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怎样实现我国乳与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 格式:pdf
- 大小:182.53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乳制品质量安全与健康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一直是国家关心、人民在意的大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公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乳制品作为动物源性食品中重要的一类,因具有婴幼儿和未成年人这一大特殊的消费人群,人们对于其品质的要求也更为严格。
近日,某公司生产的纯牛奶检出丙二醇,引发社会热议。
为保障民众的健康和促进国内乳业的正向发展,规范乳制品的生产,加强检疫和监督,解决频发的乳制品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那么乳制品在流通到市场之前需要经过哪些检疫流程?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保障乳制品的安全呢?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简要介绍。
一、什么是乳?乳是哺乳动物从乳腺分泌的一种白色或微黄的,具有香味的不透明胶状液体,富含蛋白质、核黄素、乳黄素和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
以目前市场上流通最广的牛乳为例,正常的鲜牛乳具有一股特殊的“奶香”,尤其加热后香气更浓。
这种“奶香”是由多种脂肪酸、乙醛类、丙酮酸、二甲硫醚、氮化物、芳香烃等挥发物质形成。
正常牛乳的密度为1.028~1.032,比重为1.030~1.034。
刚挤出的鲜牛乳PH为6.4~6.8,酸度为16~18°T。
鲜牛乳的物理性质可作为检验牛乳质量的指标[1]。
二、影响乳制品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在乳制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有许多影响其品质的因素。
乳畜的品种、年龄和泌乳期会对乳脂产生一定影响,如泌乳量高的牛乳脂较低,初产奶牛乳脂和非脂乳固体含量高。
乳畜的健康状况也很重要,如乳畜患乳房炎将严重影响乳制品质量。
饲养管理如挤乳方法的差异、饲料、饲养环境和温度也是影响因素。
但近年来,化学性污染是危害乳制品质量安全最为严重的因素。
其中包括掺假物如三聚氰胺、防腐剂、芒硝等;农药、兽药和激素残留;霉菌毒素、有毒金属等[2],此类污染会严重影响乳制品的质量,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三、怎样检验乳品的质量?1. 感官检验使用观察和嗅闻的方式检验乳的色泽、气味、是否存在杂质、凝块或发粘现象等。
浅谈乳与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作者:李红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7期摘要:我国乳与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关注。
根据我国乳与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现状来看,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控制方法也是影响我国乳制品安全现状的主要原因。
本文对我国乳与乳制品安全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奶源质量安全监控运行模式和相应的加强奶源质量控制的对策,使消费者可以喝上放心奶。
关键词:乳与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1 我国奶源的组织形式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奶业产业链中,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销售属于两个利益主体。
然而,奶牛养殖投资规模大,见效周期长,当我国奶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乳品企业为抢占市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时,忽视了对奶源基地建设的投资。
目前,主要有2个发展方向:一是建设中大型的规模养殖场;二是发展奶牛养殖园区。
园区饲养模式是指由乳品企业为主体投资建立,组织奶农进区饲养,做到“统一饲养、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挤奶”,乳品企业主要负责原料奶生产性服务和监督,形成原料奶生产“园区集中,分户饲养” 的生产组织模式。
2 奶源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由于国内主要采用“奶农—奶站—乳企”的方式组织原料奶生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较松散,质量安全难以有效控制,而部分奶农可能出现机会主义倾向,增加了出现奶源质量安全问题的可能。
在发展规模奶牛养殖场(小区)时,奶源的质量安全问题同样不能小视,常见的问题仍会出现,如药物残留严重,病原污染,细菌含量超标等问题。
当前,我国奶源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2.1 抗生素残留抗生素残留是指给动物使用抗生素药物后积蓄或贮存在动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
抗生素残留危害,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对畜牧业生产影响巨大。
造成抗生素残留的主要原因是不遵守休药期规定和滥用抗生素。
2.2 有毒有害物残留根据有毒有害残留物的不同来源,有如下几类:2.2.1农药残留物如杀虫剂、除草剂,可通过饲料饲草作物籽实、根、茎或叶中大量残留;2.2.2毒素残留饲喂受到霉菌浸染的变质饲料饲草,不仅降低了营养价值,而且产生的霉菌毒素可能导致畜禽急、慢性中毒并在畜禽产品中残留;③重金属残留,由于环境污染或违规使用添加剂所造成,主要有汞、铅、砷等有害元素;④激素,目前多种激素用于畜牧业中,如雌二醇、催产素、黄体酮等均可引起残留。
乳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与相应对策近年来,乳制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之一,其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尽管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但乳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当前乳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确保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一、保质期过短问题目前市场上的一些乳制品保质期过短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乳制品的保质期过短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缺乏适当的防腐措施。
