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恶癖的防治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36.52 KB
- 文档页数:2
鸡发生啄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养鸡技术目前,随着养鸡规模的不断扩大,养鸡生产中啄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啄癖的发生对养鸡业形成了极大的危害。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鸡发生啄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1、常见形式在实际生产中,鸡群发生啄癖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强迫叼啄、相互叼啄和自行叼啄,其中以强迫叼啄是最多见的啄癖形式。
临床中有以下几种易发的表现类型。
啄肛癖的主要发病群体是雏鸡、初产蛋鸡和产大蛋鸡,鸡群出现啄肛的行为之后会严重危害到其他鸡群,严重时会将其腹腔中的内脏啄掏出来,后果非常严重。
啄蛋癖在产蛋鸡群中发生的比较多见,啄蛋鸡见到产蛋箱内或地面上的鸡蛋就会表现出叼啄的行为。
啄趾爪、冠和肉髯在实际生产中也都是时常发生的。
啄异物癖就是鸡群叼啄饲具、墙壁等情况。
2、原因分析2..1 营养方面①鸡群采食的饲料中如果含有较多的玉米但是蛋白质含量却很低。
②鸡饲料中维生素的供给不足。
③饲料中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含量低,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钙磷不足或者是配比不当、食盐少等。
④鸡采食的饲料中含有的粗纤维量少,鸡采食之后没有足够的饱食感。
⑤鸡群如果日常的饮水量不够也同样会导致啄癖的情况出现。
2..2 管理方面①鸡场内鸡舍的温湿度不当,舍内没有良好的通风情况,如果环境温度过高加之通风状况差时,舍内就会有较高浓度的氨气、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导致鸡群的生理平衡被严重的破坏;但是如果环境的温度过低,就会直接影响鸡羽毛的生长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诱发鸡群啄羽的情况出现。
②如果鸡群舍内有比较强的光线导致鸡接受的光色照射不当,就容易诱发鸡群出现恶癖症。
③如果舍内鸡群的饲养密度过大,很容易引起鸡群发生啄癖。
④饲养场如果将各品种、日龄和强弱的鸡都混在同群进行饲养;饲喂也做不到定时、定量的要求,突然更换饲料等都能诱发鸡群出现啄癖。
⑤应激因素的不利影响,环境中噪音强,鸡群受到突然的惊吓等都会引起鸡群出现啄癖。
2..3 生理方面①实际的养鸡生产过程中,初生雏鸡都会对外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感,所以很容易就会出现相互叼啄的情况。
鸡恶癖的综合防治鸡恶癖也称啄癖、异食癖、恶食癖、互啄癖,是多种营养物质缺乏及其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种味觉异常综合症。
各日龄、品种的鸡均能发生,尤以雏鸡、中鸡发生较多,特别是密集饲养和笼养鸡发病率更高。
恶癖鸡一旦出现,很快会蔓延整个鸡群,严重时发病率达80%以上,死亡率达50%。
即使激发因素消失,恶癖在鸡群中往往也将持续,导致鸡受伤、残废、死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1、鸡恶癖的发生原因鸡群发生恶癖,有内因,也有诱因。
内因主要是先天性的遗传因素,诱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对于内因所起的诱发作用。
有人认为鸡恶癖是由于饲养管理失当、鸡栏狭窄、饲料中硫化物不足而引起;也有人认为是由于饲料中碱和钙不足、蛋白质和维生素缺乏以及密集饲养、缺少户外运动所引起。
