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 格式:doc
- 大小:4.66 MB
- 文档页数:60
附录A(资料性)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指标体系与参数附表1-1陕西省耕地分等三级指标区划分结果备注:本表摘自《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附录B全国各县(市、区)标准耕作制度速查表陕西省部分内容。
备注:本表摘自《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附录D全国各省作物生产潜力指数速查表中D.2.27陕西省作物生产潜力表D.56和表D.57o附录B(资料性)耕地质量等别计算方法(一)自然等指数计算1、自然质量分的计算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各评定单元各指定作物的耕地自然质量分。
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mZWkXfgk⅛= ---------------100(1)式中:CLij——评定单元指定作物的耕地自然质量分;i——评定单元编号:j——指定作物编号;k ___ 分等因素编号:fi j k——第i个如定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指标分值,取值为(。
〜100];Wk—第k个分等因素的权重。
2、评定单元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a)查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㈣耕地有灌溉条件时查找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无灌溉条件时查找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b)确定产量比系数计算公式如下:某区内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咎募(2)指代•作物单产式中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单产是指三级指标区内最大单产。
(c)计算评定单元自然质量等指数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公式:R ij=a tj∙c Uj∙βj⑶式中:R ij——第i个评定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侬一第j种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C uj——第i个评定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耕地自然质量分;βj—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d)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由下式计算:f ERij(一年一熟、两熟、三熟时)1.[(∑Ri∕)∕2(两年三熟时)式中:R-第i个评定单元的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R ii—第i个评定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培训教材一、土地整治耕地及其质量特点(一)土地整治耕地特点1.原有耕地与新增耕地并存,土壤结构均受到人为干扰土地整治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三个方面,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以新增耕地为主,土地整理以原有耕地质量提升为主。
土地整治既包括新增耕地,也有原有耕地的质量提升。
土地整治过程中,项目区的土壤结构均受到人为干扰,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土地整治及项目完成后的一定时期对农作物和植被生长会造成一定影响。
2.土地整治耕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变化大土地整治主要是开展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生态防护等工程建设,是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变化大。
(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过程与特点1.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易变因素多,受社会经济活动影响大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的土壤结构受到人为影响和干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农作物生长,耕地质量会暂时变得较差,但如果农民利用耕地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高,愿意投入,耕地的土壤结构会很快得到修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会很快增加,耕地质量会很快提高。
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易变因素多,受社会经济活动影响大。
2.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过程可分为“平台”质量建设和“利用”质量建设两个阶段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土地整治过程中带来的地形坡度、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耕地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即为“平台”质量建设阶段;二是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耕地利用过程中的培肥、土壤结构改善等土壤质量要素改善过程,即为土地整治耕地“利用”质量建设阶段。
本研究报告涉及的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实际上指的是耕地的“平台”质量。
3.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具有相对性,科学选择适宜的作物,有利于耕地质量提升不同农作物都有特定的、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要求,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耕地都是种植该种作物的好耕地,耕地质量高低具有相对性,科学选择适宜的作物,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可促进耕地质量逐步提升。
浙江省⼟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办法浙江省⼟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办法(征求意见稿)⽬录1.适⽤范围 12.⼯作依据 13.评定原则 14.技术⽅法 25.评定程序 25.1 资料收集 25.2 单元划分 25.3指标确定 25.4 外业调查 45.5 数据获取 45.6 等级计算 55.7 结果校验 55.8 成果编制 55.9 信息报备 65.10 年度更新 66.其他要求 6附录 A(规范性附录) 8A.1 ⼟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资料清单 8A.2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指标体系与参数 9A.2.1不同类型区标准耕作制度、分等因素、权重和赋分标准 9 A.2.2 耕地质量分等因素赋分标准表 14A.2.3 浙江省各指标区指定作物最⾼产量与产量⽐系数表 27 A.3 ⼟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实地调查表 28A.4等级计算过程 29附录 B(规范性附录) 36B.1 ⼟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报告 36B.2 ⼟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结果表 37B.3 ⼟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级数据库字段标准 40B.4 ⼟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图件编制要求 431.适⽤范围本办法适⽤于本省范围内各类⼟地整治项⽬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作。
2.⼯作依据1、《农⽤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2、《国⼟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作⽅案>⼯作的通知》(国⼟资厅发〔2012〕60号);3、《国⼟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资发〔2014〕18号);4、《国⼟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4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作的通知》(国⼟资厅发〔2014〕8号)。
