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6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1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思维能力:能运用学过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体会诗人笔下的童年生活,品味古诗的韵味,语言特点,感受诗人是如何表现饶有趣味的儿童形象的。
【课前解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与四年级下册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属于同一组诗。
古诗的前两句用“昼”“夜”“儿”“女”等词语,从时间、人物的角度表现出农家耕织的场景:不分日夜,不分男女,村庄上下,一片繁忙。
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未解”“也”“学”等词语表现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流露出赞扬之意。
全诗语言浅近、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一诗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
孩子取冰时的欣喜、穿丝时的小心、敲冰块时的得意一一呈现,表现出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村晚》展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生动地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
这三首诗的内容都涉及古代乡村中儿童的生活,表现出的都是儿童的天真浪漫和童真童趣,但每首诗又各有特色。
首先,儿童进行的活动不同:第一首诗写的是童孙学种瓜,第二首诗写的是稚子弄冰,第三首诗写的是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笛。
其次,儿童活动的环境各异:第一首诗是农忙时的村庄,第二首诗是寒冬时的村庄,第三首诗是夕阳西下的池塘边。
【教学目标】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会认“昼、耘、稚、漪”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字。
1、古诗三首记。
识记生字的方法有很多,好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全班。
◆易错提示:“昼”是上下结构,下部是“旦”,不是“日”;“耘”的左边是“”,不是“”。
(3)重点词语释义。
[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再读古诗,整体理解诗意。
朗诵与交流:(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义、句意。
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记号。
(2)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3)我们可以先弄清以下问题: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做了哪些事?(4)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诗的字面意思,说出诗的大意。
明确:(1)“桑阴”指桑树成荫。
当桑树成荫时,那就是——夏天。
所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田园风光。
(2)这首诗写了“儿女”(大人)、“童孙”(小孩)等人。
(3)这首诗写的事有:大人们白天在田间除草,夜晚把麻搓成线。
小孩子们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过渡: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
我们可以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来就更生动、更流畅。
谁再来试试?(可指名,也可自告奋勇)明确:整首诗的意思:白天,村子里的大人们都去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他们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孩子们不懂得耕田和织布,但他们也没闲着,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过渡:同学们说得正确、全面,那么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诗人通过写夏日农村的田园风光、村民劳作、孩童种瓜,抒——[清]高鼎《村居》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作业:1.背诵、默写三首古诗,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披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本课的三首古诗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春日》。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既有深刻的意境,又有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诗的热爱,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古诗中的字词、句式以及背后的文化底蕴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传承中华文化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难点: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句式以及背后的文化底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古诗所描述的情境,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古诗的内涵,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这三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描绘的景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谈谈对古诗的了解和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1课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并理解其中描述的自然景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四时田园杂兴》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课文内容。
2.难点:区分和理解古诗中的象征意义,提升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教具:PPT、课文朗读录音、相关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或播放相关音频视频来引入本课课文的主题。
2. 学习课文(15分钟)•让学生听老师朗读课文《四时田园杂兴》,并理解其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逐句解释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句子。
3. 分组讨论(10分钟)•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朗读与表达(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进行表演,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指导学生如何调节语速、语调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诠释课文。
5. 总结复习(10分钟)•老师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关键知识点。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再描述一遍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并用自己的话语写一篇短评,反映个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培养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提升语文素养和诗歌欣赏能力。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意蕴深远,旨在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体会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将围绕这三首古诗展开教学,通过深入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思想感情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歌美好的同时,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诗歌、理解诗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
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活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究诗歌的内涵,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学用具:准备好教材、笔记本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描绘的景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三位诗人,为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课题:课文1 课题名:《古诗三首》课时数: 2 主备人:x x x 审核人:【单元目标】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2.把一件事的重点写具体。
(写作)【课后练习】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智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小练笔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深度学习】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能够抓住三首诗的共同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单篇1+1】1.大家读P1—2《童趣》(节选)2.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笔下儿童的不同特点。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板块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
”开学伊始,第一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
板块二、走进古诗,熟读理解。
一、检查预习效果。
1.听写词语,当堂批改、修正。
昼出耘田桑阴脱晓冰2.提醒关键字词的写法注意点。
“昼”上宽下窄,捺要舒展。
“桑”区分“喿”。
“耕”“耘”是两种不同的劳作方式二、熟读古诗。
1.读准字音。
《四时田园杂兴》“杂兴”:随兴写来。
二次备课相关补充:《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退居家乡后所作的一组“田园诗”,分为“春夏秋冬”,每组十二首。
