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及发展现状所谓微生态制剂是指在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调整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人、动植物)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的生理活性制品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理菌群生长繁殖的生物制品。
微生态制剂较为常见的是乳酸菌制剂,乳酸菌制剂是指将乳酸菌培养后,再用适当的方法制成带活菌的粉剂、片剂或丸剂等,服用后能起到整肠和防治肠胃疾病作用的一类微生态制剂。
乳酸菌制剂是微生态制剂的一种,我国1994 年农业部批准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品种有: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粪链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乳链球菌等,其中大部分也属于乳酸菌类。
下面以乳酸菌制剂的研究及发展来阐述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1 人体的微生态平衡生物的生存与繁衍,必须适应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外环境(也称为大生态)和内环境(也称为微生态)。
各类微生物在体内的微环境中形成一种微生态平衡。
这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中动态的生理性的组合。
一个成年人大约有1 X 1013个细胞,而肠道中栖息着约由400 个种组成的1 X 1014 个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它们之间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其中大部分与细胞接触,交换能量和物质,甚至互相传递遗传信息。
这些微生物具有各种各样的酶类,进行着非常出色的有条不紊的代谢活动,它们对机体的营养水平、生理功能、药物效应、免疫调节、肿瘤发生细菌感染、衰老过程、毒素反应和突然的应激反应等都有作用[5]。
机体内的微生物有下列四个特征:1. 1 定位在机体内,不同微生物的正常种群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基本是一定的。
以回肠下部的结肠最为集中。
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
同一种群,在生物学上基本是相同的. 但在生态学上是不同的,原籍菌在原籍是益菌,如果脱离了原籍转移到外籍,成了异位菌,就可能是有害菌。
在微生态平衡中. 定位能防止细菌异位与内源性感染。
1. 2 定性在机体中. 并不是任何微生物都能生存下来,只有某些特定的菌群才能繁衍生息。
国内外饲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最早研究和应用畜禽微生态制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蒙哈德(Mollgaard)首先发现使用乳酸杆菌饲喂仔猪可有效的增加仔猪的体重并改善仔猪的身体健康。
然而20世纪50、60年代正是抗生素研究、生产和使用的黄金时期,导致微生态制剂研究和开发工作处于低潮,一段时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80年代中期情况才有了根本性的扭转。
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新兴的饲料添加剂,虽然近10年来发展很快,但其使用效果存在着明显的不稳定和不连续性。
这主要由于缺乏对动物正常及病态状态下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特性的研究,对肠道做生物和寄主之间的互相作用方面的研究更少。
只有更深入的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在动物生长发育和保健中所起的作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新型微生态制剂的高效、安全。
1猪、鸡肠道微生态学的最新研究进展1.1猪、鸡肠道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和结构组成与所有的脊椎动物一样,仔猪和仔鸡的胚胎处于无菌状态,分娩时由于仔猪受到母体产道、粪便及环境微生物的影响,在出生后的3~4个小时,肠道内开始检出大肠杆菌和链球菌。
兼性厌氧菌作为第一批在仔猪肠道定植的菌株是由于仔猪初生时肠道内环境中高溶解氧。
高氧化还原电位等选择的结果。
动物初生24小时之后,大肠杆菌和链球菌菌数达到108。
48小时仔猪肠道内开始出现可以在微氧环境中生存的乳酸杆菌,72小时专性厌氧菌、拟杆菌开始在肠内定植。
然而以上的描述只是一个理论模式,仔猪体内的菌群发育情况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Muralidhara(1977)的研究报告指出,仔猪出生后4个小时粪便中可以检测出乳酸杆菌,而8个小时之后才检测出大肠杆菌。
Monghan(1992)发现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最初出现在仔猪粪便中的时间各仔猪明显不同,从25个小时开始到出生后7天都有发生。
Katouli(1995,1997)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仔猪的肠道菌来源,发现母猪是仔猪前两周内肠道微生物的主要污染源,然而对大肠杆菌基因型的分析却证明环境因素同样起了很大的作用。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摘要:微生态制剂是指利用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成员或促进物质经特殊加工工艺支撑的活菌制剂。
微生态制剂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无毒副作用、无残留及无抗药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由于微生态制剂的特点是效果好、成本低且不污染环境,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1947年,外国学者首次用乳酸杆菌饲喂仔猪后发现,乳酸菌可有效改善猪营养状况,增加其体质量。
