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权的法律属性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论环境权的属性与法律保护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
而环境权作为一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权利,其属性和法律保护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境权,简单来说,是指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它不仅关乎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影响着子孙后代的未来。
从属性上来看,环境权具有多种特征。
首先,环境权具有人权属性。
良好的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每个人都有权享有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安全的食品等。
这是人类作为生命体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保障其尊严和自由的前提。
如果连基本的生存环境都无法保障,那么人的其他权利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环境权具有社会权的属性。
这意味着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为公民创造和维护良好的环境。
国家应当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实施政策措施,来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合理利用资源等。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当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形成共同治理的合力。
再者,环境权还具有公共利益属性。
环境是一种公共资源,其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利益。
例如,一片森林不仅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观,还对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保护环境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然而,尽管环境权如此重要,但其在法律保护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一些领域仍存在空白和模糊之处,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有效地保障公民的环境权。
另一方面,执法力度不够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有些地方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对一些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惩处。
此外,公众的环境权意识相对薄弱。
很多人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维护自身环境权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加强对环境权的法律保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环境权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建立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让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第三章环境资源法的基本权利内容概要:本章对环境权的概念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述,结合环境权理论,针对存在的维护环境权案例进行讲解。
本章知识点:环境权概述、环境权。
本章学习重难点:环境权。
本章学习目标:掌握环境权的产生,概念及其性质,理解环境权的分类,以及分类中公民环境权,同时能结合实践的案例,分析环境权相关法律问题。
建议学时:2学时知识点一:环境权概述一、环境权的提出本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次大战以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害事件不断、污染严重和发展中国家贫困与人口压力大、资源破坏严重的形势下,世界各国一方面致力于运用技术手段治理污染,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寻求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和管理环境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
60年代,在联合国大会组织下,西方国家展开了关于公民要求保护环境,要求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的法律依据的大讨论,引起世界瞩目。
1966年,联大第一次辩论人类环境问题,在各成员国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大会取得共识,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专门会议共商环境保护大计,这便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由来。
七十年代初,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国际法学者雷诺·卡辛向海牙研究院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要将现有的人权原则加以扩展,以包括健康和优雅的环境权在内,人类有免受污染和在清洁的空气和水中生存的相应权利。
卡辛认为,环境权具体应包括保证有足够的软水、纯净的空气等,最终保证人类得以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
1970年3月,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在东京召开了"公害问题国际座谈会",会后发表的《东京宣言》指出:"我们请求,把每个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环境的权利和当代传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
"从而更为明确地提出了环境权的要求。
论环境权的属性与法律保护论环境权的属性与法律保护引言环境权是指每个个体都享有的,保护和改善环境所带来的利益和权益。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权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权问题,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环境权的属性以及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环境权的属性环境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利,具有以下几个属性:1. 公共性环境权是集体性的权利,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福祉。
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健康的环境,因此环境权的行使涉及到公共利益的平衡和权衡。
2. 持续性环境权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密切相关。
