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最后的长春藤叶
- 格式:pdf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9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答案|《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答案《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答案读《最后的常春藤叶》(1)试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文章分为四部分,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什么?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
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贝尔曼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初见贝尔曼时,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
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
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
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4)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也可结合全文进行拓展思考: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了)。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本节课是高一语文上册第2单元的最后一节课,课文为“最后的常春藤叶”。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同时已经了解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内心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
本文的主题是“传统文化教育”,重点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中学生应该如何把握好自己的价值观等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对人生价值方向的理解。
教学目的1.了解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传统文化;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西方文化中传承;3.学会如何进行分析的方法和步骤;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发现问题;5.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对现代文化传播的影响;2.分析和理解本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警醒;3.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难点1.如何在学生中培养出创造性思维;2.学习如何客观、深入地分析文学作品;3.在本文中理解和运用传统文化成分。
教师:教科书、白板、笔。
学生:学习笔记、作业本。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并让学生发言,拉近学生与课题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兴趣。
理解文本(3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读完课文,听取学生对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文章,分析其中的内涵及其与中国文化的传承有什么关联。
3.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共同点和差异等。
思考文本(15分钟)1.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中的案例,并总结出新的对文本的理解方式。
2.指导学生思考本文创作的初衷及其给我们的启示和反思。
分享、汇报文本(10分钟)1.邀请几个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收获。
2.让学生就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进行交流。
总结(5分钟)1.回忆课上讨论的重点、难点。
2.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路,给出适合的总结。
本次教学,我在导入环节中采用了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及答案《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及答案《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及答案1在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里,街道仿佛发了狂似的,分成了许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
这些“巷子”形成许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线。
一条街有时自己本身往往交叉了一两回。
有一次,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他可贵之处: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到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归的自己,那才有意思呢!因此,搞艺术的人不久之后不少都到这个古色古香的格林尼治村来了。
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18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租金低廉的房子。
接着,他们又从六马路买来一些锡镴杯子和一两只烘锅,组成一个“艺术区”。
苏艾和琼珊在一座矮墩墩的的三层楼砖屋的顶楼设立了她们的画室。
“琼珊”是琼娜的昵称。
她俩一个从缅因州来,另一个的家乡是加利福尼亚州。
她们是在第八街的“德尔蒙戈饭馆”吃饭时碰到的,彼此一谈,发现她们彼此对艺术、饮食、衣着的口味十分相投,结果便联合租下了那间画室。
那是五月间的事。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们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冰冷的手指头这儿碰碰那里碰。
在广场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每一次闯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
但是在这些错综复杂、苔藓遍地、狭窄的“巷子”里,他的脚步却放慢了。
(节选自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18.请概括出选文中环境的特点。
(3分)19.以上段落作为小说开头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它们的作用。
(6分)答18.(3分):错综复杂贫穷老旧阴暗狭窄(每点一分,“古色古香”可以酌情给分)19.(6分)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②渲染破旧贫穷的氛围,为下文琼珊无钱治病埋下伏笔;③导引人出场,为两人结下深厚友谊、共抗病魔做铺垫;④展开故事情节,与结尾的出人意料形成对比。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及答案2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见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0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1【设计思想】以尊重学生为原则,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强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以文本为基础,分析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引申阅读及作业训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目标分析】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6.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2、复述故事情节。
3、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蹑手蹑脚纳闷邪恶二、课堂教学(一)导语设计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呢?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
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二)补充资料:作家、作品简介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与探究,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切入点赏析结尾特点及妙处,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一是普通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二是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间真情,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坚定人生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反思: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有三: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
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最大难点在于琼珊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预习: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试一试能否复述故事情节。
(用200字左右概括)2、再读文章,�3、形成书面形式将无形的学习任务变为有形,对学生是一种督促,对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
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大家觉得结局会怎样?是的,最后他的意志垮了。
儿子死在了战场。
这样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与其说是一支断箭,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个人,也毁灭了一个人,今天我们也试图通过一片小小的藤叶,来反观人的脆弱与坚韧,人间的无奈与温情。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美国短篇小说,作者是欧·亨利。
故事讲述了一个生命垂危的女孩琼珊,在寒冷的冬日里,因为看到窗外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依然屹立不倒,从而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希望。
琼珊患了肺炎,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她的生命只有两周的时间,她开始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意志也变得消沉。
她每天望着窗外的常春藤叶,看着它们一个个掉落下来,便以为自己的生命也会像叶子一样凋零。
然而,在她即将放弃的时候,她发现还有一片常春藤叶依然挂在枝头。
那片叶子成为了她生命中的希望,她坚信这片叶子能够陪伴她度过寒冷的冬天。
事实上,那片叶子是一位老画家贝尔曼画的。
贝尔曼为了让琼珊重新燃起对生命的希望,冒着暴风雨在墙上画了一片常春藤叶。
最终,贝尔曼因为患肺炎不幸去世,而琼珊也因为看到了那片叶子,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希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重新燃起对生命的希望。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不要轻易放弃。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本教案以高中一年级语文课程中的教材《最后的常春藤叶》为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领会小说中的主题、情感和人物形象,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理解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主题和情感;2. 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3. 能够运用适当的文学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文本进行深入阐释;4. 能够运用批评性思维分析文学作品,形成独立的见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和情感,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2.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细节描写和对话推断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复杂情感和故事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思考,引入课文主题。
2. 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分段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内涵,学习相关文学知识。
3. 分析人物形象通过文本细节和人物对话,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情感变化,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故事走向。
4. 探讨主题和情感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感悟,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用文学知识和批评性思维进行分析和评价。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做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讨论: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2. 分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提问引导: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总结反思:通过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凝练思维,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课后作业:阅读感悟、写作或口头表达等形式的作业;3.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成果。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练习及答案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
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
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
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
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
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
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
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暗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
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了二十五年。
她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他,又说她多么担心,惟恐那个虚弱得像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联系,真会撒手而去。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
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
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
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她病得很重,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稀奇古怪的念头。
好吧,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
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
我跟你一起去。
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为你效劳。
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
天哪!是啊。
”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
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打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
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
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
《最后的常春藤叶》原文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街道仿佛发了狂似地,分成了许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
这些“巷子”形成许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线。
一条街本身往往交叉一两回。
有一次,一个艺术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
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因此,搞艺术的人不久都到这个古色天香的格林威治村来了。
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18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
接着,他们又从六马路买来了一些锡蜡杯子和一两只烘锅,组成了一个“艺术区”。
苏艾和琼珊在一座矮墩墩的三层砖屋的顶楼设立了她们的画室。
“琼珊”是琼娜的昵称。
两人一个是从缅因州来的;另一个的家乡是加利福尼亚州。
她们是在八马路上一家“德尔蒙尼戈饭馆”里吃客饭时碰到的,彼此一谈,发现她们对于艺术、饮食、衣着的口味十分相投,结果便联合租下那间画室。
那是五月间的事。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在广场的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着,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
但是,在这错综复杂,狭窄而苔藓遍地的“巷子”里,他的脚步却放慢了。
“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
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关,气吁吁的老家伙的常识。
但他竟然打击了琼珊;她躺在那张漆过的铁床上,一动也不动,望着荷兰式小窗外对面砖屋的墙壁。
一天早晨,那位忙碌的医生扬扬他那蓬松的灰眉毛,招呼苏艾到过道上去。
“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
”他说,一面把体温表里的水银甩下去。
“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
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
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
她有什么心事吗?”“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