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王德礼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3
14.明代项圣谟林下清谈图15.明代蓝瑛溪桥柱杖图胸中丘壑16.明代李流芳⽔亭远⼭图17.明代关思停⾈垂纶图18.清代黄向坚峰崖喧涛图19.清代梅清望天都峰图20.清代⽯涛孤⾈临瀑图21.清代⽯涛古⽊垂荫图22.清代佟世晋秋林散步图23.清代顾符稹醉翁亭图24.清代吴历南岳松云图25.清代龚贤⼀道飞泉图26.清代樊圻桃源图27.清代⾼简云树⾝闲图28.清代⽂点停⾈话旧图29.清代⽂点桐荫清话图30.清初罗牧疏林远⼭图31.清代沈廷瑞岩松傲岁图32.清代朱伦瀚仙⼭春晓图33.清代宋葆淳隰州⼭⽔图34.清代沈宗骞名⼭读书图35.清代潘恭寿仿王蒙⼭⽔图36.清代万上遴百道飞泉图37.清代顾鹤庆⽯梁⽅⼴图38.清代王⽟璋北苑春⼭图39.清代戴熙虚堂乐志图40.清代张之万云岚秋瀑图笔墨意象41.明代戴进溪堂诗意图42.明代佚名⽔榭⼭郭图43.明代吕纪桃林聚禽图44.明代朱朗仙⼭楼阁图45.清代陈星峰前千涧图46.清代蓝瑛⼭阁延秋图47.清代王原祁仿黄公望⼭⽔图居,隐逸乡野。
4明代⽵炉⼭房图纸本设⾊,纵115.5厘⽶,横35厘⽶沈贞(1400-1482后),字贞吉,号南斋,⼜号陶然道⼈,长洲(今苏州)⼈。
沈周伯⽗,⼭⽔师出董源,得元诸家尤多。
题款:成化⾟卯(1471)初夏,余游毗陵,过⽵炉⼭房得普照师(留)酌⽵林深处,谈话间出素纸索画,余时薄醉,挑灯戏作此图,以供清赏。
南斋沈贞。
钤印:沈贞之印(⽩⽂⽅印)、沈⽒贞吉(朱⽂⽅印)、怡奉堂(朱⽂长⽅印)、南斋(朱⽂⽅印)。
乾隆题:阶下回回淙惠泉,⽵炉⼩叩赵州禅。
个中我亦曾清憩,为缅流风三百年。
庚⾠(1760)仲秋御笔。
钤印:得佳趣(⽩⽂⽅印)⼏暇怡情(⽩⽂⽅印)藏印:⽯渠宝笈(朱⽂⽅印)三希堂精鉴玺(朱⽂长⽅印)宜⼦孙(⽩⽂⽅印)乾隆御览之宝(朱⽂椭圆印)乾隆鉴赏(⽩⽂圆印)济民珍秘(朱⽂⽅印)芳圃眼福(朱⽂⽅印)僧⼈普照与沈贞相聚于⽵炉⼭房(⽆锡惠⼭寺),相谈甚欢,天下第⼆泉惠⼭泉在侧。
纪念花鸟画家王静如诞辰95周年绘画作品展在京举行
纪念花鸟画家王静如诞辰95周年
《国色春晖》王静如王志鸿父女绘画作品展在京举行
记者韩家水
2016年11月6日上午,由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王静如纪念馆主办的纪念花鸟画家王静如诞辰95周年《国色春晖》王静如、王志鸿父女绘画作品展开幕式,在北京市文联展厅拉开帷幕,为京城绘画领域又增添了一笔亮色。
开幕式由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秘书长王庆泉主持。
北京市老舍研究会书画社名誉社长李燕、社长纪清远,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院长杨宪金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著名画家王志鸿致欢迎辞。
HOMESICKNESS 44乡恋人文HUMANITY撰文/崔燕Du Dakai,I Love My Hometown杜大恺:月是故乡明海南黎乡/纸本设色/59×96cm/2010时间闪回到上世纪80年代初,彩色连环画《崂山道士》,第一次唯美地将青岛崂山以当时最广泛的方式传播开来。
此后,连环画一版再版,成就了几代人对青岛的第一个美好印象。
当然在不经意中,也成就了一座城市形象而溢美的推介。
连环画的作者,正是从青岛走出的著名画家杜大恺先生。
彼时,他刚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
时间回到2013年5月份,杜大恺艺术馆正式开馆,把50多幅“杜氏风格”的当代水墨画精品留在了青岛。
这个艺术馆的地点,正坐落在青岛市崂山区的金石馆内。
一切似乎是冥冥中的机缘巧合。
实际,却是杜大恺对家乡青岛一种难以言说的眷恋与珍爱。
杜大恺之父杜宇生前任青岛民报总编辑,是青岛左联的发起人。
1947年他四岁时父亲病逝,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的母亲将他拉扯大。
因母亲之故,杜大恺15岁辍学,先后任职校教师、美工、工艺美术师,与艺术若即若离。
1978年恢复高考,他考入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从祝大年先生,并得到过张仃、吴冠中、袁运甫等先生指点。
他是“文革”后的第一届研究生,读书期间就参与了首都国际机场壁画《长江万里图》的绘制。
自1990年,杜大恺开始水墨陇西风情/66×97cm/2010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HOMESICKNESS45乡恋人文HUMANITY画创作。
其作品个性独特,崭新的风格样影响了中国画坛。
从被张仃先生称为“必须是榜上有名”的研究生,到后来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系主任,杜大恺见证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全新发展。
杜大恺被美术界誉为是一位艺术修养全面、多才多艺、善于思考的艺术大家,在壁画、雕塑、设计等领域成就斐然。
艺术作品欣赏品藏热线:186****8999王立新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绘画大师,中国工笔画会会员,国家高级工艺美术 师,中国传统工艺大师,荷兰皇家艺术学院名誉博士,意大利罗马画院终身院士,文旅部中国书画评估中 心顾问,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京视网手机台陶瓷频道总编辑,湖南省陶瓷工艺大师,湖南省杰出 陶瓷艺术家,虎王陶瓷馆馆长,醴陵沩山窑王大德生号第二十七代制瓷传承人。