它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要求人类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后代子孙的利益。
因此,环境权是一个持续性的权利,需要长期维护和保护。
3. 综合性环境权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空气、水、土壤等多个环境要素。
同时,环境权也与其他权利密切相关,如健康权、生存权等。
因此,环境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利益和权益。
环境权的法律保护由于环境权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法律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环境权法律保护的几个方面:1. 国际法的保护环境权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保护。
《联合国人权宣言》中确立了每个人都有权享受适当的生活环境的原则,许多国际公约和法律文件也强调了环境权的重要性。
例如,巴黎协定旨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确保人类的环境权得到充分保障。
2. 国内法的保护在国内,许多国家也通过法律来保护环境权。
这些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这些法律通过设立环境保护标准、限制污染物排放等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的环境权。
3. 基本权利的保护环境权作为一种基本权利,与其他基本权利存在内在联系。
例如,环境权与人的生存权、健康权密切相关。
因此,在保护人的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就保护了环境权。
4. 司法救济的保护环境权的法律保护还包括司法救济机制。
当个人或团体的环境权遭受侵害时,可以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 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
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环境权是环境法的一个环境权是环境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环境立法和执法、环境管理和诉讼的基础,也是环境法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权指环境法律主体就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关于环境权的种类,从享有环境权的主体来看,可分为个人环境权、单位环境权、国家环境权、人类环境权。
还有些学者认为自然体也有环境权。
公民的环境权,指公民享有良好、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公民的环境权一般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程序性权利和实体性权利。
实体性权利包括生态性权利和经济性权利。
生态性权利即良好环境享有权,人们享有清洁、健康的环境的权利,体现为公民对一定质量水平环境的享有并于其中生活、生存、繁衍,公民有在良好、适宜、健康环境中生活的权利。
这是保障公民身体健康的首要条件,也是公民环境权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
具体包括:(1)宁静权,指公民有不受噪声、振动污染的权利;(2)日照权,指公民有享受阳光照射不被阻挡的权利;(3)通风权,指公民享受周围环境有良好的通风条件的权利;(4)眺望权,指公民享有视线不被阻挡的权利;(5)清洁水权,指公民享有饮用清洁、卫生的水的权利;(6)清洁空气权,指公民有呼吸新鲜、清洁空气的权利。
(7)优美环境享受权,指公民享有对风景名胜区等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环境观赏游玩的权利等等。
经济性权利表现为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具体可分为环境资源拥有权、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权(环境使用权)、环境处理权等.程序性权利是指公民有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权利,参与政府有关环境的行动的决策过程,要求政府听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具体包括环境知情权(又称为环境信息权,是国民对自身的环境状况以及国家的环境管理状况等有关信息获得的权利)、环境立法参与权、环境行政执法参与权、环境诉讼参与权、环境监督权(即公民有对污染破坏环境的政策和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环境权的界定作者:付园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8期摘要本文基于对环境权属性,主体和内容的界定,提出了资源权的说法,并且对资源权的属性和概念进行了阐述,明确环境权与资源权应当分离,同时在承认两者分离的基础上又肯定他们之间存在交叉部分。
关键词环境权资源权人权财产权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261-02一、环境权概述(一)环境权的属性首先,环境权是一种基本人权,目前还不具备成为法律权利的条件。
环境是公民作为生物个体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和空间场所的提供者,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环境权又始终以环境作为权利的媒介,人们依附环境而生存与发展,对环境的享受权自然应当是人类应当具有的基本人权。
法律权利存在的依据是法律规则的具体规定。
目前,环境权并非像民事权利那样具有可诉性,当权利主体受到侵害时没有诉权,显然环境权成为法律权利并不成熟。
①其次,环境权的内容未被法律完全确定,并且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时期,人们对环境权内容也存在不同认识,将环境权的内容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并非易事。
故仅仅依据法律规定了环境权的部分内容就认为其是法律权利,显然是以偏概全。
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制度的完善,环境权成为法律权利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其次,环境权是私权。
有学者基于“公共信托理论”认为环境权属于公权。
环境要素如果为私人所有,极易造成污染和浪费,为了合理的支配和保护这一财产,应当将其委托给国家进行管理,国家作为受托人必须对全体国民负责。
主张环境权是公权的学者是正是基于国家对环境的管理职能。
也有学者认为环境权是私权,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环境权理论产生的背景是因为民众对政府权力的不信任,其目的之一就是以环境权来保障公民权。
因此环境权应当是公民享有的权利,是一种私权。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分析权利的属性应当从其产生的理论背景出发,环境权应当是赋予公民的权利。
(二)环境权的主体目前学界对环境权主体的界定很广泛,认为国家、法人、其他组织和公民,甚至整个人类、自然体以及尚未出生的后代人都是主体。
第三章环境权理论一、环境权理论的变迁1.环境权的提出(1)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大会以决议的方式决定召开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并号召全世界人民共同讨论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
世界上许多国家踊跃参加了这一讨论。
(2)在美国,展开大讨论的题目是——公民要求保护环境、要求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对此,人们提出了各种观点和学说,其中最具影响力并被广泛接受的是密执安大学教授约瑟夫·萨克斯提出的制定专门的环境保护法的倡议,而专门的环境保护法的任务在于建立新的权利体系。
