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临床研究方法介绍临床研究是医学领域中用于评估新药、治疗方案和诊断方法的科学方法。
它的主要目的是制定可靠和有效的医疗政策和实践指南,以改善临床实践和患者治疗结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临床研究方法。
一、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旨在比较某种干预措施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该方法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然后对两组进行比较。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控制个体差异和其他干预因素的影响,从而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二、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一种观察型研究方法,它按照暴露状况或因素的可能影响,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组别,然后长期观察并比较其疾病发生率或其他不良事件。
队列研究可以是前瞻性的,即从现在开始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跟踪,也可以是回顾性的,即回顾以往的信息并确定暴露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三、纵向研究纵向研究也是一种观察型研究方法,它追踪研究对象一段时间内的变化。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疾病的自然进展、预测因素和风险因素的作用,以及干预措施的效果。
与队列研究不同,纵向研究对同一群体在不同时间点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四、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是一种描述性研究方法,通常用于了解某一时点上的疾病患病率、暴露情况或其他相关因素。
这种研究方法适用于收集大量的横断面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横断面研究的缺点是无法确定因果关系,只能提供相关性的信息。
五、系统综述与 Meta 分析系统综述是一种通过汇总和分析多个独立研究的结果,以回答特定问题的研究方法。
系统综述的目的是结合所有可用的证据,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而 Meta 分析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于合并和分析多个独立研究的数据。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统计功效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是一种基于数值数据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值数据,以回答研究问题。
定性研究则是一种基于文字、图像和声音等非数值数据的研究方法,旨在深入理解和描述研究对象的经验和观点。
中医临床研究方法
中医临床研究方法是指在中医学领域中进行医学研究的方法论和技术手段。
中医临床研究通常包括对中医诊疗方法、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手段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观察和评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临床研究方法:
1.临床观察研究:这是最常见的中医临床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观
察患者在中医治疗下的病情变化,总结治疗效果。
这可能包括
单个病例的病程观察,也可以是对一组患者的观察研究。
2.随机对照试验(RCT):这是一种更为科学的研究设计,将患者
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治疗组和对照组,以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
效。
RCT在评估中医药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逐渐得
到广泛应用。
3.队列研究:通过对一组患者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收集其治疗前
后的信息,以评估中医治疗的长期效果和不良反应。
4.病例对照研究:比较患有相似病症但接受不同治疗的两组患者,
以了解中医治疗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
5.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对已有的中医临床研究进行全面和系统
的评价,通过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来综合各项研究的结
果,以获取更为可靠的结论。
6.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收集患者、医生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的
意见和经验,了解中医治疗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问题。
7.实验室研究:对中药成分、针灸生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实验室研
究,以揭示中医治疗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基础。
中医临床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设计的需要。
在进行中医临床研究时,合理的研究设计和科学的方法能够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临床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于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临床研究中,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临床研究方法,希望能够对广大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有所帮助。
首先,临床观察是临床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临床观察是指医生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记录,来获取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程和治疗效果等信息的过程。
临床观察是一种直观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和治疗效果,但是其结果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临床研究中需要慎重对待。
其次,队列研究是临床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队列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据暴露因素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队列,然后对其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跟踪,以了解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队列研究可以有效地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得到相对可靠的研究结果,因此在临床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另外,临床试验是临床研究中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临床试验是指研究者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比较,来评价一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试验可以有效地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得到较为准确的研究结果,因此在药物临床研究和治疗方法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最后,病例对照研究是临床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病例对照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比较,来评价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病例对照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疾病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研究方法包括临床观察、队列研究、临床试验和病例对照研究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进行临床研究时,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临床研究方法能够对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有所帮助,推动临床研究的发展,为医学的进步和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支持。
