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8
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进展与述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同时也是煤层气资源丰富的国家。
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其开发利用对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的进展进行述评,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近年来,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对煤层气资源分布、储层特征、产出机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中国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了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煤层气资源分布方面,通过大规模的勘察和研究发现,中国煤层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
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份的煤层气资源最为丰富。
在安徽、贵州、四川等地也发现了大量的煤层气资源。
这些发现为未来中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在储层特征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煤层气储层具有低渗透、高饱和度的特点。
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构造、沉积、水文等。
中国煤层气储层还具有较高的甲烷含量,为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产出机理方面,近年来中国学者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对煤层气的生成和产出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煤层气的生成与煤层的埋深、温度、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产出机理的研究也为优化煤层气开发技术和提高产气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然而,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虽然已探明的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受制于技术、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开发利用的规模尚有限。
储层特征和产出机理的研究仍需深入,以解决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中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政策支持变化、环境保护压力等挑战。
展望未来,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煤层气资源评价技术研究,提高预测精度;深入开展储层特征和产出机理研究,优化开发技术;加强政策保障和环保措施,推动煤层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在资源分布、储层特征和产出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煤层气藏成藏过程研究
煤层气藏成藏过程研究
煤层气藏成藏过程是反映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演化史,研究高、低煤阶煤层气成藏过程及其差异性是研究煤层气富集成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以我国沁水、阜新盆地和美国粉河盆地为例,探讨了高、低煤阶煤层气的成藏过程,分析了现今地下水的补给、运移、排泄和滞流等格局对煤层气藏后期调整和改造所起的不同作用.研究表明,高煤阶气藏成藏过程复杂,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现今地下水格局对气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低煤阶气藏具有持续性的特征,地下水格局对气藏的调整和改造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作者:李景明王勃王红岩刘飞刘洪林 Li Jingming Wang Bo Wang Hongyan Liu Fei Liu Honglin 作者单位:李景明,王红岩,刘洪林,Li Jingming,Wang Hongyan,Liu Honglin(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王勃,Wang Bo(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刘飞,Liu Fei("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刊名:天然气工业ISTIC PKU 英文刊名:NATURAL GAS INDUSTRY 年,卷(期):2006 26(9) 分类号:P61 关键词:煤阶煤成气气藏成藏过程对比研究。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研究进展煤层气的成因机理复杂,煤层气的成因研究对于认识深化煤层气的形成激励以及对煤层气的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首先论述了煤层气的成因类型,最后分析了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标签:煤层气;有机;无机;生物;热成因;地球化学煤层气是一种能够进行大规模开采的新型洁净能源和优质的化工原料,资源潜力巨大,因为加强对煤层气成因类型以及地球化学的研究和分析,对于促进煤层的开发和资源的利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煤层气成因研究和开发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关注,成为全球特点性的研究课题。
1 煤层气的概念煤层气,是指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
其成分以甲烷为主,故常称为煤层甲烷。
煤层气是指赋存于煤层及其围岩中的与煤炭共伴生的可燃烃类气体,其主要气体组分为甲烷(CH4),它是地史时期煤中有机质热演化生烃产物。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不同的命名,最常见的有煤层气、煤层甲烷等,煤层气业内绝大多数学者普遍采用煤层气。
2 煤层气的成因类型煤层气的成因与天然气的成因相同,煤层气成因可以分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大类,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为有机成因。
国内外关于有机成因的煤层气研究相对深入,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案,大体上将有机成因煤层气分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两类。
如图1为煤层气生成过程示意图。
2.1 生物成因是有机质在微生物降解作用下的产物,是指在相对低的温度(一般小于50℃)条件下,通过细菌的参与与作用,在煤层中生成的以甲烷为主并含少量其他成分的气体。
按形成阶段可划分为原始生物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成因气。
2.1.1 原生生物成因气早期生物成因气形成于泥炭—褐煤阶段(RO2.0%),以热裂解气形成为主。
2.2.2 次生热成因气是指热成因气形成后经过运移,再在异地聚集下来,运移造成了煤层气气体组分和同位素的分馏。
煤层气成藏机理、开采技术及研究方向吕瑞;陈培元;田佳丽【摘要】煤层气是一种吸附在煤层中的天然可燃气体,具有洁净、方便、高效等特点,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在成藏机理和开采方式上同常规天然气有巨大的差别.研究发现煤层气的成因机制主要有生物成因和热成因两种类型,其中以热成因为主;煤层气以吸附、游离和溶解三种方式赋存在煤基质孔隙中,吸附方式占到了很大的比例;煤层气不需要天然的圈闭存在,依靠吸附作用就可以运聚成藏.煤层厚度、煤变质程度、地质构造条件、顶底封闭条件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的含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煤层气藏是压力圈闭气藏,在开采技术方面主要采用水平井分支技术、欠平衡钻井技术、压裂技术、洞穴完井技术、以及混合气体驱替技术.加强次生生物成因气、开采技术以及提高采收率方面的研究将会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期刊名称】《石油化工应用》【年(卷),期】2013(032)007【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煤层气;成藏机理;赋存形式;影响因素;开采技术;研究方向【作者】吕瑞;陈培元;田佳丽【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塔里木油气工程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3煤层气是一种吸附在煤层中的天然可燃气体,其资源总量与常规天然气相当。
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具有洁净、方便、高效等特点,其开发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不足;同时由于煤层气俗称“瓦斯”,一直以来,瓦斯事故给煤矿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大煤层气的开采可以有效的降低煤矿瓦斯的灾害程度;另外对煤层气的开采可以有效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温室效应[1-5]。
目前,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的煤层气发展比较迅速,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层气产量国,无论在理论和技术上都优于其他国家。
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煤层气是一种被广泛开发和利用的清洁能源,具有丰富的储量和广泛的分布。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煤层气开发技术的进展煤层气开发技术主要包括煤层气勘探、开采和提取等环节。
在煤层气勘探方面,传统的勘探方法主要依靠地震勘探和钻探技术,但这些方法成本高、效率低。
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如地震反演技术和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使得煤层气的勘探更加精确和高效。
在煤层气开采方面,传统的开采方法主要是煤层气抽采和煤层气热解。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煤层气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煤层气开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利用水力压裂技术可以增加煤层气的产量,而利用CO2注入技术可以提高煤层气的采收率。
