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8
小城镇建设形考作业1小城镇建设作业1【第一章至第二章】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首次提出“特色小镇”概念的是( C)A.北J市B.上h市C.浙j省D.广d省2.长江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义w模式”具有(A )的特点。
A.小商品市场迅速发展B.种(植)、养(殖)、加(工)、出(口)协调发展C.户办、联户办、村办、乡办四轮齐转发展乡村工业D.以城带乡、以工促农3.域镇化初期的主要特征是(D )A.以工业为主,城镇化水平高B.以服务业为主,城镇化水平高C.以工业为主,城镇化水平低D.以农业为主,城镇化水平低4.小城镇作为“城之尾、乡之首”的特征。
在(B )阶段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A.初级城镇化B.城乡一体化C.城镇化加速发展D.城镇化完成5.山d半岛小城镇以( A)发展模式为主。
A.内源型和外源型B.辐射型和外题型C.聚拢型和外源型D.内源型和银材料6.以下关于我国小城镇建设过程当中呈现的问题表述不精确的是( D)A.现有小城镇规划队伍整体气力相当薄弱B.当前我国小城镇施展宝望,辐射和动员作用距离目标要求差距很大C.用地粗放,用地浪费严重D.土地投入产出效益较高7.(C)使居民点开始分化,形成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乡村,以贸易,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城镇。
A.蒸汽机的发明B.工业时代的到来C.劳动大分工D.乡村的衰落8.我国的小城镇是在(C)的基础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A.集市B.农业C.村落D.产业9.我国小城镇的初期形式是(A),跟着集市贸易的扩大,统Z 阶级在集市设置征收市税,呈现了镇一级的建制。
A.草市B.居民点C.村镇D.部落10(A)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使我国小城镇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A. 1980年B. 1985年C. 1990年D 1975年11.小城镇被称为(C),是城乡接合部的社会综合体,是镇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小城镇建设形考作业11.首次提出“特色小镇”概念的地区是浙江省。
2.长江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义乌模式”具有种(植)、养(殖)、加(工)、出(口)协调发展的特点。
3.城镇化初期的主要特征是以农业为主,城镇化水平低。
4.小城镇作为“城之尾、乡之首”的特征,在城乡一体化阶段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5.山东半岛小城镇以内源型和外源型发展模式为主。
6.正确表述是:现有小城镇规划队伍整体实力相当薄弱;当前我国小城镇发挥宝望、辐射和带动作用距离目标要求差距很大;用地粗放,用地浪费严重。
7.劳动大分工使居民点开始分化,形成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乡村,以商业、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城镇。
8.我国的小城镇是在村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9.我国小城镇的初期形式是草市,随着集市贸易的扩大,统治阶级在集市设置征收市税,出现了镇一级的建制。
10.1980年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使我国小城镇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11.小城镇被称为“域之尾、乡之首”,是城乡接合部的社会综合体,是镇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12.不属于促进我国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C发展壮大阶段,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国家战略D优化升级阶段,推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2.小城镇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ABCD)。
A防止过度扩张和无序建设B促进城乡融合和共享发展C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D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3.小城镇建设的原则包括(ACD)。
A以人为本原则B发展优先原则C生活与生产并重原则D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原则4.小城镇发展的驱动模式包括(ABCD)。
A地方驱动型B城市辐射型C外贸推动型D外资促进型5.城乡一体化阶段的主要特征包括(ABD)。
A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转B城乡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协调发展C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受宏观调节D城乡居民价值观念协调发展C阶段是全面推广阶段,其特点是国家发布了引导政策,随后地方政策密集出台,全国各地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
小城镇建设作业3参考答案(大全)第一篇:小城镇建设作业3参考答案(大全)《小城镇建设》作业3参考答案1、简要说明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概念。
答:小城镇建设规划是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小城镇的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目标作出具体规划。
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任务是以小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和用地规模、结构,进行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安排主要建设项目的时间顺序,并具体落实近期建设项目。
2、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答: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内容包括小城镇的用地规划,住宅、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和仓储建筑、道路、对外交通、公用工程设施等建筑规划。
3、小城镇发展沿用“工业文明”的规划设计原则,产生了哪些弊端,如何克服这种弊端?答:小城镇发展沿用“工业文明”的规划设计原则,产生的弊端主要是:1)城市郊区无遮挡地向外发展,甚至不存在开放的自然空间网络;没有了裸露的土地和潮气,也失去了千千万万的昆虫和乡土气味。
2)肥沃的农田、小河流、小湖泊、小溪、湿地、山坡、林木等环境资源,或消失在各类建筑之下,或干脆成了垃圾场和污水沟;街头公园绿地与环境区域割断了联系而成为一个个孤岛。
3)郊区村庄的传统社区特征和“家”正在消逝,而变成了“睡村”、养老院和托儿所;为汽车修建的宽阔马路使老人和儿童少年不宜步行和跨越。
要克服这些弊端,就要使小城镇具有“生态文明”的因素:1)小城镇应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那里有土地、水、风、植物、动物;那里居民的日常需要(特别是副食品)在小城镇里基本上可以得到满足,而且是自种的和“绿色”环保的;2)小城镇里的村庄应该有一个民主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自治管理村庄的各项经济社会事务;成年村民是村庄公共事务的决策者。
3)小城镇里的村庄应该有一个村民正式聚会的场所(即村民委员会办公室和会场),还至少有一个村民非正式聚会的场所,他们在那里聊天和娱乐;小城镇里的人与人基本都相识,克服了“城市病”。