(3)1960年,原联邦德国的一位医生向欧洲人权委员会提出控告,认为向北海倾倒放射性废物的行为违反了《欧洲人权条约》中关于保障清洁卫生的环境的规定,从而引发了是否要将环境权追加进欧洲人权清单的大讨论。
(4)70年代初,国际法学者雷诺·卡辛向海牙研究院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要将现有的人权原则加以扩展,以包括健康和优雅的环境权在内,人类有免受污染和在清洁的空气和水中生存的相应权利。
卡辛认为,环境权具体应包括保证有足够的软水、纯净的空气等,最终保证人类得以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
(5)1970年3月,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在东京召开了“公害问题国际座谈会”,会后发表的《东京宣言》明确提出:“我们请求:把每个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环境的权利和当代传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
”从而明确地提出了环境权的要求。
2.立法与司法实践(1)立法实践①在国内法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环境保护的内容写进了宪法,有的国家明确地将环境权作为了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法律。
其中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或修改综合性环境法律的国家就有70多个。
②环境权为国际上所接受充分地表现在一系列的国际性宣言及有约束力的文件中。
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是最早宣告环境权的。
环境权的宪法权利属性分析发布时间:2022-05-07T01:48:35.819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2期作者:郑璐娟[导读] “生态文明”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8年的修宪中,“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序言。
然而在发展“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对环境权的保护存在着立法上的缺失。
本文从环境权的产生与其法理基础开始展开论述,剖析环境权的内在价值和属性,由此得出环境权自身属性使其具有入宪标注。
同时,时代背景为环境权入宪提供了推动力,政府环保部门执法不力产生了环境权入宪的现实需要,域外的实践为环境权入宪提供了经验指引。
郑璐娟(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00)摘要:“生态文明”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8年的修宪中,“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序言。
然而在发展“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对环境权的保护存在着立法上的缺失。
本文从环境权的产生与其法理基础开始展开论述,剖析环境权的内在价值和属性,由此得出环境权自身属性使其具有入宪标注。
同时,时代背景为环境权入宪提供了推动力,政府环保部门执法不力产生了环境权入宪的现实需要,域外的实践为环境权入宪提供了经验指引。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权;人权;基本权利;宪法一、环境权的产生及其法理基础当前,世界范围内相当大的一部分国家认可了环境权的宪法权利性质。
从环境权的本质属性和世界诸多国家对它的态度来看,环境权入宪具有正当性和可行性。
要解决环境权入宪的必要性问题,明确环境权的内涵是其前提。
(一)环境权的产生环境利益对人的价值毋庸置疑。
就环境的功能而言,其具有提供物质产品和提供生态产品的功能。
其次,环境作为一种公共利益,具有经济性和生态性的价值。
环境利益对人的价值在于它的“有用性”。
基于这种利益受到破坏,无法按照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满足公民的需要,因此,便产生了以环境利益为客体的环境权。
笔者认为,环境权的产生由两个事实要素共同作用——工业革命背景下环境利益受到损害和传统法律框架中的理论无法完整保全该利益。
浅析公民环境权及其入宪问题作者:王璞游远航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04期摘要当前,全球各国日益关注环境恶化问题,作为环境保护问题的核心——环境权,越来越成为环境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主张和新的法律理论,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价值取向,各国的学术界和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对环境权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正因为如此,对环境权理论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公民环境权权利救济环境资源作者简介:王璞、游远航,郑州大学法学院2008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2-249-02一、公民环境权的法律属性由于人类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公民的权利,与此同时,公民权利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公民环境权就是其中之一。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将环境权或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写入宪法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立法的一种趋势。
随着环境问题逐渐被普通民众关注,人们充分认识到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是得不偿失的,不利于社会的最终发展,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公民环境权的法律属性,目前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财产权说,把环境权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财产权利;一是人格权说,认为环境权是人格权的一种。
作为环境权的主体,公民的人身权益包含于公民的环境权益之中,而侵犯环境权的后果往往最终损害公民的身体健康权益;一是人权说,即认为是人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环境权是一项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一是人类权说,认为环境权是指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或者地球上的所有居民共同享有的权利。
公民环境权应当是人的一种生下来就应当享有的权利,它不但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其存在基础,而且以人的社会属性为本质特征,是环境时代作为人类个体所应当具有的。
因为:1.环境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公民环境权包含了基本权利的本质属性:一是自然性。
基本权利都属于自然权利是基本权利理论或法治学说的重要观点之一,因为任何基本权利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都包含着一定的伦理因素,而环境权作为人生下来就享有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的权利,在根本上是由法律来支持的,而不是道德。