为了延长乳制品的保质期,生产者应该加强对原料的挑选和检验,合理使用防腐剂,并确保其符合卫生要求。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强化监管,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二、添加剂使用不规范问题一些不法生产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可能会在乳制品中使用不规范的添加剂。
这些添加剂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还可能引发过敏等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添加剂生产和使用的监管,严格控制添加剂的使用标准。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乳制品时应认真查看食品包装上的成分表,避免购买使用有问题的产品。
三、生产环境卫生问题乳制品的生产环境卫生是确保其质量安全的基础。
然而,一些小作坊或者不合规范的生产企业可能存在卫生条件差的问题,这会影响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定期抽检,严格执行相关卫生要求。
同时,相关企业也应加大对生产环境的整治力度,做好日常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四、信息不透明问题在乳制品市场上,一些企业的产品信息不够透明,消费者难以获得准确的产品信息,无法判断其质量安全程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乳制品市场的信息监管,要求企业在产品包装上准确标注产品成分、添加剂使用情况等信息。
同时,消费者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选择知名企业的产品,关注产品的原产地、产地等信息,降低购买风险。
五、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宣传乳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宣传工作。
乳制品质量现状分析与安全管理1. 乳制品质量现状分析乳制品是天然的营养食品,但是由于生产、储藏、运输等环节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一些不良商家往往会为了追求利润而采取不规范、不安全的生产与销售方式。
因此,乳制品行业的质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目前,乳制品质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添加物乳制品中常会添加一些会使口感、色泽等得到改善的添加物。
然而,一些商家不择手段地往其中添加有害物质,比如三聚氰胺、呋喃等,导致乳制品质量下降,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二)储运储存及运输条件不佳,也是影响乳制品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过长或过短的放置时间等都会导致乳制品质量下降,出现腐败、变质现象。
(三)保质期保质期是乳制品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商家为了节约成本、追求利润,往往会在生产、储存、运输时不严格控制保质期,导致乳制品质量出现大幅度的下降。
2. 乳制品安全管理由于乳制品质量难以直接通过肉眼观测辨别,一些不良商家往往会通过各种手段来欺骗消费者,导致乳制品安全形势严峻。
因此,乳制品安全管理成为防止乳制品质量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乳制品生产环节1. 生产设备管理生产设备是保证乳制品质量的基础。
为确保设备无沉淀、无积水、无碎芙丝等现象,应每天对设备进行清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消毒等操作。
2. 原材料采购选择有信誉的乳制品原料供应商,定期测试原材料的质量、检验原材料中是否有害物质等。
同时,应每批原材料考虑留样,以便对出现问题的原材料进行追溯。
3. 生产操作流程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点(如生产温度、添加量等)进行管控,确保产品的质量。
同时,要确保每个操作流程执行标准化,以避免操作者的不规范导致质量问题的出现。
(二)乳制品销售环节1. 产品质量标准对乳制品的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为更好地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应设置更高、更科学的产品质量标准。
2. 检测和监督管理加强乳制品的质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对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期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对生命体的生长发育而言,蛋白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人体合成蛋白质的原料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食物是获取蛋白合成原料的主要途径,如乳类、肝、蛋类食品等,乳类主要是乳和乳制品,可见乳和乳制品的质量与监管很重要。
1 乳和乳制品的定义及分类乳制品是指根据相关标准和法规,以牛奶或羊奶及其加工产品为主要原料,加入或不加入适量的矿物质、维生素和其他辅料,经加工制成的各种食品[1]。
乳制品包括多种类型的产品,比如液体乳类、炼乳类、配方乳粉、干酪类以及其他经过加工的各类乳制 品等。
2 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是目前我国乳品市场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乳制品监管水平仍然落后。
我国的乳制品监管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2.1 国家相关法规及标准体系建设 滞后国际乳品联合会(International Dairy Federation,简称IDF)、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简称CAC)、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简称ISO)都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做出了相关规定,但生产者的违法行为因为没有相应的行业准则和相应规范制度来约束和执行,导致存在监管困难。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我国修改完善了乳制品标准体系,并在2010年公布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标准指标偏低等问题[2]。
2.2 食品安全可追溯性不强早在1997年,欧盟就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通过该体系建立了一套涵盖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完整链条的追溯机制,统一建立了数据库跟踪记录。
