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与身体的关系(胡鹏)
- 格式:pdf
- 大小:667.54 KB
- 文档页数:6
灵魂与身体:灵魂和物质之间的联系灵魂和身体是哲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探讨其之间的联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灵魂和身体之间的联系。
一、灵魂和身体的本质首先来考虑灵魂和身体各自的本质。
在哲学上,灵魂通常被理解为人类精神的本质,是人类思想、意识以及人格的基础。
相应地,身体则被视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人类存在和行动的物理载体。
灵魂是不可见的,而人体是可见的,身体体验是指身体感觉和知觉的过程。
因此,物质和精神被认为是两个本质不同的存在的体现。
二、身体对灵魂的影响其次来考虑身体对灵魂的影响。
一方面,身体的存在为灵魂的表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生理学上,人类脑部神经元和大脑皮层与意识高度相关,因此,身体产生的各种感觉和生理反应会影响灵魂的思考和决策。
例如,生病时身体会疲惫不堪,这种身体感受会降低灵魂的活力和决策能力。
治疗疾病并能够恢复身体健康,灵魂也可以在自由地运作。
因此,灵魂的自由和活力受到了身体状态的制约。
另一方面,身体的存在也会影响灵魂的精神状态。
具体来说,身体的不同生理状态会影响到灵魂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例如,身体疲惫时的心情很容易抑郁和疲惫,健康身体会促进积极的精神状态。
因此,身体状态和灵魂的情感状态也是息息相关的。
三、灵魂和身体的相互作用最后来考虑灵魂和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虽然灵魂和身体可以被看作是本质形异的存在,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身体作为灵魂的物质基础,就好像是积木的一部分,起着支撑和协助灵魂行动的作用。
灵魂则可指引和控制身体,使身体得以看到世界、行动、改变世界。
因此,灵魂和身体之间呈四维度同向交互作用,相互依托。
例如,身体对于学习、工作这样以身体能量消耗较少为主的思维活动而言非常重要,能够帮助灵魂高效地完成任务;灵魂则会掌控身体的行动以对外界进行应对、反应。
总之,灵魂和身体作为人类存在和活动的不同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互为依存。
人体作为灵魂的物理载体和行动工具,对于灵魂的存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灵魂(智慧)与肉体(身躯)的关联宇宙灵幻,心物一体。
人体二元,身心结合。
心生智慧,身塑形体。
心主体行,身增智慧。
心物相承,密不可分。
身心互促,相辅相生。
注释:宇宙乃灵的幻化,是心物一体。
人体由二元构成,是身躯与心灵的结合。
心灵产生智慧,身躯塑造人体。
心主宰身体运行,健壮的身躯能增强大脑智慧。
心物相互承载,不可以分离。
身体和心灵相促进,相互辅助互促发展。
人体由身躯(肉体)和心灵(意识)构成,身躯是人存活的物质系统,心灵是人获得智慧的源泉。
人是身心二元的结合,身躯与心灵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心灵会影响人体健康,躯体也会影响智慧的高低。
下面通过揭秘灵魂(智慧)与肉体(身躯)的关联,指出护养身体与提升智慧的深层方法。
1、灵魂与肉体。
自然大道,有无相对,虚实相生。
灵魂代表虚无状态,肉体代表实有形态。
灵魂缥缈没有形体,肉体实有没有心灵(意识)。
灵魂与肉体结合才能创造出有魂有体的生命。
人是身心二元的结合,灵魂与肉体不可分割。
2、思想与行为。
思想由心灵(意识)产生,行为是身体行动的体现。
如果人只有思想而没有作为(行为),那么他的思想就显得空乏无用;如果人善于行动而没有思想,那么他的行为就很盲目愚蠢。
同理,思想必须通过行为实践才能创造价值;行为需要借助思想指导才会正确无误。
人的思想和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3、智慧与身躯。
心灵依附肉体而存在,肉体听从心灵的支配。
智慧由心灵产生,但身躯(身体素质)影响智慧的高低。
比如,当身体强壮时头脑思维灵活,当身体虚弱时智力减弱。
所以,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智慧,身体衰弱抑制智力提升。
其次,心灵状态影响身躯(身体)健康。
比如,心理压力会导致身体亚健康;负面情绪和心理会引发各类身体疾病。
智慧高低与身体素质紧密相关,身体健康与心灵状态密不可分。
人体包括身躯和心灵两个部分,身心结合相互影响。
身体健康需要心灵健康来维护,心灵提升需要身体健康做保障。
所以,养生离不开心灵修养,提高智慧离不了身体锻炼。
灵魂与身体的关联与分离人类一直以来都对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好奇与探索。
灵魂,作为一个抽象而神秘的概念,与身体这具有形体的实体相对立。
有人认为灵魂与身体紧密相连,是身体的“主宰”,而也有人认为灵魂与身体是相互独立的存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关联与分离。
首先,灵魂与身体的关联是我们讨论这个课题的先决条件。
灵魂,通常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非物质的存在。