2004年荣获"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界终身艺术成就奖"荣誉称号。
2008年荣获文化部最高奖《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
2011年1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鉴于王立新同志在文化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及社会影响,特授予王立新"中 国绘画大师"称号。
2012年荣获中国美术馆"黎昌杯〃全国青年美展铜奖、国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13年3月被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特聘研究员。
2015年王立新被中共中央党校《求是》杂志授予"求是先锋"荣誉称号。
2016年中共中央党校收藏王立新国画《清香》。
2018中央纪委收藏王立新国画《红荷映日图》。
2019年8月应邀出席由美国前总统卡特中心在郑州西亚斯国际商学院举办《美中杰出贡献奖颁奖盛典》。
2019年9月4日,《雄风虎王》国画在美中商会艺术慈善拍卖会上以十万美元成交,被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收藏。
2019年荣获荷兰王室颁发的奥兰治一拿骚司令勋章。
并被授予"2019.影响世界艺术人物"荣誉称号。
2020年元月,被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聘为"终身院士 ",评选为《世界艺术.全球著名画家》。
2020年1月28日,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从美国写信给中国虎王...王立新,感谢王立新为美中两国关系作出贡献。
2020年5月20日应美国美中商会邀请,赴美国举办《中国虎王...王立新美国艺术展》。
博山(鲁派)内画发展论考作者:穆琳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2期摘要:内画艺术起源于鼻烟壶,是集书法、绘画、料器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京、鲁、冀、粤四大流派,博山内画艺术则是鲁派的代表。
清光绪十六年内画工艺传入博山,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文章通过博山(鲁派)内画鼻祖毕荣九和他的几代门徒对内画艺术的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而取得的辉煌成就,阐述了博山(鲁派)内画的整个发展历程。
关键词:博山;鼻烟壶;内画;毕荣九;发展论考中国内画艺术起源于鼻烟壶,是集书法、绘画、料器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京、鲁、冀、粤四大流派,博山内画艺术则是鲁派的代表。
这项艺术是由鼻烟壶演变而来的,鼻烟壶是盛鼻烟用的小瓶。
鼻烟来自海外,兴于明朝盛于清代,最初只是当作药品传入的。
王渔洋《香祖笔记》中记载:鼻烟有明目辟疫之功,汪灏《随銮纪思》也认为“最能去疾”,有“昔有人病目五年,或教以鼻烟治之,两月而愈”这样类似的验例。
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嗜吸鼻烟,还赐臣下鼻烟壶以为上赏,对外国使者贵宾也以此赏为最高礼遇。
因此,与之相应的盛鼻烟的器具——鼻烟壶的装饰也就随之发展起来了,内画鼻烟壶也随之应运而生,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
清光绪十六年内画工艺传入博山,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博山协顺庄的商人王凤诰在北京周乐元家见到内画鼻烟壶和画内画用的竹笔,回到博山研习内画技术。
当时著名的画师毕荣九得其信息后,利用本地生产的高级琉璃水晶料作壶胚,开始制作琉璃内画鼻烟壶,经过一番刻苦钻研,和同时代的孙坦普、辛八、薛向都、昃炳富等几位艺人首先掌握了这门艺术,并研究出用铁砂摇磨法,使瓶内壁产生毛面,便于作画敷彩,画工极为精细。
他们带徒传艺,结合自己的技法,形成了内画艺术中独具特色的博山画派,与北京画派的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等同享盛誉,中外驰名。
当时最负盛名的是毕荣九,他擅长书画,创作题材广泛,擅画山水、人物、走兽等,画面生动传神、构思奇巧、耐人寻味,并能在壶内题诗、署名落款,其作品富有文人画风之情趣。
《南田画跋》有云:“作画须优入古人法度中,纵横恣肆,方能脱落时径,洗发新趣也。
”其意为创作时必须熟练掌握古人画理,并且达到仍有余力更进一步的境地,尽情地挥洒性情,方能摆脱世俗常规,生发出新的艺术趣味。
静观王德芳老师的画,便深有此感。
王老师画中的一笔一墨,皆有古意,其笔法藏书韵而有骨气,墨法追踪上古而有道法,广采博取,凝宋元之风于纸上,深谙古人之意。
特别是王老师别出心裁地将皴法灵活运用来模仿动物皮毛的蓬松状态,或散锋渴笔皴其质,或细笔丝毛描其容,用笔精练,无一废笔。
“皴法”作为中国画的一种绘画语言,主要出现于山水画中,而在王老师的花鸟画作品中,画到实处则细笔慢皴,每每我瞻阅至此,都感觉到时间的流速慢了,仿佛真的立于王老师案头前,看到了她不被外界左右,醉心笔尖的作画状态。
往下细读,又看到了疏笔一二,虚实相间、张弛有度、开合有序,这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带给我们的强大感染力。
