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建筑十大精品课程之一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建筑老八校分数线最低的是哪一所简介建筑老八校是指中国建筑学科中的八所知名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和重庆大学建筑学院。
这八所学校历史悠久,学科实力雄厚,是中国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对建筑师的需求的增加,这八所学校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作为众多考生的热门选择,建筑老八校的分数线备受关注。
那么,建筑老八校中分数线最低的是哪一所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建筑老八校简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于1946年,是中国最早的建筑学院之一。
学院始终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建筑与城乡规划科学技术、设计与研究人才,为推动我国建筑学科健康发展和国家城乡规划建设服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建筑学与城市规划领域中国最早实施研究生教育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开设建筑学学位课程的学校之一。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于1996年,起源于南京大学建筑系,是中国建筑规划教育的重点学科,也是中国建筑设计与规划学科的基础学科。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是中国最早成立且历史较长的建筑学院之一,学院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对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于1951年,是中国建筑学科的重要学院之一,学院以其丰硕的科研成果和优秀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具有较高声誉的建筑与艺术学科之一。
学院注重学科交叉与创新,培养了大批优秀建筑与艺术人才。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西南地区培养建筑与设计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学院之一。
学院教学资源丰富,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我的建筑之路————记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鲍家声潘静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建筑师这一职业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
他们用一枝小小的绘图铅笔创造和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将一个时代的精神和风尚通过建筑代代传承.静止的建筑因此变幻为了一部部跃动的史书。
鲍家声教授正是这样一位兼具着科学与艺术气质的建筑师。
【总页数】1页(P85)
【作者】潘静
【作者单位】《科学中国人》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
【相关文献】
1.中国民居的研究与捍卫者——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民居建筑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陆元鼎教授
2.专访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龚书章——从建筑设计到社会设计
3.面对用石头书写的史书——与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土建筑研究所副所长罗德胤博士谈中国乡土建筑的保护
4.绿色建筑将是未来建筑设计的大方向——访BIAD绿色建筑研究所所长焦舰
5.绿色建筑将是未来建筑设计的大方向——访BIAD绿色建筑研究所所长焦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大学精品课程《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及教案普通地质学 (General Geology, Physical Geology)目录课程计划 ........................................................................... ............................................................... 3 主要参考文献 ........................................................................... ....................................................... 4 第一章绪论 ........................................................................... ....................................................... 5 第一节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 ........................................................................... .................... 5 第二节中国的地学优势 ........................................................................... ............................ 6 第三节当代地质学的特点与最新进展 ........................................................................... .... 7 第四节地球科学家的任务 ........................................................................... ........................ 7 第五节地球科学的内容与分科 ........................................................................... ................ 7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 .................................... 8 第二章矿物MINERAL ...................................................................... ............................................ 9 第一节若干基本概念 ........................................................................... ................................ 9 第二节矿物的物理性质 ........................................................................... .......................... 12 第三节矿物的鉴定 ........................................................................... .................................. 13 第四节常见矿物 ........................................................................... ...................................... 14 第三章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14 引言............................................................................ ............................................................. 14 第一节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Extrusion andEruption) ............................................... 15 第二节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 ...................... 18 第三节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 ........................................................................... .................. 19 第四节火成岩的主要类型 ........................................................................... ...................... 