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组织培养
- 格式:wps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玉米良种繁育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良种繁育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下面是一个包含玉米良种繁育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的详细介绍。
一、玉米良种繁育技术方案1.品种选择:选择具有较高产量、较好抗病虫性和适应性的优良品种作为亲本,如超级玉米168、润玉203等。
2.亲本筛选:对亲本进行耐逆性筛选,包括逆境(如盐碱、旱涝、病虫害等)条件下的生长观测、抗病虫性鉴定等,选择出具有较强适应性和抗逆性的优良亲本。
3.异源杂交:通过自交纯系的结实率测试、花粉质量测定、不育系选育和保存等,选取合适的不育系,进行异源杂交。
杂交时应注意亲本的异速生长和异花期差异。
4.后代选择:对杂交后代进行选择,注重株型、生长势、抗病虫性和产量等性状评价,筛选出优良的后代。
5.纯化培养和评价:对优良后代进行纯化培养,利用无菌培养技术进行组培、愈伤组织培养,确保良种的稳定性和高纯度。
二、玉米良种繁育工艺流程1.基质准备:选用适宜的基质,如河沙、黄沙或福建红壤等,进行清洗、消毒和打湿处理,确保基质的无菌和适宜性。
2.播种和育苗:将经过处理的种子均匀播入培养皿或培养瓶中,放置在恒温培养箱内进行发芽。
设置恒温、适宜的光照和湿度条件,加快种子的发芽和苗的生长。
3.移栽和育苗管理:待幼苗长到一定程度后,逐个将苗移栽到小盆或大盆中进行养护。
注意保持良好的通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及时补充营养液。
4.抗病虫处理:在移栽后的一段时间内,对玉米苗进行病虫害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雾处理,提高抗病虫性。
5.花粉采集和授粉:待玉米植株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对雄穗进行采集,采集后的花粉直接用于授粉。
6.杂交结果观测和选择:对杂交后的结果进行观测和评价,选择有较好性状的子代进行培养和繁殖。
7.纯化和评价:对选育出的优良子代进行纯化和评价,保持良种的稳定性和纯度。
总结:玉米良种繁育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包括品种选择、亲本筛选、异源杂交、后代选择、纯化培养和评价等步骤。
玉米育种的几种方法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作物之一。
其种植面积广泛,品种多样,而且具有很高的适应性。
但是随着人类对玉米需求的增加,需要更高的产量、更高的质量和更强的抗逆能力。
玉米育种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和增强抗性的有效方法,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玉米育种方法。
1. 选择育种法选择育种法是指根据自然界中存在的耐受性和遗传多样性,在群体中选择具有要求性状的个体作为后代的亲本,进行杂交育种。
适用场景选择育种法适用于以下场景:•大量群体的交配可以引入基因并提高多样性。
•可以利用它来削弱常染色体及杂交劣势的影响。
•可以在底层早期发现抗性杂交。
•可以在选定抗性后增强种质。
实施步骤选择育种法的实施步骤如下:1.选出具有想要特性的母本和父本。
2.为该种群进行交配,制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3.筛选符合选择标准的后代。
优缺点选择育种法的优缺点如下:优点•通过选择,产生的材料具有优良性状,并有很强的适应性。
•可以更直观的掌握材料的性状,可以更加易于实施。
•与其他育种法相比,成本较低。
缺点•可能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以及大量的时间和努力。
•因为需要时间来循序渐进地挑选母本和父本,所以需要耐心和大量的精力。
2. 遗传育种法遗传育种法是通过优化材料基本遗传单元(基因)的表达,从而创造特定性状的新品种。
适用场景遗传育种法适用于以下场景:•对特定基因的知识水平较高。
•对组织培养或转化技术的熟练掌握和使用。
•遗传的影响更显著,更容易进行遗传分析。
实施步骤遗传育种法的实施步骤如下:1.选择合适的母本和父本,分离和纯化某种性状的材料。
2.使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与所需性状相关的基因和机制。
3.在遗传水平上修改性状,并采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对其进行鉴定。
优缺点遗传育种法的优缺点如下:优点•通过精确操作基因,可以更精确地掌握材料的性状。
•速度较快,通常只需数年即可完成。
•遗传纯性较高,能够高度稳定性状。
缺点•成本较高,需要高科技设备进行实施和大量技术支持。
鲜食玉米育种概况及新品种选育方法8篇第1篇示例:鲜食玉米是一种受到广泛喜爱的农作物,不仅味道甜美爽口,而且富含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玉米育种的目标,科研人员们一直在不懈努力,探索新的育种方法,在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鲜食玉米育种的概况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来介绍:首先是优质优产型鲜食玉米的培育,主要包括选择性育种、杂交育种、组合育种等方法,通过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研究,逐步培育出耐病虫、高产量、高品质的新品种。
其次是新品种的选育方法,包括遗传法、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基因工程优化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快速选育出具有抗逆性、优异品质、适应性强等特点的新品种。
在鲜食玉米育种的整个过程中,科研人员们需要深入研究玉米的遗传规律、生长发育过程、抗病虫性等特性,根据市场需求和种植环境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育种工作。
要不断引入新的育种方法和技术,加强合作与交流,提高育种效率,加快品种选育的进程。
