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①必修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2.5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描述教案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辨别物体的快慢运动。
教学难点:理解运动的快慢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种不同物体,如小球、卡车等,用于展示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
2. 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展示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观察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并让学生描述这些运动状态。
二、展示物体运动:教师用不同的物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分辨快慢运动。
三、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总结快慢运动的特点,探讨快慢运动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四、让学生实践:教师让学生自行选择物体,并观察描述其运动状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五、展示总结:教师以小结的形式呈现学生的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快慢运动规律。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物理快慢运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描述快慢运动的特点。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物体的快慢运动与速度的关系,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单位,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
三、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运用。
2. 速度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4.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运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
2. 新课导入:介绍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并强调公式中各量的含义。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运动场景,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加深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5. 知识拓展:介绍速度的单位及换算,让学生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8.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速度计算题和单位换算题,评估学生对速度公式和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综合评价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用几分钟时间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集体备课教案——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课型:新授课一、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理解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物理意义;科学思维:体会速度的定义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探究: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科学态度和责任: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与应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二、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速度、速率的概念及区别2、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3、时间、时刻4、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四、新课教学1.新课引入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你记得初中是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吗?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同时段,运动的快慢一样吗?通过多媒体课件动图展示:运动员百米冲刺。
由图可以看到他们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比赛时一般都会经历,起跑、加速、匀速、冲刺、最后减速停下来。
人的运动由静止出发,最后归于静止。
课前复习:1.什么是质点,物体可以看做质点的条件。
2.怎样理解位移一、位置变化的描述如图:三个质点①、②、③初位置分别位于A 、B 、D ,①、②经时间t 分别到达E 、G 两点,③经t ’到达H 。
问:①、②谁运动得快,①、③谁运动得快,②、③谁运动得快。
由学生比较得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1.时间同,看位移 2.位移同,看时间 3.时间、位移均不同,看位移和时间的比值。
2.新知探究 知识点1—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之比,叫作速度。
2.表达式:v =ΔxΔt。
3.单位:米每秒,符号是m/s 或m ·s -1.1 m/s =3.6 km/h 。
4.矢量性: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速度概念;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式,并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2.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知道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3.理解什么是速度-时间图象(v-t图象),知道如何用图象表示速度和时间的关系.4.通过实例学会根据纸带上的点分析速度的变化情况,并学会测定平均速度。
【重点难点】重点:1.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2.根据测量数据画物体运动的v-t图象。
难点:1.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2.对图象物理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知识1.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2.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3.理解什么是速度-时间图象(v-t图象),知道如何用图象表示速度和时间的关系4.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根据测量数据画物体运动的v-t图象。
核心能力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5.通过对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增强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科学品质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3.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1.3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速度的概念,领会其矢量性,体会其在初中基础上的深化,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理解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2.过程与方法: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速度和速率;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联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极限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比较,对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有所了解,培养他们交流沟通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概念的形成与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你还记得初中是怎样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吗?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同时段,运动的快慢一样吗?二、讲授新课:1、速度【教师引入课程】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教师提问】初中怎样比较运动快慢?【学生回答】方法一:路程S相同,比较时间△t的大小。
方法二:时间△t相同,比较路程S的大小。
【教师提问】在高中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教师引导】通过例题引导总结:方法一:时间△t 相同,比较位移△x的大小。
方法二:位移△x 相同,比较时间△t 的大小。
位移不同,时间也不同,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教师提问】我们现在所学的速度和初中所学有何不同?【教师引导】初中时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来计算速度,我们这里的速度是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定义的,这里的速度和初中所学的速度是不完全一样的。