3.评定原则遵循《农⽤地质量分等规程》原则。
应遵循《规程》的基本思想、技术路线、⽅法步骤开展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作。
稳定性原则。
要考虑⼟地整治补充耕地的特点,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要依据长期耕种、肥⼒相对稳定的耕地条件来进⾏评定,保证成果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性。
关于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思考摘要:本文针对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出现的土壤取样不规范、个别分等因素取值主观性、土地污染重视不够等问题,提出了规范评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尽量消除评定工作的主观人为因素,为耕地占补提供准确的等别结果。
关键词: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定1.耕地质量内涵及评价类型耕地质量的内涵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耕地的土壤质量;二是耕地的环境质量;三是耕地的管理质量;四是耕地的经济质量。
即耕地质量是耕地土壤质量、耕地环境质量、耕地管理质量和耕地经济质量的总和[1]。
根据耕地质量评价的目的和任务不同,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有:1.1农业生产能力评价。
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对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评价。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土地、生产资料、机械和人力投入的多少,也取决于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和农业抗灾能力的强弱。
1.2土地潜力评价。
根据现有的土地自然属性以及社会经济属性条件和开发程度和对土地未来利用的评价。
1.3土地适宜性评价。
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适生条件来进行。
根据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可对一定地段的土地进行评价和分级,用质量和数量来表示,可以分为当前土地利用现状的适宜性分级和潜在的土地适宜性分级。
1.4土壤及环境质量评价。
在研究土壤环境质量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土壤环境质量的高低优劣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分为土壤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依据其评价的内容又可分为土壤环境污染评价、土壤生态评价和综合评价。
1.5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土地利用持续性是土地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
土地适宜性是指对于一定的土地单元,评价其是否适合于某种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在较大程度上是一种现状的评价。
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评价一块土地在更长时期内是否适合于某种土地利用方式。
1.6农用地分等定级。
分等定级是国内常用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法。
浙江省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办法(征求意见稿)目录1.适用范围 12.工作依据 13.评定原则 14.技术方法 25.评定程序 25.1 资料收集 25.2 单元划分 25.3指标确定 25.4 外业调查 45.5 数据获取 45.6 等级计算 55.7 结果校验 55.8 成果编制 55.9 信息报备 65.10 年度更新 66.其他要求 6附录 A(规范性附录) 8A.1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资料清单 8A.2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指标体系与参数 9A.2.1不同类型区标准耕作制度、分等因素、权重和赋分标准 9 A.2.2 耕地质量分等因素赋分标准表 14A.2.3 浙江省各指标区指定作物最高产量与产量比系数表 27 A.3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实地调查表 28A.4等级计算过程 29附录 B(规范性附录) 36B.1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报告 36B.2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结果表 37B.3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级数据库字段标准 40B.4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图件编制要求 431.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范围内各类土地整治项目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工作。
2.工作依据1、《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2、《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3、《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4、《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4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4〕8号)。
3.评定原则遵循《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原则。
应遵循《规程》的基本思想、技术路线、方法步骤开展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工作。
稳定性原则。
要考虑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的特点,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要依据长期耕种、肥力相对稳定的耕地条件来进行评定,保证成果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比性。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技术手册1️⃣ 引言与背景土地整治作为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是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整治后土地的生产潜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本技术手册旨在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方法体系,以指导土地整治项目中补充耕地质量等别的准确评定。
2️⃣ 评定原则与方法2️⃣ .1 评定原则科学性:基于土壤学、农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采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评定。
客观性:确保评定过程中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客观性,避免主观臆断。
综合性: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动态性:考虑土地质量随时间、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变化,实行动态监测和更新。
2️⃣ .2 评定方法指标体系构建:建立包括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土地利用状况等在内的综合指标体系。
数据采集与处理:通过实地调查、遥感监测、实验室分析等手段获取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处理。
等别划分:根据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将耕地划分为不同等别。
结果验证与调整:通过专家评审、实地核查等方式,对评定结果进行验证和调整,确保准确性。
3️⃣ 实施步骤与注意事项3️⃣ .1 实施步骤1. 项目准备:明确评定目标、范围、方法和要求,制定工作计划。
2. 数据采集:按照指标体系要求,全面收集相关数据。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分析,形成初步评定结果。
4. 等别划分与验证:根据评定方法,划分耕地等别,并进行验证和调整。
