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李文涛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3
必修3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南水北调工程(讲义)高中地理南水北调工程掌握南水北调工程的概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南水北调工程的概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南水北调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原因:(1)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
(2)供需矛盾突出:北方需水量大,但水资源缺乏。
调水线路东线工程中线工程西线工程调出地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和支流雅砻江及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调入地天津及山东烟台、威海北京、天津黄河上游线路走向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经隧道穿越黄河至天津;另一路向东,经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至烟台、威海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秦岭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从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道,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可调水量大较大较小源地水质差较好最好现有可利用的配套设施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工程量小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和三峡水库可利用差,可利用的设施极少优点不用开挖运河,建设成本较低沿线基本自流引水,运营成本较低;沿线水质较好水质好,对下游影响较小大,北方受水地区可扩展到整个华北和西北④东线工程抽取长江水的水量最大⑤东线工程大量抽取长江水,可减少长江下游的洪涝灾害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⑤答案:C思路分析:东线由于可利用京杭大运河,工程量小,但由于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故需逐级抽水北上,故①错误;东线工程的受水区域只有华北地区,而没有西北地区,③错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地区取水,导致入海径流量减少,影响长江河口环境,⑤错误。
例题1 (浙江文综)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
湘教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产业转移【目的导学】1.可以结合身边产业转移案例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2.可以复述我国现阶段产业转移的三个典型案例;3.可以结合案例,剖析产业转移的目的,归结产业转移对区域天文环境的影响。
【课前预习】1.产业转移的作用: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活动的;促进、资本与在区域间的活动。
2.我国的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案例缘由主要影响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寻求廉价资源和促进欠兴旺地域开展,也会对地域的形成不利影响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寻觅廉价的,众多的,宽广的市场空间减速大陆产业和产业的开展,发明少量的时机广东遥远地域的产业集群效应区域外部兴旺地域发生人口稀疏、、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缺乏等效果,使上升,经济效益下降地域差异,在区域外部到达,减速中央开展区域产业开展阶段产业开展的低级阶段重化工业阶段高科技产业阶段产业开展工业消费规模较〝三废〞污染严重优化调整密集型、密集型→密集型、密集型少量消耗和的类型→、、类型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的破坏人地关系趋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趋于减轻欠兴旺地域的环境污染【圈定效果】【思想导图】【课前预热】〔2020·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1.我国由沿海向内地迁移的企业类型主要是〔〕①资源密集型②休息力密集型③资金密集型④技术密集型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21·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2.右图是某兴旺国度与某开展中国度人均GDP和人口密度表示图。
以下工业中,最能够由甲国转移至乙国的是〔〕A.飞机制造B.电子装配C.精细仪表D.宇宙航天〔2021·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3.2021年中国汽车销售量居世界第一位,据此剖析跨国公司在中国建汽车组装厂的缘由,主要是中国的〔〕A.技术水平高B.石油过剩C.工人工资高D.消费市场宽广〔2021·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4.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加工制造业向我国西北沿海转移,主要缘由是我国有〔〕A.优美的环境B.狭小的市场C.廉价的休息力D.落后的交通〔2021·海南高考〕6.以下图表示制鞋业在两个地域的转移。
1.4区域经济联系(第一课时)教材分析: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是:“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所以第一课时就围绕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当然重点我选取其中之一进行重点分析,力求让学生形成一种模式,分析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基本思路,在分析对地理环境影响时,让学生形成一种答题的模版。
材料基本上也以书本上的阅读为主,答案都以开放式为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会分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措施、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学会从中获取所需知识2、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达到一种生动起来获取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不利),树立事物都具有两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具:多媒体、常规教学用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我国的区域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南北方、东西部的差异,怎么样使得各区域都能协调的健康的发展呢?今天一起学习下-----区域经济联系首先我们了解下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教师再讲解P24阅读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比如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后的东西部的联系。
学生阅读回答: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东西部除了在经济中的合作之外还表现有资源的调配和产业转移(放映幻灯片)学生阅读幻灯片了解我国资源分布情况,从而引出我们的资源跨区域调配。
1、分析调配的原因2、主要工程3、调配的意义。
让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形成基本分析思路(看幻灯片)。
然后以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放映幻灯片)学生读图,回答南水北调的线路等几个问题,教师以图来分析3条线路。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精选7篇)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篇1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进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缘由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进展的影响教学重点: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缘由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进展的影响教学难点:把握结合事例分析的力量。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匀称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淌性。
(2)区域间的进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自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xx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xx年实现全线贯穿)1.基础:新疆自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
管道工程实行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缘由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图5.2所示)——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进展。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
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应。
(2)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