在煤层气提取方面,传统的提取方法主要是通过煤层气井将煤层气抽取到地面。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着煤层气井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煤层气提取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利用水平井和多级压裂技术可以提高煤层气的产量和采收率。
二、煤层气利用技术的进展煤层气的利用主要包括发电、供热和化工等领域。
在煤层气发电方面,传统的发电技术主要是燃煤发电和燃气发电。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煤炭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提高发电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煤层气发电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利用煤层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可以提高发电效率,而利用煤层气气化发电技术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
在煤层气供热方面,传统的供热技术主要是燃煤供热和燃气供热。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煤炭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提高供热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煤层气供热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利用煤层气热泵供热技术可以提高供热效率,而利用煤层气直接供热技术可以减少能源损失。
在煤层气化工方面,传统的化工技术主要是燃煤化工和燃气化工。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煤炭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工业技术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66煤层气也称煤层瓦斯,它是储集在煤层及其临近岩层中的一种气体矿产资源。
研究表明],煤层气的成分以甲烷为主,这类矿产是煤化作用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并主要以吸附态的形式赋存于煤层之中。
作为一种自生自储式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煤层气既属于一种新型的洁净能源,又属于我国21世纪的重要替代能源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煤层气已被广泛用作发电、汽车燃料、制甲醇及碳黑等,其组成、成因及储存条件等也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鉴于此,该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总结出了煤层气的组成、成因及气藏形成条件。
1 成分及特性煤层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并主要包括C H 4、C 2H 6、N 2、C O 2及微量的C O 和A r。
煤层气的组分及含量与常规天然气基本一致,其中:甲烷的含量一般为85%~93%,重烃(如C 2H 6等)含量多介于1.0%~14.1%,氮气含量变化范围大且通常低于10%,C O 2含量多低于2%。
据报道,煤层气的热值为35800 kJ/m 3,由于重烃含量较少,因而煤层气的热值略低于常规天然气(天然气发热量为37680 kJ/m 3)。
作为一种特殊的矿产资源类型,煤层气主要具有如下一些特性:(1)附生性。
煤层气以煤(碳)层为载体而共生并随煤炭的开采而散失。
(2)不均性。
煤层气的质和量以及煤储层的特征具有空间分布差异。
(3)稀缺性。
作为能源和化工原料供人类使用的煤层气会逐渐消耗殆尽。
2 成因类型从泥炭到煤的形成过程中均存在气体的产生。
研究表明,煤层气的成因类型大致可划分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两类:前者主要形成于煤化作用的未成熟期,而后者则主要形成于煤化作用的成熟期和过成熟期。
2.1 生物成因生物成因气主要为甲烷,它是各种微生物的一系列复杂作用过程导致有机质发生降解作用而形成的,具体包括:(1)原生生物气。
煤层气研究报告煤层气是指一种储存在煤层中的天然气,它主要由甲烷、二氧化碳等组成。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煤层气作为新能源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主要介绍煤层气的成因、开采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的研究情况。
煤层气的成因煤层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煤层经历了数亿年的压实、变质,导致其中所含的有机质逐渐转化为天然气。
煤层气形成的主要条件是温度和压力,其中气体的生成与温度和时间有关,而气体的保存则与地层结构、岩性、渗透力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煤层气的产生主要与沉积速率、埋藏深度、岩性、氧气含量、有机质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煤层气的开采方法煤层气的开采主要有三种方法:钻井开采法、排采法和抽采法。
钻井开采法主要是通过钻孔将煤层气井连接到煤层气储层,然后利用压差将气体压出。
排采法主要是通过自然或人工排水将煤层水排出,从而使煤层气自然地渗透出来。
抽采法则是通过人工抽水、泵水或注水,形成气水两相流,进而增强煤层气的排放效果。
不同的开采方法,对应的开采成本、效率和环境问题等也不尽相同。
煤层气的应用领域煤层气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目前主要应用于城市燃气、化工、发电等行业。
其中,城市燃气是煤层气最主要的应用领域。
煤层气的能量密度与天然气相近,而且具有质优价廉的优势,因此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在燃料领域,煤层气具有清洁、高效等优点,因此被认为是替代化石燃料的重要选择之一。
此外,煤层气还可以用于工业领域的发电,其发电成本低、化石燃料的排放量减少,因此也是工业领域较为重要的能源之一。
总之,煤层气是一种新兴的能源,并且在全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通过煤层气的开采,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同时也具备轻便、高效、环保等优点。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相信煤层气在未来的应用领域将更加广阔。
阜新盆地王营-刘家煤层气藏成藏机理
阜新盆地王营-刘家煤层气藏成藏机理
王营-刘家煤层气藏是阜新盆地最具开发前景的两个煤层气藏.从成藏条件(包括煤层空间展布、资源丰度、储层特征、封闭条件)和成藏过程(煤层气的形成和地下水动力学特征)两个方面对其成藏机理进行了系统探讨.提出:(1)王营-刘家煤层气藏主要以多煤层、巨厚煤层为特征.煤层气含量在6~10 m3/t左右,资源丰度巨大;(2)这两个煤层气藏形成于古近纪,新近纪至今为调整改造阶段,二者的边界为平安F2断层;(3)早白垩世末期主煤层就已经成熟并开始生烃(R0=0.5%~0.8%).次生热成因、次生生物成因气并存.喜山期的岩浆活动造成煤的接触变质并发生二次生烃,但影响有限;(4)该煤层气藏形成后的调整与改造都利于煤的储气能力增加;(5)岩墙的存在沟通了所有含水层和煤层,从而造成多煤层统一成藏.图5,参12.
作者:苏现波林晓英柳少波SU Xian-bo LIN Xiao-ying LIU Shao-bo 作者单位:苏现波,林晓英,SU Xian-bo,LIN Xiao-ying(河南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3)
柳少波,LIU Shao-bo(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刊名: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7 22(1) 分类号:P618.11 关键词:阜新盆地气藏边界煤层气成藏机理煤层气聚散史。
煤层气研究新进展文献综述勘探0801 李金洋200811010129一、煤层气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煤层气资源最丰富的主要国家之1、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西南地区的石炭系、二叠系和下一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之中。
关于煤层气资源量, 有些部门的科学预测认为, 埋深2000m 以浅的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达到32.68*10 还有些部门对煤层甲烷含量大于或等于耐、埋深以浅的全国煤层气资源量进行了计算, 其计算结果为衬。
这些煤层气资源量的计算和预测结果, 足以说明我国煤层气资源的绝对量是巨大的, 是勘探和开发煤层气的基础。
对于目前以地面垂直钻井的排水降压法采气的煤层气勘探来讲, 开发煤层气的地区必须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地质条件, 如地质历史上构造活动相对稳定、煤层结构保存较完整、煤层含气量较高的盆地或区块。
按照国内外煤层气勘探实际, 一般要求煤层含气量大于一澎, 而石炭系、二叠系煤层则要求其含气量更高一些。
因此, 只有具备较好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地区, 其煤层气资源量对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才是有效的。
为此, 笔者近来对煤炭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近、煤层含气量较高、埋深以浅的华北地区煤层气资源量进行了计算, 按煤层含气量大于一耐的计算结果是近衬按具有较好煤层气地质条件、能够进行煤层气勘探和开发的地区统计, 其煤层气资源量约为时。
这样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华北西部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等, 时代为石炭纪和二叠纪。
相对而论, 华北东部大多石炭系和二叠系残留区尽管有较高的煤层气资源丰度, 但煤层气勘探的地质条件较差, 如豫西、淮南构造煤发育的地区等, 在目前的勘探技术条件下不宜进行煤层气的勘探和开发。
就全国范围来讲, 真正具备煤层气勘探和开发条件的地区并不是很多, 因此, 也应当认识到能够进行勘探开发的煤层气资源量是有限的。
2、煤层煤层气可采性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成功与否, 从根本上主要取决于煤层气的可采性, 也即将煤层气从地下煤层采出的难易程度如何。
煤层气成藏机理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常规油气资源不能满足能源需求及各国对矿井灾害的重视,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及矿井瓦斯抽采被广泛关注。
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对于优化国家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降低矿井瓦斯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对煤层气成藏机理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进展进行深入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煤层气;成藏机理;形成地质条件引言煤层气是一种天然的可燃气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它吸附在煤层中,具有洁净、方便、高效等特点。
