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积雪_冻土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研究_高荣
- 格式:pdf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7
青藏高原冻土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和西藏自治区的地区,它的海拔高度平均在4500米以上。
在青藏高原的广袤土地上,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而冻土则是这片土地上一道独特的“屏障”。
冻土,也被称为“永久冻土”或“多年冻土”,是指在寒冷季节,地下温度长时间低于0摄氏度,同时地下水含量也很高的土壤层。
在青藏高原这样的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冻土深厚,因此在这里,冻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冻土的存在可以有效保护土壤水分和养分,防止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
与此同时,冻土还可以阻隔地下水的流动,减少土壤的腐蚀和侵蚀。
因此,在青藏高原这样的干旱地区,冻土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水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时间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导致青藏高原的冻土退化现象日益严重。
冻土退化是指冻土层的厚度减少、冻融循环不稳定以及冻土区域的边界不断后退。
这些现象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冻土的退化会导致土壤的干燥和侵蚀加剧。
冻土层的缩减减少了土壤的贮存容量,导致雨水难以有效蓄积,进而加剧干旱地区的干旱程度。
同时,冻土层的减薄还使得土壤更容易受到风蚀侵蚀,造成土地贫瘠和沙漠化的加剧,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次,冻土退化也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了不利影响。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高度特殊的生态系统,拥有众多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其中,大量的动物和植物以冻土为生存的基础,它们依赖于冻土层的稳定性和湿度。
然而,冻土的退化直接导致了生物栖息地的流失和降低,将会对这些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长期不利的影响。
最后,冻土退化还给青藏高原的水资源带来了威胁。
冻土对于水资源的调节作用在冰雪融化期间尤为重要,它可以延缓冰雪融化的速度,并将冰雪融水缓慢释放到地下水系统中。
而冻土退化导致水分无法很好地储存,进而增加了径流量,增加了地表和地下水系统的蒸发损失,降低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其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高的高原,其独特的地形和地理位置赋予了其特殊的气候特性,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青藏高原的基本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主要气候要素的现代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些气候特征如何受到大地形气候效应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和放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青藏高原在现代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和作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二、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高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对现代气候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现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青藏高原的气候类型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具有明显的高原特色。
由于海拔高,大气压低,气温低,降水形式以雪为主,雪线低,冰川广布。
这种气候类型使得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但同时也为高原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环境。
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日较差大的特点。
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高;冬季,由于高海拔和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温较低。
同时,由于高原地区的大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升温快,夜晚地面散热快,降温迅速,因此日较差大。
再次,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
夏季,随着季风的推进,青藏高原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而冬季则降水稀少。
这种降水分布不均的特点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青藏高原的气温也在逐渐升高,降水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这些气候变化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冰川融化、水资源分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青藏高原的现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原山地气候、气温变化的季节性和日较差大、降水分布不均以及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对于全球气候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旨在揭示该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二、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历史回顾自1960年代开始,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早期的研究主要基于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揭示了青藏高原整体上呈现气温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主要采用气象观测数据、遥感数据和模型模拟等方法。
其中,气象观测数据主要用于分析气温变化的趋势和空间分布,遥感数据则用于获取更大尺度的气温变化信息,模型模拟则用于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和未来趋势。
(二)数据来源研究所需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气象观测站点和遥感观测数据。
此外,还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研究数据和成果。
四、气温变化趋势及特点根据大量研究数据,青藏高原自1960年代以来呈现出明显的气温上升趋势。
这种上升趋势在近几十年内尤为显著,特别是在高原的南部和东部地区。
同时,气温变化的季节性和年际差异也较为明显,夏季和冬季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大。
