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11
小学科学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几种常见的岩石的特点和分类。
掌握识别几种常见的岩石的方法。
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岩石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仪器和工具进行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和认知。
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名词解释:岩石:由矿物质构成的固态地壳物质。
标本:用于检视、研究和展示的岩石样品。
矿物:自然界中固态的无机物质。
2.基础知识:岩石的分类:(1)火成岩:由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熔化物质凝固而成。
例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变质岩: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原有的岩石经历变化而形成的。
例如,片麻岩、大理岩等。
(3)沉积岩:由沉积物质在水中沉积后形成。
例如,砂岩、石灰岩等。
3.识别方法:(1)观察颜色和质地。
(2)使用显微镜观察矿物颗粒的形状和结构。
(3)进行酸碱偏振光实验。
4.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地理环境:火成岩:由于地壳上的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
变质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
沉积岩:由于沉积物在水中沉积后形成。
地理环境对岩石的形成和类型有重要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1)通过观察一个岩石标本,引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
(2)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岩石?它们的特点有什么不同?2.操作与实验(15分钟)(1)每个小组分配一份岩石标本和显微镜。
(2)学生观察并描述岩石标本的颜色和质地。
(3)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岩石标本中的矿物颗粒,并记录下来。
3.知识讲解与巩固(20分钟)(1)教师讲解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岩石之间的区别。
(2)教师出示不同类型的岩石图片,让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并归类。
4.小组合作(1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岩石,使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与土壤》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
结合课标,本单元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有: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是人类的生存家园。
本课的任务是: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标本,认识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
在第一课中学生了解了研究岩石和土壤的意义。
从这节课开始,学生将对岩石和土壤进行更为细致、科学的观察研究。
作为认识岩石的第一课,本课将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几种常见的岩石——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
不仅要观察岩石的颜色、形状等外部特征,还要像科学家那样对岩石的多方面特征进行细致观察,以便对岩石的特征有更加全面的认知。
聚焦板块,通过岩石种类繁多,聚焦到研究岩石的特征。
探索板块,主要有三个部分:1.用眼睛和放大镜初步观察三种岩石的外部特征;2.学习科学家的方法,借助其他工具对岩石进行更细致的观察;3.选择恰当的词汇记录和描述,对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便于汇报交流。
研讨板块,则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交流三种岩石的特征。
并将这节课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未知名岩石上,去解决未知的问题。
拓展板块,旨在引导学生从对岩石外部观察转向对其内部的观察,为研究岩石的组成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为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笔者对一个班45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前测,结果如下:1.岩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路边、公园、小区、山上、校园,到处可见岩石,但是对于随手可得的岩石,88%的孩子很少甚至没有停下来仔细观察。
2.对于提供的三块岩石,33.3%的学生能够认出花岗岩,大理岩和砂岩一些孩子能叫出名字,但是无法将岩石和名称相对应。
说明学生对岩石很不了解。
3.关于岩石特征的描述,大部分学生会通过感官观察到岩石的硬度、粗糙程度、颜色。
个别学生观察到岩石表面的颗粒,一些颗粒有反光。
(1)关于硬度:学生认为用手按不进去,在地上砸不碎,因此岩石都很硬。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理念】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通过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探究活动逐步掌握科学概念、形成科学技能、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