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与常规天然气有巨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在成藏机理和开采方式上。
研究调查表明,煤层气的成因机制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其中以热成因为主要因素。
而煤层气的赋存机制,则为吸附、游离和溶解三种,其中吸附方式占到了很大的比例。
它主要赋存在煤基质孔隙中。
1煤层气成因机理1.1生物成因机理生物成因煤层气是在较低温度条件下,煤中有机质经多种微生物共同降解而形成的产物,其形成过程遵循厌氧发酵4个阶段理论。
原始煤和泥炭的大分子结构不能被产甲烷菌直接利用,必须先经过水解发酵菌将其降解为单分子和低聚物,然后在不同酸化细菌和产乙酸或产氢菌作用下,生成部分中间产物或直接生成氢气、二氧化碳和乙酸,最后以上产物在产甲烷菌作用下形成甲烷。
基于不同的地质演化时期,生物成因气主要包括原生生物煤层气和次生生物煤层气。
原生生物煤层气主要形成于煤化作用早期(镜质体反射率,Ro<0.3%或Ro<0.5%),生气底物通常为未成熟腐植型有机质。
次生生物煤层气则是煤化作用后期,在构造作用下煤层抬升,经地表水携带的微生物作用形成,生气底物主要为前期形成的湿气、正烷烃和其他成熟有机化合物。
1.2热成因机在目前已开采和发现并储存的煤层中已发现热成因比例极高的天然煤层气体,这标志着热煤层气由理论转化为化学变化中,通过生物成因的制约,演变产生高低不一的煤层。
由于不同煤层气体压强不同、温度不同、菌类存在的种类也不尽相同,因此煤在地质层逐渐加深的过程中逐渐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如氢和氧含量较高的碳,在热煤层气形成的过程中主要挥发出以甲烷为主的热解烃类,随着温度和成熟度的不断增加,前期形成的长链烃类和液态烃类发生热裂解,形成CH4,从而使得CH4的总量增加。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79842001) 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条件研究 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饶孟余,男,1967年2月生,1990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现为石油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和油气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E_mail:mgrao_67@文章编号:0253 2697(2004)04 0023 06无烟煤煤层气成藏与产气机理研究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例饶孟余1 钟建华1 杨陆武2 叶建平3 吴建光3(1 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山东东营 257061; 2 美国亚美大陆能源公司 北京 100016;3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11)摘要:煤层气成藏和产气必须具备6个方面的必要条件: 生气母质; 储气空间; 吸附动力; 导流通道; 驱动能量; 煤体结构。
当前的气藏潜力判定条件主要包括等温吸附性质、导流性质、含气性质和吸附与驱动能量,吸附常数、渗透率、含气量以及储层压力是4个重要的代表性参数。
在以4项参数为表征时,常规无烟煤作为煤层气储层存在着很大的地质缺陷,因而无法成藏和产气。
而沁水无烟煤则具备良好的沉积、构造和地热作用历史配置,用当前较为成熟的中阶煤产气理论来判定,由其4项参数所定性的气藏是典型的优质商业气藏。
研究结果表明,地壳抬升造成的浅埋、莫霍面上拱造成的快速热变、区域拉张应力以及特殊的汇水构造是沁水无烟煤煤层气成藏和产气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无烟煤;煤层气;成藏;产气机理;评判指标中图分类号:T E112 2 文献标识码:A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and gas production mechanism in anthracite coalbedsRAO M eng_yu 1ZH ONG Jian_hua 1YANG Lu_wu 2YE Jian_ping 3WU Jian_guang3(1 Faculty of Geo Resour ces and I n f or mation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Dongy ing 257061,China; 2 A sian_A mer ic ContinentalEnergy Comp any ,Beij ing 100016,China; 3 China Unite Coalbed Methane Comp any ,Li mited ,Beij ing 100011,China)Abstract :T 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coalbed methane (CBM )reser voir and gas production include gas pr one organic matters,g as storage space,absorbing power,flow channels,dr iving capacity and co al r eserv oir stimulation.At present ,the diag nost ic criteria for gas reservoir mainly include isot hermal adsorption proper ty,flowing transferability ,gas content,absorbing and driving power.T he adsor ption constant,permeability ,g as content and reservoir pressur e are the key indexes for evaluating the potent ial of a CBM reservoir.I n ter ms of t hese four in dex es,t he normal anthracite has no potential for gas r eserv oir and production.T he evaluation result of Qinshui ant hracite w ith middle ranked coal theor y shows that it has g ood sedimentar y tectonic and geothermal histor y.T he evaluation w ith the four indexes shows that anthracite in Q inshui Basin has good commercial gas production.T he crustal movement,magma intrusion and sedimentation are very well stacked dur ing the coalification process in Qinshui Basin.T he four elements are attr ibuted to the commercial pr oduction of CBM in Q inshui anthracite coal,including shallowly buried coal seam r esulting from crustal movement upward before the second g as generating rush,sho rt_time strong g eot hermal co al alter atio n due to M ohole layer up _bending,regionally distributed ex tensional crustal str ess and geolog ical structure for w ater pressurization.Key words :anthr acite coatbed;coalbed methane;reservoir g eneration;gas production mechanism;diagnostic index泌水盆地面积为32000km 2,全盆地发育有稳定的贫煤、无烟煤等高变质煤,煤层中赋存有6 85 1012m 3的煤层气资源,占全国煤层气总资源量的20%。
中国煤层气成藏作用研究进展与述评秦勇【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年(卷),期】2012(018)003【摘要】中国以成藏作用为核心的煤层气基础地质研究近些年取得显著进展.本源菌条件下褐煤生物气模拟、矿物/元素催化生气作用、无烟煤层重烃极度异常原因、煤层次生生物气等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对煤层气多元化成因的学术认识.在更为广泛的盆地和更加深入的层次上探讨了煤层气成藏作用的宏观地质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经典煤层气成藏作用理论得到发展.提出了原创性的煤层气成藏效应研究思路,从地层能量角度探讨了煤层气成藏作用的实质,提出了某些新的学术观点,初步探讨了深部煤层气成藏作用的特殊性.我国煤层气地质条件复杂多变,诸多基础地质问题尚待解决,近期探讨的重点在于宏观动力学方面的地应力场效应和深度效应,以及微观动力条件方面的煤级效应和粒度效应,涉及到深部、构造煤、低煤级煤等资源量巨大的煤层气成藏领域.同时,含煤地层非常规气(煤系气)的共生成藏关系以及共采中的基础地质问题,也将是今后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Basic geological research of roalbed methane (CBM) in China, taking the reservoir formation as a key,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es such as the hiogenic gas simulation of the lignite sampl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albed-derived methanogen, catalytic CBM generation from mineral and element, origin of extremely abnormal heavy hydrocarbons in anthracite seam, and secondary biogenic CBM, deepened greatly the academic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erse CBM origins in China. Macro-process and itsgeological controls of the CBM reservoir formation were discussed in the more basins and deeper level, 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assical CBM reservoir fromation theories. Based on the original ideas, the essence of the CBM reservoir fromation was studied in the light of the formation energy, some new academic viewpoints were suggested,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deep CBM reservoir formation was investigated*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CBM in China ar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and many basic geological problems need to be further resolved.