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详解
- 格式:docx
- 大小:24.90 KB
- 文档页数:7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内容简介:一、全书结构和第一卷第一章概况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序言、1—3章).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第二卷(序言、1—5章).批判“真正(de)社会主义”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de)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de)重要论点.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二、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写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出版: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马克思:“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de)主要目(de)——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de)牙齿去批判了.”三、写作意图(一)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de)社会主义”(二)彻底清算自己从前(de)哲学信仰(三)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四、写作背景: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de)神圣家族发表后,给了布·鲍威尔为代表(de)青年黑格尔派以致命打击.但是,他们并不甘心自己(de)失败,继续宣扬他们(de)思辨哲学理论,并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de)思想.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另一个代表人物,他在1844年11月,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该书中,他把布·鲍威尔(de)主观唯心主义推向极端,鼓吹极端(de)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他和布·鲍威尔一样,是德国抽象哲学(de)最终结论(de)代表人物,也是在哲学上反对共产主义(de)头等重要(de)人物.1845年10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公开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教条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de)文章比做宗教徒对异教徒(de)审判,因此决定反击青年黑格尔派.他们认为在当时“发表一种反对(de)国哲学和那一时期产生(de)德国社会主义(de)论战性着作,是很重要(de).”“真正(de)社会主义”是小资产阶级(de)反动思潮和思想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莫则斯·赫斯等人.1844年9月,莫则斯·赫斯等人在德国科伦建立了一个名叫“共产主义俱乐部”(de)组织,开始宣传他们(de)思想观点.这些人自命为共产主义者,并把自己(de)学说叫做“真正(de)社会主义”.他们把德国(de)思辨哲学同空想共产主义学说混杂在一起,以费尔巴哈(de)抽象人道主义观点作为理论(de)基础,打着社会主义(de)旗号,却主张小资产阶级所有制即一般(de)私有制,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妄图用爱(de)说教来实现人类(de)解放.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应是一种超阶级(de)理论,社会主义(de)承担者是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而不是无产阶级,甚至同无产阶级毫无联系.“真正(de)社会主义”像瘟疫一样,在德国“有教养”(de)人们中间传播开来.从1845年起,“真正(de)社会主义”思潮在法国和英国(de)正义者同盟中也开始泛滥,严重地危害着工人运动(de)发展.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给予全面批判.形态(de)写作,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de)必然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德法年鉴时期,实现了“两个转变”.1844年,他们已经认识到费尔巴哈哲学(de)不彻底性和历史观(de)唯心主义.1845年春,马克思来到布鲁塞尔,写了关于费尔巴哈(de)提纲,这既是批判费尔巴哈(de)纲要,也是他们新世界观(de)萌芽(de)第一个天才文件.1845年4月,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清算自己(de)哲学信仰,推进他们新(de)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理论(de)制定,并完成批判德国思辨哲学(de)工作,从1845年9月到1845年8月,他们共同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重要(de)着作.正如马克思所说:“恩格斯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de)结果,当1845年春他来到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de)见解与德国哲学体系(de)见解之间(de)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de)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通过批判黑格尔以后(de)哲学(de)形式来实现(de).”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de)唯物主义(de)直观性和他(de)唯心史观,对青年黑格尔派布·鲍威尔、施蒂纳等作了彻底(de)清算,批判了当时(de)空想社会主义流派——“真正(de)社会主义”.在批判(de)过程中系统阐发了唯物主义历史观(de)一系列重要(de)基本思想.意识形态一词在当时有特殊含义,即用来指谎谬绝伦(de)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出来(de),没有任何根据、没有生动内容(de)理论和幻想.简言之,就是被歪曲了(de)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使用这一术语来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所代表(de)德国思辨哲学,以及各式各样(de)社会主义先知,是和这个流行(de)看法有关(de).本书主要贡献本书最伟大(de)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de)基础上.五、主要内容: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第 [Ⅰ] 部分1、对唯物史观前提(de)科学阐述人类历史(de)现实前提(基础)是:现实(de)个人;他们(de)物质生产活动;他们(de)物质生活条件.“我们开始要谈(de)前提不是任意提出(de),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开(de)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de)个人,是他们(de)活动和他们(de)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de)和由他们自己(de)活动创造出来(de)物质生活条件.” p5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de)全面而完整(de)概括,包含三层意思:①唯物史观(de)前提是一些现实(de)个人.“全部人类历史(de)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de)个人(de)存在”(第5页),而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现实(de)个人”是针对“思辨(de)个人”(de).黑格尔把“绝对精神”当作自己哲学(de)前提和出发点,人被归结为“绝对精神”,人(de)创造活动和自主活动变成了“绝对精神”(de)自我发展,社会历史被看作是“绝对精神”(de)逐步实现.青年黑格尔派虽然不把社会历史归结为上帝或绝对精神之类(de)神秘(de)东西,而归结为人本身(de)活动.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超出黑格尔历史哲学(de)范围.鲍威尔把人理解为“自我意识”施蒂纳认为人是“唯一者”他们都是以概念、范畴为出发点,更露骨地表现黑格尔思辨哲学(de)历史观.他们把“自我意识”当成社会历史发展(de)源泉和动力,世界上(de)一切都是“自我意识”(de)产物.他们反对一切现实(de)革命斗争,把改造世界归结为批判家(de)思维活动.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青年黑格尔派玄想家们尽管满口讲(de)都是所谓‘震撼世界(de)’词句,却是最大(de)保守派.”他们“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de)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de)批判和他们自身(de)物质环境之间(de)联系问题”.