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黑人小说“混杂性”创作动势透析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作者: 苏东彦
作者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出版物刊名: 理论界
页码: 174-175页
主题词: 美国 黑人小说 看不见的人 后殖民主义 文化冲突
摘要:当今的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多元化或多极化的世界,当代世界文化已经不可能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所以关注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成为势所必然。
美国黑人小说《看不见的砌就是一部表现不同种族文化冲突与对立的著作。
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看不见的人》进行了再分析,通过分析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立,以及主人公在这种冲突中找寻自我的过程,并结合艾里森在书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认为作者艾里森揭示了美国种族差异与对立的根源,即一种建立在政治经济不平等基础上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扭曲与漠视。
从美国黑人文学看主流文化霸权下的美国黑人生存状态【摘要】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模式在美国这个被欧洲裔美国人主导的社会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并被向全社会推行。
以黑人为代表的少数族裔文化在“西方文化优越论”的压制下处于从属和边缘的地位。
黑人文学文本通过反映主流文化霸权下黑人的生存状态,剖析了这一文化霸权对黑人造成的各种影响和分化,以此确定黑人文化与文学反抗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美国;文化霸权;黑人文学在美国社会中,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模式及其文学的价值和传统都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牢牢占据着美国文化的主导地位,让以黑人文化为代表的少数族裔文化处于从属和边缘的地位,没有言论的自由,其价值也要由主流文化来判断与衡量。
在黑人种族内部,由于家庭环境、受教育情况、生活经历以及经济背景的不同,甚至还有肤色深浅等方面差异的存在,对待主流文化霸权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作为黑人种族的精英分子,一些黑人作家身上出现了“文化原质失真”的现象,即由于其本身的文化特性、民族意识受到压抑,使得他们认同于主流文化,在看待本民族的文化现象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主流文化的眼光和评判标准。
透过黑人作家对非裔美国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映,让我们看到主流文化霸权下,黑人种族内部的种族歧视问题、阶级分化、权利与利益对黑人民族凝聚力产生的消解作用、宗教的麻醉性和欺骗性对黑人的危害等等问题。
一、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使黑人在对待自己的传统时持矛盾的态度非洲裔美国黑人的处境正类似于殖民地人民,并且对他们来说尤其不利的是,他们具有与殖民者同样的国籍和政治身份,并且一直身处殖民者的政治文化统治之下。
在这里,殖民者的文化具有法律的、历史的、现实的主导与合法地位。
黑人长期身处其中,身不由己地接受它为优秀的、中心的文化,而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就有了一种矛盾的态度。
主流社会把西方文化作为唯一先进的文化在全社会推广是造成黑人文化处于文学边缘地位的重要原因。
然而对于黑人个体而言,掌握西方文化又是进入主流社会的必经之道。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生态书写的演绎与价值研究概述: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的生态书写是一种将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相融合的文学表达方式。
通过对社会、文化和政治议题的关注,她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探索种族、性别、身份认同等问题,并通过书写来传递社会公正和人类关怀的价值观。
1. 自我与社会: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将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相结合,探索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和意义。
2. 文化与身份:她们对种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探索是生态书写的核心。
通过展示黑人女性在主流文化中的角色和地位,她们揭示了文化对个体的塑造和限制。
3. 环境与生态:环境意识在当代黑人女作家的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
她们关注环境中的不平等现象,探讨种族和社会阶层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并传递出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1. 通过自身经历传递社会信息:她们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观察和体验,将社会议题具体化,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种族、性别和文化的影响。
2. 对历史的继承与重新诠释:当代黑人女作家将种族和社会历史纳入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新诠释,揭示出历史对当代社会和个体生活的影响。
3.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她们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呈现在作品中,展示出不同种族、文化和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
1. 反思与启蒙:她们的作品促使读者对种族、性别和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反思,从而达到启发和启蒙的作用。
2. 传递社会公正与人类关怀:通过书写,她们传递出对社会不平等的关注,并呼吁人们关注和关爱他人,推动社会的公正和进步。