从现代兽医学的观点看,鸡恶癖是不完善的人为条件诱发鸡的先天性遗传因素而发生的一种应激综合征。
引起鸡恶癖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日粮中营养成分不足,或各种营养物质比例失当如日粮营养不全价,动物性蛋白质或某些氨基酸含量偏少,氨基酸不平衡,粗纤维含量过低,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青饲料或粗饲料缺乏,食盐不足,玉米含量过高等。
全价颗粒料比粉料、笼养比平养更易引起鸡恶癖。
(1)蛋白质和氨基酸是鸡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以产蛋鸡为例,每天维持消耗需8 g蛋白质,每产一个蛋需15 g蛋白质,如产蛋率保持在70%时,则每只鸡每天所需的蛋白质不能少于18.5 g。
一般认为,产蛋鸡日粮中粗蛋白质低于15%,中鸡低于14%,雏鸡低于19%;或产蛋鸡的日粮中蛋氨酸低于0.27%,中鸡低于0.25%,雏鸡低于0.3%,均易诱发恶癖。
此外,日粮中只有植物蛋白而没有动物蛋白,或者蛋氨酸数量足够,但忽略了各种氨基酸的平衡,也易诱发恶癖。
(2)某种维生素缺乏或不足,可使鸡的生理机能失调、代谢紊乱。
正常鸡饲料中至少要含有14种必需维生素,而且要比例适当,否则便会发生疾病。
例如,鸡饲料中缺少VB1、VB2或VB12,可影响鸡体对蛋白质的正常吸收;缺少VB6则可使鸡体信息传递紊乱,甚至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
家禽恶癖的成因与防治家禽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但是家禽的恶癖却是给养殖户带来很大困扰的问题。
家禽恶癖主要表现为啄食、啄毛、刁难、打架、择食等行为,严重影响了鸡的生长发育和产蛋率。
那么,家禽恶癖的成因是什么?又该如何有效地防治呢?本文将深入探讨家禽恶癖的成因与防治方法。
一、家禽恶癖的成因1. 饲养环境家禽恶癖的成因之一是饲养环境。
如果家禽的饲养环境不良,比如鸡舍过于拥挤、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或过低等,都会导致家禽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进而产生各种恶癖行为。
2. 饲料问题饲料问题也是家禽恶癖的成因之一。
鸡群在长期摄取单一类型的饲料后,会出现厌食、挑食等问题,导致恶习的产生。
而且饲料的品质不佳,也会引起家禽的不适,产生恶癖行为。
3. 饮水4. 饲养管理饲养管理不当也是导致家禽恶癖的成因之一。
比如饲养人员的素质不高,对鸡群的管理不及时、不科学,饲养方式不当等,都会导致家禽恶癖的产生。
二、家禽恶癖的防治方法合理饲料搭配也是防治家禽恶癖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采取多样性的饲料搭配,确保家禽获得全面的营养,减少厌食、挑食等问题的发生,减少家禽恶癖的产生。
加强饲养管理是防治家禽恶癖的重要方法之一。
应该加强饲养人员的培训,提高饲养人员的素质水平,合理安排饲养管理工作,确保家禽得到科学的饲养管理,减少家禽恶癖的产生。
5. 增加饲养乐器增加饲养乐器也是防治家禽恶癖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适当增加家禽的饲养乐器,比如放置小球、吊坠、挂带等,分散家禽的注意力,减少家禽产生恶癖的行为。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防治家禽恶癖的产生,提高家禽的生长效益和产蛋率,为养殖户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家禽恶癖的成因主要是饲养环境、饲料、饮水、饲养管理的问题所致。