它是思维、情感和意识的源泉,是我们独立思考和感受的能力。
然而,灵魂的存在并不能被科学所证实,它是一个哲学问题。
身体则是具有形态、可见可触的存在,是我们感知和与外界交互的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将思维、感受归因于我们的大脑和身体。
有趣的是,脑损伤或药物作用可导致人的个性、情感和认知发生改变,这一点似乎支持灵魂与身体的关联。
然而,有人提出了灵魂与身体的分离论。
他们认为,灵魂与身体是随着人的死亡而分离的。
灵魂被认为是不朽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与人的精神状态相关联。
它在物质世界范畴之外存在,并与宇宙中其他的灵魂相连。
这种观点在宗教和某些哲学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
例如,基督教认为人的灵魂在死后会去到天堂或地狱,佛教则认为灵魂在轮回中不断转生。
在灵魂与身体的关系问题上,还存在着另一种观点,即身体与灵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这是一种更综合、细致的理解方式。
身体的状态和健康程度可以影响人的思维和情感,而思想、情感和意愿也可以影响人的身体状况。
身体和灵魂作为人的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并维系着人的整体。
当我们心情愉快时,身体会释放出兴奋剂,使我们感到愉悦;而当我们身体疲惫时,我们也容易感到疲惫和沮丧。
此外,心理学研究还发现,正念和冥想等心理实践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这些都表明了身体与灵魂之间的相互关联。
这个课题的讨论也引申出一些哲学上的问题。
例如,何谓“我”或“自我”?是由灵魂或是由身体的物质结构所构成的?又或者“我”只是一种无意识的产物?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对于我们了解自身、了解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揭示人类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体,存在着身体和精神两个层面。
身体是我们感受世界的媒介,而精神则承载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意识。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和探讨,探寻灵魂与肉体之间的交织与碰撞,不仅是哲学家们思辨的对象,也是人类思维极限的挑战。
首先,我们先来思考灵魂与肉体的本质。
在多种宗教和哲学体系中,灵魂往往被视作超越物质的永恒存在。
相较之而言,肉体则是渺小有限的存在。
这种观点强调,人类的灵魂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离开肉体而存在。
也就是说,灵魂是不受时间、空间和物质束缚的,在肉体死亡后,它会继续存在于某种形式中。
然而,实际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
现实世界中,我们的思考、感知以及情感都离不开肉体。
大脑是人类感知和思考的中心,与灵魂紧密相连。
我们的思维和感知依赖于神经元的活动,这些神经元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构成了我们的大脑。
因此,肉体的健康与灵魂的状态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如果身体不健康,灵魂的活力也会受到抑制;而灵魂的愉悦与平衡也能够启发身体的健康与免疫力。
除了生理层面的关联,灵魂和肉体之间还有一种更深层的连接——情感。
情感是灵魂与肉体交流的桥梁,它体现了灵魂对于肉体的体验和意义的表达。
当我们感到疼痛、喜悦、恐惧或爱意时,这是灵魂对于身体状况的感知和回应。
换言之,肉体的感受和情感是灵魂在人世间的体验和反映。
正是因为情感的存在,灵魂能够通过肉体体验世界的多样与丰富。
然而,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相反,它们是相互影响、共生共存的。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灵魂和肉体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当身体获得满足和快乐时,灵魂也会感到愉悦与满足;反之,当灵魂受到抚慰和平衡时,肉体也会感到舒适与健康。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人类能够在肉体与灵魂的双重体验中获得更为综合和饱满的生命。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人类对于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揭示了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灵魂与身体的关系与冲突人类的复杂性源自于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与冲突。
灵魂是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而身体则是灵魂的载体,通过它灵魂才能在世间体验和表达。