《小城镇建设》形考册作业1答案一、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向着多种产业并存的现代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广义的小城镇包括了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尚未设镇建制的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乡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
它区别于大中城市和乡村,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聚集的居民点。
狭义的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
费孝通给出的小城镇的定义:“新型的正从乡村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社区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它基本上已脱离了乡村社区的性质,但还没有完成城市化的过程”。
二、依照行政建制分类:地方驻地、县城、县以下建制镇、集镇依照形成原因分类:经济发达;交通发达;自然资源利用型的小城镇;依照职能特征分类:工矿城镇、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的小城镇、旅游城镇、卫星城镇。
三、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道路的一种必然选择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最优,更重要的是考虑可能和可行尽管就规模效率而言,大城市比小城镇要优越得多,但现有大中城市不仅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且国有企业尚有1000多万下岗职工等待安置,加上城市每年新增的数百万劳动力需要就业,不可能大规模地吸纳农村人口。
在这种现状下,选择小城镇是必要的。
四、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富余劳动力,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70多个,安排这样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难度很大。
发展小城镇,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办厂经商,发展第二三产业,可以增加就业空间,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破口。
2.小城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平衡杆”没有小城镇的充分发展,就不会出现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处于城乡融合的交汇点,兼有城乡特点。
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把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传播到广大农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接触城市文明的媒介,既加强了城乡联系,也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膨胀、农村不断衰落的“发展的陷阱”。
《小城镇建设》形考册作业1答案一、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向着多种产业并存的现代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广义的小城镇包括了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尚未设镇建制的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乡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
它区别于大中城市和乡村,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聚集的居民点。
狭义的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
费孝通给出的小城镇的定义:“新型的正从乡村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社区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它基本上已脱离了乡村社区的性质,但还没有完成城市化的过程”。
二、依照行政建制分类:地方驻地、县城、县以下建制镇、集镇依照形成原因分类:经济发达;交通发达;自然资源利用型的小城镇;依照职能特征分类:工矿城镇、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的小城镇、旅游城镇、卫星城镇。
三、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道路的一种必然选择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最优,更重要的是考虑可能和可行尽管就规模效率而言,大城市比小城镇要优越得多,但现有大中城市不仅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且国有企业尚有1000多万下岗职工等待安置,加上城市每年新增的数百万劳动力需要就业,不可能大规模地吸纳农村人口。
在这种现状下,选择小城镇是必要的。
四、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富余劳动力,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70多个,安排这样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难度很大。
发展小城镇,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办厂经商,发展第二三产业,可以增加就业空间,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破口。
2.小城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平衡杆”没有小城镇的充分发展,就不会出现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处于城乡融合的交汇点,兼有城乡特点。
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把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传播到广大农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接触城市文明的媒介,既加强了城乡联系,也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膨胀、农村不断衰落的“发展的陷阱”。
《小城镇建设》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小城镇建设作业11、什么是小城镇?答:(参阅教材P1~2)小城镇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雏形城市,或称为初级城市。
当今社会,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广义的乡镇包括: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
狭义的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
2、小城镇分为哪些类型?答:(参阅教材P2~3)⑴依照行政建制,可以把小城镇分为:①行署驻地;②县城;③县以下建制镇;④集镇。
⑵依照小城镇形成的原因,可以把小城镇分为:①由于经济发达而形成的小城镇;②由于交通发达而形成的小城镇;③由于自然资源利用而形成的小城镇;④由于政治与军事原因、名胜古迹和名人等特殊原因而形成的小城镇。
⑶按职能特征,可以把小城镇分为:①工矿城镇;②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的小城镇;③旅游城镇;④卫星城镇。