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recent exploration should focus on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geo-stress field, burial depth, coal-rank and granularity effects. The first two effects belong to the macro-dynamics of CBM rerservoir formation and the latter two to the micro-dynamics, which involves to the fields of the deep, technically deformed and low-rank coal reservoirs with a huge amount of CBM resources. Meanwhile, the basic geologic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paragenetic reservoiring and co-mining of the unconventional natural gases in coal-bearing strata (coal-measures gas) will also be a focus of the CBM research in the future.【总页数】14页(P405-418)【作者】秦勇【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相关文献】1.煤层气成藏及开采技术研究进展 [J], 肖艳丽;崔红琼;张海军2.水文地质条件对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刘洪林;李景明;王红岩;赵庆波3.阜新盆地地下水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许丕伟4.西山煤田构造-水文地质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曾玲; 孙晓光; 崔少华; 眭晋阳5.国家973煤层气项目“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正式启动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㊀第48卷第10期煤炭科学技术Vol 48㊀No 10㊀㊀2020年10月CoalScienceandTechnology㊀Oct.2020㊀㊀㊀刘大锰(1965 ),男,湖南桃源人,教授,博士生导师㊂1988年7月毕业于湘潭矿业学院(现湖南科技大学)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7月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现河南理工大学)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田㊁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获博士学位㊂1994年7月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作,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㊁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秘书长及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㊁‘煤炭科学技术“‘煤田地质与勘探“‘现代地质“‘资源与产业“等杂志编委㊂刘大锰教授主要从事煤层气地质理论与评价技术方面的研究,围绕煤层气富集与高效开发的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了区块尺度煤层气富集理论,揭示了煤层气储集与产出微观作用机理,构建了煤层气藏精细描述技术体系,研发了煤层气储层静态表征与动态变化预测技术,创新性提出了中-高煤阶煤层气地质与开发一体化新思路,实现了煤层气勘探开发新突破㊂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㊁中石油创新基金等50余项㊂刘大锰教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2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培养博士㊁硕士132名,其中1名博士的学位论文获评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荣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0)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1)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优秀援疆干部并荣立二等功(2014)等荣誉㊂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AAPG㊁IntJCoalGeol和JPetrolGeol等刊物发表SCI检索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6部㊂移动扫码阅读刘大锰,刘正帅,蔡益栋.煤层气成藏机理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进展[J].煤炭科学技术,2020,48(10):1-16 doi:10 13199/j cnki cst 2020 10 001LIUDameng,LIUZhengshuai,CAIYidong.Researchprogressonaccumulationmechanismandformationgeologicalconditionsofcoalbedmethane[J].CoalScienceandTechnology,2020,48(10):1-16 doi:10 13199/j cnki cst 2020 10 001煤层气成藏机理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进展刘大锰,刘正帅,蔡益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㊀100083)摘㊀要:煤层气成藏机理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对合理评估煤层气资源和指导煤层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㊂煤层气成藏是煤层气在含煤盆地生成㊁赋存㊁运移和保存的动态地质演化过程,每个阶段均受多种地质因素控制㊂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从煤层气成藏过程和流体特征角度出发,依次总结煤层气成因机理㊁煤层气储集及运移机理和煤层气藏形成地质条件㊂结果表明:丰富的有机碳是煤层气形成的物质基础,生物成因煤层气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煤层中微生物群落特征,热成因煤层气的形成依赖于煤变质程度;吸附解吸机理是研究煤层气储集的基础理论,固-液吸附解吸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含水煤层气体吸附解吸现象;扩散机理和渗流机理是煤层气运移的微观理论,基于时间变化的扩散模型和非达西渗流模型更适合解释我国低渗储层煤层气的运移过程;煤层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归纳为沉积条件㊁构造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沉积条件控制煤岩组成㊁煤层厚度和顶底板特征等影响煤层气的成藏过程,构造条件通过构造活动㊁煤层埋深㊁岩浆活动和构造类型等影响煤层气的成藏过程,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成藏具有双重作用㊂总之,我国含煤盆地地质构造复杂,煤层气成藏受多种地质因素控制,煤层气藏收稿日期:2020-02-21;责任编辑:王晓珍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830427,41772160,41922016)作者简介:刘大锰(1965 ),男,湖南桃源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㊂E-mail:dmliu@cugb.edu.cn主控因素分析应结合煤层沉积埋藏史㊁热演化史㊁构造演化史和地层水动力特征㊂12020年第10期煤炭科学技术第48卷关键词:煤层气;生物成因气;热成因气;吸附解吸机理;扩散渗流机理;地质控制因素中图分类号:P618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253-2336(2020)10-0001-16ResearchprogressonaccumulationmechanismandformationgeologicalconditionsofcoalbedmethaneLIUDameng,LIUZhengshuai,CAIYidong(SchoolofEnergyResourc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㊀100083,China)Abstract:Thestudyofcoalbedmethaneaccumulationmechanismandformationgeologicalconditionsisofgreatsignificancetorationallyevaluatecoalbedmethaneresourcesandguidecoalbedmethanedevelopment.CBMaccumulationisadynamicgeologicalevolutionprocessofCBMgeneration,occurrence,migrationandpreservationincoal-bearingbasins,andeachstageiscontrolledbyvariousgeologicalfac⁃tors.Basedontheresearchachievementsinrelatedfieldsathomeandabroadinrecentyears,fromtheperspectiveofcoalbedmethaneac⁃cumulationprocessandfluidcharacteristics,theCBMformationmechanism,CBMstorageandmigrationmechanismandtheformationge⁃ologicalconditionsofCBMreservoirweresummarizedinsequence.Theresultsshowthatrichorganiccarbonisthematerialbasisfortheformationofcoalbedmethane,theformationofbiogeniccoalbedmethanemainlydependsonthecharacteristicsofmicrobialcommunitysinthecoalbed,andtheformationofthermallyderivedcoalbedmethanedependsonthedegreeofcoalmetamorphism.Themechanismofad⁃sorptionanddesorptionistostudythestorageofcoalbedmethane.Basedonthebasictheories,solid-liquidadsorption/desorptiontheorycanbetterexplaintheadsorptionanddesorptionofwater-bearingcoalbedgas.ThediffusionandseepagemechanismsarethemicroscopictheoriesofCBMmigration.Thediffusionmodelbasedontimechangeandnon-DarcyseepagemodelaremoresuitabletoexplaintheCBMmigrationinlowpermeabilityreservoirsinChina.ThegeologicalconditionsfortheCBMreservoirformationcanbesummarizedasdeposi⁃tionalconditions,structuralconditions,andhydrogeologicalconditions.Thedepositionalconditionscontrolcoalcomposition,coalseamthickness,roofandfloorcharacteristicsandotherinfluencestoaffecttheaccumulationofCBMreservoir.Theinfluenceofstructuralcondi⁃tionsontheformationofCBMreservoircanbereflectedbythetectonicmovement,theburialdepth,magmaticactivity,andstructuraltype.ThehydrogeologicalconditionshaveadualeffectontheformationofCBMreservoir.Inshort,thegeologicalstructureofcoal-bearingbasinsinChinaiscomplex,andtheformationofCBMreservoiriscontrolledbyavarietyofgeologicalfactors.TheanalysisofthemaincontrollingfactorsofCBMreservoirshouldbecombinedwiththehistoryofcoalbeddepositionandburial,thermalevolution,structurale⁃volution,andhydrodynamiccharacteristics.Keywords:coalbedmethane;biogenicgas;thermogenicderivedgas;adsorption/desorptionmechanism;diffusionandseepagemecha⁃nism;geologicalfactors0㊀引㊀㊀言煤层气是一种自生自储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孔裂隙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具有高热值㊁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特点[1]㊂同时,煤层气被视为煤炭开采过程引起矿井灾难的主要有害气体,又称 瓦斯 ㊂随着常规油气资源不能满足能源需求及各国对矿井灾害的重视,煤层气资源勘探㊁开发及矿井瓦斯抽采被广泛关注[2-3]㊂我国作为第3大煤层气资源储量国家,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36.8ˑ1012m3,占世界煤层气总量的12%,主要分为东北㊁华北㊁西北和南方四大煤层气聚集区[4]㊂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对于优化国家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降低矿井瓦斯灾害具有重要意义㊂煤层气成藏研究能为煤层气资源合理评估和煤层气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在煤层气基础领域研究中得到快速发展㊂煤层气成藏是在含煤盆地沉积埋藏史㊁有机质生烃史及构造演化史等地质条件控制,在含煤盆地中生成㊁储集㊁运移和保存的动态地质演化过程[5]㊂煤层气生成是煤层气成藏的基础,其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受沉积环境㊁生气母质组成特征㊁构造-热演化过程㊁微生物活动和水动力条件等多因素影响[6-8]㊂煤层气储集和运移能力是煤层气成藏的关键过程,受煤储层物性㊁煤岩组成和类型㊁储层压力㊁煤变质程度㊁煤体结构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影响[9-11]㊂煤层气成藏最终取决于煤层气的保存条件,其控制因素主要包括煤层厚度和埋深㊁煤岩顶底板岩性㊁构造运动㊁地下水动力条件等[12-14]㊂煤层气成藏的复杂性及多因素控制特点使得煤层气成藏机理缺乏系统认识㊂鉴于此,笔者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煤层气成因㊁煤层气储集及运移机理㊁煤层气藏形成地质条件3个方面系统剖析煤层气成藏机理,并指出煤层气成藏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㊂1㊀煤层气成因机理煤层气是成煤物质在煤化作用过程通过生物成2刘大锰等:煤层气成藏机理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进展2020年第10期因㊁早期热成因和晚期热成因形成并存储于煤层中的气体㊂借鉴天然气成因分类方案,煤层气成因一般包括有机成因气㊁无机成因气和混合成因气[8]㊂早期RICE[15]根据煤层气气体组分和甲烷碳㊁氢同位素特征将煤层气有机成因分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2类,根据煤层气形成时间不同生物成因气又分为原生生物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成因气㊂戴金星等[16]通过对比实际煤层气气体组分和碳同位素特征与理论值的关系将煤层气划分为原生或原型煤层气和变干或变轻型煤层气㊂SCOTT等[17]结合煤化作用过程建立了不同生物成因气㊁不同热成因气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关系(表1)㊂SONG等[18]基于前人的分类方案将煤层气成因细分为原生生物气㊁次生生物气㊁热降解气㊁热裂解气和混合成因气㊂不同于有机成因分类,GLASBY[19]通过总结Russian-Ukrainian理论和ThomasGold深部成气理论,认为煤层中的甲烷㊁二氧化碳等可以通过无机作用产生㊂LOLLAR等[20]认为地壳浅层岩石化学反应也可以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㊂总体看来,煤层气成因类型并没有统一的划分方案,生气母质类型㊁演化过程和形成机理等是划分煤层气成因类型的重要依据,且有机成因中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是煤层气成因类型的主要研究对象㊂表1㊀煤层气生物成因和热成因形成阶段[17]Table1㊀Biogenicandthermogeniccoalbedmethaneproducingphase[17]煤层气生成阶段镜质体反射率Ro/%原生生物成因甲烷<0.3早期热成因0.5 0.8最大量湿气生成0.6 0.8强热成因甲烷开始产生0.8 1.0凝析油开始裂解成甲烷1.0 1.35最大量的热成因甲烷生成1.2 2.0大量湿气生成的最后阶段1.8大量热成因甲烷生成的最后阶段3.0次生生物成因甲烷0.3 1.51.1㊀生物成因机理生物成因煤层气是在较低温度条件下(通常低于50ħ),煤中有机质经多种微生物(真菌㊁细菌及古细菌)共同降解而形成的产物,其形成过程遵循厌氧发酵4个阶段理论(图1)[21]㊂原始煤和泥炭的大分子结构不能被产甲烷菌直接利用,必须先经过水解发酵菌将其降解为单分子和低聚物,然后在不同酸化细菌和产乙酸或产氢菌作用下,生成部分中间产物或直接生成氢气㊁二氧化碳和乙酸,最后以上产物在产甲烷菌作用下形成甲烷㊂由于煤大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降解过程的前3个阶段反应机理仍不明确,但最后产甲烷反应机理已经明确:一种是二氧化碳还原作用(CO2+4H2ңCH4+2H2O);另一种为乙酸发酵作用(CH3COOHңCH4+CO2)[6]㊂图1㊀厌氧环境有机质形成甲烷过程示意[21]Fig.1㊀Diagramofmethaneformationfromorganicmatterinanaerobicenvironment[21]基于不同的地质演化时期,生物成因气主要包括原生生物煤层气和次生生物煤层气㊂原生生物煤层气主要形成于煤化作用早期(镜质体反射率,Ro<0.3%或Ro<0.5%),生气底物通常为未成熟腐植型有机质㊂次生生物煤层气则是煤化作用后期,在构造作用下煤层抬升,经地表水携带的微生物作用形成,生气底物主要为前期形成的湿气㊁正烷烃和其他成熟有机化合物[22]㊂现今煤层气藏的生物成因气主要为次生生物煤层气,主要因为煤化作用早期煤层埋藏浅,地表压力小,水分占据大量孔隙,以及后期构造运动,水流作用等使原生生物煤层气逸散[23]㊂目前,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在美国PowderRiver盆地㊁印第安纳州Illinois盆地㊁波兰Lublin盆地㊁澳大利亚Bowen和Sydney盆地,我国安徽淮南淮北㊁云南恩洪地区及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等地均占有较高比例[24]㊂1.2㊀热成因机理热成因煤层气是泥炭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生成的由烃类(甲烷和重烃)㊁非烃类(二氧化碳㊁氮气)和一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气体㊂热成因煤层气形成依赖于煤变质程度,随煤变质程度增加,煤中有机质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煤中有机质不断脱氧㊁脱氢和富碳,大量甲烷等烃类气体和二氧化碳㊁氮气等32020年第10期煤炭科学技术第48卷非烃类气体伴随着热演化过程有规律地产生(图2),主要产气阶段Ro在0.6% 4.0%[17]㊂基于不同演化程度和生气特点,热成因煤层气又分为热降解气和热裂解气㊂热降解气主要发生在长焰煤到瘦煤阶段(Ro=0.6% 2.0%),该阶段的化学反应主要是官能团和侧链的裂解以及产生大分子烃类的裂解[25]㊂生气早期(Ro=0.6% 0.8%)以含氧官能团断裂为主,形成大量的CO2,部分烷烃支链断裂形成少量甲烷和重烃气体;生气中期(Ro=0.8% 1.3%)以芳香核结构上烷烃支链断解为主,生成大量甲烷和重烃气体;生气晚期(Ro=1.3% 2.0%)芳香核支链进一步断裂及前期形成重烃裂解,甲烷生成量相对减少[26]㊂热裂解气则发生在瘦煤到无烟煤阶段(Ro>2.0%),该阶段化学反应以残余干酪根和液态烃裂解和芳香核之间的缩合为主,产生大量甲烷气体㊂2㊀煤层气储集及运移机理煤层气形成后以吸附态储存于煤基质表面,以游离态赋存于煤层孔裂隙中,以溶解态储存于煤层水中㊂随构造演化发生,煤层中的游离气㊁溶解气以及因构造抬升或压力变化解吸的煤层气都会在地层中发生运移并重新聚集㊂现今煤层气藏主要以吸附气为主,其含量在85%以上,游离气含量约为10%,仅有少部分溶解气[27]㊂煤层气储集㊁运移动态过程是决定煤层气藏不同状态含气量的关键因素㊂2.1㊀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目前普遍认为煤层气吸附属于物理吸附,服从Langmuir等温吸附理论,即甲烷分子与煤基质表面分子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维持吸附状态,煤层气吸附量随范德华力增大而增加[28]㊂Langmuir等温吸附理论认为煤层气吸附发生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吸附平衡时气体吸附速度等于气体解吸速度,吸附解吸是完全可逆的,可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计算煤层气吸附量㊂在Langmuir等温吸附理论的基础上,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假设和吸附体系提出了不同的等温吸附理论模型(表2),包括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㊁BET多分子层吸附模型㊁超临界Langmuir-Freundlich吸附模型㊁吸附势理论吸附模型和多组分气体吸附模型等扩展模型[29-32]㊂众多模型中,国内外学者实验室常用Langmuir等温吸附理论描述甲烷和氮气的吸附特征,用BET模型描述CO2的吸附特征[33]㊂图2㊀煤化阶段热成因气形成示意[17]Fig.2㊀Diagramofthermogenicgasformationincoalificationstage[17]4刘大锰等:煤层气成藏机理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进展2020年第10期㊀㊀随着煤中水分存在形式对煤层气吸附影响认识的加深,Langmuir固气吸附理论受到了质疑㊂桑树勋等[34]指出注水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固-气吸附理论无法解释注水条件高含水饱和度煤样的最大吸附量大于平衡水煤样的最大吸附量㊂朱苏阳等[35]认为物理吸附是动态平衡吸附过程,即游离态与吸附态甲烷处于动态平衡过程,且实际地层游离态和吸附态甲烷是同时存在的,用固-气吸附理论解释煤层气欠饱和吸附现象不合理㊂MOHAMMAD等[36]从界面竞争吸附的本质考虑,认为含水煤层条件下,液态水铺展在基质表面,气体在含水系统进行吸附㊂针对固-气吸附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李传亮等[37]首次提出液-固吸附理论(图3),即煤层气作为溶质溶解在地层水中形成溶液,进而吸附在煤基质表面,甲烷吸附量与甲烷溶解量有关,与甲烷压力没有直接关系㊂李相方等[29]根据压力与甲烷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关系提出液-固界面吸附的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㊂朱苏阳等[38]提出煤层气在水中溶解的欠饱和状态是导致欠饱和吸附和临界解吸现象的观点,进一步提出液相和气相复合解吸的动态模型(图4)㊂表2㊀常见的吸附理论模型Table2㊀Commonadsorptionmodels模型提出者表达式备㊀㊀注Langmuir[29]V=PVLP+PL固气界面单分子层吸附,吸附解吸可逆Brunauer㊁Emmett㊁Teller[32]V=VmCPP0-P()[1+C-1()P/P0]C=expE1-ELRT()固气界面多层吸附,吸附分子间存在范德华力,吸附层位互不影响Langmuir和Freundlich[30]V=VLKbPn1+KbPn气体存在超临界吸附Rubinin和Radushkevich[31]V=V0exp-RTβElnP0P()2[]固体表面存在吸附势场,吸附层密度与距离固体表面有关㊀㊀注:V为平衡压力P对应的吸附量,m3/g;VL为兰氏体积,m3/g;PL为兰氏压力,MPa;P为平衡压力,MPa;Vm为BET方程单分子层吸附量,m3/g;C为和吸附热及被吸附气体液化有关的常数;P0为试验温度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汽压,MPa;R为普适气体常数,为8.314J/(mol㊃K);T为平衡温度,K;E1为第1吸附层的吸附热;EL为气体的液化热;Kb为Langmuir结合常数(反应吸附率与脱附率的比值);n为与温度和煤孔隙分布有关的模型参数,用来校正吸附位与吸附分子,当1个活性中心吸附1个吸附分子时,n=1,1个吸附中心吸附2个吸附分子时,n=0.5;V0为微孔体积,cm3/g;β为吸附质和吸附剂的亲和系数;E为与孔隙结构有关的参数㊂图3㊀甲烷不同吸附模式对比[37]Fig.3㊀Contrastofdifferentmethaneadsorptionpatterns[37]图4㊀煤层气复合解吸动态模型[38]Fig.4㊀DynamicmodelofCBMcompounddesorptionprocess[38]52020年第10期煤炭科学技术第48卷2.2㊀煤层气运移机理煤层气的运移方式包括扩散和渗流,即气体在浓度差作用下从煤基质表面扩散到裂隙系统,进而在压差作用下在裂隙系统以渗流方式进行运移㊂煤层作为多孔介质,孔壁与分子间的碰撞增加了气体扩散模式㊂根据煤孔径大小和分子热运动自由程的关系,利用Knudsen常数(Kn=d/λ,d为孔隙直径,λ为气体分子热运动自由程)将煤层气扩散模式分为3种:Knudsen扩散(Kn<0.1),Fick扩散(Kn>10)和过渡型扩散(0.1ɤKnɤ10)(图5)[39]㊂图5㊀常见的3种扩散模式[39]Fig.5㊀Threecommondiffusionmodes[39]㊀㊀前人通过煤层气扩散系数定量表达煤层气扩散能力,将其定义为沿扩散方向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积的扩散量,受浓度㊁位置和时间的影响[40-41]㊂基于Fick扩散定律和一定的假设条件,常见获取扩散系数的模型包括单孔扩散模型㊁双孔扩散模型和时间相关扩散模型(表3)㊂表3㊀常见获取扩散因子的扩散模型Table3㊀Commondiffusionmodeltoobtaindiffusioncoefficients分类方法类型方程单孔模型恒定压力[46]MtM¥=1-6π2ð¥m=11mexp(-DFm2π2Rd2t)恒定体积[47]MtM¥=1-ð¥m=16α(α+1)9+9α+qm2α2exp(-DFqm2tRd2),tanqm=3qm3+αqm2,α=VfreeVcoal恒压简化t法[41]MtM¥=6DFtπRd2()12恒压简化对数[42]MtM¥=㊀1-e-B1t,B1=4π2DFRd2多孔模型双孔[43,48]M1M1¥=1-6π2ð¥m=11mexp(-DF1m2π2Rd12t),M2M2¥=1-6π2ð¥m=11mexp(-DF2m2π2Rd22t),MtM¥=M1+M2M1¥+M2¥=λ1M1M1¥+1-λ1()M2M2¥,λ1=M1¥M1¥+M2¥多孔[44]M1M1¥=1-6π2ð¥m=11mexp(-DF1m2π2Rd12t),M2M2¥=1-6π2ð¥m=11mexp(-DF2m2π2Rd22t), ,MtM¥=ðmφ=1MφMφ¥=δ1M1M1¥+δ2M2M2¥+ +(1-δ1-δ2- -δφ)MφMφ¥时间相关扩散模型指数型[49]DF=DF0exp(-γ1t)Langmuir型[45]DF=DF0γ2t+1㊀㊀注:Mt为t时刻的累积扩散量,cm3/g;Mt/Mɕ为t时刻的累积扩散率;DF为扩散系数,cm2/s;Rd为煤粒半径,cm;qm,α,λ1为计算参数;Vfree为煤颗粒没有占据的自由体积,cm3;Vcoal为煤粒体积,cm3;B1,γ1,γ2,δ1,δ2,δφ为拟合参数;M1,M2为t时刻大孔和微孔中气体吸附/解吸量,cm3/g;M1ɕ,M2ɕ为大孔和微孔中气体最终吸附/解吸量,cm3/g;DF1,DF2为大孔和微孔扩散系数,cm2/s;Rd1,Rd2为大孔和微孔平均半径,cm;DF0为初始扩散系数,cm2/s㊂6刘大锰等:煤层气成藏机理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进展2020年第10期㊀㊀根据边界条件的不同,单孔扩散模型分为恒定压力单孔扩散模型和恒定体积单孔扩散模型㊂文献[42]早期对恒定压力单孔模型进行简化得到经典的㊀t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煤矿瓦斯扩散研究,但该模型仅适用于短时间气体扩散文献[43]证明恒压单孔模型中n取10即可描述扩散过程,将其简化为类对数模型㊂文献[45]基于煤层双重孔隙结构特点和Henry方程提出双孔扩散模型,将扩散分为快速扩散阶段和缓慢扩散阶段,分别对应大孔系统和微孔系统㊂然而,由于煤层孔径分布差异强的特点,扩散不能简单分为快速阶段和缓慢阶段,LI等[46]提出多孔扩散模型,根据不同煤层孔径分布计算对应的扩散因子,拟合结果优于双孔扩散模型㊂文献[48-50]认为扩散因子不仅受浓度控制,还受时间控制,且不同孔径的扩散浓度随时间发生变化,提出基于时间的动态扩散系数模型,并将其代入单孔扩散模型进行求解㊂不同模型计算扩散因子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单孔扩散模型假设恒定的扩散因子限制,其不能描述扩散全过程,双孔扩散模型和多孔扩散模型随孔隙类别增多,计算量大且忽视孔径随时间的变化,不同时间扩散因子的经验模型与单孔扩散模型结合的准确性仍需进一步探讨㊂与扩散理论相比,煤层气渗流主要通过达西理论和非达西理论定量煤层渗透性㊂长期以来,达西理论在研究煤层渗透能力中得到广泛应用,基于达西理论建立多种渗流模型,但该理论仅适用于线性层流区范围㊂汪周华等[51]研究表明低渗储层煤层气渗流应分3个阶段(图6):低速非线性流(Ⅰ),较高压力梯度拟线性流(Ⅱ)和高速非线性流(Ⅲ)㊂我国煤层低渗高含水饱和度的特点使得煤层气运移出现低速非达西渗流现象,开采过程受构造影响可能出现拟线性流和高速非线性流[52]㊂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的快速发展,非达西渗流模型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㊂彭英明等[53]详细讨论了达西理论和非达西理论在煤层气渗流应用中的真实性㊂王刚等[54]通过三维CT重构技术模拟不同压力梯度的气体渗流,指出渗流速度和压力梯度在微观尺度下更符合高速非线性渗流规律㊂张志刚等[55]根据力学平衡方程,建立了描述煤层气渗流的非线性渗流方程,解释了产生非线性渗流的内在原因㊂然而,现有的低速非达西渗流方程通常是由试验数据拟合得到,非达西渗流产生机理仍需进一步探讨㊂Vc1 低速非达西流与达西流的分界流速;Vc2 达西流与高速非达西流的分界流速图6㊀低渗储层流体渗流特征[51]Fig.6㊀Characteristicsoffluidseepageinlow-permeabilityreservoir[51]3㊀煤层气藏形成地质条件基于煤层气成藏过程的流体特征分析,煤层气藏的形成取决于煤层气生气㊁储集㊁运移和保存能力,其主要受控于煤层自身特征㊁煤层顶底板特征㊁煤田构造样式和地下水动力场,煤层自身特征包括煤岩组分和类型㊁煤变质程度㊁煤储层物性㊁煤层埋深和厚度㊁煤体结构[5,14,56-57]㊂煤层自身特征㊁煤层顶底板特征和煤田构造样式是煤层气成藏过程沉积埋藏和构造演化综合作用的产物㊂因此,笔者从地质演化过程出发,详细剖析沉积条件㊁构造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㊂3.1㊀沉积条件煤层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控制着聚煤特征㊁含煤岩系的岩性㊁岩相组成和其空间组合特征,很大程度决定了煤层气生成的物质基础,煤层的原始物性特征,煤层厚度和煤层顶底板特征,从而影响煤层气的生成㊁储集㊁运移和保存能力㊂3.1.1㊀煤岩组成沉积环境通过控制煤岩组成影响煤层气的生成和储集㊂煤中显微煤岩组分是形成煤层气的主要物质来源,不同显微煤岩组分生烃潜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高H/C比的壳质组生油能力最强,镜质组和惰质组以生气为主,而惰质组的芳香化程度高,分子结构稳定,含氧官能团和含氢官能团少,不利于甲烷的生成,所以镜质组含量高的煤层生气能力往往较强[58]㊂镜质组和惰质组的形成受控于沉积环境,沉积过程覆水条件好,处于还原环境,有利于镜质组生成,而覆水条件差,处于氧化环境,有利于惰质组生成[59]㊂不同显微煤岩组分对煤层气吸附能力也存72020年第10期煤炭科学技术第48卷在显著差异,镜质组对甲烷吸附能力最强,惰质组次之,壳质组最弱,所以镜质组含量高有利于煤层气的储集[60]㊂矿物质和水的存在不利于甲烷的吸附,这是因为矿物质占据煤的孔隙空间及煤对水的吸附作用都会减少甲烷的吸附位置,从而影响煤层气的含气量(图7)[61]㊂图7㊀古交区块不同煤层水分和灰分对含气量影响[61]Fig.7㊀InfluenceofmoisturecontentandashyieldongascontentofdifferentcoalseamsinGujiaoBlock[61]3.1.2㊀煤层厚度及空间展布煤层厚度不仅影响煤层气生气量,而且对煤层气逸散和保存有重要作用㊂煤中有机质含量随煤层厚度增加而增多,所以煤层越厚生气量越大[57]㊂煤层本身也可作为低渗透的致密岩层,厚煤层可以增加煤层气向顶底板扩散的阻力,从而提高煤层的含气性㊂当构造影响较小时,同煤阶煤层,煤层越厚,含气量越高[62]㊂煤层厚度受控于沉积过程的构造沉降㊁水位和植物残体供给速度,通常泥炭堆积速率与可容空间变化率保持平衡时有利于泥炭堆积,从而形成较厚的煤层[63]㊂不同沉积环境煤层厚度差异显著,三角洲㊁滨海平原等环境往往形成厚度大㊁分布广㊁稳定性强的煤层;滨海冲积平原形成的煤层厚度变化大㊁稳定性差;山间盆地和泻湖环境也可形成厚煤层,但分布较小;障壁后潮坪和海口湾环境形成的煤层厚度小,多呈窄带状分布;浅海环境形成的煤层厚度小,分布范围广[64-65]㊂地层纵向多煤层发育为煤层气生成提供大量有机质,多煤层间的岩性特征影响煤层气的逸散㊁保存和气水交换,是判别多煤层统一成藏和多煤层叠置成藏的关键因素[66]㊂多煤层及煤层间的空间展布受控于同一聚煤时期的沉积体系㊂杨兆彪等[67]详8。
291煤层气的形成机理是相对复杂的,实际形成和演变过程都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像微生物和水动力作用,生气母质组成特征等。