但微生态制剂一直没有得到深人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逐渐被实际应用于畜禽养殖业。
Lioyd(1997)试验证明,乳酸菌对肠道致病菌有颉颃作用。
Schillinger(1989)发现,乳酸菌可预防消化道疾病并有促进宿主生长的作用。
Sorokulova(1998)研究发现,饲喂益生菌可提高巨噬细胞活性。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和美国饲料管理协会(AAF— CO)(1989)规定了43种允许饲喂的微生物。
我国微生态制剂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部(1999)第105号文件公布允许使用的微生物种类是12种。
目前,我国的年使用量已超过l 000 t。
1微生态制剂的定义与分类1.1定义微生态制剂是指利用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成员或促进物质经特殊加工工艺制成的活菌制剂。
较早被称作益生素和促生素,国内亦称为微生态制剂。
在美国被命名为DFMs(直接饲用微生物)。
欧盟委员会将其命名为微生物制剂。
根据《动物微生态学》(何明清,1998)理论,机体通过补充外源有益菌群,使消化道内有益菌群迅速生长繁殖,并建立种群优势。
微生物制剂的抗病促生长机制尚处于假说阶段,即菌体自身的蛋白质、维生素及代谢产生的多种抑菌物质和酶类共同实现其促生长作用。
1.2微生态制剂的分类1.2.1 按成分分为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3大类益生菌是有利于宿主肠道微生物平衡的活菌食品或饲料添加剂。
目前,用作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的微生物主要有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光合细菌等几大类。
益生元是能有选择性地刺激宿主动物消化道内有益菌的生长,从而对动物产生有利作用的食品或饲料中的不可消化成分,包括低聚糖、微藻(如螺旋藻和节旋藻)及天然植物(如中草药和野生植物)等。
口服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及应用第一章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微生态制剂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微生态制剂是指在人体内有益的微生物群落,可以通过口服、直肠给药等方式进入人体,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抵抗力、改善肠道健康。
其中,口服微生态制剂因其便携、易操作、副作用小等特点,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第二章口服微生态制剂的种类口服微生态制剂根据其成分不同可以分为:单一菌种口服微生态制剂、复合菌群口服微生态制剂、预生物制剂、益生元及其他制剂等。
1. 单一菌种口服微生态制剂单一菌种口服微生态制剂是指只含有一种生物菌株,常见的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
此类制剂具有特异性,可以起到针对性的作用,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生态平衡的相互关联性,单一菌种制剂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2. 复合菌群口服微生态制剂复合菌群口服微生态制剂是指含有多种菌株的微生态制剂,通常包括多种有益菌种。
此类制剂具有群落效果,可以增加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增强肠道菌群的稳定性。
3. 预生物制剂预生物制剂是指含有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低聚糖类物质,可以作为有益菌的营养物质而被某些细菌利用,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具有促进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
常见的预生物制剂有乳果糖、低聚果糖等。
4. 益生元及其他制剂益生元是指在体内能够被微生物发酵而产生利益的特异性低分子物质,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其他制剂包括微生态菌液、微生态多糖等。
第三章口服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口服微生态制剂通过定植在肠道内,逐步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数量,从而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
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1. 抗菌作用口服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菌株可以分泌抗菌物质,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降低肠道疾病的发生风险。
2. 发酵作用口服微生态制剂中的不同菌株可以利用人体内的营养物质生长繁殖,同时释放出特定的代谢产物,影响肠道环境,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
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曾媛媛1杨进2艾春香11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2厦门利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12水产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gics of aquaculture)指直接从水环境中和水产动物本身分离的正常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在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生态平衡失调原理,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制剂,按组成可分为益生菌(Probiotic)、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生元(Symbiotic)3大类[1],它的无毒、无残留、无副作用、不产生抗药性、对环境无污染,对于水产健康养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最有希望替代抗生素d的绿色制剂。