3. 强化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她们通过书写来强化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让读者感受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并激发个体对社会问题的责任感。
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及评论研究/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英语论文英美文学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及评论研究前言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主要是在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中逐渐发展生成,这种文学主义打破了美国黑人女性无法参与文学及文学创作的传统,为美国女性文学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以黑人女性作家和黑人女性意识为文学的根本,将黑人女性作为文学的主要内容,对黑人女性的发展进行展望,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文学发展观念及文学发展视角,已经成为世界文学文化中的瑰宝。
1.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 1.1文学诞生之自我画像17世纪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要是将非洲的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和当前的女性状况为蓝本,对非洲女性被贩卖、被奴役的状况进行“复述”。
这种“复述”只具有初步的文学主义灵魂,但整体上较为空洞,不能真正称得上是文学作品。
该时期的初级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要是通过歌谣、圣歌等对黑人群体的内心状况进行剖析,达到对黑人群体的鼓舞和安抚。
18世纪40年代,美国黑人女性口头文学逐渐向书面文学转变,逐渐形成基本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体系。
该时期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要是以诗歌和女奴的自述体小说为基础,对女奴的形象和地位进行纠正。
该时期的代表作为露西·特力的《监狱斗争》。
《监狱斗争》主要描述了印第安人对白人居住地袭击的场面,这部作品开启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的新纪元,成为最早收录到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诗歌作品。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创作特征解读为了更好的解读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创作特征,文章首先分析了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发展,列举影响较大的典型人物及其代表作。
从政治背景、种族背景、社会人文背景等方面着手,分析了几种黑人女作家创作的典型题材,从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典型代表作入手,剖析该类作家群体的创作特征。
标签:黑人;女作家;创作;特征1. 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崛起美国自建国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时间不长却造就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同时也是文化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尽管美国在各个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美国的人权状况却是一个受到持续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这里面既有种族问题,也包括性别问题。
20世纪是一个浸润着改革与创新风采的世纪,也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黑人文学紧跟着时代的脚步进入了成熟和蓬勃发展的阶段。
在此期间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例如“哈莱姆文艺复兴”(Harlem Renaissance)时期的杰西·福赛特、内拉·拉森、尼尔·赫斯顿等。
她们的作品大多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黑人在时代、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从人性、道德、伦理等方面深度刻画主题〔1〕。
回望过去的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从被誉为“文学之母”的宝琳·伊丽莎白·霍普金斯到格温德林·布鲁克斯,从成绩斐然的波勒·马歇尔再到摘取诺贝尔最高成就的托尼·莫里森。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们凭借着自己优秀的创作才华重新拾回了话语权,打破了多年来的失语桎梏,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也使女性的自我意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透过其创作反映出了她们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对种族命运、女性地位等多方面的深层思考。
本文将从当代黑人女作家所处的创作背景、创作选材角度来对其创作特征进行解读。
希望能以此进一步充实和拓展我们对黑人女性文学内涵的理解。
论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与现状论文论文关键词:黑人文学;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论文摘要: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发人深省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美国文学和文化领域最新思潮和理论前沿。
从长远意义来说,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们深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加深了人们对边缘文学和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文学的理解、认识与探究。
一、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美国黑人妇女文学和女性主义批评是最切近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发展轨迹的新兴批评流派。
