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空间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城市广场设计的美学与功能性分析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不仅关乎美学,更在于其多种功能的实现。
准确合理的设计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
对此,值得深入探讨其美学特征及功能性表现。
当我们走进一座城市广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空间的尺度感与设计感。
宽阔的广场给人放松的感觉,而精致的设计元素则能吸引人们的目光。
各种材质的地面铺设、花坛、金属装置或艺术雕塑,无不在传达一种美的享受。
合理的设计使这些元素不仅是装饰,还是整体空间营造的一部分,形成独特的场域感。
广场的布局需要充分考虑人流动线的设计。
一条条流畅的步行道和能方便人们聚集的空间,能够有效引导人群的流动。
人们通过行走、休憩、交谈,形成了高频次的互动。
这种设计理念强调了人本主义,无论是座椅的设置还是景观的配置,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
除了外观和人流设计,广场的功能性也必须得到充分重视。
许多城市广场不仅是人们休憩的地方,更是文化活动的舞台。
定期举行的市集、音乐会或节庆活动,广场便成了表达市井文化的载体。
这样不仅加强了地方的文化认同感,也提升了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
因此,广场的设计理念需与当地文化背景相结合,以充分展现其独特的地域特征。
自然环境的融入也是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考量。
绿化带、树荫、水体等自然元素不仅提升了空间的舒适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的微气候。
宜人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人到访,也更能激发人们的社交欲望与活力。
与此使用可持续材料与绿色建筑设计,能够在追求美观的不忘对环境的保护。
这样的一种设计理念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色彩的运用在广场设计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适宜的色彩搭配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与心理感受。
暖色调的设计往往使人感到温馨、活泼,而冷色调则营造出宁静、沉稳的氛围。
不同的活动类型与场景需要配合相应的色彩设计,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传达。
设计师常常运用色彩的渐变,创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感,使整体空间更具吸引力。
城市广场空间的研究与设计第一章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重要的一环,不仅具有日常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社交交流等功能,更有着凝聚城市文化、代表城市形象的功能。
因此,研究城市广场空间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空间设计,更是一种城市文化生态的呈现和创造。
本文将探讨城市广场空间的研究与设计,从居民生活需求、城市文化特色、公共文化服务等角度阐述城市广场的设计思路。
第二章城市广场空间的研究2.1 城市广场空间的历史演变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其历史源远流长。
从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城邦的市场集会广场,到近现代欧洲的城市广场,再到当前中国的城市广场,城市广场空间在历史上的演变可以看出人们对城市空间的需求和文化的变化。
2.2 居民生活需求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如年轻人讲究个性、新潮,就需要一些休闲娱乐的场所;老年人倾向于舒适、安静等,需要一些文化历史方面的设施;在空间布局方面,应该根据人们的身份、年龄,将广场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第三章城市广场空间的设计3.1 城市文化特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研究并创造城市文化特色是城市广场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
如北京的天坛公园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设计时则可以提取天坛的吉祥物,赋予新的设计元素,用现代的语言建立与天坛公园的关联性,增强广场的文化内涵。
3.2 公共文化服务城市广场也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需要考虑如何为居民服务。
例如,在广场上设置艺术展览馆、会议中心等,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公共服务等。
同时,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多样化的,例如文艺演出、旅游咨询等等,让居民和游客可以在广场上享受到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来提高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章结论城市广场不仅仅是一处休闲场所,更应该是城市文化的代表,是展现城市形象、增强居民归属感的空间。
因此,在城市广场的设计和规划中,需要从居民生活需求、城市文化特色、公共文化服务等多方面考虑,将城市广场打造成一个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共空间。
浅谈城市广场的人文空间设计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中的重要公共空间,不仅承载着城市的社交、文化和经济活动,还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记忆。
