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直接——胡惟庸案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3.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二、内阁的创立1.原因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2.形成与发展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奠基)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形成)明宣宗——票拟批红 (发展)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顶峰)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1.过程(1)清初(皇太极):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2.特点简速密3.职能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1.背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2.条件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3.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二、【教材分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进一步巩固。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奋力国政,直属皇帝。
皇权兼并了相权,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三、【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有什么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四、【课型】:新授课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探究教学法七、【讲授新课】【导入】通过前面学习,我们发现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起,经历了汉朝的巩固、隋唐的完善、宋的加强,到元又出现了新的发展。
那么,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该制度在今后的历史发展中又是如何一番天地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引导学生阅读P16第一目相关内容1、背景: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集中2、过程:(1)、地方上,废行中书省,设“三司”[教师讲述]:明太祖首先在地方上就废除了行中书省,设立了“三司”。
“三司”就是指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
他们分别掌管什么呢?(布政司管行政,都指挥司管军政、按察司管监察)不过要注意一点:三司是互不统辖,各司其职的,它们分别隶属于中央的有关部门。
这样就把地方的权利集中到了中央。
那当时统领中央各部的是谁呢?——宰相。
那将地方的权利集中到了中央之后,宰相的权利也随之扩大了,那相权的扩大势必威胁到皇权的集中。
对此,明太祖在中央有采取了什么措施呢?(2)、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1380年,明太祖借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
宰相制度正式废除。
(引导学生思考学思之窗)[教师讲述] “宰相”之“宰”有“主宰”之意,“相”意指“辅佐”,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但权力过大则会威胁君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下图中的皇帝是
A、唐太宗
B、元世祖
C、明成祖
D、明太祖
2、史书上评述:“(明)置殿阁大学士……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
”明代殿阁大学士与前代宰相的“异”主要体现在
A、明代丞相一职改名为殿阁大学士
B、殿阁大学士的职权高于前代的宰相
C、殿阁大学士在明代行丞相职责
D、殿阁大学士只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3、《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明太祖废丞相后,深感“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到明成祖时,为解决这一问题,设立了A、六部长官B、内阁C、军机处D、理藩院
4、明代有史书称:“各衙门章奏留送阁下票旨(票拟),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
”其中“票旨”是指
A、内阁大学士代替皇帝起草的诏书
B、皇帝委托六部大臣起草的诏书
C、内阁代皇帝起草的对奏章的批复意见
D、内阁代按照皇帝旨意起草的诏书
5、史载:清朝初年“章疏票拟,主之内阁。
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这表明
A、军机处的职权最大
B、内阁的地位相当于丞相
C、清初皇权被严重削弱
D、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军国大事
6、清康熙帝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书房。
在翰林等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
南书房的实际工作是
A、陪同皇帝读书写字
B、陪同皇帝赋诗坐画
C、参与国家机要政务
D、秉承旨意起草诏令
7、“自此,决策权完全受控于皇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完全被架空了。
”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
A、雍正帝时
B、康熙帝时
C、乾隆帝时
D、顺治帝时
8、据清吴振械《养吉斋丛录》载:军机处-----规定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本日所奉谕旨-----不许闲人窥视。
这充分说明了
A、军机处办事高效
B、军机处惟命是从
C、军机处具有高度机密性
D、军机大臣权高职重
9、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等机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明太祖)曰:“元代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
虽全当帝心,亦必更移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故阁臣无不惴惴俱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四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明太祖认为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为此。
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说明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职权怎样。
(3)材料三说明了军机处的地位如何?材料四反映了军机处在处理政务时有何特点?
答案:1D 2D 3B 4C 5D 6C 7A 8C 9C
10、(1)原因:大臣专权,蒙蔽君主。
措施:废除丞相,使六部直属皇帝。
(2)内阁大臣协助皇帝草拟政令,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的旨意行事。
(3)地位:军机处成为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特点:完全听命于皇帝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