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崛起及其战略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465.10 KB
- 文档页数:6
初冬的中原大地热流涌动!继中部地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10月底落户郑州之后,11月12日,国家区域性(河南)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开盘。
这是国内首家,辐射中部六省和山东、浙江两省,周边省份投资者纷至沓来。
同日,中国(郑州)2010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在郑州开幕,上演一场300多个项目、千亿元资金的资本盛宴。
今年以来,河南招商引资高潮迭起,大项目、大投资让人啧啧惊叹!前三季度,河南实际利用外资43.5亿美元,同比增长28.9%,居中部六省首位。
招商引资对于全省城镇的固定资产投资贡献达到1/4。
河南正全力谋划“中原经济区”的宏伟蓝图。
中原经济区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
经过精心构架,合力建设,中原经济区已经魅力初现,成为中原崛起新亮点。
崛起之源在承续——历届省委探索,亿万人民热望,中原崛起再聚力中原崛起,是亿万河南人民的梦想和热望。
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为之不懈努力,持续探索,付出了智慧与汗水,播种下信心和渴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河南省委、省政府就提出“团结奋进、振兴河南”,提出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高一低”发展目标,并初步形成了“中原崛起”的思想,提出“加快中原的振兴和崛起”,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进入21世纪,河南省委进一步确立了“中原崛起”发展战略,并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发展,写入《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面对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细分的大势,河南要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没有强劲有效的大载体不行,没有敢作敢为的大手笔不行,没有高瞻远瞩的大思路不行。
中原崛起是河南发展总的战略,但“中原”和“中原崛起”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从行政区划角度讲中原是什么概念?从区域经济角度讲中原又是什么概念?省委书记卢展工到河南工作伊始,就刨根问底地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成长空间大的区域来说,城镇化的路子该怎么走?或者说,我们是沿着沿海地区城镇化的路子再走一遭,先发展小城镇,待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发展大城市呢?还是大、中、小城市并举,在发展小城镇的同时,也鼓励大城市的发展,直接形成现代的城镇体系,引导各类经济活动按照成本收益最优化原则分别落户于不同层级的城市,同时满足各经济活动主题对居住空间的不同偏好?答案显然是后者。
这有两点理由: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工业化是从农村起步的,当时中国社会还是城乡严重隔绝的典型二元结构,存量城市对于农村的要素有着无法打破的壁垒。
农民自己办的工业无法进入城市,只能在自己村上或镇上落地。
农民不得不自己在工业聚集的地方建设小城镇。
在二元社会结构已初步被打破,要素进入城市的壁垒已经解除,城市已经张开双臂欢迎各种要素进入的今天,显然已经没有必要再人为地按照沿海地区先发展小城镇然后再发展大城市的路子走一遭了。
其次,沿海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制度背景条件下在已有城市之外大量发展小城镇是不得已的选择,已经付出了浪费土地资源和城市功能欠缺的惨痛代价。
现在,如果再将小城镇作为农村工业和农民转移人口的主要载体,而不是大、中、小城镇共同发展,各类经济活动及其主体合理选择落地空间,那自然就不是科学的城镇化道路了。
第四,盲目撤村并点与要素聚集趋势背道而驰。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出来的,就是要把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放在城镇化这个大背景中统筹考虑。
这个大背景就是目前我们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这意味着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要流入城市。
如果我们不顾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基本趋势,急于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将旧村翻新,或者急于进行村庄合并,那很有可能成为新时期的重复建设工程。
因为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的基本流向是城市,旧村翻新和村庄合并意味着人为地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渠道拦腰截断了,这显然是在为城镇化设置壁垒。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李燕燕(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一、中原经济区在空间布局中具有经济社会同质性的特点中原经济区是中国农业要素聚集程度最高而工业化水平又较低的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类地区农业要素被吸纳的程度和工业化的进展程度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中原崛起关键字:中原崛起、政策、农业、工业、旅游、提纲:1全球化与中部崛起的路径选择2中部崛起的战略定位与政策3中部崛起中的农业与农区发展4中原崛起中的工业化、旅游业中原崛起”计划是河南省在2003年胡锦涛主席在视察河南时,对河南省委提出了“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走在前列”的目标后提出的经济发展计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河南的发展要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
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总目标。
全球化与中部崛起的路径选择中原崛起战略是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
中原同时也面临着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信息化和新兴工业化等重要发展机遇。
中原要崛起,必须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外部支持的同时,着眼于培养自主增长能力。
首先要转变其赶超战略,利用市场力量充分发现和利用其比较优势,为其中长期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立足交通、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禀赋条件,努力营造优良的投资创业环境,积极吸引FDI和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本,通过模仿和创新,加速技术前沿向发达经济的收敛。
中部崛起的战略定位与政策中原不能再单纯定位为农业、能源、原材料基地,而应定位于现代化的商品粮和高效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或增长极。
中原崛起的基本路径在于,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核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就业岗位。
中原崛起的基本思路是集中精力推进工业化、历史性地加速城镇化、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原地区在全国很重要,但目前发展很困难,原因之一是国家不公平的区域政策。
中原要崛起,无论是从效率的角度或从公平的角度,国家都有责任对中原进行政策援助。
包括帮助打造中原粮食核心主产区;构造中原地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原材料工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中心。
「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同时,中原城市群可以发展优势产业。
中原地区资源丰富,有农业、
能源、制造业等多个产业的基础。
可以通过发展这些优势产业,打造中原
城市群的特色产业,提升整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比如可以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可以发展能源产业,提升能
源供应能力,为城市群提供更稳定的能源保障;可以发展制造业,提高制
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加强中原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经济
发展的基础,对于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加大
对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整个城市群的运输和交
流效率。
最后,中原城市群还可以加强创新能力和人才引进。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可以通过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的支持,提升中原城市群的创新能力。
同时,还可以引进高层次的人才,打造人才高地,为中原城市群的经
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河南省情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强省。