要防治家禽恶癖,需要改善饲养环境、合理饲料搭配、加强饮水管理、加强饲养管理、增加饲养乐器等措施的实施。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减少家禽恶癖的产生,提高家禽的生长效益,为养殖户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鸡啄羽、啄肛、啄蛋等鸡啄癖的防治概述:啄癖是集约化养中常见的症状,啄癖也称异食癖、恶食癖、互啄癖,是多种营养物质缺乏及其代谢障碍所致非常复杂的味觉异常综合症,各日龄、各品种均能发病,群一旦发生互啄以后,即使激发因素消失,往往也将持续这种恶癖,致伤、残、死,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根据啄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啄羽、啄肛、啄蛋等。
造成啄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营养不全面,缺乏蛋氨酸、胱氨酸。
2.微量元素的和维生素严重缺乏。
3.中食盐含量不足。
4.饲养密度过大。
5.外界环境引起的应激。
6.夜晚灯光过强或光照时间过长。
二、常见类型及诱因1.啄肛啄食肛门及其以下腹部是最严重的一类啄癖,见于高产笼养群或开产群,诱因是过大的蛋排出时努责时间长造成脱肛或撕裂,损失的多是高产母。
也常见于发生腹泻的雏,诱因是肛门带有腥臭粪便。
2.啄羽癖个别自食或相互啄食羽毛或脱落的羽毛,啄得皮肉暴露出血后,发展为啄肉癖,常见于产蛋高峰期和换羽期,多与含硫氨基酸、硫和B 族维生素缺乏有关。
3.啄蛋癖母刚产下蛋,群就一拥而去啄食,有时产蛋母也啄食自己生的蛋,主要发生在产蛋群,尤其是高产群,发生的原因多由于缺钙或蛋白质含量不足,常伴有薄壳蛋或软壳蛋。
此外,啄趾癖多见于小,啄冠、啄髯多见于公间争斗,啄鳞癖多见于脚部被外寄生虫侵袭而发生病变的等。
预防:1.戴用眼镜。
2.饲喂营养全面而平衡的全价。
3.尽量减少不应有的应激反应。
治疗:1.给戴上特制的专用眼镜,使不能正常平视,只能斜视和看下方,有效防治产生的啄毛、啄肛、啄趾、啄蛋等恶癖.2.将中的含盐量提高到2%,连喂两天即停。
注意保持充足的饮水,以免造成中毒。
3.在日粮中添加1%的硫酸钠,连用7天。
4.在中添加2%~3%的生石膏粉,连喂20天左右。
</P。
鸡恶癖的纠正方法概述:一、恶癖的种类和危害恶癖是指反常的有害癖好。
最常见的有啄肛癖、啄趾癖、食肉癖、食卵癖、食毛癖、异食癖等。
其中啄肛癖、啄趾癖多发生于幼,在同群中常常发现一群追逐另一幼的肛门,或互相啄食脚趾。
啄食肛门的,造成肛门出血,严重时直肠脱出引起死亡;啄食脚趾的引起跋行,严重时可将脚趾啄断。
而食肉癖、食卵癖、食毛癖和异食癖多发生于成年,其中食卵癖多见于蛋产卵旺盛的春季,食毛癖多发生于蛋换羽的旺季,尤以当年的高产蛋常易发生。
食肉癖在各种年龄均可发生,在同群中互相攻击残杀,直至死亡,严重时尸体被吃掉。
异食癖是指啄食之外的砖石,石灰、稻草、羽毛乃至粪便等异物。
二、恶癖产生的原因恶癖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有日粮搭配不合理,饲养管理不善,舍内过于拥挤、过热,运动场小,运动量不足等。
如日粮中缺少蛋白质或某些必要的氨基酸、常量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管理上饲喂时间不固定和舍内通风不良,光线过强等。
此外,体外寄生虫病,蛋发生输卵管脱垂或直肠脱出,很容易被其它啄食。
换毛、皮肤创伤和出血等,也易引起恶癖的发生。
三、防治措施根据各种恶癖发生的原因,分别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日粮搭配应尽量多样化,保证营养全面和平衡,特别是有些重要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不可缺少。
然后根据各种恶癖的发生,在中分别添加各种营养物质。
如蛋产蛋期间,在中加入0.2%的蛋氨酸,不仅可以减少食卵癖,而且能提高产蛋量。
在中加入硫化钙粉(将天然石膏研成粉末即可),每只每天喂0.5~3克,食毛癖能很快消失,效果良好。
啄肛、食肉癖的患,在中加入1%-2%食盐,这些恶癖便能很快消失,但只能喂1-2天,以免发生食盐中毒。