以白人男性为主的主流文学批评和以中产阶级白人女性为主的女性主义批评均忽视了黑人女性作家。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标识,是黑人女性作家、黑人女性意识、黑人女性主题和黑人女性语体的确立和发展,建立了黑人女性主义文艺批评的理论,探索性别和种族在黑人妇女文学中所形成的明显的文艺传统。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不仅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种族、性别等问题,同时也研究作品中的阶级、历史和文化。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反种族运动开始兴起,邓巴、杜波伊斯、哈里斯、华盛顿、凯布尔等具有民族责任感的黑人作家和理论家的作品,加深了人们对有色人种以及妇女和少数族裔的种族意识。
到20世纪70年代,黑人文学迎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黑人女性作家群体出现。
1970年,民权运动的活跃分子、诗人、表演艺术家玛雅·安吉洛出版系列自传的第一部《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立刻畅销;艾丽斯·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出版,开始了她们辉煌的文学事业。
她们均摆脱了那种表层的社会抗议方式,有机地结合两种传统和语言特征,从不同角度将种族道义责任提升到弘扬生命意义的层面上,最终达到在融合中确立自身地位的目的,激励黑人女性作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重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与批评流派。
在70年代后期,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以其独特的面貌崛起于美国女性主义批评界,成为美国文学批评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被认为是美国黑人文学、黑人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崭新的能量中心”。
美国文学中的种族问题与文化多元性美国的文学历史源远流长,其表现形式五花八门,但在其中种族问题和文化多元性的体现较为突出。
美国地广人多,不同种族、文化在这里交融融合,造就了美国多元化的文化面貌。
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美国文学中的种族问题和文化多元性成为了重要的切入点。
本文便通过对常见类型的美国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其中种族问题和文化多元性的体现。
一、黑人文学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学类型,其产生背景与种族问题密切相关。
从奴隶制度时期开始,美国黑人为了反抗白人的压迫,使自己的声音得以传播,开始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这种文学以黑人文化为基础,表现了黑人经历过的苦难、挣扎与奋斗。
尤其是在20世纪初期,黑人文学作品开始出现于文坛,以威尔·都铎、兰格斯顿·休斯等作家为代表。
这些作品以表现黑人文化为主要手段,宣传黑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种族问题和文化多元性的探讨。
例如,威尔·都铎在小说《黑人与白人》中讲述的是一个黑人家庭和白人家庭之间的故事,通过两个家庭之间的对比,体现了黑人在白人社会中的处境和黑人文化的独特性。
而兰格斯顿·休斯的诗歌作品《我也是美国人》则表达了黑人对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向往。
这些作品中的种族问题和文化多元性的体现使它们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
二、华人文学在美国的华人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为海外华人的文化冲突和不同文化间的碰撞。
作为少数族裔的代表之一,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中经历着独特的历程。
依托自身的文化传承和独特的人格特质,华人移民在新环境中迎难而上,用自己的方式与美国主流文化互动、融合。
例如,金锁在自己的小说《好女孩劳拉》中刻画了一个在美国西雅图的华人家庭,通过劳拉这个女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揭示了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文化冲突与独特性。
王安忆的《天和地》则通过对海外华人的描写,丰富了美国文学对外部文化的了解视角。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了华人文化的多元性和海外华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作者: 王卫强 王一鸣
作者机构: 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6
出版物刊名: 理论观察
页码: 116-11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黑人 女作家 创作 特征
摘要:为了更好的解读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创作特征,文章首先分析了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发展,列举影响较大的典型人物及其代表作。
从政治背景、种族背景、社会人文背景等方面着手,分析了几种黑人女作家创作的典型题材,从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典型代表作入手,剖析该类作家群体的创作特征。
作者: 朱刚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研究
页码: 167-168页
主题词: 文学发展;美国小说;历史总结;文化思潮;民权运动
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美国黑人文学(“非裔美国文学”)与女性、少数裔、同性恋文学一样,从边缘挤人中心,大学里纷纷建立非裔文学系和研究中心,招聘非裔文学教授,开辟研究专题。
总之,在政府法律(“平等权利法案”)和大众意识(政治正确)的推动下,非裔美国文学在20世纪下半叶已经进入美国主流文学。
美国黑人文学语境化研究
吴桂辉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1)001
【摘要】文化研究是一种高度语境化活动.它要求从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民族或政治等语境出发,对文学作品及其中的文化现象做出解读.美国黑人作家独特的生存方式使美国黑人文本呈现出一种和美国文学既相象又不同的"混杂性"特征与"双重声音".针对这种特征,只有运用文化研究的语境化理论,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将黑人文本置于其特定的语境之中进行解读,才能在文本中达到对黑人实际体验的正确理解,并从中透视出黑人文本解释的多种可能性.