21 第五节岩浆的形成与地球内热 ........................................................................... .............. 21 第四章外动力作用与沉积岩............................................................................ ......................... 22 第一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23 第二节沉积岩的特性 ........................................................................... .............................. 24 第三节四类沉积岩 ........................................................................... .................................. 26 第五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 28 第一节变质作用基本特征一 ........................................................................... .................. 28 第二节变质作用中原岩的变化 ........................................................................... .............. 30 第三节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 .. 31 第六章地质年代 ........................................................................... ............................................. 32 第一节相对年代的确定 ........................................................................... .......................... 34 第二节同位素年龄的测定 ........................................................................... ...................... 34 第三节地质年代表 Geology TimeScale .......................................................................35 第七章地震(Earthquake)及地球内部构造 (36)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地震学 Seismology基本概念 ........................................................................... ... 37 地震波与地震仪 ........................................................................... .......................... 38 地震的分布 ........................................................................... .................................. 39 地震预报与预防 ........................................................................... .......................... 40 地球的内部构造 ........................................................................... .. (41)1第八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 44 第一节地壳运动 Crustalmovement ..................................................................... ........ 44 第二节岩石的变形构造 ........................................................................... .......................... 45 第三节六种地层接触关系 ........................................................................... ...................... 49 第九章板块构造 PlateTectonic ..................................................................... ..................... 50 第十章风化作用Weathering ................................................................... ............................... 55 第一节风化作用的类型 ........................................................................... .......................... 55 第二节控制岩石风化的因素 ........................................................................... .................. 58 第三节风化作用的产物 ........................................................................... .......................... 58 第十一章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59 第一节河流概述 ........................................................................... ...................................... 59 第二节河流的侵蚀作用Erosion ...................................................................... ............... 60 第三节河流的搬运作用 ........................................................................... .......................... 62 第四节河流的去均夷化作用 ........................................................................... .................. 64 第五节准平原化与地貌演化 ........................................................................... .................. 64 第六节河流发育同地质构造的关系 ........................................................................... ...... 65 第十二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 65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 ...................... 65 第二节冰川的类型 ........................................................................... .................................. 67 第三节川的剥蚀作用与冰川地貌 ........................................................................... .......... 67 第四节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 ...... 68 第五节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 ...................... 69 第六节冰川作用及其原因 ........................................................................... ...................... 69 第十三章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 70 第一节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 ...................... 70 第二节地下水的类型 ........................................................................... .............................. 72 第三节地下热水 ........................................................................... ...................................... 72 第四节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 ...................... 