2004年,美国对食品生产商、加工商、分包商、零售商和进口商规定了建立和保持完整记录的法律要求。
乳制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为保障全省乳制品质量安全,进一步规范乳制品生产管理,加强乳制品行业自律,促进乳制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更好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我省乳制品的安全放心消费需求,在此,我们向社会做出以下承诺:一、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及其《实行条例》、《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强化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各项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质量安全责任追责制度,创建健全乳制品质量安全上溯系统,分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正直忠义,严苛自律,遵规守法,确保出厂乳制品质量合格,安全可靠。
二、自建自控奶源。
以生鲜牛、羊乳为原料的,企业保证自建自控奶源基地,确保生鲜乳质量合格;以原料乳粉为原料的`,企业保证原料乳粉质量安全可控,并严格执行原料乳粉、乳清粉批批检验等措施,确保原料乳质量安全。
三、杜绝无水乙醇使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作法。
从原奶全面收购、原辅材料订货、生产加工、出厂检验、销售运输全过程实行严格管理,原奶和乳制品受检严苛检验,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企业严苛生产过程控制,严格执行生产过程记录和销售记录,健全电子信息记录系统,创建产品上溯制度。
四、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承诺严格执行“五不”规定:不接受委托加工,不搞贴牌生产,不进行分装生产,不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使用牛、羊乳(粉)以外的原料乳(粉)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五、生产羊奶粉企业允诺,严苛奶制度,不交掺有牛奶的羊奶,不以牛奶伪装成羊奶,不全面收购散奶,羊奶制品确保努力做到天真,质量优良。
六、乳制品标识真实,不欺诈,不销售过期变质产品,价格合理,诚信守法,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增强质量意识,强化管理制度,加强检验检测,切实落实主体责任,维护市场良好秩序。
七、聆听消费者意见,拒绝接受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监督。
深入细致搞好售后服务,辨认出瑕疵产品及时下架下架,并依法索赔适当损失和分担适当责任。
乳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与相应对策乳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对于质量安全问题非常重要。
然而,乳品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质量安全问题,例如添加有害物质、使用过期原料、生产环境不洁净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对于添加有害物质的问题,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乳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执法力度。
加大对生产企业的抽检频率,提高抽检的覆盖面,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对于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要严厉处罚,以起到警示作用。
其次,乳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原料采购与追溯体系。
加强对原料的监控,确保原料的品质符合要求,避免使用过期原料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原料追溯体系,确保生产过程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够及时找到原因,做出正确的处理和改进措施。
另外,乳品生产企业要加强生产环境的管理。
生产车间应保持干净整洁,划分区域,确保生产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得以防止。
加强对员工卫生意识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员工遵守操作规程,尽量避免外界污染物进入生产环节。
最后,要加强乳品质量安全的宣传与教育。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传递乳品质量安全的信息,引导消费者正确选购和食用乳品。
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和意识,增强他们对乳品质量安全的重视。
综上所述,乳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要加强监管,企业要严把质量关,消费者要有意识地选择安全的乳品,共同营造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
只有这样,乳品行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并为人们的健康贡献力量。
乳品作为重要的食品品类之一,对人们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乳品行业频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潜在风险。
乳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侵害了人们对食品的信任,也阻碍了乳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乳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乳品质量安全存在添加有害物质的问题。
一些不法企业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故意添加有害物质来增加乳品的数量和口感。
乳制品市场食品安全问题与解决方案分析乳制品市场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领域之一。
乳制品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到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条件。
本文将从产品质量和生产卫生角度,分析乳制品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产品质量问题1. 劣质原料:一些乳制品企业可能使用劣质原料生产产品,这些原料可能含有添加剂或者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解决方案:加强对乳制品原料市场的监管,加大对劣质原料的处罚力度。
