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19.87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体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达到最大,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大,课内外学业负担小等方面;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内在提升度高,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的内在提升。

高效课堂的一般流程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交流合作—解决问题,问题是其中核心;“问题”是高效课堂的起点并贯通课堂始终,问题是高效课堂的效率与效益的承载体,如何解决问题攸关课堂是否高效。

一、问题生成原则及途径“疑为思之始”。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所谓“问题”意即一堂课依据三维目标、重难点等呈现出的需解决的包括知识、思维等方面的困难与疑惑。

课堂解难释疑,学生能力得到提升,课堂效率也就实现了最大化,课堂效益也就实现了最优化。

(一)问题生成原则问题生成必须遵循科学性、启发性、适度性、互助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六大原则。

问题的科学性是指问题符合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问什么”涉及课堂教学应该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根据这些问题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的问题。

“问什么”的实质是选择和组织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的问题。

科学性就是要吃透教材,熟练掌握课程结构和特点,理解其深刻内涵;同时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的知

识和思维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问题的启发性即是把“问”的着力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上,问题应在课堂内容与学生思维链接的关键点上,成为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让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思考问题,并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探知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问题的适度性,包括适度、适时、适量。

适度就是问题有广度、深度、梯度,面向全体学生,能增强学习信心,保持学习兴趣。

适时就是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探求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

适量就是要恰到好处地掌握频率,疏密相间,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有效思维。

问题的互助性,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问题要有发散度,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欲望,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问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问题后要留有生活化、又具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

(二)问题生成途径1、据知识三性创设。

知识具有源深性、逻辑性、相关性。

知识的源头在自然与社会,任何知识的形成都是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提炼加工深化,研究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因此小到人类衣食住行,大到自然人类发展的历史,都可作为问题的情景素材。

通过利用知识的源深性创设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知识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在学习中亲身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教材的知识是系统的、体系的,学生学习知识是梯级的、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地螺旋发展的,整个知识是逻辑关联的,新的知识获得是以旧的知识为基础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旧的知识理解得更全面,认知结构更完善。

当旧的知识无法解决新问题时,学生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也就推动了学生在旧知识基础上通过迁移、推理、归纳去探究获取新知识的冲动,达到以旧引新、以新联旧的目的,更好地实现由旧知到新知的转化过渡,逐步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达到知识间的迁移与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由旧知拓展引出新的问题,对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是相互关联的,而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的过程,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于具有相关性问题的分析,有助于让学生多角度、多层

次认识问题的本质,更好地把握事物的个性与共性,掌握利用对比辩证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系统性和辩证性是有利的,可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得以提高。

2、依智慧共享衍生。

教师是智慧的群体,再加上现在的学校办学都有一定的规模,一个年级一个学科的教师少则几位,多则十几位,甚至几十位。

作为教师已不再是单个面对学生群体,而是教师群体面对学生群体,除课堂教学外,其他诸如备课、考试等均可积聚集体智慧,共享智慧成果,形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应对的策略。

集体备课实行主备制,按照分工合作的原则,主备人独立自主备课,统一集体备课时,主备人先提出自己的备课方案,问题生成的原因与结果,通过集体讨论分析,生成适合自己风格、符合自己班学生实际的问题。

教师利用集体备课智慧共享,借脑形成的具有个人风格和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课堂效率的最优化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同时,随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学校的办学硬件水平不断提高,海量的在线网络、电视等资源和丰富的非在线纸质图书资源,更可资教师利用,教师博采众长,分化归纳提升,创设符合自己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情境,对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具有不可估量的强化推动作用。

3、借学生质疑转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包括前置预习、上课、作业、自学、考试等环节,前置性预习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抓好前置预习是至关重要的。

在前置性预习中,教师要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章可循”;指导“方法”,让学生“操作从容”;组织“交流”,让学生“会学乐学”。

通过前置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点,是课堂教学的预备性学习,是生本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起始环节。

通过前置预习,学生形成“自主预习卡”,明确自己的困惑与疑难,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预习卡”梳理归纳分析学生困惑与疑难,提炼整理,生成转化自己的课堂教学问题,这对强化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具有深刻的重要意义。

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作业评改情况与考试试卷分析,归纳整理学生通识性困惑、错误,形成问题,进行情境性的转化,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既对学生个性问题进行强化,又对共性问题进行整体解决,很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与效率的提高。

二、非问题的管控与破解非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的个体,知识的掌握千差万别,或因学生认知冲突,或因学生知识缺陷,或因学生思维爆棚而临时生成的与本堂教学关系不大、无关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