临床研究方法名词解释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临床研究方法更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就一些常见的临床研究方法进行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践。
受试者选择方法:这是临床研究中重要的步骤之一,主要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方式选择参与研究的受试者。
例如,可以使用随机抽样或非随机抽样等方法,确保样本能够代表整个研究群体,并降低选择偏倚的可能性。
数据收集方法:在临床研究中,数据的收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观察法和实验法等。
问卷调查是通过向被试者提供一系列问题,收集其主观意见和行为观察。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对被试者进行观察,记录其行为、表现和生理指标等相关信息。
而实验法则是在实验室或特定环境中对被试者进行干预和观察,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得出结论。
数据分析方法:对于收集到的数据,临床研究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得出结论和推断。
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主要是通过计算各项指标(如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等)来描述数据的特征。
而推断性统计则是通过概率论和假设检验等方法,根据样本数据来进行总体参数的估计和推断。
随机化方法:临床研究中,随机化方法用于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
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选择偏倚和干预效应对结果的影响,使研究结果更具可靠性。
随机化方法有多种,如简单随机化、分层随机化和区组随机化等。
双盲试验:在双盲试验中,既有药物的研发者,也有病人和研究人员都不知道被试者是接受了治疗还是接受了安慰剂。
这样做的目的是消除潜在的主观偏见,确保研究结果真实可靠。
双盲试验通常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等研究领域中。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系统评价是对多个独立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旨在回答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
它采用系统化的方法对现有研究进行文献查找、评价和综合,以提供更具科学依据的结论。
而Meta分析则是基于系统评价的结果,通过定量统计分析的方法,将多个独立研究的结果进行汇总和综合,以获得更准确的结论。
临床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是指在医疗现场,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过程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临床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优化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临床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
观察研究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表现、疾病发展过程和治疗效果等来推断影响疾病的因素。
观察研究方法适用于病情较为稳定的患者群体,特点是时间长、样本量大、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推断性。
观察研究方法包括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两种。
前瞻性研究是指在研究开始时,依据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对象并进行观察和数据收集,然后进行研究结果分析。
前瞻性研究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因素的选择和数据的质量,但时间和成本较高。
回顾性研究是指在研究开始时,依据研究目的,回顾过去的病例或文献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回顾性研究的优点是时间和成本相对较低,但由于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受到限制,结果的推断性较弱。
实验研究是指通过控制变量、随机分组等方法,对干预措施的影响进行评价。
实验研究方法适用于需要评价新的药物或治疗方法的疗效与安全性等问题。
实验研究方法包括单盲、双盲和随机对照试验等。
单盲试验是指实验人员知道实验方法和干预措施,但被试者不清楚自己属于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双盲试验是指实验人员和被试者都不清楚自己属于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随机对照试验是指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被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两组进行不同的干预措施。
随机对照试验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干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较高。
总之,临床研究方法有观察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具体的选择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来确定。
临床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高医疗实践的科学性和效益。
临床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是用来评估医疗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方法。
医疗研究旨在改善病人的健康结果和治疗效果。
通过临床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医疗策略的优劣,并为医疗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研究方法涵盖了许多不同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临床研究方法。
1. 随机对照试验(RCT)随机对照试验是临床研究中最常用的设计。
它通过随机将参与者分配到接受干预或接受安慰剂或标准治疗的组中。
这种方法可以消除选择偏倚,并且能够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2. 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是指从现在开始进行观察,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收集数据。
这种方法可以了解观察指标的自然演变,并找出可能影响结果变化的因素。
比如,一项观察有关糖尿病患者饮食和运动习惯的研究可以通过跟踪这些患者的健康状况来获得相关数据。
3. 回顾性研究回顾性研究是根据已经发生的事件或已有的数据进行研究。
研究者通常回顾医疗记录、问卷调查或其他可用的数据来源来获取信息。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但容易受到信息的局限性和观察误差的影响。
4. 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也被称为横断面调查。
它通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收集数据,以描述人群的特征和疾病的发病率。
这种研究设计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只能提供患病率的估计。
5.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观察性研究设计,它通过比较已经患病的个体(病例)和没有患病的个体(对照)之间的暴露情况来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这种设计适用于研究罕见疾病,因为病例的选择通常是基于疾病诊断。
6. 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是通过对一组疾病患者的观察来描述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
这种研究设计可以用于起源疾病、观察罕见疾病特征,但无法得出因果关系。
在进行临床研究时,还需要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来评估数据。
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生存分析、序贯分析等。
统计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结果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因素之间的关联。
