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计算机学院导师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这是我以前到处搜刮来的,自己看看吧。
唐老师是中国网通集团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总共,兼职导师,硕士只有两个名额,博士有一个名额,05年上院线的4个人都要了,06年,竞争比较激烈分比较高,07年上院线的4个,唐老师只有两个名额,要了两个,并且帮另外两个同学调剂到其他导师那里.08年,只有一个报考唐老师的上线,唐老师接受了一个调剂的.其实所谓的方向,都是遇到什么做什么,并非那么死.如果跟唐老师读研的话,运营商的各个方向,只要有兴趣,老师都会尽量给你实习的机会.另外,如果能找到更好的实习机会或者出国,唐老师一定会积极鼓励的.往年:大宋(含宋梅)老师 350+ 刘杰老师350+ (这些年有刘杰老师偏高大宋老师走低的趋势)老邓院长那320(招不满的情况下就另计了,会择优收一些调剂)张校长(含王卫东老师) 320新来的刘元安院长(含唐碧华老师)没有往年参考数据,前电院四小龙分低不了吧呵呵新来的继教的老师没有参考数据不详吕奶奶(依每年看情况不详)光方向(不详)写在前面的话:整个暑期都泡在北邮人考研版上,发现很多同学对与考研问题不断,但问题的重复率也很高,因此对此稍做整理,方便同学考研解惑,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注:以下问题及其答案大部分都是在版块内搜集的,如有错误欢迎大家纠正因为北邮院系改革,而且很多老师都没有到位,因此报考专业可能出现变化,一切以即将出的09招生简章为准Q:北邮的研究生报考时给其他学校不一样,要先报导师,但不知道具体怎么回事A:08时的计算机,使用的是报导师组(就是选定一个专业方向)的方式。
如果考上了,那么复试就是在导师组内复试,调剂也优先考虑组内调剂,不行才会考虑组外调剂。
Q:北邮是否有专业课辅导班?如何报考?A:北邮本校是没有专业课辅导班。
所谓的通原辅导班是由外面辅导机构所办。
海文和北邮合作的专业课辅导是李莉,李宗豪讲,是北邮代课老师。
但是在下特此声明,命题的老师不会也不可能出来讲课的,这是不允许的。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导师简介()勾学荣教授硕士生导师女,年月生。
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有线系电子交换专业,年获得挪威大学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北邮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校信息化建设委员会委员,北邮网络教育学院分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信息与通信系统学科和教育技术学学科硕士生导师,创建了通信网络研究室,有实力较强的研究梯队,正在从事下一代网络()协议实现,终端技术实现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取得重大成果,申请发明专利项。
从年开始,作为新兴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负责人,在发展北邮远程教育事业,开展网络教育,申办新型学科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创建了网络教育技术研究所,近年来在研重大项目有: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十五攻关”作业与考试工具,”国家十五攻关”职业培训示范工程”,教育部”虚拟实验系统”,基于宽带网的跨城域的远程教育系统(国家八六三)等。
宁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女,年生,吉林长春人。
现在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任教。
一九八三年大学本科毕业以来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
自一九九八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工学硕士后,坚持在教学的第一线,并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开发,先后参加完成了国家“863”九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两项,部级项目两项及其它横向多个项目,其中一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
先后发表了“光纤接入网双纤自愈环的保护分析”,“光纤用户接入网的可靠性研究”等多篇文章。
从年至今,一直从事接入网技术与宽带多媒体接入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指导工学硕士研究生多名。
现已发表的“光纤用户接入网的可靠性研究”一文已被收入“中国科技发展精典文库”之中,并被多种出版物引用。
孙学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女,年月生。
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主攻方向为光纤通信,同年获得硕士学位,此后在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任教。
近期主要参加教育部设立的职业培训示范工程项目和校级下一代网络有关接入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等项科研工作,上述课题主要涉及宽带多媒体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等方面,充分反映了技术发展的趋势。
创新之路58 科学中国人 2023年5月在沉默中生长 追寻希望之光——记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石川 吴应清当人们点击购物网站上搜索框的那一刻,一个个与搜索人相关的推荐词就会立刻出现。
这些推荐词精准定位了人们的喜好和需求,不仅促进了购买欲望,同时也为电商平台创造了大量的经济价值。
这些神奇而便捷的功能是怎么实现的?它其实得益于一批又一批深耕数据分析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石川是其中一员。
据石川介绍,异质图是一种具有多种节点类型或多种边类型的图数据结构,用于刻画复杂异质对象及其交互,具有丰富的语义信息,为图数据挖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建模工具和分析方法。
推荐词的产生,正是由于用户、商品和查询词之间存在着交互关系而产生了异质交互图,基于用户的访问信息、使用习惯等,可以进行更准确的关键词推荐。
如今,关于异质图的研究不仅在工业界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也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充满生命力。
可这样一棵大树,曾经也是一粒默默无闻的小小种子。
成长岁月——沉默的日子,是为了扎根异质图的分析一开始并不是热门的研究方向。
石川接触到这方面研究的时候,它正处于低谷期,在国际上也鲜有人关注,没有人知道这项研究的未来在哪里,就这样,石川成了当时国际上少数几个坚持研究的人。
“我很看好这个方向,它提供了更好的建模方式,分析方法也很新颖,在一些应用中也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我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
”就这样,在最初的时光里,石川一直默默地坚持在这个方向的研究中,就像一颗沉默的种子,等待遇到适合自己生根发芽的环境。
对于石川来说,坚持并不是一件意外的事。
1997年,石川就读于吉林大学计算机专业。
那个年代,电脑是稀罕物,互联网也刚兴起。
“在大学时我们做了一个组装机,希望通过自己拆装,了解电脑的内部结构。
我在装机时机器冒烟了,把我吓坏了,还好是数据线的问题不是核心部件坏了……还记得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电脑城为了吸引大家,允许免费上网10分钟。
北邮电子院导师介绍