5. 成果编制与提交:编制评定报告,包括评定方法、过程、结果及建议等,提交相关部门审核。
3️⃣ .2 注意事项数据准确性:确保数据采集、处理的准确性,避免数据错误导致评定结果失真。
方法适用性:根据区域特点和项目需求,选择适宜的评定方法和技术手段。
专家参与: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评定工作,提高评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项目所地:下达预算与计划文号:整理规模(公顷):复垦规模(公顷):开发规模(公顷):实际新增耕地面积(公顷):建设前耕地平均质量等级(国家级利用等)为:等,通过土地平整工程降低耕地坡度级,客土工程增加土层厚度,新修拦河坝沟渠等工程提升耕地灌排条件,新修田间道路、生产道路等工程提升土地利用系数,建设后耕地平均质量等级(国家级利用等)为:等。
XX县自然资源局(盖章)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项目所地:下达预算与计划文号:整理规模(公顷):复垦规模(公顷):开发规模(公顷):实际新增耕地面积(公顷):项目临近区耕地平均质量等级(国家级利用等)为:等,由于新开耕地土壤肥力、耕作条件较临近区熟化耕地差,建设后耕地平均质量等级(国家级利用等)为:等。
XX县自然资源局(盖章)说明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是土地整治备案信息必填内容,填写国家级平均利用等,等别数值越小质量越好,贵州省国家级利用等主要等别集中分布在10、11、12等上,最高等别7等,最低等别15等,填表说明具体如下:一、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前耕地质量等别为2018年贵州省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成果等别。
二、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等别一般要求在原有等别上提高1个等别。
项目建设后国家级自然等一般不会在近期内发生改变,但可提高土地利用系数从而提高国家级利用等,一般可在原有等别基础上提高1个等别。
三、土地开发项目,由于是新开发土地,土壤肥力、耕作条件较熟化耕地差,质量等别一般比周边耕地质量低一个等别。
四、经贵州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研究院测算,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前、后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具有以下规律,可作为测算参考:1、旱地:有效土层厚度提升1个指标级别,国家级利用等一般提高0.4个等级左右;耕地坡度级降低1个指标级别,国家级利用等一般可提高0.4个等级左右。
例1:一块旱地原有耕地坡度级是15°-25°,国家级利用等是11等,现通过土地平整工程将坡度级降低至6°-15°,提高了1个等级(见附表4),则其国家级利用等一般可提高0.4个等级,提升至10.6左右;同时,该耕地土层厚度指标级别由建设前<30cm提升至60-100cm,提高了2个等级(见附表4),则其国家级利用等再提高0.8个等级,提升至9.8。
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1 项目概述1、1 工作背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全球变化、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等原因,而引起得土地利用、耕地减少与人地矛盾等问题将更加突出。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与经济得可持续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土地管理工作,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就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得重要任务。
这就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得战略举措。
中共中央【1997】11号又件明确指出:“各地要大力总结与推广土地整理得经验,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得要求,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得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环境。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也将土地开发整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到议事日程。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01 年至2006 年.中央30%分成累计近300 亿元得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已全部用于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收益与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土地整理广泛开展,土地整理后不同利用方式下得土地质量重估工作也不断加强。
土地整理项目决策就是否正确、规划设计就是否合理、预期目得与收益能否实现,都需要通过土地整理后土地质量重估进行评价。
评定土地等级就是法律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得一项重要职责。
农用地分等定级就是根据农用地得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对农用地得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本项目得工作对象主要为因实施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三个方面) 新增加与质量提升得耕地。
实施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得目得为:量化土地整治项目得实施对提高农用地粮食生产能力方面得贡献,确定新增耕地与质量提升耕地得等别;调整经过优化设计、工程施工后、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改善得原有耕地得等别,为耕地占补平衡等土地资源管理政策得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1、2 项目所在县域概况1、3 工作任务与目标(1)项目任务①制定项目区基本农田整理得目标、任务与方针。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技术手册1️⃣ 引言与背景土地整治作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升耕地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实施。
为科学、规范地开展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相关部门编制了《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技术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旨在为土地整治项目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评定方法和标准。
2️⃣ 手册内容概览该手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部分:评定原则与目标:明确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基本原则,如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等,并设定具体的评定目标,如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
评定方法与流程:详细介绍评定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包括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质量等别划分标准,以及评定结果的验证与修正等。
技术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土壤肥力、土层厚度、灌溉条件、排水能力、地形地貌等多个方面。
案例分析与示范: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具体应用过程,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和借鉴。
3️⃣ 关键技术与评定步骤数据采集与处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手段,收集土地整治前后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文条件等基础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和质量控制。
质量等别划分:根据技术指标体系,对耕地质量进行量化评分,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合理划分耕地质量等别。
