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血培养科普
血培养是一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检查,用于确定导致患者感染的微生物(细菌或真菌)是否已经侵入患者的血液。
它是诊断血流感染、菌血症的金标准。
当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同时具备几种临床表现时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指征:发热(≥38℃)或低温(≤36℃),发热以间歇驰张型多见;寒战;白细胞增多(>10.0×109/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粒细胞减少(<1.0×109/L);血小板减少;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
只要怀疑患者有血液感染的可能,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都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若已用抗生素则应该在下次应用抗生素之前。
血培养的三个主要目的:
1.证实有感染性的病原体。
2.鉴定病原体。
3.指导抗菌药物治疗。
对于菌血症和真菌血症检测来说,血培养是最常用而有效的诊断工具。
血培养能为血流感染和可能存在脓毒血症的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线索。
血培养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鉴定和确定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的感染。
其临床意义如下:
1. 确诊感染:血培养能够从患者的血液中培养出病原微生物,进而确定感染的种类和引起感染的病原体。
这有助于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指导药物选择:血培养可以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药物敏感性测试,确定对哪些药物敏感,从而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3. 评估疗效:血培养能够检测感染的程度和控制感染的效果。
通过定期进行血培养,可以及时评估治疗的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4. 预测预后:某些病原微生物或感染性疾病对治疗的反应较差,血培养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预后,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 接种疫苗:对于特定的病原体,通过血培养可以鉴定其感染的类型,从而指导疫苗接种和预防措施的执行。
综上所述,血培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和预防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血培养的八大指征
血培养是通过培养静脉、动脉或冲洗液中的细菌和真菌来诊断感染性疾病的一种检测方法。
在临床诊断工作中, 血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直接检测出感染源, 有助于及时给患者治疗。
但是, 血培养具有技术难度大、工作量大、时间长的特点, 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些血培养的指征。
1.发热
发热是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因此具有发热的患者是血培养的指征之一。
2.并发细菌性感染的高危因素
患有一些疾病或因素,如血液病、器官移植、外伤、手术后、紧急插管、全身性免疫缺陷等,容易导致细菌性感染,因此也是血培养的指征之一。
3.怀疑感染灶
疑似细菌或真菌感染的病例,如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都是血培养的指征。
4.治疗反应不良
临床上有些患者,经过抗生素治疗后病情反而加重,这时候需要通过血培养来确定病原体,以进行有效的治疗。
5.感染病原体未知
对于患者的感染类型和病原菌种类不清楚的情况,需要进行血培养,以确定病原体种类,以加强治疗。
6.患者病情严重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如突发性感染性休克、高热、全身败血症等都需要进行血培养。
7.预防性血培养
对于在手术、医疗器械使用等操作之前进行预防性血培养,可以避免感染并发症的出现,也是血培养的一种指征。
8.观察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多次血培养,以观察治疗效果,判断感染是否已经得到控制,是否需要继续治疗。
综上所述, 掌握血培养的指征是非常重要的, 在临床各个领域都有应用。
医护人员应了解血培养的八大指征, 以便在诊疗过程中减少病情恶化, 加强治疗效果,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血培养的概念
血培养(Blood Culture)是一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检测方法,用于从患者体内采集血液样本,并将其接种到含有营养培养基的培养瓶或培养管中,以培养和鉴定可能存在于患者血液中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
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菌血症(Bacteremia)或真菌菌血症(Fungemia)的金标准,即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血培养的主要目的包括:
1. 证实感染性病原体的存在。
2. 鉴定病原体的种类,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 提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血培养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采集血液样本:通常从患者的静脉抽取血液,采集时需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污染。