【总页数】3页(P110-112)
【作者】吴桂辉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三十年以来美国黑人文学及文学研究的回顾 [J],
2.美国黑人文学简论(上)——美国文学类型与流派研究之五 [J], 陈许
3.研究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参考书--评吉尔亚德、沃迪的《美国黑人文学》 [J], 陈清芳
4.断代史框架下的美国黑人文学研究 [J], 张军
5.口述史视域下伊玛堪歌手“再语境化”传承研究 [J], 王朝阳;金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美国黑人小说“混杂性”创作动势透析摘要美国黑人作家的双重历史、双重传统导致了其双重文化身份。
一方面,黑人作家渴求与白人文化认同,得到白人文化的认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为维护黑人身份和种族文化而与白人文化分离。
他们的双重身份使其作品在语言、叙述策略和主题等方面呈现出一种与白人主流文学具有差异性重复的“混杂性”特征。
这种混杂的状态不仅消解了所谓的白人主流文化的权威性,而且开启了创造、生成新意义的可能,为少数族裔文化的生存提供了生存空间。
关键词:美国黑人小说创作特征混杂性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长期以来,美国黑人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及其肤色问题的缘故,在文化身份上表现为既是黑人又是美国人这两种相互冲突的认证。
正是这种“双重意识”导致了美国黑人作家两难的创作困境。
一方面,黑人作家渴求与白人文化认同,得到白人文化的认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为维护黑人身份和种族文化而与白人文化分离。
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在同化和分离之间持续的张力”。
在当前全球化语境氛围里,在一些文学批评的有效介入下,当代美国黑人小说的创作发生了重要的转型,黑人作家对白人主流文学进行带有差异的模拟,即在表面语言符号一致的编码下以差异性的黑人英语表述来体现黑人性。
这种创作模式的转变使黑人作品呈现出一种与美国白人作品既相像又不同的“混杂性”特征。
这种混杂的、矛盾的并且模棱两可的生存状态不仅为处于边缘地位的美国黑人文学赢得了可发展的第三空间,而且有效地消解了白人主流话语中的各种等级制严格的界限与桎梏,成功地推动了世界各民族文学走向多元与并生的发展状态。
一美国黑人作家的创作困境及民族主义话语的危机美国黑人的前辈作为来自非洲的奴隶,被投放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地理、政治与文化环境之中,并被迫在异文化的环境中求生存。
这种生存方式的独特性同时也导致了杜波依斯所提及的黑人的“双重意识”的发生,即美国黑人在文化身份上表现为既是黑人又是美国人这两种相互冲突的认证。
而美国黑人既是黑人又是美国人的文化身份,也给黑人作家的写作造成了不少的困难。
根据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接受反应美学理论”,每一个作家在创作时心中都有一个“暗隐的读者”,即其作品是供谁阅读消费的。
而黑人作家的身份二重性,直接导致了j·w·约翰逊在“黑人作家的困境”一文中所提到的问题:“美国黑人作家面临着一般作家一无所知的问题——双重读者问题。
这不仅仅是双重读者,而是分裂的读者,是由意见相左、观点对立的两种人构成的读者。
一个黑人作家一拿起笔,或一坐在打字机前,他就必须立刻有意或无意地解决这个双重读者的问题。
”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位黑人作家根据自己的体验来真实地揭示黑人的价值所在,那他的作品当然会得到黑人读者的积极反应,但白人读者对此会茫然不知,或熟视无睹。
他不仅会失去占主流的白人读者,而且会失去在白人主流社会得到认可的机会,从而会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得不到世界的承认而走向消亡。
但如果黑人作家以白人的眼光来考察黑人的世界,即为了寻求个体的身份得到那种主导文化的认可,刻意去迎合所谓的西方美学规范和文化准则,从而忽略自身文化传统的真实存在,这种民族特色的淡化和种族意识的消解不仅会使黑人作家失掉自己的立身之本,更会造成黑人文学特色的丧失。
正是这种双重传统和双重意识身份最终导致了黑人作家创作的两难抉择之困境。