其作用主要包括:调整水产动物肠道菌群平衡,在肠道内建立有益菌群,与致病菌间就生存和繁殖的空间、时间、定居部位以及营养素等开展竞争,抑制有害菌的增殖;防止有毒物质胺和氨的积累,从而保护机体不受毒害;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抵御病原菌侵染;补充水产动物营养,如维生素、氨基酸等;促进水产动物消化吸收,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动物生长发育。
目前,用于水产微生态制剂剂型主要有粉剂和水剂两种。
本文简要概述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期为规范、完善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的研究与应用1.1菌种选择与制备1.1.1菌种选择菌种选择的首要原则是安全性,其次是高效性、稳定性、易培养[2]。
菌种选择直接影响到水产微生态制剂的功效和安全性,其选择标准必须考虑生物安全、生产方法和过程,微生态制剂的保存方式等因素,清楚微生态制剂在宿主体内的具体位置发挥何种效应,产生何种结果[3];对于复合制剂,还要注意菌种的搭配和协同作用[4]。
水产微生态制剂实际生产中选择的菌种首先根据不同的宿主和养殖环境,最好从水产动物的肠道或其它组织器官或养殖水环境中筛选出可以成为益生菌的潜在菌株(PP,即potential probiotic)[3],它必须是水产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其进入水产动物肠道后能定植并迅速生长繁殖;有良好的益生功能,活力强大,能在低pH条件下存活并能植入肠粘膜,并对水产动物本身无“三致”作用(致畸、致残、致突变)[5]。
1082018年第7期生态产业1.微生态制剂种类按照不同分类方式,微生态制剂分成不同种类。
1.1按照菌种类型分类根据菌种类型不同可将微生态制剂分为四种。
其一,乳酸菌类微生态制剂,主要包括粪链球菌、嗜酸乳杆菌等厌氧或兼性厌氧菌群。
乳酸菌在维持消化道正常微生物菌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其耐热性低,通常难以得到稳定质量的产品。
其二,芽孢杆菌类微生态制剂。
该菌群属于好氧菌,常见的包括枯草芽孢杆菌、东洋芽孢杆菌等。
芽孢杆菌以芽孢的形式反之,有着较强的抵抗干燥、高温、酸碱性的特点。
通常产品有着较为稳定的性能,能够通过酶促反应维持肠道健康。
其三,酵母类微生态制剂。
酵母细胞有着丰富的蛋白质,可应用范围广,在啤酒制造、糕点生产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酵母类微生物制剂在提高饲料适口性、提高动物免疫力等方面都能够发挥良好的效果。
其四,光合细菌类微生态制剂。
该制剂主要指的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一些微生物,此类微生物菌群通常含有较为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族,可以应用于水体环境改善等方面。
1.2按照微生态制剂用途分类根据微生态制剂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微生态治疗剂。
主要是利用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微生物的特性对消化道内环境进行调整,能够有效将消化机能紊乱、感染等情况改善。
其二,微生态促生长剂。
能够利用酵母、真菌等微生物促进消化,加上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所以在促生长方面也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其三,微生态多功能剂。
主要包含多种菌株,在肠胃保健、疾病防治、促生长等方面都能发挥一定的效果。
1.3按照微生态制剂物质组成分类根据物质组成不同可分为三类。
其一,益生素。
益生素在宿主健康水平、平衡宿主微生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动物肠道内,益生素能够在自身生长同时抑制一些有害病菌,能够有效提高宿主身体健康水平。
其二,益生元。
益生元也叫作化学益生素。
有益微生物能够吸收益生元,同时宿主也能够将其消化吸收,能够有效提高宿主体内有益菌群的生长。
其三,合生元。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微生态制剂是指利用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成员或促进物质经特殊加工工艺制成的活菌制剂。
微生态制剂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无毒副作用、无残留及无抗药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由于微生态制剂的特点是效果好、成本低且不污染环境,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阐述了微生态制剂的定义以及分类,微生态系统的定义,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对未来微生态制剂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应用
1947年,外国学者首次用乳酸菌饲喂仔猪后发现,乳酸菌可有效改善猪营养状况,增加其体质量。
但微生态制剂一直没有得到深人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逐渐被实际应用于畜禽养殖。
目前,我国的年使量已超过1000t。
1 微生态制剂
1.1 微生态制剂的定义
微生态制剂,又名益生素、生菌剂、活菌剂。
动物微生态制剂是兽医生物制品的一种,它是根据动物微生态学基本原理研制的用于调节动物机体微生态平衡,增强动物对肠内有害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或通过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来预防疾病,从而促进动物生长或提高饲料
转化率的一类药物或饲料添加剂[1]。
1.2 微生态制剂的分类
微生态制剂中,其常用的菌种有:乳酸杆菌类(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粪链球菌等)、芽抱杆菌类(地衣芽抱杆菌、枯草芽抱杆菌、蜡样芽抱杆菌)、酵母类(酿酒酵母、石油酵母)。
2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原理
2.1 微生态系统的定义