然而,灵魂和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灵魂和身体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心灵与肉体的对立。
灵魂是精神世界的居住地,是人思考、感知和意识的所在。
它超越了肉体的束缚,具有独立于物质的存在形式。
然而,身体的存在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灵魂与外界互动的媒介。
通过身体,灵魂可以感知世界的美好和残酷,从而产生思考和感受。
这种心灵和肉体的对立造成了灵魂与身体的冲突。
第二,灵魂和身体的冲突体现在对快乐和痛苦的感知上。
灵魂渴望快乐,追求幸福的感觉,而身体则往往遭受折磨和痛苦。
例如,当身体生病或受伤时,灵魂会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
身体的疼痛深深地触动了灵魂的敏感神经,使得我们在面对疾病和痛苦时感到挣扎。
然而,正是这种冲突与矛盾让我们珍惜和珍爱快乐的时刻,从而更加重视身体的健康和保护。
第三,灵魂和身体的冲突还表现在欲望和理智的对立上。
灵魂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渴望,希望追求激情和满足感。
而身体则需要遵守客观的规律和生理的需要。
人类经常面临的抉择是,是追随灵魂的欲望还是理性地控制身体的冲动。
这种冲突旨在矫正灵魂的纷纷扰扰和身体的迷茫,使得人们能够积极而明智地生活。
在这个灵魂与身体的冲突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和爱护我们的身体。
只有当身体健康稳定,灵魂才能有更好的表达和体验。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的生活方式和适度的运动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我们还应该培养身心灵的和谐。
通过冥想、瑜伽等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身心平衡,提高灵魂的洞察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灵魂与身体的关系与冲突是人类存在的难题,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刻存在着。
我们应该学会平衡和处理这种关系,建立身心灵的和谐。
只有在这种和谐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幸福。
让我们把身体当作灵魂的守护者,用它去感受、表达和创造。
关于“身体”的“本体论式解读”及其问题胡鹏12级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1201211373当亚里士多德把原本属于形而上学的质料-形式范畴套用到有生命的物体上时,即试图于用质料-形式的模式来解释身体-灵魂的关系时,问题并不像运用于其他物体时那样简单,比如对人造物的解释:如制造一个青铜球,质料是原材料(青铜),形式是外形(球形),这里的问题似乎不大。
但是直接将身体-灵魂与质料-形式对应起来却是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说明的。
如果说身体是质料,灵魂是形式,那么首先需要论证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相反(即灵魂是质料,身体是形式);其次还需要说明作为质料的身体是什么,作为形式的灵魂是什么,即身体在何种意义上作为质料,灵魂在何种意义上作为形式(例如对于苏格拉底这一具体的人,何为其灵魂,何为其身体)。
第一个问题并不难,结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背景及他对灵魂与身体的理解,我们会发现只可能是灵魂成为形式,身体成为质料,这一问题当然也是包含在第二个问题之中的。
因此这里最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第二个问题,即“身体在何种意义上作为质料,灵魂在何种意义上作为形式”的身体-灵魂关系的问题。
在本篇论文中,作者试图从阿奎那的解读与相关二手文献入手,分析对这一问题的解读,说明其基本观点与立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这种解读的实质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并试图回应这些挑战。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结合吴天岳老师的论文《阿奎那质形论中的身体》1,展示出“灵魂作为身体的实体性形式,身体作为一种‘纯粹潜能的原始质料’”这一“本体论式”的解读;第二部分试图说明这种“本体论式”的解读将会面临取消“身体”作为实体资格的危险,即“身体”仅仅成为以一种纯粹思辨的预设,而仅存于概念和思维中——任何实存的事物,都是灵魂已经参与其中的“混合物”了,作为“原始质料”的“身体”并不在现实中存在。
最后本文试图说明即使这种“本体论式”的解读也同样可以应用于当前物理学的基本解释架构(微粒解释说),即“原始质料”在作为巴门尼德的“存在”的意义上,可以作为自然哲学的最终根源,即它是自然万物生灭变化背后的根源,但又不具有任何具体性。