- 接种培养:将采集的血液分别注入到需氧瓶和厌氧瓶中,因为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氧气环境下生长。
- 培养和监测:将血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定期监测培养瓶中是否有微生物生长。
- 结果分析:如果培养出微生物,需要进一步鉴定其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最有效的抗生素。
血培养对于诊断和治疗严重感染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
正确执行血培养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进行血液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以下是一般的血液培养操作方法:
1.准备培养基和试剂:选择适用于血液培养的富营养培养基,如琼脂平板或液体培养
基。
确保培养基未受污染并符合要求。
另外,准备好其他必要的试剂和器具。
2.采集样本:从患者的静脉血液中采集样本。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外界细菌
的污染。
3.接种: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分别接种在含有富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或直接加入到
含有培养基的试管中。
4.培养:将接种后的琼脂平板或试管放入培养箱中,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通常在
37°C 下培养24-48 小时。
5.观察: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或真菌形成的典型菌落。
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等
特征初步判断细菌或真菌的种类。
6.进一步鉴定:对初步检测出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可以进行革兰氏染色、生化
测试或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7.结果分析:根据鉴定结果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或进
一步检查。
注意:血液培养操作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污染和误判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和消毒,以减少外部细菌的干扰。
血培养综述引言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检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等病原体。
它起到了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血培养的原理、方法、结果解读以及临床应用进行全面的综述。
原理血培养是通过将患者的血液样本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中,并提供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促进细菌或真菌的生长。
通过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或真菌的生长,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血液中是否存在感染。
方法1.严格消毒:采集血液样本前,需要对皮肤进行彻底的消毒,以降低采集过程中的污染风险。
2.采集适量样本:使用无菌针头采集一定量的血液样本,一般建议采集两次血液样本,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3.培养基选择:根据需要检测的病原体类型选择相应的培养基,如肉汤培养基、MacConkey培养基等。
4.培养条件:将血液与培养基充分混合后,将培养瓶置于恒温培养箱中,通常在37摄氏度的条件下培养。
5.培养时间:一般培养时间为24小时,然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或真菌的生长。
6.鉴定分离:若培养基上有细菌或真菌的生长,需进行鉴定分离,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结果解读1.阳性结果:若在培养基上观察到细菌或真菌的生长,说明患者的血液中存在感染。
进一步的鉴定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种类。
2.阴性结果:若培养基上未观察到细菌或真菌的生长,说明患者的血液中暂时没有感染。
但并不能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性,需要综合其他临床检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临床应用1.诊断感染:血培养是诊断细菌性或真菌性感染的重要手段,可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种类,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2.感染监测:血培养可以用于监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细菌或真菌感染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医院感染控制:通过血培养可以及时发现医院内存在的细菌或真菌感染,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预防感染的扩散。
注意事项1.血培养前应严格消毒,避免污染。
2.采集血液样本时要掌握适量,避免太多或太少的样本。
3.培养基的选择要根据临床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可能的病原体类型。