73 第五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 ........................................................................... ...................... 74 第十四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 74 第一节概况 ........................................................................... .............................................. 74 第二节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 ........................................................................... .......... 76 第三节海底沉积物 ........................................................................... .................................. 78 第四节海水的进退 ........................................................................... .................................. 82 第十五章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 ........................................................................... .................. 82 第一节湖泊概况 ........................................................................... .. (82)第二节湖泊的地质作用 ........................................................................... .......................... 85 第三节沼泽及其地质作用 ........................................................................... ...................... 86 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用............................................................................ ................................. 86 第一节风的剥蚀作用 ........................................................................... .............................. 87 第二节风的搬运 ........................................................................... ...................................... 87 第三节风的沉积作用 ........................................................................... .............................. 88 第四节沙漠与黄土 ........................................................................... .................................. 89 第十七章块体运动 ........................................................................... .. (90)第一节控制块体运动发生的因素 ........................................................................... .......... 90 第二节块体运动的类型 ........................................................................... .. (90)2第十八章行星地质概述............................................................................ ................................. 91 第一节太阳系及其起源 ........................................................................... .......................... 92 第二节类地行星 ........................................................................... ...................................... 95 第十九章地球的演化............................................................................ ..................................... 97 第一节天文时期特征:地球的层圈构造初步形成 ......................................................... 97 第二节隐生宙时期?约3500Ma前,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 ............................................. 98 第三节显生宙时期一、生物的全面繁荣和快速演化 .. (99)第二十章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 . (100)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环境地质学的一般概念一、环境与地质环境 ................................................... 101 城市兴衰与地质环境一、城市兴衰的地质因素 ............................................... 102 人体健康与地质环境一、人体的元素组成 ....................................................... 102 废物处置的地质环境?废物 ........................................................................... ...... 104 人为地质作用由人类地质活动造成的环境恶化 (104)课程计划返回要求: 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专业课打基础专业配置:构造,岩石,古生物, 矿物, 矿床, 地球化学,水文,工程,信息专业培养流程:普地→专业课→野外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去向:考研, 科研单位,高校, 管理部门, 其它教学安排: 教学20周(复习1周);周学时6(讲课4,实验2)学分:4考绩计分:考试50%+实验15%+考试15%+小论文15%+专业表现5% 教学方式: 1.讲课+实习;2.经典+现代;3.理论+图象实验课:1.分班;2.时间(第二周开始);3.普地实验室A103 其他安排:课间野外;课堂讨论;看录象片等 (临时通知)主要参考文献返回1. Jolivet L, Nataf H-C. 2001. Geodynamique. Paris: DUUNOD.32. Jean DERCPURT, Jacques Paquet. 1999. Geologie objets et methodes. Paris: DUUNOD, 1-4563. Andre BRAHIC, Michel HOFFERT, Andre SCHAAF, Marc TARDY, Jean-Yves DANIEL. 1999. Sciences de la Terre et de l’Univers. Paris: Vuibert, 1-6344.P. McL. D. Duff. 1993 (4th edition). Holmes’ principles of physical geology. London, GLASGOW, New York, Tokyo, Melbourn, Madras:Chapman & Hall,1-7915. K C Condie, 1996 (4th edition). Plate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 Pergamon Press,1-5366. 夏邦栋,1995.普通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2837. 赵懿英等,1990.现代地质学讲座.南京大学出版社,1-171 8.成都地质学院,1983.动力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1-3599.孙鼐,1943.普通地质学(1953年第三次修订). 商务印书馆,1-243 (中国最早的普通地质学版本之一)10. 舒良树,2002. 普通地质学讲义第一章绪论返回第一节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返回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重点研究地球表层的物质、结构与构造. 1. 研究对象:地球,地球的时、空、源①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层圈(slide)②地球的构造:指地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及其它们的分布规律及演化。