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的哲学思辨在探讨灵魂与身体的关系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灵魂和身体的概念。
灵魂是指人类内在的精神实体,即人的本质自我;而身体则是人类所具备的肉体。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界争论的焦点。
在某些观点中,灵魂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与身体分离而独立存在。
这种观点源自于柏拉图学派的理念,称之为“灵魂升华论”。
它认为,灵魂是人的真正本质,而身体只是其寄托。
灵魂是永恒的,它可以摆脱身体的束缚,继续存在于另一个世界。
这种想法认为灵魂具有自由意志,并且可以在身体死亡后承担责任。
然而,在另一些观点中,灵魂与身体是紧密相连的。
这种观点被称为“物质论”,源自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根据这种观点,灵魂是通过身体的感知和思维活动而产生的。
灵魂和身体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身体,灵魂无法存在。
同时,物质论也认为灵魂是人的本质,但它不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一部分。
在这两种观点中,还有一种中庸之道,即“交互作用论”。
这种观点认为,灵魂和身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灵魂通过身体来感知和经历世界,而身体也通过灵魂来产生情感和意识。
灵魂和身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双向的,互相影响、互相塑造。
不过,无论是哪种观点,对于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的解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
首先,灵魂的本质是什么?它是超自然的存在还是物质的产物?其次,灵魂和身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是否只靠神经传递的化学反应来解释,还是还有其他非物质的因素在其中起作用?最后,灵魂在身体死亡后是否继续存在?如果存在,那它又在何处?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灵魂与身体的关系成为一个热门的哲学话题,而不同哲学派别的观点互相争论不休。
无论是抱持着灵魂升华论、物质论还是交互作用论,似乎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关于灵魂和身体的关系的讨论前景永远是开放的,需要以交流和思考的方式进行。
而这正是哲学的价值所在,哲学思辨的深度让我们能够思考自身的存在和人类的真正本质。
在我看来,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并不是一个能够清晰解释的问题。
身体与灵魂的关联与分离身体与灵魂是人类存在的两个基本层面。
在这个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交织中,我们的身心得以相互映照。
虽然身体与灵魂可以分开,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关联。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关系,并讨论它们可能的分离方式。
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身体与灵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的身体是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相互协作形成了器官系统,构成了整个身体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我们的身体也是我们灵魂的容器。
通过感觉器官,我们能够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进而产生感知、情感和思维等心理活动。
身体的健康与灵魂的平衡密切相关。
当身体处于恶劣的环境中,或者受到疾病的侵袭时,我们的心灵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因此,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对于促进灵魂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身体与灵魂也有着一定的分离性。
身体是我们有形可见的存在,而灵魂则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无形实体。
身体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受到物质的局限和规律的束缚,而灵魂则具有独特的灵性和自由意志。
人类的灵魂是独立于身体的存在,它与身体相互作用并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人。
当身体死亡或受到严重损伤时,灵魂可能会离开身体,继续其独立的存在。