微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结构的空间内,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的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相互交换的统一生物系统(Biosystem)[2]。
当原有的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时,不同菌群优势的变化在临床上则表现出不同的疾病症状。
如果找到可以用帮助重建微生态平衡的方法,则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治愈该部位疾病。
2.2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微生态制剂进入机体内主要通过一些物质的生成和对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改变而发挥作用,其作用机理相当复杂,而且在理论上的研究进展还比较慢,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论和假说[3]。
2.2.1 微生物优势种群理论
正常动物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时有益微生物占绝对优势,对整个种群起控制作用。
一旦该优势种群受到破坏,失去这种优势,就会导致动物微生态失衡,致使动物发病。
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可以补充或恢复优势种群,使失调的肠道微生态重新达到平衡。
从而使动物健康得到恢复。
2.2.2 生物屏障理论生物屏障理论
又称生物颉颃理论,也称嵌合作用。
正常微生物群构成机体的防御屏障,其中包括生物学屏障和化学屏障,微生态群有序地定植于黏膜、皮肤等的表面或细胞间形成的生物膜样结构上。
形成一层生物膜,封闭了致病菌的侵入门户,起着占位争夺营养、互利互生等生物共生或颉颃作用。
2.2.3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抵御感染
微生态制剂可作为非特异免疫调节因子,通过细菌本身或细胞壁成分刺激宿主免疫细胞,使其激活,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巨噬细胞的活性。
激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
2.2.4 生物夺氧理论
微生态制剂中有益的耗氧微生物在生物体内定植,消耗环境内的氧气,可降低局部氧分子的浓度,有利于专性厌氧菌的定植和生长繁殖,
而需氧与兼性厌氧菌下降。
使肠道微生态平衡恢复正常,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有些微生态制剂含有蜡样芽孢杆菌和枯草杆菌等需氧芽孢杆菌,这些菌不是正常菌群的主要成员,在肠道不能长期定植。
但能迅速消耗氧,使pH迅速降低,从而有利于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的生长。
3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3.1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背景
由于抗生素有抗药性、残留性、二重感染等特性,欧盟己全面禁止抗生素作为动物的饲料添加剂,其他各国也在加大对抗生素的限制,目前的研究认为,抗生素的负面效应主要有: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其耐药性因子的传递频率虽然只有,但由于细菌数量大、繁殖快,在这一频率下,仍造成抗药菌株的扩散、蔓延,而且可以使一种细胞产生多种耐药性[4]。
3.2 微生态目前的应用现状
日前在实际应用中,各国都有其法律的规定。
在美国准许直接饲喂的微生物报道已有43种。
但用于商品化生产的主要有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酵母菌、米曲霉等。
日本主要使用枯草杆菌、纳豆芽抱杆菌、乳酸杆菌、乳酸球菌、酪酸菌等。
我国正式批准生产的菌株主要有蜡样芽抱杆菌、枯草芽抱杆菌、乳酸杆菌、乳酸球菌、
酵母菌等。
在市场上,国外生产厂家使用最多的是Toyoi菌(抱子型杆菌培养物,从土壤中分离),其次为酪酸菌及Bifid (初代培养双歧杆菌)。
国内外关于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大局限于应用效果方面,而对于推广应用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仅发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主持《微生物改良养殖生态技术的推广应用》,除此以外,暂无发现有关微生态制剂推广应用文面的报道。
国外关于微生态制剂的研究比较早与相对成熟,对我国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前景和展望
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是绝对安全的。
有的益生菌含有的抗药因子可以通过基因物质的交换转移到正常的肠道菌群中、现在有人把含有抗药因子的基因工程菌用做益生菌,其结果将会和滥用抗生索一样,制造出任何抗生素都无法消灭的超级细菌,给人类造成更大的威胁。
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已是大势所趋,值得指出的是,在研究益生菌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动物肠道菌菌群自身的特点及与寄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设计出新一代高效的微生态制剂。
参考文献
[1]黄永庆,陈学豪.复合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饲料研究,2004(7):42~43.
[2]张雅萍,史政荣.益生茵对烧伤大鼠肠道膜茵群和sIgA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16(5):257~259.
[3]Sekine K,Ohta J,OnishiM,et al.Analysis of antitumor proper tiesof effector cells stimulated with a cellwall preparation of bifidobacterium infants.BiolPharm.Bull,1995,18(1):148~153.
[4]程林春.微乍态制剂的应用[J].中国畜牧兽医,2003,30(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