南京大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发表时间:2019-05-06 14:53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和根本,也是大学的本质属性。
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是衡量一流大学建设水平的最大标准。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南京大学植根深厚历史与价值基因,以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着力推进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一、理念传承:打造立德树人“南大样本”立德树人是一代又一代南大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不懈追求,也是百年南大治学理念和育人精神的生动体现。
紧扣“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南京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开展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与鲜明特色。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三合一”理论,强调要教学生做事、做人。
80 年代中期,学校确立以“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为主体的“三元结构”教学模式,90 年代初进一步凝练出“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三个融为一体”人才培养理念。
进入21 世纪,学校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凝练形成“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人才培养新理念,并启动“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阶段,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与愿景:培养符合国家需要、推动科技进步、引领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的一大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这样的人才一定是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既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又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实践创新,还应具有“平实、真诚、儒雅、担当”的“南大味道”。
以“问题导向,兴趣驱动,能力提升,人格养成”为育人宗旨,学校结合国家社会需求、时代精神、办学定位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凝聚广大师生的最大共识,充分调动院系、教师和学生的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助力南京大学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培养计划1. 教学目标本专业培养建筑学领域素质高、能力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优秀建筑设计人才。
围绕建筑学专业评估标准和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的职业要求,学生应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在建筑学领域从事设计、研究、教学和管理的能力。
2. 设计课程教学大纲①一年级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院的专业基础课,是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历史遗产保护等各专业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为:1、帮助学生建立以模型研究为主要研究工具,以观察、讨论为重要研究推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自我研究的能力。
2、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建筑价值观。
3、建立和泛建筑设计学科相关的知识体系框架。
4、帮助学生了解各个专业方向,培养专业兴趣。
二、课程内容1、建筑设计基础I(1)空间生成:以现代主义抽象绘画为底稿、板片、杆件、盒子三种类型模型材料为操作对象,探索不同的模型操作,观察特定操作产生的空间特征,并加以记录和总结。
(2)设计建造:以木材为建造材料,设计、建造一个可供单人进入的遮蔽物。
首先对各种木料观察、实验,总结其视觉、加工、连接等方面的特质,由此发展出遮蔽物的构造节点、形成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际建造加以实现和总结。
(3)空间组织:以建筑师工作室为题讨论具有一定功能、环境要求的建筑空间基本组织方法。
练习以先例分析入手,总结较为常用的6种空间组织方式,之后结合尺度、环境、功能、建造等讨论话题推进设计发展。
2、建筑设计基础II(1)空间概念:以板片、杆件、盒子三种类型模型材料为操作对象,制作一个立方体,探索设计操作和空间形态间的逻辑关系,发展出具有强烈空间特征和造型特点的空间构成作品。
(2)城市空间:从城市环境研究入手,分析给定街区的城市空间特征;之后,在给定城市区域增加一个建筑体量,保证这一体量添加过程对现有城市空间产生积极影响,以此产生设计目标的体量和基本空间关系。
建筑老八校的专业特色
建筑老八校指的是中国建筑界的八所历史悠久的著名院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
这些学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专业特色。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拥有强大的理论研究实力和优秀的师资力量,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国内最早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
高等院校之一,其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风景园林规划等专业享有很高的声誉。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其“上海学派”建筑设计风格而著名,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方面有着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重视“绿色建筑”,在建筑节能和绿色环保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和实践能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以其长期的建筑文化积淀和西部建
筑设计特色而知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建筑结构、工程技术和建筑材料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在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方面具有很高
的研究实力,拥有国内一流的建筑实验室。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注重“人居环境”,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
划方面秉承“人文关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
这些建筑老八校在中国建筑界的发展历程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
重要地位和贡献,也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第4期一、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实践转向无论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发展格局,还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引发的深刻变革,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教育教学的结构形态也在加快重塑,知识获取的方式、教与学的关系发生深刻变革,课程及学习资源、学习场景正在被重新定义。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一所大学文化与价值体系的反映,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成效。