血培养的原理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和鉴定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它是通过将血样涂布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上,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来培养和繁殖病原体。
血培养的原理基于微生物对培养基的需求和对血液成分的利用。
血液是一种富含营养物质的液体,其中包含有机物、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这些物质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非常重要。
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可以提供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氮源、能量源等物质,促进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
同时,血液中还含有各种生长因子和维生素,对微生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
血液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也是血培养中不可忽视的成分。
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能够为微生物提供铁元素,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白细胞则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吞噬和杀灭微生物的能力,它们的存在可以帮助检测和识别病原微生物。
在进行血培养时,首先需要收集患者的血液样本。
通常采用无菌技术,通过穿刺静脉或指尖采集血液。
采集后,将血液样本转移到已经预先准备好的血培养瓶中。
血培养瓶内含有富含营养物和其他辅助因子的培养基,可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需求。
血培养瓶通常是透明的,可以观察到血液样本的变化。
血培养瓶中的血液样本需要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培养。
一般情况下,将血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的温度,并提供适当的氧气供应。
这样可以模拟人体内部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最适宜的环境。
在进行血培养的过程中,实验人员需要定期观察血培养瓶内的变化。
如果存在病原微生物,它们会在培养基中生长并形成可见的菌落。
这些菌落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等特征可以帮助实验人员鉴定和区分不同的微生物。
此外,血培养瓶的颜色和浑浊度也会随着微生物的生长而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也可以作为鉴定微生物的重要依据。
血培养的时间一般需要持续24小时以上,甚至长达数天。
这是因为某些微生物的生长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可见的菌落。
在血培养的过程中,实验人员需要定期检查血培养瓶的变化,并进行相关的鉴定和分析。
血培养方法学
血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诊断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存在的细菌感染。
下面是血培养的一般方法学步骤:
1. 血液采集:首先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通常使用无菌针和无菌试管采集静脉血。
采集前要进行消毒。
2. 原液处理: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倒入无菌试管中,一般是
10~20毫升。
如果血液样本较稀,可加入适量的无菌生理盐
水稀释。
3. 培养基选择:将血液样本接种于适合培养细菌的含有富营养物的培养基内。
常用的培养基有肉汤、布鲁菌培养基和三联培养基等。
4.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
一般常温培养或体温培养,有些特定细菌需要氧气气氛,有些则需要无氧气氛。
5. 培养时间:通常培养时间为24-48小时,但也可能需要更长
时间,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细菌如真菌。
6. 结果判断: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生长。
如果有细菌生长,会形成菌落或者液体浑浊。
接着要进行细菌鉴定,通过形态特征、生理和生化反应等方法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7.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如果需要,可以进一步进行抗生素敏感
性测试,以确定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程度。
总的来说,血培养方法学是一种基于培养细菌的技术,通过专门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可以检测血液中存在的细菌感染,并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感染病因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血培养采集顺序及注意事项血液培养采集顺序及注意事项一、血液培养采集顺序血液培养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感染。
在进行血液培养时,采集样本的顺序非常重要,以确保准确可靠的结果。
1.准备工作:清洁双手,穿戴好无菌手套,并准备好采血所需的器械和培养瓶。
2.先采集静脉血液:首先应采集静脉血液,因为在细菌或真菌感染时,这些病原体往往会进入血液循环。