同时,王老师又能“师古而不泥古”,能够“走进去”,更能“走出来”。
这主要得益于她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怜惜,以及对写生深刻的理解。
正如袁宏道所言:“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师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
”这里所谈的“写生”,不仅是画自然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想将勃勃生机写于纸上的愿景,以王老师之意读画,当体悟此“弦外之音”的心境。
有真情而有所感,有所感故而有所发,创作最重要的是畅神,案头功夫深故而无阻,心灵放松故而畅快心意,以情造景故而顷刻可成。
在王老师书画的字里行间,我们不仅能读到她的大爱,更能读到她的自由与放达,这种情与笔会,古与新融,为观者带来了“怡悦情性”“妙不可言”之感。
细品王德芳老师的画,她笔下的生灵,或生动可爱,或憨态可掬,或闲淡懒意,或高贵神秘、仪态万千,无论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家禽,如小猪、小兔、小猫,还是大型鸟类如孔雀、雉鸡,抑或带有民族神话想象的凤凰,都似乎有一种“人性”的色彩,这是一种众生平等的视角。
分析王子武写意人物画的艺术特征作者:冉琴燕来源:《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10期摘要:王子武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借鉴西方艺术的技法,在吸收前人绘画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地思考和大量实践,所以他的作品能让人感受到历史、时空的沧桑感,引发人们对社会本质的思考。
他的作品运用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和西方光影结构二者相统一的方法,传达了绘画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
他在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探索的基础上不断地加深自己对于美的感受,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笔者将对王子武的笔墨语言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王子武;写意人物画;绘画风格王子武,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传奇画家,也是著名的“长安画派”代表人物。
画坛巨匠蒋兆和生前曾说:“人物画要看王子武,他已经超过了我。
”王子武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60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从此走上艺术创作之路。
为提高绘画技术,王子武从西安来到千里之外的北京,拜访了中西写意人物画家代表蒋兆和先生,这对王子武的艺术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继承蒋兆和笔墨写实、笔墨疏放的基础上,王子武也在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他强调作画要注意对象的具体感受,用意要“巧”,笔要“拙”。
20世纪70年代,王子武通过不断探索和自我创新,创作了一幅写实水墨人物肖像《白石老人》。
在他的作品中,一代大师齐白石先生被塑造得栩栩如生,他没有止步于北方民族文化带给他的豪放洒脱的绘画风格,这部作品也成为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而充分的肯定。
他的写意人物画作品中大多数是生活中的人物,选这些题材是因为生活中的人物能够更真实地表现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徐蒋体系”写意造型的影响下,他将西方的写实造型和中国笔墨相结合,探索产生了一种新的绘画风格。
他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推动了新时期中国水墨画的发展,也是中国至今仍在探索的一种艺术流派。
CHINESEPAINTING&CALLIGRAPHY 近现代专题经典李道熙艺术辑评道熙先生书画俱佳,足可以与20世纪名家争雄!—黄君寔(鉴赏家、书画家)妙造真影,神采焕然。
—李行百(画家、美术史论家)画有灵秀一派,有淳厚一派。
李道熙先生是灵秀一派,他的画浑厚、简练、空灵,很有特色,很精彩。
在全国,乃至在近现代来说,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当中,这个老画家很了不起!—孙克(美术史论家)李公道熙先生以擅书而名播当世,其画因其书而犹多风骨,故作花鸟之笔墨尤堪品味。
—刘正成(书法家、书法史论家)李道熙先生的画删繁就简,清新、俏皮、明快、潇洒,格调高雅。
—刘龙庭(美术史论家)他的画清秀而不失雄健,墨色浑厚、清雅凝重,丰富多变。
—赵力忠(美术史论家)中国画的彩墨时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新时期,李道熙先生生活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他在这个时代里是一个很有特色也很有自己想法的画家。
他的画空灵、简净、飘逸。
他将古代与现当代的大师作多方面的索取和融合,在图式和格调上给了我们一种清新和现代的感觉,一种清灵的美。