相关拓展: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四时田园杂兴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第一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第一首》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通过形象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驱动、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语言文字理解没有太大的困难。
但是,对于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还有待提高。
另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难点: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诗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鉴赏。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古诗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诗句、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文《古诗三首第一首》的文本。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然后引入今天的课题——《古诗三首第一首》。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五下语文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下语文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篇1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
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古诗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诗歌传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学习古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句解析、意境感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分析古诗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学会欣赏古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三首。
(2)学生齐读题目,了解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悟。
3. 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简介,分析诗句的含义。
5.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展示。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包含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绝句》和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诗文的魅力,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诗文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这首古诗,学生可能对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大意,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学会欣赏古诗文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大意。
2.难点:理解诗文的意境,领略古诗文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背景,分析诗文的意境。
2.朗读法: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欣赏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文的意境,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的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背景,以及古诗文的意境。
2.资料:收集与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背景相关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讲解。
3.录音设备:准备录音设备,用于播放古诗文的朗读录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文的意境,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
2.呈现(10分钟)呈现古诗文,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背诵。
部编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其中的精彩句子或整首诗。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过程来领悟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三首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兴趣,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领略自然美、感受爱国情怀,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适当引入历史、艺术等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增强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 理解三首古诗的主旨和意境。
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中的三首古诗时,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三首古诗的主旨和意境。
这包括让学生不仅掌握字面的意思,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和氛围。
通过讲述背景故事、介绍诗人生活背景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三首古诗,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我们将逐一解析三首古诗的主旨。
在解析过程中,要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让学生知道每首古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
在理解古诗主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让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氛围。
分析诗歌的意象、比喻、象征等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主旨和意境,让学生了解到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以及不同诗歌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古诗的艺术魅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课堂交流。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旨和意境的理解,增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在教授过程中,采用讲解、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掌握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表达。
3.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力。
二、教学准备
1.课文:《古诗三首》
2.教学素材:PPT、黑板、录音机、乐器等
3.教学环境:安静整洁的教室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通过展示古诗的图片或念诵古诗的第一句,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
逐句讲解古诗,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带领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3. 欣赏古琴
播放古琴演奏古诗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4. 课堂小结
回顾课文内容,领会古诗的美。
第二课时
1. 复习
让学生互相背诵古诗的部分内容,巩固记忆。
2. 剖析诗句
分组讨论古诗中的关键诗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
3. 朗诵比赛
组织朗诵比赛,展示学生对古诗的感悟。
4. 课堂总结
总结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古诗对人生的启示。
四、教学总结
通过两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古诗三首》这一课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力,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并从中获得启发。
同时,通过音乐、朗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是关于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一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能够准确朗读和默写《古诗三首》中的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三首》的意境;•掌握《古诗三首》的词句表达。
3.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1. 热身•利用图片、音乐或视频等素材,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导入•师生共同阅读《古诗三首》,向学生介绍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学习展示•分段解读《古诗三首》,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抒情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并解释古诗中的生字生词以及难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师生共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三首》,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诗词创作的兴趣。
6.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古诗三首》,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演绎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四、作业布置•默写《古诗三首》中的部分内容;•回答几个问题,描述《古诗三首》中的意境和情感;•准备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以上是本课的教案内容,希朇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的准备和进行教学工作。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静夜思》、《将进酒》、《大枣》的内容和作者背景;2.能够默写这三首古诗的部分内容;3.能够理解这三首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古诗《静夜思》、《将进酒》、《大枣》的理解和欣赏;2.古诗的背诵和表达。
