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第五讲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24
宗教学概论(授课纲要)教材:《宗教概论》段德智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主讲教师:翟志宏、黄超前言(第一讲)第一章宗教的起源(第二讲)第一节宗教的迷宫第二节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三节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第二章宗教的历史发展(第三讲)第一节宗教发展观的形成及其理论背景第二节从“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和“一神教”第三节从“氏族宗教”到“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第三章现存的世界六大宗教(上)(第四、五、六讲)第一节犹太教概论第二节基督宗教概论第三节伊斯兰教概论第四章现存的世界六大宗教(下)(第七、八、九讲)第一节印度教概论第二节佛教概论第二节道教概论第五章宗教的要素(第十、十一讲)第一节宗教意识(1):宗教信仰与宗教观念第二节宗教意识(2):宗教情感与宗教经验第三节宗教行为第四节宗教组织与宗教制度第六章宗教的特殊本质(第十二、十三讲)第一节宗教奥秘与对神圣者的信仰第二节宗教奥秘的解读与作为信仰神圣者的人第七章宗教的普遍本质与功能(第十四、十五讲)第一节宗教的社会本质第二节宗教的社会功能(上):宗教与社会共同体第三节宗教的社会功能(下):宗教与各亚社会系统第四节宗教的文化本质和文化功能第八章宗教的世俗化(第十六讲)第一节宗教的世俗化与宗教的历史发展第二节宗教的世俗化与现当代神学的发展第九章宗教对话与宗教多元主义(第十七讲)第一节宗教的地理分布、宗教冲突与人类文明第二节宗教对话与世界和平第三节宗教对话的层次性、基本中介和现实途径附注:课程其间,初步考虑安排一次课堂讨论(具体内容和具体时间待定)。
1。
宗教学复习资料宗教学概论复习题一、填空1、宗教学的分支学科包括(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等)根据崇拜对象的数量:多神教、独尊一神教、二元神教、一神教等根据宗教的形成方式分为:自发(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2被称为西方宗教学之父的是(麦克斯。
缪勒)3宗教观念主要包括了(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性观念)三个方面。
4英国学者泰勒在其名著()中提出并论证了宗教起源的万物有灵论观点。
5恩格斯把原始社会中的宗教又称为()。
6宗教节庆:佛诞节(农历4月8日)、涅槃节(农历2月15日)、基督教复活节、穆罕默德升天遨游朝觐耶路撒冷的(登霄节)、易卜拉欣受安拉启示宰羊代子献祭的(古尔邦节)、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成道节(农历12月8日)、8以色列人的民族宗教是()。
9主教制(天主教、新教安立甘宗);长老制(加尔文宗);公理制(公理会、浸礼会)10基督教神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上帝论)、(基督论)、(教会论)等。
11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包括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等。
12印度教的三大纲领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二、判断题1在原始宗教中,(自然属性)是宗教的主要方面。
2在古典宗教中,(社会属性)是宗教的主要方面。
3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4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5在原始社会中,祖先崇拜一般是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在宗教团体的组织形式上,佛教、伊斯兰教实行的寺院制。
7基督教《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
8“上帝已死神学”是一种唯物主义学说。
9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10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神话的思维方式是“原逻辑”的。
11“缘起”学说构成了整个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础。
12艺术与宗教都是在作为共同根源的社会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文化活动。
13宗教信仰率与人口集约化程度之间存在反比的函数关系。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导论(一)(二)学时学分:90学时,共5学分。
分为两个学期。
第1学期54学时,3学分,第2学期36学时,2学分开课对象:宗教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各个高等院校宗教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宗教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导读性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重要指导原则,通过对宗教的本质的探讨和要素分析;宗教现象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等多个视角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学科体系,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和研究宗教现象的立场、方法;能够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理解宗教对社会、人生和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本课程的任务: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课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宗教学理论的合理成果,对中国宗教史和世界宗教史的基本事实进行剖析和综合的比较,以“四要素”为主要内容,在“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体系”的理论框架内,对宗教学的学科体系进行梳理;综合历史上的宗教学研究成果对宗教现象做结构的分析、对宗教演化的历史做客观分析;以有别于西方语境下的宗教学叙事方式,加入中国的特色和本专业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的成果,讨论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