—李魁正(画家、美术史论家)李道熙先生的画借鉴了很多当代观念性的东西,无论是用色还是构图,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具有巴蜀文化的代表性,也极具个人风格,其用笔、用墨、用色空灵鲜活,圆润包容。
他的画骨髓里流淌着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画家本人对自然、对生活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
—邢少臣(画家)他是一个全领域的文人艺术家,即在人物、山水、花鸟、书法上都有极高的造诣。
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我觉得他的书法厚重、有力度、有线条,非常到位,很精彩!他同时也是一个广收博取、视野开阔的艺术家。
他坚守传统又善于吸收现代的方法。
他的画从传统中来,在生活中提炼,是一个有个性语言的优秀画家。
—高天民(美术史论家、画家)李先生的画清透、简净,传达出了巴蜀的地域风貌和强烈的个人风格。
他善于从“简”的本质发掘东西。
鉴赏此画怎讲里果亲王允礼画像
《里果亲王允礼画像》是一幅十分经典的古典油画作品,画面中里果亲王侧身而坐,面带微笑,身披贵服,头扛王冠,表情自然,古雅厚重,神采不凡,把握的刚柔相济,体现出一代帝王的威严与庄严。
画背景为极具古典氛围的宫殿,配以秩序井然的儒雅臣子们,在里果亲王的台上,亲王笑容满面,身披华服,气质端庄,令人印象深刻。
此画是由著名画家柳兆立1829年创作而成,其作品将印象派和写实主义相结合,以自然、自由、活泼的线条来表现极具味道的场景,注重表情的传神厚重古雅,颇具真实性,可以说是一部极具经典艺术之作。
里果亲王允礼画像具有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具有拍卖和珍藏价值,他画出的这一个时代的文化、风俗,已经成为历史的象征,成为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展出的空间里,它永远屹立不摇,刻画着里果王朝不朽的荣耀。
《中华书画家》2018年总目次第1期目次[书画大家]4 陈半丁三题/朱京生42 陈半丁书法略论/闫继翔46 印不让人的哂翁—陈半丁篆刻漫谈/杨中良52 陈半丁年表/朱京生[敬老崇文]71 古稀之后忆半翁/萧润德[现代名家]74 陈半丁和他的弟子/陈春晓78 读齐子如先生的画/陈燕龙86 君子之交—尤无曲和海上画家潘君诺的友谊/尤 灿94 张传统与当代逸品—论尤无曲山水画艺术/薛永年[画家状态]乔宜男106 园庭信步/乔宜男108 静夏的创作记忆/乔宜男[书画人物]王奇志112 读王奇志的画/唐亦政[艺苑英才]116 郭楚开118 姜 文[美术史论]120 见闻多后渐无能—齐白石、陈半丁交游索隐/吕 晓[名师讲堂]126 20世纪花鸟画的演变脉络及文化观念的转换/尚 辉[鱼雁留痕]133 读陈半丁家书/唐国生[艺术随笔]136 笔墨当随时代/陈履生[雅舍清芬]138 陈半丁纪念馆/单越明[纸上展览]140 童强其人其书/胡秋萍[艺苑资讯]144 沧海一粟—刘海粟艺术展等[名家新作]封三 习近平用典/王友谊第2期目次[本刊特稿]4 百期之上 犹新作为—写在《中华书画家》杂志出刊一百期之际/冯 远5 《中华书画家》出刊百期题贺作品[传世经典]20 平淡自如 把守正脉—王时敏绘画艺术综述/田艺珉27 回首春风总萧瑟—王时敏与苍雪读彻的交游/耿 晶[书画大家]60 朱振庚绘画艺术评述/钱忠平64 非西方的现代性—朱振庚的绘画思想及创作追求/韩少玄70 论水墨/朱振庚72 朱振庚年表[敬老崇文]88 孙太初先生的嗜古人生/李 轶[名家访谈]92 学艺之路与书画鉴藏—傅申访谈/顾 工[当代名家]徐正濂98 徐正濂篆书篆刻/李金河[书画人物]付咏珊104 意境之美/付咏珊[艺苑英才]108 郑淑万110 谭芷若[美术史论]112 罗聘“醉钟馗”图像内涵与功用/盛忠强118 猛兽形象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异变/倪纯如 李英武[名师讲堂]122 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化的几点思考/乐黛云[鱼雁留痕]128 赵景深致张仲锐信札/唐吉慧[雅舍清芬]130 王伯敏艺术史学馆/苟 君[书家状态]李胜洪134 法无定法 大道之门/李胜洪136 对当代书法的艺术性思考/李胜洪[室馆天地]140 2017“韩美林日”主题活动[诗坛词苑] 142 丁酉秋持社雅安采风作品选[艺苑资讯]144 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等[名家新作]封三 独立苍茫/吴悦石第3期目次[传世经典]4 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卷的旋律和诗意/余 辉[美术史论]13 再论《千里江山图》/吕 晓19 从“嘉禧殿宝”看《千里江山图》宋元时期的递藏/赵 华[室馆天地]47 孙墨佛诗集整理馀记/秦鸿勋62 江山偕老 宗风有常—百年文化样本孙天牧/何延喆[敬老崇文]96 寇梦碧及其词学/魏新河[当代名家]王迎春102 铸就太行 志在超越—王迎春主题性创作的艺术特色/李昌菊[书画人物]梅 琦 张爱萍110 读梅琦花鸟画作品/陈云冈114 我写小楷/张爱萍[艺苑英才]118 赵 琪120 纪 烨[名师讲堂]122 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的再解读/方李莉[鱼雁留痕]128 杨绛的一封信札/任丽娜[雅舍清芬]130 萧红故居随记/樊元生[画家状态]曾迎春132 曾迎春花鸟画简论/李恢弘134 追求绘画的思想性/曾迎春[艺术随笔]138 梧桐吟馆艺谭/吕欢呼[诗坛词苑]142 梦雨诗词选/梦 雨143 希颜诗词选/王黎娜[艺苑资讯]144 