高校应主动回应时代需求,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长期以来,课程是大学最重要的事,但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事,课程建设一定程度上处于高校工作和高等教育研究的边缘[1]。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引领下,国内一批一流大学以课程建设为轴心,自发地、大幅度地、实质性地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逐步从边缘走向中心[2]。
特别是对于一流大学而言,一套优质的课程体系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要素,其课程应该更具研究性、个性化、通识性、跨学科性和国际化,更加体现未来引领性人才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
在国家宏观政策引领和高校内部改革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在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一是课程建设的理念,更加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课程建设的内容,注重反映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等;三是课程建设的方法,重视教学方法创新,注重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四是课程建设的运行机制,强调资源整合,将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学习模式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加强资源、技术与文化支撑,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以南京大学优质课程建设为例施佳欢 蔡颖蔚 郑 昱摘 要: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南大结构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南大结构工程专业是南京大学工程学院下属的一个学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结构工程专业人才。
本文将对南大结构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专业。
一、课程概述南大结构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课程设置既包含结构工程领域的核心课程,也涵盖了计算力学、工程材料、结构设计等多个专业方向的课程。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方面的课程。
二、核心课程1. 钢结构设计原理与实践该课程主要介绍钢结构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以及实际工程应用。
学生将学习到钢结构的负荷分析、构件设计、连接设计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与实践这门课程是混凝土结构方向的核心课程,内容包括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理论、力学模型、设计方法等。
学生将通过学习混凝土结构的相关知识,掌握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则和实践技巧。
3. 结构分析与计算力学结构分析与计算力学是结构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涉及力学、数学和计算方法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学生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掌握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结构问题的分析和求解能力。
三、专业选修课程1. 结构振动与控制该课程涉及结构的动力学行为和振动控制的相关知识,学生将学习结构的固有振动、地震反应以及振动控制的方法与技术,为结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这门课程主要介绍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学生将学习到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结构类型选择、结构设计等内容,培养学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能力。
四、实践课程1. 工程实习工程实习是南大结构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进行实践锻炼。
学生将在实际项目中参与到结构设计、施工等环节中,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结构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之一,学生将通过自主选择一个结构工程项目进行设计,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设计报告和答辩。
建筑老八校的专业特色建筑老八校是指中国的八所历史悠久、专业水平较高的建筑院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
这些学校都以建筑学科为主要专业,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专业特色。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特色在于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结合。
其学科设置分为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科技等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涵盖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与构造、室内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多个领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则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为主要特色。
该院校重视跨专业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研究课程和实践项目。
其教学特色在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设计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设计创新为特色。
该院校重视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注重实践操作,并且与众多建筑设计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
该院校特别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设计,培养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建筑设计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特色在于注重建筑科技与实践应用的结合。
其教学内容涵盖了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环境等多个领域,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科技研究能力,同时提供了很多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实践项目。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以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为特色。
该院校重视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注重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设计与应用。
其教学内容涵盖了建筑设计、建筑科技、建筑材料、建筑环境等多个领域,培养出了很多具有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设计能力的人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以“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为主要特色,该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心,强调文化传承和创新设计的重要性。
其教学内容涵盖了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环境等多个领域,培养出了很多具有文化自信心和创新设计能力的人才。
南京大学古建筑解说词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南大鼓楼校区里藏有不少老建筑,或是其前身的金大旧址建筑,或是曾经在此工作生活过的名人故居。
那些或藏匿于僻静的校园角落,或隐身于现代化的建筑之后,雕刻着沧桑岁月的斑驳痕迹,铭记着过往时光的历史风云。
漫步在林荫下的小路上,寻觅那些静谧而又古老的身影,感受老建筑散发的旧日魅力。
北大楼最负盛名的代表建筑,恐怕非北大楼莫属。