因此他们理解(de)人只能是无前提(de)“思辨(de)个人”.费尔巴哈:从孤立(de)、生物(de)意义上看待人,所以他所说(de)人始终是抽象(de)人.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评(de)那样,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de)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de)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de)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这一点且不说,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de)、活动(de)人,而是停留于抽象(de)‘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de)、单个(de)、肉体(de)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de)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de)‘人(de)关系’”.②现实(de)个人是从事活动(de),首先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de).人(de)本性是由物质生产(de)发展所决定(de).“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de)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de)生活资料(de)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de)肉体组织所决定(de),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de)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de)物质生活本身.”(第6页)他们还说:“这里所说(de)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de)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de)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de),进行物质生产(de),因而是在一定(de)物质(de)、不受他们任意支配(de)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de).”P7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阐明唯物史观(de)前提所指(de)“现实(de)个人”是在一定(de)历史条件下从事活动、进行物质生产(de),这样就同施蒂纳和费尔巴哈所讲(de)“人”从根本上划清了界限.③人(de)活动不能离开他们(de)物质生活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他们得到(de)现成(de)和由他们自己(de)活动所创造出来(de)”两个方面:“现成(de)”即自然基础,包括人(de)生理条件和各种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他们自己(de)活动所创造出来(de)”即历史基础,包括每一代人所必须面对(de)由前人所创造(de)历史遗产和历史起点等.现实(de)人与抽象(de)人(de)根本区别,就在于他们是在一定(de)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de)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除了要有一定(de)自然条件外,还需要满足衣食住行(de)各种生活资料.因此人们(de)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de)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以“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de)活动而发生(de)变更出发”P6,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de)基础.是否承认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de)决定作用,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de)根本区别.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de)前提时,强调了具有内在联系(de)三个方面.即现实(de)人、人(de)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de)统一.可以说,“现实(de)个人”是真正科学意义上(de)人,是人和自然、个人和类之间最基本、最本质关系(de)规定.因此,它是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de)有机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们之间(de)物质(de)生产关系出发来考察人类社会(de)发展,这种考察方法既不同于黑格尔唯心主义(de)抽象思辨(de)方法,也有别于费尔巴哈(de)抽象(de)人本学(de)方法,而是通过经验可以观察到(de)方法.他们抛弃了以抽象(de)人为出发点,转而研究现实(de)人及其发展,确立了自己(de)历史观(de)新(de)出发点,正是在新(de)出发点(de)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才能创立唯物主义(de)历史观.2、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e)基本原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de)存在,而人们(de)存在就是他们(de)现实生活过程.”P7即使人们(de)观念是错误(de)、模糊(de),是同现实发生矛盾(de),它也是物质生活过程(de)产物.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de)任何意识现象都是在人们(de)现实生活中产生(de),人是自己(de)观念、思想(de)生产者,但是这里所说(de)人是现实(de)、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de)人,而不是孤立(de)、抽象(de)人,因而,他们(de)观念不是凭空臆造(de),不是“纯粹”(de)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de)意识是随着物质生产(de)发展,随着分工和交往关系(de)发展而发展(de).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de)分离,意识获得了相对(de)独立性,并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特殊(de)地位.正是在意识获得了相对独立性(de)基础上,统治阶级才有可能对现实作歪曲(de)反映.使人们相信并非存在决定意识,精神、观念成为独立(de)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即使是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de)思想也是“占统治地位(de)物质关系在观念上(de)表现,不过是以思想(de)形式表现出来(de)占统治地位(de)物质关系”.P23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过对意识(de)产生和发展,对唯心主义精神统治世界观念(de)考察和揭露,从而得出结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de)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de)实质和考察历史(de)基本方法.第 [Ⅱ] 部分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de)一些基本原理.进一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de)唯心史观.1.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关于人(de)解放(de)错误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青年黑格尔派这些“聪明(de)哲学家们”没有认识到,要真正实现人(de)解放,必须改变现实(de)客观存在、改变现实(de)社会制度,“只有在现实(de)世界中并使用现实(de)手段才能实现真正(de)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de)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de)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de)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de)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de).”P92.批判费尔巴哈(de)唯物主义(de)直观性和不彻底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从抽象(de)人出发去考察社会历史,不可能唯物主义地揭示社会历史(de)本质和规律,只能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de)时候.