叶浅予个案研究展等[名家新作]封三 生命的辉煌/蒋采苹第4期目次[书画大家]4 造诣全凭字外功—谢无量的诗书生涯/李 林12 从谢无量的签名特征管窥其书风变化/康耀仁17 谢无量年表/省 堂[敬老崇文]59 金石书法名家壶道人/盛 平[当代名家]徐 里 乐 泉66 徐里的水墨精神/刘大为72 书道/乐 泉[书画人物]刘山枫 刘 云78 聊以书法慰平生/刘山枫82 刘云的山水新境/范迪安[艺苑英才]86 陈 冈88 陈 昭[美术史论]90 苏轼《赤壁赋》墨迹与刊本异文的辨正/倪志云98 李嵩《货郎图》文字辨析/秦 漫[鱼雁留痕]104 朱复戡的艺术及信札往来/冯广鉴[名师讲堂]108 中国古代建筑园林美学思想/崔 勇[雅舍清芬]114 潘天寿纪念馆/金日明[艺术随笔]118 亚明与百年中国美术思想的四次辩争/张宗明[本刊特稿]122 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书画作品选登[画家状态]谭 云128 谭云的书法/季如月130 谭云书画辑评/陈孝信等[纸上展览]袁树令 董 雷132 写我襟怀—读袁树令书画新作有感/高庆春136 原味的美妙/董 雷[诗坛词苑]140 当代清明诗词选[艺苑资讯]142 首届“新时代新风韵”优秀美术作品展等[名家新作]封三 狗/韩美林第5期目次[传世经典]4 扬州画派研究四题/卞孝萱12 旅顺博物馆藏扬州画派作品一览/刘兆程[敬老崇文]67 我的祖父孟昭鸿/孟庆泰[室馆天地]马西园74 西园画论/马西园78 “以拙存悟道”的民族书画家/王伯敏[当代名家]吴振立 程振国82 一笔一画都写到生命的实处—吴振立书法浅谈/于明诠88 笔墨/程振国[书画人物]宋玉成94 我的彩墨画/宋玉成[艺苑英才]98 李剑锋100 王 健[美术史论]102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著作性质探究/耿纪朋105 论傅山书《丹枫阁记》两本之真伪/李德仁108 傅山与清初遗民书法/刘正成[鱼雁留痕]114 卢子枢的交游及书札往来/王成聚[雅舍清芬]118 蒲松龄纪念馆/王光福 谭 涛[艺术随笔]122 中国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李洪贞[纸上展览]陈 吉 何 育126 漫话陈吉书法/林公翔130 学书感言/何 育[诗坛词苑]134 “清明遇见诗歌”诗词书法创作选[本刊特稿]140 《中华家园》美术创作项目草图观摩展[艺苑资讯]144 还携笔墨向高丘—欧豪年八十回顾展等[名家新作]封三 疏星老木七言联/李刚田第6期目次[传世经典]4 黄道周的生平和书画艺术/林仲文9 “一代完人”黄道周/陈 吉[美术史论]65 论明末书学创新与黄道周的书学实践s/殷 娜70 黄道周书法在近现代书坛的地域影响与启示/陈远鸣[敬老崇文]75 一门慈孝祥和气—从卞孝萱旧藏《娱亲雅言》谈起/武维春[当代名家]李子侯 杨文仁84 创造经典的劳作之美—写给“丝路源头·桑陌青青:李子侯作品展”/冯 远92 中国书画艺术的意象思维/杨文仁[书画人物]陈 杰 王卫民100 读陈杰简书体书法/马 啸104 山临绝顶我为峰/陈俊哲[艺苑英才]108 孙长铭110 方壮荣[名师讲堂]112 20世纪书法史鸟瞰/卢辅圣[鱼雁留痕]118 胡佩衡与齐白石的丹青缘/马明宸[雅舍清芬]120 隆兴寺的香火/王文英[室馆天地]黄迪杞122 黄迪杞画艺/林华光[画家状态]朱道平126 意境漫议/朱道平[艺术随笔]134 为什么提出“新人文画”?/张 维[纸上展览]张培生138 张培生画事散记/常敬竹[诗坛词苑]142 来鸿楼诗词选/郑雪峰[艺苑资讯]144 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等[名家新作]封三 水墨乡情/张志民. All Rights Reserved.141第7期目次[传世经典]4 吴让之的印学贡献和印史地位/祝 竹9 吴让之年表简编/竹 斋[美术史论]43 故宫藏《吴熙载篆书弟子职八条屏》考/王建涛48 吴熙载、赵之谦篆刻艺术理念比较/邹典飞50 《石渠宝笈初编》“附录”完稿时间与成因考论/楼秋华[敬老崇文]56 伍德彝及其绘画/杜霭华[现代名家]68 从文人画到“人文画”—卞雪松的绘画艺术解读/韩少玄[当代名家]张改琴 王保安80 百炼精神 终生不渝/张改琴86 王保安山水写生略论/陈 宇[书画人物]刘洪洋 王 惠92 我眼中的洪洋/孙伯翔96 画山水赋/王 惠[艺苑英才]100 马晓红102 李博娜[名师讲堂]104 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杨晓阳[鱼雁留痕]110 读卢冀野致马宗荣信札/唐吉慧[雅舍清芬]112 青岛老舍故居:见证《骆驼祥子》的诞生/陆 安[室馆天地]敖普安116 攻玉室札记/敖普安[画家状态]秦修平120 古意修平/于 量122 创作随笔/秦修平[艺术随笔]126 书画本来同/汪能江[纸上展览]134 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本刊特稿]138 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专题书画影像展[诗坛词苑]142 庞坚诗词选143 周达诗选[艺苑资讯]144 吉祥五台山—中国画艺术展等[名家新作]封三 杜甫诗/曾来德第8期目次[传世经典]4 天闲万马—王翚的绘画艺术/李 湜[美术史论]81 20世纪上半叶京粤两地中国画传统派比较/林 木86 孤芳耿耿照尘沙—寒之友社时期何香凝画风转变新探/房 桦[敬老崇文]94 王廷风及其书艺/董 洋[当代名家]程大利102 传承与拓展—中国画笔墨问题再认识/程大利[书画人物]杨 频108 诗的力量/丘新巧[艺苑英才]112 谭 涛114 关铭华[名师讲堂]116 谈谈“天人合一”/章启群[鱼雁留痕]120 许伯建与饮河社师友的信札往来/苟 君[八方访古]122 吉林省博物院及其收藏/韩戾军[画家状态]何家英126 