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的死亡和灵魂的归宿,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除了生物学和哲学的角度,我们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身体与灵魂的关联。
心理学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紧密相连的。
身体的状况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而心理因素也可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功能。
例如,心理压力可以导致身体健康问题,而积极的心态和情绪有助于身体康复。
此外,许多心身疾病例如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涉及到身体和心灵的相互作用。
因此,了解和维护身体与灵魂的健康是促进整体健康的关键。
尽管身体与灵魂存在一种密切的关联,但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分离它们,例如在冥想或修行中。
冥想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体、清空思维,进而与内心深处的灵魂进行沟通。
通过冥想,我们可以体验到身体与灵魂的分离,进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洞察力和平和。
灵魂与身体身心关系的哲学思考人类一直以来对于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存在着浓厚的兴趣与思考。
这个问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神学等领域,对于人类的认知和存在意义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我们来探讨灵魂与身体身心关系的哲学思考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灵魂与身体的概念。
灵魂是指人的内在核心,往往与意识、思考、感知等精神活动相关联。
一些哲学家认为灵魂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实体,是人体死亡后的存在形态。
而身体则是指人的物质实体,与生理过程和感官经验相关。
身心则是指身体和心灵的统一体,包括了身体的感受和心灵的思考。
在哲学思考中,有多个理论试图解释灵魂与身体身心的关系。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包括物质主义、心灵实在论和荒谬论。
物质主义认为灵魂与身体是不可分割的,并且灵魂的存在依赖于身体。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意识、感知等心灵活动都是由物质过程所引起的,灵魂只是身体的一个副产品。
这种观点认为心灵活动可以归结为神经元的活动,意识是大脑中复杂电化学过程的产物。
与之相对的是心灵实在论,它认为灵魂是独立于身体而存在的实体。
根据这一观点,灵魂具有自由意志和超越肉体的能力。
心灵实在论主张认识灵魂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内省,通过思考和观察自己的心灵活动来了解灵魂的本质。
荒谬论则认为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迷思,是无法解答的难题。
荒谬论不接受物质主义和心灵实在论的观点,认为人类的存在和心灵意识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无法被理解和解释。
对于灵魂与身体身心关系的哲学思考,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身体的研究来了解身心关系。
神经科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大脑与心灵活动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完全理解灵魂的本质。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哲学思考和内省来追寻灵魂的存在和本质。
无论我们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可能永远没有最终答案。
总结起来,灵魂与身体身心关系的哲学思考涉及了众多的理论和观点。
物质主义认为灵魂与身体是不可分割的,心灵实在论认为灵魂是独立于身体的存在,而荒谬论则认为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灵魂与身体关系的几种解读胡鹏 12级外哲硕士研究生 1201211373当亚里士多德把原本属于形而上学的质料-形式范畴套用到有生命的物体上时,即试图于用质料-形式的模式来解释身体-灵魂的关系时,问题并不像运用于其他物体时那样简单,比如对人造物的解释:如制造一个青铜球,质料是原材料(青铜),形式是外形(球形),这里的问题似乎不大。
但是直接将身体-灵魂与质料-形式对应起来却是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说明的。