新品种的选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目标设定,确定要培育的新品种的特性和用途,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口味进行调查分析,明确育种目标。
其次是材料选择,通过采集、筛选和评价玉米种质资源,选取具有理想性状的作为亲本,为后续育种工作奠定基础。
再次是育种方法选择,根据培育目标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如选择性育种、后代选择等方法,保证后代的遗传稳定和优良特性的显现。
最后是选育评价,通过大田试验、生理生化分析、质量检测等手段对新品种进行评价,验证其适应性和品质表现,最终确定是否投放市场。
鲜食玉米育种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需要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创新、提高专业水平,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相信在科技的支持下,未来会有更多优质、高产的新品种问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幸福。
第2篇示例:鲜食玉米是一种受到人们青睐的高营养、美味可口的蔬菜作物,具有较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
在当今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如何进行鲜食玉米育种,培育更具品质和产量的新品种,成为了当前农业科研的一个重要课题。
玉米幼胚组织培养的研究与进展吕颖颖;史振声;李凤海;王宏伟【摘要】Based on research progress in immature embryo tissue culture of maize, the factors impacting on immature embryo tissue culture of maize were summarized, including maize genotypes, minimal medium, growth regulator, appendages, etc.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on establishing a high induction rate, broad-spectrum callus tissue culture medium.%文中针对玉米幼胚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情况,综述了影响玉米幼胚组织培养的因素,包括玉米基因型、基本培养基、生长调节物质、附加物等,旨在为建立高诱导率、广谱性的愈伤组织培养基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00)031【总页数】3页(P15144-15145,15173)【关键词】玉米;幼胚;组织培养【作者】吕颖颖;史振声;李凤海;王宏伟【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辽宁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辽宁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辽宁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辽宁沈阳1108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玉米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玉米遗传转化的研究展现了更广阔的前景。
玉米组织培养备受关注,并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Larue在1949年用甜玉米的胚乳作为外植体,首次诱导出愈伤组织但未获得再生植株。
1975年,Green和Phillips首次用A188的幼胚作外植体,诱导出二倍体愈伤组织,并再生得到第一株无性系玉米植株[1]。
鲜食玉米育种概况及新品种选育方法鲜食玉米是一种美味可口、广受欢迎的蔬菜,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而鲜食玉米的育种工作则是为了培育出更加优质的新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口味。
鲜食玉米的育种概况鲜食玉米的育种工作一直是农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育种改良,培育出产量高、耐贮藏、抗病虫害、口感好的新品种,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商品价值,为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做出重要贡献。
选育出优质的鲜食玉米新品种,需要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选育方法:1.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通过选取不同的亲本材料,实现两个优秀的个体结合,获得优质的后代。
通过对亲本的选择和育种的组配,可以培育出丰产、抗病、耐逆的新品种。
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技术是近年来农业育种中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和筛选出具有目标性状的基因型,从而加快育种过程,提高育种效率。
3. 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技术可以通过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实现对植物的改良和优化,提高植物的抗病虫能力和抗逆性。
4. 经济和品质指标的评价:在育种过程中,需要对新品种的经济性状和品质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产量、耐贮藏性、口感、香味和外观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和分析,可以筛选出优质的新品种。
