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的歌舞伎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18.58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日本艺伎文化[摘要]艺伎是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之中,艺伎集中了日本文化的某些精髓,成为了一种艳丽而又神秘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艺伎传统文化和服表演男权一、日本艺伎起源艺伎最早出现于十六世纪,当时声色业昌盛,妓馆从民间招收男子到妓馆内男扮女装,演奏传统鼓乐,说唱逗乐,歌舞助兴,或是招收一些女子经过训练后成为击鼓女郎,渐渐地发展成专门的妓种。
在东京等关东地区称为“芸者”,见习阶段称“半玉”;在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则称为“芸妓”,见习阶段称“舞妓”。
日本浮世绘中的艺伎在日语中,“妓”指的是女性艺术表演者,因为艺伎在原则上是艺术表演者,并不从事性交易。
日语中的“伎”原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
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多把“妓”字直觉关联到性交易方面,为了避讳这样的误解,我们用“艺伎”来代替“艺妓”。
二、艺伎的培养古时,十来岁的女孩子进入艺伎馆后先要在艺伎馆做女佣,服侍艺伎,同时开始学习艺伎艺术。
其中包括日本传统的三味线、击鼓、舞蹈、谣曲、茶道、花道、书道,以及鞠躬、斟酒等礼仪。
1十二三岁时,学艺的女孩成为艺伎学徒,可以进入茶屋为客人表演。
成为艺伎学徒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首先要认一个正式的艺伎为姐姐,姐姐既要教导她艺伎圈内待人接物的方法,同时还要为她介绍茶馆、客人。
在一个黄道吉日,举行敬酒仪式,艺伎向姐姐、妈妈和老师敬酒,表示正式进入艺伎业。
同时以艺伎馆的名称为姓,在姐姐的艺名中取一、二字组成艺名。
艺伎学徒首先要拜访茶馆,客人不能直接去艺伎馆,而要通过茶馆召请艺伎。
2到十六岁左右便可以正式担任艺伎,整个演艺历程长达五年。
而后才可以正式转为“艺伎”。
艺伎生涯一般到三十岁完结,在三十岁以后仍然继续当艺伎的话便降级,成为年轻貌美的名伎之陪衬。
现在,由于法律的限制,必须中学毕业(即14、15岁左右)才可以开始学艺。
三、艺伎的住所艺伎聚居在叫做“廓”的特定区域,也叫做“花街”。
她们平时生活在艺伎馆(日语称作“置屋”或“屋形”),所有日常琐事都有人料理,除了酒宴歌舞,她们几乎与世隔绝,把自己的生活深深地隐藏起来。
⽇本传统戏曲⽂化---歌舞伎⽇本的歌舞伎是其传统戏曲⽂化之⼀,起源于战国时代,其创始⼈就是出云⼤社的巫⼥阿国。
出云阿国、千两狂死郎等与歌舞伎有关的游戏⼈物相信不少朋友都会有印象。
到底什么是歌舞伎呢?歌舞伎是后来才起的雅号,在此之前,歌舞伎称为“倾倚”。
后来⽇本⼈借⽤了汉字,将这种艺术正式命名为“歌舞伎”。
“歌舞伎”⼀词包含了三种意思,分别是歌艺、舞技和表演的技能。
这是对歌舞伎演员的基本要求。
说来奇怪,歌舞伎的发明者是⼀位美⼥,歌舞伎的始祖出云阿国⼩姐当年还反串过男性⾓⾊。
可是到了后来,歌舞伎的演员却变成清⼀⾊的男⼦汉,剧中的男觉⼥觉统统由男性来演出。
这是歌舞伎发展史上的⼀怪也。
歌舞伎主要演员的脸通常会涂得⽩⽩的,看上去⼗分滑稽、有趣。
据说⽇本语中⽤汉字“⾯⽩”来表⽰“有趣”就是来源于此。
第⼀次在⽇本观看歌舞伎演出是在东京,那是⼀部名叫《夏祭浪花鑑》歌舞伎剧。
主演的歌舞伎演员是当今⽇本歌舞伎界⼤名⿍⿍的“⼤⽼官”(借⽤粤剧的称呼)中村勘三郎。
《夏祭浪花鑑》是⼀部传统的歌舞伎剧⽬,讲述了江户时代⼀个杀害了⾃⼰义⽗的⼈,在逃脱捕快追捕的过程,打⽃丰富,剧情引⼈⼊胜。
歌舞伎剧的表现形式类似于我们的粤剧,观众⼀般是⽇本的中⽼年⼈和像我这样的外国⼈。
前者是真正的歌舞伎发烧友,后者则是为了开眼界⽽来的外国⼈。
夏祭浪花鑑的剧情正好弥补了歌舞伎剧⼜唱⼜跳舞的沉闷,打⽃的场⾯在歌舞伎剧中算是⾮常丰富的了。
可是演员的“打”戏却跟粤剧差不多,中看不中⽤,花拳绣腿的多,⼀拳还没有打到对⼿就会有“啪”⼀声的配⾳,然后在拳头距离⽬标还有⼏厘⽶时就会停住,对⼿则会表现出中拳后的痛苦被击倒。
其他的剑⽃和枪⽃(剧中是拿两块牌⼦代替长枪)也是差不多,武打场⾯不算精彩,我倒是觉得很滑稽,可以当喜剧⼀看。
这⾥还有⼀⼩段插曲,原来⽇本⼈也有醒狮的习惯,只是他们的“狮⼦”跟中国的不⼀样。
⽇本的醒狮不及中国的华丽,尤其是狮头部分更为粗糙,⼀个圆圆的狮头(拜托,怎么看也不像是狮⼦,不信你⾃⼰看看下⾯的插图),眼睛和嘴巴有点那种万圣节的南⽠头的感觉,醒狮由两个⼈躲在狮⾝⾥操控。
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一种深层的互动与共鸣日本歌舞伎,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集歌唱、舞蹈、戏剧、美术等多元素于一体,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瑰宝。
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和深刻影响。
歌舞伎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以舞蹈为主,包括独舞、群舞等多种形式。
音乐方面,以传统日本乐器为主,如三味线、太鼓等,为舞蹈和戏剧表演增色添彩。
歌舞伎的服饰和道具也非常讲究,通过精致的工艺和华丽的色彩来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日本歌舞伎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
歌舞伎的许多剧目都源自中国古典文学和故事,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这些故事在日本被改编并以歌舞伎的形式呈现,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歌舞伎中的审美观念也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和谐、端庄、优美的表现。