人文空间设计是指在城市广场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历史传承,关注城市文化,创造人性化、包容性和良好的公共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浅谈城市广场的人文空间设计。
一、历史和传统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核心区域,通常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在人文空间设计中,必须尊重和保护这些历史和传统,让广场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和历史遗迹的展示研究场所。
通过在广场上设置适当的历史标识、雕塑和公共艺术装置等方式,可以让人们在广场上感受到历史的痕迹,增强城市文化的凝聚力和传承性。
在广场设计中还可以融入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传统习俗,丰富广场的文化内涵,让广场成为城市的文化中心和民间艺术展示平台。
二、人性化和包容性人文空间设计强调将人置于设计的中心位置,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和便利的公共环境。
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人们的活动需求,提供足够的休息座椅、遮阳设施和防雨装置,让人们在广场上可以尽情地休息、聊天和观赏。
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广场设计应该考虑到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活动需求,创造一个包容性的公共空间。
要提高广场的可达性,设置无障碍设施,让所有人都能方便地进入和使用广场。
三、文化与创意城市广场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应该在设计中融入城市的文化特色,发挥广场的文化功能。
可以在广场上设立文化展示馆、艺术展览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和演出,让广场成为文化交流的平台。
可以通过在广场上设置公共雕塑、喷泉、景观艺术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广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在广场的文化设计中,可以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文化符号,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
四、生态环境人文空间设计还包括对广场的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在城市广场的规划与设计中,应该注重绿化、节水、节能等生态环境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广场设计方案解析城市广场作为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了交流与休闲的场所,还扮演着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核心象征。
广场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功能、环境与美学,确保成为居民和游客喜爱的地点。
以下是对城市广场设计方案的深入解析。
功能性设计城市广场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使用者的多功能需求。
从日常休闲、文化活动到市场交易,广场的设计应灵活多变。
划分不同功能区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比如,可以设立专门的休息区、儿童游乐区和开放式的表演舞台等。
在这些区域之间,应通过绿化带或小道进行自然衔接,既保持功能的明确性,又增强了使用的便捷性。
除了区域的划分,还需要合理的设施配置。
座椅、阳伞、清晰的指示牌、休闲娱乐设施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座椅应考虑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用户需求,例如为老年人设计的坐凳需更为宽敞、稳固。
设置适量的垃圾桶,保持广场的清洁,给予游客和居民一个舒适的环境。
环境与生态影响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越来越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引入绿色植被不仅可以提升广场的视觉美感,更能起到降温、净化空气的作用。
选择本地植物种类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气候,降低养护成本,同时提升生态多样性。
水体的引入也是一种有效的环保设计手段。
喷泉、溪流等水景,不仅增加了广场的美观,还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听觉与视觉享受。
透水铺装材料的运用能有效改善雨水渗透,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美学设计美学不仅关乎形式,也关乎使用者的感受。
设计师可以通过雕塑、艺术装置和视觉引导等元素,为广场增添独特的艺术气息。
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可以强化广场的文化认同感,让人们在使用空间的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地方文化。
在广场整体布局中,设计师可以运用对称、节奏和比例等原则,创造视觉上的平衡与和谐。
光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
从不同角度看,广场应展现出不同的风貌。
夜间灯光的设计不仅可以增加安全感,还能营造出迷人的氛围。
社会互动与社区参与城市广场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社区的参与感。
舆论反馈与公众参与是提升广场使用率的重要途径。
