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生物 重难点突破强化练 第60练 正确分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 北师大
- 格式:doc
- 大小:333.50 KB
- 文档页数:7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Ⅰ)1.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D.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解析: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并且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比如马和驴能够交配,但是后代骡子不可育,说明马和驴就是两个物种。
答案:C2.(2017·南师大附中联考)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C.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解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种群的数量变化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如气候、食物等的制约,B错误。
答案:B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
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应为100 m2左右,B项错误。
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
答案:D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Ⅰ)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4.(2017·内蒙古赤峰高三一模)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B.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D.种内斗争越来越弱解析:依题意,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即超过K/2时,受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环境阻力会越来越大,种内斗争会越来越激烈,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逐渐降低,死亡率逐渐升高,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
第九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__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
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知识梳理|夯实高考双基回扣教材一、种群的特征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错误!错误!(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N=M×n/m(N为种群数量,M为标记个体数,n 为第一次捕捉并标记数量,m为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年龄,组错误!成错误!错误!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4.种群的空间特征错误!错误!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1)A图为“J”型曲线。
①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③数学模型:N 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 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B图为“S"型曲线.①产生原因:受环境条件,如空间、食物、天敌等的制约。
②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
③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④影响因素错误!基础自测1.判断(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2)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昆虫也适用。
(√)(4)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5)种群数量的变化也就是指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6)对于“S"型曲线,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素无关。
2018年高考全国卷(一)理综生物(试题+ 答案+解析)1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 ATP 合成的酶B. 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 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道D. 线粒体 DNA 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知识,题目简单,容易得分 线粒体DNA 位于线粒体的基质中,所以 2. 生物体的 DNA 常与蛋白结合,以 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B. 真核细胞的核中有 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 •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 DNA 复制,贝U 该蛋白可能是 DNA 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 RNA 的合成,贝U 该复台物中含有RNA 聚合酶【答案】B【解析】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 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时候。
3. 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 2和NO 3D 项错误。
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DNA-蛋白质复台物 DNA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微生物降解植物秸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 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答案】A【解析】植物细胞不能直接吸收利用N 204 •已知药物 X 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 可抑制药物 X 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 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 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 的是D.若药物X 为蛋白质,则药物 D 可能改变了药物 X 的空间结构【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乙丙两组的细胞增殖速度都大于甲组,所以两组均 为先加入药物 X ,而丙组后半段的细胞增殖速度低于乙组,说明丙组培 养一段时间后又加入了药物 D o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的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 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解析】种群的 S 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有限。
种群数量变化031.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到广泛关注。
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1)利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 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徽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等特性。
(2)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人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 mL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①材料准备:在装有7000 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 d。
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⑦培养液配制:。
③实验分组: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
④接种与培养:。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
【答案】(1)个体小世代周期短无性生殖(2)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3)②用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用微孔滤膜过滤玻璃缸中的水,用滤液代替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②在对照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mL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养液,在实验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mL用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④在6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徽囊藻,并将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适宜的条件下培养8d【解析】本题考查了水华形成的原理及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1)由于铜绿徽囊藻个体小、时代周期短且进行无性生殖,所以短时间内产生大龄个体而形成水华。
()(2)当着两种藻类在一起时,为了争夺光照、无机营养和二氧化碳等而进行竞争。
阶段滚动练5(十~十一单元)(建议用时: 80分钟)一、选择题1.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
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D.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2.(2017辽宁沈阳二中月考,43)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C.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D.图中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3.(2017河北定州周练,6)北美奇瓦瓦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均以植物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食大粒的植物种子,蚂蚁喜食小粒的植物种子。