评定结果验证:通过现场调查、专家评审等方式,对评定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正,确保评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成果应用与反馈:将评定结果应用于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及后期管理中,并根据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反馈和优化。
4️⃣ 注意事项与未来展望注意事项:在评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和特殊性,避免“一刀切”的评定方式;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沟通协调,确保评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土地整治工作的深入,应不断优化和完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技术体系,提高评定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和预警机制建设,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摘要:本文介绍了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进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必要性、任务、原则、技术方法、技术路线;分析了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的重点、难点及其解决办法。
关键字: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一、土地整治的概念土地整治,是指为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理,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未利用的宜农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开发的活动。
广义的土地整治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
二、耕地质量等别的概念在一定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划分出耕地质量等别。
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优、高、中、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 2.67%、29.98%、50.64%、16.71%。
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广东、湖南等3个省;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江西、浙江等5个省;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四川、山西等5个省(区);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贵州、陕西等4个省(区)。
全国耕地平均等别为9.8等,等别总体偏低。
山东省耕地多为高等地和中等地。
1.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一)必要性《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核定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的通知》(国土资发〔2018〕3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耕地,特别是新增耕地,实行归口管理、统一核定,确保新增耕地位置、地类、面积、质量等别等信息真实、准确。
补充耕地项目要先评定新增耕地等别再验收,没有达到要求的不得验收。
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质量如何,现有耕地提升改造效果如何,对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定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土地整治实施后,耕地质量发生了变化,及时进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便于掌握地区内耕地质量现状和进行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年度更新,保证耕地质量等别数据的现势性,方便行政主管部门日常土地管理。
一、耕地质量内涵及评价类型耕地质量是耕地土壤质量、耕地环境质量、耕地管理质量和耕地经济质量的总和,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耕地的土壤质量;二是耕地的环境质量;三是耕地的管理质量;四是耕地的经济质量。
根据耕地质量评价的目的和任务不同,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有:1.农业生产能力评价。
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对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评价。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土地、生产资料、机械和人力投入的多少,也取决于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和农业抗灾能力的强弱。
2.土地潜力评价。
根据现有的土地自然属性以及社会经济属性条件和开发程度和对土地未来利用的评价。
3.土地适宜性评价。
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适生条件来进行。
根据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可对一定地段的土地进行评价和分级,用质量和数量来表示,可以分为当前土地利用现状的适宜性分级和潜在的土地适宜性分级。
4.土壤及环境质量评价。
在研究土壤环境质量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土壤环境质量的高低优劣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分为土壤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依据其评价的内容又可分为土壤环境污染评价、土壤生态评价和综合评价。
5.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土地利用持续性是土地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
土地适宜性是指对于一定的土地单元,评价其是否适合于某种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在较大程度上是一种现状的评价。
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评价一块土地在更长时期内是否适合于某种土地利用方式。
6.农用地分等定级。
分等定级是国内常用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法。
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利用、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二、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评定的现状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要求: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要先评定等级再验收,没有达到要求的不得验收;严格落实“先补后占、占优补优”政策。
补充耕地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目录1 项目概况 (1)1.1项目基本情况 (1)1.2项目区自然条件 (3)1.3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4)2 评定依据 (6)2.1法律法规政策 (6)2.2有关技术规范标准 (7)3 评定内容和评定方法 (7)4 评定过程 (8)4.1收集整理资料 (8)4.2确定评定单元 (9)4.3确定基本参数和分等因素 (11)4.4开展外业补充调查 (16)4.5分等因素分值的确定 (18)4.6等指数的确定 (19)4.7等别的确定 (20)5 评定结果 (21)5.1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情况 (21)5.2新增产能情况 (22)6 附件 (23)6.1附表 (23)6.2附图 (23)6.3有关检测结果 (27)6.4调查资料 (31)1 项目概况1.1项目基本情况1.1.1项目名称儋州市新州镇泮山村补充耕地项目。
1.1.2项目类型项目类型为耕地开垦项目。
1.1.3项目建设地点与范围项目区位于儋州市新州镇泮山村,其四至范围为:东至现有水泥路,南至自然河沟,西至自然河沟,北至泮山村。
1.1.4项目区面积及新增耕地面积本项目建设规模为10.2064公顷,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为6.6479公顷,新增耕地率为65.13%。
1.1.5项目区土地权属情况项目区内地块均涉及新州镇泮山村土地,经确权,地块权属明确、界线清楚。