既是南大的地标性建筑,又是南京的民国建筑代表、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北大楼其实与北大没有任何关系,是指金陵大学的北大楼,与东大楼、西大楼相对而言。
金陵大学为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是一所1888年美国基督教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金陵大学主体并入南京大学。
在北大楼南边,有一方“金陵苑”碑刻,记述了金陵大学的光辉历程。
金陵大学北大楼建于1917年,是典型的中西风格结合的建筑。
历经百年的北大楼,已成为南大学子心目中的南大标志性建筑,雄伟的钟楼形建筑,绿草如茵的草坪,多少人在这里留下了毕业照,多少人到这里驻足流连。
大礼堂北大楼西南角上的大礼堂,也是金陵大学的遗产——金陵大学礼拜堂,亦建于1917年,仿古的庙宇式建筑,已成为南大重要的文化、学术交流中心,经常举行各种重要的学术交流、文艺演出活动。
小礼堂沿着北大楼的中轴线一直往南走,在教学楼东南方向的小土山坡上,是金陵大学的小礼堂。
其形状特别酷似《西游记》中孙悟空化身的土地庙。
小礼堂前有一座钟亭,轻轻敲触便会响起。
两江师范学堂碑两江师范学堂建于1906年,其前身为1902年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
三江师范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意义重大,是清末新政对教育重大影响的体现,也是今天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南京一批高校的历史源头。
最著名的校长是教育家、书法家李瑞清,其“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名言至今鼓舞着莘莘学子。
今日碑刻上有裂痕,外部罩以玻璃保护,虽然藏身于郁郁葱葱的林木之中,仍成为众多学子和游人合影的佳地。
■技艺成就建筑之美 / Architecture and Technique: Build Beauty建筑设计中的土木方法—访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土木方建筑工作室主持人张冰Structural Approaches to Architecture Design采访吴春花WU Chimhua《建筑技艺》杂志(A T)A T:从结构到让筑,从学到独立实践,您如何住让筑与结构的思维1^看待4£筑~违筑创作?张冰:我父亲在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生淡泊名利,喜爱书法。
受父亲的影响,我自幼研习书法、国画及篆刻,怀着少许对绘画的喜爱,报考了工民建专业,学习了大部分建筑结构方面的知识,那时每学期都会有一个建筑设计大课,而每次的建筑设计作业我都特别感兴趣,与其他同学相比,我都会增加建筑鸟瞰图或立面阴影图,这成为我建筑设计的起点。
本科毕业后,我从事了四年的钢结构建筑与结构设计,怀着对建筑学的憧憬与向往,经过建筑快图、理论阅读等充分的准备,终于考取了建筑技术科学的硕士研究生及后来的博士研究生,主攻建筑与结构的整合设计。
这样既没有丢弃我的结构知识,又能够很好地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建筑学知识。
后来我在山东省建筑设计院做了四年的主创建筑师、并考取了一级注册建筑师,参与了大量大型项目的投标工作,于2009年我成立了工作室,主要目的是希望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一些设计理念。
所以说,我经历了从结构到建筑的专业转换,从大院到工作室的模式转换,对于建筑师如何坚持自己理念并在项目中实现,有了非常深刻的体会。
建筑设计中对待结构与建筑的关系,我的认识与态度是经历转变的。
刚转学建筑学时,和许多学生一样,我对建筑空间与形体非常痴迷,讨论最多的也是功能流线及空间组合,形式处理多采用体块穿插。
但后来逐渐发现,要完美实现一个项目或一个空间受到制约最多的恰恰是结构,一个不完美的结构处理方案会让空间效果大打折扣。
建筑老八校的专业特色
建筑老八校是指我国历史悠久的八所建筑学院,分别是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东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每所建筑老八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以下是各校的具体介绍:
1.清华大学:以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为主要研究方向,致
力于培养创新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建筑与城市设计人才。
2.同济大学:拥有中国最完整的建筑学科体系,研究领域广泛,涵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多个方向。
3.南京大学:专注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与传承,研究方向以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为主。
4.华南理工大学:以建筑与城市设计、建筑技术及新材料应用
研究为主要方向,突出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
5.西南交通大学:以建筑设计、结构工程、城市规划等领域为主,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建筑人才为目标。
6.中南大学:重点研究建筑工程、城市规划等领域,注重适应
时代需求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
7.东南大学:以建筑学科教学与研究为核心,包括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建筑历史等多个方向。
8.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建筑学科教育与研究为主导,注重建筑科技的进步与应用,培养工程实践型、独立思考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建筑老八校各有所长,在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现代建筑科技、设计城市规划等方面均有卓越的成就和突出的优势,为培养高素质的建筑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08年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
程遴选结果的通知
苏教高〔2008〕33号
各高等学校:
根据我厅《关于开展2008年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高〔2008〕6号)精神,在学校推荐基础上,经组织专家评审、结果公示、我厅审定,共确定省级精品课程300门,现予以公布(具体名单见附件),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举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体现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通过构建国家、省级、学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创建和丰富优质课程资源,对于进一步促进我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各校应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每门精品课程上网内容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应超过10%,保证精品课程优质资源面向全省高校开放共享,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二、对获选的精品课程,我厅将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建设目标。
我厅将对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尤其是网络资源建设、开放情况等跟踪检查。
附件:2008年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名单
二○○八年七月十五日
2008年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遴选结果注:排名不分先后,根据课程类别与学科专业门类排序。
建筑新八校是哪八校1. 介绍建筑新八校是指中国建筑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八所高等学府。
这些学校在建筑教育、设计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享有盛誉,并且为培养优秀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文将介绍其中的八所学校,并对它们的特点和贡献进行简要概述。
2. 建筑新八校名单以下是建筑新八校的具体名单(按字母顺序排列):1.中国美术学院2.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4.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5.宁波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6.清华大学建筑学院7.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3. 建筑新八校的特点和贡献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学术传统,以及在建筑领域的不同专长。
