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学(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311.52 KB
- 文档页数:42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产业: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的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2.产业组织:生产同一类(严格地说,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该结构决定了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
3.产业结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
4.产业关联:最终产品产业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联系,是产业结构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之一。
5.产业政策: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或社会目的,应用产业经济学的原理,以全产业为对象所实施的能够影响产业发展进程的一整套政策的总称。
6.淘汰产业: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技术老化、需求萎缩、成本上升、长期亏损而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而退出市场的产业。
7.新兴产业: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已经度过了幼年生命危险期的新的细分产业,这些新的细分产业的产品在技术工艺、用途、生产方式、用料或其他方面与原有产业的产品有较大不同。
8.生产要素分类法: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划分的分类法。
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9.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
按照这种分类法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夕阳产业、衰退产业、淘汰产业等等。
二、单项选择1.(B)2.(D)3.(B)4.(A)5.(B)6.(C )7.(B)8.(D)9.(C))10.(A)11.(B)12.(C)13.(D)14.(A)三、多项选择1.(ABCD) 2.(ABC) 3.(BC) 4.(ABC) 5.(A BCD)6.(ABC)7.(ABCD)8.(BD)9.(ABCD)10.(ABC)11.(BCD)12.(ABCD)13.(ABC)14.(ABCDE)四、判断1.(√)2.(√)3.(√)4.(×)5.(√)6.(×)7.(√)8.(×)9.(×)10.(√)五、简答题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案要点: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具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等等。
第一章导论一、概念1.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及产业政策等的新兴学科。
2.产业: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3。
主导产业: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技术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4。
先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朝某一战略目标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5。
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
5。
生产要素分类法: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的方法.二、简答1。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方面,包括各个具体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通常涉及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另一方面,又包括具体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2.如何理解产业?(产业内涵是什么?)(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社会分工而产生发展.(2)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3)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4)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间经济学。
(5)产业有多层含义,不仅包含生产、还包括服务、流通领域。
(6)产业内涵随社会生产力提高不断提升,外沿不断扩大。
3。
评述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什么+评价)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为标准将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的方法。
第一产业:广义的农业—-直接获取自然资源。
包括种植业、渔业、牧业、狩猎等;第二产业:广义的工业—-对获取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和再加工。
包括制造业、采掘业、矿业、电力、供水等;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从第一、二产业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
包括运输、教育、通讯、国防等。
评价:1、有些产业的归类尚存在争议。
(例如采掘业、矿业是直接依赖于自然的;电力、供水归类于第三产业也可以)2、第三产业的内容过于繁杂,难以科学地总结他们的特点及规律,难以为指导生产提供建议。
产业组织学正文第一篇:产业组织学战略性行为:是一个企业旨在增加其利润所采取的影响市场环境的行动组合。
伯川德模型:伯特兰德模型是价格竞争模型,企业设定价格而不是产量,研究在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决定机制。
共谋:共谋发生于两个或多个企业协调它们的行动以抑制特定行业内卖者之间的竞争,从而达到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
产业组织:产业内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具体的组织形态。
市场势力:厂商控制市场即把市场价格提高到超过边际成本的能力。
主导企业:价格决定者,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卡特尔:生产或销售某一同类商品的企业,为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在商品价格、产量和销售等方面订立协定而形成的同盟。
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效果。
策略性行为:一家厂商为提高其利润所采取的旨在影响市场环境的行为总称。
减少已存在的和潜在的对手带来的竞争的行动。
二、简答题1、早期的计量经济学研究发现市场集中度和利润或者价格—成本边际之间呈现出统计显著正相关。
后期的经济计量检验否定了这种关联吗?没有完全否定,根据后期的经济计量检验,认为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市场集中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两者才会正相关2、解释经济学家使用勒纳指数衡量市场势力的原因。
勒纳指数通过对价格与边际成本偏离程度的度量,反映了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强弱。
勒纳指数在0到1之间变动,勒纳指数越大,市场中的垄断力量越强;反之,竞争程度越高。
3、指出最常用和最不常用的阻止进入策略。
最常用:阻止进入定价、促销;广告最不常用:生产能力投资、扩大生产能力4、环保局新要求增加了企业的固定成本。
在无进入模型中,新要求会影响主导企业的市场份额吗?主导企业市场份额下降5、说明卡特尔联盟内在不稳定性的原因。
第一,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一旦卡特尔把价格维持得较高水平,那么就会吸引新企业进入这个市场,而新企业进入后,可以通过降价扩大市场份额,此时卡特尔要想继续维持原来的高价就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