刘杰导师组(通信与网络研究室)
研究方向:[size=56%]•移动数据通信、[size=56%]•信息安全、[size=56%]•电信网络管理、[size=56%]•嵌入式系统、[size=56%]•电信相关的服务系统
导师组人员组成:刘杰范春晓、张晓莹沙跃家吴成邹俊伟、吴岳辛、周鹏、徐荣辉、侯智勇、延明,其中沙跃家老师同时还是中国移动副总裁哦!
已完成的项目:
•WAP网站
[size=56%]•泰康移动电子商务安全平台
[size=56%]•移动电子商务服务供应商管理系统
•ACI平台
•OTA平台
[size=56%]•无忧小助手
[size=56%]•佛山国税短信纳税系统
[size=56%]•新疆移动增值服务平台
•中国联通总部OTA菜单管理系统
正在研发:
•No.7信令采集平台、终端
[size=56%]•天津移动无线监控维护系统
[size=56%]•呼叫中心
[size=56%]•移动身份认证
[size=56%]•远程智能终端管理
刘元安教授导师组(微电子与电子信息研究中心)
导师组人员组成:刘元安、唐碧华、高锦春(黎淑兰、袁东明);
研究领域:通信软件、无线通信与电磁兼容、通信软件、传感器网络、射频和电磁兼容、无线和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网络融合等
已完成项目很多,包括[size=56%].国家保密项目、[size=56%]2MIMO-OFDM系统中空时编码与调制研究(日本DoCoMo公司Ⅱ期)、[size=56%].手机电视协议跟踪与展望(华为合作项目)等,恕不赘述。
北邮计算机学院导师简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北京邮电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全院现有教职工12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8人,副教授2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1人。
学院内设8个教学科研中心,拥有全校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有三个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点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融入各个学科领域,计算机网和电信网的发展和融合已成为信息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努力,成为近年来校内发展最快的学院,并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形成自己鲜明的学科特色: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并在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以及成果转化方面业绩显著。
尤其在通信软件、智能网、网络管理、宽带通信网、数据挖掘、多媒体计算、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并有一批著名的教授。
近5年来,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和部委以及国防方面的重点项目,有50多项科技成果通过了鉴定和验收,1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同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承担国际前沿领域的探索性课题;出版专著、教材50多部,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800余篇。
面向信息产业,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院硕士生的培养方案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设置,即扩大学生的专业面,又保持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的特色。
培养目标是具有通信技术背景和项目开发实践能力的高级计算机应用人才。
多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的研究生深受国内外计算机网络公司、计算机软件公司、通信设备公司和运营公司的欢迎,毕业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大部分工作岗位的年薪超过10万元人民币。
北邮通信方向的研究生导师都有哪些?一、信息理论与技术教研中心一)田宝玉、林家儒导师组:2)周炯槃,男,中国工程院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信息论奠基人,长期以来从事信息论、通信理论等领域研究,主持完成了“中国信息技术发展战略与政策”、“高速信息网中关键基础问题”等国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项;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原邮电部“七五”期间重大科研一等奖、原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专著《信息理论基础》、《通信网基础》分别获得原邮电部全国邮电院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原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原国家教委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
2)吴伟陵,男,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变参信道的信息传输、移动通信及信息理论与编码。
长期从事信息与通信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和承担973、863及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国家奖励两次、部级奖励四次。
近年来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专利7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专著4本:《信息处理与编码》、《移动通信原理》、《通信原理》和《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曾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信息论分会主席,广电总局科技部专家委员。
3)田宝玉,男,1946年8月出生;北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信息理论与技术教研中心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1982年获北邮信息论专业硕士学位;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数字移动通信、信源编码理论与技术;完成多项部队、国家、部级以及横向合作科研项目,多次获军队科技成果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编写《工程信息论》、《信息论基础》(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通信原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等教材。
现任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
二)曾志民导师组:1)曾志民,男,195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北京邮电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全院现有教职工12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8人,副教授2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1人。