1.1.6项目建设内容(1)土地平整工程根据本项目新增耕地面积和新增耕地类型的实际需要,经征求意见之后,对6.6479公顷地块按水田标准进行平整,使其成为可利用程度较高的水田。
本区水田的规格因地制宜,视地形坡度、机耕条件、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和干旱程度而定,并考虑防冲措施。
地块的方向主要考虑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日照条件,以南北方向布局为主。
同时应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和灌排条件,结合道路布局,以道路为骨架划分耕作区,梯田长边宜平行于等高线,田块布局宜顺山坡地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对于少数地形有波状起伏的扇形耕作区,梯田梗线亦随之略有弧度。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培训教材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二〇一四年六月目录一、土地整治耕地及其质量特点 (1)(一)土地整治耕地特点 (1)(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过程与特点 (1)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定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3)(一)理论基础 (3)(二)政策及技术依据 (4)三、工作目标及内容 (5)(一)工作对象 (5)(二)工作目标 (5)(三)工作组织 (5)(四)工作程序 (6)(五)工作费用 (7)四、评定方法 (8)(一)评定原则 (8)(二)评定方法 (9)五、评定步骤 (10)(一)收集资料 (10)(二)评定底图确定 (11)(三)评定单元划分 (11)(四)确定基本参数和评定因素 (12)(五)外业调查 (13)(六)数据获取 (14)(七)等别计算 (14)(八)结果校验 (17)六、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确定 (18)七、成果编制 (19)八、成果应用 (20)(一)信息报备 (20)(二)年度更新 (20)九、其他事项 (20)附件1:X省X县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调查表 (22)附件2: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24)附件3:31 个省(区、市)国家级等别指数转换规则 (27)附件4:评定案例 (28)案例一、湖南省醴陵市大障镇新联村补充耕地项目 (28)案例二、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占家山村段家等低丘缓坡土地开发项目 (34)案例三、浙江省松阳县林村林场大坪垦造耕地项目耕地 (36)案例四、河南省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39)案例五、土地开发复垦项目耕地质量监测评定 (52)一、土地整治耕地及其质量特点(一)土地整治耕地特点1.原有耕地与新增耕地并存,土壤结构均受到人为干扰土地整治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三个方面,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以新增耕地为主,土地整理以原有耕地质量提升为主。
土地整治既包括新增耕地,也有原有耕地的质量提升。
土地整治过程中,项目区的土壤结构均受到人为干扰,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土地整治及项目完成后的一定时期内对农作物和植被生长会造成一定影响。
2.土地整治耕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变化大土地整治主要是开展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生态防护等工程建设,是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变化大。
(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过程与特点1.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易变因素多,受社会经济活动影响大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的土壤结构受到人为影响和干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农作物生长,耕地质量会暂时变得较差,但如果农民利用耕地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高,愿意投入,耕地的土壤结构会很快得到修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会很快增加,耕地质量会很快提高。
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易变因素多,受社会经济活动影响大。
2.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过程可分为“平台”质量建设和“利用”质量建设两个阶段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土地整治过程中带来的地形坡度、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耕地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即为“平台”质量建设阶段;二是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耕地利用过程中的培肥、土壤结构改善等土壤质量要素改善过程,即为土地整治耕地“利用”质量建设阶段。
本研究报告涉及的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实际上指的是耕地的“平台”质量。
3.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具有相对性,科学选择适宜的作物,有利于耕地质量提升不同农作物都有特定的、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要求,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耕地都是种植该种作物的好耕地,耕地质量高低具有相对性,科学选择适宜的作物,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可促进耕地质量逐步提升。
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定的理论基础与依据(一)理论基础1.气候与自然潜力理论即级差地租Ⅰ理论。
气候与自然潜力是土地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在等别评定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潜力状况,即光、温、降水、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
2.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理论即级差地租Ⅱ理论。
土地的农业生产能力,不仅与自然因素有关,也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密切相关。
在等别评定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即充分考虑土地平整度、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土层厚度等土地开发整理要素。
3.区位理论要充分考虑补充耕地区域地理位置,如:是位于平川、山谷、山脚还是山坡、山顶,海拔高度状况、距村庄的远近、道路交通状况等。
4.投入产出及优化理论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及新增耕地质量评定工作中,要充分考虑新增耕地质量与土地开发整理投入水平的密切关系,高等别往往对应高投入。
要根据实现1:1占补平衡的要求,合理优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
(二)政策及技术依据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2.《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3.《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4.《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5.《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108号);6.《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4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4〕8号)。
7.《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8.《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