具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产业开发组合条件好,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地位重要,处于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重要枢纽作用。
此外,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独特,在全国和世界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原地区是我国粮食、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的集中供应区域,又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经济区域,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把这个区域作为一个经济区,作为整体来布局和谋划,对于实现该区域内及我国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加快该区域发展,对于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对河南经济发展的的意义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农业要素聚集程度最高而工业化水平又较低的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类地区农业要素被吸纳的程度和工业化的进展程度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该地区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这一地区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具有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意义;其次是中国农民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也是农民问题最突出的地区;第三是城镇化水平低;第四是中国工业化由东向西推进过程的支点,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域。
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必将为整个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区域支撑。
所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根据河南的省情特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问题还是“三化”协调发展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东向西转移和中部崛起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尤其是作为第一粮食产量大省和第一人口及农民大省的河南,既要承担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又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土地就成了工业化发展的硬约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构建中原经济区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加快这个地区“三化”进程,促使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加快中部崛起提供支撑;还可以连通周围其他重要区域发展板块,使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格局更加完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为中原崛起献计献策“大中原经济区”是在1985年中原经济协作区建设的基础上综合我国现有的基本国情提出的新的经济模式。
当下,观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首要任务都是发展经济,这一任务在近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存在,当然经济发展也不例外,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其他方面亦不能被忽略。
从高校的角度思考,我想谈一下几个问题:一、人才和科技。
谈经济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人才和科技的问题上,因为他们是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支撑。
而,在人才培养与科技的创新中高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状是我省的高等教育水平相当低。
这就要求省内一部分高校必须调整其发展模式。
不仅要从单科性学校向综合性学校发展,重要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有特点,要有特长,要能培养出人才。
学校的发展要伴随着人才的培养科技的创新,或者说二者应起到相互推进的作用。
否则学校只是规模变大,只是量的积累,没有质的发展,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建国虽不过百年,但取得的成绩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
此过程中我们知道发展才是硬道理,也学会了很多发展的思想。
比如改革开放。
但是至今我们中原仍未见崛起,甚至连崛起的迹象都没看到,所以我们的思路是不是出了问题呢?试想,我们如果想在IT行业有所建树,我们肯定不会选择开发操作系统:如果们想在生产制造行业有所成就,我们肯定也不会选择汽车。
因为微软,因为有德国。
所以我们要发展经济,要建设“中原经济区”就要从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或者是我们已经领先的领域切入。
比如我们可以率先大力做环保,强力推行新能源。
数年数十年后,提起环保,提起新能源或是其他的东西,我们是先驱。
仅此一点就可以带动整个中原的经济发展。
“大中原经济区”,即跳出行政区划的束缚而着眼于整个中原地区,所谓“大中原”;一个是新型城镇化,探索出一条城镇化的新模式。
这本身也是一种也同上述的转变思路是想耦合的,我想这也是“大中原经济区”的必由之路。
三、扭转河南人才流失。
中文提要中原崛起的SWOT分析及对策河南正在全力推进的“实现中原崛起”目标,与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目标是一致的,符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格局的要求。
中原崛起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河南工业、农业等各个方面现代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河南必须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怎么样把一个农业大省变成一个农业强省,而且要努力解决好城镇化的问题。
Eenglish summary:SWOT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of Emerging inCentral Plains" realize Central Plains emerges " goal that Henan advance with all strength, the goal of " promoting the middle part to emerge " with the country is unanimous, accord wit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 east interdynamic demands having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 mutuallying promote , developing new pattern together of China and Spain. The course of emerging in Central Plains is actually such course with modernized all respects as industry , agriculture of Henan ,etc.. Henan in this course must give full play to advantage of henan, how one agriculture heavy to is it turn one agriculture better province into to save henan, and should settle the problem of the urbanization well hard .关键词:中原崛起SWOT分析对策一引言(一) 中原概况河南省古称“豫州”,简称豫。
中原崛起的战略构想内容提要:中原崛起是河南省政府实施的战略举措,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中部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独辟蹊径提出了沿黄河两岸构建经济走廊,培育产业集群,从而形成经济隆起带,带动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构思。
关键词:中部崛起中原崛起经济走廊产业集群为了改变中国中部地区落后的局面,中国政府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
河南省作为中部六省中最大的省份,其发展思路和速度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这一战略实施,为此,河南省政府果断地提出了“中原崛起”战略。
本文认为,在黄河两岸建设经济走廊是实现中原崛起的新思路。
一、中部崛起战略与中原崛起战略1.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地区是指位于中国中部的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个相邻省份。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部地区不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都还存在较大差距。
①统计显示,人口占全国30%的中部地区1978年到 2005 年中国的GDP总和中部地区只占26%,进出口额仅占全国的3%,利用外资水平不到全国的7%。