2.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舍内要经常打扫卫生,保持相应的温度和湿度,光照适宜,通风良好,定时投料,饮水充足。
蛋要设置产卵箱,可预防啄卵癖的发生。
3.合理的饲养密度。
不同的品种、日龄期,以及强弱悬殊不能混在一起饲养,以免弱小受欺凌而产生某一恶癖。
鸡啄癖的原因及其防治目前,随着养鸡规模的不断扩大,养鸡生产中啄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啄癖的发生对养鸡业形成了极大的危害;1、什么是鸡啄癖鸡啄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鸡的一种异食癖,又称为异食癖、恶食癖、啄食癖等;鸡啄癖是由于鸡体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常见疾病,是单向或相互啄食个别鸡部位或异物的一种恶癖;表现为相互攻击伤害,自食或争食所下的蛋,以至吞食各种异物等等;2、哪些鸡容易发生鸡啄癖一般来讲,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鸡,不分季节,无论是平养,还是笼养的鸡均可发生;肉鸡更为严重,尤其是幼鸡,蛋鸡发生率也较高;3、鸡啄癖对养鸡业有哪些危害呢鸡群中一旦发生鸡啄癖,就会很快蔓延到整个鸡群;啄癖严重时,如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啄癖率可达80%以上,死亡率约50%左右;如果蛋鸡在长时间断水,特别是夏季,还会造成产蛋量的显着下降,给养鸡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后面,我们会结合鸡啄癖产生的原因,全面地了解鸡啄癣的危害;4、发生啄癖时,鸡有哪些表现呢鸡啄癖在临床上可分为啄肛癖、啄羽冠癖、啄蛋癖等,是许多鸡场的一种常见病;现在我们就具体谈一谈鸡啄癖的几种表现形式;a、啄肛癖;雏鸡与产蛋母鸡发生率较高;由于雏鸡患白痢病,肛门周围粘满稀粪或糊肛,其他鸡啄食患鸡肛门,或蛋鸡发生输卵管脱出、脱肛,其他鸡好奇争相啄食;被啄鸡疼痛惊恐逃脱,而啄食鸡紧追不放,导致鸡群骚动,相互争啄肛门伤口,严重的将直肠拖出,造成全群暴发啄肛现象;b、啄羽癖;常发生在幼鸡的换羽期、产蛋母鸡的盛产期与当年高产的新母鸡;一般是由于营养缺乏,特别是钙、硫和维生素B不足等;表现为患鸡相互啄食羽毛或自啄羽毛,12此外患螨病、鸡虱也可导致啄羽癖;c、啄趾癖;主要发生在雏鸡,往往是由于饲喂不及时造成的;另外,断趾时消毒不严,遭到感染,造成断端肿胀,抬腿行走,这时如果有一只鸡啄趾,其他鸡蜂拥而上,被啄鸡趾部出血或跛行,严重的会把啄断趾,给雏鸡生长发育与成活率带来严重影响;d、啄蛋癖;多发生于蛋鸡的产蛋高峰期,当一只鸡刚产蛋落地,自己或其他鸡争抢啄蛋;大多是由于日粮中蛋白质、钙、食盐等营养成分不足而造成,鸡开始啄破损蛋直至发展到啄完好的蛋,给蛋鸡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e、啄头冠癖;鸡只相互啄鸡冠、肉髯、耳叶、眼,以及啄眼周围的皮肤等,导致被啄部位出血、发紫变黑;f、啄鳞癖;主要啄食颈部鳞片,由患螨虫发痒引起;5、导致鸡发生啄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鸡群啄肛啄羽现象的发生与鸡群营养情况、饲养管理、疾病、生理习性等许多方面都有关系;概括起来,导致鸡发生啄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方面:a、日粮配合不当,氨基酸不平衡,缺乏某种必需营养物质比如,饲料过分单一,饲料中蛋白质不足;蛋氨酸、胱氨酸、精氨酸、甘氨酸等氨基酸缺乏或者是氨基酸不平衡,尤其是含硫氨基酸缺乏时容易发生啄羽癖;缺乏某种维生素,等;饲料中钙、磷含如维生素A、维生素E、硫胺素、核黄素、泛酸、生物素、维生素B12量过少或比例不当;锌、硒、铜、铁等微量元素缺乏或比例不当;日粮中粗纤维含量不足;饲料中盐分含量不足;日粮中长期使用某些抗球虫类药物等等,都可能导致啄蛋癖的发生;b、光照时间过长,光照强度过大无论是肉鸡、雏鸡还是蛋鸡,由于光照制度不合理,日光直接射入鸡舍或密闭鸡舍控光不严,光照时