始于1964年的黑人文艺运动是美国黑人历史上一次新的文艺复兴,是美国黑色权利运动的具体体现,其规模和影响超过了上世纪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
这一运动旨在宣扬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及其种族性,即“黑人性”(blackness);强调黑人文化的灵魂,宣称黑人文学作品存在的价值在于直接反映黑人追寻自我的经历,表现置于“双重意识”围绕之下的黑人的困惑,及黑人在美国社会中被置于不知何去何从、进退维谷的境地,和展现黑人自豪和黑人自我实现的精神。
黑人文艺运动在一段时期内表现出比较强的理论生命力,“但其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似乎关注于意识形态的展示,太注重政治目的,其挑战性的立场和强调以非洲文化为中心的价值观因不能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而略显孤立”。
黑人文化民族主义话语的生存充满了危机。
二“混杂性”创作模式的崛起“混杂性”(hybridity)一词在当代文学、文化批评话语中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从词源上讲,混杂性一方面指的是生物或物种意义上的杂交,另一方面指的是语言,尤其是不同语系、语种或方言之间的混杂。
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率先将“混杂性”概念借用到后殖民理论中,对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他的政治思想与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于对后殖民主义奠基人法侬著作的创造性误读与挪用,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是德里达的差异概念与拉康关于主体概念中与他者的关系的观念。
法侬在其重要著作《黑皮肤,白面具》中以隐喻的方式说明第三世界中的这种西方制造出来的他者的身份,只能是一种混杂的形象。
法侬说,人们通常所说的黑人灵魂乃是白人的人为制造,是白人制造的他者。
霍米·巴巴继承并发扬了法侬的观点,认为法侬仍未摆脱那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的观念,即他只看到了黑人与白人的对立,却看不到更高级的统一。
霍米·巴巴认为,后殖民者可以通过以一种介于游戏性和模拟性之间的独特方式来对殖民话语进行“带有差异的重复”,即在表面上模仿西方主流话语,同时又与本土文化杂糅为一体,从而使之变得不纯,进而达到削弱、解构并颠覆殖民话语的目的。
巴巴的“混杂性”理论为人们提供了当语言由主流文化模式所控制时,如何在反抗西方白人主流社会的同时,学习西方并超越西方。
因此,很大程度上,这一批评理论适应于黑人文学批评与研究。
从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的现实来看,黑人作家与批评家必须面对非洲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传统这两种传统。
前者是其文化的源头,而后者则是他们生存的现实。
为了生存并进入居住地的民族文化主流,黑人不得不与白人民族文化相认同,但其身上所深潜的族裔文化记忆却难以挥去,并无时无刻不在与新的民族文化身份发生冲突而达到某种程度的新的交融。
因此,黑人文学不可避免地要表现他们在异域生存中所面临的文化认同的挑战。
此时,他们必须借助于社会主流的语言形式即英语,来进行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凸显自身的、有明显差异的文化传统与民俗风格,在英语的“标准”表述中突出自己的异质特点,即在表面语言符号一致的语码下,以差异性的黑人英语表述来体现其黑人性的民族文化特征。
三黑人文本的混杂性特征美国黑人作家在对白人主流话语进行蓄意颠覆以达到“间离效果”的同时,又在调整自身的文化传统中的主题、叙述模式等,从而形成了美国黑人文学创作中的“混杂性”的个性特征。
这种混杂性主要表现在黑人文本的叙述语言上、主题上及叙述策略上。
1 语言上的混杂性由于文学创作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因而美国黑人文学首先要对语言进行反表征,即用美国黑人式的“非正统”英文在文本中以语言形式展示黑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遭遇。