【教师总结】速度的公式:xvt∆=∆,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1m s-。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v的方向与时间t∆内的位移x∆的方向相同。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学设计方向相同v3=-8m/s 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反v1<v2<v3注意:矢量的正负号仅表示方向,比较大小取绝对值,绝对值大的速度大。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1)定义:物体运动的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
(2)定义式:(3)物理意义粗略地描述了物体运动快慢程度和方向;平均速度大,物体运动快,反之慢。
(4)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由位移的方向决定,它的大小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注意:①平均速度必须指明那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②平均速度不考虑运动过程的细节问题,只考虑初末位置及整个过程的运动时间问题。
③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大小一般不等于平均速率。
针对练习(2019.湖南学业考试)某校教师举行50m往返跑接力比赛,胡老师一次往返用时20s,则他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m/s平均速率_____m/s提示:物体往返一次位移为x=0,所以平均速度为0。
物体往返一次路程为100m,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学生记忆并理解平均速度及其物理意义,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大小一般不等于平均速率。
学生练习掌握基础知识才能灵活运用。
巩固平均速率和平均速度的区别③取下纸带,从能够看得清的某个点开始,往后数出若干个点,如果共有n个点,那么n个点的间隔数为n-1个,则纸带的运动时间Δt=(n-1) ×0.02 s④用刻度尺测量出从开始计数的点到最后一个计数点间的距离Δx .⑤利用公式v=Δx/Δt计算出纸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数据处理①在图中选取纸带上一点为起始点0,后面每5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用数字1,2,3,…标出这些计数点;②测量各计数点到起始点0 的距离x,记录在表 1 中;③计算两相邻计数点间的位移Δx,同时记录对应的时间Δt;④根据Δx 和Δt 计算纸带在相邻计数点间的平均速度v。
高一物理必修一《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测量数据计算速度的能力,包括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速度概念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科技发展等领域的重要性,增强应用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达到对速度概念的全面理解,并具备一定的计算和应用能力,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知识与理解: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其在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中的作用在自然界中,物体的位置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这种位置的变化体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为了定量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我们引入了速度这一概念。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数学上表示为v s t,其中v是速度,s是位移的变化量,t是时间的变化量。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当速度较大时,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较远,运动较快;反之,速度较小则表示物体运动较慢。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方向由物体运动的方向决定。
速度是反映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关键物理量,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速度来了解其运动状态,预测其未来的位置变化,或者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性能。
例如赛车比赛中赛车的速度决定了其竞赛成绩。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跑步、汽车行驶等)来帮助学生理解速度概念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加深对速度概念和物理意义的理解。
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重要物理量。
2. 技能与操作: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
通过理论与实验的结合,使学生初步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这就是速度的作用。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一、教材分析本节教科书的重点是速度。
初中和高中所学的速度是不同的,提醒学生注意这点不同,有利于学生对矢量的学习。
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但第一次教学时不要主动启发学生思考这种问题,多次接触极限思维方法后,潜移默化会使他们明白。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5、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由于“位移”和“路程”不相同,高中与初中所学的速度不相同。
用具体事例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好适应高中阶段对速度概念的学习。
因为第一次接触极限思想,先不要启发学生思考。
接触多了就自然明白。
五.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速度,初步认识速度与初中所学不同。
2.教师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那些概念(物理量)?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4.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5.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复习巩固:1. 什么是矢量?什么是标量?2.什么是位移?表达式是怎样的?3.怎么确定位移的方向?位移的正负表示什么意义?答案:1 ,矢量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标量2,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称为位移;表达式△x=x2 - x13 ,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为正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为负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新课导入一,速度师:上节课学习了位移这一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那对于位置变化的快慢我们该怎么描述呢?今天我们将学习这一物理量,那就是速度师: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看多媒体上面的图表。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二、过程与方法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理解坐标和坐标变化量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物体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火箭转瞬即逝,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爬.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1、研究直线运动时,坐标轴上的点x表示物体的位置,两点间的线段Δx 表示位置的变化。
2、物体的位移可以用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
Δ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
Δx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
思考:课件投影图,让学生观察,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分析:显然物体开始是向x轴正方向运动,位移△x=x2-x1为正值;若向x 轴负方向运动时,位移△x为负值.
二、速度
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内比较位移的大小;
(2)相同位移时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2.速度
(1)定义:速度等于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3)单位:m/s,常用的还有km/h、cm/s等.
换算关系:
(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5)速度是矢量.
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6)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相等时间内的位移都相等,运动的快慢程度相同,即速度的大小方向都不变.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1)定义:在某段时间的位移△x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v=△x/△t
(3)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者是某段位移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4)描述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一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或是哪一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
(1)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2)物理意义:精确地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快慢.