本课坚持“以生为本”为基本理念,从学生的前概念和探究能力出发,设计有效的科学活动,轻结果重过程,以发展的视角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教材分析】1.基于课标解读本课所承载的科学大概念是:“岩石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它们具有不同的成分和特征”,同时本节课还承担着“搜集证据”的科学探究目标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目标的落实,学段发展目标具体为“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以及“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
2.基于单元解读《岩石与土壤》单元的设计不只是引导学生观察并初步建构岩石与土壤在特征、组成、类别等方面的科学概念,更重要的是将岩石和土壤放在一个更加广阔和深层次的视野下来展开学习。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本单元第2课。
本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几种科学的方法观察、描述几种常见的岩石——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特性,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用科学家的视角和更为细致的方法去研究岩石,为后面观察矿物以及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前测题目1.你在生活听说过下列哪些岩石()(多选)A.花岗岩B.页岩C.砾岩D.砂岩E.大理岩F.石灰岩G.玄武岩H.都不认识2.你会用什么观察方法来研究岩石呢?前测结果反馈1.最熟悉的是“花岗岩”和“大理岩”,其他的岩石并不是很熟悉。
2.多数学生只能说出用“看、摸、闻”等观察方法。
虽然学生对岩石并不陌生,但从前测结果来看,学生对常见岩石的种类和名称了解的并不多。
四年级的学生对观察物体已掌握了一些方法,可作为本节课观察岩石的基础,但对岩石观察还有一些独特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但这正是本节课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特性,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用科学家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岩石。
小学科学4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教案:小学科学4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教学目标1.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包括火山岩、花岗岩、石灰石和砂岩。
2. 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区分不同岩石的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准备1. 五花八门的岩石样本:火山岩、花岗岩、石灰石和砂岩。
2. 放大镜。
3. 小黑板和粉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进入课堂后,教师可以取出一个火山岩样本,向学生描述岩石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约30分钟)a) 火山岩(约10分钟)带领学生仔细观察火山岩样本。
然后向学生介绍火山岩的特征,如颗粒较大,呈现暗黑色,表面略带凹凸不平等。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并绘制图示。
鼓励学生就火山岩的产生原因进行猜想。
b) 花岗岩(约10分钟)重复步骤2a的探究过程,带领学生观察花岗岩样本,并介绍花岗岩的特征,如颗粒较大,呈现花纹状,坚硬耐磨。
学生进行总结和绘制图示,并提出关于花岗岩的问题和猜想。
c) 石灰石(约5分钟)同样的探究过程,带领学生观察石灰石样本,并介绍石灰石的特征,如质地较软,可以用指甲轻松刮下白粉。
学生进行总结和绘制图示,并提出关于石灰石的问题和猜想。
d) 砂岩(约5分钟)重复探究过程,带领学生观察砂岩样本,并介绍砂岩的特征,如颗粒细小,可以看到沙粒。
学生总结和绘制图示,并提出关于砂岩的问题和猜想。
3. 归纳(约10分钟)基于观察和探究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将所观察到的特征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可以在小黑板上绘制表格,比较不同岩石的特征,包括颗粒大小、颜色、硬度等。
4. 拓展(约10分钟)介绍更多常见的岩石,如煤炭、大理石等,并简要描述它们的特征和用途。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多关于岩石的知识。
5. 总结(约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岩石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和用途。
四、板书设计小黑板上用表格形式列出不同岩石的特征,如下所示:岩石类型颗粒大小颜色硬度火山岩花岗岩石灰石砂岩五、课后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岩石,制作一份小册子,介绍岩石的产地、特征及用途。
教科版科学四下4.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三种常见的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从而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地球的知识,对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岩石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分不清各种岩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区分这三种岩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识别三种常见的岩石,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增强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识别三种常见的岩石,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难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岩石标本,了解岩石的特点。