从生活到艺术—我的几幅代表作是如何产生的/何家英[室馆天地]侯开嘉134 弄翰回眸/侯开嘉[纸上展览]张 平138 秋水乡情/张 平[诗坛词苑]142 当代诗人咏蕲春[艺苑资讯]144 铁笔生花—故宫博物院藏吴昌硕书画篆刻特展等[名家新作]封三 曾经骑马过草原/赵 奇第9期目次[传世经典]4 中国园林—巧夺天工的艺术/[瑞典]喜龙仁 著 黄 晓 译11 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与张宏《止园图》册/刘珊珊 黄 晓[敬老崇文]72 梓园忆斯人—纪念陈从周一百周年诞辰/朱逸平[当代名家]孙君良 周京新76 园林山水/孙君良82 写生札记/周京新[书画人物]谢士强 马 健88 画园随感/谢士强92 仰怀探幽笔墨间/马 健[艺苑英才]96 赵 修98 邱佳铭[美术史论]100 图画与园林的互动—倪瓒(款)《狮子林图》及其清宫仿画研究/赵琰哲109 郊野私园与开放空间:米万钟和他的勺园/蒋方亭[名师讲堂]116 苏州园林的诗性品题/曹林娣[雅舍清芬]122 山海关中国书法艺术馆/乔海光[本刊特稿]126 情定姑苏园林的新吴门画派/刘 佳[画家状态]孙 宽132 自然恬淡 宛似天成/岛 子134 赏心乐事谁家院/陶文瑜[纸上展览]冯国飞138 著手文情/查 律[诗坛词苑]142 皖雅吟社作品选(上)[艺苑资讯]144 平斋清逸—叶矩吾花鸟画作品展等[名家新作]封三 伯夷列传/杨明臣第10期目次[传世经典]4 弘一法师书法研究百年综述/卢新元11 弘一法师书法风格的分期及演变/周 延[敬老崇文]65 丰子恺的艺术人生/潘文彦[当代名家]沈 鹏72 沈鹏先生的人文关怀/黄 君[书画人物]云门张岩82 云门张岩的生命记忆/张嫣格[艺苑英才]86 朱 玲[美术史论]88 “章程书”:一个“特指”的书体及其相关问题/杨二斌94 山水画中“龙脉”的开合起伏/李 琼[名师讲堂]96 元代工艺美术之“元朝御容”/尚 刚[鱼雁留痕]102 弘一大师书信中的温州情缘/张 索[室馆天地]刘小晴108 立足经典,弘扬传统书法艺术/刘小晴[书家状态]朱天曙114 朱天曙的绘画/郝文杰116 闲居垄上/朱天曙[艺术随笔]120 园林 家园—对苏州园林山水画的思考/董水荣[纸上展览]126 花开流水见诗情/刘丽芳[本刊特稿]132 “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开班136 “塞上翰墨情”书画联展[诗坛词苑]140 刘世南诗选141 仰斋诗词选[艺苑资讯]142 黑龙江省美术馆藏中英当代版画作品展等[名家新作]封三 武陵源秋色/周逢俊第11期目次[传世经典]4 《王学浩研究》序/薛永年6 王学浩艺事考略/陆家衡12 读王学浩山水画/俞建良[现代名家]41 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画家张朋的淡墨人生/张风塘 王文丰[敬老崇文]59 信有师生同父子—纪念柴德赓、刘乃和先生/邱瑞中[室馆天地]64 涉江漫记/姜 坤[当代名家]吕品田72 淋漓酣畅 沉着痛快—吕品田的画/薛永年[书画人物]朱荣贤 王祥北78 朱荣贤的山水画/南 风82 在迂愚之间徘徊/王祥北[艺苑英才]86 董世君88 王 琛[美术史论]90 《江山秋色图》鉴定评述—兼论赵伯驹的“本色”及其对元明画家的影响/仇春霞98 异形“花押印”考/王红波[名师讲堂]102 关于中华文化的几点思考/陈祖武[鱼雁留痕]106 梁思成致朱启钤信札/崔 勇[八方访古]110 天柱山摩崖石刻/崔传富[本刊特稿]116 大潮起珠江—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124 致敬改革开放—第18回全国七十年代书家提名展/顾 工[书家状态]肖文飞130 轻与重/肖文飞132 书法之重/蔡世平[诗坛词苑]136 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诗词大家讲习班诗词选[艺苑资讯]140 中国国家画院海外书法研究所成立揭牌仪式等[名家新作]封三 苏东坡《前赤壁赋》/邹 涛第12期目次[传世经典]4 回溯与突围—刘墉书法艺术研究/张其凤13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刘墉行书作品艺术风格探析/赵 好 黄巧梅16 刘墉赠法式善《杂诗卷》说略/胡可佳[敬老崇文]67 李耕的古典人物画创作/黄志强[当代名家]张复兴80 创作随笔/张复兴[书画人物]张风塘86 美丽中国纪行—张风塘扎尕那写生作品解析/亓文平[艺苑英才]90 孙国良92 刘海恒[美术史论]94 不言风韵 直诉败兴—唐寅《匡庐图》研究/李鹏飞98 “徐悲鸿年谱”补遗及其他/潘敏钟[名师讲堂]105 新时期 新世纪 新时代—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文论的三次转向/高建平[八方访古]110 清爱园与逄戈庄/烟 驿[鱼雁留痕]113 五月里的陈伯吹童话/唐吉慧[本刊特稿]116 历史与时代的艺术坐标—重大题材美术创作40年/陈 明[室馆天地]126 在回归中兼融—温瑛和她的写意花鸟画/薛永年[画家状态]130 水墨随谈/魏广君[艺术随笔]136 书写:真诚的技艺/龙 友[艺苑资讯]140 巾帼情怀—第四届书画精英展等141 《中华书画家》2018年总目次[名家新作]封三 为什么虫草哥还不归还/韩书力. All Rights Reserved.142。
艺术家 侯德热情讴歌,倾心描绘侯德的油画作品展示的不仅仅是对北疆风景的描绘,更是对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深厚情感的深刻表达。
回顾艺术家侯德的油画艺术创作,不难发现,有一条主线一直贯穿其间,那便是对北疆大地上人物、风景的热情讴歌、倾心描绘。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勤劳的农民、淳朴的牧民,以及那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