除了上述的常见选育方法,还有许多其他技术和手段可以用于鲜食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如基因编辑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
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为鲜食玉米的育种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鲜食玉米的育种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工具,不断创新和探索,才能培育出更加优质的新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口味。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进一步完善鲜食玉米的育种技术,培育出更多的优质新品种,为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为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指利用无菌条件下培养植物细胞或组织,以实现繁殖、繁育新品种、生物合成化合物、环境污染处理等目的的技术。
其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植物材料的品质和数量,还可以在无限制地产生同一种植物。
方法一:赤潮法(Embryogenesis)这一方法是利用赤潮细胞发生器官(如胚性板)的细胞分化,诱导植物组织的胚胎发生,进而实现植物再生。
该方法适用于很多种植物,如玉米、大麦、水稻等。
步骤为:1. 准备培养基:含有赤潮素、氨基酸、维生素、植物激素和适当的糖类和盐类的基础培养基。
2. 处理材料:将植物的姿态板或种子材料在高温(35-40C)下进行消毒,使其无菌。
3. 材料分离:将消毒材料放入无菌条件下进行材料分离。
4. 培养细胞:将细胞或组织放入含有培养基的无菌培养皿中,保持恒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促进发生素感应化。
5. 发生胚胎体:促进胚胎形成,通过培养发生胚胎胶囊或胚胎体。
6. 块茎冷藏:利用低温存储胚胎体或胚胎胶囊。
方法二:组织培养(Organogenesis)组织培养方法是通过培养植物的基本组织如叶片、茎尖、芽分根进而再生整个植株。
步骤为:1. 材料处理:对种子或植株进行表层消毒处理。
2. 制备组织片:将消毒好的植株切成组织片段,如茎尖、叶片等。
3. 培养基准备:准备无菌的培养基,其中含有植物的必需胰凡陈列如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生长因子和植物激素等。
4. 组织分化:将组织片段放入含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中,使其分化成根、茎、叶等。
5. 干涸与移栽:将培养的加上适量水后,移栽到含有生长素适量的培养基中,促进植物以正常生长的形式营养。
方法三:悬浮细胞培养(Suspension Culture)在此方法中,使用悬浮培养细胞进行植物细胞或组织的生物合成和生物转化。
步骤为:1. 培养基准备:通常使用植物基础培养基加入氨基酸、维生素和植物激素等。
2. 细胞处理:将细胞分散在含有培养基的匀浆器中,使其悬浮在培养基中。
玉米组织培养的研究发展姓名:潘艳美专业:电气自动化类学号:0902100210摘要:回顾了上一世纪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
1934年以来,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一直与国际发展同步进行。
近些年来玉米组织培养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玉米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科研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意义及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植物组织培养在我国农业应用的情况,综述了玉米子房和幼胚系统的组织培养研究、玉米茎尖和根尖离体培养研究和玉米花粉和花药培养研究。
关键词:玉米;组织培养;原理;意义;作用;展望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1,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尖、茎尖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
2,原理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其主要形式有器官、胚胎、单细胞、原生质体等。
根据外植体的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外源激素的种类及比例等均不同。
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培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导愈伤组织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条件,植物激素是诱导愈伤组织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
最常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生长素是IAA、NAA和2,4一D,所需浓度为O.01~10 mg/L。
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KT和ABA,使用浓度为O.1~10 mg/L。
KT 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愈伤组织分化。
ABA对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各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虽有相对专一性,但是植物的各种生理效应是不同种类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