歌舞伎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歌舞伎的表演形式和技巧为现代戏剧、电影、音乐等艺术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例如,歌舞伎中的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方式为现代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灵感。
另一方面,歌舞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也对现代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提醒人们在追求艺术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日本歌舞伎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反映出日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也展现出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的密切。
这种不仅体现在表面的表演技巧和形式上,更深入到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层面。
日本歌舞伎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种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必将更加频繁和深入。
我们可以期待,这种深层的互动不仅会为双方带来更多的文化收益,也会为全球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让我们共同和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未来的文化艺术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创意。
日本歌舞伎文化日本戏剧,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等演剧一起保留至今。
此剧包含了歌舞伎的主要元素——歌、舞、乐。
歌舞伎三字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
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技巧的意思。
它原以风流舞为基础,后发展成一种不戴面具、动作整齐划一,和中世舞蹈不同的舞台艺现在歌舞伎的演出内容以舞主,演员以女主角为中心,以台词对白为主,剧情则以男人对女人,好人对坏人的配剧,故事性较强。
可以说歌舞伎完成了人物性格表演上的典型化、个性化和艺术化。
现在的歌舞伎在古典和新作方面都有许多尝试,并以深厚的传统为基础,和能、文乐相同,在日本古典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深受市民喜爱。
同时这们艺术也成为日本最为传统的一种古典戏剧。
此剧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描写贵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现民众生活。
剧目可分四种:“义大夫”狂言,通过舞蹈表演滑稽的故事剧;“时代物”狂言,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世话物”狂言,描写庶民生活和爱情故事剧;称作“所做事”狂言的舞蹈剧,内容涉及忠孝仁义等道义,对二般市民进行勤俭、行善、惩恶的道德教育。
这回来京演出的两部《有钱人的妻子》《瀑布的白线》则反映了以上所提到的风格。
目前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种古典戏剧更受欢迎,近几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剧本和制作。
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
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赞美道:“玉萧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
”他把歌舞伎看作“异乡境里遇故知”了。
此剧曾多次在海外演出,这次来京是首次以商业演出的面貌来面对我国观众。
相信这部话剧的特殊艺术效果(姿势、动作、眼神以及它的玩特技和夸张的出场、快速的换装、神奇的转变等),都将成为中国观众欣赏日本经典传统戏剧表演的乐趣所在。
日本的戏剧表演很象中国的京剧,是国宝级的文化节目。
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地域性但又不缺乏艺术的共同魅力。
日本歌舞伎浅析及歌舞伎《杨贵妃》观后感正如“国粹”京剧在中国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样,歌舞伎在日本人民心目中也是如此宝贵的存在。
它是日本人为之自豪的传统戏剧,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瑰宝。
歌舞伎诞生于日本江户时代(1600—1867)初期,至今约有400年的历史。
歌舞伎的诞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结束日本战国时代之后,日本迎来了桃山文化大发展时代。
能乐、茶道、插画、净琉璃、歌舞伎等艺术兴盛起来。
与早期京剧类似,歌舞伎此时实际上也是一种“草根文化”。
它最早起源于一些游艺人以劝布施为目的而演出的一种歌和舞,流行于底层阶级,不登大雅之堂。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歌舞伎在元禄时代才由最初的雏形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在元禄时代之前,幕府为了限制伴随歌舞伎表演而来的卖淫行为,曾多次下令禁止歌舞伎表演。
到了元禄时代,因接受了不跳煽情舞蹈、剃“野狼头”等要求,歌舞伎才得以光明正大地演出,并演变成了一种有剧本、有主题思想、唱念做打俱全的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艺术。
现在我们看到的作为戏剧的歌舞伎正是始于这一时期。