此外,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还受到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五、影响因素分析(一)自然因素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等。
其中,太阳辐射是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大气环流则通过影响冷暖空气的流动和交换,进一步影响气温的变化。
此外,海陆分布也会对青藏高原的气温产生影响,例如海洋的调节作用可以减缓气温的波动。
(二)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30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与季节性冻土区土壤水分变化差异近30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与季节性冻土区土壤水分变化差异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广泛研究。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最大的高原,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使其成为研究土壤水分变化的理想区域之一。
尤其是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区与季节性冻土区,它们之间的土壤水分变化差异备受关注。
多年冻土区与季节性冻土区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壤结构、土壤类型、降水分布和气温变化等。
多年冻土区的土壤结构较为稳定,土壤类型主要为泥炭土和黑土,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气温低于零摄氏度,形成了扎实的冻土层。
而季节性冻土区的土壤结构相对松散,土壤类型以沙土为主,降水较为均匀分布,冬季气温波动较大。
在多年冻土区与季节性冻土区的土壤水分变化方面,有以下几个关键的差异。
首先,在多年冻土区中,冻融作用较弱,土壤水分很难通过地下融水形式进入地下水系统。
相比之下,季节性冻土区的土壤水分更容易渗透到地下水系统中。
其次,在多年冻土区,土壤水分主要受到降水的影响,夏季降雨较多,土壤水分较高,而冬季降水较少,土壤水分较低。
而季节性冻土区的土壤水分变化受到降雨和融雪的共同影响,春季融雪使土壤水分饱和度增加,而夏季降水又使土壤水分得到补给。
最后,在多年冻土区的冻结层中,土壤水分较少,土壤饱和度较低,导致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较低。
相比之下,季节性冻土区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
近30年来,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区和季节性冻土区的土壤水分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在多年冻土区中,由于冻土层较为稳定,土壤水分的变化相对较小。
然而,由于气温的升高,冻土层的深度和冻融作用的强度也有所改变,土壤水分的蓄积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
而季节性冻土区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土壤水分的变化更为显著。
气温升高导致冻融过程的加强,增加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蒸散作用。
而降雨和融雪的分布变化也会对土壤水分的重新分配产生影响。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朱元涛;任倩慧;岳一凡;聂婷婷
【期刊名称】《青海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2)1
【摘要】为探究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本文选取青藏公路沿线2个代表性地区(西大滩、五道梁)2013—2022年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及气象数据,对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的时空变化规律和4个主要影响因素(气温、比湿度、降水量、表层40cm土壤含水量展开研究。
结果显示: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在空间特征上表现为活动层地温波动幅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逐渐趋于平稳;在时间特征上表现为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气温对活动层地温产生的滞后天数逐渐增加。
4个主要影响因素对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影响的顺序为气温>比湿度>降水量>表层40cm土壤含水量,其中气温与比湿度对浅层活动层地温的贡献率最大,表层40cm土壤含水量贡献率最小。
该结果可为青藏公路的病害分析和防治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8页(P1-8)
【作者】朱元涛;任倩慧;岳一凡;聂婷婷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实验室;水利部江河源区水生态治理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3.22
【相关文献】
1.气候变化条件下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概率预报(Ⅰ):活动层厚度与地温
2.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温年变化深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起始冻融时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
4.局地因素对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地温影响分析
5.巴颜喀拉山青康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和活动层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冻土区域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全球最丰富的冻土区域之一。
冻土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青藏高原冻土区域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青藏高原冻土区域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冻土在青藏高原的分布和特点。
青藏高原冻土的分布范围广泛,几乎遍布整个高原地区。
而且,由于高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青藏高原的冻土往往具有较大的厚度和较高的冻结温度。
这种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得冻土的保护和利用具有一定的难度。
冻土的保护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冻土作为高原地区的水源保护层,具有保持水分平衡和防止水源蒸发的作用。
同时,冻土还能够减缓地表水的径流速度,避免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的发生。
因此,保护冻土不仅能够维护高原地区的生态平衡,还能够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冻土的保护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冻土区域的监测和调查,了解冻土的变化情况和分布特点。
其次,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保护冻土,如合理规划冻土区域的利用和开发,避免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导致冻土破坏。
再次,我们需要加强冻土区域的生态保护,保护冻土的植被和水源,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
除了保护,合理利用冻土也是青藏高原冻土区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冻土不仅可以作为水资源的保护层,还可以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层。