2. 质量标准低下:一些乳制品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质量控制不严格问题,导致产品质量低下。
解决方案: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并公示处罚结果。
3. 假冒伪劣产品:乳制品市场上存在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使消费者难以分辨产品的质量。
解决方案:加强对乳制品市场的监管,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执法力度,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生产卫生问题1. 生产设施不洁净:一些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设施不洁净,可能存在细菌和病毒等污染物。
解决方案:加强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检查,规范生产过程中的卫生要求,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整改或者关闭。
2. 储存条件不当:一些乳制品企业储存条件不当,可能导致产品发霉、变质等问题。
解决方案:加强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储存条件的监督检查,规范乳制品的储存和运输过程。
3. 加工过程不规范:一些乳制品企业在加工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问题,可能导致产品污染。
解决方案:加强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规范加工过程中的操作要求,提高生产工艺的标准化水平。
综上所述,乳制品市场存在着食品安全问题,包括产品质量和生产卫生方面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对乳制品企业的监管和检查,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并加强对乳制品市场的监督,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乳制品市场的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乳制品是人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营养来源之一,乳制品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奶制品质量保障措施有哪些奶制品质量保障措施引言:奶制品是我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营养来源之一,因此,确保奶制品质量对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奶制品的安全和质量,生产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质量保障措施。
本文将重点介绍奶制品质量保障的相关措施,并分析其背后的原理。
一、原料控制1.原料选购:生产商需要从可靠的、合规的供应商那里采购奶制品的原材料。
供应商应该具备合法经营许可证,并且符合相关卫生和生产要求。
2.原料检验:生产商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其符合卫生和安全标准。
这包括检查原料的外观、储存条件、配料表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微生物检测、化学成分分析等。
3.原料记录:生产商需要详细记录每一批原料的信息,包括采购渠道、供应商、批次号等。
这有助于追溯物料来源和处理问题时的整理。
二、生产过程控制1.生产设备卫生:生产商必须确保生产设备的卫生状况良好。
设备需要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以防止细菌和其他污染物的存在。
另外,确保设备与奶制品接触的材料符合相关卫生要求,不会对产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2.工艺控制:生产商需要按照标准的工艺流程进行生产,确保每一个步骤的控制。
这包括原料的配比、加热和冷却的时间和温度、搅拌的速度等。
在每一个步骤中,都需要监测标准参数,以确保产品符合要求。
3.质量检验:生产商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定期的质量检验。
这包括对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检测。
这些检测将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符合相关标准,减少质量风险。
4.记录保留:生产商需要保留生产记录,包括生产日期、批次号、检测结果等。
这些记录有助于追溯问题发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包装和储存控制1.包装材料选择:生产商需要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以确保奶制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关食品卫生标准。
同时,包装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防腐性能,以避免外界污染和氧化。
2.包装过程控制:生产商需要确保包装过程的卫生状况良好。
奶制品的质量保障措施有奶制品的质量保障措施一、引言奶制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品之一,其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确保奶制品的质量和安全,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质量的控制和保障。
本文将从原料选择、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测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来探讨奶制品的质量保障措施。
二、原料选择奶制品的质量和安全与原料的选择密切相关。
企业应该选择优质、安全的原料作为奶制品的生产材料。
首先,饲养牛羊的饲料应符合国家标准,不得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且需保证营养充足。
其次,企业应对奶牛和山羊进行规范的养殖管理,保证动物的健康和生产力。
另外,企业还可以与合作的农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对奶农进行培训,提高奶农的专业水平和生产素质。
三、生产过程控制1.生产设备的清洁和维护企业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生产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生产设备没有积尘、锈迹和异味,并且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对于直接接触奶制品的设备,如搅拌桶、输送管道等,应使用合适的清洁剂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细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滋生。