1974—1977年间连续研究两种动物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研究结果,不合理的是( )A.啮齿动物和蚂蚁间存在竞争关系B.大粒种子植物与小粒种子植物间存在竞争关系C.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竞争影响蚂蚁种群数量D.移除啮齿动物后蚂蚁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4.入侵水生动物福寿螺严重危害稻田生态系统,研究表明植物五爪金龙分泌的香豆素类物质对福寿螺具有毒杀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实验中的植物在稻田中的分层现象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B .香豆素类物质对福寿螺的毒杀效果与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C .防螺可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使水稻增产D .栽培适量的五爪金龙植物就可降低水稻与稗草的竞争强度5.(2017四川绵阳二诊,6)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所有树木等植被,今年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区域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结果如下表。
一、单项选择题1.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D.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2.褐色雏蝗是每年只有一个世代的一年生昆虫.某地区褐色雏蝗从卵经若虫到成虫的季节消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种群B.从成虫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褐色雏蝗的数量变化属于稳定型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当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D.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下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表示为K1B.曲线a段的种内斗争随时间的变化由弱到强C.与曲线d段相比,导致出现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食物和天敌D.在曲线d段,若扩大该动物的栖息地,其K值会逐步扩大,最后保持稳定4.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別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
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研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初始供给量少5.(2016·南通摸底)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 t+1/N 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 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 t 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
专题五生态第Ⅰ课时基础自查——学生为主体·抓牢主干,以不变应万变种群1.理清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填图)2.辨析种群增长的两类曲线(1)曲线分析:(填表)项目“S”型曲线“J”型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曲线模型种群增长率曲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有无K值有K值无K值三图对比分析解读:①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②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③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3)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2的应用: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
②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1)可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蛙卵的密度(×)(2019·江苏卷,T10改编)(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2019·四川卷,T3C)(×)(3)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2019·江苏卷,T9A)(×)(4)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9·江苏卷,T5A)(5)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9·浙江卷,T4C)(×)(6)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B.各个年龄段人数相等的人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D.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解析:选A 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它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一、单选题1.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正确方法是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 土壤中的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而要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D. 对于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蓝藻是一个种群②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是一个种群③一块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A. ①③⑤B. ①②④C. ④⑤D. ③⑤3.据报道2016年中国将全面实施二胎政策,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A. 种群密度B. 出生率C. 性别比例D. 年龄组成4.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A. B. C. D.5.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的是A. 带标记的个体警惕性提高而不易被再次捕获B. 初捕和重捕间隔的时间长短C. 重捕时,捕获的带标记个体受伤死亡D. 初捕和重捕的范围是否一致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A. 小于81只B. 大于81只C. 小于161只D. 大于161只7.如图是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甲、乙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C. 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D. a的含义是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8.下列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是A. 性别比例和出生率、死亡率B. 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C.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D. 年龄组成和出生率、死亡率9.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考点规范练29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基础达标1.(2018全国Ⅰ卷)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下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呈“J”型增长的种群中死亡率和迁出率都为0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3.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五点取样时,应选择个体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进行取样B.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不能采用该种方法进行C.对于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D.若重捕时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4.(2018江苏卷)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5.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右上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6.20世纪30年代,环颈雉被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后,其种群数量的增长如下图实线所示。
母题14 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分析【母题原题】1.(2018全国Ⅰ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的有关知识,属于对生命观念和理性思维层次的考查。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
【名师点睛】理清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资源、空间、气候和天敌等外界因素影响,也受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内部因素影响,特别要注意种群密度增大,个体间的斗争也会加剧,从而遏制种群数量的增加。
2.(2018浙江卷,18)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来乙种群数最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有关知识,属于对生命观念和理性思维层次的考查。
【名师点睛】正确识图的基础上,理解L值的含义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正确分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1.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D.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2.褐色雏蝗是每年只有一个世代的一年生昆虫。