3.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岩石的变化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岩石标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各一份。
2.准备实验材料:显微镜、岩石切片等。
3.准备教学课件:有关岩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三种常见的岩石标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种岩石,用显微镜观察岩石切片,记录观察到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各种岩石的特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岩石的变化过程,进一步理解岩石的形成特点。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他们对岩石的认识。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科学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科学四年级下册P67—P69【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到岩石是由不同的颗粒组成2、不同的岩石,其颗粒的粗细、颜色、紧密程度和组成不同。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记录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砾岩和玄武岩的颗粒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认知细致观察的态度和记录、描述和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到岩石是由颗粒组成的和观察岩石的颗粒特征【教学难点】认识到岩石是由颗粒组成的。
【教学资源】教师:媒体课件一组,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砾岩、玄武岩。
学生: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砾岩、玄武岩,铁锤【教学过程】一、观察岩石标本,探究岩石是由颗粒组成1、观察颗粒大而明显的岩石标本,引起对颗粒的注意发放颗粒大而明显的花岗岩,学生观察,教师问:你观察到什么?在学生回答的众多观察对象中,引导学生注意的“花岗岩由一粒粒的颗粒组成”。
2、观察颗粒细而不明显的岩石标本,引起“岩石是由颗粒组成”认知冲突发放颗粒细而不明显的石灰岩和页岩,学生观察,教师质疑:这些岩石也有颗粒组成吗?引起学生“岩石是由颗粒组成”认知冲突。
3、敲下岩石颗粒,探究岩石是由颗粒组成的发放铁锤,学生敲击岩石标本,颗粒被击下,学生认识到岩石都是颗粒组成的。
4、讨论颗粒明显程度与颗粒大小关系教师质疑:怎么判断颗粒的粗细。
引起学生对“颗粒明显程度与颗粒大小关系”的关注,总结出,颗粒细看起来不明显,会被误认为没有颗粒;颗粒大所以看起来明显。
二、观察岩石颗粒,归纳每种岩石颗粒的特征1、观察岩石颗粒的特征发放另外的4种岩石标本,展示观察内容(粗细、颜色、松紧),师质疑:岩石结合的紧密程度如何观察。
在学生讨论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被敲下的难易程度与松紧相关”。
学生开始观察和记录2、交流汇报观察结果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将岩石的颗粒特征总结在黑板上。
3、进一步认识岩石是由不同种类的颗粒组成的老师质疑:每块岩石都有一种颗粒组成的吗?花岗岩的颗粒颜色为什么会有三种?引起学生的思考,认识到岩石“岩石是由不同种类的颗粒组成的”。
科学教案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标题: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并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 学生能够描述和区分不同类型的岩石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识别和分类不同的岩石。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白板和马克笔。
2. 不同类型的岩石样本(例如,花岗岩、石灰岩、片麻岩等)。
3. 放大镜和显微镜。
4. 实验材料,如酸和水。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发学生对岩石的兴趣,例如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岩石照片或视频,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岩石的观察和了解。
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白板,简要介绍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定义和特征。
2. 解释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过程,包括火成岩的熔融和凝固、沉积岩的沉积和压实、变质岩的高温和高压作用。
3. 展示不同类型岩石的样本,并解释其特征和形成过程。
实验活动(20分钟):1. 将不同类型的岩石样本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并描述每种岩石的特征。
2. 学生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仔细观察岩石的颗粒、晶体和纹理等细节。