美国黑人前辈被迫来到新大陆,他们自然对赋予他们奴隶地位的语言符号系统存在着根本的怀疑态度或抵触情绪,而出于生存的需要,他们又不得不以这一语言进行基本的言说。
于是,他们在学会并运用这一语言的同时又必须对其进行改造、加工,以抵制自我意识毁灭的进程。
因此,在黑人文本中,方言土语的大量使用就成为“黑人性”的文本特点。
这正是区别黑人的文本性与主流标准语文本的差异之所在。
同时,这种黑人“土语”文化对其文化的延续和文学的生成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其作品《紫色》中、里德在其作品《黄壳子收音机坏了》中都采用了大量的黑人话语。
这种黑人方言土语介入到标准英语之中,不仅使黑人文化传统在西方中心的语境中保证不失去自身文化传统的根基与活力,而且以一种“混杂性”的姿态,借用、调整和转化了白人主流文学创作的模式,创造了一种黑人文本在完全不存在黑人性的西方主流话语中生存的可能,达到了体现黑人经验,削弱颠覆白人主流话语的目的。
2 叙述策略上的混杂性“美国黑人小说家的写作是其所遭遇的历史、社会和意识形态语境化的行为,是典型的支配性文化和权利话语下的选择。
”这一特殊语境要求黑人作家除了在黑人小说语言层面对西方世界的英语语言霸权进行消解外,还要针对小说的叙述层面进行调整,以形成自己的个性,差异性的重复便构成了黑人文本的叙述策略。
这种叙事模式不仅能以隐蔽的方式来折射出黑人作家的思想,而且使黑人文本具备一种“双重声音”的功能。
如莫里森、里德在其作品中采用多层次、不连续和片段式时间结构,体现出一种典型的西方后现代写作特征,而这种模仿模式实际上是在其创作中隐蔽地继承了非洲口头文遗产。
这种叙述方式的“混杂性”不仅使传统文化得以保存,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对中心话语或主流文学的修正作用,迫使其承认并容纳非洲族裔的写作。
3 主题上的混杂性对黑人作家来说,在一个白人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社会语境中,如何创造并保持与主流典律的差异性,实际上是针对主流文化支配性权利的最佳策略。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黑色权利运动的最终走向终结导致了非裔知识分子的大觉醒。
他们中间的精英分子开始意识到仅仅对立是不够的。
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消极地理解为要压倒、对抗白人的优越论,它应该是主动的而不仅仅是反作用的,它要以正面的、创造性的方式进行反抗。
这一思想上的转变为黑人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一些黑人作家不在自己的作品中写种族矛盾与种族斗争,而是将黑人的声音融入白人文化,以一种被同化者的身份进入主流社会,与白人作家步调一致,在作品中以描写异化世界为主题,探讨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以及自我的异化或自我本质的危机。
这一生存的困境在黑人文本中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美国黑人的双重身份给黑人身份认同带来的困惑和不确定性。
一方面,美国黑人为了生存必须而且不得不认同盎格鲁-萨克逊白人主流文化;另一方面,隐蔽在他们意识深处的黑人民族文化记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与其所接受的民族文化身份发生冲突。
黑人身份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反映了黑人在美国社会中一种无身份、无地位的边缘状态,一种非此非彼的不定状态。
这种“黑人经验”反映了美国黑人在对立与错位的黑白文化夹缝中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心态,折射出陷入文化困惑中黑人的迷惘和无奈。
四结语美国黑人生存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美国黑人对世界领悟的表述与主流社会有别的差异性。
正是这种“差异性”及其双重历史、双重传统和双重身份才导致了黑人作品既有美国(白人)文学的因子,又有非洲文学特征的混杂性特征。
这种对白人文学带有差异性的重复与模仿不仅以混杂、含混、矛盾的表现形式使主流话语带有杂质进而变得不纯,即从白人主流话语的内部对其实行压迫,使其防御机制彻底崩溃,从而实现对主流话语的进一步解构与颠覆;同时,这种混杂的、模棱两可的状态形成了巴巴所称的“第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