浅谈城市广场的人文空间设计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活动和社会交往,是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城市广场的人文空间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也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将从城市广场的定义、人文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关键设计因素以及成功案例等方面,浅谈城市广场的人文空间设计。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城市广场是城市中的公共空间,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并周围被商业、行政、文化等重要建筑所环绕。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社交活动、文化演艺、政治集会等活动的场所,也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见证者。
城市广场的设计与规划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布局、交通便利、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因素,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功能性和美学价值。
二、人文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城市广场的人文空间设计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文空间设计能够塑造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精神面貌,为城市增添独特的人文气息。
人文空间设计能够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增强城市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人文空间设计能够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人文空间设计能够促进城市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美好的城市社会。
1. 历史文化特色城市广场的人文空间设计应该融入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体现当地的建筑风格、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元素。
通过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使城市广场呈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城市文化的场所。
2. 环境景观设计城市广场人文空间设计需要重视环境景观的打造,包括植被绿化、景观雕塑、艺术装置、水景喷泉等。
通过景观设计,营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增强城市广场的吸引力和活力。
3. 交通便利性城市广场人文空间设计需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的问题,包括地铁、公交、自行车等多种出行方式的便捷接驳。
更好地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出行需求,提高城市广场的可达性和亲和力。
浅谈城市广场的人文空间设计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城市形象的窗口,也是人们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的场所。
人文空间设计是城市广场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关注的是人的需求和体验,以创造一个活力四溢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空间。
人文空间设计要考虑人们的日常需求。
城市广场往往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设计者需要考虑到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为他们提供各种便利设施。
设置休息座椅、遮阳设施、公共卫生间等,以满足人们的休息、遮阳、卫生等方面的需求。
还可以设置可供各种户外活动的场所,比如篮球场、足球场等,让人们能够在广场上尽情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
人文空间设计要重视人们的情感需求。
城市广场是人们交流、互动的场所,设计者应该注重人们的情感体验,以创造一个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联系与交流的空间。
可以通过设置座椅、花坛、雕塑等元素,为人们提供聚会、交流的场所。
还可以根据广场所在的地域和文化特点,设计与之相符的景观元素,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在南方城市的广场上可以设置水景,让人们感受到水的清凉与美丽;在北方城市的广场上可以设置冰雪元素,给人们带来冰雪王国的体验。
通过这些情感设计,可以使人们对广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促进他们的交流与互动。
人文空间设计要关注人们的文化需求。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承载和传播城市的文化特色。
设计者可以通过设置文化展示区、艺术品展示区等,为人们提供了解和体验城市文化的机会。
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比如音乐会、舞蹈表演等,为人们提供欣赏和参与的机会。
这些文化设计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还可以提升广场的文化内涵,增强城市的文化形象。
人文空间设计要注重可持续性。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者要注重设计的可持续性,以避免成为“摆设”或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僵尸”空间。
设计者可以在广场上设置绿化带、雨水收集设施等,以提高环境质量。