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分析宗教问题的立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基础。
需先修哲学原理课程,或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后续课程可以根据“编”的结构继续修习。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78学时;讨论及其他实践环节12学时;论文4学时(非授课时间完成)。
作业与考核方式:两个学期均为期中开卷考试;期末为闭卷考试。
第一学期考核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第二学期注重分析能力的提高。
在第一学期安排读书报告一次,第二学期则安排读书报告一次,集体论文写作和个人论文写作各一次。
成绩计算:平时10%,以出勤情况和讨论发言结合计入成绩;期中30%,以平时作业和期中考试结合计入成绩;期末60%,以闭卷考试分数计入成绩。
一、什么是现代宗教学,举例说明?宗教学是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产物。
从严格说,它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神学,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哲学,是以宗教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
它不同于教会中的布道与释经,也不同于用信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方法。
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宗教学不属于任何宗教,但在文化传承方面与西方宗教传统,特别是基督教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现代的宗教学有两个重要的源头:(1)施来尔马赫的“宗教研究”。
施来尔马赫是德国基督教神学的代表人物十九世纪自由神学的开创者他的主要著作有《论宗教》《基督教信仰》(2)缪勒的“比较宗教学”。
缪勒同施来尔马赫都是德国人,但他与施来尔马赫的背景不一样,他关心东方的宗教,主要研究佛学。
主要著作有《东方圣书》,将东方文化中的主要经典介绍给西方。
其中包括中国的主要经典二、简单说明,苏格拉底之死与宗教有何关系?宗教罪名(起诉的罪名)(1)不信城邦所信的神,引进新的精灵。
(2)败坏青年柏拉图所有对话都和苏格拉底之死有关,而游叙弗伦是第一个叙述苏格拉底之死的著作。
在这里谈到了虔敬问题,而这是起诉苏格拉底的第一个罪名。
败坏青年在前,不敬神是败坏青年的手段。
苏格拉底认为更根本的问题是教育,而宗教是从属教育。
而控告者莫勒图认为,宗教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教育却是从属的。
并且在法律上没有败坏青年罪名是不成立的.在雅典,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国教,宗教是由一些相对松散的神话和仪式组成的。
希腊人不断地从外邦引进新神,如埃及的神。
如果苏格拉底真的引进雅典人所不知道的某个神,他不会犯大罪按当时的宗教传统,从外引进新的神并不是罪,他们不是持对外来宗教排斥的态度,而是不断地丰富其宗教内容。
所以引进外邦的神并不是罪,只有无神论者才被控告是犯罪,所以,莫勒图斯控告的真正含义是苏格拉底是无神论者。
三、但丁笔下的鬼魂为什么有身体?(1)但丁笔下的鬼魂为什么有身体?但丁认为人、动物、植物都有灵魂,但人的灵魂功能已包括了动物、植物灵魂能。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历史专业任选课。
本课程大纲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原则,结合宗教学前沿科研成果,使本课程讲授能帮助学生了解宗教学的一般原理;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我国的宗教政策。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对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能够使学生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进而能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要素以及宗教的类型,以及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起源、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
重点阐释宗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宗教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
(四)教学时数:36课时(五)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一、二次课堂讨论。
(六)选用教材: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二、本文第一讲宗教学概述教学要点:什么是宗教学;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学的分支学科。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宗教学。
(1)第二节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1)第三节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1)第四节宗教学的分支学科。
(1)第二讲宗教的本质、要素及类型教学要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基本要素;宗教的分类。
教学时数:7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宗教概念的界定。
(1)第二节宗教的本质。
(1)第三节宗教的基本要素。
(4)一、宗教观念二、宗教情感三、宗教行为四、宗教组织第四节宗教的分类。
(1)第三讲宗教的起源及发展教学要点:有关宗教起源的理论;原始宗教;民族宗教。
教学时数:7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宗教起源理论。
(2)第二节原始宗教。
(2)第三节民族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