3,试验步骤【1】A,选择和配制培养基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特点及其配制至关重要。
B,灭茵灭菌是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
培养基用常压或高压蒸煮等湿热灭菌、器械采用灼烧灭菌、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灭菌、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物体表面用药剂喷雾灭菌、接种室等空间采用紫外线或熏蒸灭菌。
C,接种将已消毒好的根、茎、叶等离体器官,经切割或剪裁成小段或小块放入培养基,整个接种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D,培养把培养材料放在有一定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的培养室里,使之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
E,试管苗驯化移栽试管苗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与自然生长的幼苗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驯化,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后才能移栽4,意义植物组织培养首先不但可以产生优良的品种,而且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大量代谢物;其次,细胞融合打破了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
在植物研究开发中起着巨大作用,5,影响组织培养的因素很多,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3】主要包括以下几类:A, 外植体:类型,部位,时期;B, 培养基的种类;C, 激素的种类,浓度,配比;D, 添加物:种类,浓度;E, 糖:种类,含糖量;F, pH:偏酸/偏碱;G, 温度:高温/低温,恒温/变温;H, 光照:光/暗培养,光照周期,光质;I 培养方式:固/液体,静置/振荡。
6 植物组织培养面临的一些问题影响组培外植体褐变的因子,主要有外植体酚类物质的含量及 PPO 活性上的差异、外植体的大小、酶促因子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以及培养基成分、激素类型。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将易于褐变的外植体放在黑暗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连续转移;进行预处理;在培养基中加入抗氧化剂和其他抑制剂来抑制褐变。
陈学森【5】等,在银杏组织培养中应用了植酸作抗氧化剂,取得一定成效。
植物离体培养及大量快繁过程中,试管苗常会产生玻璃化现象,吴若菁【6】等在香石竹组培中,发现影响组培苗玻璃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类型:激素的种类、浓度;琼脂的浓度;外植体的取材部位;不适宜的培养条件。
因此采取的克服方法也要因原因的不同而决定。
通过愈伤组织培养植株时,常会出现染色体数目的玉米组织培养的研究变异,包括倍性变异和非倍性变异【7】。
这种变异普遍认为是有丝分裂异常现象,可视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最直接的细胞学证据7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上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和植物密切相关一些领域。
农业主要是以植物的栽培种植为主,因此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其应用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离体无性系的快速繁殖、培养无病毒种苗、新品种的选育和人工种子和种质的保存。
【9】二,玉米组织培养研究1, 玉米组织培养的重要意义如下:(1)优良遗传材料的快速繁殖(良种快繁)。
新育成或新引进的良种、选择的优良单株、自然和人工诱变的有用突变体等遗传材料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一两年内即可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如自然条件下的芽变材料,人工诱变育种获得的优良遗传材料等,通过组织培养可以大量繁殖,从而应用于生产。
(2)脱毒良种苗的培养和无病毒苗的大量繁殖。
主要利用茎尖培养以脱除病毒。
对于玉米主要是脱除青枯病病毒。
(3)特殊育种材料的快繁。
如花药培养、多倍体的繁殖等,多倍体一般是不育的,只有通过无性繁殖的方法才能繁殖,同时多倍体的优良特性通过组织培养而保持。
杨树的多倍体育种非常成功,玉米这方面的工作还很有潜力。
4)基因工程植株的快繁。
转基因植物细胞的组织培养,是植物基因工程的重要环节,迄今已获得的转基因植物,一是以原生质体为受体,通过质粒将目标基因转移到细胞中,通过细胞培养获得转基因植株。
二是以组织、器官,如叶片、茎段、胚、花药、子房以及胚性悬浮细胞为受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为载体或物理方法将目的基因转化到组织或器官中,经组织培养获得转基因植株。
(5)离体保存种质的快繁。
超低温保存的无菌材料如无菌芽、体细胞胚等,在取出利用时,必须先通过组织培养扩大繁殖。
2,玉米子房和幼胚系统的组织培养研究、胚性愈伤组织比非胚性愈伤组织具有更强的生长能力、胚胎发生能力和相对较高的同工酶活性,而形成胚状体再分化出植株比形成愈伤组织再形成植株要更容易。
玉米子房和幼胚属于二倍体,且分生能力较强,研究人员对玉米子房和幼胚开展了研究。
细胞分裂素(CTK)不仅能促进植物细胞分裂,而且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在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中CTK有广泛的作用,这种作用“部分地是通过控制许多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
CTK在离体(ondo)培养条件下,对于培养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和形态发生自从1989年首次获得可育的玉米转化体以来,转基因玉米研究与产业化取得了飞速发展。