纵观歌舞伎的发展历史,我发现艺术总是来源于底层人民,或者说,来源于底层人民的生活。
不论是歌舞伎还是我们中国的京剧,它们都来自于底层人民,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物。
当然这种产物在诞生之初会携带一些江湖气息,难免不登大雅之堂,但是时间是最有效的磨刀石,歌舞伎最终实现了完美的蜕变。
歌舞伎的舞台、音乐、人物的服饰化妆独具特色。
舞台方面,花道的创立是第一特色。
花道是从送花通道转化而来,用于演员登、退场,同时还能连接观众席,使观众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
虽然在当今各种演唱会舞台中,这种直通观众席的通道已经应用的很普遍了,但在歌舞伎所处时代,花道的应用还是一种可贵的创新。
音乐方面,以日本传统乐器演奏为主,如三味线、琵琶、日本筝、尺八和太鼓等。
其中,以三味线的应用最广,其前身是中国的三弦。
以我听过的日本传统音乐来说,大多以太鼓烘托气氛,三味线掌控主旋律,其他乐器配合演奏。
歌舞伎全资料歌舞伎是日本传统的舞蹈剧场艺术形式,追溯到17世纪,是日本最具代表性和受欢迎的戏剧艺术形式之一。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歌舞伎的起源、表演内容、演员特点以及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一、歌舞伎的起源歌舞伎始于17世纪初,起初是由女性表演的,但由于被认为具有挑战性和煽动性,被禁止在公共场所表演。
因此,男歌手开始扮演女性角色,并在戏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
二、表演内容1. 剧情题材:歌舞伎剧作通常选取历史事件、文学作品、武士精神等为题材,通过精心编排的故事情节,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2. 艺术形式:歌舞伎表演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和服装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
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服饰,表演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和舞蹈。
3. 面具和化妆:歌舞伎中使用面具和精细的化妆来突出角色的特征,例如白色面具通常代表女性,红色面具象征勇敢等。
三、演员特点1. 扮演角色:歌舞伎的演员根据自己的性别扮演角色,男演员扮演男性和女性角色,女演员只能扮演女性角色。
在扮演女性角色时,男演员通常使用特殊的嗓音技巧,使其声音和举止更加女性化。
2. 训练与传承:成为一名歌舞伎演员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和严格的传承。
演员们不仅要学习舞蹈和表演技巧,还要了解剧本的背景和意义,以便更好地传递故事的内涵。
3. 演出风格:歌舞伎的演出风格充满了夸张和戏剧性,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动作和表情展示角色的情感和意图,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四、对日本文化的影响1. 美学影响:歌舞伎的服装和化妆艺术对后来的日本时尚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歌舞伎的华丽和独特的形象设计被广泛用于时装和娱乐产业。
2. 传统保护:歌舞伎被列为日本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各地的歌舞伎剧院也成为了人们了解和学习传统艺术的场所。
3. 国际影响:歌舞伎艺术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极高的赞誉和关注。
许多国家的艺术家和观众都对歌舞伎的特色和魅力着迷,并模仿其表演风格和美学元素。
日本传统艺能歌舞伎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
在日本国内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也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舞伎是日本所独有的一种戏剧,也是日本传统艺能之一。
在日本国内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也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歌舞伎的特征是布景精致、舞台机关复杂,演员服装与化妆华丽,且演员清一色为男性。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妇孺皆知的美女阿国,她是岛根县出云大社巫女(即未婚的年青女子,在神社专事奏乐、祈祷等工作),为修缮神社,阿国四处募捐。
潇洒俊美,老板娘一见钟情,阿国表演时还即兴加进现实生活中诙谐情节,演出引起轰动。
阿国创新的《念佛舞》,又不断充实、完善,从民间传人宫廷,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
【歌舞伎渊源】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
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
阿国创建了歌舞伎后,在京都、大阪一带的“游女”受其影响组织了许多“游女歌舞伎”,她们除了演剧之外还从事卖淫活动。
并没有中断歌舞伎的发展,剧团变更办法,以年轻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产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这种歌舞伎被称为“若众歌舞伎”。
“若众歌舞伎”中的青年男子演员因为年轻貌美,深受武士的喜爱,演员生活作风糜烂,经常和观众发生同性恋情,时有殉情、私奔等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发生。
幕府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善,但难见效果,也就是现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