在成煤作用得以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其生物成因和对应的煤气层都伴随一定的规律,逐渐生成,并一步步实现演变过程。
就煤层气研究工作来说,其对于煤气的形成机理认识和对煤层气资源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1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其形成过程对煤层气成因进行分析,主要需要从煤层气的气体成分方面进行入,结合化学组成特征等实现对其的分类。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认为煤层气具有两种成因类型,分别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
就前者来说,其中主要包括了原生生物气和次生生物气。
而后者的热成因煤层气,其主要是在一种有规律的演化过程中实现的。
就生物成因气来说,其在一般情况下,需要能够符合强还原性环境,降低的温度,产气母质类型和pH值中性的水体或是有机质较快的沉积速率等。
就原生生物气来说,其形成主要是在泥炭化阶段作用下实现的,对应的生气过程,主要需要受到醋酸发酵的作用影响,同时在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得以还原[1]。
但是在实际的生成过程中,受到其埋深浅和压力较小等活动较强等因素的影响,针对其早期产生的原生生物气体或是部分热气成因气,均不能进行有效的封闭存储,在实际的地质历史中,其通常很容易通过地下水的流动和裂缝系统等进行逸散。
2 煤层气气体组成地球化学特征就煤层气组成来煤,其对应的差异性较大,其中主要存在的物质有二氧化碳和重烃气等。
同时,其中还存在一些微量组成成分,主要为氦和一氧化碳等。
就其中的甲烷来说,其所对应的含量大概在50%左右,在较浅的地方,其甲烷和氮气的关系主要为消长关系,这主要是为了对大气层的煤层气进行改造的。
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有机质含氮化合物能够通过细菌的降解作用形成内生氮气。
从其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针对煤层气的同位素研究还相对较小。
在其得以不断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重烃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其主要表现为先变高再变低。
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展望煤层气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资源,具有丰富的储量和分布广泛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现状1. 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中国是煤层气资源的大国,具有丰富的储量和分布广泛的特点。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中国的煤层气资源储量约为36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总储量的30%左右。
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中和西南等地区,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
2. 技术手段不断提升随着科技的发展,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升。
目前,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包括地质勘探、地下水保护、井筒完井和增产措施等方面的技术手段。
这些技术手段不仅提高了煤层气资源的开采率,还降低了勘探开发成本。
3.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为了促进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不断加大对煤层气产业的支持力度。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财政投入,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补贴奖励和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支持措施。
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为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技术手段也将不断完善。
传统的地质勘探技术将逐渐向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无人飞行器、立体地震等技术手段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勘探的精准度和深度,降低了勘探的风险和成本。
2. 国际合作加强随着全球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合作也将会越来越加强。
国际煤层气技术交流与合作将为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机会,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煤层气领域的国际地位。
3. 环保意识日益增强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也将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
未来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将更加注重对地下水的保护、排放的控制和废弃物的处理,实现煤层气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地理地质论文我国煤层气富集地质条件与成藏特征研究1 引言煤层气是在煤化作用过程中形成并赋存在煤层中的以甲烷为主的混合气 [1-2],既包括煤岩中颗粒基质表面吸附气、割理和裂隙游离气和煤层水中溶解气,也包括在开采中煤层内常规薄储集层中聚集的天然气[3]。
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源于储层又储于煤层,可谓“自生自储”,气体以吸附形式赋存于煤孔隙介质;后者源于常规烃源岩,大多经过运移聚集在储集岩中,可谓“他生他储”,气体主要以游离气方式存在 [4]。
我国地质历史上聚煤期有14个,主要聚煤期有7个,分别为早石炭世、石炭―二叠纪、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白垩纪、古近纪和新近纪。
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我国煤层气资源地区差异显著。
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煤层气资源量和技术可采资源量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和华南地区分布较少。
中部的晋陕蒙含气区煤层技术可采资源量最大,占全国技术可采资源量的47.88%;西部的北疆含气区次之,占26.98%;华南含气区最小 [4]。
2 煤层气富集的地质条件煤层气属于自储型天然气,煤层既是生气层又是储集体,因此煤层气的分布受构造、沉积等条件控制。
储集条件、构造条件和保存条件等因素相互联系和制约,共同影响储层性质、气体吸附量和含气饱和度。
2.1 储集条件煤层是煤层气的气源岩,又是煤层气的储集岩。
作为源岩,要求煤层具有一定的厚度和成熟度,煤层厚度大,可保证煤层气的生成量。
热演化程度是有机质向煤层转化的必要条件,陆生高等植物沉积埋藏后,在泥炭化和煤化作用过程中都有气体生成,但各阶段生气量和气体组分有较大差别[6]。
煤化作用的低―中变质阶段(R=0.5%~2.0%),干酪根经过热降解生成重烃、轻烃及甲烷等挥发物;贫煤和无烟煤阶段(R>2.0%),干酪根演化过成熟,有机质发生热降解和热裂解作用,主要产生甲烷;若演化程度太低(R<0.45%),生物气生成量少且不易保存,很难形成煤层气藏。
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综述
吴俊杰;彭军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
【年(卷),期】2010(036)015
【摘要】煤层气是贮存于煤层及其邻近围岩之中的一种自生自储式非常规天然气,其成藏机理包括煤层气从生成、赋存到运聚成藏的整个过程.本文是在大量调研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煤层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历史;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了煤层气在生成、赋存、运移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指出了煤层气研究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系统地开展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地质条件的煤层气基础理论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9-13)
【作者】吴俊杰;彭军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10.1
【相关文献】
1.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 [J], 唐鹏程;郭平;杨素云;杜建芬
2.中国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J], 袁文峰;程晨;赵峰华;王娉娉
3.煤层气成藏机理、开采技术及研究方向 [J], 吕瑞;陈培元;田佳丽
4.煤层气成藏机理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进展 [J], 刘大锰;刘正帅;蔡益栋
5.准南米泉地区煤层气成因及其富集成藏机理研究 [J], 李跃国;姚程鹏;杨曙光;伏海蛟;王刚;张娜;刘紫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综述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综述摘要:煤层气是贮存于煤层及其邻近围岩之中的一种自生自储式非常规天然气,其成藏机理包括煤层气从生成、赋存到运聚成藏的整个过程。
是在大量调研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煤层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历史;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了煤层气在生成、赋存、运移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指出了煤层气研究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系统地开展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地质条件的煤层气基础理论提供参考。
关键词:煤层气;;成藏机理;吸附;解吸;扩散;渗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仅靠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寻找新的天然气资源补充和接替常规天然气资源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煤层气是贮存于煤层及其邻近围岩之中的一种自生自储式非常规天然气,又称煤矿瓦斯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等。
对煤层气而言,煤层既是气源岩,又是储集岩。