某地区褐色雏蝗从卵经若虫到成虫的季节消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种群B.从成虫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褐色雏蝗的数量变化属于稳定型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当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D.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下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表示为K1B.曲线a段的种内斗争随时间的变化由弱到强C.与曲线d段相比,导致出现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食物和天敌D.在曲线d段,若扩大该动物的栖息地,其K值会逐步扩大,最后保持稳定4.(2017·邯郸一中等五校模拟)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
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別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
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研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初始供给量少5.(2017·重庆第一中摸底)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 t+1/N 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 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 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种群在O~t2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O~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6.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乌鸦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7.如图是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时获得的实验结果。
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O点时酵母菌的接种量会影响酵母菌的发酵速率B.M点前酵母菌不进行细胞呼吸C.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P点以后酵母菌数量下降只与酒精浓度有关8.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c点时防治,防治成本最低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若乙表示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可能比实际值低9.(2017·定州中学模拟)将野兔引入某岛屿,1~7年野兔种群的增长速率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这7年中野兔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5年时野兔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该岛屿野兔种群的K值约为第4年时野兔数量的2倍D.图中的数据可以用样方法调查野兔的种群数量并计算得出10.(2017·永兴二中模拟)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11.沙打旺,一种优质牧草,抗旱、耐盐碱、耐瘠薄。
某地为治理荒山,大面积种植沙打旺后任其自然生长。
下图是连续多年对沙打旺种群的研究结果。
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过程中常采用__________法估算种群密度。
(2)0~2年内沙打旺种群增长曲线近于J型增长。
若自然环境无明显变化,2~8年,λ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年的沙打旺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__型。
(3)欲预测12年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应统计种群的__________。
12.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____。
(2)草原上,鼠的种群密度调查采用______________法,对鼠的种群密度起决定因素的种群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表示此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①甲、乙两种群数量增长呈“________”型曲线。
②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间点为________,此时种群数量为________。
③乙种群密度最大的时间点为________,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________。
13.种群数量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种群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总面积为2公顷(1公顷=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和性别等,进行标志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②该草地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只/公顷,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后会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填“高”或“低”)。
(2)某研究所对某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一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①图二中A 、B 能反映该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t 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③在t 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为__________型。
④若在t 2时种群数量为K ,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____水平。
答案精析1.C [酵母菌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A正确;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减小误差,B正确;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血球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 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D正确。
] 2.C3.C [种群数量稳定后在K值上下波动,因此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1,A正确;a段种群数量持续上升,种内斗争随时间的变化由弱到强,B正确;d段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c段表示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气候和传染病,C错误;在曲线d段,扩大该动物的栖息地,K值会逐步增大,最后保持稳定,D正确。
]4.B 5.B6.D [乌鸦属于较大且移动性强的动物,宜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乌鸦的数量处于动态变化当中,第3年和第9年的数量不会相同,B错误;“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的,题图与之不符,C错误;从第3年到第9年间,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在第9~10年间保持数量稳定,D正确。
]7.A8.D [若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b点前(潜伏期)防治,成本最低,A错误;图中乙曲线上,时间越早,种群的数量越少,环境阻力越小,B错误;种群数量达K 值以后,由于变异和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还可发生变化,进行进化,C错误;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可能是在取样时没有振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所致, D正确。
]9.C [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的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应是逐渐增大的,与曲线变化不符,A错误;第5年时野兔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说明野兔种群数量仍然在增长,属于增长型,B错误;根据曲线的增长速率变化先增大再减小为0,说明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增长速率最大时即是种群数量达到K/2的时候,大约是第4年,C正确;野兔活动范围大,不适宜用样方法,最好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
]10.A [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种群数量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食物量不变,a 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最终还是符合“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A错误;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出生率提高,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种群数量会随之下降,仍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正确;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当种群被大量捕食时,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C正确;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所以种群数量也是围绕K值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D正确。
]11.(1)样方 (2)种内斗争(种内竞争)加剧,捕食者增多增长 (3)年龄结构解析(1)估算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2)在0~2年间,λ为等于2的定值,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2~8年,λ减小,但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增多,所以导致λ减小;由于第6年即以后几年内沙打旺的种群数量仍在增加,所以第6年的沙打旺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3)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2.(1)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①S②t2K/2 ③t50解析(1)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随机取样。
(2)草原上,鼠的活动量较大,一般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鼠的种群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