还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等,为广场提供能源支持。
城市广场空间浅析摘要:作为一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地域景观特色再现的广场空间环境,它总是在发展变化着,并随着人类的技术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的发展及价值观念的变化,不断地创造和丰富着具有环境整体美、群体精神价值美和文化内涵艺术美,本文以西安大雁塔广场为例,对城市广场空间进行解读。
关键词:城市广场,人性空间,地域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实行,国家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我国的城市建设也飞速发展。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了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政府通过城市基础建设,以期使自己的城市面貌得到改观,达到与城市级别相适应的水平。
于是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广场逐渐成为这些城市的建设热点。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共同目标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从中世纪对神的侍奉,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的解放,是一个大的进步,从工业革命之后对技术的盲目依从和崇拜,到今天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设计观,是对人类自身的再次觉醒,是又一次极大的飞跃。
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最终目标。
今天,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追求已成为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了人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具体到规划设计方面,则是强调把关心人的宗旨落实到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中去,注重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研究,以创造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市民的不同需要。
城市广场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其设计的目的与意义也是为了使人们更方便、舒适地进行多样性的活动。
所以,人性化设计就是具体城市空间设计中体现处处以人为本,不但要满足各层次、各年龄段人在广场中的生理需求,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行为需要、情感需要。
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缺乏象西方城市广场那样的公共交往空间,而以前的城市建设对城市广场用途的理解也仅限于公共集会、阅兵等政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城市广场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空间吸引着广大市民群众。
浅谈城市广场的人文空间设计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是人们聚集交流、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
人文空间设计是城市广场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们的文化需求、情感感受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本文将从城市广场的概念和意义入手,探讨人文空间设计在城市广场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城市广场的概念和意义城市广场是城市中心地带的公共开放空间,其作用和意义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日益凸显。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和标志。
它不仅是城市文化的代表,也是城市精神的象征,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和审美价值。
城市广场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城市生活中,人们需要一个可以放松心情、愉悦身心的场所,城市广场正是这样一个场所。
城市广场是城市交流互动的平台。
在城市广场上,人们可以进行社交活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人际关系网络。
城市广场是城市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之地。
通过在广场上举办文化活动和艺术表演,可以使城市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城市广场在城市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和社会交往的载体,其人文空间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二、人文空间设计在城市广场中的应用1. 空间布局与功能设置在城市广场中,人文空间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人们的活动习惯和需求,合理布局广场的功能区域,创造不同的活动场景。
可以设置休闲区、游憩区、文化展示区、绿化植被区等,为城市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娱乐场所。
还可以根据广场的位置和环境特色,设置景观设计,使之与周边建筑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广场的美感和舒适度。