间过长、持续强烈的光照和光颜色的改变等都会诱导啄癖的发生;尤其是蛋鸡产蛋初期,强烈光照使肛门括约肌紧缩而出现泄殖腔部位的微血管破裂、出血而引发啄肛癖;c、鸡群饲养密度过大鸡群密度过大,鸡过分拥挤,导致饲槽、饮水器不足,造成鸡的争食,较容易引起啄癖;d、饲养管理不当鸡舍通风不良,导致鸡舍内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超标,容易造成雏鸡啄癖;饲槽、饮水器不足,引起鸡采食时争斗,易诱发啄癖;育雏温度过高或天气炎热,鸡体内热量散发受阻而使鸡烦躁不安而好斗,在育成阶段容易引起啄癖;湿度过大或空气过度干燥;垫料不合适,如垫料中含有尖锐的木片;喂饲程序不规律,有时相邻两次喂料时间间隔过长;缺水时间太久;产蛋箱不足,母鸡随地下蛋,鸡吃破壳蛋可引起食蛋癖;不同品种、不同年龄、强弱不一的鸡混养在一起,极易发生啄癖;换羽时,鸡自啄解痒,偶而出血引起群体啄食等;饲料加工不合理经常喂大块的动物性饲料,如小鱼、小虾、蚕蛹等,都可能成为发生鸡啄癖的诱因;e、疾病原因鸡群患球虫病、鸡白痢,鸡体表有羽虱,刺皮螨等,会发生自食、自啄;成年鸡输卵管及直肠脱垂,引发其它鸡啄肛;患球虫病时也会发生啄肛;个别鸡发生外伤,母鸡病原性或生理性脱肛;鸡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早期易引起啄尾;鸡发生生理性换羽毛管发痒,自啄发痒部位,往往其他鸡也跟着去啄;6、如何预防鸡的啄癖为了预防鸡的啄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a、育雏期精确及时断喙;这是防止啄癖发生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同时有利于节约饲料;断喙时,可以采取二次断喙法,即7~9日龄首次断喙,上喙从鼻孔到喙尖切去1/2,下喙切去1/3,尽量把喙切成斜面;12~14周龄修喙时,切去第一次断喙后新长出来的角质部分;b、合理配制日粮,饲喂全价日粮;配制日粮时,除满足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需要外,在日粮中添加%的蛋氨酸或1%~2%羽毛粉,或者2%~3%苜蓿草粉,能有效地预防啄癖发生;另外,育成期加强营养,使几个关键阶段的体重达到标准,可降低啄癖的发生率;c、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注意环境卫生卫生,保持舍内空气流通,调节好舍内的温度和湿度;鸡群密度要合理,防止拥挤;鸡群应按照强弱分群;按时喂鸡,保证饲槽和饮水器的数量充足,且位置高低适宜;产蛋箱要充足,及时拣蛋,破损蛋绝不能留在产蛋箱内;铺设优质垫料,并适当在垫料上撒一些谷料,以吸引鸡啄食谷物,防止啄食地面或相互啄食,及时抓走有啄食倾向的元凶鸡;当有些被啄鸡有伤口时,可采用废机油或沥青涂鸡的伤口,防止其它鸡继续啄食;d、制定合理光照制度;严防光照时间忽长忽短,忽强忽弱,减少强光刺激;产蛋鸡舍的光照强度达到每平方米1瓦左右,使鸡能看到采食饮水就行;尽量使鸡群安静,减少应激反应,可减少啄癖发生;如果采用荧光灯管补充光照时,灯管上应盖上一层绿色与粉色纱布对预防啄癖效果良好;e、做好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应预防输卵管炎和泄殖腔炎等疾病的发生,以及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其它病变等;减少疾病的发生,有利于降低啄癖的发生;7、发生啄癖的鸡如何处理当我们发现有啄癖的鸡时,应立即挑出,隔离饲养,尽快查明原因,消除诱因,及时治疗;否则会形成习惯性恶癖,纠正起来会相当困难;对于那些顽固的啄癖鸡,应及时淘汰,以防蔓延;鸡被啄伤的部位,也应及时涂抹紫药水等,但不要涂抹红药水;具体的治疗方法,我们应当针对不同情况,对症治疗;a.啄肛癖的治疗方法方法是:1日粮中加入5%~10%动物性蛋白,如鱼粉、血粉,或蛋氨酸、赖氨酸各%;2饮水中加少许盐,连用2~3天;3 适当地减弱光照,全群鸡饮用补液盐;4消除应激因素,增加食槽和饮水器;5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D和抗大肠杆菌类等药物,如丁胺卡那霉素等,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b.