总之,临床研究方法是评估医疗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临床研究方法pdf(最新版4篇)目录(篇1)1.引言2.临床研究方法的定义与分类3.临床研究方法的应用4.临床研究方法的挑战与未来发展5.结论正文(篇1)1.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研究方法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临床研究方法不仅可以为医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帮助他们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临床研究方法进行概述,探讨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挑战及未来发展。
2.临床研究方法的定义与分类临床研究方法是指在临床环境中进行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根据研究目的和方法的不同,临床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1)观察性研究:包括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等。
(2)实验性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等。
(3)诊断性研究:包括诊断准确性研究、疾病预测研究等。
(4)预后性研究:包括生存分析、疾病风险评估等。
3.临床研究方法的应用临床研究方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疾病诊断和治疗:通过临床研究方法,可以评估不同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的优劣,为临床医生提供最佳实践方案。
(2)疾病预防和控制:通过临床研究方法,可以评估预防措施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药物研发和评价:通过临床研究方法,可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耐受性,为药物研发和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4.临床研究方法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尽管临床研究方法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如研究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分析方法不完善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未来临床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1)加强临床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推广多中心临床研究,提高研究质量和可信度。
(3)发展新型临床研究方法,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
5.结论临床研究方法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和药物研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临床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探究疾病治疗和预防的方法。
通过研究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以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指导。
临床研究方法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医疗技术的进步,更提升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一、临床研究设计临床研究设计是临床研究的基础,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在临床研究中,常见的设计类型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研究、回顾性研究等。
其中,随机对照试验被认为是最具科学性的设计方式,通过随机分组来降低干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二、临床研究伦理伦理原则在临床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者必须遵循伦理原则,确保研究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伦理审查委员会(IRB)负责审查和监督临床研究的伦理问题。
临床研究必须满足“无损害原则”、“获益原则”、“正义原则”等伦理要求,保证患者在研究中不受伤害,并且能从研究中获得益处。
三、临床试验的阶段临床试验按照发展阶段可以分为Ⅰ、Ⅱ、Ⅲ、Ⅳ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临床试验主要是在小规模人群中观察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第二阶段的临床试验则扩大了研究样本,并且评估了疗效和副作用。
第三阶段是对大规模人群进行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旨在验证治疗效果的可靠性。
第四阶段则是药物上市后的监测研究,检测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和疗效。
四、样本选择与数据分析临床研究的样本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选取合适的样本,才能得到科学可靠的结果。
通常来讲,样本选择应具有代表性、随机性和可重复性。
而在数据分析中,统计学方法应用广泛。
通过合理的统计学方法,可以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估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的发生率。
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生存分析等。
五、临床研究的挑战与前景临床研究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患者招募困难、研究资金紧缺、样本伦理等问题。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临床研究正在朝着个体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基因测序、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偏倚(bias):是在研究过程中,因某种或某些因素的影响,使研究结果或结论系统地偏离真实情况。
2内部准确度(internal validity):指将一项研究或观察结果推论到所研究人群时其正确的程度。
3外部准确度(external validity):将某批研究对象的观察结果应用其他病人时的正确程度,又称概括性或外推性。
4临床不一致性(clinical disagreement):若同一医生对同一病人连续几次检查结果或不同医生对同一病人检查结果不相符,称临床不一致性;反之称临床一致性。
5死亡率(motality rate):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6病死率(fatality rate):一定期间内(通常为1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7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患某病的人中,经过若干年的随访(通常是1、3、5年)尚存活的人数所占的比例。
8发病率:(incidence rate):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9罹患率:(attack rate):指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10患病率:(prevalace rate):也称现患率,指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11随机对照试验(RCT):按正规随机的方法,使每位研究对象有同等机会被分为试验组或对照组,试验组实施治疗措施,对照组不给予该治疗措施或仅给予安慰剂,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用客观效应指标,经一段时间随访观察后,比较两组的差别。
12盲法(blind method):受试对象、执行者、监督者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是何种干预措施时,称盲法。
13单盲临床试验:(single blind method):临床研究中,研究对象不知道被分配在试验组或对照组中而研究人员知道。
14双盲临床试验:(Double blind method):研究对象和执行者都不知道各组的研究因素而设计者知道,但不具体操作。
15三盲临床试验(Triple blind method):研究对象、执行人员、监督者均不知道研究因素16联合盲法试验:指试验的不同部分使用不同类型的盲法,用于大规模或多中心临床试验17交叉对照研究(cross-over design,COD):交叉对照研究设计方案是随机对照研究的特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将全部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在第一阶段甲为试验组,乙为对照组,此阶段研究结束后经过一个休息时期(洗脱期)再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将两组的治疗措施加以对换,即甲为对照组乙为试验组,全部研究工作结束后,再评价疗效,特点:不但有组间对照,还有自身对照)。