以下是建筑新八校的特点和贡献的简要概述:3.1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是一所以艺术为核心的综合性大学,其建筑学专业在国内享有盛誉。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并在艺术与建筑的交叉领域有很高的学术造诣。
3.2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中国建筑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师资力量。
该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3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中国最早开设建筑专业的学院之一,也是中国建筑教育的重要代表。
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
3.4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是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的重要机构,致力于推动建筑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该研究院以优秀的设计成果和实践经验著称,为建筑师的培养提供宝贵资源和平台。
3.5 宁波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宁波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优秀建筑学院之一。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积极推动本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地方建筑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3.6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具有卓越的教学和研究实力。
南大建筑十大精品课程之一南大建筑十大精品课程之一现代建筑设计基础理论授课老师:张雷傅筱吉国华关键词:建筑、生活、空间、材料、场所星级评定:★★★★☆课程介绍:当行业蛋糕的膨胀渐渐变慢时,停滞增长的市场与盲目的扩招和从业者的壮大,如同供求曲线一样产生了不可避免的错位与落差。
每个参与其中的玩家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均分到自己手中的蛋糕越来越少。
面对这样的现实,张雷以清醒的头脑为我们重新理清了思路!张雷认为新设计的开始应该从生活中来:建筑就是生活。
然而我们这些未来的建筑师们却被多年来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蒙蔽了感悟生活的心灵。
他主张我们不要去看那些精心设计的建筑,而是更多的关心那些没有建筑师的默默无闻的生活中的建筑。
要学会忘记一些曾经认为是重要的东西:手法,技巧,新奇刺激的造型,丰富眩目的空间。
课堂当中播放的实例大多是无名建筑师设计的无名建筑。
但是用我们审视现代建筑的眼光看,这些作品都非常到位,而且不是那种刻意的无病呻吟,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解决问题”的建造。
他还直言不讳的跟我们讲:要抄就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而且抄了还可以不必担心被人批评指责,因为这通常被大家称赞为“继承借鉴”了“民间的传统的样式”。
除了无名建筑师的作品,课上的绝大多数例子都是张雷自己的实际项目,后面的几讲的主题分别为:聚落、材料、概念与实施。
最后的一课,他送给大家两句话,充分的表明了他的设计观:强化概念的创造性——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考过程;控制实施的准确性——注重设计品质的职业华态度与专业精神。
前者是使设计能够与众不同脱颖而出的重要决定因素。
说的更加直白些,没有独创性的设计就无法在蛋糕大战中获得自己的一份!但是独创性并非孔穴来风,它一定是建立在理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考的过程中;而后者对概念创意的最终实现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对我们的专业精神的考验,没有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很难想象我们图纸上的设计在现实中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南大建筑十大精品课程之一
现代建筑设计基础理论
授课老师:张雷傅筱吉国华
关键词:建筑、生活、空间、材料、场所
星级评定:★★★★☆
课程介绍:
当行业蛋糕的膨胀渐渐变慢时,停滞增长的市场与盲目的扩招和从业者的壮大,如同供求曲线一样产生了不可避免的错位与落差。
每个参与其中的玩家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均分到自己手中的蛋糕越来越少。
面对这样的现实,张雷以清醒的头脑为我们重新理清了思路!张雷认为新设计的开始应该从生活中来:建筑就是生活。
然而我们这些未来的建筑师们却被多年来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蒙蔽了感悟生活的心灵。
他主张我们不要去看那些精心设计的建筑,而是更多的关心那些没有建筑师的默默无闻的生活中的建筑。
要学会忘记一些曾经认为是重要的东西:手法,技巧,新奇刺激的造型,丰富眩目的空间。
课堂当中播放的实例大多是无名建筑师设计的无名建筑。
但是用我们审视现代建筑的眼光看,这些作品都非常到位,而且不是那种刻意的无病呻吟,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解决问题”的建造。
他还直言不讳的跟我们讲:要抄就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而且抄了还可以不必担心被人批评指责,因为这通常被大家称赞为“继承借鉴”了“民间的传统的样式”。
除了无名建筑师的作品,课上的绝大多数例子都是张雷自己的实际项目,后面的几讲的主题分别为:聚落、材料、概念与实施。
最后的一课,他送给大家两句话,充分的表明了他的设计观:强化概念的创造性——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考过程;控制实施的准确性——注重设计品质的职业华态度与专业精神。
前者是使设计能够与众不同脱颖而出的重要决定因素。
说的更加直白些,没有独创性的设计就无法在蛋糕大战中获得自己的一份!但是独创性并非孔穴来风,它一定是建立在理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考的过程中;而后者对概念创意的最终实现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对我们的专业精神的考验,没有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很难想象我们图纸上的设计在现实中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第一节课后,连续有另外两位设计老师——傅筱和吉国华,为我们进行授课。
这也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它给了我们倾听更多声音的机会。
傅筱老师的课程基本上是一系列的CASE STUDY,每一个案例都被用来阐述他对建筑的看法。
他用树叶打比方,阐述“形式≠造型”的道理:当我们看到一片叶子的轮廓,觉得它漂亮美丽时,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造型。
而对于树来说,树叶却是一个形式,能够担当树木光合作用的养料制造的形式。
所以形式一定是有功用的,而造型只是形式呈现出来的结果。
而我们则往往只关注造型,忽略了对由于功用而产生的形式的关注与理解。
他教我们看平面要看什么:首先是看流线(就是空间体验)。
其次是看结构(包括组织结构和结构体系)。
这样才能抓住要害,而不是看了很多,最后一无所获。
课程的第二部分,他以檐口的演变为例,进一步的阐述他的形式与造型理论,檐口的由来并非起于造型,而是源于抵抗自然力的形式。
同时总结出檐口演变过程中,断裂的是风格样式,传承的是抵抗自然力的构造原理。
他的课从原理的角度阐释了我们平日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绚丽空间和精美构造产生的原因,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好的开始,他的本科课程——建筑构造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吉国华老师的课程引用了两个ETH的基本设计的教学案例,课程设计的题目设定以及操作方法都遵循着ETH的基本教学理念:首先是功能与空间。
其次是材料与构造的研究。
最后是对建筑周边环境因素的考虑。
第一个例子是以意大利的古城为基地;第二个例子是中国的助教以同里为基地进行的类似的教学探索。
整个讲解并不是非常的生动,也许是老师的个性差异所致,吉老师的另一门VBA的CAD开发也显得同样的沉闷。
但是这并不影响这位在建筑参数化领域探索的老师的才能的展示:他的VBA最后一课给每一个出席的同学以深刻的印象(课上展示了他花2年的时间完成的参数化小程序)同时,在某些问题上面的清晰的认识与判断也留给人很深的印象。
这就是南京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课程的第一门,由张雷主讲,傅筱、吉国华共同参与的现代建筑设计基础理论课。
虽说是理论课,其实更多的是以实例老告
诉我们:建筑并不是纸上谈兵,杂志上面的绚丽图片不是建筑的全部,我们应当带着善于感悟生活的心,以专业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用我们的双手创造出更好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