾胃虚,大小肠转输也受影响,大肠不能吸收多余水分,导致你大便排出来含水多,就是腹泻。
脾胃本身就虚寒,吃了寒凉饮食、受凉就是雪上加霜,这个时候腹泻属于身体自我的防御机制。
长期被脾胃虚寒困扰,总爱拉肚子,附子理中丸就可以温中散寒,用温热的力量扭转虚寒的内环境。
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附子为君药。
附子历来被称为“百药之长”、“回阳第一要药”,从附子的生长周期来看,冬至时栽种,夏至时收获,附子已秉足天地一岁之全阳之气,心为纯阳之剂,大辛,大热之品。
大补阳气,还能散寒。
治疗阳虚、阳脱必需之药。
理中丸,理脾胃,调理脾胃的意思,由于脾胃虚寒,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为气机升降之中枢,调理中枢使中枢正常运转。
出处原出张仲景《伤寒论》,是主治太阳虚寒病症的主方。
现中药生产厂家的说明书只写服法:“口服,一次1丸,每日2次。
”而不写“服后法”。
原书为“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所以“如食顷、食热粥”,目的在于饮热粥以助药力,使其更好地发挥药效。
组成附子(制) 100g 党参 200g 白术(炒) 150g 干姜 100g 甘草 100g制附子大补阳气,散寒,附子大辛,大热,好的附子片用舌舔一下,舌会有麻的感觉。
有的老中医讲,服药后口唇有麻木感,就说明附子的用量已经足了,可以暂停服药了。
再服有中毒的的可能。
党参,在伤寒论中都是用人参,现已改为党参,党参健脾益气,有益于中焦气机的升降。
干姜,是生姜干燥所得,因为其色白,又称为白姜,与生姜相比,干姜的温热之性比生姜要厉害,但仍具有降胃气、止呕吐的作用。
干姜与附子同用,温阳散寒之力大增,“附子无姜不热”,就是说,但用附子其温热之药力大减。
甘草这里应为炙甘草,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兼具调和作用。
总的说来,附子理中丸具有温阳散寒,健脾益气,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
制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 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00~120g 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或棕黑色的水蜜丸或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微甜而辛辣。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适用证适用于阴寒体质,阳热体质禁用。
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神疲,面色白,肢冷,脉软,尿清,便溏判别阴寒体质与阳热体质的纲领:阴寒体质:神——精神萎靡,目光无神,面带倦容。
附子治疗案例附子,又名砒霜、附子砒霜,为毒性极强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温经止痛的功效。
在中医药中,附子常被用于治疗寒邪内盛、肾阳不足、阳虚寒冷等症状。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附子治疗疾病的案例,以供参考。
案例一,附子治疗寒疝。
患者张某,男,45岁,因寒疝引起的腹痛、腹冷、睾丸下垂等症状就诊。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确诊为肾阳虚寒,属于肾阳不足型寒疝。
医生开具了附子理中丸的方剂,患者每日按时服用,并配合针灸治疗。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腹痛明显减轻,腹部不再感到冷气,睾丸也逐渐恢复正常。
案例二,附子治疗冷痢。
患者王女士,30岁,因腹泻、便稀、恶寒等症状就诊。
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确诊为寒湿侵袭引起的冷痢。
医生给予了附子泻心汤的方剂,患者服用后腹泻情况逐渐好转,同时也减轻了恶寒的症状。
案例三,附子治疗阳痿。
患者李先生,50岁,因阳痿多年未能治愈,来到中医门诊求治。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了附子理中丸配伍补肾壮阳的方剂,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后,阳痿症状明显改善,性功能逐渐恢复。
以上三个案例充分展示了附子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附子属于剧毒药物,用药需谨慎,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可自行使用。
同时,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以及体质虚弱者,禁忌使用附子。
在使用附子治疗疾病时,应根据个体情况,合理搭配其他药物,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总之,附子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具有较好的温阳散寒、温经止痛的功效,对于一些寒邪内盛、肾阳不足、阳虚寒冷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谨慎使用,遵循医嘱,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影响身体健康。
附子理中丸养胃的功能主治一、功能特点附子理中丸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以下功能特点:1.养胃:附子理中丸能够温阳散寒,调整胃肠功能,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吸收,从而起到养胃的作用。
2.理中:附子理中丸能够调理胃肠功能,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理中的效果。
3.缓解胃寒:附子理中丸能够温暖胃脾,缓解胃寒的不适症状。
二、主治疾病附子理中丸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1.胃寒:附子理中丸能够缓解胃寒引起的胃痛、腹痛、腹胀等症状,调理胃肠功能,恢复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
2.胃炎:附子理中丸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胃炎引起的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促进胃部的消炎、修复。
3.胃酸过多:附子理中丸可以调节胃酸分泌,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部的愈合。
4.胃气胀滞:附子理中丸能够理气和胃,促进胃肠气的排出,缓解胃气胀滞引起的腹胀、胃胀不适等症状。
5.消化不良:附子理中丸能够调理胃肠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改善消化不良引起的胃痛、腹胀、恶心等不适感。
三、使用方法附子理中丸的使用方法如下:1.服用剂量:一次3粒,一日2次。
2.服用时间:饭前15分钟服用,每天早晚各一次。
3.配合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避免油腻、冷食。
四、注意事项在使用附子理中丸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禁用:孕妇禁止使用附子理中丸。
2.儿童慎用:儿童使用附子理中丸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过敏体质慎用:过敏体质者慎用附子理中丸,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
4.不宜长期使用:附子理中丸不宜长期连续使用,一般使用4~6周为宜。
5.注意饮食:使用附子理中丸期间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避免油腻、冷食。
五、不良反应附子理中丸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不良反应:1.胃肠道不适:部分患者在使用附子理中丸后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一般自行缓解,若症状严重可停药并就医。
2.过敏反应:个别患者对附子理中丸中的成分过敏,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附子理中丸反应2例
主要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理中丸,是由附子、党参、白术(炒) 、干姜、甘草组成的传统中成药方剂,为棕褐色或棕黑色的水蜜丸或黑褐色的大蜜丸,具有温中健脾作用,临床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 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00~120g 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
该品为棕褐色或棕黑色的水蜜丸或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微甜而辛辣。
作用类别
该药品为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
温中健脾。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用法与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丸,大蜜丸一次1 丸,一日2~3次。
注意
孕妇慎用。
规格
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
密封。
药理作用
1. 调节胃肠道运动:据报道附子理中丸可明显增强胃张力及胃蠕动,加快胃排空;该药还可抵抗乙酰胆碱引起的回肠痉挛及肾上腺素引起的回肠运动抑制。
2. 增强体力和抗寒能力:动物实验发现,脾虚动物经附子理中丸治疗后,在4℃冷水中游泳时间明显延长,表明该药能显著增强脾虚动物的体力和抗寒能力。
3. 附子理中丸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还能显著提高脾虚动物的免疫功能。
临床应用
1. 本品适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引起的脘腹冷痛、呕吐腹泻、腹胀肠鸣、不欲饮食、手足发凉等症及脾肾两虚,寒凝不化所致之精神倦怠,形寒肢冷,不思饮食,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带下清稀等症。
2. 胃、十二指肠溃疡:用附子理中汤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取得较好的疗效。
3. 腹泻:有报导分别用附子理中丸(汤)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腹泻,取得满意疗效。
用人参健脾丸合用附子理中丸治疗慢性腹泻,用参苓白术散合用附子理中丸治疗慢性腹泻均可获得一定疗效。
4. 其他:附子理中丸还可用于治疗窦性心动过缓、过敏性紫癜,复发性口腔溃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