3.采集不同部位的血液:在采集静脉血液后,可以根据需要采集其他不同部位的血液,如动脉血液或毛细血管血液。
4.分批次采集:如果需要采集多个培养瓶,应将血液分批次采集,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
5.标记标本:在采集完血液后,应及时标记标本,注明患者的姓名、病历号等信息,以免混淆。
二、血液培养注意事项在进行血液培养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无菌操作:血液培养是一项无菌操作,采集前要做好手部消毒,并穿戴好无菌手套,避免细菌的污染。
2.适当的培养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瓶,如常规培养瓶、革兰氏阳性菌培养瓶或革兰氏阴性菌培养瓶等。
不同类型的培养瓶可以检测不同类型的细菌。
3.采集血量:采集血液时要确保足够的血量,以保证培养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成人采集的血量应在10-20ml之间,儿童和新生儿的血量相应减少。
4.避免污染:在采集血液时,要避免污染,如避免血液与皮肤或其他物体接触,避免血液喷溅等。
5.及时送检:采集完血液后,应尽快将标本送至检验科,以避免血液中细菌或真菌的繁殖。
6.记录采样时间:记录采样时间非常重要,因为这有助于确定感染的来源和感染的进展情况。
通过正确的血液培养采集顺序和注意事项,可以提高血液培养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培养作用
血培养是一种用于检测体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感染的常见实验方法。
它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检测细菌或真菌感染:血培养可以提供迅速和准确的诊断结果,帮助医生确定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感染。
这对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2. 确定病原体类型:通过血培养可以分离、鉴定和培养出感染源的病原体,从而确定具体的细菌株或真菌种类。
这有助于医生了解感染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可能的传播途径。
3. 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血培养可以提供有关感染的信息,如菌落计数和感染程度。
这有助于医生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4. 监测治疗效果:通过进行连续的血培养,医生可以监测治疗的效果。
如果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血培养结果会呈现阴性或菌量明显减少。
这有助于医生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总结起来,血培养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医生迅速确定病原体类型、评估感染严重程度以及监测治疗效果,从而指导合理的治疗措施。
血培养注意事项一、抽血时间:①病人寒颤或高热前一小时或后一小时。
②用抗生素前。
二、抽血1、抽血前准备:①查血培养瓶的外观:是否破损,是否过期,瓶底是否明显变黄。
如有这些情况,不能使用。
②病人的名字、科别、床位号、抽血时间在瓶子标签上指定的位子处用笔注明,请不要盖住瓶签上的条码。
③去掉瓶子的顶盖,用消毒棉球将对内塞消毒,接种前风干一分钟。
2、抽血中:①严格的对病人抽血部位进行消毒(十分重要)◆用 70% 的酒精擦拭静脉穿刺点至少30 秒钟。
◆用碘溶液(1-2%的碘酊30秒)从穿刺部位由里向外涂圆圈擦拭,圆圈直径为1-2 英寸。
对于碘液敏感的病人,用酒精脱碘 60 秒。
◆穿刺前让采集部位风干;不能再触摸穿刺处静脉。
②抽血:血与瓶中培养液应在适当的比例,血量不宜少于或多于建议的量。
◆用空针(推荐):先打入厌氧瓶,再打入需养瓶。
◆用蝶形针等真空采血针(不建议使用,因不好把握血量):先抽需养瓶,再抽厌氧瓶。
保证每瓶成人8-10ml、儿童1-4ml静脉血,如血量不足,请先保证需养瓶的血量,抽血量不宜过多。
③再用消毒后的棉球和胶布封住培养瓶上打入血液处的针孔。
三、送检①抽好的血培养标本,请立即送到检验科微生物室。
②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送检,请将标本保存在常温(不能放入冰箱和孵育箱中保存)。
送到检验科时请注明是延迟瓶(离抽血时间已超过两个小时)。
四、注意事项①从检验科取来的血培养试剂瓶储存在常温,无需储存在冰箱中,如储存在冰箱中的话,在抽血前,一定要将试剂瓶恢复到常温方可使用,切记。
②请抽双瓶:成人:一瓶成人需养培养瓶(蓝色瓶SA),一瓶成人厌氧培养瓶(紫色瓶SN)或者一瓶中和抗生素成人需养培养瓶(绿色瓶FA),一瓶中和抗生素成人厌养培养瓶(橙色FN)儿童:二瓶中和抗生素儿童培养瓶(黄色瓶PF)③请在标记病人信息时,不要将条形码遮挡、划花、损坏。
关于检验科血培养科普文章
《检验科血培养,你了解多少?》
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检验科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检查,那就是血培养!这就好像是在我们身体这个神秘大森林里探寻“小怪兽”的踪迹。
比如说,有一天小王感觉特别不舒服,头晕、发烧,就去了医院。
医生就会说:“来,先抽个血做个血培养吧!”这时候小王可能会一头雾水,心想这血培养是啥呀?其实呀,血培养就像是我们派出的侦察兵,去寻找那些让我们生病的细菌或真菌这些“小坏蛋”。
想象一下,我们的血液就像是一个庞大的城市,里面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细胞居民。
而有时候,一些坏家伙,比如细菌,偷偷混了进来,搞破坏,让我们生病。
血培养就是要把这些坏家伙给揪出来!你看,李大姐之前就是因为身体不对劲去做了血培养,结果真的发现了捣乱的细菌呢!
做血培养过程也不复杂呀,护士姐姐会熟练地抽取你的血液,然后送去检验科那个神奇的地方。
在那里,工作人员会精心培育这些血液,就像园丁照顾花朵一样细心。
如果真有那些捣乱的家伙,它们就会慢慢显形啦!
那做了血培养有啥用呢?这用处可大啦!它能帮助医生准确找到让你生病的原因,然后就能开出最适合的药来打败那些坏家伙,让你快点好起来呀!这不就像是有了一把专门对付病魔的宝剑嘛!