2. 设施设备与服务配套城市广场的设施设备和服务配套是人文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便利服务,配置适当的座椅、休息台、路灯、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以及提供文化活动和娱乐设施,如音乐喷泉、表演舞台等。
还需要设计智能化管理系统,提供安全、卫生、交通等全方位的服务保障,让城市居民在广场上能够得到周到的关怀和便利。
摘要:在大连,如果叫广场的地方都算上就太多了。
大连广场星罗棋布。
星海广场、中山广场、海之韵广场、希望广场、胜利广场、华乐广场、港湾广场、友好广场、人民广场、奥林匹克广场、莲花广场、学苑广场、海军广场……有资料显示大连的广场约70个左右,在亚洲、是拥有广场最多的城市之一。
大连的广场是大连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或是城市交通干道的节点、或是城市景区的中心、或是城市市政建筑群空间的核心……在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中,大连广场起到了点缀和强化空间特点的作用。
关键词:大连广场城市空间大连的广场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城市的作用以及周围的城市空间特点的不同,这些广场的城市空间特点分为几类:开阔、舒展式;交通枢纽式;商业综合体式;景区中心式。
下面,就根据广场的城市空间特点来详细地介绍一下大连主要的几个广场:1开阔、舒展式代表:星海广场(图1)、人民广场(图2)星海广场占地面积110万平方米,是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建于1997年6月30日。
中心广场面积4.5万平方米,这是一个纪念香港回归的工程。
环绕广场周围的是大型音乐喷泉,从广场中央大道中心点北行500米是会展中心,南行500米是蓝色的大海,中央大道红砖铺地,两侧绿草如海。
星海广场背倚都市,面临海洋,令人心胸开阔。
她超大的平面尺度,人在其中,都会觉得渺小,因此,不论在她的周边建多大体量的建筑单体也不会使人感到对广场的压抑。
广场的平面呈椭圆形,两个轴线清晰分明,围绕中心广场有三条环道,联系环道的有六条放射状的道路,尤其以联系会展中心到海边城市雕塑的道路最为突出,分为双向道路,中间是绿地、喷水池还有人行步道。
从星海广场的设计上不难看出,她是一个庄重的广场,不仅要承担市民平时休闲娱乐的任务,更是要承担一些大型活动,展示大连形象的一处所在。
广场的规划特点是椭圆广场周边以高层建筑为主,都是高档住宅区、金融大厦、高级酒店、会展中心……用建筑来作为广场的收边,占地如此之大的广场,即使是高层建筑,在与整个广场的体量对比上也会显得微不足道。
城市广场空间浅析
摘要:作为一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地域景观特色再现的广场空间环境,它总是在发展变化着,并随着人类的技术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的发展及价值观念的变化,不断地创造和丰富着具有环境整体美、群体精神价值美和文化内涵艺术美,本文以西安大雁塔广场为例,对城市广场空间进行解读。
关键词:城市广场,人性空间,地域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实行,国家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我国的城市建设也飞速发展。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了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政府通过城市基础建设,以期使自己的城市面貌得到改观,达到与城市级别相适应的水平。
于是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广场逐渐成为这些城市的建设热点。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共同目标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从中世纪对神的侍奉,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的解放,是一个大的进步,从工业革命之后对技术的盲目依从和崇拜,到今天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设计观,是对人类自身的再次觉醒,是又一次极大的飞跃。
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最终目标。
今天,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追求已成为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了人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具体到规划设计方面,则是强调把关心人的宗旨落实到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中去,注重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研究,以创造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市民的不同需要。
城市广场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其设计的目的与意义也是为了使人们更方便、舒适地进行多样性的活动。
所以,人性化设计就是具体城市空间设计中体现处处以人为本,不但要满足各层次、各年龄段人在广场中的生理需求,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行为需要、情感需要。
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缺乏象西方城市广场那样的公共交往空间,而以前的城市建设对城市广场用途的理解也仅限于公共集会、阅兵等政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城市广场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空间吸引着广大市民群众。
大雁塔北广场北临小寨东路,是雁塔路端点,南靠大慈恩寺北围墙,东至广场东路,西至广场西路,南北长382米、东西宽311米,总占地面积11.97公顷。
大雁塔东西两侧商业建筑是以大型餐饮、休闲、娱乐、住宿为主的大型商业建筑群。