他们或劳作、或欢聚、或沉思,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侯德先生对他们深深的情感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侯德用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将这些情感化为一幅幅精美的油画,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北疆人民的热情和坚韧。
在北疆文化的视域下,考察内蒙古地区的艺术创作,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当代内蒙古的油画创作,在妥木斯等老一辈画家的带动下薪火相传,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形成较为庞大的创作群体,老、中、青各个代际的画家均涌现出代表性画家和代表性作品。
其中数十年耕耘在油画创作领域的侯德先生可谓是深受北疆文化陶冶并着力表现北疆人文自然特征的杰出代表。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是祖国的“北大门”,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不同文化碰撞融合的舞台。
而北疆文化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是内蒙古大地上各种优秀文化的系统集成,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其中最为典型、最具鲜明特色的主要有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
自远古以来,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多彩纷呈的北疆文化,这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之光,坚守热爱侯德是一位视艺术如生命的画家,在艺术本体的研究上孜孜以求,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不会跟风也不屑炫技,扎扎实实地用画笔表达属于自己的审美发现和艺术主张。
他的画笔下流淌着无尽的激情与才华。
在艺术的殿堂里,他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用色彩和线条诠释着生命的韵律。
数十年来,他坚守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用画笔描绘着世界的美丽与哀愁。
花鸟画系列分享|当代著名画家王德芳(附高清)
画家艺术简介
199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花鸟画室,现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
从事中国画的教学与研究,擅长工笔,写意花鸟,动物,草虫,形成了独特的个性风格,作品被中央电视台书画院、北京大学等单位收藏。
其国画作品入选全国小品精作品面画大展获银奖,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展获铜奖第二届鲁艺杯全国师范院校美术教师作品大奖赛获优
秀奖第一届台湾中华工笔画大展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第十一届第十二届花鸟画邀请展: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画展并出国巡回展,天津·香港青年联展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展:新世纪中国工笔画大展:首届《国画家》小品精作展等。
其国画发表于(人民日报》(江南收藏版)《天津日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美术大观》《北方美术》《国画家》(美苑)台湾(普门)等报刊,出版画册有《工笔花鸟小品选萃》(工笔动物小品选萃》《工笔画图稿选萃》(全国高校教师作品集》《教师作品集》(工笔重彩草虫谱》(合著)。
绘画作品赏析。
月坛雅集作者:来源:《视野》2018年第14期2018年5月19日,由华方艺术中心主办的首届“月坛文化节”拉开了以月坛这一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为核心的一系列文化艺术展览。
首届“月坛文化节”围绕月坛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为社会大众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的艺术变革和传承创新。
以“妙手神韵——2018潘柏林师生陶塑作品展”、“薄施淡染——陈扬龙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艺传承展”、“西城·印象”钢笔画展览、“新时代学院风——学院新锐水墨画家提名展之第二回:天津美院站”展览等四个展览为核心内容的“月坛文化节”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
聚藝成道,为使“月坛文化节”所寄托和承载的艺术底蕴和文化价值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实现,华方艺术中心特于7月筹备“文化秘境·传艺盛典——大师艺术精品展”并隆重举行“文化秘境·传艺盛典——大师艺术精品拍卖会”。