如果说身体是质料,灵魂是形式,那么(1)首先需要论证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相反(灵魂是质料,身体是形式);(2)其次是即使第一个问题得以解决,同样还需要说明作为质料的身体是什么,作为形式的灵魂是什么,即身体在何种意义上作为质料,灵魂在何种意义上作为形式(例如对于苏格拉底这一具体的人,何为其灵魂,何为其身体);(3)最后还需要说明这两者是如何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第一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结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背景及他对灵魂与身体的理解,我们会发现只可能是灵魂成为形式,身体成为质料,这一问题当然也是包含在第二个问题之中的。
第三个问题在解决了第二个问题之后也会自然解决,实际上第二个问题的最终目的就是第三个问题。
因此这里最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第二个问题,即“身体在何种意义上作为质料,灵魂在何种意义上作为形式”的问题。
在本篇报告中,作者试图从阿奎那的解读与相关二手文献入手,分析对这一问题的几种不同解读,并说明其基本立场。
第一部分着眼于阿奎那的解读,在这一部分主要依据阿奎那的评注,同时结合吴老师的论文1,展示出“灵魂作为身体的实体性形式,身体作为一种‘纯粹潜能的原始质料’”这一解读;第二部分分析Sorabji2(1974)和Kahn3(2005)的文章,通过“四层构造”的亚里士多德图式,展示出一种“前笛卡尔”或者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解读,即把灵魂作为一种功能(capacities)的“功能二元论”;最后分析Williams4(1986)的论文,在这一部分将展显一种现代哲学家对亚里士多德“质形论”的重构性批判,指出了body 与Body的区分,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属性二元论”的解读。
一.本体论式的解读(一)身体作为纯粹潜能的原始质料吴老师《阿奎那质形论中的身体》一文的基本观点是:身体只能作为“纯粹潜能的原始质料(prime material)”而存在,灵魂赋予身体实体性形式,各种有生命物体才得以出现。
然而就如老师自己所说,这里的困难在于对“身体”这一概念作“纯粹潜能”解读,这种解读必然要受到人们常识的困扰与挑战。
因为按照定义,纯粹的潜能是不包含任何现实性的,这实际上否定了“身体”的实存性(real),同时表明了身体是不可认识的,并且在原始质料的意义上说所有“前形式”的身体都是没有区别的,“与不同的实体性形式相对应的是同样的原始质料”(吴P17)5,这在直观上必然推出人的身体与动物的身体、植物的身体没有区别的结论。
1吴天岳老师《阿奎那质形论中的身体》一文手稿2Richard Sorabji, “Body and Soul in Aristotle”, Philosophy, Vol. 49, No. 187 (Jan., 197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63-893Charles H. Kahn, “Aristotle versus Descartes on the Concept of the Mental” ,Metaphysics, Soul, and Ethics in Ancient Thought: Themes from the Work of Richard Sorabji, Edited by Ricardo Salles, Oxford: Clarendon, 2005,p204-2194Bernard Williams, “Hylomorphism,” in Myles Burnyeat (ed.), The Sense of the Past: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218-2275此处页码为吴天岳老师《阿奎那质形论中的身体》一文手稿的页码。
这种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在这里“身体”不是我们日常语言中身体的含义,关于这点,老师区分了三种日常语言意义上的身体(corpus):第一是一般意义上有广延的普通物体;第二是广延本身的量度(“长、宽、高三维本身”);第三是仅有广延的物体(如笛卡尔意义上的身体),但这三种都不是作为原始质料的身体,因为这三种“身体”都已经具有了物质实存性(real),即现实性的一种,也就是说不是“前形式”的纯粹潜能,而已经是经过灵魂“形式化”了的灵魂与身体的结合物(具体的有生命物)。
(后面对Williams的“Body”的批评正是基于此点)那么这种无法被认识、无法被表达、没有任何规定性的“身体”或者“原始质料”究竟是什么呢?老师的文章中有两处给出了答案:“(原始质料)它只是朝向一切实体性形式的相关性,是某种更根本的本体论关系,它是自然变化的本原(principium),使得一切现实性及其相互转化能够在某个我们可以间接地理解其存在的某物之上得以实现。
”(吴P10~11)“在阿奎那看来,能够真正作为质料的并不是Body(此处指Williams的Body),而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原始质料,我们对它唯一所知的是它朝向一切实体性形式”(吴P15)。
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发现这里的“身体”与我们日常意义上的含义相去甚远,甚至也不能按照笛卡尔的二元划分来讨论“身体”是否实存是否有广延,是否与意识相对(这也是Kahn在其文章中强调的,我们应该以一种“前笛卡尔”的身心观来对待亚里士多德)。