难点1.理解古诗背后的意境和情感;2.表达古诗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静夜思》1.导入: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入《静夜思》的主题与背景。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老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含义。
3.听读:听老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4.分析: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诗人的心境。
5.默写:学生尝试默写诗歌的部分内容,老师指导并讲解生字词。
第二课时:《将进酒》1.导入:通过音乐欣赏或视频展示,引入《将进酒》的氛围。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3.听读:老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感受诗中的豪迈和豪情。
4.分析:讨论诗中的酒文化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5.表演:学生分组表演诗歌,展示诗意和歌颂之美。
第三课时:《大枣》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小故事,引入《大枣》的主题。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了解诗中意象和情感。
3.分析:讲解诗中情感的转折和意境的描写。
4.诗赏: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大枣》诗歌,感受不同的表现方式。
5.合作创作:学生小组合作,巩固对古诗的理解,互相展示作品。
四、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的情况、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默写和作图:检验学生对古诗内容和意境的掌握程度。
3.课后习作:布置学生完成对古诗的感悟和创作,评价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文学诗歌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理解水平,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审美情感。
五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三首》。
具体内容包括《静夜思》、《池上》和《小池》三首经典古诗的学习。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并默写;理解古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基本格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对古诗的品析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默写古诗,掌握古诗的基本格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诗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意,标记出生字词。
3. 课堂讲解: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指导朗读技巧。
b. 讲解古诗的基本格式,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
c. 逐句解析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填空、翻译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首古诗的意境美,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内容:a.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池上》: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 《小池》: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b.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写一篇心得体会。
2. 答案:a. 见课后练习。
b. 开放性题目,无标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较高,但在理解诗意方面仍有困难。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泊船瓜洲》、《春日》、《游园不值》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诗人的生活背景等方面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品味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味,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2.难点:感悟古诗的深层含义,领略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
2.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古诗的含义。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图片、译文、重点词语等。
2.音频:准备与古诗相关的音乐,用于营造情境。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播放与古诗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最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呈现古诗,引导学生跟读。
在跟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停顿等。
跟读结束后,教师简要讲解古诗的大意,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读、背诵。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韵律等问题。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桑”“晓”这4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板书:课题) 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二.走进作者,了解作者。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
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
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
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
作品。
三.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古诗。
2.大声朗读古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生朗读古诗。
4.识字解词:
(1)指名认读生字“昼耘供稚磬陂漪”并组词。
(2)学习多音字“供”。
(3)学习会写的生字“昼耘桑晓”
(4)指导书写。
(5)注意易写错生字“耘销”,易读错生字“桑”。
(6)识字游戏。
(7)识字解词。
四.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解题析意:大声朗读课题,想想:“四时”“兴”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生读题目,交流汇报。
四时:一年四季
杂兴:各种兴致,随兴写来。
题目的意思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题目的意思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
分“春日”“晚春”“夏日”“日”“冬日”五组。
2.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A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B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C听范读
D个人自由朗读。
E指名试读,评议。
3、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4、小声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童孙----------学种瓜
5.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
不的地方作上记号。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诗句的意思是:白天在田间锄草,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的拿手本事。
A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B、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C、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诗句的意思是: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着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
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
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老师配乐吟读
4、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六、感悟情感
1.这首诗前两局描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画面;后两句描写乡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
整首诗热情地歌颂了农民们紧张而繁忙的劳动生活。
2.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七、知识的延伸
1、《四时田圆杂兴》还有60首,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课件)
2、再学习两首(课件)田园诗篇。
夏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口香。
借与门前盘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生自读自悟,体会情感,并尝试背下来。
八.课堂练习,巩固字词。
(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的作者是范成大。
B.《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在这里读第一声。
C.《四时田园杂兴》是一首唐朝的田园诗歌。
(二)背一背,写一写。
四时田园杂兴
( )夜绩麻, ( )儿女各当家。
童孙( )供耕织,( )。
九.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进行积累。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1.把生字抄写的作业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十.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