啄羽冠癖的治疗方法方法是:1日粮中加入%~%蛋氨酸或1%~2%石膏粉;青年期换毛期间加%石膏粉可以有效解决啄癖问题;2日粮中加入3%羽毛粉,增加叶酸、胆碱及钙磷等;3日粮中加入%硫酸亚铁或1%硫酸钠;采用以上措施,一般3天见效,5~6天啄羽停止,15~20天后,鸡就会长出新羽毛;如果被虱、螨感染时,可以用依维菌素按说明量使用,拌料饲喂,不会影响产蛋,也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c、啄蛋癖的治疗方法啄蛋癖分为啄蛋壳与啄蛋清两种;啄蛋壳时,应合理调整饲料中钙磷比例,更换品质好的石粉和磷酸氢钙,补充饲料中的维生素A、D;啄蛋清时,应更换饲料或适当调整饲料即可;总之,鸡群发生啄癖时,只有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家禽恶癖的成因与防治家禽恶癖是指家禽在平时生活中表现出的不正常行为,如啄羽、啄泄、啄爪、啄嘴、咬啄等。
这些恶习不仅影响了家禽的健康和生产,还会引发相应的疾病和经济损失。
因此,家禽恶癖的成因与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导致家禽恶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良的饲养环境、生活环境、疫病的感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家禽发生恶习。
例如,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家禽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从而引起恶癖。
2、遗传因素家禽的天性和基因对其恶癖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因素会影响家禽的性格和行为,而个体之间的差异也会导致恶癖的不同表现。
3、饲料因素营养不良、饲料质量不佳,或饲喂搅拌不均等问题都会导致家禽的恶癖。
例如,饲料中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会导致家禽的口渴、口腔炎等疾病,进而引发恶癖。
4、疾病因素疾病也是导致家禽恶癖的一个因素。
例如,鸡冠瘤、鸡乙型口炎等疾病都会导致家禽不正常啄咬、啄羽等行为。
此类行为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增加死亡率,对家禽养殖产生很大的影响。
为了避免家禽的恶癖带来的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1、改善饲养环境家禽的饲养环境直接影响到家禽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饲养者应该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噪声等刺激因素,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为家禽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
2、改善饲料质量家禽的饮食质量对其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具有很大的影响。
饲养者应该选择高质量的饲料,严格按照科学的饲养比例喂养家禽。
此外,饲养者还应该为家禽提供充足的饮用水,保持饮水器的清洁卫生。
3、加强疾病防控及时发现疫情,采取药物预防和治疗措施,切断疾病传播途径,能够有效的预防家禽的恶癖。
4、育种选种选取耐受恶习或不容易养成恶习的优质品种进行繁殖,以减少家禽恶癖的发生。