3. 学生进行酸性测试实验,将酸滴在岩石样本上观察其反应,以帮助他们进一步识别和分类岩石。
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岩石特征和实验结果,并帮助他们归纳和总结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和识别方法。
2. 指导学生思考岩石的用途和重要性,以及不同类型岩石在地质学和工程领域的应用。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校园周围寻找更多的岩石样本,并尝试识别和分类它们。
2. 组织地质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和收集不同类型的岩石,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2. 学生完成一份简单的笔试,测试他们对不同类型岩石特征和形成过程的理解。
注意事项:1. 确保提供足够的岩石样本,以便学生能够进行观察和实验。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初步认识页岩、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砾岩等几种常见的显著特征;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记录几种常见岩石的结构、构造;2、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及查阅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的重要;2、通过说说猜猜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科学交流的质疑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岩石进一步观察,知道岩石的特征并能鉴别它们的种类。
教学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砾岩、滴管、稀盐酸、放大镜、每组用于清洗滴稀盐酸的岩石的水杯一只、毛巾一块、镊子一只。
演示实验:岩石标本、滴管、稀盐酸、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根据描述的特征猜猜是哪个物体。
一、课的导入今天我们按特征要猜猜的主角是上节课刚接触过的岩石。
板书课题。
二、观察岩石实验(一)实验观察指导1、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会了哪些观察方法?2、学生阐述科学的观察方法。
3、出示六种岩石。
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什么,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岩石观察记录表第实验小组4、师小结归纳指导:岩石的构造和颗粒形态(课件),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来观察,通过碰撞等获取颗粒进行对比。
5、请大家来看实验观察记录表并指导。
表里哪些内容你不了解?岩石的层理是什么意思?生物痕迹是什么意思?岩石的第二个显著特征是岩石的颗粒形态:由岩石颗粒大小、颗粒结构、颗粒颜色组成。
岩石颗粒结构分松散和紧密两项。
什么是松散的结构呢?6、重点演示滴稀盐酸的实验:1)稀盐酸是腐蚀化学实验药品,不能飞溅到自己和同学的皮肤衣服上;2)用滴管在每一块岩石上各滴一滴,观察反应(现象有冒气泡、不冒气泡之别)3)滴完稀盐酸后的岩石,观察后在清水中清洗干净(用镊子夹取)。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第四单元可分两块内容“岩石”和“矿物”,前三节课主要探究“岩石”后三节课主要探究“矿物”,前三节探究“岩石”课是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
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就是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运用多种感官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获取岩石在表面的信息和一些有关岩石外部的特征,能根据一定的特点对岩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二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在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外部特征基础上深入观察岩石的结构和颗粒,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借助工具和实验)来观察岩石,初步认识常见的几种岩石的显著特征,并利用这些显著的特征,根据资料能够对岩石进行识别,初步了解构成岩石的颗粒,为第三课“岩石的组成”打下学习基础,第三课则更深入地让学生分析构成岩石的颗粒即岩石构成岩石的矿物。
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
对板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等几种常见的岩石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以了解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为主要的观察目的,通过新的观察方法和简单的实验,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
二是识别岩石。
要求学生在进一步观察岩石的基础上,综合概括不同编号岩石的显著特征,并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岩石资料来识别岩石,最后验证自己的判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初步认识板岩、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砾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
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