2.生产工艺的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遵循标准的生产工艺。
首先,企业应制定完善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和操作规程,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操作规范。
其次,对于各种物质的添加和使用,企业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操作,且记录每次添加的数量和时间。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要确保温度、时间、pH值等参数的控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产品的包装与储存奶制品的包装和储存也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企业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包装材料,如塑料瓶、纸盒等,并确保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
在包装过程中,应避免接触空气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以防止产品受到污染。
而储存环节,应确保产品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高温和湿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四、质量检测质量检测是奶制品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之一。
企业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包括原料的检测、生产过程的监控和最终产品的检测等。
乳制品质量安全现状及控制策略摘要:乳制品企业需要注意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形成科学完善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并且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保证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分析研究当前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现状,并且阐述乳制品生产企业在质量安全风险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合理措施构建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体系。
关键词:乳制品企业;质量;控制措施引言近些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国家不断强化对于食品安全的监控。
乳制品是居民作为丰富营养性食品之一,牛乳中含有大量的优质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种维生素、矿物质所以,乳品一直备受人们的青睐,乳制品的销售量也日益增大。
但国内当前的乳品市场频频发生各种安全事件,损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乳、乳制品领域的安全问题。
1.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现状1.1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在生产液态奶中,部分企业会以进口廉价奶粉、国产低质奶粉为生产原料,还原加工制成液态奶。
而为了减少生产成本,部分企业还会用到快过期的廉价奶。
同时,还原奶品中含有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免疫球蛋白等均不及鲜奶制品,且口感也不及鲜奶。
所以,以还原奶充当鲜奶,不仅质量无保障,而且欺骗了广大消费者。
奶粉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较严重,存在大量掺假现象,具体掺假的物质主要是蛋白粉、淀粉、乳清粉,这种掺假产品一般会售价低廉、包装精美、宣传夸张。
1.2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不到位乳制品质量安全方面法律法规不符合我国乳品的实际情况,片面追求国际化,行业标准也未根据行业发展趋势适时更新,在检测方法上投入的科研经费较少,并且检测方法的操作性不强,甚至有些影响乳品质量的物质难以检出,严重影响乳品质量安全,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就是由于我国原有标准中检测方法的缺陷,导致当时的检测方法不能检测三聚氰胺。
另外,企业员工素质有待提高,质量安全意识不高,也是影响乳品质量的因素之一,例如,在生产中不注意个人卫生致使乳品受到污染,影响乳品质量。
我国乳制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消费者给出的建议1. 介绍乳制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品之一,对于人体的健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在我国乳制品行业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产品质量不稳定、食品安全隐患较多等。
本文将就我国乳制品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消费者的建议,提出改进措施。
2. 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2.1 品质标准不统一在当前乳制品市场上,不同品牌的乳制品所依据的品质标准存在差异。
这导致了同一种类型的乳制品在质量上的差异化,给消费者选择带来了困扰。
2.2 质检不严格乳制品生产过程中,质检环节不严格,导致部分产品出厂前未被严格检验,而这些未经过检验的产品很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这对消费者的权益构成了严重威胁。
3. 食品安全隐患较多的问题3.1 饲料安全问题乳制品的质量与饲料的安全密切相关,部分奶牛饲养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可能含有不合格的添加剂。
这会直接影响乳制品的品质和安全性,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3.2 生产环节控制不严乳制品的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一旦出现环节控制不严的情况,就会导致食品安全隐患。
例如,生产线上可能存在交叉污染或使用过期原料等问题。
4. 消费者的建议4.1 加强监管力度消费者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乳制品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企业生产环节和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确保乳制品的安全性和质量稳定性。