3、简要说明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答:(参阅教材P3~6)⑴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⑵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城乡的协调发展;⑶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道路的一种必然选择。
4、简要说明小城镇的功能。
答:(参阅教材P6~8)⑴小城镇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⑵小城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平衡杆”;⑶小城镇是城市化的“推进器”;⑷小城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承载体”。
5、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为小城镇的发展确定的基本的指导原则是什么?答:(参阅教材P12~14)⑴尊重规律,循序渐进;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⑶深化改革,创新机制;⑷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发展小城镇除了遵守以上原则外,在制定规划和具体建设工程中还应遵守以下原则:①尊重和运用市场机制;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健全机制,壮大队伍,依法管理;④认真抓好试点和示范镇建设。
6、简要说明费孝通的小城镇建设理论。
答:(参阅教材P30~33)⑴小城镇道路理论:费孝通把小城镇界定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中心,小城镇建设就意味着强调农村的城镇化。
国开小城镇建设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 首次提出“特色小镇”概念的是(C )。
C 浙江省2 长江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义乌模式”具有(A )的特点。
A 小商品市场迅速发展3 城镇化初期的主要特征是(D )。
D 以农业为主,城镇化水平低4 小城镇作为“城之尾、乡之首”的特征,在( B)阶段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B 城乡一体化5 山东半岛小城镇以( A)发展模式为主。
A 内源型和外源型6 以下对于我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表述不正确的是( D)。
D 土地投入产出效益较高7 (C )使居民点开始分化,形成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乡村,以商业、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城镇。
C 劳动大分工8 我国的小城镇是在(C )的基础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C 村落9 我国小城镇的初期形式是(A ),随着集市贸易的扩大,统治阶级在集市设置官吏,征收市税,出现了镇一级的建制。
A 草市10 (A )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 的城市发展方针,使我国小城镇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A 1980年11 小城镇被称为(C ),是城乡接合部的社会综合体,是镇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C 城之尾、乡之首1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促进我国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原因的是( D)。
D 大批优质人才进入小城镇13 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A )小城镇建设水平和经济实力逐步递减。
A 从东到西14 按地理特征划分,小城镇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含( D)。
D 高原小城镇1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小城镇建设的总体目标的是( C)。
C 促进人口聚集1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小城镇建设原则的是(B )。
B 发展优先原则17 我国大部分的小城镇是沿着( A)的轨迹形成和发展的。
A “草市—集镇—小城镇”18 地方驱动型、城市辐射型、外贸推动型、外资促进型是按照(C )的不同对小城镇进行的划分。
小城镇建设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第一部分:基础知识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1. B2. A3. D4. C5. B6. A7. C8. D9. B10. A11. D12. C13. B14. A15. C16. D17. B18. A19. C20. D21. A22. B23. D24. C25. A26. B27. D28. C29. B30. A第二部分:案例分析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案例一:1. 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的目标有哪些?要求至少列出3个。
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 - 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 保护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
- 优化城市交通,提高交通的效率和便利性。
- 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2. 小城镇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哪些?针对其中的一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小城镇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 - 土地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城市扩张的需求。
- 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供水、电力等方面存在短板。
- 环境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下降,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 居民收入较低,城市功能不完善,缺乏吸引人才的条件。
针对土地资源有限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推动土地资源再利用,重点挖掘现有建筑物和工业遗址的潜力。
- 鼓励土地集约利用,推动城市垂直化发展,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案例二:1. 小城镇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请至少列举3个。
小城镇规划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地理环境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等。
-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
-基础设施因素:包括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公务员考试小城镇建设作业11、什么是小城镇?答:(参阅教材P1~2)小城镇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雏形城市,或称为初级城市。
