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5
论文化全球化的论文文化战略论文当前,在学术界普遍关注全球化的同时,对“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的看法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对“全球化”概念的泛用;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趋同化趋势”,或者说是文化的同质化;另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还有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正在消融着“民族文化”。
我认为,对“文化全球化”看法的分歧,关键在于如何揭示文化全球化的价值以及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
本文试图突破概念演绎、简单逻辑分析与判断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对“文化全球化”价值意蕴的分析为基础,进而对“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作出科学合理的阐释。
一、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对文化全球化的研究必须置于当今全球化的现实框架、现实背景之中。
为此,我们又不得不对颇具分歧的全球化现象作出如下阐释:第一,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现象,可以追溯到15世纪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把东半球和西半球联在一起,使人类第一次知道彼此之间确实同住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球上,它揭开了人类社会全球交往的序幕。
然而,那时候的交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是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所以,我们可以把前500年的历史简要概括为“国际化时代”。
只是到了今天,即500年以后,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协同发展,全球才呈现出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其作用范围之广、影响强度之深都是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可以说,21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世界性的风暴。
这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1992年联合国日致词时所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了”。
第二,当代世界形成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新科学技术革命为人类提供了新型生产力,即提供了自动化、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的生产力及高技术生产力,提供了高速、高效、大容量的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工具。
文化全球化的理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地的人们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
文化全球化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借鉴并逐渐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世界文化现象。
文化全球化不仅涉及经济、商业和科技,而且涵盖了文艺、哲学、伦理、宗教、教育、语言和风俗等各个领域。
尽管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的现象,但是文化全球化现象的出现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
在全球商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下,全世界的文化主流和次流产生了日益紧密的联系。
并且,随着拓宽国际经济联系以及世界各地政府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增加,文化全球化现象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文化全球化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研究,由于各种不同的文化媒介和工具的出现,文化全球化理论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研究范畴。
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已经在全球经济、文化和社会形态的转变中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文化交流对于文化全球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内容。
它不仅是促进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有助于人类在知识、文化和艺术方面实现超越国家限制的重要途径。
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现代传媒技术如互联网和卫星电视的广泛使用,为跨国文化交流铺设了良好的基础。
文化全球化也给世界带来了一些好处,如促进跨国文化交流和互相借鉴,丰富了全球的文化形态; 同时,由于各种现代传媒媒介的普及,文化全球化现象也有助于人们更多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这将有助于加强全球化的推进,增加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
此外,文化全球化现象也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重塑和发展。
然而给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利好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
全球化和文化相互交融,虽然有利于文化传播,但也可能会威胁到本地文化的特色和代表性。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文化种族灭绝的案例,这些案例的出现也与文化全球化现象的出现有着很大的关系。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变得越来越频繁,文化全球化现象也可能引发一些国家之间的文化争端。
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日益加深。
文化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成为当今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文化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现象以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一、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指的是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形式逐渐交融和融合的现象。
这一趋势主要由全球化的经济、科技和交通运输等因素所推动。
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的频率和广度也大幅增加。
文化的全球化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容易地接触和了解其他地区的文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世界范围内的艺术、音乐、电影等文化产品因为全球化而得以传播和普及,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分享和欣赏到来自其他文化的精彩之处。
然而,文化的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全球化过程中,一些大规模商业文化产业的垄断和单一化,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同质化。
同时,全球化也使得一些小众文化或本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和淘汰的风险。
二、文化的本土化文化的本土化是指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尽可能地保留和发扬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通过本土化,人们试图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鲜明性,维护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
本土化的运动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体现。
一方面,本土化将发展传统艺术、音乐、戏剧等文化形式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弘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产品和文化浪潮中,本土化试图挖掘和推广自己独特的文化产品,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让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本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也有助于增加年轻一代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文化的本土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文化的传播不再受到地理限制,本土文化面临着全球化文化产品的冲击和竞争。