煤层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特殊的岩石力学性质,因而使煤层气在生成、赋存、运移、成藏过程等方面与常规天然气有着明显的区别。
勘探、开发并利用煤层气资源不仅可以变废弃物为资源,而且对于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净化环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煤层气工业性开采的国家,也是唯一拥有比较完善的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勘探经验、方法以及技术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于勘探开发起步较晚,,成藏基础理论和技术方面都存在若干关键性难题[1],随着勘探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有必要对有关的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明确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 煤层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历史国外研究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煤层气的勘探实验工作,除了美国在圣胡安盆地和黑勇士盆地等已进入商业开发阶段外,其他国家均处于研究探索阶段[2~6]。
作为世界上勘探开发煤层气最先进的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以西部的圣胡安和中部的黑勇士盆地为研究和勘探基地,进行了系统的煤层气生成、赋存和运移成藏理论研究工作,形成了关于煤层气产出“排水—降压—解吸—扩散—渗流”过程认识上的突破,经过理论研究与开发实践的多轮反馈提出了北美西部落基山造山带高走廊的煤层气成藏模式,建立了以煤储层双孔隙导流、中煤级煤生储与成藏优势、低渗极限与高煤级煤产气缺陷、多井干扰等为核心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基础理论体系[7~8]。
以上述理论为指导,美国取得了西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成功,然而美国西部的煤层气理论并不适用于东部,这表明美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1998年,美国的煤层气理论又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发育低阶煤(褐煤)的汾河盆地成功地实现了商业开发,继而提出了“生物型和次生煤层气成藏理论”,完善了煤层气的生成机理。
于地质条件的差异,上述发达国家除了加拿大于地质条件与美国相似外,其它国家在煤层气开发实践上多未获得成功,这表明美国以中阶煤为主体的煤层气成藏理论有着自身理论上的重要缺陷,主要原因是美国西部的含煤盆地地质条件简单且有利于煤层气开发,相应建立的煤层气理论大部分只是一种经验总结,不可能对煤层气深层次的成藏机理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国内研究我国的煤层气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的辽宁抚顺矿务局龙凤煤矿的煤矿瓦斯抽放活动,当时的抽放活动只是为了煤矿的生产安全。
真正意义上的煤层气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我国煤层甲烷的富集条件及资源评价”。
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美国的勘探开采技术,并参照美国的有关理论进行煤层气的研究和开发试验,总体来说当时的成效不大。
直到2002年以后,国家973计划“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的实施,随着对煤层气成藏机理等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从而开创了我国煤层气产业的新局面。
多年来,尽管我国的煤层气基础理论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但并没有形成理论突破,目前我国还没有成功开发的煤层气田。
究其原因,国内学者达成的共识是:一方面是于中国具有与北美大陆完全不同的成煤和煤化作用地质条件,地壳具有多期叠加性,构造具有复杂多样性,美国的煤层气基础理论对我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不具有可借鉴的实际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的煤储层具有自身的显著特性,中国煤层气藏有自身特殊的成藏条件和成藏规律,而国内的煤层气成藏基础理论研究则相对薄弱。
总之,虽然我国煤层气工作者在此研究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9~14],但对中国煤层气的生成赋存和运移可采规律仍认识不清,远未达到机理清晰、规律明确的程度,理论上的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中国煤层气开发技术商业化、国产化的进程,难以形成煤层气产业,因此亟待建立符合中国地质条件的煤层气系统理论体系、有效资源评价体系和开发系统决策体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建立符合我国特殊地质条件和煤层气藏的煤层气生成、赋存、运移规律,形成新的煤层气基础理论是前期工作的关键,这对于我国的煤层气产业尽快实现商业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理论应用价值。
2 煤层气成藏机理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煤层气的生成机理煤层气是一种潜力巨大的资源,研究其生成机理,对于了解煤层气的赋存、运移,煤层气资源评价,指导煤层气勘探开发和合理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煤层气成因概念包括:热成因、生物成因、混合成因等[15],不同成因类型的煤层气具有不同的生成机理,研究煤层气的生成机理即是对各种成因煤层气生成机理的系统研究。
生物成因煤层气主要形成于煤化作用的早期阶段,即泥炭沼泽或低煤级煤(褐煤)阶段。
大量生物气生成所需要的条件是:缺氧、低温、低硫酸盐、高pH值、浅埋深、适当的孔隙空间、含有大量有机物的迅速沉积环境[16]。
生物气的生成一般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还原二氧化碳,二是甲基类发酵(一般为醋酸发酵)。
热成因煤层气主要形成于煤层低煤阶向高煤阶演化的过程中,这个时期随着埋深增加,温度和压力随之增加,煤层中热解挥发出以甲烷为主的热解烃类。
随着煤化作用的加深,煤层气的生成量也逐渐增多。
长期以来在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中,多数国家主要是从热成因气的角度考虑煤层气的气源,而很少考虑生物成因煤层气这一来源,主要原因是,研究者一般认为早期生成的原始生物成因煤层气埋藏较浅且上覆盖层胶结固化不好,不能被大量地保留在煤层中[17~18];晚期形成的生物煤层气需要特定的环境,在煤层气中所占的比重可能不大。
近年来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次生生物煤层气以及催化生成机理的研究。
等研究证实了圣胡安盆地次生生物煤层气的存在;等[19]测定了澳大利亚悉尼和博文(Bowen)盆地二叠系烟煤中煤层气的组成和同位素组成,提出了这两个盆地煤层气的生成机理,并证实了两个盆地的煤层气以次生生物煤层气为主;波兰的Upper Silesian和Lublin盆地晚石炭世含煤地层煤层气也为次生生物煤层气[20~21]。
目前对次生生物煤层气的生成机理达成的共识是:成煤后,因构造运动煤层被抬升到近地表,含菌的地表水下渗进入煤层,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使煤化过程中产生的湿气、正烷烃及其它有机质经细菌降解和代谢作用而生成次生生物煤层气[22],次生生物煤层气代表了一种重要的煤层气源。
国内也开展了对次生生物煤层气的研究,陶明信等[17]研究证实了淮南新集矿区的煤层气中有53%以上为次生生物煤层气,但与此同时国内的学者也经研究指出,不能受美国“次生生物气成藏”理论的影响,盲目地把我国煤层气同位素普遍偏轻的现象笼统解释为次生生物煤层气,我国煤层气同位素偏轻主要是因为煤层气发生了分馏效应[23]。
总体来说与外国学者们所取得的成果相比,我国在煤层气生成机理尤其是次生生物煤层气的生成机理及其资源意义方面的研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今后有待加强研究工作。
煤层气的赋存机理煤层中煤层气赋存的多少,关系到煤层中煤层气的含量以及煤层气在煤层中的流动规律,因此对煤层气赋存机理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煤层气以溶解气、游离气和吸附气三种方式赋存于煤层的孔隙、裂隙双孔隙系统空间之中。
割理孔隙度一般都较小且被水充满,其中溶解气、游离气较少,因此主要作为煤层气渗流运移的主要通道。
煤层气主要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的基质微孔中,吸附气占总含气量90%~95%以上,正是于煤的这种吸附特性决定了煤的储集能力。
煤层气以游离态、吸附态、溶解态三种方式在煤层中赋存,三种状态处于一个动态平衡过程中[16]。
在地层温度、压力及水动力条件变化时,煤层气的赋存状态也相互转换,吸附状态转化为溶解状态、游离状态,或游离状态、溶解状态改变为吸附状态。
其赋存机理如下所示:煤层气主要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的基质微孔中以及三种赋存状态以动态平衡形式共存,有别于常规天然气依赖圈闭作用富集成藏。
此,煤层气赋存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煤层气吸附机理的研究上;吸附机理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对经验性的吸附公式以及吸附模型的建立上;目前最为基础和常用的吸附模型Langmuir单分子等温吸附理想模型和BET多分子层吸附模型。
此后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常规吸附模型来描述的;等[24]研究了低压下气体单层吸附能力与煤层孔隙结构对甲烷采收率的影响,观察到了吸附滞后现象;吴俊[25]用Langmuir吸附模型参数计算煤表面能的方法,并讨论了表面能与煤变质程度的关系,刘红岩等[26]探讨了煤岩吸附时间与煤级、煤灰分、煤岩组成、解吸温度等的关系,结果表明煤岩组成和煤级的影响较大。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深化了对煤层气吸附机理的认识,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乌克兰科学家Alexeev等[27]采用核磁共振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认为煤中有固溶态煤层气赋存形式的存在;已有实验证明了Langmuir吸附模型不能解释于煤储层非均质性引起的煤层气吸附滞后现象;煤层气在正常地层超临界状态条件下的吸附特征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煤层气的运移机理煤层气藏是一种压力圈闭气藏,其运移是指煤储层内煤层气的解吸扩散渗流过程,运移的结果是导致煤层气的相对富集和贫化。
煤层气的运移包括解吸—扩散—渗流三个过程。
煤层气的开采实际上也经历了解吸、扩散、渗流三个阶段,首先煤基质内表面上吸附的煤层气因孔隙压力降低而解吸,扩散至裂隙中转变为游离煤层气,然后于裂隙和井孔之间的压力梯度及煤层气的浓度梯度产生煤层气渗流,最终煤层气井产出。
因此研究煤层气的运移机理对于提高煤层气的产气量有着重要意义。
解吸机理解吸是煤层中的吸附气于自气体压力减小而转变为游离气的过程,于煤层气在煤层中的解吸和吸附是两个可逆的过程,因此以往对解吸机理的研究主要是对煤层气吸附机理的研究,力求从吸附机理的反向对煤层气吸附机理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