在投资方面,2005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48.6%,中部6省为44.3%,比全国低4.3个百分点;全国人均投资6776元,中部6省为447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
②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部地区的发展,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
2006年4月下发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强调中部地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部地区的发展状况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出台积极的鼓励政策,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中原崛起战略:在中部的六省中,河南省地处中心位置,人口和经济总量最强,为了抢占中部崛起的制高点,省政府提出了中原崛起的战略,确定了以郑州为中心、沿着中心500公里左右的9个城市,组成一个中原城市群,③由中原城市群来带动整个河南经济的发展,从而在中部崛起中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大中原经济区大中原经济区为寻找到崛起的突破口,制订了“大”规划,并打算将这一规划申请、上升至国家战略。
省社科院专家认为,一旦“中原经济区”规划上升至国家战略,将会对全国三农问题的破解提供范例。
大中原经济区,即跳出的束缚而着眼于整个中原地区,将涉及到河北、、陕西等周边省份的部分地区,所谓“大中原”;一个是新型城镇化,探索出一条城镇化的新模式。
大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中,北依,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
区域范围主要包括河南全部和、皖西北、晋东南、等周边地区。
大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题,还包括安徽、宿州、、亳州,山东菏泽、,河北邯郸、,山西的、长治、等周边省份约12个。
建设大中原经济区以郑州为核心和龙头,以、、为骨干,以为依托,沿三线(陇海线、京广线、京九线)、两河(、淮河)和高速路网推进。
依托把郑州建设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把、、分别建设为辐射豫鲁苏皖、豫冀晋、豫鄂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及重要战略支点。
.htm总体要求“四个”定位:一是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二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三是全国综合和物流中心,四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
“五新”目标: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
两步走:五年彰显优势,力争到2015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过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成为支撑的核心区域;十年实现崛起,到2020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赶上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六个”突出:一是突出科学发展,二是突出“三化”协调,三是突出载体建设,四是突出改革开放,五是突出改善民生,六是突出服务大局。
战略布局“三区”布局:以郑州和与之毗邻城市洛阳、商丘、开封等为核心区、以全省18个为主体区、以联动发展的周边地区为合作区,融入全局、发挥优势、准确定位、互动联动,构筑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主体功能互促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1篇摘要: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政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而提出的重要战略。
中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的重要承载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
本文从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意义、目标、重点领域、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中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背景与意义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但中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
2. 意义(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中部崛起战略有利于优化我国区域经济布局,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协同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发挥中部地区区位优势。
中部地区地处我国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中部崛起战略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推动全国经济一体化。
(3)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中部崛起战略有利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4)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部崛起战略有利于提高中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二、目标与重点领域1. 目标(1)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
到2020年,中部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3)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互联互通水平。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发展。
2. 重点领域(1)产业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
(3)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4)人才培养与引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人才支撑能力。
中原崛起目标的提出与深化“崛起”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或对全局有重要影响力的强势地区。
所谓中原崛起,简言之,就是经过长期努力,使河南成为与其历史传承、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相适应的中国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区域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中原崛起”的提出与演进从目前可以查到的文献看,最早提出“中原崛起”概念的是李长春同志,时间是1992年1月。
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长春同志以《加快改革开放,实现中原崛起》(收入1997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团结奋进振兴河南》一书)为题撰文提出:“从全国一盘棋的战略出发,为促进东、中、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快中原的振兴和崛起”,并指出,“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中原一定能够再度崛起”。
2003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对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的题为《埋头苦干实现中原崛起》的访谈。
李克强指出:“目前我国经济正由东向西梯度推进,世界性产业转移也由我国沿海向内地延伸,河南这样一个中部省份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在中原崛起。
”2003年7月,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召开,全会通过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对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发展布局、战略举措、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第一次以省委全会决议的形式,向全省人民发出“实现中原崛起”的号召。
此后,河南省委、省政府对中原崛起的内涵和目标做了进一步梳理和凝练。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充分肯定了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指出中原崛起符合中央的精神、符合河南的实际、符合全省干部群众的愿望,要求聚精会神抓好落实,努力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实现更大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走在前列。
2006年10月,省八次党代会对新形势新阶段下加快中原崛起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原崛起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