综述了基因工程在玉米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转基因的应用领域及常用的转基因技术,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了一批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抗逆、优质的转基因材料,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4】研究了细胞分裂素在玉米愈伤组织诱导的植株再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低浓度(0.2mg/L)的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玉米幼胚诱导的愈伤组织再生,6-BA的效果比KT更好。
不同品种的玉米幼胚诱导的愈伤组织的再生能力异显著,普甜1号和苏玉1号的再生频率高达78%和75%,糯玉米和掖单9号仅为10%和8%。
植株再生途径也有所不同,普甜1号以器官发生为主要途径,苏玉1号则以体胚发生途径为主。
经长期继代的愈伤组织失去——不同基因型玉米的再生能力和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DNA的差异【2】3,玉米花粉和花药培养研究玉米花粉和花药的培养一般可获取单倍体植物,有利于促进玉米遗传育种工作的有效进展。
叶珍【8】等在玉米花药培养过程中,对花药的雄核发育过程及其药壁组织变化进行观察发现,玉米离体花药培养的雄核发育途径主要有 3 种,即A2V 途径、A2G 途径和 A2V G途径,药壁组织对雄核发育起着一定的作用。
4 玉米基因工程在组织培养中的作用玉米基因工程:包括基因的鉴定与分离、基因的克隆、重组DNA的构建、外源基因的转导、外源基因的表达、植株再生及遗传分析等。
外源基因可以来自玉米以外的各种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
目前在玉米中得到应用的外源基因主要是抗虫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一些与纤维发育有关的基因、抗病基因及抗逆境基因可望向玉米中转导,以提高玉米的生产潜力。
5基因工程的应用和发展应用重组DNA技术培育具有改良性状的粮食作物的工作已初见成效。
这方面的工作按其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二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集中于有重要农业经济意义的目的基因的分离与改造:第二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出具有改良的重要经济性状的工程植株;第三阶段的发展方向是培育出具有生物反应器功能的工程植株。
现在已经培育成功了一批分别具有抗病、抗虫和抗除草剂性状的转基因农作物。
例如,应用反义RNA技术培育成功的具有耐贮藏的转基因西红柿已开始在美国投放市场。
利用植物合成微生物甚至哺乳动物的一些特殊蛋白质,例如干扰素、人血清蛋白等也已有—些成功的报道。
从理论上讲,在将来还有可能通过转基因植物生产更多的药用蛋白质。
我们有理由相信,重组DNA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具有光辉的前景的三,展望组织培养技术正日趋成熟,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玉米组织培养的研究有利于种质资源的拓宽和新品种的诞生,能够缩短传统遗传育种的周期,并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是20世纪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之一,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抗性生理、激素及器官发生与胚胎发生等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实验材料和有效途径。
植物组织培养方法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相应拓宽了其应用范围。
由于组织培养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容易掌握花芽分化和开花成因;通过胚胎培养,能够得到杂种或自交种;通过分离单倍体细胞,能培育纯合的二倍体优良品系;提高育种多样性的同时缩短了育种时间;通过突变体筛选,提高植物的品质,增强抗逆境胁迫能力,扩大植物的生长范围;将体细胞冷藏在低温下,建立基因库,达到保存物种的目的;获得药用价值高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次生产物,加快药物生产的时间并且减少了单纯依靠天然植物的被动性。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必将日臻完善参考文献【1】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王家麟(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150030) 2008-11-28【2】研究了病菌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黄璐 2008-12-23【3】花卉组织培养技术发展概述王建力2009-4-23-1, 5【4】玉米遗传育种中基因工程的应用研究、余飞【5】陈学森,张艳敏,董会. 植酸在银杏组织培养中应用的研究[J ].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 ,9 2【6】吴若菁,尤华明,彭东辉. 香石竹组培苗玻璃化控制的研究[J ]. 福建林学院学报,1995 ,15 4【7】周朝鸿. 三种百合属植物再生植株的染色体数量变异[J ]. 林业科学研究,1997 ,106 :663667.【8】叶珍,胡延玉. 玉米离体花药培养的细胞学和组织学观察[J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 ,18 2 .【9】乐山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2003级生物技术石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