一些本土文化可能面临被边缘化和遗忘的危险,需要寻找适合的平衡点。
三、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最新文化全球化的论文
简介
本论文旨在探讨最新的文化全球化趋势以及其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全球化已经改变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方式,对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文化产业和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
全球化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促进各地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文化产业的全球化
全球化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机会,但也带来了新的竞争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全球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分发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跨文化交流与全球化
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但也带来了文化摩
擦和冲突。
本文将研究全球化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包括语言、价
值观和传统俗的交流方式的变化,并提供推广和加强跨文化交流的
建议。
结论
最新的文化全球化趋势给世界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通过保
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加强跨文化交流,我们可以
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变化。
本文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可作为参考,帮助各国更好地应对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
(注意:本文仅为练习使用,不涉及真实内容)。
文化全球化原文与解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也变得愈发频繁和深入。
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文化全球化的定义、原因和影响,并对其进行深入解析。
文化全球化是指各国文化之间在全球范围内的跨界交流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产品、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传统习俗等都在跨国边界传播和融合。
文化全球化的中心思想是尊重多样性和互相学习,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文化全球化有多个原因。
首先,全球化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联系,推动了人员和物质的流动,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其次,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产品和信息能够快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
此外,旅游业的兴起也为文化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
文化全球化对全球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文化层面上,文化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文化,人们可以拓宽视野,增加跨文化交流的机会。
其次,文化全球化对于经济产业具有积极的影响。
随着文化产品的传播和市场化,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新的机会。
另外,文化全球化还对个人和社会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更加开放和包容地面对多元文化。
然而,文化全球化也带来了挑战和问题。
首先,文化全球化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和单一化。
在全球化的压力下,一些地方特有的文化特征可能会被较为主流的文化所取代,导致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其次,文化全球化容易引发文化冲突和误解。
由于文化间差异较大,误解和偏见可能滋生,从而导致文化冲突和社会不稳定。
为了有效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和传承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防止其受到文化侵蚀的风险。
其次,教育机构可以加强跨文化交流的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和理解,以促进文化交流和包容。
另外,个人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文化交流中,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欣赏和尊重多样文化。
文化全球化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全球化开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于是有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等。
当今世界是和平与动荡共存的世界,和平是主题。
所以各国致力于软实力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文化的竞争等等。
为顺应世界发展的大方向,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强国,如:“科技兴国”,“教育兴国”等。
为使我国能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有足够分量的话语权,我国不但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巩固的国防,还要有足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也开始日趋全球化。
当前,在学术界普遍关注全球化的同时,对“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的看法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对“全球化”概念的泛用;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趋同化趋势”,或者说是文化的同质化;第三种观点认为,“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还有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正在消融着“民族文化”。
在我看来,文化全球化似一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弊。
文化全球化是顺应世界发展趋势而产生的,从另一方面来看:文化为经济打头阵,经济为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扩张的必然,只有认同一种文化,人们才会消费这种文化下的产品,才会为这个文化下的人创造利润,因而,文化全球化可以算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文化的全球化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例如:文化的全球化给某些母语带来很大的冲击,造成语言濒危现象。
母语不仅仅是母亲说的话,也是一个名族的民族语。
母语既是一个族群的交流工具,也是其文化和身份的代表。
据统计,在全世界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大约2000种语言有书面文字,96%语言的使用者只占世界人口的4%,超过1000种语言处于极度濒危和严重濒危状态。
正如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所言: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其社会使用功能正处于逐渐弱化或消失的危险境地;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危民族语言;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zation)文化全球化 1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我们不妨将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共同体称之为“全球化文化”(globlized cultures)。
对全球化文化特性的认识就是对文化全球化的把握。
文化全球化 2第一,文化全球化不是某一种文化的扩张和垄断,如人们担心的“美国化”、“中国化”。
也不是世界上的主要文化,如“文化”。
而是包括一切文化的整合体。