历史在他(de)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de)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de).”P1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除了他(de)阶级局限性之外,从认识论来看,是他坚持消极直观反映论(de)必然结果,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de)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de)、始终如一(de)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de)产物,是历史(de)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de)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de)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de)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de)改变而改变它(de)社会制度.” P10-113.再次阐述人类历史(de)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并考察了人类历史发展(de)四个方面(de)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四个方面(de)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生活资料生产本身.这是一切历史(de)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因素是为满足新(de)需要而进行(de)物质资料(de)再生产;第三个因素是人口(de)生产活动,即人口(de)繁衍;第四个因素是社会关系(de)生产.历史活动(de)第一个基本方面,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de)生活资料(de)生产.因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de)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P11任何历史观(de)第一件事情都必须首先注意这一基本事实(de)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历史活动(de)第二个基本方面,是满足新(de)需要而进行(de)生产.因此,已经得到满足(de)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de)活动和已经获得(de)为满足需要(de)工具又引起新(de)需要.正是由于“新(de)需要(de)继续”,历史(de)延续才成为可能.因此,为了满足新(de)需要进行(de)生产和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de)生活资料(de)生产共同构成“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它们是一切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de)首要(de)和基本(de)条件.历史活动(de)第三个基本方面,是人口(de)生产,即人(de)增殖.没有人,便没有历史.所以它同物质资料生产一样,是社会存在和发展(de)一个基本条件.人和动物不同,人(de)生产意味着夫妻之间(de)关系,夫妻与子女之间(de)关系,也就是家庭.在远古时代,家庭是唯一(de)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de)增长产生了新(de)社会关系了.社会历史活动(de)上述三个方面,就是社会存在和发展(de)三个基本条件,这三者在历史上同时存在,而且在始终历史上起着作用.因此,不应把这三个方面看作历史(de)三个不同阶段.历史活动(de)第四个基本方面,是社会关系(de)生产.因为,生活(de)生产——无论是自己生活(de)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活(de)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de)含义是指许多个人(de)合作,至于这种合作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de)进行(de),则是无关紧要(de).这就是说,一当进行生产,必然同时产生人与人(de)社会关系,没有这种社会关系,生产便无法进行.因此,被社会关系所确定(de)人(de)物质关系和人(de)历史是一样长久(de).人们之间(de)物质关系,不断采取新(de)形式,就呈现出“历史”,它完全不需要任何政治(de)或宗教(de)呓语存在.研究人类历史(de)唯一正确(de)途径,是研究生产和由生产决定(de)社会状况(de)发展,把人类历史同工业和交换(de)历史联系起来.4.阐述关于意识(de)产生和本质(de)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思想、观念、意识(de)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de)物质生产活动、人们(de)物质交往以及现实生活(de)语言交织在一起(de),是人们(de)物质关系(de)直接产物.“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de)’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de)‘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de)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de)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de)、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己而存在(de)、现实(de)意识.”P13-14任何思想、观念、意识(de)生产者都是人,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这里(de)人是现实(de)、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de)人,而不是孤立(de)、抽象(de)人,因而,他们(de)思想、观念、意识不是凭空臆造(de),是人们客观物质关系(de)产物,是人们社会实践(de)产物.“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de)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de);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de)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de).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de)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P145.分析社会分工及其后果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社会分工与私有制(de)关系.他们认为,由于社会分工和与之同时出现(de)劳动及其产品(de)不平等(de)分配,产生了所有制,因此“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de)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de)产品而言.”P16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社会分工与国家产生(de)关系.他们指出:“随着分工(de)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de)利益或单个家庭(de)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de)个人(de)共同利益之间(de)矛盾;……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de)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de)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de)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de)共同体(de)形式.”P16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们正是在社会分工(de)基础上产生了不同(de)利益集团,即产生了不同(de)阶级,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de)利益,对其他阶级实行统治,而采取一种“虚幻(de)共同体(de)形式”,即国家(de)形式.再次,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社会分工引起社会活动(de)异化.他们指出,只要私有制还存在,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就会处于分裂状态,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分工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强制,“那么人本身(de)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de)、同他对立(de)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P17这就是说,私有制条件下(de)社会分工,造成了人(de)活动(de)异化,亦即人(de)本质(de)异化.6、关于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阶级(de)产生、划分以及各个阶级(de)状况,都是由生产决定(de).