歌舞伎从此改变了侧重以美媚之貌蛊惑观众的做法,转而追求演技,逐渐发展成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演艺。
只能男人演歌舞伎,歌舞伎演员都是男人。
中日传统戏剧文化考察中日两国都有着丰富的传统戏剧文化,而这些传统戏剧文化不仅是两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人民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本文将结合考察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国的京剧,分析中日传统戏剧文化在表演形式、故事题材和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首先来看日本的歌舞伎。
歌舞伎是日本传统戏剧形式之一,起源于17世纪初江户时代。
歌舞伎的表演形式独特,一般由男性演员扮演男女角色,表演中运用了大量的动作和面部表情,以及特殊的音乐和歌舞。
歌舞伎的故事题材广泛,既有历史传奇,又有民间传说,涵盖了日本社会各个领域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面貌。
歌舞伎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其表演形式和题材内容都体现了日本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而中国的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京剧的表演形式强调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方式,演员在表演中需要注意唱腔的抑扬顿挫、念白的语调节奏、动作的舒缓娴熟和武打的精湛表演。
京剧的故事题材多取材于中国古代历史传说和文学名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京剧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表演形式和题材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在表演形式上,歌舞伎和京剧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歌舞伎注重舞蹈和动作的表现,演员面部化妆浓艳,服装华丽繁复,以各种姿势和动作来表现角色的心情和性格。
而京剧则更注重歌唱和动作的结合,演员在表演中需要运用脸谱、服饰、动作等来表达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在故事题材上,歌舞伎和京剧也有所不同。
歌舞伎的题材多为历史传奇和民间传说,如《義経千本桜》、《曽根崎心中》等,而京剧的题材则多为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和文学名著,如《白蛇传》、《三岔口》等。
在文化影响上,歌舞伎和京剧也分别对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歌舞伎作为日本传统戏剧的代表,影响了日本的文学、美术、服饰等方面,成为日本文化的一张名片。
而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也对中国的文学、音乐、戏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歌舞伎文化日本的歌舞伎起源于一个叫阿国的女性。
她和当时的风流人物名古屋山三结成夫妻后,组织了一个剧团。
他们在表演舞蹈时加上音乐伴唱,同时还演一些幽默的活报剧。
到了1700年左右,歌舞伎已形成了六大派系,即:市川团十郎系,松本幸四郎系,中村歌右门系,尾上菊五郎系,片冈仁右卫门系,市川左团系。
1955年日本著名歌舞伎大师市川猿之助老先生曾率歌舞伎团来中国访问演出,即是市川系的代表,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日本歌舞伎到了今天,已把音乐、舞蹈和故事融汇成一体,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看日本歌舞伎都有这种感觉:即一开始似乎看不太懂,似乎比较平淡、缓慢,然后慢慢地为它所表现的人物、情节之豪爽正直、古朴纯厚、情感深藏、优美动人而感到赏心悦目,觉得它具有独特的日本民族的风格。
日本歌舞伎的经典之作有《忠臣藏》、《镜狮子》等。
《忠臣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是从木偶剧移植过来的,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
在日本元禄年间有一个千人所指的恶人吉良,它逼死了小诸侯浅野,后来浅野手下的浪土,在家老大石内藏助的率领下,杀死吉良,为主人报了仇。
现在剧中的晋人高师直是个引诱盐冶判官夫人颜世和接受贿赂的坏家伙。
他百般侮辱盐冶判官,逼得盐冶判官剖腹自杀。
盐冶判官手下的人大星由良之助等,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杀死了高师直,为主人报了仇。
这个剧表现了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
《镜狮子》是一个舞剧,它是从"能乐"移植过来的。
舞蹈中的狮子并非指现实生活中的实在动物,而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美好的东西。
日本人传说这个狮子生活在中国的山西省五台山石桥附近。
这里终年盛开着牡丹花,蝴蝶在花中翩翩飞舞,是一个风景十分优美的地方。
剧中的狮子精由日本著名的歌舞伎演员尾上梅幸扮演。
演员在前半场扮演温柔美丽的姑娘,舞姿优美媚人。
后半场则以象征性装扮来表现传说中的狮子,舞蹈奔放有力。
少女以腰部为重点,将很长的白毛连续甩动几十次,这种少见的绝技和表演手法,实在是迷人,使观众得到满足。
歌舞伎简单概括一、歌舞伎的起源歌舞伎可是日本超级有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呢。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那时候它就像是一颗艺术的小种子开始发芽啦。
最初啊,是一些女性来表演的,她们穿着超级华丽的服饰,表演一些比较有故事性的小节目。