(3)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的运动方向相同.
(4)物体在从t到t+△t时间间隔内,若△t非常小,以至于△t 0,则可以认为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
四、速度和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2.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说到“速度”,有时是指速率.
思考: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吗?
提示:平均速度是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需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的比值.由于物体在通过一段位移时,位移的大小一般不等于路程,故平均速率一般也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特例: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平均速度的大小才与平均速率相等.[典例分析]
例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等于3.0×108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一个人看到闪电后5s听到雷声,则打雷的地方离他大约多远?
分析:设打雷的地方到人的距离为x,根据x=vt,可分别计算闪电和雷声传
到人所在处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
1和t
2
,根据条件t
2
-t
1
=5s,则可得解。
答案:约1.7×103m
例2某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1)若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2)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2,全程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分析:求解平均速度一般由定义求解.
解:(1)设全程所用的时间为t,则由平均速度的定义知
[课标问题拓展]
从山顶悬崖边释放一小石块,石块下落,以释放点为原点,释放时开始计时,测得其x-t 关系如下表:
根据上表画出石块的v-t 图象,x 轴向下为正方向,t 轴水平向右,每1s 为一个标度,然后回答下列问题:石块的运动是匀速直线
运动吗?是否可以说石块下落的轨迹是曲线?
解析:建立x-t 坐标系,将实验数据一一描点,把
所描点
用平滑曲线连在一起,得到的x-t 图象是曲线,如
图由图象可
知石块的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而是变速直线运
动,石块竖直
下落,它的轨迹是直线.
答案:如图1.3—8所示,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不能说明下落轨迹是曲线.
[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知道了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质点运动的快慢,而瞬时速度能更准确地描述质点运动的快慢.速度是矢量,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平均速度中,速度方向也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质点在那一时刻的运动方向。
速率是标量,是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是不同的,前者跟位移相关,后者跟路程相关.
[板书]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二、速度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位移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3、公式:v=Δx/Δt
三、平均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2.公式:v=Δx/Δt
3.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4.矢量性:方向与位移△x方向相同,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
四、瞬时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准确地讲,瞬时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v=Δx/Δt(Δt→0)
3.物理意义: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
4.矢量性:与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相同,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速度
五、速度和速率
1.速率:速度的大小。
2.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知识应用自测]
1.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A.蜗牛:1.5mm/s B.炮弹:1000m/s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km/s D.火车:360km/h 答案:C
2.关于速度,下面的说法是正确的是()
A.通过位移长的物体速度大
B.通过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少的物体速度大
C.单位时间内通过位移长的物体速度大
D.运动快的物体速度大
答案:BCD
3.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则( )
A.任意2s内的位移一定等于1s内位移的2倍
B.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一定等于它的路程
C.若两物体的速度相同,则它们的速率必然相同,在相同时间内通过
的路程相等
D.若两物体的速率相同,则它们的速度必然相同,在相同时间内的位移相等
答案:ABC
4.甲乙两车沿平直公路通过同样的位移,甲车在前半段位移上以v1=40km/h 的速度运动,后半段位移上以v2=60km/h的速度运动;乙车在前半段时间内以v1=40km/h的速度运动,后半段时间以v2=60km/h的速度运动,则甲、乙两车在整个位移中的平均速度大小的关系是( )
A.v甲=v乙
B.v甲>v乙
C.v甲<v乙
D.因不知为是和时间无法确定
答案:C
5.从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v=x/t可知()
A.速度与位移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与位移和时间无关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或位移而变化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决定于运动的位移
答案:BC
6.一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若前t/3内的平均速度为6m/s,后2t/3时间的平均速度为9m/s,则这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若质点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6m/s,则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8m/s,4m/s)
7.一汽艇在相距2km的甲乙两码头之间往返航行,逆水时用1.5h,顺水时用1h,则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平均速率为_________。
(0,0.8km/h)
8.做变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通过第一个100m用了20s,通过第二个100m用了10s,求汽车在第一个100m内和第二个100m内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大?汽车在这200m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大?(5m/s,10m/s,6.7m/s)。