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5.81 MB
- 文档页数:114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同意识的产生相一致,意识是潜能,认识是意识的体现和发展。
)1、认识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过程2、认识论和本体论3、认识和认识论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是人的属性,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实践是使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实践锻炼了人的体力和思维能力,也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
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但并不否认从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知识的方式。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开拓新领域,涌现出新的问题、新的需要。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断接触新领域,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和矛盾。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校正认识,再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同“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一起理解)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主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
b、性质和特点: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的肉体、大脑都是自然分化的物质的事物)社会历史性(个体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认识受到所处社会条件的制约)能动性(突出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c、结构:个体、群体和整体人类2、认识客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所指的对象b、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对“对象性”的理解: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能构成认识客体。
)c、结构: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基本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下列选项中,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是()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解析: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2.那种主张“天赋的才能”“天生的心灵禀赋”的观点属于(A)2-99A.唯心主义先验论 B.旧唯物论的直观反映论C.唯物主义反映论 D.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解析:A,那种主张“天赋的才能”“天生的心灵禀赋”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C、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解析: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A、普遍性B、特殊性C、不确定性D、绝对性解析:C,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5.在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属于()A、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B、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解析:D,在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属于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2.1.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解析:B,旧唯物主义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认识的本质问题,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所以B项正确。
2.从本质上看,认识是()A、主体主观精神的产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解析:B,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
在本质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唯心主义哲学点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不能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否则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反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4、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就是任何真理都必然饱含着相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据优先股地形的真理,之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具有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点: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教学难点: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授课时间:6课时教学方法:(1)理论讲述。
(2)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广泛运用视频影像、图像,主要是运用与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3)案例分析:案例与理论讲授结合,提高理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丰富性。
(4)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提问、讨论、演讲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5)师生互动:通过教师理论讲授与学生的互动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在互动中教师讲出深度、新意。
(6)实践教学:辩论赛。
教学内容: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问题导入:我们每天都在思考,都在进行着具体的认识活动,但我们对有关认识的来源和要素,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规律等问题的了解并不一定很清楚。
实际上,诸如人的认识是怎样来的?人的认识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怎样证明我们思维的内容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等问题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且思想家们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反映论和先验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野。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对人的认识发展的历史、认识的要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性等问题进行探讨,并着重介绍在上述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一)科学实践观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反映论的观点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3.认识的主体是指()A. 一切有生命的人B. 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C. 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4.认识的客体是指()A. 一切客观实在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 一切社会存在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6.反映论是()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A.直接性、形象性B.逻辑性、综合性C.间接性、抽象性D.真理性、主观性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直接性和形象性B.间接性和抽象性C.客观性和实在性D.具体性和历史性9.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B.是不可靠的C.没有客观依据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10.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11.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12.真理是指()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13.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B.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D,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16.真理观上绝对主义错误是()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C.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D.只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不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17.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
#马原笔记#第二章第二节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本身是主观的客观:普遍有效的)经典真理观(看天):反映论、可知论、符合论(一元性)非经典真理观:共识论(集体知觉)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的区别: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上,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答案不够完整,应从“客观是普遍有效”来解释) 1. 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也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 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p77-78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即具有确定不疑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具有可怀疑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 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 相互包含。
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性的相对性之中。
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使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
认识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和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理解,因此具有客观性;认识是由人主体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具有主观性;由于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水平,因此认识也具有历史性。
二、认识发展规律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说明实践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源泉。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深化对客观世界的理解。
2.感性认识与概念形成感性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第一手材料。
在感性经验基础上,通过概念形成过程将个别经验转化为普遍规律或范畴。
这种过程既包括归纳推理也包括演绎推理。
3.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而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的有效途径。
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4.认识从表面到深层次的转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在初步感性认识后,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逐步深化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5.阶段性与渐进性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两个方面。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也不同。
但是,在每个历史时期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在前一时期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
三、认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主观唯心主义倾向由于主体思维活动具有主观性,因此很容易产生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忽视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2.机械唯物主义倾向机械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但是忽视了物质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3.形而上学倾向形而上学强调事物的静止状态,忽视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缺乏历史性和动态性。
四、认识发展的未来趋势1.科技创新推动认识深入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将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