4.2 提高透明度消费者呼吁乳制品企业提高产品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如在产品包装上标明生产地、生产日期、质检合格证明等信息,方便消费者了解产品的质量情况。
4.3 完善投诉渠道消费者认为建立健全的投诉渠道对于解决问题和保护消费者权益至关重要。
乳制品企业应建立客户服务热线或在线投诉平台,及时接受消费者的反馈和投诉,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4.4 加强行业自律消费者希望乳制品行业能够加强自律,建立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整体的质量水平和安全性,增加消费者对乳制品的信任度。
结论乳制品是消费者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乳制品行业的安全性和质量稳定性对于消费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制品以营养丰富的优势而倍受人们的青睐,乳品消费量逐年攀升。
但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乳品安全事故,如阜阳假奶粉事件、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等,不仅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极大地破坏了乳品行业的形象。
怎样确保乳品的质量安全,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现状1.1 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乳制品产量大增,同时在国际上的市场竞争力也逐步增强。
但乳制品行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尤以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最为突出,如2005年的光明乳业回收奶事件、2008年的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等,无不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
1.2 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不到位乳制品质量安全方面法律法规不符合我国乳品的实际情况,片面追求国际化,行业标准也未根据行业发展趋势适时更新,在检测方法上投入的科研经费较少,并且检测方法的操作性不强,甚至有些影响乳品质量的物质难以检出,严重影响乳品质量安全,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就是由于我国原有标准中检测方法的缺陷,导致当时的检测方法不能检测三聚氰胺。
另外,企业员工素质有待提高,质量安全意识不高,也是影响乳品质量的因素之一,例如,在生产中不注意个人卫生致使乳品受到污染,影响乳品 质量。
2 乳制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2.1 原料乳生产环节当前,我国奶牛饲养规模比较小,以散养为主,由于未形成规模,防病措施不到位,极易发生奶牛乳腺炎,造成乳品原料不卫生;再加上操作人员挤奶不规范、牛奶检测手段落后、冷藏设施不先进,以及贮奶、对运输工具的清洗不规范等,导致乳品原料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此外,喂养奶牛的饲料是影响乳品质量安全的又一诱因,如饲料中存在农药残留及有害物质,辅料的微生物及理化指标不达标,饲料中的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等,都会影响乳品质量安全。
2.2 乳制品加工环节乳制品加工包括原料奶贮存、配料、杀菌、灌装等工序,是影响乳制品质量的关键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乳品质量问题。
I FOOD INDUSTRY I 129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探讨文 赵国荣 王秀丽 赵丽峥 王江星 天津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随空气通过呼吸进入牛、羊等畜牧动物体中,经过代谢作用逐渐沉积于体内,导致产出的牛奶、羊奶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毒物质。
水体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废水排放量大部分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所排出的工业废水及其携带物质直接流入土壤中,再经过食物链富集作用后流入动物体内,对原料奶质量造成影响。
另外,水中氨氮排放量的超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奶制品的蛋白活力,使原料乳的酸度值增加,从而造成奶制品质量不合格。
2.1.2 畜牧动物养殖及疫病防治畜牧动物养殖及疫病防治中对乳制品质量安全造成影响,主要是饲料的使用和疫病防治措施不当导致的。
饲料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原料奶的质量安全,饲料霉变是重要因素之一。
饲料中黄曲霉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位Ⅰ类致癌物,是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极易诱发人及动物肝癌,能通过饲料转移到动物的乳汁中积留。
饲料存储时,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不当,都易导致黄曲霉增殖,进而产生黄曲霉毒素在乳制品中残留,对人体造成损害。
饲料中残留敌敌畏,所使用的抗氧化剂、防腐剂超标等,都会造成原料奶中含有有害物质。
此外,人为向饲料中违规添加激素类药品,如雌二醇、黄体酮等,也会在原料奶中残留,造成儿童性早熟、男性性功能障碍、女性乳腺癌等疾病的发生。
畜牧动物疫病防治措施不当,会对乳制品质量安全造成影响。
牛羊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原料奶的质量,如乳腺炎会使原料奶中体细胞数超标。
同时,对乳制品对人体的膳食结构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乳制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乳制品质量安全也备受消费者关注。
本文从乳制品产业链中各环节入手,分析影响质量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
乳制品在人类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类的饮食结构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目前,随着中国国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人们对于奶制品的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所以奶制品公司必须强化在相关生产工艺、技术等领域的监管,以实现对奶制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管理。