学院内设8个教学科研中心,拥有全校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有三个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点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融入各个学科领域,计算机网和电信网的发展和融合已成为信息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努力,成为近年来校内发展最快的学院,并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形成自己鲜明的学科特色: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并在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以及成果转化方面业绩显著。
尤其在通信软件、智能网、网络管理、宽带通信网、数据挖掘、多媒体计算、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并有一批著名的教授。
近5年来,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和部委以及国防方面的重点项目,有50多项科技成果通过了鉴定和验收,1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同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承担国际前沿领域的探索性课题;出版专著、教材50多部,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800余篇。
面向信息产业,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院硕士生的培养方案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设置,即扩大学生的专业面,又保持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的特色。
培养目标是具有通信技术背景和项目开发实践能力的高级计算机应用人才。
多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的研究生深受国内外计算机网络公司、计算机软件公司、通信设备公司和运营公司的欢迎,毕业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大部分工作岗位的年薪超过10万元人民币。
200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全校率先试点改革:考生报名时只报学院,不报导师,考生入学后第一学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
让师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交流,相互了解,使学院更方便帮助学生调剂研究方向和导师,从而避免考生盲目报名带来的许多问题,使合格的考生可以选择到符合自己意愿的研究方向。
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通信软件、计算机网络、模式识别、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多媒体计算机技术、CTI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宽带通信网(A TM,IP)、智能网技术、网络管理技术、数据网接入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
部分导师简介如下:陈俊亮, 教授,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两院院士,博士导师。
他一直从事通信领域的科研与教学。
曾主持纠错编码在数据通信中的研究与开发,程控交换的研究,参与DS-2000与DS-3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的研制等。
九十年代倡导并从事智能网的研究开发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网,交换技术,通信软件,容错计算技术等。
目前承担的项目经费总计约150万。
廖建新,1965年生,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
负责多项国家级、部级课题,已发表专著2本、论文9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在研项目经费达400多万元。
在国内最早从事移动智能网技术研究并主持产品开发,研制成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移动智能网CMIN02系统。
该产品已在多个省商用。
研究方向为移动智能网及宽带IP智能网的研发及产品化。
杨放春,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累计主持国家、部委和国际合作项目21项。
通过技术转让以及合资合作等形式已将自主开发的智能网系统应用于二十多个省级智能网的建设。
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有宽带IP网智能业务平台、软交换及应用服务器技术、开放的业务生成环境及业务工程理论和方法。
目前在读研究生36人。
程时端,教授,女,博导。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等数十项科研项目,多项获奖。
申请了5项国际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科研经费充足。
主要研究宽带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理论与关键技术, 包括A TM和IP网的性能分析、流量控制、QoS技术、路由算法;网络安全技术与实现;A TM和IP网络支持话音通信的技术;IP网和智能网的互通技术等.孟洛明,交换与通信网国家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网络管理和通信软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九五”以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10余项包括国家863、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的重大项目,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次,目前,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科研经费充足。
艾波,男,博士,兼职教授(博士导师),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方向:通信软件。
中国联通公司客服、结算与信息系统部总经理。
曾主持过多项国家级、部级、国际合作及国际电联(ITU)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发表论文数十篇。
陈行益,高工,参加国家863等多项科研及产业化项目,获市级及部级奖三次,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前从事新一代智能网的开发应用及产业化,网络运营智能管理网的研究等。
科研经费来源为研究、横向科研及产业化项目。
研究方向为电信网管与智能网。
李晓峰,研究员,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持并参加了十多项科研项目,是<中国智能网设备智能外设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
2001年独立智能外设等技术知识产权评估1020万。
今后致力于通信网网际互连的解决方案和提供电信级增值业务及设备平台。
项目经费充足。
詹舒波,副教授,博士,1996-1998年在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参加并主持多项国家级部委级项目,是国家863项目智能网研制中SmS,IP的主研人员,并在2001年度荣获“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奖”。