不过后来呢,因为一些社会原因,就不让女性表演歌舞伎啦,变成了男性来演女性角色,这也是歌舞伎很独特的地方哦。
二、歌舞伎的表演特色1. 妆容服饰歌舞伎演员的妆容那叫一个夸张又迷人。
脸涂得白白的,眼睛和嘴巴画得特别鲜艳,远远看去就特别有视觉冲击力。
服饰就更不用说啦,层层叠叠的,超级华丽,各种精美的刺绣、配饰,感觉每一件衣服都像是一件艺术品。
而且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妆容和服饰搭配,从衣服上就能大概看出这个角色是个啥身份呢。
2. 表演动作他们的表演动作特别有讲究。
演员们的手势、走路姿势、身体的摆动都有固定的模式,这些动作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还都是有含义的哦。
比如说一个简单的手势可能就代表着某个角色的心情或者想法。
而且歌舞伎的表演动作很注重节奏感,就像跳舞一样,一板一眼的,但是又充满了韵律。
3. 音乐和台词歌舞伎的音乐也是很独特的。
有传统的乐器演奏,像三味线之类的,那声音一出来,就感觉把人带到了古老的日本。
台词呢,是用一种很有韵味的腔调说出来的,虽然我们可能不太容易听懂,但是就光听那腔调就觉得很有艺术感。
而且演员们说台词的速度、语调的变化也都是有讲究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绪。
三、歌舞伎的主题和故事类型歌舞伎的故事种类可多啦。
有讲述历史故事的,像一些著名的战役或者历史人物的事迹,通过歌舞伎的形式把这些历史故事重新演绎出来,让大家对历史有更生动的了解。
还有一些是关于爱情的故事,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在歌舞伎演员的表演下显得特别动人。
还有神话故事之类的,各种神仙妖怪在舞台上活灵活现的,特别有趣。
四、歌舞伎在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歌舞伎虽然是古老的传统艺术,但是也在努力适应现代的环境。
一方面呢,有很多歌舞伎剧团会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日本的这个独特艺术。
浅谈日本歌舞伎文化前言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既有有没的舞蹈表演,又有悦耳的念、唱和音乐伴奏。
歌舞伎本有“狂欢乱舞”之意,因最早的歌舞伎表演并无舞台,只是在大庭广众面前纵情乱舞。
后屡经艺术改良,才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的舞台表演剧中。
歌舞伎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歌舞伎文化在古日本是怎样形成与传承?本论文拟通过分析歌舞伎文化的起源、初步发展,歌舞伎的历史发展期以及歌舞伎的分类来浅述歌舞伎在古日本的形成与传承。
1.歌舞伎文化的渊源与初步发展歌舞伎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探讨歌舞伎文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正确了解它的渊源和初步发展。
1.1歌舞伎文化的渊源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
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
歌舞伎演出实景剧目《鸣神(なるかみ)》阿国创建了歌舞伎后,在京都、大阪一带的“游女”受其影响组织了许多“游女歌舞伎”,她们除了演剧之外还从事卖淫活动。
当时的日本德川幕府对“游女歌舞伎”的淫乱行为采取了取缔措施,于1629年公布禁止女人演戏的法律,结束了“游女歌舞伎”的时代。
女人演戏被禁止,并没有中断歌舞伎的发展,剧团变更办法,以年轻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产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这种歌舞伎被称为“若众歌舞伎”。
1.2歌舞伎文化的初步发展“若众歌舞伎”中的青年男子演员因为年轻貌美,深受武士的喜爱,演员生活作风糜烂,经常和观众发生同性恋情,时有殉情、私奔等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发生。
幕府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善,但难见效果,于是在1652年明令禁止“若众歌舞伎”演出活动。
歌舞伎然而,歌舞伎毕竟成为当时日本民众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幕府禁止无法断绝民众的喜好,剧团方面便想出了对付禁令的方法,把青年男子演出的歌舞伎改为成年男性演出,于是出现了“野郎歌舞伎”,也就是现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
浅谈日本艺伎摘要:形成于江户时代的日本艺伎存在至今,依旧是笼罩在绚烂迷雾中,颇具神秘感。
她们是风尘中摸爬滚打的女子;她们是日本传统女性审美的极致;她们是日本古典文化的活化石。
艺伎的出现与发展演变、其中蕴含的日本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艺伎对于现代日本的影响,值得深深探究。
关键词:艺伎、歌舞伎、传统文化、艺伎道、服务业理念艺伎的历史渊源日本艺伎的正式形成一般认为是在江户时代。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即现在的首都东京开设幕府,直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这一时期为“江户时代”,日本史上也称“近世”。
在江户时代,日本人民的对外交往十分受限,外贸只限于长崎一地,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也仅限医学等有限范围内。
在西势东渐的局势下,相对于后来的开国而言,这样的“锁国”使日本在相对封闭平和的江户时代,更仔细地品味中国传统文化,创造自己的传统文化。
现代日本传统文化的花道、茶道、歌舞伎等,大都最终形成于这一时期。
而德川家康开设幕府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1615年颁布《武家诸法度》,要求各地领主定期居住江户。
领主定居众多家臣随行,于是江户内出现了大量非生产性流动人口,他们的到来,大大促进了江户地区商业、娱乐业的发展。