此次大师艺术精品展和精品拍卖会,作品涵盖“月坛文化节”展出的石湾陶塑、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及收藏的当代及学院新锐艺术家的水墨作品。
预展时间:2018年7月7日拍卖会时间:2018年7月8日地点:华方艺术中心(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甲9号)北京月坛雅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活态保护、教育传承、创新孵化,弘扬国粹艺术,开拓国际交流,以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为宗旨,以弘扬书画国粹为核心,形成聚合文化产业资源跨界创新的优质平台。
公司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青少年传习基地(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莲娜·博科娃亲自揭牌)和华方艺术中心。
主要经营项目为:近现代、当代书画作品展览展示,书画及衍生品销售,非遗艺术品展销、体验经纪,文创产品挖掘开发,培训教育推广普及,国际文化交流等。
公司立志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入探索,共融创新,活力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不竭的内涵动力!。
画家王德礼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王德礼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花鸟画研究会会员
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理事
中国三峡画院艺术顾问
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研究院画家
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
王德礼,字隐翁,号左聋。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44年生于北京,1962年在北京画院进修花鸟画,1968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校,受教于著名书画家郭风惠。
他为人谦和、率真,而他的画风与其性格截然不同,他的花鸟画大胆泼辣、自由奔放、泼辣而有力,虽然已是花甲
之年,但他的画依然在变,可这种变始终在中国画范畴之内进行;他的梅花,枝干用笔灵动,体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力,而现代的构成意识又巧妙地融于其中。
他用笔大胆,大块用墨、大块用色,但又能做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配以灵动的线条,使画面既不失传统,又有时代气息。
古稀之年,师出名门,底蕴深厚!
1944年生于北京,1962年在北京画院进修花鸟画,与当代著名写意花鸟画家王雪涛先生的亦师亦友,其后又拜在爱新觉罗溥仪门下学习花鸟;在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期间,得到一代宗师著名书画家郭风惠先生的亲授,奠定了中国花鸟画基础。
学习期间对近现代花鸟画大师如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陈大羽等人的绘画风格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并亲身实践了取法乎上的理论。
皇家遗韵,白石风骨,大气将成!
王德礼老师与清朝皇室后裔溥仪先生学得宫廷花鸟的
大气磅礴,与齐白石弟子雪涛先生亦师亦友借鉴了小写意花鸟的温婉自然,后得一代宗师郭风惠言传身教,终于形成了
自己独特大胆的画风。
<span style="font-size:9.0pt;font-family:"微软雅黑","sans-serif";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 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mso-ansi-language:EN-US;mso -fareast-language:
ZH-CN;mso-bidi-language:AR-SA">在王德礼大师笔下
无论是玉兰牡丹、荷塘鸳鸯,还是老梅秋菊、藤萝野雉,抑或是几笔兰花、几枝竹叶,都能在深厚中见松秀,老辣中见洒脱,刚柔相济,彩墨相映而自得妙处,颇有落拓不羁的大家风度。
显然,王德礼大师花鸟画的写意魅力得力于它驾驭笔情墨趣的深厚功力和娴熟的表现技艺,无论是点、线、勾、泼、还是干、湿、徐、疾,或沉着雄健,或笔走龙蛇,或苍润储蓄,或浓淡相宜,其节奏韵律的铿锵豪畅,均笔笔写就凝炼果断
Normal
false
7.8 磅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top:0cm;
mso-para-margin-right:0cm;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cm;
line-height:115%;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ont-kerning:1.0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