持续提高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标准化管理措施乳制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为了不断提高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标准化管理措施。
一、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1. 制定和修订相应的标准: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制定乳制品质量和安全的标准,明确产品的质量要求和安全控制指标。
2.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根据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符合乳制品生产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目标设定、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质量风险管理以及不合格品的处理等。
3.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卫生条件、贮存运输、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要求。
二、严格的品质控制1. 严格的原料选择和供应商管理: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选择,确保供应商具备符合标准的乳制品原料,建立可追溯的原料采购和管理体系。
2. 严格的生产加工工艺控制:制定和执行规范的生产工艺流程,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控。
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严格的产品质量检验:建立完善的质量检验和监测体系,包括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抽样检测和监测,实施化验室检验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4. 严格的产品追溯体系:建立完善的产品追溯体系,从原料的采购到产品的销售,每一道工序都记录下来,确保产品的可追溯性,能够迅速查找问题和召回产品。
三、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1. 培训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包括生产操作技能、安全操作规程、食品安全知识和质量管理要求等培训,提高员工对乳制品质量和安全的认识和责任意识。
2. 建立员工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奖惩制度激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安全管理活动,增强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3. 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通过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员工对乳制品生产过程中潜在危险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乳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问题概述乳品质量安全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虽然在过去几年中乳品行业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许多质量安全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乳制品污染乳制品可能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
例如,乳牛饮水受到污染、饲料质量不高导致乳制品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等。
这些污染会对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2. 不合格添加物乳制品中的添加物是保持产品质量和延长保质期的重要手段。
然而,一些生产商可能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不合格的添加物。
这些不合格的添加物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3. 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些乳制品可能存在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问题。
这些产品可能在生产、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质量下降。
这些产品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风险。
对策建议为了解决乳品质量安全问题,相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加强监督和管理。
以下是相应的对策建议:1. 强化生产环节的监控监控乳制品生产环节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养殖企业、饲料企业和奶制品生产企业的监督和检查。
同时,应加强对乳牛饮水及饲料的质量监控,严禁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饲料。
2. 加强添加物的管理添加物在乳制品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加强对添加物的管理。
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对添加物进行全面检测和评估。
对使用不合格添加物的企业应依法严惩,以起到震慑作用。
3. 加强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乳制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应对乳制品的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制定更加明确的质量标准,并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检查。
对不符合标准的乳制品应及时下架和召回,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
4. 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消费者对于乳制品质量安全应有更高的意识和要求。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消费者应选择有信誉的乳制品品牌,合理选择和使用乳制品,以免对自身健康造成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