2、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及查阅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记录、描述的重要性。
2、通过组内分工合作,描述汇报,说说猜猜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意识。
3、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课堂实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页岩、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砾岩等几种常见的显著特征;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过程目标:1、观察、描述、记录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2、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及查阅相关资料;情感目标:1、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的重要。
2、通过说说猜猜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科学交流的质疑意识和互动有效性。
重点:观察、记录几种岩石的特征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分组实验: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砾岩、镊子、滴管、稀盐酸、放大镜、每组用于清洗滴稀盐酸的岩石的水杯一只、毛巾一块。
演示实验:岩石标本、滴管、稀盐酸、相关课件、执教班级学生照片三张课前游戏:师:我们先来玩一个说说猜猜的游戏,老师描述出我们班一个同学的特征,大家猜猜他是是谁。
师:我们班有一位同学,黑头发、一双眼睛、一对鼻孔、一张嘴巴、二只耳朵,喜欢运动,它是谁?师:是啊!只有描述出这位同学区别于其他同学的,最好是独一无二的明显特征,才容易猜得出来。
师:哪位同学能够超过老师,描述出一位同学的明显特征,注意绝对不能使用缺陷性描述,那样会伤害同学的自尊心。
生:相互描述师:同学们描述让老师来猜,我能猜出来,你们就成功了!有谁来试试。
生:描述。
师:看似简单的说说猜猜,看来也不是很容易,首先我们得认识他,再是描述的同学要准确清晰的抓住明显的特征来描述。
(我们四()的同学真够厉害的,你们的绝招是什么?生:平时观察得仔细,又能准确地抓住明显的特征来描述。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2分)师:(出示一块东坡肉大理岩的图片)认识它吗?生:是岩石(板书:岩石)。
师:今天我们要说说猜猜的主角不是这块岩石,(出示:几种常见的岩石)而是几种常见的岩石,要说说猜猜这些岩石之前,首先得认识它们。
(板书: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二、观察岩石实验(8分)(一)实验观察指导师:认识岩石就必须有科学的观察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观察方法?生:阐述科学的观察方法。
(板书:看、闻、摸、尝、敲击)师:很多岩石内有一定的毒素,不但不能尝,下课后,还要记得洗手。
看可以看岩石的什么?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看?(板书:借助工具:放大镜)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岩石的什么?猜猜看!生: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
师:其实,利用放大镜还可以观察岩石的很多显著特点:(出示记录单)同学们也可以看自己手上的记录表。
岩石观察记录表第实验小组实验员:组织学生认识观察任务:师:这就是我们观察的内容和方法,对于这些观察内容和方法,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阅读、思考师追问:有难以理解的内容吗?生1:什么叫层理?师:谁能解释?(教师出示页岩的幻灯片)一层一层的叠加在一起,和同学们的一叠作业本较为相似?师:还有难以理解的吗?生2:什么是岩石的松散、紧密?师:要了解岩石的松散、紧密,那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岩石的颗粒?理解吗?生3:岩石上一颗一颗像砂子一样的东西。
师:岩石学家把岩石颗粒分成三级(出示粗粒、中粒、细粒的岩石幻灯片)我们大屏幕上的照片背景是一些芝麻,认识吗?比芝麻粒大的颗粒称为粗粒,比芝麻粒小的到面粉颗粒之间的称为中粒,像这块岩石的颗粒小到肉眼难以辨别的称为细粒。
呆会实验时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相应的芝麻,同学们可以仔细对照。
这些颗粒之间有些组合在一起很紧密,有些组合在一起是松散的。
生4:什么是稀盐酸?师:有同学听过吗?(教师出示装有稀盐酸的滴瓶)这是今天要研究的新的观察方法。
(板书:滴稀盐酸……)稀盐酸有很强的腐蚀性,沾到我们的皮肤和衣服上都会腐蚀,(学生一脸的害怕)但也不必害怕。
只要操作时小心、谨慎点就没问题:(出示幻灯)出示稀盐酸溶液和滴管。
出示温馨提示:1、实验时,不能把岩石放在桌上直接滴,要把岩石放在碟子里。
如果不小心将稀盐酸溶液滴到了手上,请马上到水龙头去用水清洗。
2、(出示滴管)把滴管轻轻地捏一下,稀盐酸就吸上来了,用滴管在每一块岩石上各滴1-2滴,滴好以后马上把滴管放回滴瓶,仔细观察反应(现象有冒气泡、不冒气泡之别)3、滴过稀盐酸的岩石要用镊子夹住岩石放在清水中清洗,然后用干毛巾擦干。
师:还有难以理解的吗?生5:生物痕迹什么意思?师:猜猜生物痕迹可能是什么呢?生:生物化石之类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留有生物痕迹的岩石是怎样的。
(出示生物化石的幻灯片)这是青蛙留在岩石上的痕迹,这是树叶留在岩石上的痕迹。
生:什么是岩石的气孔?师:岩石的气孔是指有些岩石中分布有大小不同、分布不均的圆形或椭圆形孔洞称气孔构造。
生6:这么坚硬的岩石怎么会留有气孔呢?师:对,这是难以理解的,这要涉及到岩石形成的原因,下一课我们要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当然你也可以课后就去查阅资料了解其中的原因,可以吗?(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在实验前,有这几个建议,大家看看。