大雁塔北广场的修建展现了大雁塔的英姿,为市民营造了优美生活环境,同时也改善了大雁塔周边交通环境。
1 广场空间构成
空间和实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如果一个美丽的广场周围没有建筑,失去了建筑对它的支持。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广场的意义,“场”就较弱,甚至“广而非场”。
从空间构成看,大雁塔北广场为实体围合与实体占领复合型。
城市空间大多是由建筑围合所形成,但是围合与占领的构成方法也是相对而言的,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交错。
大雁塔北广场南北轴线由慈恩寺大雁塔确定。
大雁塔是唐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其体量和高度决定了它在这一区域的空间地位,从空间构成角度看,该区域空间属于“实体占领型”,置身于大雁塔广场时,就能感到它巨大的辐射力,它所释放出的“空间场”主宰着整个广场和天空,在邻近的城市街道可见到它的优美形象,成为该区域城市标志物,使人感觉到它主宰周围空间的辐射力(图1)。
广场周边商业建筑形成广场边界,围合广场。
广场用地南高北低,高差9米,设计者充分利用地块这一特点,广场东西两侧建筑顺坡逐级而上,给人以向前向上的动势,广场空间也处理成九级阶梯状空间,取中国传统建筑极阳之数九,以表达对大雁塔、对慈恩寺的崇敬之意,广场正中轴线上的五十余米宽水池顺应地势也设计成阶梯状跌水水池,通过水的流动形成向前向上的动势,池中设置音乐喷泉。
叠水两侧的绿化对称排布,小园林与休息小广场间隔重复,形成了强烈的轴线感,大雁塔成为轴线端点,加强了大雁塔的空间主导地位(图2)。
广场在北面列柱、南面慈恩寺及东西仿唐商业建筑限定下具有很好的围合感,围合构成的空间使人产生向心、内聚的心理感受。
2 建筑风格与尺度
城市空间尺度的处理适当与否,是城市空间设计成败的关键,而且也是难点之一。
如果孤立地在图纸上或模型上琢磨尺度则很难取得成功。
北广场建筑采取了仿唐形式,坡屋顶较为平缓,出檐深远, 斗拱雄浑,具有唐代建筑特点。
建筑与慈恩寺建筑群在建筑风格上统一,色彩上,建筑采用灰瓦、红柱、红窗棂,与传统建筑相协谐。
广场周边建筑风格、色彩、广场空间模式与慈恩寺建筑群较为协调,以突出大雁塔的历史地位及城市空间主导地位。
(图3)。
仿古建筑的体量与广场空间的尺度较大,将原本一层的唐风建筑拔高到三层,近人尺度与唐风建筑匹配得并不好。
总体上说,东西两侧的仿古商业建筑,以及广场中轴线上的大面积跌水池,尺度都远大于大雁塔及原有建筑的尺度,使大雁塔显得孤立而渺小,有点破坏原有建筑群宁静的环境气氛,视觉感受如图1所示。
3绿化及座椅设计
日本芦原义信曾提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采用20—25m的模数。
他认为:“关于外部空间,实际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25m,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
在广场大水面两侧,园林绿化设计按照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外部模数理论,采取26米作为模数,对跌水池两侧景观带作了地块划分。
地块采取自然园林与铺地小广场间隔重复手法。
地块内的小园设计采用堆山、植竹、砌石等中国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图4),两块微缩自然园林之间是以铺装为主、四角植以高大乔木、围树设座的供人休息的小广场,用这种办法为广场空间带来节奏感。
人是城市广场空间中行为的主体,人与广场空间环境存在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
一方面,人在空间环境中起主导作用,人的行为活动赋予了广场空间环境存在的意义,并决定了空间环境的创造方式。
另一方面,广场空间环境又作用于人,它可以促进人的行为、活动的发生,同时,它也可以限制某些行为的发生。
空间环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空间环境的同时,综合各种信息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环境作出判断的心理评价,进而以自己的行为对空间环境作出反应。
广场小尺度的空间设计,满足人的多样化的行为心理需求。
座椅采用天然原木,施以清漆,原木自然的纹理,温暖的色彩亲切宜人,使这些近人小品景观尺度宜人、质感亲切,方便游人休息停留。
4界面及小品设计
该广场在铺装设计上有独到之处,广场铺装基调为暖色,采用色泽柔和的花岗岩,图案结合唐代装饰纹样,并将唐代名家名贴摩刻在广场铺石中,使地面铺装成为唐文化有机载体,展示唐代的文化艺术,引来众多游人赏析、体味,人们跨越了时间界限,形成与历史文化艺术交流的场景,使广大市民在游玩的轻松氛围中受到艺术的熏陶。
环境小品也与广场的主题文化氛围协调,广场北面文化列柱以佛教题材装饰,与广场南端慈恩寺呼应,体现佛教文化氛围。
石质草坪灯形式仿唐代建筑,古朴大方。
庭院灯灯柱、垃圾桶上以中国传统纹样装饰,柱面上题刻唐诗,让游人深感唐代诗书文化的博大精深。
雕塑则以唐代杰出人物、宗教故事作为题材。
水平界面和垂直界面的唐文化主题反复强调,使游人处处置身于唐文化氛围之中,深刻感悟唐风唐韵,处处体现场所精神(图5)。
5广场的缺陷与不足
5.1.九个水池喷泉形式雷同,缺少变化。
5.2.跌水池南北长200余米,几乎贯穿广场南北,喷泉开启时联系东西向交通的两道汀步游人无法通行,过大的水池削弱了广场东西向的联系,给游人带来很大不便(图6)。
5.3.广场东西侧建筑的功能决定了建筑的形式,为适应其商业功能建筑体量庞大,墙面以玻璃窗为主,虽然建筑玻璃窗作了适宜的分格,在尺度上与建筑体量取得了一致,但由于施工周期短,做工较粗糙,使之失去了唐风建筑的精巧与雅致。
在慈恩寺建筑群及大雁塔的衬托下,这些超大体量仿古建筑群显得尺度大了些,笔者认为广场东西两侧建筑群在尺度上与大雁塔协调性不够,有喧宾夺主感。
作为广场入口标志物的牌楼,为取得与其相邻建筑尺度上的一致,体量过大,不够亲切(图7)。
5.4.广场北端文化列柱中,中心两颗体量过大,且柱式与整个广场格调不相称,虽然柱体浮雕采用佛教题材,但柱体过于异域化,看不出唐风唐韵的大气,缺少整体感。
6小结
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以其宏大的气势、无处不在、形式多样的唐风唐韵,反映西安这座古城悠久的历史、唐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为呼应大慈恩寺及大雁塔,利用场地条件,广场大空间以仿唐风建筑及硕大文化柱围合,大尺度处理得当,但建筑本身的细部尺度处理与唐风建筑的大气尚有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