当今社会,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广义的乡镇包括: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
狭义的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
2、小城镇分为哪些类型?答:(参阅教材P2~3)⑴依照行政建制,可以把小城镇分为:①行署驻地;②县城;③县以下建制镇;④集镇。
⑵依照小城镇形成的原因,可以把小城镇分为:①由于经济发达而形成的小城镇;②由于交通发达而形成的小城镇;③由于自然资源利用而形成的小城镇;④由于政治与军事原因、名胜古迹和名人等特殊原因而形成的小城镇。
⑶按职能特征,可以把小城镇分为:①工矿城镇;②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的小城镇;③旅游城镇;④卫星城镇。
3、简要说明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答:(参阅教材P3~6)⑴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⑵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城乡的协调发展;⑶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道路的一种必然选择。
4、简要说明小城镇的功能。
答:(参阅教材P6~8)⑴小城镇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⑵小城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平衡杆”;⑶小城镇是城市化的“推进器”;⑷小城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承载体”。
5、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为小城镇的发展确定的基本的指导原则是什么?答:(参阅教材P12~14)⑴尊重规律,循序渐进;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⑶深化改革,创新机制;⑷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发展小城镇除了遵守以上原则外,在制定规划和具体建设工程中还应遵守以下原则:①尊重和运用市场机制;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健全机制,壮大队伍,依法管理;④认真抓好试点和示范镇建设。
6、简要说明费孝通的小城镇建设理论。
答:(参阅教材P30~33)⑴小城镇道路理论:费孝通把小城镇界定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中心,小城镇建设就意味着强调农村的城镇化。
⑵小城镇发展动力论:费孝通指出,小城镇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是农村工业化,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⑶人口流动论:“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离井”是人口流动的两种形式,应该作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两条具体途径来进行研究。
⑷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
⑸经济区位论:费孝通指出,经海里发展具有地理上的区域基础。
7、根据费孝通的理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答:(参阅教材P31)关于小城镇的发展动力问题,费孝通指出,小城镇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是农村工业化,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⑴小城镇发展能够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⑵发展乡镇工业是中国工业的特殊道路;⑶费孝通主张发展农村特色工业;⑷费孝通提出了农村工业化发展系统的思想。
8、浏览有关小城镇建设的网站,查阅3~5篇文献,将其主要观点作一记录。
答:请各位学员独立完成。
小城镇建设作业21、中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挑战包括哪些方面?答:(参阅教材P43~44)中国小城镇建设将面临着以下挑战:⑴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改变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⑵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如何绕过生态环境的破坏;⑶小城镇建设与资源短缺;如何建立节能型小城镇;⑷小城镇建设与贫困、住房、交通、犯罪的矛盾;⑸小城镇建设与就业: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2、中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是在哪些方面?答:(参阅教材P45~46)中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⑴中国加入WTO将加快我国小城镇建设。
①经济全球化给小城镇注入发展的资金;②加快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
⑵农产品的丰富有助于小城镇建设突破发展“瓶颈”。
农产品的流通超越了国界,打破了农产品短缺的局面。
⑶城乡隔离壁垒的打破有助于小城镇建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由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变成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
3、小城镇的发展趋势如何?答:(参阅教材P46~48)⑴小城镇数量减少,质量提高和规模扩大。
⑵现有的小城镇将出现分化,有的将发展成为新兴的小城市或中等城市,而有的将消失。
⑶东西部小城镇建设的差距将缩小。
⑷乡镇企业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地位将出现历史性的变化。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城乡壁垒的打破、国家政策的有利导向等等,我国小城镇建设将走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4、简要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
答:(参阅教材P49~51)⑴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
我国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全国最为成功。
最为典型的有江苏省的苏南模式、浙江省的温州模式和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模式。
⑵中部地区的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
我国中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某些省份,小城镇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
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樊市的“双阳模式”。
⑶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甚大。
西部小城镇建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农业商品化牵引型、工矿主导型、旅游开发型、商贸中心型、交通枢纽型、边境口岸型、城郊型、地域文化促导型、综合发展型、兵团屯垦型等。
5、按发生机制划分,我国小城镇有哪些建设模式?答:(参阅教材P52~54)⑴政府主导模式。
⑵城市辐射模式。
⑶资源开发推动模式。
⑷市场带动模式。
⑸旅游文化推动模式。
6、分析当地的一个小城镇建设模式。
答:(参阅教材P54~56的格式。