A、每组同学拿到材料后,每人先选择一块岩石进行观察,观察前,先把自己选择的岩石编号填写在记录单上;B、建议大家在其他的观察活动都结束后,再来做滴盐酸的实验;C、实验完了后,整理好实验材料。
最后一项岩石种类暂不填写,现在观察活动开始。
记录员不要忘记记录观察结果。
(板书:记录)(二)学生观察实验(12分)小组内学生观察实验师:(音乐声响起)请材料员整理实验材料。
把记录表放在桌子中央。
(三)学生实验汇报(10分)师:下面进入说说猜猜环节。
老师这里出示的是第九组的观察记录单,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大屏幕上的观察结果对照,猜猜它们分别是几号岩石,并说出猜测理由。
生1:1号岩石。
我根据不冒气泡,岩石颜色是红色的来猜测的。
师:你是根据与稀盐酸的反应以及颗粒颜色这两个显著特征来猜测的是不是。
他猜的对不对?师:观察1号的同学请举手,(其他组同学)仔细对照自己的观察结果,都一致吗?生2:我们组的1号岩石与稀盐酸的反应是冒气泡。
师:1号岩石与稀盐酸冒气泡的吗?生3:不冒气泡。
(全班同意)生2:是冒气泡的。
师:请你们把1号岩石拿上来。
(教师把1号岩石花岗岩在大屏幕上现场做实验,结果真的冒细微的泡泡。
)11组同学的观察实验非常仔细真实。
而且我们要学习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生4:这块岩石没有层理。
还有,颗粒颜色除了红色还有白色和黑色。
(全班赞同)师:下面请看第二块岩石的记录单。
谁来猜猜是几号岩石?生1:3号。
因为滴稀盐酸后冒气泡,而且颗粒颜色是白色的,六块岩石中只有3号是白色。
师:看看他猜的对吗?观察3号岩石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的观察结果都和×××一致吗?生2:3号岩石没有气孔也没有斑点的。
(生齐称没有。
)师:下面请看第三块岩石,仔细对照自己记录单想想是几号?生1:2号岩石,因为颗粒是土黄色的,而且是细粒。
师:看看他猜得对吗?(猜对了)观察2号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观察结果和这位同学的一致吗?看来四()班同学在小组内的观察实验非常仔细而且准确性高。
生2:我们对于斑点有疑问。
我们认为2号岩石有斑点的,有气孔的。
(教师用大屏幕放大2号岩石,学生仔细观察。
生齐称:没有斑点,有气孔,这么多气孔)师:这不是气孔,是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缝隙,也就是颗粒结构松散所造成的。
(当学生无法争辩清晰时,教师要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但这里教师还可以用更好的方法:出示岩石气孔照片,让学生及时加以对照,对学生会有更大的说服力。
)师:再看下一块,这是几号呢?生1:是5号岩石,因为它滴上稀盐酸后会冒气泡的,颗粒颜色是红褐色的。
师:看看他猜对了吗?(生掌声响起)观察5号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观察结果和这位同学的一致吗?生1:我们认为5号岩石有斑点。
师:用实物投影放大岩石生:没有气孔,没有斑点。
师:我们再看下一块岩石。
这可能是几号?生1:4号岩石,因为有条纹,而且滴上稀盐酸后不冒泡。
生2:颗粒结构应该是松散的。
(生1坚定认为是紧密地,因为颗粒之间的缝隙用放大镜看也看不出来)生3:(看大屏幕投影)是紧密的,那不是条纹,是层理。
师:最后一块岩石是几号呀。
(6号岩石)观察6号岩石的同学请举手,观察结果都一致吗?生1:颜色应该灰、青色,还有白色。
其他都一致了。
三、识别岩石(6分)师: 刚才同学们的说说猜猜游戏非常精彩,说明同学已经认识了这些岩石,但是这些岩石叫什么名字呢?(出示六块岩石的特征)岩石学家根据岩石的资料来比较、识别岩石,(板书:比较、识别)师:(出示岩石的比照资料)现在就请大家当一回岩石专家?请同学们仔细地阅读资料,结合自己的观察结果,说说6块岩石分别叫什么名字?生:进行辨别。
(学生说明辨别的结果,并说明原因)。
师:岩石学家还经常根据岩石的颗粒情况,来辨别岩石。
请看岩石学家的鉴别方法。
(出示泡泡图)师:解释泡泡图,根据这个鉴别方法,同学们鉴别验证一下我们刚才的结果正确吗?生:鉴别,并说明原因。
师:课前,我们说过描述一个同学要说出这个同学的显著特征,而显著特征往往都只有一两个,岩石的显著特征也是这样,你们能够说出某一块岩石的一两个显著特征,让其他同学马上就猜出是什么岩石,思考一下,怎么描述?(板书:描述)生:尝试描述岩石的显著特征,开展说说猜猜游戏。
师:今天的说说猜猜游戏好玩吗?那你通过这个说说猜猜游戏有什么收获呢?有什么遗憾?关于岩石你还有想研究的内容吗?课后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第81页,想想这样形态万千的岩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2.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观察:看、闻、摸、尝、听、滴稀盐酸借助工具:放大镜记录比较、识别描述石灰岩:一般为浅灰、深灰色等,纯石灰岩为无色或白色。
主要成分为方解石,有时含少量白云石,常混入石英、长石、云母和粘土矿物等。
石灰岩性脆,硬度较小,用铁器易划出擦痕,遇5%的稀盐酸能剧烈起泡,易于辩别。
砾岩:与砂岩的区别是颗粒较粗,沉积物的颗粒大于2公厘称为砾岩,新鲜的颜色-基质多为白色、黄色、灰色. 风化后的颜色-黄褐色板岩:颗粒很细,颗粒大小颜色相等,组合很紧密.砂石:的颗粒均匀,质地细腻,结构疏松花岗岩:通常为灰色、红色、蔷微色或灰、红相间的颜色,在加工磨光后,便形成色泽深浅不同的美丽斑点状花纹大理岩:通常白色和灰色大理岩居多。
其中,质地均匀、细粒、白色者,又称汉白玉课后反思:岩石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陌生但也不充满探究的兴趣,如何在平淡的岩石探究课堂上让学生惊异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除了展示瑰丽无比的岩石风貌来吸引学生之外,更要通过兴趣盎然的学习组织形式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常见岩石的特征观察研究中来。
1、课前游戏引发兴奋度。
娱乐电视经常有说说猜猜这一挡节目,我将这一活动在课前作为游戏形式引入课堂,通过学生描述猜测本班同学,巧妙引导学生只有善于抓住人物显著特征进行描述方能获取成功以及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说说猜猜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兴奋度,为课堂教学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