阶级是同分工直接相联系(de).由于分工使人们与劳动材料、工具和产品(de)关系不同,把人们分成不同(de)阶级.在一个阶级内部,个人必然屈从于阶级整体,这同个人屈从于分工是同类现象.社会分裂为阶级只是和生产(de)一定阶段相联系,因而不是永恒(de).在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de)时候,以至私有制变成了它们(de)桎梏而要消灭之时,阶级就会消灭.国家是随着分工、私有制和阶级(de)产生而产生(de).分工(de)出现产生了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de)矛盾,由于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de)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de)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de)共同体(de)形式.”第16页然而这始终是在各阶级利益对立(de)基础上发生(de).由于私有制和对抗阶级(de)存在,被统治阶级感到自己(de)利益和社会利益是矛盾(de),统治阶级则力图把自己(de)利益说成是社会(de)利益,于是国家以公共(de)全社会利益(de)代表(de)身份出现.在阶级对抗(de)社会里,国家只是在表面上为整个社会(de)利益服务,而实质上,它是为一定阶级(de)利益服务(de).国家始终是阶级(de)国家,它所代表(de)利益始终是统治阶级(de)利益.因此,国家不能解决某一社会集团(de)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之间(de)矛盾.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de)统治,因此,“国家内部(de)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de)斗争,争取选举权(de)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de)形式——普遍(de)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de)共同体(de)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de)真正(de)斗争.”第16页下“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de)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de)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de)一切陈旧(de)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de)新基础.”第20页下“历史(de)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de)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第22页社会革命(de)根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e)矛盾.“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de)这种矛盾——正如我们所见到(de),它在迄今为止(de)历史中曾多次发生过,然而并没有威胁交往形式(de)基础,——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如冲突(de)总和,不同阶级之间(de)冲突,意识(de)矛盾,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等.”P257、关于“世界历史”(de)理论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de)原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de)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de)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界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de)转变,是物质(de)、可以通过经验证明(de)活动.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de)存在才有可能实现.每个个人(de)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de)程度一致(de).8.论证生产力(de)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de)物质前提,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de)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了私有制条件下(de)社会分工造成了人(de)本质(de)异化(de)观点之后,提出要消灭这种异化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这种‘异化’当然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de)’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de)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de)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de)’人,同时这些人又同。
基本观点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是马、恩创立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和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详细分析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I]第1卷第1章《费尔巴哈》是未完成的手稿,写于第1卷成书过程中的不同时间。
就其理论内容来说,该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自己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费尔巴哈》章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未能发表,直到1924年才第一次由前苏联发表俄文版,1926年由前苏联发表德文版。
《费尔巴哈》章的中文单行本于1988年编译出版。
正如德国的玄想家/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所宣告的,德当时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种哲学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把鼓吹这种哲学的人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家”。
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
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大·弗·斯特劳斯的主要著作《耶稣传》(1835-1836)开创了对宗教的哲学批判,并且使黑格尔学派开始分裂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
量”的世界性骚动。
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
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
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
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
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具骷髅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
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历史背景和内容结构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作的历史背景(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是革命实践提出的新要求同任何一部经典著作一样,《形态》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845年1月,法国政府在德国反动政府的要求下。
把马克思逐出巴黎。
马克思被迫来到了布鲁塞尔,接着恩格斯也来到了那里。
当他们在布鲁塞尔再次会见时,新的迫切的斗争任务正摆在他们面前。
欧洲的革命形势已经成熟,各国的无产阶级已经组织起来,各种工人团体、共产主义组织相继出现。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极力主张把这些分散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