可以分三个部分分析:⑴×××小城镇的发展历程;⑵×××小城镇的发展特点;⑶×××小城镇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下答案仅是举例,真正答案要结合自己所在城镇实际。
)XX镇属于旅游文化推动模式。
原XX镇的前身是“至南人民公社”,其所在地是在至南大桥的南端,那是一个不上一百户人家的农村,根本谈不上小城镇。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瑶琳仙境开发初,现瑶琳镇所在地名叫“洞前村”,当时仅有十几间破破烂烂的泥墙屋,零零散散地居住着十几家农户。
随着瑶琳仙境的开发,游客日益增多,促进了餐饮、旅馆、交通、旅游商品等行业的发展,居住人口尤其是非农业人口迅速增多,至南人民公社改为瑶琳镇,所在地移到原“洞前村”。
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发展成现在这样的集镇,成为该镇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
镇党委、政府按照“主攻工业、综合开发农业和旅游业”的思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先后推出了全国诸洞之冠的瑶琳仙境和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红灯笼乡村家园、红灯笼外婆家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景点,年游客达100万以上。
全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印刷包装、食品饮料、针织服装、电线电缆、五金机械等块状特色经济,年甲鱼饲养超过400万只,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5亿元,财政收入1305万元,连续三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工业重点乡镇。
进入新世纪,镇党委、政府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同心同德,争创一流,正朝着“工业重镇、旅游强镇、区域中心镇”的发展目标迈进,瑶琳人民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现瑶琳镇是在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瑶琳镇、毕浦乡、高翔乡合并而成的。
7、推动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有哪些?阻碍小城镇发展的阻力因素有哪些?答:(参阅教材P66~73)动力因素有:⑴农业的基本动力:①食物贡献;②原料贡献;③劳动贡献;④土地贡献。
⑵工业的核心动力:资本、人力、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的聚集,促进了小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⑶第三产业的动力: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服务业促进了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观念更新、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质量提高)。
⑷集聚经济的动力:企业、居民的空间集中而产生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是小城镇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力;产业聚集促进人口聚集,从边远、贫穷的地方向交通便利、富裕的地方流动。
⑸比较利益的动力:农业是比较利益较低的产业,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通过非农业部门外在拉力和农业部门内在推力,农业生产要素必然流向非农业部门。
⑹政策的动力:①国家宏观政策(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和道路);②国家专项政策(土地、户籍、产业等政策);③地方性政策(税收、用地、产业等政策)。
⑺区位优势的推动力: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较近、距离资源较近等。
阻力因素有:⑴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阻力(文化、技术、观念)。
⑵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不协调的阻力(企业布局分散导致小城镇分布过密、过散、规模过小,生产销售不景气等)。
⑶传统文化的阻力(单家独户、自然分散、处处分割,与生产和生活无有机联系)。
⑷体制和政策环境的外部阻力(自给半自给的传统旧体制与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之间的冲突;“离土不离乡”的制约;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
8、分析你所在的小城镇发展的阻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
答:(参阅教材P71~73内容,可以对号入座,也可增加有关内容,归纳几个阻碍因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发挥个人主观意志,不做统一答案。
以下答案仅是举例,真正答案要结合自己所在城镇实际⑴你所在的小城镇概况简介:例如:瑶琳镇地处桐庐县中部,由原瑶琳镇、毕浦乡、高翔乡合并而成,距杭州85公里,05省道穿境而过,是杭州至千岛湖、黄山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有著名的瑶琳仙境、红灯笼外婆家、天目溪漂流等景区,被誉为中国旅游第一镇。
全镇总面积64.23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26万人口,是省综治先进镇、省级卫生城镇、省级教育强镇、省级绿色小城镇,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镇。
原瑶琳镇的前身是“至南公社”,所在地是大桥南端。
现镇所在地原名“洞前村”,瑶琳仙境开发时仅有十几间泥墙屋,零零散散居住着十几户农户。
随着瑶琳仙境的开发,逐步发展成现在这样的集镇,成为该镇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按照“主攻工业、综合开发农业和旅游业”的思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先后推出了全国诸洞之冠的瑶琳仙境和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红灯笼乡村家园、红灯笼外婆家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景点,年游客达100万以上。
全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印刷包装、食品饮料、针织服装、电线电缆、五金机械等块状特色经济,年甲鱼饲养超过400万只,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5亿元,财政收入1305万元,连续三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工业重点乡镇。
进入新世纪,镇党委、政府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同心同德,争创一流,正朝着“工业重镇、旅游强镇、区域中心镇”的发展目标迈进,瑶琳人民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⑵按照第7题中阻力因素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⑶按照第7题中动力因素的七个方面提出对策。
(注意:要抓住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小城镇建设作业31、简要说明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概念。
答:(参阅教材P76页)小城镇建设规划是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小城镇的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目标作出具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