艺伎作为一种职业,就是在江户时代传统文化的成熟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才得以存在发展成熟的。
相传,1603年有位来自出云国,名为阿国的女子,在京都表演舞蹈歌唱,广受欢迎,1607年阿国来到江户,一些流浪艺人纷纷模仿,人称之为女歌舞伎。
从事歌舞的艺人一般都是社会地位地下,服务于上层社会,且表演的同时往往需要出卖色相,日本歌舞伎最初也同样如此,然“伎”之意,是为了表明歌舞伎的演出者不分性别,而男女均有出卖色相。
经1615年大阪之战,德川家康最终确立了其统治地位,为了巩固统治,德川幕府对于流动人员进行严格管理。
1617年幕府将各地私娼迁入吉原,形成了特点的卖淫区,称作“廓”。
吉原娼妓分有不同档次。
最高级的为“太夫”,其次为“格子”,再次为“端”。
日本歌舞伎传统文化是怎么样的歌舞伎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演剧之一,拥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日本歌舞伎传统文化是怎么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歌舞伎传统文化介绍一、问题提出歌舞伎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演剧之一,拥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国内关于歌舞伎的研究自京剧大师梅兰芳以来,一直未曾中断,通过整理笔者发现先行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1)歌舞伎的发展史研究,包括歌舞伎的起源、形成等;(2)歌舞伎艺术要素的研究,包括服装、妆容、舞台、音乐、舞蹈等;(3)歌舞伎的剧本研究,即通过剧本探讨日本人的国民性;(4)比较研究,包括歌舞伎与中国戏剧京剧、昆曲、川剧等的比较。
而关于歌舞伎演员的考察,国内尚属空白。
笔者在对歌舞伎资料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注意到歌舞伎与其他戏剧不同,它是一个以演员为中心的剧种,而非以剧本为中心。
歌舞伎的演员对歌舞伎艺术形式的确立、发展、流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要解析歌舞伎,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演员,而歌舞伎各剧场的当家演员在当时更是“超级明星”式的存在,受到当时观众的无限追捧,拥有人数众多的粉丝团。
那么在既没有大红传媒又没有广播电视的江户时代,歌舞伎领域是怎样完成这一个个“明星制造”的过程的呢?本文将以歌舞伎“荒事”剧的开创者———初代市川团十郎为例,以日文史料为主要依据,解析江户时代歌舞伎领域的“明星制造”的奥秘所在,并希冀通过此文丰富歌舞伎演员领域的研究,为歌舞伎的全面理解以及歌舞伎艺术元素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经验和资料的借鉴。
二、歌舞伎演员的生存状态与其他戏剧不同,歌舞伎从庆长八年(公元1603年)诞生到其艺术形式的真正确立,花费了近八十年的时间,在这近八十年的漫长时间内,歌舞伎经历了阿国歌舞伎、游女歌舞伎、若众歌舞伎、野郎歌舞伎的演变,在演出形式上完成了从风流舞到多幕剧的转变;而在歌舞伎飞速发展的元禄时期(公元1683—1703年),野郎歌舞伎兼容并蓄了能乐、文乐、狂言、净琉璃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精髓,并在元禄末期实现了其演剧性的获得,完成了从演员中心到剧情中心的转变,由重演员轻剧情走向演员、剧情齐头并进的道路。
陈晓亭07081117 对外汉语日本歌舞伎文化一、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初的艺妓全部是男性,他们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表演舞蹈和乐器为生。
18世纪中叶,艺妓职业渐渐被女性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这种文化综合了很多种世界其他地方没有的舞台技术,包括一个从主舞台延伸到观众席的走道(花道),一个用于场景变换的旋转舞台,和一个大的地板门,可以将布景上升至舞台上。
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服装配有色彩鲜艳的化妆,最著名的是引人注目的化妆艳丽(隈取)的风格,在三昧线音乐的伴奏下,做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富有感染力的表演不论男女,艺伎在表演时会把自己的面部和颈部涂白,化上很重的妆,在头上梳起体积很大的古典盘头。
他们穿着的华丽和服均由手工缝制、价格不菲,并且衣领处开口很大,有意向后倾斜,露出白皙的脖颈,完全有别于将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普通和服。
据说,这也是其中的女艺伎们最性感、迷人的地方,但也因此让这项纯粹的舞台艺术被人误读为带有色情成分。
最早作为音乐、舞蹈和故事融为一体的一项娱乐不断发展,从江户时代前后起广受庶民喜爱。
舞台的结构也较为大型,根据曲目进行各种演出。
在贯穿观众席的被称作“花道”的细长舞台、环形舞台等独特的舞台上进行表演。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剧本的源流,将歌舞伎的剧本分为四类。
第一类,竹本戏,又称为义太夫狂言。
这类戏的曲调为木偶戏大师竹本义太夫所作,因此得名。
这类剧目大多是从木偶净琉璃剧目中移植过来的。
其主要代表作为《假名手本忠臣藏》、《义经千本樱》、《国姓爷合战》。
这些都是日本歌舞伎中最优秀的剧目。
第二类,历史剧,又称时代狂言。
这类戏主要是从能乐移植过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代表作为《劝进帐》,根据能乐的剧目《安宅》改编第三类,世话剧,即社会剧。
这类戏多以当代市民阶层的人情义理、恋爱故事为题材。
它是和历史剧相对而言的。