于是1846年初,根据马克思的倡议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时期收到了大量书信,通报了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交流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
这一切表明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不断增长。
后来恩格斯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我们两人已经深深投入政治运动;我们已在知识分子中间,尤其在西德意志知识分子中间拥有信徒,并且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建立有相当大的联系”。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选》,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5年版,第2卷,第342 页)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同英国的宪章主义者的革命派、法国社会民主党“民主派兄弟协会”、特别是“正义者同盟”等组织建立了联系。
“正义者同盟”主要是由德国的手工业工人联合组成的一个秘密组织,在这一组织中占居统治地位的思想,’一部分是布朗基主义,一部分是魏特林主义。
魏特林原是德国的裁缝工人,他的早期著作和言论,无疑地曾经起了促进革命的作用,可是他很快地就变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绊脚石。
魏特林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否定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企图把“正义者同盟”变成一个俯首贴耳地追随他的宗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正义者伺盟”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力图使它成为真正革命的、共产主义组织。
1846年5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另一些成员发表了《反克利盖的通告》,这个通告对克利盖的冒牌共.产主义宣传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基本观点(一)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详细分析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选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所谓德意志意思形态是指老年黑格尔学派和青年黑格尔学派的观点。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基本原理:1、生产力的三方面:生产者、生产对象、生产资料。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但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地去完成它。
”第79页精神生产:“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的生产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第79页繁殖:“一开始就要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
“第80页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生产力;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生产关系。
第80页讲述生产力: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它在迄今为此的历史中曾多次发生过,然而并没有威胁交往形式的基础---每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如冲突的总和,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第115页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市民社会:“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第88页“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基础。
《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理论的
文本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德国流行的一种意识形态,其中包括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政治保守主义和社会保守主义等观点。
这种意识形态产生于德国面临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危机的背景之下,在德国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兴起后,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可以维护传统价值观的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是强调民族的优越性和文化的传承,并且强调保守的政治观点,包括反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受到了哲学家弗朗茨·尼古拉·阿尔布雷希特(Friedrich Nietzsche)的影响,他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个体主义,而不是集体主义。
他认为,个体主义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激发人们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因此他主张建立一个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20世纪初得到广泛的推广,其中包括了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和纳粹党。
纳粹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执政,实行了极然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也被许多人视为邪恶和危险的,因为它曾导致了德国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时期。
纳粹党在执政期间实施了种族屠杀和战争,并导致了成千上万的无辜平民和军人的死亡。
在战后,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认为是一种极端的意识形态,在西方国家被严格禁止。
然而,它在一些极端的右翼团体和个人中仍然存在,并且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
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讲究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它在20世纪初得到广泛推广,但后来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危险的意识形态,并在西方国家被严格禁止。
尽管如此,它仍然在一些极端的团体和个人中存在,并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历史背景和内容结构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作的历史背景(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是革命实践提出的新要求同任何一部经典著作一样,《形态》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845年1月,法国政府在德国反动政府的要求下。
把马克思逐出巴黎。
马克思被迫来到了布鲁塞尔,接着恩格斯也来到了那里。
当他们在布鲁塞尔再次会见时,新的迫切的斗争任务正摆在他们面前。
欧洲的革命形势已经成熟,各国的无产阶级已经组织起来,各种工人团体、共产主义组织相继出现。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极力主张把这些分散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
于是1846年初,根据马克思的倡议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时期收到了大量书信,通报了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交流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
这一切表明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不断增长。
后来恩格斯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我们两人已经深深投入政治运动;我们已在知识分子中间,尤其在西德意志知识分子中间拥有信徒,并且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建立有相当大的联系”。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选》,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5年版,第2卷,第342 页)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同英国的宪章主义者的革命派、法国社会民主党“民主派兄弟协会”、特别是“正义者同盟”等组织建立了联系。