我们结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理论中质料的观念来看,这里的“身体”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预设。
按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看来,任何生灭变化,不管是实体性的还是偶性的变化,都需要一个承载者即质料。
关于偶性存在的变化,自然需要一个主体(subject)来承担,这不难理解,如苏格拉底高兴,苏格拉底很白,“高兴”“白”这些偶性存在必须是在不变的苏格拉底这个人身上发上的。
那么对于实体性存在的变化呢?这里实体性存在是指一个物体的存在,那么当一个物体从不存在到存在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一个承载这个过程的质料,这就是原始质料。
原始质料不可能是无,因为“无所承载”就不可能凭空发生变化,这是与其形而上学相悖的;原始质料同样不可能是将要存在的那个物体,因为这样的话其实就是在一个已经存在的物体上完成的,而如果是在既存质料上完成的话,按照定义这就不是实体性变化,而只是偶性变化(这就与上面苏格拉底很白的例子一样了)。
因此原始质料的预设就是必须的了,这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要求的一个概念。
到这里,我们或许能明白前面那句话的真正含义了:“(原始质料)是某种更根本的本体论关系,它是自然变化的本原(principium),使得一切现实性及其相互转化能够在某个我们可以间接地理解其存在的某物之上得以实现”。
(关于这一部分在第(二)部分中会详细介绍)在这种意义上说,“原始质料”就是一个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预设概念,它的存在是为了保证亚里士多德整个学科体系的内在统一。
正如老师在文章第二部分结尾所说:“前面,我们和阿奎那一起否定了原始质料是一种实在的存在物,现在,我们或许有理由认为它和共相一样,是某种存在于心灵之中的概念,其必要性源自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几个接近常识的基本信念。
”(吴P11)那么当我们把“身体”视为这一本体论上的“原始质料”来讨论身体-灵魂关系时,“身体”同样也是一个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预设概念。
所以接下来我们需要回过头来看看身体-灵魂这一关系中的另一方面了,即灵魂何以成为“实体性形式”的问题。
(二)灵魂作为身体实体性形式如前文所说,任何生灭变化,不管是实体性的还是偶性的变化,都需要一个承载者即质料。
于质料而言,前者对应尚未具备任何现实性的质料,即“纯粹潜能的原始质料”;后者对应已经现实存在的质料。
于形式而言,前者对应的形式是“实体性形式”,后者对应的形式是“偶然形式”。
于形式的功能而言,前者赋予了原始质料实体性的现实性(如使人成为人,当然这个例子可能不完善,因为“现实性”本身除了存在外,是不可能进行定义的,勉强举例如:使苏格拉底存在),后者赋予了既存质料偶然的现实性(比如苏格拉底很高兴,苏格拉底很白等)。
当然这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内容,问题似乎不大,但现在的问题是要将实体性形式与灵魂联系起来。
这里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灵魂首先要是形式而不能是质料,第二什么是实体性形式,第三是灵魂能否符合实体性形式的要求。
对于第一个问题,阿奎那通过排除灵魂不可能是质料,也不可能是形式与质料的混合物,最后的到灵魂之可能是形式。
他说“既然实体被分为三类——质料、形式、二者的混合物——那么灵魂不可能是混合物(composite),因为混合物是已拥有生命的身体(a body having life);灵魂也不是质料(matter),因为质料是作为生命承载者的身体(the body that is the subject of life),那么灵魂只能是作为那一类潜在的拥有生命的身体的形式的实体了(it remains that soul is a substance, serving as the form or species of such a body——that is, of physical body potentially having life)”(197~223)6。
关于实体的三种划分,阿奎那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DA II.1.412a6-a11中亚里士多德说“实体是存在物中的一种(one genus among existent things),它首先包括质料——质料本身当然并不是个别的物体;其次是形式(form and species)——因为形式才可以说存在个别的事物;第三是他们的结合物(what comes from these two)7”。
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存在三类实体:质料、形式、二者混合物;那么在身体-灵魂的问题上也对应着三类:身体(前文中作为纯粹潜能的原始质料)、灵魂、已经拥有生命的身体。
如果前面三类与后面三类必须是一一对应的话8,那么身体“选择”了质料(第一部分的结论),已经拥有生命的身体“选择”了二者混合物(基于常识),那么剩下的灵魂只能是形式了,而不可能是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