三、工作目标及内容(一)工作对象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对象包括因实施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新增加和质量提升的耕地。
(二)工作目标逐步建立补充耕地质量等别日常评定制度,将评定结果作为项目验收的内容,使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为项目管理的一个必要环节。
(三)工作组织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工作组织实施及技术指导工作;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省补充耕地质量等别日常评定工作制度及相关管理办法,整治机构负责具体技术工作,并对全省工作开展技术指导;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县补充耕地质量等别日常评定工作,并将项目验收后的耕地质量等别结果作为必填项填报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和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
(四)工作程序按照国土资厅发〔2012〕60号要求,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实行日常评价及项目法人负责制。
首先,项目完成后,由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填报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各因素属性值,并对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定;其次,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作为项目验收的前置条件,在等别评定后由各级项目验收部门负责组织项目验收工作;第三,评定成果交给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由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有关信息填报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和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程序(五)工作费用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2012版),竣工验收费包含耕地质量等别再评定费用,占工程施工费与设备购置费之和的0.3%-0.65%。
因此,土地整治项目在做项目经费预算时,可以从项目竣工验收费中列支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费用。
依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2〕151号)规定,土地整治管理支出包括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与监测支出,国家和省级经费可以从新增费中列支。
四、评定方法(一)评定原则遵循《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原则。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以下简称《规程》)是全国统一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规程,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是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循《规程》的基本思想、技术路线、方法步骤开展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
继承性原则。
充分利用已有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评价采用的因素指标区、标准耕作制度、指定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分等因素及分级标准、分等因素权重等基本参数,应与县级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采用的参数保持一致,保证成果的可比性。
综合性原则。
综合考虑光温、气候、地形地貌、土壤、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新增耕地质量等别的影响。
稳定性原则。
要考虑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特点,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要依据长期耕种、肥力相对稳定的耕地条件来进行评定,保证成果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比性。
(二)评定方法依据《规程》,采用“因素法”对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定。
根据土地整治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已有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并结合邻近地块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确定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所需要的基本参数、评价因素、因素分级及权重,按照《规程》规定的方法步骤对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定。
五、评定步骤(一)收集资料主要包括以下资料:1.土地整治项目所在县(市、区)耕地质量等别补充完善成果(文本、表格、图件、数据库等成果);2.土地整治项目区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3.土地整治项目立项材料、项目规划资料、项目竣工图、自验报告等;4.其他相关资料。
(二)评定底图确定评定底图是构建数据库的重要基础,也是做好与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工作衔接的重要平台。
对于质量提升的土地整治项目,因为耕地图斑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已经反映,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或耕地质量等别图为工作底图,通过更新底图的评定因素来完成项目区耕地质量的评定。
对于新增耕地项目,可以竣工图为评定底图来评定耕地图斑的质量等别。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认定后,需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赋予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所反映的每个耕地图斑。
(三)评定单元划分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确定的地块法确定评定单元。
以土地整治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竣工图为基础,按规程要求,将图上所反映的每个耕地图斑作为评定单元。
对项目区内耕地相对集中连片、且耕地地块条件差异不大的,可以将项目区作为评定单元进行评定。
(四)确定基本参数和评定因素根据土地整治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已有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依次确定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所需要的参数。
具体如下:二级指标区:直接采用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中确定的二级指标区。
标准耕作制度:直接采用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中确定的标准耕作制度。
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直接采用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中确定的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
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指数适用于整治后耕地类型为水田和灌溉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旱地,作物光温生产潜力值可以直接采用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中确定的作物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指数适用于无灌溉条件的旱地。
产量比系数:直接采用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中确定的产量比系数。
分等因素:直接采用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确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