在智能网业务成果转换方面取得重大成绩。
隆克平,副教授,男。
主持和承担过国家级及国际合作项目8项。
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译著2部、专利申请4项。
主要研究因特网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包括TCP/IP协议及改进机制、路由器的排队和调度策略、移动IP技术等,能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
金跃辉,副教授,女,先后承担多个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获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现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北邮-诺基亚合作项目,科研经费充足。
主要研究因特网的理论与技术,包括TCP/IP协议及改进机制,IP网的性能分析与仿真,移动IP等。
王文东,男,教授。
先后主持或承担十余项国家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获奖。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已指导研究生近20人,科研经费充足。
主要研究高速网络和因特网通信协议,包括实时多媒体业务控制信令,网络安全技术,光网络上IP业务的控制信令等。
卢美莲,女,副教授。
先后承担10余项国家级或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获奖。
发表论文9篇,指导或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9人。
主要研究通信网与因特网的结合技术,下一代因特网支持实时多媒体业务的通信协议、性能及安全机制。
杨正球,网络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网络管理和通信软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主持和参加完成了10余项包括国家级项目在内的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近10次,目前主持多项省部级项目,科研经费充足。
亓峰,网络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网络管理和通信软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主持和参加完成了10余项包括国家级项目在内的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近10次,目前主持多项省部级项目,科研经费充足。
雷友旬,网络管理研究中心测试技术研究室主任,从事网络管理和通信软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主持和参加完成了10余项包括国家级项目在内的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近10次,目前主持多项省部级项目,科研经费充足。
李怀诚,教授,男,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与通信网网管、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
近年完成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北京市、邮电部奖项2项,编写教材两部,论文20多篇。
李文生,副教授, 女,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网络及通信软件、数据库系统、CRM等。
曾主持开发过多项科研项目并投入使用。
目前在研的主要是多媒体通信、网络管理、CRM等方向的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可以为学生提供助研工作岗位。
马华东,教授, 男,博士,1999-2000年赴美国密西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多媒体系统、网络软件与电子商务系统软件, 主要在研项目包括纵向项目3项,横向项目多项。
科研经费充足。
刘辰,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招生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198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1991年于北京邮电大学获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的教学和科研开发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通信软件及多媒体信息服务等。
孟祥武,副教授,男,博士,目前,从事网络软件方面的科研工作。
在国内期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已发表过3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教材2部。
刘晓鸿,副教授,男,博士,专业方向分别为计算机图形学(硕士)、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专业。
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在于通信软件的开发如CDMA等和GIS系统及其应用;实时操作系统及相关应用;模式识别如语言识别等。
叶文,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CDMA移动通信系统软件、移动通信网络智能控制、移动数据增值业务。
曾与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从事第二代和第三代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工作,承担多项横向和纵向项目。
高文昌,教授,男,主要从事数字程控交换技术,码分多址移动通信方面的研究。
主持设计完成的数字程控用户交换机,铁路智能长途人工台,军用智能人工话务系统通过了部级鉴定,目前主要进行CDMA移动通信基站子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经费充足。
宋茂强,教授,男,其主要研究方向是通信软件与互联网技术,他先后参加和主持了十余项科研项目的研制开发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集体),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主要从事3G移动通信软件的研发工作,经费充足。
卞佳丽,副教授(女),北邮-海高通信新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多年从事电信交换和宽带通信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曾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参加过十多个项目并多次获奖。
目前主要研究项目有“PRI综合接入系统”、“国家海洋局通信卫星监控系统”等,经费充足。
白中英,教授,男,现任北邮计算机学院体系结构中心责任教授。
在从事多年科研工作中,曾获国家级奖励3项,部级奖励5项。
他写的教材获国家优秀教材特等奖一项,并有3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
目前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项,经费充足。
周锋,副教授,男,主要研究兴趣包括通信软件及协议,移动通信系统和实时嵌入式系统等。
主要的科研成果包括进口程控交换机脱机故障诊断系统、程控交换机No.7信令系统软件和CDMA基站子系统软件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