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瞧了检验科的血培养哦!它可是我们战胜疾病的有力武器呢!下次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身体不舒服,医生建议做血培养的时候,可不要觉得奇怪啦,要积极配合呀!毕竟,谁不想快点把身体里的坏家伙赶走,恢复健康呢!。
血培养的八大指征血液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检测血液中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存在。
正确地执行血培养程序并准确解读结果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
以下是血培养的八大指征。
1. 发热发热是血液感染常见的症状之一。
在此背景下,血液培养是必要的。
此外,在手术后和严重外伤或创伤后必须进行血液培养。
2. 寒战或寒冷感寒战或寒冷感是感染的早期症状之一,也是血液感染常见的症状之一。
在没有明显其他感染症状的情况下,也应该进行血液培养。
3. 心跳加速心跳加速也是感染常见的症状之一。
在此背景下,血液培养是必要的。
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肺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经常发生于感染患者中,特别是细菌性感染。
此时进行血液培养是必要的。
5. 脓肿或败血症脓肿或败血症是常见的感染并发症,同样需要进行血液培养以便确定有关微生物的信息。
6. 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或手术后有发热的症状时,需要进行血液培养以排除感染。
7. 体外循环术后在进行体外循环术后,发热和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
因此,必须进行血液培养。
8. 长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如果患者长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需要进行血液培养以排除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
综上所述,血培养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对于病人的治疗至关重要。
上述八大指征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需要充分了解并掌握血液培养的相关知识,并仔细执行好血液培养程序。
血培养的意义
菌血症高危人群
国内血培养的现状
阳性检出率<10%(国外约为15%)
原因何在?
1.血流中含菌量低
2.血液中含抗菌物质
3.抗生素的应用
4.血培养的临床实践欠规范(时机、套数、量)
5.只做需氧培养,不做厌氧培养
完整的血培养过程
1.医生开出医嘱
2.护理人员收集送检样本
3.实验室检测、分离并鉴定导致血流感染的微生物
4.三级报告:为临床医生提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采血指征
发热(≥38℃)或低温(≤36℃)
寒战
白细胞计数增多(>×109/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或减少(<×109/L)
皮肤黏膜出血
昏迷
多器官衰竭
血压降低
CRP升高
PCT升高
G试验升高
突发的急性呼吸、体温和生命体征改变
采血时间
宜在寒战或高热高峰前采集
尽可能在使用(或下一次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采血部位
采血套数
成人:同时采集2套(4瓶,需氧和厌氧各2瓶)
儿童及新生儿:1瓶儿童瓶,只需做需氧培养,特殊情况才做厌氧培养,宜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医嘱:血培养及鉴定,每个瓶子开1条医嘱,如需要采集2套,则共计4瓶,需要开4个医嘱
标本应隔多久采集
血培养瓶
蓝色:需氧瓶
橙色:厌氧瓶
黄色:儿童瓶
采血量
成人:每瓶8~10ml(如采集2套,需2个穿刺点,每个穿刺点需抽16~20ml静脉血)
儿童:每瓶1~5ml
新生儿:
采血量充足时,应先注入厌氧瓶,后注入需氧瓶
采血量不足时,应先注入需氧瓶,后注入厌氧瓶
采血的先后顺序
关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导管可拔除的,应采集外周静脉血2套做血培养,同时送检导管尖端5cm做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
导管不可拔除的,应采集外周静脉血2套做血培养,同时采集导管血1套做血培养,同时送检
临床护士应严格按要求执行医嘱,把握采血量和采血程序,着重关注消毒环节,最大限度降低血培养的污染率。
血培养瓶应孵育多久
结果追踪与探讨
常见漏检原因
血培养采集及运送程序(3个消毒)
粘贴医嘱条形码,1瓶1条码,采集前核对病人信息
手消毒:推荐戴无菌乳胶手套
培养瓶橡胶塞消毒:去除塑料瓶帽后,75%酒精消毒,自然干燥60s
穿刺点消毒:推荐三步法
o75%酒精消毒穿刺点,待干30s以上
o含碘消毒剂消毒穿刺点,60s,待干
o75%酒精脱碘60s,待干
使用注射器穿刺取血后,直接注入血培养瓶,轻轻颠倒混匀
脱手套,洗手
在LIS系统中录入采集时间
切勿冷藏,尽快送达检验科(24小时值班,随时接收)
血培养是菌血症、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不明原因发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最佳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