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文化群体,他们在世界融合的过程中为了维护各自的特征、自我肯定和认同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产生多种多样的担忧和抵抗。
这些矛盾和冲突不是表现为某一两种文化的对抗,也不只是与主要文化有关。
例如,“日本化”对韩国的威胁就要比“美国化”大得多。
而柬埔寨更害怕“越南化”,斯里兰卡害怕“印度化”。
各种“文化圈”,如“中华文化圈”等等,从某方面来说是一种想象性的群性,从另一方面来说则制造了文化间的“壁垒”,形成更大范围的文化垄断。
我们所说的全球化文化涉及的是一切文化。
第二,文化全球化不是建立在土地疆域划分基础上的一种文化,而是建立在文化主体——人的基础上的文化。
英国著名学家汤因比为解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提出“挑战与回应”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就是该民族对其所生成所作的挑战的一种回应。
也就是说,每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对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重大的作用。
人们从环境的不同归纳出东西文化的差异。
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扩大和日益复杂,文化的差异更加明显。
即使同一社会的成员,由于个体的不同也存在着文化差异。
而不同的民族国家、不同疆哉的人也能有着同样的文化观。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差异和依存关系,人的神圣性和普遍人性便成为能维持人类共同性和一致性的文化理念。
如“民主”、“自由”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
从文化全球化观中国发展
内容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隆重召开,给中国带来了诸多的影响。
此种盛会的召开表明了文化,经济正在快速的趋于全球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该如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文化全球化又将给中国呆来怎样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世博会影响文化全球化中国发展挑战机遇
正文
世界就如一大盆美味的汤里面放满了各式各样的调味品和不同
的食材。
在火候慢慢的升热中开始翻滚直至沸腾。
从而开始失去各自独有的气息。
或者,我们会在混合的味道中找到更加有特色的味道从而去发明改造。
正如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最显著的特征是跨国资本的发展,其直接表现是跨国公司的发展。
由于跨国资本的发展,文化也进入了跨国化的进程,形成所谓的全球文化。
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这种相互依赖性和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而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一样,也是一个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沟通、融合、对话的过程。
”(1)在2010年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中。
它所包含的五个分主题:城市与经济发展关系、城市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城乡互动关系、城市与高科技发展关系、城市与多元文化发展关系。
世博会系推动和平、
友谊、和谐的盛会。
世博会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国籍,其发展理念是“欢迎、沟通、展示、合作”。
世博会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它能够把一个时代的文明高度地集中起来,把那些零星的、分散的、还不完善的同类事物,通过主题思想将其集中起来,并加以完善化、系统化,甚至艺术化;把人们共同关心的难题连同相关的各种解决途径集中起来,再生动地加以展现,给人们以最大的启示。
在全球化中经济、政治、文化不断超越国家、地域、民族的特殊性而日益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体系的过程中相适应,文化的共性也日益增长。
“全球化最大众化的象征包括可口可乐、麦当娜和CNN(美国有线新闻网络)新闻。
”(2)伴随着世界贸易的扩大,西方消费文化已充斥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世界的不同地方,都可以穿到皮尔·卡丹时装,吃到汉堡包、比萨饼、肯德基炸鸡、日本料理和高丽烧鸡,喝到雀巢咖啡、可口可乐、蓝带贝克啤酒,抽万宝路香烟,看美国好莱坞大片,听英国摇滚音乐。
这表明,人们乐于接受不同文化间的影响,愿意模仿和尝试别的民族的生活方式,并形成新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
文化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迅速地向全世界传播,对改善和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普及和提高全人类的文化水平,是非常有利的积极因素,代表着社会进步的趋势。
但另一方面,文化全球化也有它的消极方面。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个国家、地区、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接触增多,交往频繁,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征明显地凸现出来,不同文
化的价值观发生着猛烈的碰撞,全球化最终会影响到不同国家、地域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往,影响到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面对全球各种文化的交融与冲突,许多国家都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
如在法国,许多知识分子和政治家提出警告,一个造就了蒙田、笛卡儿、拉辛和波德莱尔的国度,一个曾在思想、时装、绘画、烹调和一切精神领域起决定作用的国家,将面临麦当劳、摇滚乐、好莱坞电影、牛仔裤和马球衫入侵的可能。
为此,法国采取了限制外国尤其是美国电影进口数量、给文化以巨大补贴等措施来保护民族文化。
那么,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的文化发展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选择?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在审视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总结各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郑重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十六大”报告提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我们要建设的这种新文化,首先是以社会主义理想价值为导向的,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同时,“三个面向”表明了中国先进文化所面对的时代环境、现代发展趋势和鲜明的时代特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表明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要实现上述文化发展目标,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始终保持文化发
展的先进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文化发展的策略上,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4)恩格斯说:“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其次,增强开放意识,在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对话、融通中,保持民族文化的活力。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5) 第三,强化创新观念,在继承与创新中始终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
第四,充分认识文化的产业属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传播先进文化。
第六,要树立文化大国形象,增强创新意识。
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我们的国家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但中华文化是我们最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一面旗帜,是我们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必须不断地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系统建设,迎头赶上世界文明前进的步伐,使中华文化现代化,并走向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我们的新贡献。
参考文献:[1] 魏明德.全球化与中国——一位法国学者谈当代文化交流[Z].北京:商务印书,2000.7.
[2]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M].杨雪冬,等译.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1.456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