日本歌舞伎评论作文1000字篇一:浅析日本的歌舞伎文化浅析日本的歌舞伎文化摘要:歌舞伎是日本一种历史悠久的古典戏剧艺术,拥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歌舞伎反映了日本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但在今天,能够欣赏和理解歌舞伎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歌舞伎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发展问题,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歌舞伎发展艺术价值文化改革正文:歌舞伎在日本,相当于我国的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的民族艺术。
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
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
那么,日本的歌舞伎到底是起源于何时呢?它又是如何发展得呢?它的现状又如何呢?一.歌舞伎文化的产生歌舞伎诞生于1603年,其创始人是日本关西岛根县出云大社的女祭司阿国,她创新的“念佛舞”,标志着歌舞伎的诞生。
特点是演员女扮男装,故事情节简单,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表演滑稽,演唱的歌曲是当时流行的“今样”。
阿国为了修葺神社,四处募捐,后来在京都的闹市区搭戏棚,表演《念佛舞》。
这本是表现宗教的舞蹈,阿国却一改旧程式,创作了《茶馆老板娘》阿国女扮男装,身着黑衣,缠上黑包头,腰束红巾,挂着古乐器紫铜钲,插着日本刀,潇洒俊美,老板娘一见钟情,阿国表演时还即兴加进现实生活中诙谐情节,演出引起轰动。
后来又在东京大阪等地进行表演,反响强烈,歌舞伎的雏形形成了。
后来阿国的戏班还有男人与儿童的加入。
这是歌舞伎的诞生。
二.歌舞伎文化的发展阿国创建了歌舞伎之后,出现了游女歌舞伎。
这是一种艺术价值并不很高的歌舞伎阶段,主要以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
因为这些剧团的演员年青貌美,经常引起武士们之间的争斗。
后来游女歌舞伎的被禁止,歌舞剧团变更办法,以年轻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
作为当时日本社会民众主要娱乐活动的歌舞伎,在幕府的禁止下没有停滞不前,剧团想出变通的方法,把青年男子演员变为成年男子,这样,“野郎歌舞伎”产生了。
日本歌舞伎戏的历史与文化意义歌舞伎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传统戏剧形式。
它起源于江户时代(1603-1867),由歌、舞、演技和化妆等元素组成。
歌舞伎通过它精细的美学表现,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
历史上,歌舞伎起源于京都的宗教仪式。
在京都的城市空间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相互交织,使得歌舞伎在集诸多文化元素于一身之余亦能自保。
大约在17世纪中期,歌舞伎演出开始成为现代化的娱乐形式,也就是称为“武家歌舞伎”,并得到了上层社会的支持和推崇。
在这之后,歌舞伎的演出区别于之前宗教形式的歌舞表演,更多地强调了阐述日本社会现实的作用。
其中,演员首次背起了彩旗,打响了歌舞伎的标志性节目之一。
在江户时代,歌舞伎以固定的路线和节目经常在城市的不同地方演出。
这一举措意味着,不再只是上流社会的演出了,而成为全民娱乐活动,人们也通过歌舞伎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情况。
歌舞伎因此逐渐成为一种极具文化展示意义的艺术形式。
到了19世纪末,随着欧美文化的涌入,日本传统文化也开始发生变化。
然而,歌舞伎戏剧形式却未能因此被淘汰。
交融且独特的美学表现让歌舞伎在时代更迭和文化交借的过程中,始终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艺术存在。
如今,在不断变革的世界中,歌舞伎在经过历史悠久的传承之后,使得人们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文化特色,认识到更为广泛的文化展现可能性。
歌舞伎在文化上的意义是不可否认的,由来已久的历史使它成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而在艺术上,歌舞伎在表现手法上的独特性,更让它在日本文化中垂之千古。
歌舞伎舞台上表演者身上的造型与衣着,还有伴随表演情绪变化和节奏的音乐表现,这些元素组合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而惠及更广泛的文化传承也使歌舞伎在日本文化中更有意义,也更存活于日常生活中。
不仅如此,歌舞伎在表现艺术与文化交流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观众们在观看歌舞伎演出时会沉浸在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经验之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中特有的情感表达与审美世界,也为理解、感受文化传承的多元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浅析日本的歌舞伎文化
摘要:歌舞伎是日本一种历史悠久的古典戏剧艺术,拥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歌舞伎反映了日本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但在今天,能够欣赏和理解歌舞伎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歌舞伎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发展问题,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歌舞伎发展艺术价值文化改革
正文:歌舞伎在日本,相当于我国的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的民族艺术。
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
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
那么,日本的歌舞伎到底是起源于何时呢?它又是如何发展得呢?它的现状又如何呢?