总之,对于家禽恶癖的预防和控制,需要管理者对养殖环境、营养管理、疾病治疗、品种选育等方面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鸡啄癖原因及解决办法鸡啄癖原因及解决办法时间:2011-06-21 17:00 来源:中国养殖网点击: 145 次啄癖又称为异食癖、恶食癖、啄食癖,是养鸡只常见的一种病,多指鸡群互相啄食引起损伤,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啄出内脏,引起死亡或者胴体质量下降等等。
1 各种啄癖的原因及危害1.1 啄肛癖这种恶癖最常见,多见于雏鸡和患有鸡白痢杆菌病的产蛋鸡。
因为患鸡肛门周围粘满稀粪,甚至堵塞肛门,病鸡不断出现努责,引起其他鸡只啄食其肛门,造成肛门损伤、出血;小母鸡初产或经产母鸡产大的鸡蛋,引起泄殖腔黏膜损伤;料槽和饮水器的数量不足,垫料过分潮湿,造成湿度过大,通风不良等使得鸡只烦躁不安,发生互相啄斗;产蛋箱的数量不足或放置不当,造成泄殖腔外翻或输卵管外翻时被啄;高能量饲料或限饲过度,使鸡群处于饥饿状态。
此外,患有泄殖腔炎或输卵管炎的病鸡,因泄殖腔、输卵管脱出垂到肛门外,也可能引起啄肛。
鸡群一旦发此病,有一只鸡被啄,常被同群更多的鸡只啄食并很快蔓延全群互啄。
1.2 啄羽癖其危害较轻,多发生于产蛋鸡,尤其是高产蛋鸡,常由于饲料中缺乏钙、硫、维生素B12等。
此外,体表寄生虫,如虱、螨,鸡只为了止痒,常常会啄自己的皮肤及羽毛,最终会导致鸡只自食或互相啄食羽毛。
商品代肉鸡达到上市体重时,如果过分拥挤,也会暴发啄羽癖,引起胴体品质下降。
1.3 啄趾常常由于喂料时间不定或饲料缺乏,致使鸡为了寻找食物而误啄脚趾;育雏期间光线过强时,鸡只会把脚趾上的血管误认为是食物而啄食。
轻者运动障碍,重者脚趾坏死脱落。
1.4 啄伤口常因伤口出血、脱肛等形成异常颜色或化脓形成的异臭,如刺伤的鸡冠;混群时啄斗建成新序群时更容易啄伤。
1.5 啄蛋癖常见于高峰产蛋期的母鸡,时常和产软壳蛋和无壳蛋并发。
发生该病主要原因是饲料中钙及蛋白质含量不足引起。
病鸡常把自己产的蛋啄食掉。
1.6 异食癖多见于育成鸡或成鸡,啄食正常情况下不食或少食的异物,如石子、沙子、石灰等等。
2018年第4期(总第255期) 经验交流79鸡恶食癖病的预防与治疗刘德锋 (山东省阳谷县畜牧局 252300)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8)04-0079-01恶食癖是指鸡自己或者相互啄食羽毛、组织器官的一类疾病。
一般性恶食癖表现有食羽癖、啄肛癖、食卵癖等异常现象;特殊和严重的恶食癖则表现有同性蚕食现象,这种现象是一般性恶食癖发展的结果。
蚕食有双重意义,即相互间残忍地啄食和身体组织残缺不全。
在一定的情况下,被食的个体其腹腔呈现空洞,内脏外逸,被吃光身体组织致死。
1 病因(1)饲料营养方面:蛋白质严重不足,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缺乏,日粮中玉米含量过高,导致色氨酸和烟酸缺乏;必需的矿物质(钙、磷等)不足、微量元素(锰、锌、铅、钴等)不足、盐类不足(特别是食盐缺乏)、某些维生素(维生素A 、D 、E 、核黄素、泛酸、维生素B2等)缺乏也可致病。
(2)过度拥挤,育雏舍内温度高、湿度大,造成闷热,也易发生该病。
(3)强光照射在小鸡蹼足上的血管上,其他小鸡见到这种小血管错误地认为是一种小蠕虫,并争相啄食这种小血管,于是引起出血不断,啄食继续发生。
(4)意外受伤也是被啄食的诱因,小鸡只要有一次意外损伤,就可使其他同伴啄食它的血迹,直至啄死为止。
体外寄生虫也可引起啄食。
2 症状2.1 食羽癖 小鸡只啄对方正在生长的绒毛,造成对方皮肤损伤及出现无毛区,甚至发展到吃食鸡肉。
这种情况多因为户外活动不足、日粮中盐和钙缺乏,笼养鸡由于胱氨酸、半胱氨酸、维生素B12缺乏易多发。
2.2 啄肛癖 小鸡见于白痢病,大鸡见于光亮处产蛋后泄殖腔未及缩回,也可见于家禽副伤寒感染后引起泄殖腔炎症时。
由于肛门被啄食引起出血,泄殖腔被其他同伴啄食,使之严重残废而致死。
2.3 啄趾癖 常见于光轴圈下的小鸡,也可见于大鸡,但后者称为食鳞癖,由于趾胫部螨和其他寄生虫感染而引起发痒、刺激和疼痛,先由病鸡自啄,后被其他鸡只发现而被啄食,由吃食鳞屑至出血发生细菌激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