在青藏高原的一些地区,冻土的厚度和冻结温度达到了利用地热能的条件。
利用冻土地区的地热能不仅能够提供清洁的能源,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冻土的利用还可以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由于冻土具有一定的保水和保肥功能,可以作为农田的保护层。
在冻土地区,农田可以利用地下温度进行农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同时,冻土还可以作为农田的保护层,减少自然灾害对农田的影响。
青藏高原冻土区域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保护冻土不仅需要科学的研究和技术支持,还需要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及原因一、对气温的影响1.机械阻挡作用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D40°N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D8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
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
表6?10中A、C、E三站位于印度半岛北部,其冬季各月平均气温皆分别比同纬度、同高度的B、D、F三站为高,其中尤以C、D两站的差异最大。
这是由于D站沅陵正位于高原以东的平原上,寒潮畅通无阻,而C站德里又位于高原以南的正中地位,屏障效应十分显著的缘故。
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
从冬季北半球700hPa与500hPa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
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
从夏季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由巴基斯坦北部和东北部阿萨姆两个地区总是有两个伸向西藏方向的暖舌,其中有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并且波及到对流层中层。
根据我国衢县与同纬度德里各高度上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以看出在500hPa及其以下各层的气温皆是衢县低于德里,尤其是冬半年的差异更大。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地带,面积约为220万平方公里。
它的高海拔、严寒气候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片高原成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当地农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对农业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过去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
这导致了高山农田的冻土融解时间提前,缩短了种植期。
寒冷条件下的高山作物,如高原大蒜和青稞,也受到了威胁。
此外,气温升高还导致冰川融化加快,可能会引发山洪暴发和洪涝灾害,给农田带来更大的风险。
其次,降水变化也是青藏高原农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近年来,青藏高原的降水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常年的积雪减少,降雨的季节和强度也发生了改变。
降水量的减少对于高山农田来说,缺乏水资源可能会导致干旱灾害,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
同时,降雨的不规律和猛烈降雨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对农田造成破坏。
此外,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还对牧区的畜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气温升高,高寒草原的生长季节变长,牧草产量增加。
然而,随着降水不规律和气温升高,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也加大。
牲畜需要更多的水源和牧草来满足需求,但由于降水减少和过度放牧等原因,牧场的承载力可能受到限制。
这可能导致放牧资源不足,牲畜的饲养受到限制,对牧民生计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应采取相应的适应策略来减轻农业的负面影响。
首先,可以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管理,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确保作物得到足够的水源。
其次,应加强农田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的风险。
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如农田轮作、种草保持等,保持和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此外,科研机构和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变化带来的挑战。
总之,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降水的关系作者:高佳佳杜军卓嘎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1年第02期摘要应用SVD方法对1981—2018年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和高原地区夏季降水进行诊断。
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前两个模态累积协方差百分比达到了61.15%,左右场展开序列的时间相关系数均为0.78,反映两场关系的主要特征。
土壤湿度场表现出南北相的一致性,而降水场的一致性较差。
第一模态说明青藏高原北部春季土壤湿度较大时,对应高原北部地区和东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少。
第二模态说明高原大部分地区春季土壤湿度较大时,高原北部、中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南部夏季降水偏少。
从合成500 hPa环流场和可降水量场看,在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偏大的年份,环流形势表现为“-+-”形式,正距平中心位于高原南部和印度北部地区,且有槽存在时,会导致地面降水量增多。
关键词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夏季降水;SVD;大气环流土壤湿度作为陆面与能量、物质交换的重要物理量,可以通过改变地表反照率、土壤热容量和感热、潜热通量等,影响和改变地表大气能量与水分交换,进而对大气环流、气温、降水等产生显著影响。
土壤湿度偏大时,蒸发量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利于局地降水。
此外,土壤湿度的梯度变化会导致海陆温度差异,影响大尺度环流和降水。
由于土壤湿度具有较长时间尺度的“记忆性”,在气候变化中被作为前兆信号来研究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Chahine,1992;李崇银,1995;郭维栋等,2007)。
不少学者通过数值模拟试验诊断来分析土壤湿度和降水的关系。
Rowntree and Bolton (1983)和Dimeyer(2000)通过敏感性数值试验指出,土壤湿度增加可使未来的气温降低、降水持续,GCM模式显示在气候的干湿过渡带,土壤湿度对降水预报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
Chow et al.(2008)、梁乐宁和陈海山(2010)通过区域气候模式发现长江流域1998年和1995年高原春季土壤偏湿,地表潜热较大,地面温度较低,进而导致东亚季风强度偏强,长江流域降水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