“正义者同盟”主要是由德国的手工业工人联合组成的一个秘密组织,在这一组织中占居统治地位的思想,’一部分是布朗基主义,一部分是魏特林主义。
魏特林原是德国的裁缝工人,他的早期著作和言论,无疑地曾经起了促进革命的作用,可是他很快地就变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绊脚石。
魏特林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否定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企图把“正义者同盟”变成一个俯首贴耳地追随他的宗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正义者伺盟”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力图使它成为真正革命的、共产主义组织。
1846年5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另一些成员发表了《反克利盖的通告》,这个通告对克利盖的冒牌共.产主义宣传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第三章创建新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一、特殊的文本产生特殊的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一部较为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特别是该书第1章,集中体现了该书的精华。
在马克思经典原著中,《形态》这一文本具有显著的特殊性。
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和运用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在解读这一经典哲学著作时如果不注意这种特殊性,那么这些解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是令人生疑的。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种文本的特殊性,它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它是一部至少由两人合作的手稿;②它是在作者生前没有发表过的手稿;③它是一份不完整、未完成(非解构主义内涵)的手稿;④它是一份有许多版本(编排方式)的手稿;⑤它是一份含有诸多修改痕迹的手稿;⑥它是一份有所遗失和侵蚀的手稿。
(一)现有的解读方法我们见到的《形态》现存结构,正如侯才所言:“……是由后来的出版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几经改进加以编排的。
这种编排因其固有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既给我们释读文本带来了便利,也给我们释读文本带来了障碍。
”这样一来,暂且撇开接受理论、阐释学、文本学意义上的不同解读模式不说,只就《形态》文本本身的上述特殊性而言,不同的人对《形态》的研究和解读必然会持有不同的路径、方法、立场和视角。
从下述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张可以管窥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两种解读视角。
张一兵教授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经典文本的理解和基本编排方式,不仅仅是文献的结构问题,还涉及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问题。
”聂锦芳博士强调对《形态》解读的历史语境、整体马克思立场和文本学视角,其认为:“在当代新的境遇下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不应是一种孤立的学术行为,而应是完整的马克思文本研究中一个方面的工作。
基本观点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 A, —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详细分析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
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1〕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分析《形态》中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们说,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
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这一内容,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
马、恩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
在上述表述中,马、恩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恩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恩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
这里,马、恩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在上述表述中,马、恩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同时,马、恩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
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
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
马、恩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生产力和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
在这里,马、恩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
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
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
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清算马、恩以前的哲学信仰应该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为了清算马、恩以前的哲学信仰,达到自己弄清问题的目的而概括出来的。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 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曾说,《形态》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解释,“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
〔2〕正是为了克服这一不足,马克思以后一直潜心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并为此而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15年的研究,终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表述。
(这一表述也就是理论界称为的“经典性表述”)比较《形态》和《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两次表述,其差异还是存在的:前者的出发点是批判旧哲学,清算以往的哲学信仰,后者则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成果总结;前者侧重于对历史的现实基础的阐述,后者则侧重于对物质生产关系的解剖。
但二者的共同性更是明显:都揭示出唯物史观的实质性内容,强调了人类全部历史的现实基础及发展的基本规律,得出了要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来认识历史及历史发展的结论;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发生的根源及物质因素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内容。
从二者之间的联系而言,我们以为,《形态》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规定其基本内容,搭框架,而《序言》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作深刻剖析,为其提供充实的论据。
因而,二者都可谓“经典”。
二者的结合,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最完整、最准确,也是最完善的表述。
彻底发挥唯物主义还需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尽管没能把唯物史观的所有内容都概述出来,对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范畴也未作详尽的解释,但它仍不失为“经典”。
列宁曾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