一.歌舞伎文化的产生
歌舞伎诞生于1603年,其创始人是日本关西岛根县出云大社的女祭司阿国,她创新的“念佛舞”,标志着歌舞伎的诞生。
特点是演员女扮男装,故事情节简单,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表演滑稽,演唱的歌曲是当时流行的“今样”。
阿国为了修葺神社,四处募捐,后来在京都的闹市区搭戏棚,表演《念佛舞》。
这本是表现宗教的舞蹈,阿国却一改旧程式,创作了《茶馆老板娘》阿国女扮男装,身着黑衣,缠上黑包头,腰束红巾,挂着古乐器紫铜钲,插着日本刀,潇洒俊美,老板娘一见钟情,阿国表演时还即兴加进现实生活中诙谐情节,演出引起轰动。
后来又在东京大阪等地进行表演,反响强烈,歌舞伎的雏形形成了。
后来阿国的戏班还有男人与儿童的加入。
这是歌舞伎的诞生。
二.歌舞伎文化的发展
阿国创建了歌舞伎之后,出现了游女歌舞伎。
这是一种艺术价值并不很高的歌舞伎阶段,主要以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
因为这些剧团的演员年青貌美,经常引起武士们之间的争斗。
后来游女歌舞伎的被禁止,歌舞剧团变更办法,以年轻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
作为当时日本社会民众主要娱乐活动的歌舞伎,在幕府的禁止下没有停滞不前,剧团想出变通的方法,把青年男子演员变为成年男子,这样,“野郎歌舞伎”产生了。
这时的歌舞伎也不再以舞蹈为主,而是以对白为主。
且这时歌舞伎才可以正式的称为戏剧,是严肃的戏剧,不是轻浮的表演。
戏剧的重心不再是以美魅之态蛊惑观众,转移到追求演技,逐步发展成为纯粹的演艺。
到了十七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元禄时期以后,歌舞伎的发展日趋成熟,歌舞伎发展到这里已经是以写实为主。
这一时期的歌舞伎无论是在创造戏剧文学、表演技艺、舞台美术都是发展过程上的成熟期为其后的戏剧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三,歌舞伎的今后发展问题
现在歌舞伎和许多传统的戏剧一样,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今后的发展出路问题。
因为理解和观赏歌舞伎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歌舞伎的存在再一次面临严重的生存考验。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许多人为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部分人的观点是:改革。
只有改革,才能适应现在观众的口味,使其得到发展。
评论家指出,歌舞伎的改革,一方面要保存古典中的精髓部分,否则就不能称为歌舞伎,而是新演剧。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要求,各种新流派的歌舞伎的出现将成为必然。
歌舞伎的名角市川猿之助就成立了“21世纪歌舞伎组”,培养年轻演
员。
在演出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引入《三国志》就是一个例子,这在传统的歌舞伎中是不可想象的。
日本歌舞伎,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过世世代代舞台艺术家们的长期的探索和创造,以他们艰苦的艺术劳动,创造了这样一种富有民族特征的戏剧体系。
歌舞伎之所以在世界各国都引起共鸣的原因,不仅在于它强调戏曲、舞台效果的气势、动作、眼神以及它的摆架子、玩特技和夸张的出场、快速的换装、神奇的变化;更在于歌舞伎重现了几百年前那段已逝
的历史,再现了当时江户时代社会风貌与人生价值观。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热爱真、善、美的心灵总是相通的。
这就是歌舞伎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李颖.《日本歌舞伎艺术》.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03月
2.施旭升《戏剧艺术原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6年05月.
3.朱香钗.《中国京剧与日本歌舞伎表演艺术比较》.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06 4.金良浚《世界文化之旅——日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0年01
5.小山観翁.《歌舞伎之杂学》布拉夫出版社,198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