18前-后对照试验(Before-After Trials,BAT):将同一受试对象应用处理措施前后的观察指标进行对比的研究;分前后两个阶段,一阶段使用对照措施,二阶段使用试验措施,试验结束时,将前后两个阶段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
19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N of 1 RCT):以单个病例自身作为对照,评价某种药物与安慰剂或另一种药物比较的疗效,对单个病例进行双盲随机,多次交叉后的试验。
20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NRCCT):未按随机化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组,由临床医师确定研究对象的分组或按不同地区加以分组,然后比较两组的疗效。
21历史性对照研究(history control Trial,HCT):试验组是现在患某病的病人,对之采用新的治疗措施,对照组是过去某一时期患同种疾病的病人,他们接受了传统疗法或治疗措施,比较这两组的结果,以判断治疗措施的疗效。
这种方案是非随机的非同期的,类实验研究。
22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指病人在自然状态下,根据暴露因素的有无,将选定的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随访观察两组疾病及预后结局,以验证假设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有无因果关联的观察分析方法。
23发病密度(incidence desity,ID):指人群中发生的新病例与该人群中所有观察对象的观察时间总和之比。
24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CI):指一定期间内在固定的人群中发生疾病的概率,即一定期间内在固定的人群中,从未患某种疾病变为患这种疾病的人所占的比率。
(是概率,无时间单位)。
25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又称危险比,指暴露组的累积发病率与非暴露组的累积发病率之比,或暴露组的发病密度与非暴露组发病密度之比。
意义:表示了暴露组发病或死亡危险时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26归因危险度(特异危险度或率差,rate difference AR):暴露组发病密度与非暴露组发病密度之差,或暴露组累积发病率与非暴露组累积发病率之差。
意义:表示暴露于某因素患者中完全由该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危险度或者说明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密度差值特异的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27失访偏倚(withdraw bias):在干预性研究和队列研究中,由于观察时间较长,研究对象中有人不能坚持而退出队列,有人迁居、死亡或因药物副作用而停止治疗,结果当最后观察终止时,能够分析结果的人数远少于进入观察时的人数,这种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称失访偏倚。
28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经典的病例对照研究是以现在确诊的患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未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等,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加以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
29选择性偏倚(selection bias):由于选择观察方法不当,使得被选入的研究对象或观察人群与其所代表的总体间或不同组的研究对象间某些特征具有系统的差别,因此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发生偏差。
30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在资料收集阶段,由于观察和测量方法有缺陷,使各组获得的信息产生系统误差,又称观察性偏倚或测量偏倚31回忆性偏倚(recall bias):指比较组研究对象回忆以往发生的事或经历时,在准确性和完整性方面存在的系统误差。
32 顺序偏倚(sequence bias):研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季节气候温度及研究对象或研究机体状况发生系统的变化,即由于顺序规律而发生的系统误差。
33 霍桑效应(Hanthore effect):研究者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对象较对照组更为关照,而被关照的患者对研究人员又极可能报以过分热情更多的向医生报告好的结果,这种人为地夸大客观效应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控制—严格实施盲法34 干扰(co-intervetion):试验组对象额外的接受了类似实验药物的某种有效制剂,从而人为地夸大了疗效的假象。
控制—保持实施规范化试验措施改善依从性减少其他药物使用35沾染(contanmination):对照组额外的接受了试验组的药物,人为地夸大了对照组的疗效的现象。
控制—加强质控并改善依从性36依从性(conmpliance):指纳入的观察对象按照研究设计要求执行医嘱的客观反应程度。
37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临床疗效及病因研究中,当研究暴露于某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暴露因素密切相关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暴露因素与该病的联系,这种影响所带来的误差,称混杂偏倚。
38诊断试验(diagnostic test):指经各种检查后对受检对象疾病和健康状况作出诊断以及对各种诊断标准的评价。
39黄金标准(gold standard):当前医学界公认的能比较正确区分有病或无病的诊断方法。
40准确度(accuracy):又称符合率(coincidense rate)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符合程度,即真阳性和真阴性例数之和占所检测病例总数的比例。
41敏感度(sensitivity):又称真阳性率指在患者组中用该试验检查得到阳性结果百分比。
42特异度(spectficity):又称真阴性率,指在无病患者中应用该试验获得阴性结果的比例。
43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V+):诊断试验结果为阳性者中,真正患该病者所占的比例,即阳性结果中患该病的可能性。
44阴性预测值(negtive predictive value,PV-):诊断试验结果为阴性者中,真正没患该病者所占的比例,即诊断试验结果为阴性的人中不患病的可能性。
45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n,LR+):指病例组阳性概率与对照组阳性概率的比值,即诊断试验正确判断阳性可能性是错误判断阳性可能性的倍数。
46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n,LR-):指病例组阴性概率与对照组阴性概率的比值,即诊断试验错误判断阴性的可能性是正确判断阴性可能性的倍数。
47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on chracterstic curve,ROC):简称ROC曲线,表示真阳性(敏感度)与假阳性(1-特异度)关系的曲线构图,真阳性率为纵坐标,假阳性率为横坐标,可表示敏感度与特异度之间的关系。
48多中心临床试验(muliti-center clinical trail):指由一个或几个单位的主要研究者总负责多个单位的研究者合作,按同一方案进行的临床试验。
49意向治疗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edisis,ITT):如果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了退出和失访者,应该进行ITT分析,将所有纳入随机分配的病人,不管最终是否接受到分配的治疗,在最后资料分析中都应被包括在内。
50绝对危险降低率(absolute risk reduction,ARR):是试验组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事件发生率之间的绝对差值,该值越大,说明治疗产生的临床效应越大51相对危险降低率(relative risk reduction,RRR):是绝对危险降低率占对照组事件发生率的比例。
52需要治疗的人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NNT):发生1例临床事件所需治疗的病人数。
53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指常规用药量的前提下,因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所发生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因误用或滥用药物以及口服药物自杀所造成的后果不属药物不良反应。
54预后(prognosis):指疾病发生后,对该病未来的发展过程和结局作出的事先估计;预后因素(prognosis factor):指影响疾病结局的一切因素,是强调患者具有某些因素,其病程发展中可能伴有某种结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