简述环境法的属性:
环境法是调整与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相关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相关的社会关系的法律。
它具有以下属性:
1、环境法具有阶级性。
环境法同其他部门法一样,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用特定形式颁布,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的行为规则。
环境法具有行为规范性、国家强制性等法律基本特征,它既不同于环境道德规范,也不同于企业事业单位的内部规章和其他非法律文件。
环境法具有所有法律的一般属性——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2、环境法不具有阶级性。
这是因为:
(1)环境法的产生是由于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不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环境法与刑法、民法、行政法等不同,虽然都需要国家公权力来保证实施,但是后者会涉及到国家相关部门,如法院、政府等,而环境法更多的体现了社会性,需要依靠每个公民内心自觉去遵守与维护。
有时国家公权力的干预并不能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只有依靠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环境。
所以说环境法更多地体现了社会性。
(2)环境作为人类共同的生存条件,并不能为私人单独占有,也不是国家单独就能实现管理的。
国家的统治阶级与其所统治的公民一样,同时都受到环境的约束,他们之间不
存在阶级性,同样都有利用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
因此,环境法不具有阶级性。
3、我认为环境法既具有阶级性又不具有阶级性,其具有的应是弱阶级性。
环境法虽然是基于人与社会的矛盾产生的,但是其核心仍然是人与人的关系。
Legal Sys t em A nd So c i et y 匿鍪塑匿蕊竺竺型!!f叁墨!圭垒金环境权的法律性质探讨杨婷摘要环境权作为人权的一项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但环境权的法律性质至今未有定论。
环境权是公权还是私权,抑或是公权与私权结合的新型权利,这对于我国环境立法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环境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项新型权利,其双重属性决定它不能靠单一的部门法进"f-i调整。
关键词环境权法律性质新型权利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29001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当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时,人类积极关注环境问题,探索与环境的关系,寻求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环境权的提出反映了这种趋势,对“环境权”的界定和其法律性质的探讨对环境方面的立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1992年《里约宣言》原则l明确“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
他们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
”这是国际社会对环境权的进一步地肯定,促进国际社会成员进一步对环境权在国内立法的确认。
虽然环境权这个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但环境权的法律性质却未有统一的认识。
环境权是公权、私权还是介于两者之间,观点颇多。
一、环境权是环境法确认和保护的社会权,而非由民法确认和保护的私权1环境权与民事权利不同的理由在于环境法上环境权的主体与民法上民事权利的主体所享有权利属性不同。
环境权是为了维护公共环境利益,而民事权利的行使具有利己性。
在实现方式上,两者也表现出不同,要实现环境权不仅需要环境权权利人的努力追求,同时也还需要环境行政相对人以及环境行政机关为环境权人实现权利创造便利的条件,而民事权利并不完全依赖公权力的积极作为。
二、确认环境权为私权有其必要性。
有学者认为环境权是每个公民平等享有的权利并且体现了个人利益,其具备了私权权利的特征,所以公民环境权可以引入传统民法领域,成为民法上的一项权利3。
论环境权的属性与法律保护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
环境权作为一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权利,其属性和法律保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境权,简单来说,是指公民享有在良好、适宜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权利。
它不仅包括对清洁空气、干净水源、宁静空间等自然环境要素的享有,还涵盖了在环境受到破坏时获得救济和保护的权利。
从属性上来看,环境权具有多重特点。
首先,环境权具有人权属性。
良好的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清洁的环境,人们的生命健康、基本生活需求都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环境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环境权具有社会权的属性。
这意味着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为公民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比如,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来保障公民的环境权。
再者,环境权还具有公共利益属性。
环境是一种公共资源,它的好坏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利益。
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可能会波及到其他地区,甚至对子孙后代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保护环境、维护环境权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尽管环境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现实中,其法律保护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环境权的法律规定尚不明确和完善。
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体系中,环境权的概念和范围还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这使得在具体的法律实践中,对环境权的保护缺乏明确的依据。
另一方面,环境侵权的救济途径存在不足。
当公民的环境权受到侵害时,往往面临着举证困难、赔偿标准不明确、诉讼成本高等问题。
这使得受害者难以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为了加强对环境权的法律保护,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当完善环境权的法律规定。
在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环境权的概念、主体、客体和内容,为环境权的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其次,要建立健全环境执法机制。
加强环境执法部门的权力和能力,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法律的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